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季羡林语录

季羡林语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羡林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季羡林语录范文第1篇

一天清晨,林语堂叼着烟斗,沿着“朗润园”的荷花塘“遛早”,不觉地走到了季羡林家的附近。他知道季羡林有早起的习惯,于是叩门拜访,见到季羡林正在窗前伏案题字。

季羡林虽已九十五岁,但每目题字、写作孜孜不倦。他抬起身,招呼客人过来看他的题字:“清代郑板桥提出来亦书写出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在中国,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林语堂收起烟斗,走过去端详四个墨迹未干的大字:“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为糊涂犹为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至。”

一只白色的波斯猫跳到季羡林的腿上,娇滴滴地蹭来蹭去。季羡林把它揽到怀里:“我也是难得糊涂党的成员。我把糊涂分为两种,一个叫真糊涂,一个叫假糊涂。我的结论是: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假糊涂才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林语堂插话:“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季羡林并没有被林语堂的话打断自己的思路:“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郑板桥一流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糊涂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迫使他们非假糊涂不行。他们是痛苦的。我祈祷老天爷赐给他们一点真糊涂。”

林语堂发觉两人虽然一唱一和,但其实貌合神离,于是打个圆场:“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

季羡林掸了掸黏在蓝色“毛装”上的白毛,忽然想到有一句名言,但记不清是“卑贱者最聪明”,还是“聪明者最卑贱”。这时东方的天已经发白,做晨运的人陆续出来了。书房的窗户像一幅很大的屏幕:一个穿红色运动服的小伙子跑过去,一个挺着大肚子的中年妇女走过来,跟在后面不远的是一位寡居的教授夫人。望着“屏幕”上来来往往的众生,季羡林想到古时那些超俗却不能超世的名士:“楚辞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谓‘醉’,就是我说的糊涂。郑板桥倒霉就倒在世人皆醉他独醒,也就是世人皆真糊涂,而他独必须装糊涂,假糊涂。”

听了季羡林剖白似的感言,林语堂注意到书架上有一本《世说新语》,想到书中讲的“竹林七贤”刘伶,这位六朝的名士因能佯狂而得善终;又想到明朝的名士陈眉公说:“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人们佩服贤达名士的聪明,其实就如小龟佩服大龟的龟壳坚实,于是林语堂得出结论:“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季羡林张张嘴想说什么,但两眼被窗外的事情吸引了过去。在荷花塘的对岸有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楼。大楼的墙上有他亲笔题写的“万众楼”三个大字,天天看也看不厌。由于大楼的正面朝西,上午的阳光照不到,因而那三个字灰灰黯黯的。只有等到黄昏的时候,夕阳才会为“万众楼”三个大字抹上落日的余辉。然而今天早上不同于往常,虽然太阳仍然是在大楼的东面升起,但不知什么东西把阳光折射到了大楼的西面。“万众楼”三个大宇正好处在反射的光环之中,金光闪闪。这难得一见的折光反照现象让季羡林浮想联翩,感到无穷的逸趣。

看到季羡林双颊泛出红光,神驰在遐想之中,林语堂知趣地悄悄退了出去。他快步走到荷花塘边,点燃烟斗,深吸几口,心情随着缭绕而上的烟圈变得轻松起来。在眼角的余光中,他见到季羡林的秘书带着两个人走过去。林语堂知道来人一定又是求季羡林题字,但却不知道这次来的是自己老家漳州平和县的人,是来请季羡林为未来的“林语堂文学馆”题写馆名。

季羡林语录范文第2篇

一、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所谓“文中的信息”包括:传主的典型事例、能表达传主或作者写作观点的语句等。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此即“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如:从文中看,作者写了季羡林先生的哪些事?

参考答案:⑴直到晚年依然每天坚持写作。⑵和猫亲密相处。⑶关注荷的成活。⑷对母亲很愧疚。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找准答案区域,确定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2、3两段写了季羡林先生晚年依然坚持写作的事,4、5两段写了他养猫的事,突出他的善良和内心的孤寂,第6段写种荷,第7段写他和母亲的深厚感情。

二、把握文章结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把握文章结构是对传记内容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准确梳理出文章结构,作者行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从而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首先从形式方面分析。重视文眼或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词句,如抓中心句,这类句子在全文起着或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段落间开头、结尾的界限。

其次从内容分析。人物传记着重围绕典型事例、人物特征等刻画人物,通过研读、鉴赏这些情节,可以分析出作者选材、组材的思路: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地点的转换,或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请赏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⑴运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突出了“我”得知季羡林先生病逝时心情的悲痛。⑵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文章开头写季羡林先生逝世,最后以“季老啊,愿您一路走好,愿您不再孤独”结尾,前后呼应。⑶文章开头写季羡林先生“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中间又写季羡林先生种荷,最后又写“那池荷花还开着”,但先生已远去,“荷”成为组织文章的线索。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要从结构方式、铺垫照应、线索的安排等方面思考。

三、鉴赏写作技巧

传记的写作技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材料:传记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思考选材是否能突出人物性格,是否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否对表现中心有用。

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事件: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如:作者在选材时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独辟蹊径,主要写了季羡林先生平凡的生活以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写了他未泯的童心和内心的孤独,读来感人至深。

命题意图:考查文章的选材特点。

解题思路: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一般人写缅怀他的文章时或许会从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入手,而这篇文章却写了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由此可看出作者的选材特点。

如:文章特地写到季羡林先生的一只养了16年的猫,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以小见大,突出季羡林先生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季羡林先生晚年的孤独。

命题意图:考查作者的选材意图。

解题思路:从文章中看,季羡林先生和这只养了16年的猫感情深厚,这只猫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买小炸鱼给它吃,帮助它吃小炸鱼,它跑后,他为这只猫哭了好长时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从小事入手,突出季羡林先生的性格,也让读者隐约看见了他晚年的孤独生活。

四、探讨写作意图

在确定写传主时,要考虑:对他是否有强烈的感情;是否有值得写的地方;材料是否比较容易收集到。这就要求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作全面的考察、分析与评价,做到爱憎分明,评价中肯,褒贬得当。

如: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

参考答案:⑴荷是季羡林先生亲手所种,如今荷花开得最浓艳,但先生却永远离开了,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寄托了作者对季老的缅怀和哀思。⑵荷是高洁、正直的象征,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季老淡泊名利的情操的赞美。

命题意图: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写了季羡林先生种荷的经历,而且在文章中还写到“现在,那池荷花还开着……不会再等到季老的身影了”,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以“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为题所寄托的哀思;同时,荷花历来是高洁、淡泊的象征,文中写到“像他这样一个将一切都看得很淡的大师,心中早已不在意任何事情了,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季羡林先生的赞美之情。

附原文

那一池按季开花的荷

王剑冰

今天知道了季羡林逝世的消息,是从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信息知道的。而此前一直没有他身体不好的消息,还准备着天凉快的时候去北京看他。我们都坚定地相信,季老是能够活到100岁的。像他这样一个将一切都看得很淡的大师,心中早已不在意任何事情了,如一池荷花样自然恬静。但如今……

……

季老住进北京301医院以后,生活写作都显得有规律起来,一切按照医院的规定执行。那次去301医院看他,房门打开,季老正在休息,护士说他刚刚放下笔躺下。季老脸朝着里墙,弯曲着身子,显得瘦多了。季老的病房里很简单,除了一些书籍纸笔,就是医院的东西了。回来之后,我的脑子里总是浮起病房里的情景,季老此后要一直与医院为伴了。

这让人想到季老的那只长着一身长毛的大强盗,那是季老最亲密的伙伴。季老一直很喜欢猫,他曾养过好多只猫,其中就有养了16年的虎子。16年的猫可谓是老得不能再老的猫了,可季老始终没有嫌弃过它的老。虎子最后的两颗门牙也只剩下了一颗,不好吃东西了,季老看着心疼,就蹒跚去了海淀那一带,买了虎子最爱吃的小炸鱼,虎子自然感激地理解着主人的心,它叼起来吃的时候,却不好嚼碎下咽。季老看着难受啊,就拿着帮助虎子。虎子喵喵叫着,眼里流下了泪水。后来虎子趁季老不注意时跑走了,跑到主人看不到的地方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季老为一只猫哭了,一个历经了无数苦难的老人,为这只猫哭了好长时间。

季老有时也会想起大强盗来,大强盗是季老对大白猫的昵称,说这只猫吃东西有些迫不及待。这只猫曾经每天伴随季老左右,要么随季老去门外看一池荷花,要么在季老看书写作时爬到季老腿上,有时还会上到桌子上,季老从不对它发急。我总觉得季老情感的依托实在是少,老伴不在了,孩子也不在身边,季老晚年有时像孩子似的可爱,也可怜。

季老门前不远处有个池塘,季老整天面对着空空的一池子水。一天,季老撒进去几颗莲子。季老想,能成活固然好,不成活也无关紧要。可撒进去的毕竟是荷花的种子啊,季老还是有了心思,经常冲着一池水发呆。一年的光景过去了,又一年的光景过去了,季老心里都要长芽了,却连荷的影子也没见着。等到第三年的时候,池塘里突然冒出了一些嫩绿,而后这里那里的水里都钻出了嫩嫩的绿芽,季老兴奋得简直要跳起来。我们的大师,其实就是一个老小孩,他未泯的童心使他仍然对一切都充满了关爱和好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感情世界。那次北京电视台请季老录一个公益广告。季老刚说到“从1942年开始,我就再没有见到母亲”,眼泪就下来了,季老摆摆手不让继续,而后止不住的眼泪一直往下流,这是一个大师吗?这分明是一个想起母亲的孩子。季老是6岁离开母亲去济南上学的,大字不识的母亲知道读书的好,想把儿子培养好,但是季老一上学就再没有了回家看母亲的时间,除了祖父去世和父亲去世回去过,此后8年都再也没有回过家。季老后来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想着能出去深造,季老选择了清华,也就在这时,母亲去世了。“我后悔,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离开母亲。母亲穷,没有文化,可那也是我的母亲。”这是季老的哭诉。

我曾经同季老有过多次通信,都由于自己的疏忽而没有刻意保存,现在季老不在了,我需要细心地找一找了。我今天翻出了季老送给我的他以前的照片,感到有一股热流喷涌而出。

现在,那池荷花还开着,夏天应该是开得最浓艳的季节,那被称为季荷的荷花,不会再等到季老的身影了。

想起季老的话:“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季羡林语录范文第3篇

不戴“国学大师”的桂冠

2006年,季羡林先生在95岁高龄时,郑重请辞三大桂冠,远离虚名。“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中写下的文字。这里的三顶桂冠分别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个称号。

对于被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说,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然而,辞世的季羡林,还是没能摘掉这顶桂冠,“国学大师”称号频现于媒体和公众悼评中。

季羡林是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在印度古文字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领域的研究高度,当下无人企及。但是,非要给“大师”戴个帽子的话,那应该是“印度学”、“东方学”而不是“国学”的帽子。当然,看淡名利的季羡林,并不关心这顶帽子的高度,他不喜欢这种“黄袍加身”的感觉。他在《生命沉思录》中写道:“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美国《侨报》对此评价说,与季羡林相比,当下余秋雨、于丹等“大师”做派不足一论。

但是,自称连“国学小师”都不够更遑论“大师”的季羡林是有国学深厚功底的。作为泛“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学人,季羡林前后的那一代学人都是中西学兼修的,病榻上的他还能背诵几百首古诗和几十篇古文。

1926年,15岁的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大附中的老师尊孔成风,古文水平极高。季羡林的国学之路由此起步。然而,1930年,季羡林考入的却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在清华,他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让他对研究梵文和巴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德国是当时梵文研究最权威的国家,汇聚了世界知名的梵文学者。这里的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梵文、西欧各国文字,都有水平相当高的教授。“留德十年”,他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至此,季羡林学涉中西,但他还是自认为不足以忝列国学大师之列。

大师之交

季羡林的人生际遇与国学大师们交结在一起。这些或师或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了季羡林一生。

季羡林生平最敬仰的4位前辈,分别是陈寅恪、胡适、梁漱溟、马寅初。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季羡林的人生态度,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影响季羡林的学术态度,而粱漱溟影响季羡林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影响季羡林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46年,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在清华任教。在这期间,季羡林和胡适有了密切的接触,他对胡适极为敬重。胡适对这个后学也偏爱有加,直至晚年还曾评价说做学问应该像季羡林那样。季羡林后来回忆说,

“我同适之先生,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想来接触是不会太多的。但是,实际上却不然,我们见面的机会非常多。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绝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1999年,季羡林以88岁高龄访问台湾,专程前往南港拜谒胡适的陵墓,行三叩大礼。他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中说,“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未了的“大国学”

行至暮年的季羡林先生,视线一度从东方学转移到了国学。

季羡林不是扎到故纸堆里研究同学,而是振兴国学,2007年3月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特别是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大国学”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而中国化了的成果。

季羡林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同,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故意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现代‘华学’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把国学称为‘华学’(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季先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晚年提出的‘大国学’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文化是一个慢慢融合的过程,是各个民族和地区一起缔造的,也是历史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沟通一起形成的,这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说,相对于西方化概念的“东方学”,季羡林研究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意义上的“大国学”,季羡林“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与西方人的东方学,立场完全不同。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季羡林历经了千回百转的人生。他宣统三年出生,经过清王朝、袁世凯的洪宪、的统治,一直到解放,走过“”,走过改革开放30年。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季羡林为学术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也经历了师友亲朋不在的孤寂和丢画事件的纷扰。

在半年多前,同绕着季羡林身旁的新闻都是诡异的“季羡林丢画事件”。关于丢画事件,季羡林事前并非不知情,但还是选择了忍耐,一如他面临的历次风波。因为季羡林说过,“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

季羡林语录范文第4篇

此段子的真假已经莫辨,但其中那位钱文忠是确有其人。今年3月,这位复旦大学教授讲述的《玄奘西游记》在央视十套开播,不久便创下不俗的收视率,在播出至24集后,连创“百家讲坛”收视新高。整个9月,钱文忠都在为他新近出版的同名书籍奔波各地,忙于签售。

然而,在此之前,钱文忠的人生关键词是“冷”――冷僻专业、冷静专研。1984年,钱文忠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这小东西是我50年教学生涯中所见过的最具备语言天才的人。”这是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称赞钱文忠的话。把这位语言天才所懂的语言列个清单。如下:德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日语、和阗语、巴利文、吐火罗语、古孟加拉语、古藏语、古伊朗语、尼瓦利语、阿委斯塔语,当然最重要的是梵文,那是他的专业。

1999年7月号的《香港书评》,曾对他如此评价:“……大陆学界兴起一阵陈寅恪热,很多人感叹像这样的人物现在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了。去年底钱钟书仙逝,同样的感叹再次发出。但现在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的。”

除了“可怕”的语言才能外,钱文忠引人注意的还有他的不同于一般教授的生活。好朋友毛尖曾调侃他:“你如果电话打到市中心钱公馆,他可能刚回到浦东的行宫,再说,手头总有几个公司要他亲自料理,有几个拍卖行要光顾,还得在复旦上几门课,在北京主持几个研究所。”

与人们传统观念上的教授清贫寒苦的形象不一样,钱文忠可谓是个有钱人,他有时会乘着配有专门司机的轿车出入复旦大学校园。在复旦大学的教授中,他是一个特别的身影,以宝玑、大卫・杜夫、Lv等名牌定义生活。

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学术明星都拥有自己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叫“乙醚”,于丹的粉丝叫“鱼丸”,而迅速窜红的钱文忠的粉丝则自称“潜艇”。“潜艇”们了一个“潜艇宣言”;“当我们和其他人的粉丝有冲突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素质的一群人如果你是学生或者从事某种事业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勤奋的一群人当别人有困难,或者需要帮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爱心的一群人 ”

“如果我的存在,或者我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述。或者在我本身工作中的讲述,能够真的让一些朋友认识到他们宣言里所提倡的这种价值,我会非常开心,我愿意为这些价值而死。”钱文忠说。

有网友调侃道:“钱多,文章好,忠于传统文化。简称钱文忠。”

有一种神秘感不可言说

是否想过自己会一炮走红,像易中天、于丹那样?

凡事我都不刻意为之,去《百家讲坛》讲课,是因为有所需,正好自己又在行,没有带着那么强烈的想“一炮走红”的心态去,“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当你带着强烈的功利之心,带着游离于所做之事之外的复杂心思去,往往难有所成。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专注于事。

在你的专业梵文之外,你还掌握很多在普通人看来稀奇古怪的语言和文字,学语言有捷径吗?

学这些语言时,我还年轻,有一股子激情,也肯下功夫,实际上,那些比较冷僻的语言和文字,你只能死背,我就是如此,“学语言,要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这是季羡林老师说的,完全是这样。

从一个冷僻专业的学者,忽然变身为大众追捧的明星学者,有什么感受?

研究梵文、巴利文这样的冷僻学问,我已经交出了几十年的时光,深入其间,我很开心,很享受。我总能找到某种神秘背后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地。

而现在,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传播手段,我被更多的朋友熟悉,这同样让我开心,易中天先生不是说过,如果孔子在世,也不会拒绝走进电视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师者的追求,也是我的向往。不管什么形式,能够让我的思想与他人产生某种沟通和共鸣,能够把我对事物的理解与别人分享,是一件开心的事。

《香港书评》曾对你有很高的评价,你怎么看?

那是别人对我的抬爱,我个人觉得,我就是一个老师,一个研究者,梵文和巴利文。在旁人看来,是冷僻的学问,枯燥、乏味,没有现实价值。但是对我。有一种巨大的神秘感、不可言说的神秘感,深深吸引着我,能让我有一种探索求知的。这种是上帝赐予的。你不进入其中,是无法感知的。

用左手挣钱养活右手

在外人看来,你是个有钱的教授,这是否得益于你成功的经商之道?你怎么获得你的第一桶金?

的确。除了在大学教书,我还涉足商业,并且做得还不算差,因此我不会为一日三餐发愁。有人说我带着司机去上课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现在复旦有车的教授多了去了,而我不会开车,自然要找个司机。

于省吾先生有一句话,“我是有学问的人当中有钱的,有钱的人当中有学问的”。这种态度蛮好的。中庸、平衡,带点自嘲。

第一桶金?(笑)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多少钱,很多年前了,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了,以百万计吧。但是却很难去说有着怎样一个故事。如果非得刨根问底去看用什么方式赚得第一桶金,很多时候都是虚妄的,我曾说过,第一笔钱赚来,一定是一个偶然性,当时也不是很清楚的。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的。第一笔钱的故事一定是偶然的故事,一定是他后来赚了很多钱之后回头编的。这故事是倒推的,它是断档的,你把后面一刀切断,开头谁也看不懂。

大学教授与商人,这两者之间会有矛盾吗?有人不免担心,经商的钱文忠,是否真能静心研究学问?

不矛盾,我也能安静地去研究,就像以前一样,其实诱惑随时都有,梵文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益的,现在很多人把它说得很重要,只是学术意义上的。当时我的同班同学,大多转行了,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我却没有,我去经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的研究兴趣,我喜欢这个。我是用自己的左手挣钱,来养活右手。研究梵文是我的“志业”,马克斯・韦伯就说过,职业与志业是不一样的。

真正爱好一样东西,不要问它有什么用,否则就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而是需要不需要了。“这个班某种意义上是为我开的”

你中学就开始与季羡林通信。当初你怎么想到要给他写信的?与当时的高中老师郝陵生有关吗?

我那时是高二,一次偶然听郝陵生老师讲起季羡林老先生和他研究的梵文,一下子就被那种神秘感吸引了,又听说那时候梵文研究处于

青黄不接的状态,心里就想,我要去学。很朴素的想法,后来找到季老的地址,就开始写信给他。

季老对我很好,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著名学者,却对一个高中生那么耐心,真诚交流,让我感动,他称我为“小友”。

你与季羡林老先生前后通了多久的信?

一直通信到高中毕业,高考时,季老特别派人来找我,问我想不想考梵文专业,我说除了梵文,我其他专业都不填。1984年那一年,季老第二次开设梵文专业,对外招生,之前是1960年一次,之间间隔了24年。

是因为你与季老的通信而促使季老在1984年决定恢复招收梵文巴利文本科生的吗?

不敢说全部是因为我,至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季老很喜欢我,他觉得我是学习梵文的料。这个班(梵文巴利文班)某种意义上是为我开的。

我们这个班有8个人,后来除了一两个转系,全部搬到德国。别人都转专业了,只剩下我一个。我在德国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听说你正在央视录制一部12集的片子,讲述老师季羡林,目前进展如何?

是的。我正在录制这样的节目。已经录制大部分了。

作为季羡林老先生的门徒,彼此关系亲近,你能保证客观公正地讲述吗?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担忧,同时也是我自己内心的一份思考。我想,我会以诚实的态度去做。

梵文只能师徒传授

你曾说过,像梵文巴利文这种专业的学者,并非一个现代大学体制能够培养,怎么理解?

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人文学科和现有大学体制好像存在着非常内在的紧张和冲突。梵文尤其特殊,因为它是非常个人化的,只能师徒传授,不可能批量生产。

你一直讲“守先待后”,具体是怎么做的?

我一直讲“守先待后”,守住前面传给我的,等待来者。守先我做到了,待后就很难说了,有太多不可知因素。在复旦,每年我都开梵文巴利文课,这就是一种等待。

在你的求学和工作的道路上,除了季老外,还有哪些前辈给你以提携和帮助?

这个很多,除了季羡林先生,包括周一良先生、王元化先生、王永兴先生等等前辈学者,都给予了我巨大的恩惠。

我应该成为他们事业中的一个环节。我用良心去教书,我不能保证把想说的都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是我一定说真话。

你的夫人是周一良的高徒,也是一名出色的学者,你们之间会经常探讨学术问题吗?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是最多的话题,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学术”。(笑)

季羡林语录范文第5篇

迈克尔・杰克逊与皮娜・鲍什是两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他们凭借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各自并不算长久的生命历程中绽放出耀眼的生命火花与光焰,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拥有广泛的社会接受群,他们属于精英也属于大众,称他们为艺术大师也未尝不可,但显然他们是大众的大师。相较而言,任继愈与季羡林两位先生在世界上肯定不享有两位艺术家那样尽人皆知的知名度。不过,这两位老人在近百年的生命历程里,却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财富。他们的人生轨迹,跨越了两个世纪。恰与中华民族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相连。无论是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抑或人格品质,都昭示着一种纯粹的、日渐稀少的文人精神。因而,他们的骤然离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悲痛l'还有巨大的失落感,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追忆他们,重温他们那些涤荡心灵的声音,挖掘他们的每一个生命点滴,反思当下学术环境中的“浮躁因子”。并期望能够承传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精神。

谢绝“大师”称号

任继愈先生生前低调、平实,备受人们尊敬。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不出全集,他说:“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杜继文回忆说,任继愈90岁生日时,学生想为他做寿,但是他并没有同意,只是举办了一个很低调的学术研讨会,“任先生始终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最平常、普通的人,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可是这也就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不出全集,不做挂名主编,与时下一些学者比起来,任继愈似乎有些“愚”,然而,这便是他和他的那个时代所坚守的学术品格。这种坚守不是执拗,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是真正学者最为平常的选择。

无独有偶,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曾经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他提到的“三顶桂冠”,即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笑说:“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

在虚名盛行、自我加冕者不乏其人的当下,无论成就还是威望,当今均无人望其项背的季羡林,竟会为了几个头衔而感到“折煞老身”、甚至要专门撰文,请求摘掉头顶的几个桂冠。《病榻杂记》一文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当真正的大师不敢也不愿自称有的尊号。而那些以头衔为推销之术,迎合媒体热捧的所谓“大师”们,无非如娱乐版的明星一样,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做一个寂寞的少数人

季羡林究竟有多“了不起”?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够得上资格回答的人寥寥可数。但是,从向真求实的角度,并不能因此就玄之又玄地糊弄过去!这有违季老先生的初衷。他说,“其实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也许我们从他曾出版过的洋洋55万言的《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一书里可以找到些许判断的依据:其一,读书阶段学了什么?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留学,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上。因战事而居留哥大教书期间,“发表过几篇(有关佛教梵语)自认颇有分量的论文”,但此后“顺应时势改了行”,“尝试了很多领域,成了一名‘杂家’”。其二,研究阶段有什么成果?现在媒体上常见的说法是,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领域达14个,季羡林在自述中说这是“根据我自己还有一些朋友的归纳统计”而得的,可见其研究范围的确十分广泛,包括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代文学、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散文及杂文创作等。其三。学术之外做了些什么?2004年,季羡林和许嘉璐、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领衔发起《甲申文化宣言》,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平等权利。不管季羡林愿不愿意,此时的他已经基本只是一个“文化老人”了……在季羡林自述中,对于并非专门的研究者来说,也许可以约略了解到季羡林的学术概貌。季羡林生前说,“其实我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先生说的也许是大实话。

任继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任继愈和季羡林是两位大学者,文化界的巨擘,但是,他们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当看到以上众多头衔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啧啧称奇,两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先生印证了何谓学富五车、学贯中西。

事实上,罗列两位先生的上述头衔,并不能完全彰显他们的耀眼成就,而且,仅凭头衔也远远无法尽录他们为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虽然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赠予的一切美名,但是,他们的一生始终与谦逊、低调为伴,对于头衔,甚至诚惶诚恐。

这留给我们一个大问题:敢不敢做一个少数人?很多人惧怕做少数。季老在德国留学时,孤身一人选修梵文。现在大家奉他为“大师”,一拥而上地崇拜,但其实他原来的位置,却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选择的“少数者道路”。

任继愈和季羡林两位先生均出生于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背景下成长,接受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双重浸润。

“人生的归宿,最后的真理,如何与当前广大贫困的农民和破败的农村发生联系?”“七七”事变发生后,面对破碎的山河,年轻的任继愈扪心自问,并从热衷研究西方哲学转而关注脚下这片受难的土地。祖国、人民,夯筑起他学术的坚实根基。

“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基于此。年轻而贫寒的季羡林没有选择实用显学,在炮火纷飞、长年饥饿的异国他乡开始了艰涩的梵文、印度文化和佛学的研究。对人类文化、对人类和平的热爱,使他掌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最朴素的情怀,决定了他们最执著、最长远的学术之路;思想、人文的高度,确立起他们学术的制高点。今天,任继愈和季羡林被世人视为真正文人精神的象征,符号化地仰望和珍视着。许多当下失落的,在他们的身上依然保有,因此,他们的离去,仿若熄灭的灯塔,曾经遥望的方向,需要承传和重燃精神的光焰……

著名学者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批评家陈平原也感慨说:“季先生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即使到去世,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我觉得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这两段评价里,有3个关键词,分别是“朴素”、“真诚”、“清醒”。3个词汇,看似简单,实则揭示了学者的本真品质。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亚热带农业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

现代计算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