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章声明

文章声明

文章声明

文章声明范文第1篇

可见,对于闪族文化,也就是现在的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西方三大宗教的传播而言,最重要的是听。并且这三大宗教都有大声朗读圣经的习惯。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文明而言,声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载体。

声音,承载着西方的文明。

你有没有读过历史?如果读过你会发现,人们一开始对历史的传承是依靠口耳相传这种方法的,后来才有了文字,有了史官。而在口耳相传中,声音一次次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么,前两日我听村头的老爷爷说……

是吗是吗?原来我们还有禅让制这种东西啊。

嗯嗯,还有三皇五帝……

喂,张三,你知道三皇五帝吗?不知道吧,来来来,我来给你讲讲……

就在这些讲述中,我们的历史,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不断地往下传承着。在苍老的声音中,在稚嫩的声音中,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口耳相传,直到今天。或许有些时候会以讹传讹,会夸大事实,但是总而言之我们的文明就这样传了下来,几千年后的我们才能知道关于女娲造人,开天地,大禹治水等美丽的夹杂着史实的神话传说。

声音,承载着中国的文明。

一个老人坐在酒馆前的台阶上若有所思地抽上一口旱烟,心满意足地吐出了几个烟圈后,开始慢慢地用他苍老的声音讲述神笔马良的故事,旁边趴着几个年幼的孩子,睁着大大的清澈的眼睛,倾听着这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嗯,长大以后我也要像马良一样为民除害!”“好好,但是你得要好好学习啊,要不然怎么能为民除害呢。”一颗小小的善良的种子就这样在一个个发奋努力的少年的心中种下,他们会好好学习,为了一个执著的梦想而努力。在十几年几十年后,他们或许就会站在朝廷上惩治贪官,为维护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许他们最终没有走入紫禁城,但是他们会像先辈那样坐在酒馆的台阶上,向下一辈述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声音,为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好!”一声叫好,掌声雷动。戏台上的鲁智深刚刚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一个个质朴的农民的脸都绽放着光芒。他们被戏文感动,因那一句句悠长的话语而震撼。本来愚昧无知的农民们就从这里沐浴了文明的灵光。而同样的,在古希腊时期,政府也会发放看剧津贴给人们,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感受到文明的光芒。

声音,让古今中外的无数人感受到了文明。

见面了说一声“你好/hello”,撞到了别人说一声“对不起/I'm sorry”,被撞的说一声“没关系/nothing”,别人帮了自己说一声“谢谢/thank you”,帮人的说一声“不客气/you are welcome”。在这些声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声音,在现代社会依旧传递着文明。

声音,文明的附着体。文明,在声音中繁衍。

学校:北京市第十一学校

文章声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 土洋之争 影响

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对比鲜明、特点和风格不一的两种唱法即“土唱法”和“洋唱法”。其中带有我国民族艺术审美特色的歌唱方法则俗称为“土唱法”,富有感情淳朴、韵味各异的演唱特色。而“洋唱法”指的是富有西方音乐演唱特色的美声唱法。20世纪30、40年代一些学者尝试把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唱艺术结合起来,至此,“土洋唱法”认识上存在了很大的分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解决分歧、统一认识,关于“土、洋”唱法的论辩以《人民音乐》为主要阵地就此拉开。

一、《唱法问题讨论》笔录 汤雪耕 1950年第4期

讨论为笔谈形式,记录了1949年中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合办的“音乐问题通讯部”发动了一次“唱法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观点。讨论内容主要围绕关于中国新唱法、中国民间唱法、西方歌唱艺术、发声方法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从文章中了解到,关于建立中国新唱法这一问题,众多专家学者表示赞同,但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主次地位上、“土洋唱法”的歌唱、发声方法及教学方法的优劣等问题仍存在一些分歧,但是讨论者各抒己见,积极探讨寻求解决对策,意见客观、公正。说明此次关于“土洋唱法”第一次大讨论为以后有关“声乐艺术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从工作中谈声乐问题》 喻宜萱 1950年4期

著名声乐演唱家、教育家喻宜萱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各地的曲艺,唱得好的,在发声方法上与其他国家唱得好的发声方法没有冲突;单就发声来讲,唱得好的就是最自然的,也就是最科学的;完美的发声方法都是沿着自然的法则得来的。科学不是感情作用,更非空中楼阁,自然法则本来就存在自然界,只待人去分析现象,这就是科学。科学的运用不必去强分国界。发声方法在歌唱的范畴内,只是一种基本工具,不宜于在这上面发生什么争执。”①这篇文章深入研究探讨了发声方法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演唱方式的本质,对当时声乐界就发声方法观念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认识。

三、《继承与发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 舒模 1957年第3期

1956 年,文艺界积极贯彻“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任务。而这篇文章主要迎合这一思想,主要就民族传统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结合及发展展开讨论。明确了学习欧洲声乐,不是代替或消灭民族声乐,而是为了吸收它来丰富、发展和建设我们民族的声乐艺术。通过加强对民族传统的学习,创造出能为广大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歌唱方式。另外,舒模的文章对建国以来“土洋唱法”讨论中关于一直认为西洋唱法是最科学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就一个民族的艺术作品来说是存在高与低、美与不美之分的,而对于同一种艺术在不同民族间,由于传统艺术爱好、欣赏趣味的不同,难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孰高孰低。”②舒模的观点显示出人们对“土洋唱法”认识提高到一种新的认知水平,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民族传统声乐的教学方法》 肖晴 1957年第3期

文章主要回顾与总结民族声乐发展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教学方法的侧重点的变化等问题,指出丰富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这个根本问题的方法是要深入地学习、整理、研究以及总结我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丰富经验,使它成为更科学化、系统化的民族声乐理论。这项工作的有力展开离不开拥有先进科学声乐理论和精通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专家、学者们。并且在整理两种教学方法时,要掌握他们共同性和特殊性,文章充分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认识上的进步与提高。

五、《几年来音乐学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喻宜萱 1957年第3、4期

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在两期文章中归纳总结了“土”、“洋”两种唱法的分歧给声乐教学工作者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文章深入地从基础训练、教学原则两大方面入手,促进演唱事业的进步,并提到中国声乐艺术在苏联和各兄弟国家声乐专家的帮助下,积累、整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促进了中国声乐的进步。表明声乐界不仅对歌唱者的技术训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声乐演唱方法的借鉴和融合。

六、《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刘芝明1957年第3期

报告主要进行了历史任务、声乐教学、教师的提高和教研室的活动等几方面的总结,在许多方针性、原则性的问题达成共识。文章提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任务:促进西洋唱法“民族化”的进程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本土民族传统唱法。在声乐教学方面,提出分别以民族传统唱法和欧洲传统唱法培养音乐人才。此外,报告提出了多种途径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对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演唱中的科学方法、民族传统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入。表明声乐界已意识到我国传统声乐唱法的重要性及其地位,还完善和提高了两种唱法的教学和实际演唱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七、《谈谈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与提高》李焕之 1963年第3期

李焕之在此文章中首先提出了关于民族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声乐界深思和重视。他指出民族学派是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其最根本的东西是革命精神和群众风格。着重指出许多演唱者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两种唱法“你追我赶”的局面。这些现象显现出了声乐艺术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另外,文章重点提出在民族唱法领域里应该向知名的演唱家探讨、交流,总结宝贵经验;要掌握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要求表演者在表演上要有独到的见解与创造,在演唱我国民族的传统曲目时,绝不是西洋唱法的模仿与因袭,而是敢于发挥创造力。文章强调了要普遍地深人地向民间的传统学习,提倡艺术创造要百花齐放,成为了新音乐文化促进性的因素。

八、《欧洲唱法的民族化问题》 舒模 1964 年第4期

这篇文章中论述道:“欧洲传统声乐艺术,它是在欧洲人民的生活基础上,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与欧洲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欣艺术爱好以及审美观等等是相适应的。但它与我们广大工农兵群众的艺术欣赏趣味、爱好和审美观等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这种艺术形式要来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要与我们民族生活相结合,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相结合。”③文章明确指出学习欧洲声乐的目的,不是代替或消灭本民族的声乐,而是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声乐艺术。在吸收方面,要立足本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一时期,在如何对待民族声乐唱法的认识上,不再是强调学习西洋唱法,而是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创造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正确“结合”的演唱方式,反映了声乐艺术的认识上迈进了新步伐。

九、结语

这一论争持续到1966年,才基本宣告结束。“土洋之争”的风雨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流、融合的过程,这种认识的变化体现着中国声乐艺术坚定不移的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道路。这一过程是虽然漫长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声乐演唱事业、声乐教学质量和对民间声乐的学习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争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声乐演唱领域,更广及到整个音乐、文化艺术领域中对于中西问题的认识。如今的中国声乐艺术正向“民美”、“民通”、“戏歌”结合等多元方向发展,当然离不开“土洋之争”为中国声乐艺术奠定的基础及科学性的指引方向。它不仅是中西声乐交融的历史“火花”,更是引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领军者”。

注释:

①喻宜萱:《从工作中谈声乐问题》,《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

②舒模:《继承与发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人民音乐》,1957年第3期。

③舒模:《欧洲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人民音乐》,196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喻宜萱.从工作中谈声乐问题[J].人民音乐,1950,(04).

[2]舒模.继承与发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J].人民音乐,1957,(03).

文章声明范文第3篇

第一章 论文的基本要求及内容1.1 论文的基本要求论文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说明透彻、数据可靠。论文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叙述准确、文字简练、文图规范。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特点的内容应重点论述,做到数据或实例丰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绘图规范应符合国家标准。论文的学术水平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篇幅(包含图、表和公式),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40~60页,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为60~100 页。提倡文笔简洁、用语规范。1.2 论文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依据及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及设计方案、试验方法、装置和试验结果;理论的证明、分析和结论;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必要的附录、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录等。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有关与指导教师或他人共同研究、试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均要明确说明。

第二章 论文的主要结构及装订顺序学位 论文一般应由11个部分组成,装订顺序依次为:1封面(中、英文扉页)2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目录6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7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正文、结论等部分)8参考文献9附录1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致谢

第三章 论文格式规范 3.1 论文的文字及书写3.1.1 论文的文字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也可以用英文撰写,但须同时提交用中文撰写的详细摘要。(1)来华留学生学位论文的目录、主体部分和致谢等可用英文撰写;但封面、独创性声明和权属声明应用中文撰写,硕士生须同时提交3000字左右的中文详细摘要,博士生须同时提交5000字左右的中文详细摘要。(2)外语专业的学位论文的目录、主体部分和致谢等应用所学专业相应的语言撰写;但封面、独创性声明和权属声明应用中文撰写,摘要应使用中文和所学专业相应的语言对照撰写。3.1.2 论文的书写学位论文一律采用A4(70g)幅面白色纸张,封面、封底采用白色布纹纸张,中、英文扉页、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采用单面印刷,从中文摘要开始采用双面印刷。3.1.3 字体和字号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条标题:小四号黑体居左主体部分:小四号宋体页码:五号宋体数字和字母: Times New Roman3.2 论文页面设置3.2.1 页边距及行距学位论文的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章、节、条三级标题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设为0.5行(即前后各空0.5行)。主体部分为1.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章声明范文第4篇

现在,浙江、陕西,都在打仗。那里的人民哭着呢还是笑着呢,我们不知道。香港似乎很太平,住在这里的中国人,舒服呢还是不很舒服呢,别人也不如道。

……

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藉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盘散沙。

将文章当做古董,以不能使人认识,使人懂得为好,也许是有趣的事罢。但是,结果怎样呢?是我们已经不能将我们想说的话说出来。我们受了损害,受了侮辱,总是不能说出些应说的话。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如中日战争,拳匪事件,民元革命这些大事件,一直到现在,我们可有一部像样的著作?民国以来,也还是谁也不作声。反而在外国,倒常有说起中国的。但那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别人的声音。

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有些新意也还是不行的;不是学韩,便是学苏。韩愈苏轼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说当时要说的话,那当然可以的。我们却并非唐宋时人,怎么做和我们毫无关系的文章呢?即使做得像,也是唐宋时代的声音,而不是我们现代的声音。然而直到现在,中国人还耍着这样的旧戏法。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

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时代不同,情形也两样,孔子时代的香港不这样,孔子口调的“香港论”是无从做起的,“吁嗟阔哉香港也”,不过是笑话。

我们要说现代话,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但是,这也要受前辈先生非笑的。他们说白话文卑鄙,没有价值;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我们中国能作文言的有多少呢,其余的都只能说白话,难道这许多中国人,就都是卑鄙,没有价值的么?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习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选自《快读中国演讲辞名篇》,有删改)

文章声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歌唱音色 歌唱声学 歌手共振峰

一、歌唱声学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将既往研究文章大致分为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歌手共振峰、艺术嗓音声学特征、唱法比较研究、歌唱技巧、声乐教学研究等方面。

(一)、20世纪30—6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歌手共振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量,目前认为歌手共振峰研究的先驱始于美国巴尔的摩音乐学院的巴塞洛缪。他于1934年在西洋歌剧唱法发声声谱上发现一个异常突出的共振峰。对于男声来说,它的频率在2800—2900Hz;对于女声来说,频率在3200Hz。后来巴塞洛缪将这一成果发表于《男声优美歌唱音色的物理定义》中。文章指出美声良好歌唱的四个物理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在500Hz或500Hz 附近频段存在相当强的泛音(低频共振峰),在2800Hz附近(2400Hz至3200Hz频段)存在相当强的泛音。所以巴塞洛缪总结出:“歌唱中最好的鸣响效果,即为男声为2800Hz、女声为3200Hz的共振峰。这也就是美声唱法所追求的“焦点”、“高位置”、“头腔共鸣”等等说法在物理学、声学上的定义。”

自19世纪以来,解释人体发声的问题,一直建立在亥姆霍兹的理论基础上:“即人的声带是在气息的振动下,以弦的方式振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分音,其中以基音为最强,第一泛音次之,然后依次类推,越来越弱。人声音色由泛音的数量和组成方式所决定。”亥姆霍兹的这种解释充分肯定了声带振动发声和共鸣腔的共鸣作用,但是并没有指出咽、喉管中的空气柱振动也能对音高的产生起作用。故声学及语言学家斯克里普乔1906年在其著作《实验语音学研究》中试图以管乐器的原理来解释人体发声问题。他认为“当空气通过声带时,只是产生一系列喷气,如吹口哨时唇的作用一样,声带本身并不产生基音和泛音。决定人声音高的并不是声带的张力、闭合以及振动方式,而是取决于共鸣管的长短、粗细,是共鸣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音高。”

从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出,歌手共振峰作为歌唱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参量已由巴塞洛缪于1934年正式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以后瑞典声学专家桑伯格等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人物为林俊卿。林大量运用了医学、解剖学和歌唱声学的原理,从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歌唱的发音原理,特别是对歌唱呼吸的控制及“发音管”的造就较早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所说的“发音管”的造就可理解为用歌唱声学的原理建构人的嗓音乐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俊卿已从声学的角度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一书第四章第三节中指出:“西洋古典唱法不论什么声部不论唱得音高低轻响如何,音色一般比其他流派(比方民族唱法)‘暗’许多。”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发音,由于歌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比较短小的原故,声音一般比较“亮”而“开朗”。

(二)、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继巴塞洛缪之后,许多学者、专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众多学者、专家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中,成绩最突出、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瑞典声学专家约翰·桑伯格。《The Acoustics of the singing Voice》和《The Science of the Sing Voice》是桑伯格研究“歌手共振峰”两篇重要文献,前文由我国的蒋英、翁若梅分别翻译,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桑伯格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歌手共振峰的定义和形成原因上。定义方面,桑伯格认为歌手共振峰是在西洋歌剧音乐会专业歌唱技术的男声歌唱元音声谱中,频率约为2800Hz的一个额外高能峰。形成的原因是歌唱家通过降低喉头造成。即在歌唱中,歌唱者降低喉位,导致咽喉扩张,当咽喉被扩大到使咽、喉腔接口处两腔截面积之比大于六分之一而不匹配时,喉室变成一个与声道其余部分相独立的共鸣腔,其共振频率为声道传递增加一个额外的共振峰。

[1] [2] [3] [4] [5] 

桑伯格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对于声乐界、嗓音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具有权威和代表性意义。后来西方和我国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三)、世纪年代的研究

、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美国音乐声学家罗兴在其著作《The secience of sound》认为:“受过训练的歌手,尤其是男性歌剧演员,在—Hz频率范围左右会出现一个突出的共振峰,这就是“歌手共振峰”,它常出现在第和第共振峰之间,给男性歌唱者带来出色的能量。”对于共振峰的形成,罗兴指出:“低喉是歌手共振峰形成的原因,放低喉头,咽喉随之下降”。

、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

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有王士谦、包紫薇等的研究。年初王士谦为北京嗓声学界举办了“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其内容包括:现代嗓声研究的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和分类;声乐和言语的声学关系;歌手共振峰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声源机制的关系;国际上对嗓声源及其与声门上、下系统交互作用的研究等。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包紫薇《歌唱和音乐的声学问题—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大会而作》是包教授作为声学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从音乐声学的角度对歌唱发声原理进行的论述,在前言中,包紫薇教授明确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科学是艺术的根本。几十年来声乐唱法的进步,充分说明了科学方法对声乐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教学,师生双方都可以避免机械的传授和模仿;抓住了发音技巧的科学内核,有利于每个人针对自己的生理特点进行再创造。”

、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

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有吴卫彬等《艺术嗓音的声学特征研究》。该文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对艺术嗓音的研究方法上,其原理为声音的声压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处理,取线形平均,即可得到声音的长时间平均谱。文章通过对余名歌唱演员及戏曲演员的录音,指出:明亮圆润的歌声,具有明显突出的高频歌手共振峰,其中女声的歌手共振峰较男声的高。同一男声或同一女声,不管发什么元音(以歌唱方式发出),共振峰频率的位置几乎保持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大夫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一书第九章中对歌唱声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就呼吸支持、起声、音域、声区、“开放”与“关闭”唱法以及歌声的颤动等六个方面的声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如在唱法上的“开放”与“关闭”一节中,认为:“在主观和客观感觉上,……西洋古典意大利学派主张“关闭”唱法,而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则类似所谓开放唱法。这两种唱法主要是发声时应用不同的集中声音的方法造成的。”

   、歌唱技巧方面

王宝璋在《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第十三章“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的获得”中,指出:“由于咽音基本功的练习,使歌唱机能进入了自然正确状态,形成了咽音基音管,扩大了歌唱基音发声的能量,开辟了通向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的通道,锻炼了声带拉长、缩短、变薄的运用能力,从而比较容易构成与真声、假声混合为一的发音方法,并较快地获得高泛音共振的歌唱能力。”

吴卫彬《嗓音音质的客观评价与Q值》认为“嗓音的音质固然同许多因素有关,但实验证明高频谐波的丰富程度以及歌唱共振峰的突出程度,对歌唱音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提出Q 值评价量。通过实验证明:悦耳的歌声,其Q 值一般在—dB到—dB到之间,如果Q<—dB,此歌声缺乏色彩,听起来声音发闷,缺乏圆润感。”

、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歌手共振峰进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包紫薇等《歌唱嗓音的生理、物理、主观评价初探》,以频谱为主要参量研究各种歌唱嗓音的特征。文章选用美声唱法、我国独有的唱法(民族嗓、流行嗓、京戏嗓)和非正常(包括轻度生病)嗓音三大类型声源为样本,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在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找到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黄平的《应用国产BP型声频频谱纪录仪分析艺术嗓音的体会》指出:“声乐、戏曲等演唱是非常复杂的生理声学现象,它的瞬间变化,包含着许多参量,然而每个人在发声方法、发声的实时控制、演唱风格的掌握、音色的修饰和艺术处理的手法等,又有很大的差别,客观的对这些声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地做出判断、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嗓音研究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