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对你的崇拜

我对你的崇拜

我对你的崇拜

我对你的崇拜范文第1篇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会唱情歌给我听,那催人泪下的歌,让我鼓掌!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会教我这个笨小孩打乒乓球,那高超的教人技术,让我学会!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会和我打几个小时的羽毛球,那坚强的毅力,让我感动!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会.......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可以和每个人都相处的很好,你的魅力,让我震撼!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总是那么善良,即使被骗无数次,但你仍然坚持善良,你的善良,让我佩服!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总是那么豪爽,无论对待谁,你都是豪爽的性格,你的豪爽,让我崇拜!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总是那么友好,无论是对虐待过你的人,你都是那么友好,你的友好,让我感动!

我崇拜你,亲,因为你总是......

我崇拜你,亲,我要向你学习弹吉他!

我崇拜你,亲,我要向你学唱情歌!

我崇拜你,亲,我要学好乒乓球!

我崇拜你,亲,我要打好羽毛球!

我崇拜你,亲,我要.......

我崇拜你,亲,我要变得更友好!

我崇拜你,亲,我要变得更乐观!

我对你的崇拜范文第2篇

尤芳:今天我要写一位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老师,我该怎么办?

小楠: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

郭老师:听得出来,你们心中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还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尤芳:您的意思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要拘泥于身边的人。

郭老师:对。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小楠:要做到第一点,就要――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这一人物的特点。

郭老师:说得非常好。要注意具体写作时,要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事例要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关键是――描写要下功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如描写恰到好处,可使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描写中重视抓人物或景物的特点,突出特点,用词用语要朴素、自然,少而精,哪怕是几句话,只要能起烘托或陪衬作用,能为主题服务的,就能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穷人》中有一段人物描写: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短短几句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尤芳:我们知道了,一定会注意的。

郭老师: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一位人物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请你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我对你的崇拜范文第3篇

每当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雷锋,每当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也会想到雷锋。我最崇拜的人就是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

崇拜雷锋是因为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成为雷锋式的英雄,雷锋所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扶老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到养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帮助可以帮助的人,只要持之以恒,我们也可以是雷锋。

崇拜雷锋是因为他无私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崇拜雷锋是因为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崇拜雷锋是因为他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崇拜雷锋是因为他的精神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我对你的崇拜范文第4篇

摘要:父爱如山,父亲像山一样,这几乎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共识。山,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先民的大山崇拜历史悠久,并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相互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父爱如山,社会文化集体无意识地选择大山意象作为父亲的象征,表达了人们无意识中对高大伟岸、坚定不移,包容宽厚的父亲的心理需求,表达了人们对山一样的父亲的期待、认同与崇拜,以及无意识中与父亲同一的渴望!

关键词:父爱如山;山意象;父亲意象;心理分析

“父爱如山”,这是人们谈及父亲,尤其是为人称赞的父亲时常会提及的话。父爱如山,父亲应该像山一样,这几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共识。社会文化集体无意识地选择山的意象作为父亲的象征,那么山的意象带给人的心理体验与父亲意象的给人的体验必然存在着相当的共通性、一致性。

一、山意象的心理分析研究

山意象,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先民的神山崇拜历史悠久,并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紧密结合,在传统文化中享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这种有别于西方海洋崇拜的山崇拜文化部分源于我国疆域辽阔,多山多水的地貌特征,但更与大山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带给人们的心理印象有关。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最可读的原型。山,象形字,《说文解字》有“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 《释名》云 “山,产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山带给古人的心理体验主要有两点:广大崇高与蕴生万物。

积土成山,有石而高,地球板块运动造就了巧夺天工的巨大山脉,巍巍高山不断地向人们传达着阳刚意识。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山高大雄伟的自然性及峻极于天的神秘性,使得先民自然而然地生出膜拜心理,此外大山还具有吞云吐雾和包容万物孕生万物的功能,山林不仅是个飞禽走兽的乐园,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时至今日仍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俗语,在有些地方大山就是人们的衣食父母。由于认知水平和生产力都比较低下,山在先民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具有属天的属灵的神秘特性,是沟通人、神的天梯与枢纽。从而衍生出绵延不绝的大山崇拜文化。我国的大山崇拜历史遵循从昆仑山崇拜到五岳崇拜至泰山崇拜的主体脉络。山崇拜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人们在神山的广大崇高、化蕴万物特性的基础上,逐步发掘大山特性提升大山功能的过程。这些扩展与延伸的功能属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山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是宇宙生成之初的人类乐园。昆仑山崇拜是我国神山崇拜的原初形态。昆仑是存在于华夏先民心目中的神山意象,其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客观实在。清代学者毕沅曾明确指出“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据《山海经》的描述昆仑山是帝之下都,仙界殿堂,为天地交汇点,人神沟通处,登上昆仑人们就可以到达神界、企及天庭。据唐李冗《独异志》记载,宇宙初开之时,天下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始媾于昆仑乃有华夏。昆仑即是华夏始祖向往的人间伊甸园。由此可见在古人对昆仑的原始崇拜中融合了先民企及上天的美好愿景和对祖先的崇拜心理。

山的稳定性及护佑与惩戒功能,这是在大山广大崇高孕生万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功能属性。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封建社会,国家繁荣兴衰人们安居乐业与自然气候的紧密相连,神山作为帝之下都百神所在,自然成了先民心中的圣地。迎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的神山崇拜日趋系统渐臻成熟。历史变换王朝更替,普适性、宗主性、全国性的五岳神山系统逐渐确立。岳,意为高峻的大山或是山的最高峰,《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诗句,足见古人对岳的敬仰,岳,是上达天界的神圣之所。封禅五岳是皇家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五岳封禅是帝王受命于天,替天牧民的象征,也是统治者向上天述职、对上天护佑之功的答谢,同时也是使臣民归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封禅五岳中最重要的是封禅泰山,自舜“柴于泰山”到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的地位和功能迅速提升,成为人死后灵魂的归属之地,逐步成为封禅的代名词。泰山人们心目中的圣山,成为人、神、鬼沟通交流的阶梯和枢纽。此外在神山崇拜发展的过程中还异化出灵石崇拜文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民俗中石敢当。石敢当,多以小石碑、小石人的形象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之内,上刻“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服妖邪,护佑平安。

神山崇拜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地区仍保留有系统的完善的神山崇拜体系和具体化、专业化的祭山仪式。神山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核心形式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相互融合,与权威崇拜相结合,迎合了国人对全能、全善境界的心理需求。

二、父爱如山之父亲意象的心理分析研究

意象是人类心理的符号。个体心中的父亲意象与个体与父亲的互动经验有关,但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的集体期待有关。父爱如山之父亲意象的出现,即表达了集体文化对父亲的无意识期待。父亲就应该像山一样,高大伟岸、坚定不移,包容宽厚。一句“父爱如山”,表达着子女对父亲深深地认同与敬畏与崇拜。结合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山意象及调查研究中个体对父亲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将父亲之山意象做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山,崇高伟岸、峻极于天,是人们仰望的对象。对于懵懂弱小的孩童来说,父亲是他们生命中第一个需要仰望的对象。父亲永远都是那么的高大、伟岸、勇敢、全知、全能,就像山一样高大,顶天立地,魁梧有力,有父亲的地方就有力量,有父亲在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因为即使天塌下来也有父亲顶着。父亲就是儿女心目的天,在对父亲高山般的仰望中,是孩子对父亲的深深地认同与崇拜。子女认同父亲,对其健康成长大有助益。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儿子认同父亲,自然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同与赞扬。能得到自己认同对象的赞扬,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与所认同的对象是同一的,这构成孩子自尊自信的基础。但如果父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对孩子一味严厉苛责,那么父亲这座大山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进的阻碍。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是人生中最大的乐事!在我们的文化中儿子要获得父亲的理解与赞同是极其艰难的。虎父犬子型的父子意象在我国十分常见。别有意味的是在古代,父亲在对外人说起自己的儿子时谦称“犬子”,虽是谦辞,却是对儿子的一种无意识的否定。

山,是稳定的、坚定不移的。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山一样,含蓄而深沉,静静地守候在那里,不远也不近,父亲的爱是坚定不移的,父子之间的连接时最紧密的,不能夹杂太多外在的附加的条件。父爱如山,父亲是你依靠的大山,是你疗伤的港湾,不论你走了多久,行了多远,当你困了、累了、卷了、受伤了,一回头、一转身,他就在那里,他一直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默默地关注着你!不论你得意失意、成功失败,健康疾病。父亲都始终是孩子坚强的依靠,疗伤的港湾。但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父亲极其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成绩好就百般宠溺,不好就感觉很丢人没有面子,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将儿子逼上绝境的父亲并不罕见。

山,是宽容仁慈的,是能够提供庇护的。仁者乐山,山之仁,在于既容纳参天古木,亦拥抱任何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嗷、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暴雨,也能忍住干旱季节的火燎。父亲要像山一样仁爱宽广,包容万物,更能包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这包容是无条件的理解与接受,而不是包庇,是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不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将孩子一棒子打死。这种包容的爱能让孩子能意识到即使自己犯了错,父亲依然会爱自己,这样即使孩子面对困难与危机对会自己有信心,勇于承担后果。一个包容的父亲才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才能培养出有勇气敢担当的孩子。仁者乐山,仁,“仁”,是“两个人”,强调仁是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做到仁爱、仁慈。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儒家建立了角色分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道人伦系统,强调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孔子的仁政思想是针对当时诸国征战,帝王不仁,生灵涂炭弊端而提出的,强调帝王要仁政爱民。但是由于后来程朱理学的对孝的极端宣扬,使得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严重失衡。在家庭中人们一再强调儿女对父亲的的绝对服从与孝顺,却忽视了一个父亲应做到的仁爱与宽厚,而真正变成了压迫孩子的大山,于是父子隔阂乃至反目,这也是诸多的家庭悲剧出现的根源所在。

父爱如山!像山一样高大伟岸,仁爱宽厚的父亲,是孩子力量感、安全感、自信心的源泉!一句“父爱如山”,道出了孩子对父亲的完美期待与不断追寻!道出了孩子对父亲的认同与崇拜!父爱如山!山高人为峰,在孩子对父亲的认同与崇拜里,亦暗含孩子超越父亲的强烈渴望!帮助孩子完成对自己的超越才是父亲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汉)慎撰,(清)段玉裁注《文解字》,中国古籍出版社。

[2](东汉)刘熙撰,《释名》,之释山篇。

我对你的崇拜范文第5篇

生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还记得偶像住在心中的感觉,雷锋、刘胡兰……不论何时何地想起偶像,心中即刻涌动起一团热火,仿佛正在做的平凡事情也充满了神圣感。1980年代的人们开始崇拜三毛、赖宁,进入1990年代人们又崇拜邓小平,虽然膜拜对象一直在变,但神圣感与专注感不减,以致于在几代人的记忆中,学生时期写作文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里,其中之一就是:当时我心中闪过***的身影……

现在的青年人崇拜的对象可谓五花八门,从姚明、易中天到周杰伦、韩寒应有尽有,尽管有这么多的偶像可供选择,然而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半数研究生没有崇拜的偶像,而认为自己有崇拜对象的青年群体中,娱乐明星占了崇拜“大头”,其他崇拜对象排名顺序依次是:父母、政治领袖、企业家、文化名人、专业导师、自己。

然而,纵观大家对偶像的理解,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当下偶像崇拜与上世纪那种虔诚的崇敬之心已大不相同,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偶像已渐渐走出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偶像近黄昏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活于世,必须要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需要,而偶像崇拜具备了全部这三者。向偶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就是在不断丰富扩充自己,丰富和强化自我。可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人中坚持偶像崇拜的人越来越少。“没时间、没什么用”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有调查研究发现,偶像崇拜一般始于12岁,在14岁到16岁时,会达到一个高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崇拜的欲望会不断下降,并且对偶像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发展,在20岁到28岁达到顶峰。反映到现实中,很多青年人在大学阶段还有崇拜的偶像,但步入社会,尤其是过了30岁便不再有偶像。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考虑现实的东西太多,所以感觉心中没有偶像了。”在某网站财经频道做编辑的小陈说,“觉得没那个时间去思考太多,偶像也不能够带给我什么。”

在小陈和他的很多同事看来,努力工作,让自己更成功、更有发展才是当今青年应该考虑的问题,过去的那种偶像崇拜的一套已经稍显过时。“可以有自己认同的成功人士,奋斗目标,仅此而已。但是要说多崇拜,一提就心潮澎湃,指引人生方向,那根本不可能。”

香港一项调查显示也印证了小陈的说法,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是香港年轻人最崇拜的偶像人物,紧随李嘉诚之后的是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第三位是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长陈方安生。这样的结果显示出青年人的认同对象更加现实化,更加向金钱、权利方向靠拢。有评论者指出,对这样的选择结果并不需要下好或不好的结论,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追求成功对青年人来说比其他目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实际性。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1.3%的中国人读过成功学书籍;路透与艾普索斯2010年的一项针对23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日、韩年轻人最拜金,中国有69%的年轻人认为金钱代表成功。成功学因此繁荣。

调查同样显示,现在的青年人在偶像崇拜方面更趋理性。一些人认为,不可能因为一些名人某一方面优秀,我就会非常崇拜他,把他定为自己的偶像。而且人无完人,偶像也有缺点。这造成了许多青年人心目中可能对一些杰出人物仅仅是佩服,而不能上升到崇拜,把他们定为偶像的地步。

“我觉得那些偶像式的人物很难让我去崇拜。崇拜明星吧,不断出现的丑闻和炒作让我失望;崇拜学者吧,一系列的造假让我心寒;崇拜企业家,有时又会突然发现他们很多是为富不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在职研究生韩征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对此,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师何良表示,人们痴迷的偶像是具备完美特征的偶像。就人性的弱点来说,通常会把自己没有的特征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希望在偶像的身上有所体现。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现实,不能说一切向钱看吧,但是房子、车子都已经是最实际的问题,很多青年人为此拼命工作、晋级、充电,很少会去考虑追求偶像这种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偶像缺失也不能一味地说是坏事,只要青年人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能脚踏实地的工作,本身也是好的。”

难寻时代符号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崇拜偶像,远古时代,古人崇拜图腾,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

1980年代,曲啸、李燕杰、张海迪这些在被称为“青年导师”的响当当人物,曾红遍神州大地。他们或以现实版“牧马人”的悲凉坎坷人生,引发青年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或以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想信仰的独到见解,唤起青年对本源文化思想的坚守。

不可否认,在30多年前,当拨乱反正摧毁了心目中的神像,当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世界的惊愕,当“伤痕文学”将苦难挖掘作为新的思想启蒙,当邓丽君歌声把所有的豪言壮语化为柔情密语,那些极致性的苦难与非常人的挣扎历程,极易如迷惘中的火光、沉沦中的棒喝,瞬间点燃起青年心中的火焰,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响亮口号中一呼百应。

如此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怀念不已。在此后的30年间,我们的教育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总希望涌现一批批新的青年导师或青年偶像,来点亮青年理想的灯塔;我们的社会,总希望通过一部部异彩纷呈的“成功学”,指引青少年实现美妙的梦想;我们的媒体,总想策划出一个个有关人生理想的话题,再现“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轰动效应。

不得不承认,很多这样的努力如今只是一厢情愿,“赔钱赚吆喝”而已。

偶像崇拜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为生存而发展出的实用能力。从最初的崇尚自然、崇尚鬼神到崇尚武力、崇尚英雄到现在的崇拜成功者成名者,只是不同时展的重要特征和表现。想要以现在的社会重现当年的偶像一枝独秀的盛况,几乎已没有可能。

在如今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下,成功或优秀的定义不再单一,一些人认为功成名就的人最幸福,便希望自己向那个方向发展;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追求梦想、坚持爱好最重要,并将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还有一些人,可能将那些没有远大人生目标、心境平和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或榜样。

2008年北大保安甘相伟考上成教北大中文系,出版《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亲自作序鼓励,引起社会一番热议和追捧,甘相伟和后续几个成功“逆袭”考上大学的保安一起成为诸多人推崇的励志偶像;2012年上半年,NBA新秀林书豪以替补队员身份出场带领球队力挽狂澜之际,大家送给他的“林疯狂”美誉背后,无疑是被他不懈努力追求人生目标,执着理想,还有比赛时的必胜信念所打动,这一刻林书豪是无数在成功路上奋力挣扎者的偶像。也有一些人很平凡,前不久一则《小夫妻放弃在北京的生活,移居大理一年》的新闻,让多少在大城市疲于奔命的都市人们羡慕嫉妒恨。

人生规划师徐小平曾说:“有一种人,也许他从政没有发迹、经商没有发财、学术没有发表、管理没有发达,他可以混得很悲惨,但他很可能有一种精神,一种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力量。当你见到这种人的时候,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某种鼓舞,反过来刺激了你自己的人生发展。”华东师大心理系王锋老师表示,人倾向于认同与自己相似的人,看到类似的人得到了成功,会更加激发自己的信心。这样的引导力之下,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短期或长期目标,但这种心境已与偶像崇拜无关。

打破偶像也是时代进步

“我没有偶像”,“没有人能做我的偶像”,采访中在谈到“你心中的榜样是谁”这个话题时,不少人这样回答。

而对于“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你心目中的偶像”的讨论,受访青年的回答却比较明确,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者、普通人中默默为他人奉献的人、有特殊专长能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的人之外,很多人都提到了:在成功的路上能够坚守内心,获得快乐的人。

从推崇外在成功转向追求内在精神幸福,是这个时代青年的最显著特点。处于青年阶段的个人,在价值取向上已趋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看待事物和人会从浅表化走向精神化。

“这是一个明星泛滥,偶像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善于制造偶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再苛求英雄的时代。虽然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出诸如创业明星、慈善明星、科技明星,但这些明星在青年心目中只是转瞬即逝,并不可能化身为偶像。与上个世界所谓的“完美偶像”相比,如今的明星们从来就没有站在“神坛”上,不排除个别粉丝将他们视为“神”,但大多数欣赏他们的人,并没觉得他们品德完美、才华盖世,只是对他们的言行和社会角色抱有大体肯定的态度而已。

“偶像就像钞票一样,似乎都代表着金子,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之间总有几个是‘假钞’。”对于网友们对偶像的戏谑,学者刘瑜表示:大众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与人越来越丧失距离感的时代,距离产生美变得很困难,公众人物脸上有几个青春痘,几颗麻子,公众都能看得很清楚。哪怕马丁·路德金,他的抄袭案如果是在微博时代被打假人士揪出来,可能就是另一个唐骏。这是大众媒体时代的特征,中外都一样。这也未必是坏事,神化一个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在扁平化的世界中,没有谁担当国人偶像的第一海拔,偶像是散落的“你”。“你”为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美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与鉴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