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欣赏范文第1篇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一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代】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春天总是很短暂,稍纵即逝,留春无果只有闲游庭院,黄莺喜夏,蝴蝶愁春,怎教诗人不感春?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待春红落尽,夏木成荫,静听长风飘阁,闲看叠云吐岭,只是故人啊,没有你们在身边,是何等无趣!

《立夏》

【宋代】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又到立夏时日,万物繁茂,天气回暖,燕筑新巢,诗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热新夏之感沁人心脾。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二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初夏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三月晦日偶题》

【宋代】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三

一、《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二、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三、《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五律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四、《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陆游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五、《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

作者:陆游朝代:宋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间病不禁,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六、《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七、《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八、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九、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南京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十、唐·贾弇《孟夏》

古诗词欣赏范文第2篇

笔者在鼓励学生多读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自己也刻苦自学,吟咏揣摩,涵泳体会,参详名家诗解,明确了做古典诗词欣赏题的程序:已知条件(题干、标题、作者、文本和注释)读诗情感的聚焦点抓关键词复原故事看题做题。在这七个环节中,“情感的聚焦点”“抓关键词”“复原故事”尤为关键,三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其中“复原故事”最为重要。“复原故事”这个环节牵涉到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与答题和答案息息相关。因为,学生在答思想内容情感之类的赏析题时,往往答案偏颇,漏掉许多关键内容,得分就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阅读了许多高考诗词欣赏真题及其答案,认真欣赏许多古典诗词,就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作为考试材料的诗词曲均为短章,写景抒情也好,托物言志也罢,诗词内容都蕴含着“故事”,或曰“叙事因子”,把情节补充完整,就构成了一个短短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叙述出来,使之“复原”,就做到了诗词内容的完美呈现。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虽然我是独坐在竹林里,可是我可以弹琴,我还可以大声地长啸。我在茂密的丛林之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孤独的,可是没有关系啊,天上的月亮照到我,我有一种跟明月相印证的、空明的、自得的乐趣。

浣溪沙 ・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

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上有一个寺庙,在微茫遥远的地方看不清楚。太阳已经沉下去了,但还有一点光影在那里。这座寺庙不是对着斜晖,而是背对着斜晖。它那么高,那么微茫,看都看不清楚,连鸟都飞不到那里,而且半山的天色已经昏暗了。你虽然看不见,也飞不上去,可是你却能听到在那上边的寺庙里有孤罄的声音传来。孤馨的声音非常美妙,使得天上飘行的云都停在那里不肯离开。上方那个高远的寺庙你看不清楚,也不能到达,可是有一个孤独的击罄声使你动心,吸引着你。所以当你努力想爬到那寺庙所在的高高的山峰上,看一看天上的明月的时候,你偶然睁开了眼睛看见了红尘间的人世;可悲哀的是,你其实就是你所看见的下面蠕蠕蠢蠢的红尘中的人。

上述一诗一词是叶嘉莹先生的解说,其实就是极佳的“复原故事”。再看相关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艺术效果。(4分 )(2007年广东卷)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2007年四川卷)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写鸣蝉、疏桐半黄的叶子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却没有把握好时光的惆怅之情,全诗描写出缺月朦胧地高挂在天空上,灯火照亮秋床,做梦时不知道山河的雄壮,坐时感叹时光飞逝,起时看天地变化,鸣叫的蝉扰乱行人的耳朵,表现出了作者想要报国却不得的心情。

我们且不谈学生答案的无序性和无逻辑性,对内容的把握就似是而非。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复原故事”?关键还在于“抓关键词”,尤其是抓住诗词中的名词,亦即意象,其次抓动词、形容词及虚词,把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连缀起来,把诗词散文化,补足省略掉的枝节部分,那么答这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不会因为答案的不完整而扣分。

古诗词欣赏范文第3篇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709-785)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响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作。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虚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

古诗词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 联想 想象 改写 吟诵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文学与语言积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曾经指出,不能把古诗文看成是“死去的东西”,其中蕴涵着富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有创造力的,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是加强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从古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其中感受魅力、陶冶情操、体味人生百态,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与发挥,在诗词中读出自己,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却不知不觉地以应试为目的,功利性的追求使诗歌鉴赏进入歧途,将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丧失了鉴赏的愉悦性。而且在阅读鉴赏中,不少学生比较多的停留在了解诗词内容和基本思想的层面上,不懂咀嚼其中的韵味,对其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体会也鲜能说出一二。其中有时代的因素,同时更有思维方法上的原因。

一、想象创造法

写作需要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充分运用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同样读者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象。王朝闻曾以《红楼梦》为例论及这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我们重读《红楼梦》分明记得它的故事情节,却仍然愿意读下去,读了又读?这是因为读者每次阅读都依靠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的形象。”如果说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想象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的话,那么鉴赏时读者在面对特定的作品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受意象的制约,鉴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审美观念适当补充发挥,当然其中还包含一定的创造想象成分。因为古典诗词一般都比较简短,短短的几行字中要表达出也许我们今天要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表达出来的情思、场景、故事,决定了古诗中有着许多凝练之处、空白之处,需要我们运用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方式,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才能勾画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补充诗人或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在疏通诗词大意之后,调动自己的想象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意境填补

在古诗词中,情景交融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诗人总是在一定感情的支配下,选取最契合自己情感的一些景物来描写,同时也使景物浸染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作者往往会选取一些意象进行组合,最典型的莫过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一些诗句,在景物与景物之间留下了巨幅的空白,这就是让我们的想象去补充的地方。补充想象,即是想象出作者作诗时可能想象到但是不必也不可能写出的全部东西。如果能够抓住诗中出现的一些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联系组合,再辅以适当的补充性想象,那么诗歌便不再是干枯的几个词,而是一幅更为丰满的画面。

(二)换位思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人们都习惯“披文入情”,站在作者的角度,跟随作者的遭遇与所见所闻一步一步来感受他的悲喜。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能使我们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消除时代与个人经历的隔阂,引发共鸣与同感。不可否认,产生共鸣与同感是鉴赏体味诗歌追求的一个方面。但是除了这种方式以外,在鉴赏的时候,对一些诗歌也可以尝试发挥读者的能动性,作更高一层的想象与发挥,进行换位思维。所谓换位思维,即把感受体会的角度从主人公身上转移到其他事物的身上,以第三者的眼光从旁感受与审视。人有悲喜,设身处地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沉浸在作者一己的主观情绪中,难以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与评价。而作为拟人化的事物或第三者,则能够从一种预定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作为悲喜的见证者从旁观看与感受,这种想象的发挥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创造性。

(三)古诗新唱

古诗词欣赏范文第5篇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校园《古诗欣赏驿站》广播稿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 》 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 》 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