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第1篇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览我的自荐信。我是XXXX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所学专业是生物科学。

大学期间,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平时喜欢待在图书馆,期间阅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并涉猎了检测方面、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

在思想上积极进步,热爱祖国,是学校第70期党校学员,并以85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前茅。生活上,我家境贫寒,所以我向来勤俭,自强不息,能吃苦耐劳。作过实验室助研、计算机中心助管、编辑校对等近十种兼职,借此提高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还创造了很好的实习机会。我一直坚持一个信条--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此历练自己,并提高交际能力。虽然贫苦,也曾多次参加募捐献爱心活动。另外,我曾多次在运动和写作方面获奖,并拿过奖学金。

在工作中,我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能力学习能力,我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一部作品对待,不会机械地去做实验,喜欢创新,并尝试用统筹学方法做事。我曾在XX公司检测中心实习,每天主要进行检测前处理并独立操作液相色谱仪,同时负责实验室基本仪器的常规维护修理等管理工作。工作日和休假时经常去气相色谱室及微生物室帮忙,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对气相色谱及质谱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对微生物的检测有一些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工作中也了解了一点HACCP体系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从作质检员到作设备管理员,再到后来担任液相科室负责人,并一直得到领导及所有同事的好评和鼓励。

本人不怕困难,具有坚强的毅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积极主动,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思想前卫,性格开朗,喜欢也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一直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素质及得到全面锻炼为主要目标,希望能有幸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学习!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飞的更高,做的更好!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祝您工作开心!

此致

敬礼!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8-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重点学科,分子生物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基本技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以及现代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所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技术方法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使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一、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完善实验教材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同时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和医药卫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各重点综合性大学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进行了有益探讨,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目前国内出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多侧重于基因重组与蛋白表达方向的实验项目,没有专门针对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编写的实验教材,不适合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应用。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并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结合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大纲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使教材更加符合生物科学专业方向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又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一定的综合难度;同时我们改变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增加新的编写思路,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与代表学科前沿或从生产实际中转化而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结合,从单纯的验证理论转移到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上来。使实验背景资料、实验原理、基础技能、实验目标、材料准备等内容更加描述详尽并通俗易懂,更加适合学生阅读并实践。

二、加强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培训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基本实验技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扎实的实验技能、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我们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实验,将微量可调移液枪的使用,PCR仪的使用,电泳槽的使用,高速离心机的使用,LB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反应程序的设置及PCR反应的运行、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加样、电泳以及凝胶成像、结果观察等基础技能编写到学生实验课教材中,图文并茂地详细阐述操作方法、操作步骤、技能要点、仪器设备等,此外组织录制实验操作演示录像,制作多媒体实验课件等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专门设置基础技能开放训练室,配制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并且安排专门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技能考核。结合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创建了一个以科研探索为主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以学生实验小组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业余科研活动。首先制定切实可行开放性实验计划,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项目的汇总,然后准备开放内容及相关实验项目,择优进行多层次的学生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优化整合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要求学生完成药品准备、培养基制备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加强学生“三基”培养。这样一个全过程综合了微量可调取液器、旋涡振荡器、高压灭菌锅、PCR仪、台式高速离心机及微量离心机的使用、微波炉、电泳槽和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溶液制备。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此外,指导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规范操作,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三、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性的,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固定格式填写。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实验要求、步骤等。在实验前我们对实验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提问。并且把回答问题的情况记下来,以便以后给成绩时作参考。实验前进行30分钟左右的讲解,主要解释实验中出现的关键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目的。同时利用实验间隙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惑在课堂上解决。每次实验前,集中讲解实验原理,把本质问题讲解透彻,同时分析实验步骤,并针对关键操作、技术难点或容易误解之处进行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技术,并在实验前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判断性思维能力。重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用简单的比喻来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做到通俗易懂。对于仪器台套数有限、指导教师少、学生人数多等突出问题,减少每组开课人数可有效缓解众多学生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目前我校分子生物学实验还没有纳入单独考核范围内,在实验项目分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成绩划分等环节上缺乏整体布局设计,制约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影响考核体系的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是客观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分子生物学实验应注重全面考查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素质,不仅要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不断探索和完善实验考核体系。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我们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针对平时成绩制定了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的考核标准;对实验考试制定了操作考试题目的出题思路和笔试各题型的适用范围,给出了考核体系的实施,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过去,学生只要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成绩就通过了。这样做显然是很片面的,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了考核办法。评定考核成绩(占40%),书写实验报告成绩(占40%),实验前的预习、提问的成绩(占10%),在实验考试中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占10%),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客观地评定成绩。由于成绩评定过程比较客观,减少了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学生感到公平、合理。近3年来,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欢迎和支持实验教学改革,并对以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清玲,陈昌杰,等.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01).

[2]曹华,裴鹏,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6).

[3]冯尚国,王慧中.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迅,2010,(17).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第3篇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始建于1924年华中大学生物系,1953年成立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1995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该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第4篇

大三学生测控技术与仪器生产实习报告 环境建筑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2010年部队学员实习报告

本人是2010届XX学院的毕业生,专业是生物科学,大学里主要学习了生物学和教育学相关的知识,自己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对书法和一些球类都很着迷,自身条件方面觉得自己很有耐心,办事也很细心。

自从在中学实习当教师之后,对教师这个职业乃至教育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觉得当老师最为重要莫过于一颗爱心了。

一年的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本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通过向同事们请教学习,通过和学生逐步深入的接触,不断的体会到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把自己的激情倾注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本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树立起良好的教师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当中,让自己的学生受到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不但要提高师德的水平,同时还要让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自身的道德水平去影响学生。同时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注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自己的这些缺点,不断的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第5篇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导向、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改革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需认清影响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因素,结合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在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及相关工作,为人类提供优质高效的畜禽产品,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较为棘手。

1.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快速发展,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良习俗。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影响和个别不良风气的诱惑,学生的心态变得急躁、功利,不能耐得住寂寞清苦;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进心不强,甚至连正常的学生任务都难以完成;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很多时间投入到个人感情交往上,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而畏惧不参加。另外,动物科学专业亦属农科类专业,不少学生是服从志愿录取,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比较常见,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不愿在专业上花时间,只想考试应付过关,更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师教学方式待改进。虽然各高校都在逐步推进教学改革,但因职称评审、科研申报、岗位评聘、综合考核等导向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精力,仅仅满足于不出现教学事故。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随意性的特征[1]。与此同时,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教师则更是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归结于自身的锻炼和提高,未从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多思考;只发现自己在指导学生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未充分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很多科研任务和科技服务工作,自身也存在精力不够分配等客观原因,难以在本科教学上投入足够时间。

3.组织活动方法需创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作为育人主体学校也着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赴养殖场参观、组织专业技能比武、牧场见习、实行科技导师制等等,虽然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譬如不管学生是否对学术报告感兴趣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会场,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术报告厌倦;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缺少相关的专业情况介绍,学生难得有机会问为什么,反而让学生感觉是去看热闹;虽然实行了科技导师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及激励措施,使得导师不热心指导学生,学生无事可做。诸如这些,都需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

4.学校管理措施未到位。学校管理状况如何决定了各项制度和活动的执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文件,轻实际落实的现象,导致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难以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很多程序设置复杂,不便于执行,导致多种平台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科学,表现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相关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因管理问题使得原本较好的活动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在策划活动的初期就要全盘考虑,做好沟通协调,简化程序,以便于活动得到较好地落实,提高活动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依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开展引导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作出贡献。为此,高等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办法和单一的评价标准,实施创新学分制,即把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予以注册,以便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自成体系且相互联系,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第一学期课程设置可以以科研为主线,适当安排科研规范、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等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奉献精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认真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努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创新意识的增强。

2.实施创新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结合本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会求知方法和提高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总体不够活跃这一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思维习惯。

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深化对所讲授知识的认识,把最新科研成果、个人研究的最新体会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科研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可根据情况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在科研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实现从传统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突破。

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更大程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丰富体验式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必须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教育教学与畜禽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供进入畜禽养殖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的机会,开展各种课外、校外科研活动。在生产实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科研工作的乐趣,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深入细致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能,并择机有重点地培养。

学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相应教师,共同商讨和设计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试验实施、数据统计等工作。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即能得到高效锻炼。在组织各类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物色具有创新思想的个体,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另外,鼓励本科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有意识地安排专人进行指导,使其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我院组织开展的暑期试就业,让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增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优先就业、高质量就业优选条件,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部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相关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组织学生深入基地第一线,主动发现生产中的不足之处,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回校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集教学、科研、就业于一体,实现学校、企业或研究所多方面联合,对科研、生产以及人才培养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

4.建设开发式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高水平的硬件资源和实验室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应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目前,不少高校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单一的、应用型科学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转变;学科体系则由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尤其要建立实验公共平台,设有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制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闻、安排实验用具,同时学生所在院系还要从本科教学经费中列支这类专用经费。除此之外,对需要饲养动物的试验,还应配备试验动物房,并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确保常规试验的顺利开展。

实施科技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让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我院全面实行导师制,即学生自进校后就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学院的专业教师,由他们指导学生生活、学习,通过教师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学院科研工作的运转情况,有经验的教师还会择机组织学生参观高技术含量的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对科研及创新工作产生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在其进入高年级后主动开展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除此之外,国家目前所组织建设的农科教大学生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部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很好的平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科技先进企业,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中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即在现有的基础上换一种方式方法可能效果更好一些,这些想法以及后期的研究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