首页 > 文章中心 > 何其芳的秋天

何其芳的秋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何其芳的秋天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1]。先录原诗全文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2]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3]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4]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5]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6]:“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7]:“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8](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8](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8](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9]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逗苫ā罚骸敖??蛑芈叮?癖┦乔锓纭R莸魑奕顺??锾撩恳箍铡!比伟胩痢抖鼗透璐亲鼙唷仿剂?略唬骸熬∠睬锸本唤嗵欤???湃嗽傅煤苫ㄅ?!蔽峦ン蕖盾饺亍罚骸按叹ュ5幢蹋?ㄆ?尾詈臁N飧枨锼?洌?婷硪乖瓶铡!背轮痢陡车密饺爻鏊?罚骸拜蛰逃?锿拢?惨∮乘?酢!绷跫妗赌拒饺亍罚骸笆且遁谵ㄋ?找梗?嘶ɡ渺谆鹕涨铩!被铺稀赌拒饺厝?住菲淙?唬骸靶氲铰逗?接刑?!崩畎住豆欧纭罚骸氨毯缮?娜???昭耷蚁省G锘?奥趟?!泵鞒坪桑?窜饺兀┪?锘ā0拙右住赌拒饺叵抡锌鸵?罚骸澳?虑镂薨樽砦铮????∧玖??!绷?谠?盾饺赝ぁ罚骸凹文究?饺兀???袅?镌卵纭!惫?А肚锍匾恢α?罚骸扒锏浇粤懵洌?璨ǘ劳潞臁!甭畚牧?

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 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1]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7]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8]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 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9]参见《十三经注疏》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社,1998年版。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第2篇

  天才or路人?

儿子无意间被发现是块跳舞的料儿,这带给邢秋芳的并不都是欣喜与快乐。

那时候儿子才4岁,站在舞蹈班偌大的镜子前,跟着老师学得有模有样。老师私下里和邢秋芳说这孩子是个跳舞的好苗子。邢秋芳回到家就兴奋地向老公转述,老公却眉头一皱:“真的?老师是在忽悠你交学费吧!”邢秋芳当时就摔了筷子:“你啥意思,我这样的生不出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吗?”

为了老公的一句话,邢秋芳坚持让儿子每周学3天舞蹈。她坚信:儿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绝对不会是普通人。她决定给儿子改一个饱含艺术气息的名字,可当她把这一想法透露给老公的时候,老公瞪大眼睛盯着她,“你,有病吧?改个艺术的名字就成艺术家了?”

尽管老公不同意,无奈邢秋芳的坚持,最后七拐八拐托关系给儿子改了名字,“我儿子叫斯斯,艺术吧?”她的言语间满是骄傲。

纵使帮着给儿子改了名字,老公仍旧时不时地给邢秋芳泼冷水,说孩子爱跳舞,可以作为爱好,何必有那么大野心呢?孩子开心就跳,不开心就不跳,何必老逼着他。

邢秋芳对老公大撒把的态度非常不满意,“你不就是跟我对着干吗?”邢秋芳当时就发飙了,“你没出息,也要儿子和你一样吗?”这句话一出,夫妻俩冷战了半个月。

  漫漫陪读路

儿子10岁,邢秋芳决定带着儿子进京,为了第二年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做准备。

这是个重大的决定,陪读,意味着一家三口从此分居两地;金钱投入不仅仅是孩子的学费,还要算上两人的房租、生活费等等,开支骤然增大。前期有如此多的投入,后期的结果却充满了变数。

其实,关于儿子是否要走专业舞蹈之路,老公仍持不同意见。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地觉得男孩子应该学金融或者建筑,那才是男人该干的事,男孩跳舞多少有点娘娘腔。

初来乍到,找房子、找老师,飘着的生活比邢秋芳想象中艰难多了。在北京这个地方,全国优秀的孩子都聚集来了,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被老师看重、能不能脱颖而出?对孩子是一次考验,同样,对家长来说,则是意志力和财力的综合比拼。

舞蹈班的门口,总是停着一溜好车,虽然像邢秋芳这样坐“11路”来接孩子的也有不少,但是想交个朋友也不容易。有一次遇到一个妈妈模样的人,邢秋芳主动上前打招呼,谁知道对方马上像是撇清关系似的说:“今天限行,我就没开车,家里的另一部车让他爸开走了。”

起初,邢秋芳的陪读生活一片灰暗,唯有儿子,是她安慰自己的亮点。抱怨、沮丧,许多负面情绪都通过电话发泄到了老公身上。“我觉得他该理解我,如果我在他跟前都不能发泄,那我肯定得憋疯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我没考虑过他一个人在家生活的孤独才导致彼此不理解吧?他父母都已经过世,家里亲戚也不多,我和斯斯一走,就剩下他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冷炉冷灶的,想想也不容易。”

  陪读却赔上婚姻?

丈夫的冷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邢秋芳都没太注意。大概是从他再来北京不像当初那样热情算起吧。“两头都不像家,秦皇岛的房子,大是大,可是没了人气儿;北京的房子虽然有老婆有儿子,可是一个屋檐下住着4户,自己住的这间是唯一没打隔断的卧室,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的。与其说是家,更像是集体宿舍。每次回家,无论回哪个,都充满了挫败感。”做丈夫的有诸多不满。

作为女人,邢秋芳也有痛楚。为了儿子学舞蹈能成材,她和老公几乎压上了所有。可万一儿子没考上,只能回到原籍,像别的孩子一样参加中考、高考。

有一次邢秋芳听说朋友和自己的情况差不多,那孩子甚至没自己儿子的条件好,结果顺利地考上了北舞附中。她在电话里说给老公听,结果老公冒出来一句:“我看你都魔障了啊!”

“为了儿子,我工作不要了,大房子不住了,背井离乡的,还得看老师的脸色,我能不魔障吗?”邢秋芳心里的委屈一下子被勾上来,两个人话不投机。

明年,儿子就到了报考年龄,邢秋芳和老公说好,等孩子考完试后再谈他们之间的问题。“他态度很明确,如果孩子考上了,就念寄宿;如果没考上,再说。要是我再这么魔障,他就和我离婚。”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第3篇

阿布是去年一年级的新生,没来几天就全校闻名了,不遵守纪律,不写作业,不喜欢排队,到处乱跑,打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上课时大声说话……让我很头疼。一天,我带领学生们画校园中最吸引他们的一角,学生们画了校长在校门口向他们行鞠躬礼、体育老师教小朋友做操和五颜六色的教学楼等,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这所学校。当阿布交上作品时,我诧异地问:“你为什么在校门上画三把大锁呀?还怎么上学呀?”他答道:“旁边的同学不是画着降落伞吗?飞进来呗。”如何让他更适应学校生活呢?我不停地问自己。

不久后,学校设立了芳草课程,提出了“芳草教育”,并不断地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刘飞校长还和我们详细讲解了“知行合一,知而获智”。一次次的课程培训让我理解了学校的育人理念,也让我开阔了眼界,使我懂得学校的芳草课程是让学生们在6大主题探索中快乐成长。

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按照学校的整合理念,将6大主题探索与学科教学整合,将实践活动与书本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在“知而获智”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何让阿布爱上我们的课程呢?

10月初,我们学习第二单元《多彩的秋天》,在学生们讲解了秋天的样子后,我们用画笔画了秋天。阿布先用黑色粗笔画了下雨的秋天,接着我引导阿布,秋天的果实是什么颜色的?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让他的画增加更多的色彩。看到阿布画出果实缀满枝头的果树,我开心极了。“你把秋天丰收的图画带给妈妈看,好不好?”看到阿布灿烂的笑脸,我特别欣慰。易知易行,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做,在知行过程中获得快乐、自信。

春天来了,我带领一年级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植物生长。学生们在校园里观察玉米、大豆、棉花等,阿布也拿着尺子认真观察。在回到教室填写记录单时,我发现阿布不开心了,一脸严肃的表情:“你为什么不填写呀?”“我不会填!”阿布说。“你可以画出来,看看身边同学是怎样做的?”于是,我找来他们的小组成员,一对一帮助他完成填写。

后来,阿布还积极参与了“行遍中国,走遍世界”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全国各地去旅游,体会行走的力量。看到他的寒暑假活动那么丰富,我真的惊讶不已。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第4篇

写完后,梅兰芳还不无欣慰地对周瘦鹃说道:“伯华可称青年一代的艺术大师,应予表彰,我书写您这样的一首词,十分高兴。”

事后王染野才知道,在二三十年代,周瘦鹃与梅兰芳就已相识并交往了。当时,周瘦鹃任《申报・自由谈》副刊编辑,梅兰芳赴沪演出时,曾不止一次地访问过周瘦鹃。周见其为人温雅恭谦,颇有好感,随即往梅兰芳下榻的沧洲饭店回拜。深谈之下,周瘦鹃得知其不仅知书达理,而且能写能画,且正在攻读日文与英文,诚然是梨园行中不可多得之俊彦。于是,周瘦鹃亲自执笔,为梅兰芳撰写长篇报道《探梅记》,连日刊于《申报》副刊,二人自此定交。梅在沪期间,曾亲绘两幅画赠与周老,作为留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周二位又在上海重逢。梅兰芳在他的马思南路寓所的书房――“梅花诗屋”里接待了周瘦鹃,又出示他此前两天才绘制的题为“向暖一枝开”的《梅花图》条轴。周瘦鹃观罢,当即欣然为其题写了一首七绝:“梅氏歌舞倾天下,余事丹青亦可人,画得梅花兼画骨,独标劲节傲群伦。”显然,此诗暗喻梅兰芳心在抗日时隐居沪滨,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汪伪演出,保持民族气节这段往事。

建国后,周梅二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发展,仍有文字往还。

1956年秋,时任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组长的王染野公干来到苏州,忙中偷闲前往王长河头3号(姑苏区凤凰街观音巷邻)“紫兰小筑”访周瘦老。在那花叶扶疏、暗香浮动而又陈设雅洁的爱莲堂上,周瘦鹃向王染野展示了当年梅兰芳亲笔创作的两幅画,其一是《无量寿佛画像》,着墨不多而气韵生动,自是人物画中的逸品;另一幅是画在扇面上的,题曰《芭蕉碧桃图》,用笔简劲遒练,而意趣萧疏有致。不但画好,就连那画上梅氏的极为秀挺雅致的兰亭序体的亲笔题字,也有艺术美的价值。它们虽是二三十年代的旧物,但纸墨如新,足见周瘦老保管得甚好。周瘦老对这两幅画视若珍宝,王染野方才看罢,他就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此后,在1958年,梅又曾向周索诗以为留念。周瘦老曾托周信芳先生赴京开会之便,给梅兰芳捎带去一把请蒋吟秋先生书写的“扇面”,这扇上写录了周瘦老所作的一首《花事有感》七绝,其诗曰:“芳菲满眼占春足,紫姹红嫣绕屋遮,花癖还须分国界,樱花不爱爱梅花。”梅氏接此扇后,曾亲笔驰函道谢。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到了姑苏,其时,王染野已被扣上了“”的“帽子”,被贬到了吴县黄埭公社下堡大队劳动改造。八月盛暑蒸人,趁暂时歇夏两日之际,王染野溜进姑苏城中,到“爱莲堂”上拜会周瘦老。周老为人厚道,绝无半点鄙弃王染野这“编外之民”的意思,他先待以冰冻绿豆汤,后待以薄荷冰糖水,几口饮下,透体冰凉,使王染野在这冰凉之中,尝到了古道热肠。感动中,王染野本意是想听周瘦老谈谈各种文坛逸话,开通自己那闭塞的耳目,可是,那天的周瘦老却精神萎顿,双眉深锁,脸色阴沉。经小心打探,王染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梅兰芳去世,引起了周瘦老悲伤的情怀。

果然,定睛看去,只见桌上摊着一叠统一印着“紫兰小筑”字样的鹅英格子的稿笺,上面行距井然地写着不少古体诗句。不待王染野问,周老就神思恍惚地说道:“兰芳去世已廿天了,我花了近半个月工夫,才写了这十二首悼念他的诗,正待修改。来哉,正好看看吧。”王染野遂应命捧读。

但见诗词前有小序云:“梅澜溘然仙逝(梅澜乃梅先生二十年代时即已取之别号),愚叨在契末,云胡不伤?抚昔思今,低徊不M,澜艺术品德,有口皆碑,值得学习与纪念,成悼诗十二首,以示怀思。”

接着再读诗,皆为七绝――

其一云:“清歌妙舞倾天下,独饮芳名五十年,此日盖棺先入党,应无遗憾去重泉。”

其二云:“梅花开在百花先,苞碎春江落人干,半世辛劳应小憩,何妨直入九重天。”

其三云:“昔年戏作《探梅记》,谁信而今忽悼梅,《天女散花》花竟萎,(《天女散花》乃梅兰芳早年常演剧目之一)《洛神》只向梦中来。”(《洛神》乃梅兰芳二十年代名作,据曹植《洛神赋》改编,1924年曾以此剧在北京开明剧院演出招待印度大诗哲泰戈尔老人,驰誉中外。)

其四云:“仓促如何赋远游,欲留君住苦难留,夜台此去多良伴,法曲赓和有砚秋。”(砚秋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二十年代初,他曾立雪梅门,是梅的得意高足;而程又早在1958年春便已逝世,故周老有此写法。)

其五云:“八年亮节砼砼守,誓不低头不辱身,舞衫歌扇都谢绝,独撑傲骨作完人。”(此即梅兰芳指誓不为日伪演出事)

其六云:“见说唐宫多艳事,管弦传唱自纷纷,《贵妃醉酒》盈千石,绘影绘声独数君。”

其七云:“止渴何从更望梅,人天永隔一低徊,欣看绝艺登银幕,唱彻《游园惊梦》来。”

其八云:“应是童颜鹤发人,却于画里幻天人,丰容盛箭春长在,琼艳红氍绝代人。”

其九云:“彬彬有礼尊先辈,善诱循循爱后生,似此懿行能有几?弥天际地见丹诚。”(在此处周瘦老又加了一条注,曰:梅对同行前辈刘景然和晚辈汪志奎尽力提携,此类事例甚多,令人感动。)

其十云:“物在人亡倍伤神,只从画里唤真真,生平愿祝无量寿,他日重来示现身。”

其十一云:“此别匆匆殊突兀,未应常与世相违,人间远比天堂好,倦游还期早赋归。”(在此周瘦老又加注云:“未必有此事,何妨作此想。”)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第5篇

金庸的这个小姑妈在查家做了很长时间的“剩女”,金庸的童年时代和她的心灵一直都很贴近。

“咱们家养了一个侠女”

金庸对祖父查文清一向都很尊敬。他曾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中写道:“我祖父文清公(他本来是‘美’字辈,但进学和应考时,用的都是‘文清’这个名字),字沧珊,故乡的父老们都称他为‘沧珊先生’。他于光绪乙酉年中举,丙成年中进士,随即被派去丹阳做知县。因他知县做得很有成绩,又加了同知衔。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丹阳教案’。”

1891年4月25日,江苏省丹阳县民众在法国教会的墓地发现了七十余具中国儿童的尸首,而教会办的育婴堂里却没有找到一个孤儿,愤怒的民众一把火烧毁了天主教堂。一时间,各地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震惊朝野。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清廷准备将丹阳烧教堂的两名为首者,捉拿处斩,并将参与“闹事”的三十五人逮捕下狱。然而,丹阳知县查文清却将这三十七名闹事者偷偷放走,然后辞职归乡了。

查玉芳出生时,父亲已经59岁了,辞官在家也已有15年了。

因为是老来得子,又是幺女,查玉芳是在宠爱和放任中长大的。幼年时,她像一匹小野马,怎么拴都拴不住。到了塾馆放学时间,就和小伙伴跑到河边的芦苇丛中躲猫猫,不玩到日落西山绝不肯回家。

查文清是个戏迷,听书看戏常带着查玉芳。看完戏回家,查玉芳就把自己的上衣塞到裤子里,再把裤带勒紧,将一条大红毯子围在脖子上当披风,然后手拿一把哥哥的宝剑,一边从被子垛上往下跳,一边嘴里还“哼哈、哼哈”地叫着,煞有介事地在床上给大家表演武功。大人们都说她不像是个女孩子,倒像是个男儿。

稍大,查玉芳就显现出了她爱打抱不平的本质。有一年冬天打雪仗,邻居妹妹被几个男孩围着打哭了,她出手相助,上来就给其中一个男孩一个嘴巴。那男孩也不示弱,结果两人扭打在一起,扯头发,抓脸,拳打脚踢。不一会儿,那男孩就被查玉芳摔了个嘴啃泥,满嘴是血,一颗门牙也磕掉了。查玉芳回到家中,老父查文清亦没有轻饶她,让她上门去给人家赔礼道歉,还关了她三天的禁闭。

查玉芳喜好舞剑,经常会摆出几个经典的舞剑动作。看着她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母亲问她将来干什么,她严肃地说:“我要去闯荡江湖,专杀坏人!”母亲对查文清说:“你看,咱们家养了一个侠女!”

她最崇拜的人是秋瑾

查玉芳16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大哥和二哥一直在外面做事,唯有和她是一母所生的三哥查懋忠(也就是金庸的父亲)成了和她最近的人。

有一天,三哥查懋忠走进妹妹的闺房,见迎面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秋瑾手拄利剑的全身照,那叫一个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吓得他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秋瑾可是被朝廷砍了头的女革命党啊!查玉芳让三哥再仔细看看,三哥定神一看,原来是查玉芳模仿“鉴湖女侠”的打扮、姿式和神态拍的。

查懋忠惊魂甫定,就上前一把将妹妹的相片拿了下来,并告诫她说:“这是要杀头的,挂不得!”这时,三哥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妹妹已和革命党人走得很近了。

1927年春,查玉芳偶然读到一本江苏博物馆出版的一本杂志的创刊号,上面有南社女诗人徐自华为纪念秋瑾而作的诗文。得知徐自华是秋瑾的挚友,查玉芳便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她的住处,又特意跑去上海竞雄女校,拜访了徐自华。

查玉芳虽然比徐自华小了34岁,便两人却仍是以姐妹相称,时时诗词唱和,遂成莫逆。徐自华,字蕴淑,浙江石门人。1906年春,南洵乡绅创办了洵溪女校,徐自华被聘为校长。适逢秋瑾从日本归国,也执教于洵溪女校,两位才女一见如故。其时,徐自华的妹妹徐小淑正在洵溪女校读书,是秋瑾最得意的女弟子。徐氏姐妹后来都经秋瑾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秋瑾就义后,徐自华悲痛欲绝,写了《哭鉴湖女侠》十二首,并发起了在西湖凤林寺公祭秋瑾的活动,安葬秋瑾于西泠桥畔。会后,陈去病、褚辅成等人相约秘密成立秋社,徐自华被推为社长,决定以后每年都要在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查玉芳在知道了徐自华的身份后,十分钦佩,常常瞒着家人,或去上海,或去石门找她,经常参加女侠聚会和诗人雅集,认识了天南海北的许多女侠和女诗人。查玉芳亦给自己起了一个“寒梅女侠”的号,那张效仿秋瑾的相片,就是她在这个时期拍的。

1927年秋,查玉芳到杭州与徐自华相会,并同登凤凰山,在风雨亭凭吊秋瑾。正逢秋瑾逝世二十周年,秋瑾墓几经迁移终于还葬于西湖原葬处。这时,徐自华已将上海竞雄女校交给秋瑾之女王灿芝接管,相约查玉芳一同移居杭州西湖秋社,筹备纪念活动。查玉芳本打算随同自华大姐在这儿与秋瑾墓朝夕为伴,只因三哥查懋忠的激烈阻挠,她只得在为秋瑾守墓半月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我就是在她的影响下迷上了武侠

旧时女子20岁被称为“桃李年华”,因为许多女子在这个年龄上,早已经生儿育女了。一般女子如果不是太苛求的话,有个过得去的丈夫,有个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就满足了。然而,已经24岁的查玉芳却不是这样一个一般的女子。查懋忠与这个小妹最亲,也巴不得她能多留在家里几年,于是也就不着急将妹妹嫁出去,由着她成为“剩女”。

这年暑假,查玉芳带侄子小查良镛(即金庸)去盐官一起看海。一到海边,小查良镛高兴地跑到沙滩上,捡起了贝壳。他一门心思地捡着,身边的潮水已悄无声息地涨起来了。查玉芳在后面一个劲儿地叫他赶紧回来,他竟全然听不到。查玉芳只得自己跑过去,准备把他抱到高一点的地方,这时,大海一下子就变得狂躁起来,“哗”的一声,一个海浪把小查良镛卷进了海里!

小查良镛不会游泳,查玉芳也不会游泳。小查良镛在水里挣扎着,心想:完了,我可能要死了!哪知姑妈竟一下子跳进海水里,把他救上了岸!查良镛12岁时迷上了小说,常常废寝忘食地读。查懋忠担心儿子因为缺乏锻炼而身子虚弱,便将儿子托付给妹妹管教。查玉芳常与天南地北的女侠和女诗人聚会,一回家便给小查良镛讲她从外面听来的侠义故事。在这个一身侠气的小姑妈的影响下,小查良镛尤对武侠小说颇为着迷。

后来,金庸写武侠小说,小说中的许多女侠,当她们与人对阵时,使用的一些剑式,就是他小时候从小姑妈那里听来的。如《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给令狐冲说剑:“活学活用只是第一步,出手无招才是剑术的最高境界……独孤大侠本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贵在一个‘悟’字,决不能死记硬背。等到你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

越有战斗力。”风清扬的说剑,其实就是查玉芳当年讲给金庸的。金庸说,他小时候就听姑妈讲过:“剑术之道不可拘泥于现成的一招一式,要括学括用,活用活变,只有能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当小查良镛背着行李和书籍去读中学时,姑妈已于前年出嫁了。回忆自己的童年,查良镛认为姑妈是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和自己心灵上贴得最近的人。

“姑妈也是你的妈”

查玉芳的丈夫是查懋忠的同学赵正龙,他也是石门人。赵正龙长得一表人才,气宇轩昂;查玉芳容貌清丽,妩媚动人。查懋忠和乡亲们都认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便有意撮合他们。他们结婚那年,查玉芳28岁,赵正龙37岁。

赵正龙时在国民政府江西行署任职,他们结婚后不久,查玉芳就随他去了南昌。后来,和宋美龄联手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由宋美龄任指导长的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成立,查玉芳进入了这个机构,并担任了宣传总干事。

1937年11月,日寇侵入海宁,查懋忠带着全家逃难,越过钱塘江,在余姚庵东镇落脚时,查玉芳的三嫂,也就是金庸的母亲徐禄因病不幸离世。此时,查玉芳已随丈夫转移至重庆;金庸则正在外求学。

抗战军兴,赵正龙投笔从戎,1943年,在与日寇的一次战斗中阵亡。此后,查玉芳先后在南京、杭州一带教书,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

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暑假,查良镛的哥哥查良铿从南京回老家结婚,查玉芳也回到了娘家,与三哥查懋忠一家团聚。

查良镛见到查玉芳也非常高兴,他把自己这些年一边流亡一边念书的苦难往事尽情向她吐露:1938年9月初,浙江联中正式开学,他进入了初中部,和大多数沦陷区来的学生一样,他也失去了经济来源,完全靠战区学生救济金维持生活和学业。联中成立时,按规定将救济金分为甲乙丙三等,来自沦陷区的都享受甲等救济,一切应缴的费用全免,所有外穿的制服及书籍、伙食费用均由国家供应,每月还发给几元零用钱,可以买纸张和文具等用品。查良镛在校享受的就是甲等救济金,他穿的衣服都是训练团留下来的军服,内衣裤和鞋袜等就没有钱买了,就算天寒地冻,也只是穿两件单衣,买不起袜子,只能赤脚穿草鞋……

说到母亲的去世,自己却不能在她身边尽孝,查良镛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查玉芳含泪轻抚着侄儿的头说:“妈妈不在了,姑妈也是你的妈……”

在姑妈的劝说下,查良镛决定去重庆工作,为自己筹集出国留学的钱款。正值战后返都,到重庆和南京的火车票一票难求。从浙江到重庆,行程几千里,他和姑妈一人一辆自行车,从海宁一直骑到南京,才终于踏上了一艘客轮,一个半月后才到达重庆。

后来,查良镛又到了湘西农场。在湘西农场的两年中,他得到了姑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后为躲避内战的烽火,他又回到了浙江,在《东南日报》工作,姑妈也回到了杭州执教。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描写的爱情惊天地、泣鬼神,与其说是一部武侠小说,不如说是一部爱情小说。有人说,女主人公黄蓉有当时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当家花旦、金庸“梦中情人”夏梦的影子,其实,又何尝没有他小姑妈查玉芳的影子,也许查玉芳的影子还要更多一点呢。

赵正龙为国捐躯后,查玉芳一直单身,守身如玉。她曾凭着自己的一身拳脚,将一个企图她的好色之徒打得落荒而逃。

相关期刊更多

河南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气象局

河北企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