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章同学

文章同学

文章同学

文章同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来的“块垒”《情结》,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已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是文学创作全过程的动力机制。“块垒”《情结》的抒发,还需要以娴熟地掌握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为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对冯亦同的新诗集《紫金花》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评析;同时,对他的全部文学成就和组织文学活动,也予以理论概括和评述,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人品与文品《诗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明确地指出,优秀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升作家《诗人》的人品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水乎。

早在1995年2月,“诗国忠臣”、老诗人高加索生前把诗人冯亦同喻为“一把火”,“在生活矿藏中聚焦,在情感喷井上点燃”,“有了火的热烈,火的光焰”,这种特殊的“光热效应”熔铸成激情澎湃,立意高远,构思精巧,韵味隽永的大量诗篇。近日由新华报业图书出版中心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诗集《紫金花》,是冯亦同的第三本诗集,是其代表作。

诗集由四辑组成:“雪落金陵”选诗36首;“行吟的云”选诗14首:“图像抒情诗”选诗12首:“重读长征”选诗18首。他精心选入的80首作品,充满了崇高美的情趣和新时代的旋律,彰显了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内涵,以及诗人意象新颖.意境亮丽,气势高扬.诗情骀荡的艺术风格。2007年11月18日在南京市文联剧场举行的题为“春天的交响”的冯亦同诗歌作品朗诵会上,著名老诗人丁芒对《紫金花》首发即席赋诗赞之:“胸中万朵紫金花,洒向金陵一望霞。想是江淹梦里笔,仙人今又送冯家。”丁先生风趣地引用了南朝诗人江淹在金陵“梦失彩笔”的典故,激励当今诗坛同仁为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纵情高歌!

诗集之所以题名为《紫金花》,是因为此诗获2003年《南京,我心中的城》征诗大赛特别奖。1939年春,一名日本军医在饱受屠城之灾的南京焦土废墟上看到一种不知名的紫色小花《俗称“二月兰”》,颇受震撼。他将花籽带回日本,经过数十年大力栽培推广,这种被他命名为“紫金花”的草花茁壮成长,开遍东瀛。诗人庄重热诚、情怀奔放地赞叹了“古城墙下的二月兰/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当红梅遭凌辱、雪松被虐杀/是你,不屈的根须/托起寒夜里坠落的星光/引爆无数紫色的焰火/焚烧冷漠,驱赶黑暗……”“二月兰”这种生命力极强,开得盎然,蓝得高贵的金陵小花,在当年腥风血雨中挺身而出,顽强地展现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首构思奇妙,立意旨深的短诗,一经问世,好评如潮,被美籍华人诗家非马称赞为“激动人心的好诗!”

通览诗集,从《紫金花》到《碑顶上的思絮》、《梅园浮雕》、《永恒的微笑》、《回归的彩虹》、《重读长征》等等一系列题材重大、蕴涵丰厚、意象鲜明,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诗作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人民火热的情愫中的一颗挚爱与眷恋的赤子之心。正如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盛先生在《读他半世纪·亦同其人其诗》中所言:“越读亦同的诗,你就会越感到那对于祖国、人民、时代、生活以及对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的挚爱和忠诚,是如此清晰地贯穿在他的诗行里。”此论切中肯綮。这是诗集中精品连珠,具有熠熠生辉耀人双眸的艺术理性光彩的根本所在。艺术理性光彩的产生,源于诗人的云水襟怀。清代学者叶燮云:“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进而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确是一语中的。所谓胸襟或胸抱者,用美学观点审视,乃诗人胸中之“块垒”《情结》也,即深藏于心底的浓厚情感。作家《诗人》长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感知和感悟的积累过程中,在赤子之心导引下,逐渐形成独特的认知状态——块垒《情结》。“我国古人所说的‘块垒’作为人对于人生感悟的郁结状态,作为人的情意本质的凝聚物,事实上是人类所有文学活动的根基和出发点。”。“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块垒不仅是引动灵感的背景、创作的原动力,而且是构织意象的贯穿线。”。块垒《情结》在作家《诗人》心中既经形成之后,当遇到合适的条件而被激活时,便会出现一种灵感状态,成为萦绕心头的情感牵连,导致具有生命力的浮想联翩的核心审美意象,生发《虚构》出一个美妙完整的艺术世界,叩击着作家《诗人》的心扉,形成胶着的创作状态,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描绘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由此可见,人品与文《诗》品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近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评论诗作时就明确地指出:“诗品出于人品”。言简意赅,发人深思。研究中外古今文学史,就能发现作家《诗人》从块垒《情结》积聚到灵感爆发的创作规律:“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清代学者袁守定在《占毕丛谈·谈文》中所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周恩来也曾扼要地指出:“好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的激发。诗是诗人胸中的块垒《情结》与灵感的碰撞、交融升华的结晶。从《紫金花》所收入的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人块垒《情结》与灵感交织形成的创作轨迹,而其中诗人的人生感悟和艺术修养则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强劲潜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可知,“块垒与灵感的关系,犹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块垒在先,成为诱发灵感的基础;灵感引发于后,成为块垒喷发的突破口。”两者相依相成,不可或缺。亦同创作精益求精,遵循艺术规律,他的诗尽情讴歌真善美.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娴熟的艺术手法,皆缘于此。

还值得一提的是,亦同在《紫金花》诗集中对著名诗人犁青所倡导的“图象诗”的响应。亦同在新诗创作中,十分注重形式美。他认为,“再自由多变的新诗形式,也要受到一定‘常数’或常规的约束,绝对自由、毫无‘格律’可言的‘自由诗’是不存在的。”他的图象抒情诗作品《航空烈士纪念碑》、《登阳山碑材》、《马鞍石》、《润扬,润扬》、《2003春天纪事》《二首》等都可归入“新格律诗”或比较严谨的“自由诗”。其特点是,注意分节、建行规范,讲究诗句的锤炼以及声韵、节奏、色彩和音调的诗化处理,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这是诗人平日读书勤劬,博观约取,强学力行,文学功底厚实的表现。冯亦同认为,“新诗是从长江大河里流出的,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有深厚无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同现代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所有炎黄子孙》最自然、最亲近、最密切,来自母语的得天独厚的‘心灵感应’。”……亦即新诗“内蕴的优质”和“潜在的功能”。这也是诗人对文学创作中“块垒”《情结》与“灵感”的独特见地,深得其中三昧。

文章同学范文第2篇

读通读透文章,感受文章的主题魅力,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学生多元的理解是否就可以替代原有主题,怎样让学生感悟文章主题,仅依附文本是否就完全可以解决主题教育,这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笔者认为,教师在尊重学生多元化感受和理解上不能偏离文章主题,背离作者原有的写作意图,甚至曲解文章的主题。在解读文章主题时,教师自己始终要扎实钻研教材,吃透文章主题,而不能凭借自己个人经验主观臆断揣测文章的主题,甚至犯科学性的错误。把握教材主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生活习俗,作者的个人背景,社会地位,所代表的群体发出的心声,了解作者的真正出发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主题。

要教会学生在雾里看花中练就一双慧眼,得到最真的文章主题教育,教师就要提供正确的学习渠道,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亲身感悟,多方位去了解探究。

一、注重课外的交流与学习,重视课前的预习,寻找理解主题的催化剂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明确预习要求,通过图书、工具书、网络等工具收集相关资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人群,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家长一道探讨,通过家长获得必要的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流,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群体有相似的学习经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接近,其交流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教师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参与文章学习,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运用什么写作技巧让文章的主题更为突出、富有说服力等方面主动消化吸收,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教无定法,贵在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突破

这种教学策略定位于抓住最好的教学契机,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好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文章人物命运的主人翁,主动参与学习,获得学习动力,激发其内心需要,而不必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难点不同,课堂上应有所侧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结构的不同,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做引渡者,用背景搭桥引学生“回归”时代,感悟文章主题价值

学生的个人背景不同,其构建内化也不同。构建主义者维果斯基认为: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有些文章远离学生生活,但又有深刻主题,对当时的社会推动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如果让学生充分认识该作品的主题,仅靠教师的一点简介是无法让学生得到内化的,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认同”作品,站在作者立场与主人翁同命运、共呼吸。

(二)做哲者,抓住题眼,一字千钧,直击主题,棒打鼓心

《跨越百年的美丽》《美丽的西沙群岛》《特殊的葬礼》等课文题目都是以偏正式词组或短语作为文章题目,修饰部分是作者在文章突出的内容,也是文章的题眼,一词统领全文,表达作者深刻感情。抓住题眼则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教师可以以此为着眼点,设计教学。

(三)做引领者,抓住关键词句,烘托文章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采用对比性的结构,有的是对比性的描写,如《狼和鹿》《特殊的葬礼》等以对比性的描写为主,文中出现多组带有感彩的反义词。《狼和鹿》中: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祸首”“功臣”,把这些词语板书呈现就会揭示自然规律,明白破坏自然界规律就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有的是对比性的对话,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中父与子的对话极具震撼性,是文章的高潮,也是主题揭示的最好契机,很多词义具有明显的感彩,抓住这些词句,用对比性的读,很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四)做引路者,围绕主线抛出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有些叙述性的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明确。但学生的用心感悟的过程却很难,怎样让这些课文的主题价值“深入人心”,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简洁而不简单教学过程,我认为应抓住主线设计问题,丰富学生学习过程。

文章同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学校章程

学校是校园文化的集合体。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下,成员所有行为的方式与物质形态总和,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文化意识形态也会经历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的整个过程[1]。高职院校不管是采用人治还是法治,校园文化都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并会深刻的影响着成员的精神形态与行为方式,这也是学校竞争力与凝聚力的获取途径。换言之,校园文化管理使得学校从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进而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证学校能够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教育理想。

一、校园文化与章程建设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学校文化亦或是学校文化管理,都无法离开学校制度文化的生长以及创建。学校的制度文化并不能够简单的将其理解成学校规章制度,而是学校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文化所形成的共同体,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以及表现形式,能够起到保证以及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作用。学校章程不只是可以保证能够自主管理、依法办学以及履行公共职能的准则,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学校章程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与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制度建设顶层设计,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正常运行的基础。学校章程的存在与否,将会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准与里程碑。校园文化管理并不是说要否定制度建设,而是说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规范以及引领将学校章程作为基础的校园规章制度,来刺激以及熏陶师生,推动师生的文化追求以及精神品味不断你的提升、丰富,并且逐渐完善学校的精神文明,从而推动学校文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体优化。

二、高职院校学校章程构建程序

(一)学校章程制定主体的选择

高职院校校长应该成为章程制定的首要责任人,不管是在章程制定还是在实施阶段,都需要起到主导性作用。首先需要构建章程的起草小组来起草章程,对于章程当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主要任务、办学目标以及财务活动等基本、重要的问题都要明确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及时的召开全体教师代表大会,审议章程草案,这是管理学校章程文化的重要保证。其次,在审议通过了学校章程以后,校长需要将章程当做是学校的政策文件,需要依据章程当中的有关规定,制定出规章制度,并据此开展教学工作,对于违背章程的行为,学校要严加处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章程当中的规定执行,这是管理学校章程的关键与核心内容。

(二)操作程序的规范

学校的章程需要具有明确的操作程序,从起草一直到最后的审议、核准以及修改等都需要全部按照规范来进行。主要的操作要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广征民意。起草以及修改学校章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注重民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会议讨论的形式,广泛的征求家长、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建议,这是制定学校章程的重要基础,学校章程只有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才能够掌握校情,并且让审议章程的过程更加的顺畅,执行章程也更加的彻底。第二,小组拟定初稿。学校领导在征求民意的前提下,组成初稿的制定小组,为章程最后的审议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起草章程并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在表现民意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智慧,保证章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第三,代表审议通过。在完成学校章程草案以后,需要通过讨论稿的形式将其提交给教师代表大会进行审议通过。校长对教师代表大会进行专题报告,由章程的起草小组说明起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后由代表进行分组讨论,并且针对草案的修改提出具体的建议,最终产生修改稿,并通过代表大会决议的形式产生决议稿。在教代会审议以后,章程起草小组需要对章程进行说明,包括了一些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意见采纳情况,然后提交给学校的决策机构审议通过,产生章程定稿。此时,章程的制定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成。

三、基于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学校章程涵盖的基本内容

(一)提升学生的技能

高职院校通常会秉承着提升学生业务技能的根本理念,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因此,在学校章程中需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课外社会服务以及勤工助学活动的态度,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吸纳社会资源方面,学校对于社会资源的吸纳态度,保证学校能够吸收任何能够吸收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当中来,鼓励学生到管理、生产以及建设一线寻求就业的机会;第三,聘请校外人士,学校可以外聘教授、专业技能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知名人士来作为兼职教师。教师依据国家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权利以及履行必要的义务。这些具体条文都需要在学校章程当中表现出来,它们能够确保教学将学生作为核心,以及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来适应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

(二)尊师重教

高职院校在学校章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秉承师者为大的理念,获取学校改革、发展以及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积极的参与到民主监督以及管理当中,对学校相关的工作提出建议以及意见。学校章程还需要体现出学校对于教学人才的尊重与爱护,体现出学术自由和民族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参与教学培训、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还需要规范教师学术行为,从而引导校园学术的良好道德风尚。这些规定能够有效保证教师的权利与地位。

结语

当前,学校章程文化管理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单单需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同时还需要从行动上跟进。学校章程文化管理当前已处在势在必行的阶段,并逐渐的进入到法制化管理的阶段。随着社会对于校园章程建设关注力度不断提升,将来必然会迎来学校管理文化的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文章同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17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的考查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较大,是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点,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范围、人生感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氛围中。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讨论。

一、将生活的场景融入到课堂中

初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进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随着学生人生阅历和经验等方面的成长而不断提高。在初中语文学习的阶段,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章阅读类型多为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内容。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考查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成长和人生的感悟,所以,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则在语文阅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对文章现实意义的感悟。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物质需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没有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产生共鸣,使文章阅读的大意明显偏离作者最初的意图,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下降,阅读能力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所描述的现实情境进行还原,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和展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体验,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和体验,帮助学生对成长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进行情境还原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例如多媒体播放和情景剧展示这两种方法。多媒体播放主要是对可以展示文章中现实情景的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等内容进行筛选,选择出最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生动的为学生进行情景还原,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增加学生的成长和人生感悟。而情景剧展示的方法则是通过剧本的编写,让学生自主参与演出,成为文章中描写的主人公,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文章中的具体情节,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对文章中作者的感悟有更加深刻和直接的感受。

不论任课教师选择哪一种方法,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都需要考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一句名言说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情景再现这种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提升自身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角度涉猎文章,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除了小说、记叙文、散文等内容,说明文、剧本、新闻等文章类型也是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过程中,除了会涉及到学生对成长和人生的感悟,还会涉及到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和了解。由此可见,学生知识面的范围也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在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而增强对大千世界的了解。任课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单独安排一节课作为学生的阅读课,为学生准备多种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每天的新闻报纸、微博推送的优秀文章、新出版的刊物、著名作家的不同作品、科学产品的研究报告、旅行日记、著作的读后感等,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扩展阅读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渠道进行阅读,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不同的文章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作者的内容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学生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培养贡献力量。

三、为学生讲解阅读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而是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针对不同的文章学生都需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让自己能够迅速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两种常见类型的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文章类型就是记叙文,记叙文往往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描写,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在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时,题目和开头段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握了作者所写内容的方向,再继续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不会偏离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从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同学范文第5篇

一、针对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时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只要能够听明白教师的意思,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行,不太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反应。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看做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对教师提问进行应答与附和,而对于学生最重要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没有进行任何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习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培养,有的学生阅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有的是为了增加课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要求得到满足。

二、针对教师忽略文章深入解读,教学时要深入文章

教师所教授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应的参考书,教师有的时候在教学时不能很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参照参考书里的条条框框对文章进行讲解,这样就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也就更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对文章的作者进行了解,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深入剖析文章,进入文章中的角色,才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多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才能得出适合小学生理解的结论,学生对阅读课才会更有兴趣。

三、针对教师形式大于内容,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新课标的实行,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希望标新立异,运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注意。但是有很多方法已经脱离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正常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课堂上无意义的一场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初要通过各种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学生的不竭动力,也才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设计各种真实、新奇和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