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范文第1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课学习

七、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舒缓的音乐配以雨巷的图片)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今天,让我们和诗人共撑一把纸伞,再走进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中的寂寥小巷,一起去追寻姑娘的身影。(播放音频朗诵)

初品雨巷,整体感知。

优美的东西总是轻易就能打动人心,初品雨巷,大家就已沉醉其中,你们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忧愁、哀怨。

诗人为何忧为何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去看看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朗读时语调低沉一点、舒缓一点。(生齐读)大家朗读得很流畅,不过情感的表达还欠缺一些,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的内容还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哪组同学来归纳一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梳理线索:期盼(逢着)――相逢――相散――思念(飘过)

思考:“逢着”为什么要改为“飘过”?

明确:“飘过”更显得希望的渺茫。

小结:诗人遇见了爱情,却又与它匆匆地擦肩而过,他的忧愁、哀怨是缘自对美好爱情的遇而不得。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品读意象:

自古文人多情,一抹斜阳,一地落花,一叶扁舟,一曲笙箫,都能引发文人那莫名的忧伤和惆怅。同学们,当你们在一瞬间突生莫名的哀伤时,会选择什么意象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戴望舒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寻找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我”、篱墙。

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服务的,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象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雨巷:悠长又寂寥(老师分析)

小巷:狭窄、悠长、残破,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让人感到空寂而幽冷。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因此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独自行走在这样的雨巷,那潮湿的忧思和惆怅、孤寂和落寞,自然就会爬上心头。而“我”则选择了这样一条小巷走了进去:

“我”:

同学们来看看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进雨巷的?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彳亍。大家来感受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孤独、忧愁、迷茫又怀着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同时又读出诗人的期盼。

满腹心事难以言说,于是“我”走进雨巷,带着期盼去排遣忧伤。这时,谁出现了?

丁香姑娘:(分组朗读2-6节)

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忧愁。

找出描写姑娘忧愁的词语或句子: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彳亍、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凄婉迷茫。那么为什么要以丁香花来描写姑娘呢?

丁香花喻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外形单薄细弱,容易凋零;因此文人在面对丁香时常怀有伤春的情绪,丁香也就成为了愁心和愁怨的象征。

小结:这么多忧伤词语的堆砌,再加上丁香花的比喻,我们感觉到这位姑娘真是太愁了,神情眉宇、举手投足间处处散发出忧郁的气息来。

流连雨巷,纵深体味。

在诗人眼中姑娘为什么那么哀怨忧愁?雨巷为什么那么残破?(小组讨论)这首诗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产生的时代。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革命的洗礼,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隐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感受“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这首诗正创作于诗人最为苦闷的那个时期。

体味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后,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歌,你觉得它还是一首单纯描写爱情的诗歌吗?我们来看看诗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发言)。

雨巷: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还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

丁香姑娘:诗人的理想,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

小结:结合背景,大家很轻易地就找出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把《雨巷》看作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抒发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哀怨、彷徨,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

走出雨巷,分享体验。

同学们,经过层层解读,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忧愁与哀怨,下面请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段落,大声自由的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加幻灯:自由朗读)

作业布置:

请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抒写内心的哀愁。

清明已至,请描写一段有关清明的文字,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雨巷朗读范文第2篇

一、导语设计

因着一首《雨巷》,戴望舒被誉为“雨巷诗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以美妙的声音歌唱,来安慰自己的寂寞。”确实,诗是个人的抒情艺术。但是,面对重大的社会变革,诗人也会从个人的小圈子中超脱出来,把诗变为“大众的艺术”。戴望舒从写那首浪漫幽怨的《雨巷》到写《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一个“经典”式的例子。

二、朗读一首诗歌

1.背景介绍:

板书课题,题目怎么读?为什么是残损的呢?

背景阐述 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时,诗人戴望舒曾坐了七个星期的地牢,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做柔道的呆对手,做剑术的靶子,他受了种种酷刑,但他没有供出一个抗日人士,只在奄奄一息时被营救出狱,并且落下了致命的哮喘病。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他将满腔的悲愤化为残损的手掌,他将对祖国的挚爱化为深情地抚触,唱出了属于永恒中国的悲壮之歌。

2.梳理意象

“我用残损的手掌_____”请根据你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带着这个问题请放声朗读课文。归纳板书:

摸索 沦陷区 悲愤

轻抚 贴 解放区 向往

诗人用形象说话,抒发了爱恨交织的感情。在日寇蹂躏我中华民族的年代,我们的国土的称呼有了沦陷区,解放区这样的分类,这是一种耻辱啊。请允许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师范读。

3.深情朗读

读这样的诗作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读这首诗吧。

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胸中沸腾。我想和大家一起再来朗读,分工读。

三、比读一种手法

诗人的情绪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戴望舒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在这首诗中对比手法无处不在,下面我们来探讨这种手法。

屏显要求:请找出对比点,细细的品析,体会诗人情感。可以阐述对比,可以朗读对比,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呈现。

屏显示例:“掠”:拂过,给人不忍心的感觉,是对苦难现实的快速回顾。

“贴”:是更紧密的接触,体现出依赖、归属感。

对比效果: 突出对沦陷区的无奈与悲愤,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屏显对比点:

1.冷暖色调词语变化

2.虚与实的对比

3.动词的变化

4.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5.两组比喻句的对比

6.也可以创造对比

……

师预设:

1.冷暖色调词语变化:阴暗和明丽,感彩上看,诗的前后两部分宛若冰火两重天,更好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冷色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

暖色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2.实与虚的对比: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以小画面缀连。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一连串温馨的比喻。戴望舒“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3.动词的变化:摸索――触到――蘸着――掠过――沾了――轻抚――贴,诗人从寻找到不忍到爱恋到依赖归属,感情经历了从抑郁痛苦到明朗豪壮的转变。

4.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回忆中的景象越美好越反衬现实的残酷,更能表达悲愤之情。

5.解放区两组比喻句的对比:“像恋人的柔法,婴孩手中乳。”唤起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对解放区倍感亲切;“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表达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热切盼望。

小结:与众多的口号爱国诗不同,本诗以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诗中如此丰富的对比,让我们叹服于诗人巧妙的笔触。

四、认识一位诗人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注定是一个独特的所在,他在诗坛上以雨巷诗人的面目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血泪的现实诗篇。阅读《狱中题壁》,生朗读。

小结: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这是怎样的一份勇气啊!在《偶成》中戴望舒说:“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这是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2.屏显戴望舒资料(略)

雨巷朗读范文第3篇

轻轻地,缓缓地,伴着这节奏,我的心与这首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是的,我第一次用尽所有感情读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真就有这么一个空寂的小巷,小巷里走着一位忧愁凄婉的女郎;丁香的芬芳在我的身边掠过,却袭来一阵令人颤栗的惆怅。诗中的一切似乎都是静默,无语是冷漠与凄凉最佳的旋律。

我深情地读着这首诗,《雨巷》。雨淅淅沥沥地在心中下着,于是那一泓心泉带着缕缕的哀怨,化作朗读的声音喷涌而出。那种诗中所表现出的寂寥与迷惘几乎让我感动得泪水盈眶。

就这样,我深情地读完了这首诗——《雨巷》。心中的细雨依然不止。丁香的芬芳消散了,那惆怅与忧伤已完全地溶解在了雨中。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又渐渐的吐出。我恍然觉得诗中所遗留下的,在也不只是忧愁与凄迷,却是一种别样的美。

丁香的气息再一次地拂来,而整首诗,倒更像是一幅淡淡的几米画作。美,这种淡淡的凄美,是一种融入于画的悠远诗意啊!我看过这首诗不止一遍,但却是第一次挖掘出这样的意境,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我欣喜,却转念又想:戴望舒的“雨巷”仅此一条,而生活中诗意的“雨巷”怎数的尽?生活中的“雨巷”并不一定有戴望舒的“雨巷”那般凄婉忧怨,却同样能有那般的诗意与清淡美丽的格调。

记得一次,我走在小区的林荫小道间,在桂花盛开的时节,我拖着疲惫步子往家走去,却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那时的天色已暗了下来,我看不到花,也看不到月亮,但闻到这桂花香,全身竟像浸在蜜里一样甜。面对不能驻足观赏的一丝惆怅,想到中秋将至的一种传统性的思念,我不禁感怀那小小的桂花儿,居然能牵住那么多的情思。天暮处处桂花香,携来缕缕忧思长——正是这样诗意的境界!

的确,这种生活中的诗意不需要刻意去寻觅,然而却在点滴之中无不展现着独特的诗韵,和《雨巷》中一样的诗韵。这种诗意也不需要任何名诗佳句的渲染与修饰,这是一种纯碎对生活的自我陶冶,自我沉醉。因它是自我的,它更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事,却是那么细小的一点让内心触动。

雨巷朗读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任何文章的结构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诗歌也不例外。要清楚理解《雨巷》的主题,就必然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雨巷》约作于1927年夏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无数共产党和革命者遭到了屠杀,诗人因加入共青团也遭到通缉。诗人从飞腾起来的理想,几乎淹没于残酷的现实,其内心苦闷仿徨,但仍心存希冀与理想,只不过这种希冀与理想是渺茫和缥缈的。《雨巷》便是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擅用象征手法进行意象的摄取。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显然有象征意义,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可望不可即,难于把握,给人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眷恋和无限的怅惆、缠绵。

丁香姑娘也可以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佳人,她妩媚、冷漠而高傲。诗人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这样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彷徨。

那么,戴望舒是怎样根据这一主题来安排《雨巷》的结构呢?

《雨巷》共七节,诗眼是“愁怨”,全诗紧扣“愁怨”展开。

第一节,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写姑娘的出现。体现诗眼的词是忧愁、哀怨、彷徨。

第三节,写姑娘默默行着向我走来。体现诗眼的词是冷漠、凄清、惆怅。

第四节,写姑娘走近。体现诗眼的词是静默、太息、凄婉迷茫。

第五节,写姑娘走远。体现诗眼的是静默,并用“颓圮的篱墙”烘托诗眼“愁怨”。

第六节,写姑娘的消散。体现诗眼的词是太息、惆怅,并用“雨的哀曲”烘托诗眼。

第七节,写姑娘消散后,我希望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飘过。

第一、第七节首尾照应,强化我的希望。重叠反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第二、三、四节,写诗人正面与那位梦幻般的姑娘相逢。第五、六节,则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边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到消失。这五节诗分为两个层次,按“远―近―远”的空间顺序行文。

据此,《雨巷》的空间结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即:我的希望――逢着一个姑娘(1)―姑娘彷徨出现(2)―姑娘向我行走来(3)―姑娘走近(4)―姑娘走远(5)―姑娘消失(6)―强化我的希望――飘过一个姑娘(7)。

雨巷朗读范文第5篇

我不懂绝句的平仄押韵,但我喜欢绝句。正如我不懂现代音乐的五线谱,我还是喜欢欣赏音乐一样。平时没事,我喜欢读一首两首绝句,自得其乐。

我喜欢绝句,主要是喜欢诗中的意境,喜欢优美的诗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多美啊!读着这首诗我们多么想去摘下几颗红豆啊。红红的相思豆,寄托着浓浓的相思情。

王维的另一首诗表达了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在即,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你再无朋友了。这首诗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正是因为这首诗,几年前我出差去西北特地绕道去了一趟阳关故址。

李白的诗是豪放浪漫的,同样是送朋友的诗,李白的《赠汪伦》别有风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豪放的李白乘舟欲行,豪放的汪伦用脚打着拍子唱着歌来给他送行。难怪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能如今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是唐诗的一个令人难忘的内容。“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绝句,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漫江碧波荡漾,更显露出水鸟的洁白。满山青翠欲滴,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团的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阔别多年回家乡,又是另一番景象。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小离开家乡,满头白发才回到家乡,儿童当然是认不得你了。诗人感慨啊,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居然被认为是客人了。

我虽然记性不太好,但对一些绝句依稀记得些,有时也能读出几首。大概七年前出差到南京。主人说要安排我们去秦淮河走走。我说好啊,顺便去看看乌衣巷。主人说,你好熟悉南京么。我说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就写到乌衣巷。随后我读了这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天我们夜游秦淮河,夜探乌衣巷。

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绝句只看唐诗。实际上宋朝也许多优美的绝句。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多好啊。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关期刊更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气象教育与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