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古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物古迹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城市规划中一项重要课题。2009年9-10月期间,笔者有机会参与了重庆丰都县某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的丰都小棺山古民居地区规划项目设计。对该项目从调研到项目设计方案参与了全过程,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寄望将本项目在规划中的思路和体会整理成文,略谈一下古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一些浅见。

一、规划范围基本情况

1、项目区位概况:丰都是长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重庆版图中心,长江横贯县境47公里,水上距重庆172公里,陆路到重庆150公里,幅员面积达2 901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总人口80万。小棺山——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纵横通达。处三峡辖区腹地,居丰都长江北岸。辖区内的长江大桥使名山镇成为横跨南北的交通要地。旅游资源丰富,有素以“鬼国幽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的“鬼城”名山、全国最大的人文景观——鬼国神宫、部级森林公园——双桂山和及具川东民居特色的古民居。

2、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4万 平方米,其中古镇核心保护区约2万平方米。北侧为规划路,西侧是长江大桥,南侧为环城西路,东侧名山。

3、资源现状:本项目地处丰都旧城名山景区内,交通便利、区位良好;其东靠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傍长江,山水环绕,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后,全县境内淹没区及占地移民迁建区需抢救发掘和搬迁保护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8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2处,新石器时代至宋代遗址27处,大型古墓群14处,地面文物19处(包括古民居8处),水文题刻6处。根据国务院三建委批复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方案,三峡工程丰都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分为原地保护、留取资料保护、搬迁复建保护三种类型。

其中丰都库区列入搬迁保护的文物建筑八处:秦家大院、王家大院、周家大院、卢聚和大院、会川门、天佛寺,及异地复原的大佛面造像、绿水池题刻两处。为了真实、完整地利用搬迁复建的方法再现丰都古民居、古寺庙、古城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信息,向后人展示丰都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脉络,根据《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渝府发[2 0 01]4 7号)文件精神,重庆市文物局决定将丰都县六处地面文物搬迁复建工程委托丰都县文物管理所实施。

二、规划基本思路

1、规划目的:在了解区域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进行小棺山古民居地区景观设计为本项目开发提供准确的主题定位和系统的概念规划。

2、规划用地分区:范围内根据各地块的功能差异和保护开发的程度不同,主要被分为四个大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民俗文化街、预留土地区。

规划用地指标表:

4、功能分区规划分析

4.1商业、服务区,民俗文化街区:该区为本项目区的门户,肩负着管理、服务、商业购物、引导等功能,建筑风格参考已迁入的古民居建筑及长江沿岸古镇建筑格局样式,景观样式借鉴苏州园林的内向式景观格局,以理水、山石、花木、亭桥等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为基础,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购物空间。

4.2重点文物保护区:该区是整个规划区域中文物最为密集并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以王家大院、周家大院、卢聚合大院、天佛寺、秦家大院、会川门、大面佛造像、绿水池题刻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本项目的核心吸引力,他们的完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另外,该区占地仅约2万 m2,土地的开发空间不大,游客容量有限。因此,建议在名山名胜风景区逐步开发的同时,将此区域的各种资源充分保护并整合起来,并控制好该区的交通线路,使之形成捆绑销售,以套票的形式出售;在开发上,着重利用各种特色活动来增加吸引力,在重点保护文物的同时,提高盈利点。

4.3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区:该区域以自然景观、林地为主的原生态森林公园,新建晴雨阁以及即将新建的烧香浜组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水路空间结。同时,该区域占地约3万m2,空间适中,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也相当良好,将成为本项目开发建设的“先锋”。

三、规划方案详解

1、总体规划方案指导:以重塑和保护古民居的历史风貌为基本原则,保持古民居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并重,继承与发扬并举,走可持续的旅游生态发展模式。

2、交通系统规划

2.1规划原则

为使整个规划区域保持安宁、通畅、精简的环境和体系,将按照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规划这里的交通系统。以下是几个规划要点:

外部车辆必须停靠在指定的停车场,原则上不允许进入古镇核心地区;

②新建道路要尽量保证不破坏原生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③规划区服务通道应该与游客通道分离,尽量不产生交叉;

④对于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路段采取特殊做法,如恢复祠堂群、横直街中的青石路,并可在路面雕刻部分具有解说作用的文字或图案;

⑤要做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工作;

⑥保证服务通道的通畅,作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等)时游客的疏散通道及外部救援车辆进入的通道。

2.2交通系统组成

■对外交通

■规划区车行道

■规划区服务通道

■规划区游步道

■其他游览道路

■规划区消防通道

3、景观与轴线规划

3.1景观概念及主题:小棺古民居是封都历史和民俗文化积淀最丰厚、内涵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丰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明、清及民国初年的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古民居的峡江文化、川东文化、民居文化、雕刻文化、寺院文化等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景”,是本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主题:袖珍古镇 古代官邸古今戏台 峡江客栈三峡名胜徜徉 游院 望江 赏曲 钟情四季山水名山古镇歇歇 听松 饮泉 观戏 寄托一腔畅意

3.2轴线与景观分析

4、游线设计

■ 标准游线:第一印象区——商业、服务中心区——古民居保护区——大面佛寺——晴雨阁——民俗文化街

■ 水上游线:长江码头——民俗文化街——峡江客栈

思考

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管理;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是政策性管理,通过交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来影响整个城市的出行交通总量。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方案设计要包括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分析与控制、城市交通结构管理与优化和道路交通运行组织三个方面。

(1)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分析与控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机动车的拥有量将会继续增长,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道路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因此,针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从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特性出发,分析具体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包括道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所能适应的交通需求量;二是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特性出发,分析在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容许的机动车保有量。

(2)城市交通结构管理与优化。根据交通调查得到的当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状况及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结果,科学地运用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与管理措施,制订当前交通结构合理引导及未来交

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实施措施及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战略。在城市交通结构管理与优化过程中,通过对本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速度、车辆拥有量发展速度及车辆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各年度各类车辆拥有量控制规模及各阶段各类车辆拥有量发展速度控制值。

(3)道路交通运行组织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组织是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主体之一,道路交通运行组织涉及到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两方面的管理措施,可结合具体的道路网络及交通流量、流向,综合运用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及措施(如局部区域内道路在某一时段内禁止某种车辆通行或出行、单行线、公共交通专用线、各种禁行线、交叉口转向限制等)。制订交通运行组织方案,合理组织交通流,均衡交通负荷,从而提高道路网络运输效率。

二、城市交通系统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管理,通过对交通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及相应技术措施的实施,来提高交通设施容量,均衡交通负荷。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措施是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实施的基础,在制订城

市交通系统管理规划方案时,应根据规划方案的要求和当前管理设施的建设现状,制订出管理设施的建设规划方案。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主要包括道路横断面交通设计与管理、道路交叉通设计与管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与管理、交通信号灯优化设计等内容。

(1)道路横断面交通设计与管理。道路横断面是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以及分车带等部分组成,对道路网络中交通拥挤严重或根据预测在未来可能出现严重拥挤的道路路段,应进行道路横断面交通功能设计。横断面交通功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道路的等级、性质和红线宽度以及有关交通资料,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并给予合理的布置,使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道路交叉通设计与管理。对道路网络中交通阻塞严重或根据预测在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阻塞的交叉口进行专门的交通设计,包括道路交叉口几何设计、交通渠化设计和行人过街道设计等,以提高交通阻塞地区的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在交通系统管理规划中,应根据现状的或预测的交通量,提出道路网络中各交叉通管制方式(信号控制交叉口、无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及优先管理交叉口)的选型与建设方案。

(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与管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给道路使用者以明确的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是交通管理规划过程的重要环节。规划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测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划方案评价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通过分析交通管理措施对交通流的影响,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4)交通信号灯优化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对现状信号交叉口的配时效果进行检查,结合交叉口渠化设计对现状交通矛盾突出的信号交叉口信号控制形式和配时方案提出近期改进方案;根据城市道路网建设规划成果提出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设想;并提出远景城市区域信号控制系统建设目标和分阶段实施计划。

三、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评价的主要目的一是分析交通管理措施如何影响城市交通结构及网络交通流;二是预测交通管理措施下的城市交通系统交通流运行指标;三是分析交通管理方案是否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从而避免交通管理的决策失误,对管理方案的最终确定和滚动调整起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过程包括:

(1)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信息化处理。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过程是借助于计算机所进行的交通仿真模拟过程,整个过程必须借助于交通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因此,首先必须把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抽象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即信息化处理,包括道路网络信息化处理及交通管理措施信息化处理。

(2)交通管理措施下的交通流量分配模拟。

交通管理措施下的交通流量分配模拟是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核心技术。交通流量分配模拟的关键是交通分配预测。交通分配就是把各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矩阵(由预测阶段获得)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常交通分配模型分为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和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

(3)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效果分析。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取决于规划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某些局域性的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某个局部区域、某条道路或某个交叉口的交通改善管理方案)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来评价管理方案的效果:一是对整个城市的总体交通质量改善的评价(如总体交通负荷、平均车速、平均延误、网络交通流的均衡性等几个常用指标),二是重点考虑所研究范围内的交通改善。评价指标可根据方案目标而定。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来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已经为多数城市所接受。但是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制定交通管理规划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炜,徐吉谦.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应用[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巾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GB50220-9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4-26.

[3]肖秋生,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台州黄岩区院桥三块岩水库东南侧,地处黄岩与路桥之间,距路桥城区2.5公里,南面不远为拟建鉴洋湖湿地公园。基地现状为一处狭长的山谷和部分山前平地,山谷北部高处为一座小型水库,岸线逶迤,风景秀丽。山谷两侧为山体,坡度较陡。本基地用地包括两部分:11.93公顷的居住用地和33.1公顷的文化、体育用地。其中,居住用地位于山谷东侧地势较陡的山坡上,相当一部分用地为大于50%的陡坡地段,且部分山坡为背阴坡。

二、规划设计原则

1. 景观优先原则:“环境”是影响一个项目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发与设计之初,就建立“环境”先行,景观优先的观念是达到开发、销售与使用三赢的关键。

2.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把建筑融于自然生态之中,使之和谐共生,体现生态对于建筑使用者的意义。

3.系统设计原则:采用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个整体大气的项目形象和富有特色的高品质环境是由“人――建筑――景观”三大要素构成系统。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着重于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查对象,以求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建筑与景观,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的有机结合。

4.综合效益原则:通过本项目规划的实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为项目的使用者创造一个沟通交流、增近情感的平台。

三、项目设计方案分析

(一)规划结构

本项目用地由文体用地和居住用地两部分组成,本规划布局建筑基本沿基地周边山体和南侧靠入口处平地布置总体,而将现状植被丰富的中间山谷及大部分山前平地留为集中的景观用地,总体呈现为“一心一环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1.“一心”:以山谷和大部分山前平地构成的中心景观区。

2.“一环”:以环形的主干道构成道路的主体框架,以此为起点向外有机生长出多条支路,建筑基本沿支路布置。

3.“三片区”:沿着基地周边布置的建筑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分为公共配套区(包括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文化中心、体育训练中心等、企业家运动会所片区、居住片区(包括低层休闲住宅、高层住宅)。公共配套区布置于南侧靠入口处,一方面其外来人流较多,靠近入口可以减少对内部的干扰,另一方面其位置特别是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的设置在提升项目形象的同时避免了外界对中心景观区的视线干扰。

(二)道路交通系统

1.基本模式和原则

项目内部的道路以曲线型道路和尽端式道路为主,主路体现回归自然的感受,注重体现自然的韵味,营造丰富多变、步移景易的道路景观。尽端式的片区道路强调私人领地的进入感和归属感,通过植物的栽种与尺度的把握营造幽静的园区氛围,。

尽量减少一级道路(主干道)长度,节省道路用地,降低主干道对沿路建筑的干扰。

2.路网结构

本规划采用环形主干道----尽端式支路----组团路的三级体系,层层剥离来自外界的交通干扰。主干道车行道宽6.5米(其中主入口至体育训练中心段宽8米,两侧面各设不小于2.5米宽人行道),支路宽4.5米~6米,组团路宽4.5米。主干道两侧各留1.5米宽公共道路绿化带,支路与组团路两侧各留1.2米公共绿带。该公共绿带底部可做埋设工程管线使用,以减少道路车行路面上的管线井盖数。

(三).绿化系统

本规划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挖掘和利用景观资源,力求使园区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一轴多节点”空间景观体系。

即以山前平地的中心花园为核心,以沿山谷由水库至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区景观的绿化带为空间景观发展主轴线,以利用建筑排布后留下的较大的边角空间和组团中心空间构成空间景观的多处节点。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同时强化在整体连续的景观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使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适应日常休闲活动的各种需求。

对山谷中原有的高大植物尽可能进行保留,形成充满自然野趣的原生态景观。成为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体味特殊的宁静,放飞心情,回归自我的“桃花源”。同时通过游步道的组织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富氧环境下的建身场所。

在建筑间设置具有一定尺度的邻里绿化,营造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并使之与园区公共绿化空间相互渗透,成为其空间上的拓展。邻里绿化强调以人工化的绿化景观为主,绿景、水景、园景与建筑间的相互呼应,并在其间辅以老人与儿童休闲、游戏空间,强调邻里文化与日常生活。

四、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1.体育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位于基地西南面,分成三个部分集中布置。功能包括冰场、游泳池、篮球、拳击等运动项目。中心周围配有大型景观广场及相应的停车位,使用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与简欧结合,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 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简化的部分结合现代风格的俊逸和干练,形成一种简单和复杂唯美的结合。和基地整体的风格形式相统一,又有训练中心自己独特的味道。让此部分建筑为整个基地提供完善的体育运动场所,同时也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位于体育训练中心东边侧,在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附属套房区域底下1-3层布置。建筑风格与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相协调统一,为基地提供各种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基地品质。

3.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

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位于基地主入口正大门处,是进入基地以后第一个看见的标志性建筑。因此主楼建筑形体采用展开面较大的雁型布置,整体效果气势宏大,卓显尊贵地位。西面为五星级运动休闲度假中心的附属部分,采用分散围合型布置,让建筑松紧有度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院,使得整组建筑更有趣味性。

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法式风格,法式风格建筑体型既有以清新、亮丽、现代为基调而形成轻盈、活泼的建筑形态,打破了混凝土方盒带来的凝重和沉闷,也有追求建筑整体造型雄伟,通体洋溢着新古典主义的法式风格。建筑外形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贵族气息在建筑的冷静克制中优雅的散发出来。两者建筑形态虽各具特色,但又同时围绕法式风格的理念进行精心设计的和谐理念,展示出建筑本身的多重魅力所在。为整个基地竖立一个尊贵而有魅力的入口形象。

4.企业家运动会所

企业家会所位于基地西面,依地势由南往北沿中心景观花园成组成团布置。结合基地的地形因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疏而不散的建筑群体。建筑面积适中,提供各种休息及建筑风格采办公功能,有效利用景观资源,形成环境优雅,功能齐全的高尚会所。建筑风格采用欧式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5.低层休闲住宅

底层休闲住宅位于基地东面,依地势沿主干道两侧布置。通过支路及地势的高低形成自然围合的各个组团。形成前厅后院,既有共享空间又有独享私密花园的建筑格局。采用简化的欧式立面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在平凡之处都能发现每一寸精雕玉琢独具匠心的设计。

6.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位于基地东南地势较低区域。结合地形和建筑本身的物业类型分散放置,不影响低层休闲住宅的同是又能享有中心景观花园的独特景观资源。建筑风格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表达了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而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让建筑形体更显高贵俊朗。

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规划 设计方案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86-01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网络设计和网络性能分析等领域十分的重视,已经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不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其目的是为了在建设网络之前,可以系统的对网络环境和网络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和模拟,从而提前获取网络的整体性能,便于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和对网络性能进行提高。此外,在建成网络之后,还能够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网络性能。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设计较为落后,继续进行提高和发展。

1 层次化的网络规划设计思想

1.1 核心网络层

核心网络就是主干网络,在主干节点之间,进行最佳通信传输的提供。在核心网络层的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网络速度,通常采用的都是高速交换技术,该技术能够避免对信息包进行不必要的操作,从而有效的确保网络交换速度。具体的服务包括封装隧道、交换式访问、替代路径、负载平衡、流量优化、路径优化等内容。

1.2 分布式网络

分布式网络也叫做接入网络层,其提供的连接具有策略性,对网络边界进行确定,同时负责对信息报进行处理。分布式网络主要包括本地接入和远程接入。在未来的网络当中,IP将会形成统一的形式,因此,主要采用交换式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等以太网方式来进行网络接入。远程接入技术主要包括宽带IP接入和窄带IP接入。其具体的服务包括介质转换、协议路由再分配、网关服务、基于策略的分配、区域和应用服务过滤、主干宽带管理等[1]。

1.3 本地网络

本地网络主要负责提供网络连接给用户端和工作组,对特定网络用户组合,利用访问列表和包过滤的方式进行优化。其在具体的网络当中,具有子网划分、MAC层过滤、交换式宽带、共享式宽带等功能。本地网络具体的服务包括路由发现、介质访问安全、本地高速缓存能力、服务、名字服务、广播域多点广播能力、网络划分、附加网络地址等多方面的内容。

2 网络规划设计方法

2.1 给定网络拓扑结构综合其他因素的网络设计

在通信网络当中,应当对网络的生存能力和业务能力进行共同的考虑,才能更好的确保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在设计网络可靠性的时候,应当满足网络可行性,也就是限定费用条件的限制下,最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的可行性。或者是在满足网络可行性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费用。目前,在电信网络设计方面,已经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相关的研究只对网络的业务能力进行关注,却缺乏关于网络可靠性方面的思考。如果有一些网络部件失效,将会极大的影响网络的业务性能。因此在进行网络设计时,既要考虑到网络的业务能力,也要充分的认识到网络的可靠性[2]。

2.2 考虑其他网络性能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的目的是降低网络的费用,通常采用图论法、拉格朗日算法、聚类法、分割法、分支定界法等方法来进行处理。不过,这些方法大都采用了启发性的知识,因此其鲁棒性、通用性有所不足。可以采用分支定界法和对偶算法来对各节点类型和主次节点位置已知,对连接链路和设备类型确定的问题进行解决。而如果网络节点类型和链路连接都是未知的,那么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可以利用层次化结构设计的方式,将网络划分为主干网络和用户访问网络两部分。以此来对各个网络之间互相连接设备的配置进行确定,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3 进化网络的提出

3.1 网络拓扑设计

在COST239欧洲光纤网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进化规划和遗传算法,有效的降低了网络造价,同时具有网络冗余。其网络拓扑结构为网状,适用于具有对等关系、节点数较少的广域网拓扑的设计[3]。此外,网络拓扑的可靠性设计也十分重要。对此环形网络可靠性较高,但设计难度较高,尤其是双向自愈环形网络更为复杂。因此,可采用遗传算法来设计环形网,同时兼顾路由的选择和带宽的分配。

3.2 子网划分

在子网划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新的网络适应度函数,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子网划分的平衡性。结合实际情况,可对网络划分的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使其能够自动进行网络的划分。由于遗传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引起局部最优的问题,可以在遗传算法中利用模拟退火法来改进其中的选择算子。同时在变异操作中,进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收敛速度、改进子网划分的逼近精度[4]。

3.3 路由选择

在路由选择方面,进化算法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相关研究。例如,对于计算机通信的容量分配和路由选择,也就是分别选择一条路由给每一对通信节点,同时提供一个容量值给网络中的每一条链路。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规划设计的整体费用。此外,在电信网络当中,对于带宽分配、波长分配、频率分配等方面问题的解决,都很好的体现出了进化算法中较高的通用性和鲁棒性,同时方法十分简单。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网络、视频通信网络、语音通信网络等,都将会最终在IP网络中进行汇聚。而网络的规模将会因此而越来越大、其拓扑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网络用户的接入数量也将会不断增长。因此,就给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的构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应当详细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思想,采取正确的网络设计方法,同时与进化网络的概念和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推动网络规划设计方案构建的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熊伟成.无源光网络规划与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于洪波.3.5GHz WiMAX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

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峨眉山市;峨秀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33-04

1 引 言

峨秀湖位于峨眉山脚下,距报国寺约2.5km,是一处正在开发中的湖泊景观。本次规划范围以峨秀湖为核心,环湖岸线30~100m的设计范围,占地约700亩。规划要求将峨秀湖打造成与峨眉山风景区相呼应、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公园。

2 规划依据与设计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公园设计规范》以及峨秀湖环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邀标文件,依据山城一体、经营城市、地域文化、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对峨秀湖环湖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3 战略研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方案从时间与空间两条轴线上研究了峨秀湖的形成演进历史。对峨秀湖的诸多影响因素及周边场地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峨秀湖处于景区与城区之间,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山城一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峨秀湖远山近水的自然格局和良好的场地条件,在未来将成为城市极具发展潜力的片区。世界文化遗产论坛永久会址的奠基,虎溪河沿线的景观建设等等,一切预示着这里将成为峨眉山市新的地标中心。基于以上考虑,峨秀湖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建成后其影响范围还将辐射到成都周边的休闲度假市场。峨秀湖的景观设计,是经营城市的需要,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她的建设将反映出峨眉山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城市决策者高瞻远瞩的才华。

4 总体构思――“论道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公园”

4.1 功能定位

一片绿叶品天下,万瓣荷花秀湖翠;千杯清香尝百味,一抹茶香道峨眉……

基于峨秀湖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注重生态保护,精心处理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关系,使远山与近水交相映衬、互为一体,将峨秀湖定位为“论道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公园”,将其规划成一个休闲养生、滨水娱乐、康乐度假的休闲文化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形成有机互补,成为峨眉山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同时还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要。此外,还能盘活环湖周边的城市用地,为城市经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2 功能分区

方案保护和强化峨秀湖的自然山水格局,以远山为背景,以峨秀湖为主体,规划设计成结构明确、动静分明、景观凝聚力强的休闲文化公园,形成“一心、四区、二环线”的景观园林格局。一心,是中心湖区。四区指城市节庆演艺区、休闲养生度假区、高尔夫休闲区、滨水生态区。二环线指滨水步道游览线和环湖观光游览线。滨水步道游览线,依托环湖步道,通过动区设置码头、城市演艺中心,静区设置疗养中心、亲水平台,形成动区、静区,利用多种水上游乐交通工具开辟水上游览环线;环湖观光游览线是贯穿整个公园的主要道路,组织了项目用地的内外交通关系。整个公园通过视线的收放,空间的开合,创造疏朗有致的景观空间,给人留下强烈而丰富的游览感受。

4.3 景观视觉轴线

4.3.1 视觉通廊一

50m景观大道是南北向主要视觉轴线。通过对湖西50m道路的设计,形成景观层次丰富,林荫浓郁的景观大道,使虎溪河与峨秀湖的景观融为一体。在大道南北端的路口处便可通览50m景观大道的宏伟气势。同时,道路本身也成为了湖区西侧居民的休闲场所。

4.3.2 视觉通廊二

峨秀湖西侧亲水平台-城市演艺中心延伸线是东西向主要视觉轴线。通过铺装与建筑外形设计,强化峨秀湖南侧的景观轴线,使游人在亲水平台、景观大道上均有良好的观景视点,通过演艺中心底层的通透空间,对湖东的景观一览无余。同时,轴线将峨秀湖东西南三侧的景观组成一个整体。

4.3.3 视觉通廊三

峨秀湖西南侧-城市演艺中心延伸线-峨秀湖东北侧码头是西南-东北向次要视觉轴线。从峨秀湖南侧入口的小广场进去,通过流畅的园路,经过略大一点的水景广场,便可观看到造型完美的城市演艺中心。通过底层开敞空间,便可观望峨秀湖东北侧的码头景观。

4.3.4 视觉通廊四

峨秀湖南侧入口-城市演艺中心-峨秀湖北侧景观灯柱是南北向主要视觉轴线。将公园南侧动区与北侧静区和谐地连接起来。使湖区北岸的观景台与南岸的城市演艺中心互为对景,相得益彰。

4.4 重要景观地段和节点

4.4.1 城市节庆演艺区

城市节庆演艺区,位于环湖的南侧中心地段略微凸出的半岛上,优良的景观视角和地形略高的场地特点赋予了该地段的中心功能。该处是整个环湖景观的中心枢纽,三条景观视觉轴线由这里发散出去,组织支撑着环湖的景观要素。这里是方案设计的重点。

(1)温泉广场区。该区是城市节庆演艺区的重要节点。广场中央的博览中心建筑群由5个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体玲珑通透,酷似峨秀湖上盛开的一朵荷花,又形似几瓣茶叶,自然飘逸,整个建筑如同从秀湖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外形也暗合了峨眉山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与茶叶文化。温泉广场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节庆演艺活动,在峨眉山举行大型国际国内活动时,承接部分商务会议功能。平时可作为峨眉山的影视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娱乐活动场所,承接部分商务会议。

(2)迎宾广场引导区。位于城市节庆演艺区与峨眉山国际会议中心之间,可作为大型活动的集散场所。会议期间可满足临时停车需要,平常为游人的休闲活动场地。迎宾广场由南向北分为3个小空间,依次为亭廊、抬升式中心水面、景墙和树阵过渡区。主要构图方向平行于环湖南北向的景观轴线,与其它区域连接的地方由弧线型的园路组织,相对弱化广场的庄重与拘谨的气氛,使其和整个峨秀湖景观融为一体,和谐一致。

(3)水景区。处于峨秀湖西南侧-城市演艺中心延伸线-峨秀湖东北侧码头的景观视觉轴线的起点处,能够起到导引游人进入公园。一条弯曲的园路将水景区分为南北两个组成部分,沿园路种植浓郁的林木,使南侧区块成为闹中取静的一个场所。两块水面附近均设置一定的铺地和休息设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4)滨湖茶楼休闲区。此向南迎对国际会议中心。该处茶楼将清香溢远的茶韵文化融合其中,以中式庭院布置茶室为构图中心,以古树、石凳、石挡墙配景,周边广场与主园路交错,视线通透良好,水景、建筑、大树、铺地形成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以湖水为背景给游客提供了一个赏茶品茶的好去处。

4.4.2 高尔夫休闲区

高尔夫休闲区位于湖区东侧,主要由球场区、会所区和生态保护林地组成。高尔夫球场区景致精美,由自然河道水面、生态保护林地观赏区、沙坑、果岭和倒影清晰的湖面组成。球场会所区设有球具专卖店、休闲餐厅、露天亲水休闲平台。的生态保护林地提供了最大面积的背景绿化,将球场区围合着如世外桃源。

4.4.3 休闲养生度假区

该区位于峨秀湖北侧,由西至东依次为休闲疗养度假区、滨水观景台、绿林野趣区、风筝放飞区、码头服务区。该区以水文化为主,延伸拓展,水波形式的自然园路相互交错,活泼有趣。水珠式的广场点缀在大面积的滨水绿林中,如颗颗明珠散落在绿色的叶片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观意象。人工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4.4.4 滨水生态区

滨水生态区位于峨秀湖西侧,由南端停车场、景观大道、滨水湿地以及3个滨水节点构成。沿着湖岸线设置栈道、小桥,使游人能够在美景中惬意地游览、享受。该区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特点,精心的植物配置、巧妙的景观设计,将景观大道的宏伟气势烘托出来,形成了壮丽的林荫大道;对现有农田进行景观改造,形成湿地景观,充分维护峨秀湖的生态环境。因此,滨水生态区是一个充满生态与文态的滨水景观。

5 其它配套设施的规划

5.1 道路交通组织与规划

根据城市交通、游人走向、功能分区,对规划区的道路交通进行布置安排。公园道路分二级。主路宽6m,方便游人乘观光车到达公园内的各个主要景点,同时兼作消防、救护等应急通道,两侧设置人行道,供游人散步、观赏。小路路宽1.5~2m,布置在环湖滨水地带,供游人到达各个景点。在环湖的四个方向设置主次出入口,并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停车场和游人集散广场,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使公园形成动静分明、相得益彰的宜人场所。

5.2 商业文化与服务设施

公园的商业文化设施主要包括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两大类。在环湖沿线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连接地带,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布置游憩服务设施。北侧休闲疗养区布置廊、榭、棚架、亲水平台等供人们休闲驻足。在南侧娱乐性较强的动区设置茶艺表演、网球场、码头等设施营造相对繁华的气氛。此外,根据游人行走特点,考虑服务半径,在环湖沿线设置小卖店、茶座供人们品茶休闲。

5.3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公园内统一进行市政管线规划。给水管网沿公路埋设到景区,提供给各用水点,满足园区使用要求。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电力电信线沿路埋设,提供到各用点处。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300~500m的服务半径设置隐蔽式公共厕所,以方便游人需要,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果皮箱,以保证环境的洁净。在出入口各停车场设专人管理的自行车存放处。此外,公园设置风格统一的路牌标识系统,为游人提供方便的游览引导。

5.4 环湖照明及夜景规划

通过环湖的灯光照明设计,通过融入自然景观的灯具造型,灯光的色彩、明暗、动静的有机组合,营造良好的灯光文化氛围。峨秀湖灯光照明主要突出了景观区。通过色彩使之呈现一个新的维度,创造出一个不寻常的夜间世界。当夜幕降临时,峨秀湖则沐浴在“一片灯火阑珊处”。

5.5 周边环境开发控制

对峨秀湖周边的建筑、植物等进行相关的控制引导,保护、延续峨秀湖片区良好的山水格局,使其成为峨眉山的展示窗口。规划将峨秀湖西侧、南侧作为重点控制地段,以保护作为城市背景的山体及其轮廓线。以峨秀湖西北侧的开敞空间为起点,预留50m的视觉通廊,使峨秀湖与虎溪河的景观形成一个整体。总体上,峨秀湖周边地块开发,须以峨秀湖为景观中心,各景观轴线为连接纽带纽带,组织峨秀湖片区的用地开发,使峨秀湖与周边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景观整体。

5.6 生态及水环境保护规划

方案严格尊重峨秀湖的场地特点,从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污水收集方式、湿地景观营造、游客容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生态及水环境规划,保持和维护了峨秀湖及周边的地貌、水系,使峨秀湖的景观与周边场地气息相通、充分吻合,确保峨秀湖有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成武,赵丽丽.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机制[J].山西建筑,2006,32(4).

[3] 辛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 魏小安.特色是建设旅游城市的原动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