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巷课件

雨巷课件

雨巷课件

雨巷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雨巷》诗歌赏析 主题探讨 艺术特色

《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只有梅雨绵绵。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反革命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一、诗歌赏析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这样一个人物。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但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的飘过去!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颓圮的篱笆墙”正是诗人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收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二、主题探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学生们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下表: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同学们更倾向于爱情诗的理解。

三、艺术特色

雨巷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持续萎缩,很多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了招生标准,一些知识、能力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这样不仅招生质量堪忧,还加大了中职学校的教育难度,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一部分学生甚至直接当起了观众,形成了一个学生厌学、教师难教、中职语文教学前进步伐举步维艰的怪圈。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平等、和谐、快乐的中职语文课堂呢?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不爱学习语文,并不是厌烦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而是比较排斥传统语文教学传播知识的途径,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添加快乐因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打造平等、和谐、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快乐语文课堂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不仅语文基础差,而且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精神贫乏、心灵空虚,热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谈情说爱,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极度排斥,更不要说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放下“架子”,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其次,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进而引导学生对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再次,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以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比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采访、辩论赛、课堂演讲、作业互改、作文点评、观点对对碰、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这样不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添加快乐因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而构建快乐高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用诗词名句、名人轶事、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新闻报道、娱乐资讯等形式,在授课开始时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的《沁园春・长沙》前,笔者先播放电视剧《湘江北去》的精彩片段,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习小说《项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结尾的巧妙安排,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续写结尾,调动了大家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保证课堂严肃认真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传闻轶事、寓言典故。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新教学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亲耳聆听,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善美;笔者还借了一件民国大衫带到了教室,当讲到“我悄悄地披了衫,带上门出去”时,笔者结合动作要求披上大衫带上教室门走了出去,通过表演迅速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时,笔者先让一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用简笔画在黑板上把诗词所表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画面,学生们都感到很新鲜,课也听得非常认真;为了方便学生背诵,笔者播放了电视剧《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片尾曲《沁园春・雪》给学生听,又把在网上搜索的歌曲简谱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简谱唱着背诵,不仅很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四、拓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仅仅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停留于字词句篇的讲解、修辞语法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了。多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不足,变“人灌”为“激发”,还能让学生足不出户而感知大千世界乃至从古到今之事,培养学生快速大量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一文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播放了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展示了江南雨巷的特征,展现了江南女子的婀娜多姿,以优美的意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了雨巷、油纸伞、丁香、女子、篱墙等几个特殊意象,并依次进行了分析;随后播放了“我”在雨巷邂逅一位江南女子的flas,组织学生对整个意境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汇总评价;最后,在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音乐声中结束全文,再次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室都沉浸在雨巷的意境之中。

五、联系生活学习语文,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把学习语文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让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热爱生命。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

比如在漯河市开展的“创卫”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澧河――关注水源地”宣传活动,从查阅资料、撰写倡议书到制作宣传版面,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活动中学生不仅深切地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还展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造快乐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学习语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志美.中职语文乐学教学的特点与原则解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6).

雨巷课件范文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讲究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文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他们就会在课堂上把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电子白板,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创设文章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雨巷》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让学生自己感受南方雨雾迷蒙的天气,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雨巷》这首诗歌的视频,使他们身临其境,最后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雨巷》的朗读音频,使学生感受专业人员的朗读水准。使用多媒体朗读时,学生不断想象诗中情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讲《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雷雨》话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文本内容。这样创设情景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自己枯燥乏味地读文本、自己去理解的无聊。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很快就能结合文本内容想象当时的场景。最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效率地完成一堂课。

二、增进多元互动,提高阅读效率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整节课的精华,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这样不仅课堂活跃,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得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比如教师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先问学生有怎样的梦想,打算怎样实现,然后再问学生一些关于美国种族歧视和枪击案件的事例,看看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了解多少。师生之间这样的互动交流,既可以激励学生在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展示自我,增强自我信心,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学生可以主动交流自己掌握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再如,教师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先看一下当时的时局,再让学生认真思考,如果自己是烛之武,该怎样说服秦王退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交际才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可以积极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整合学习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素材,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积累素材。语文知识只有输入得多才能更好地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整合学习资源,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接触到文本中的知识,还能够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

语文教师在讲阅读课时,可以结合文本的阅读类型以及考试的阅读题类型,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更多的阅读片段和阅读题目,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在讲作文课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优秀作文让学生学习,也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一些《感动中国》或者《开讲啦》的视频,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

比如教师在讲《沁园春・雪》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雪的图片和写雪的诗歌、文章等,让学生先自己感受雪的美,再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一些的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学习资源,充实课堂内容,就会让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有全新的体验,使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素材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雨巷课件范文第4篇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西园度过的,见证了西园从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变成杂乱居民区的历史沧桑,留下了梦萦魂牵的记忆。

消逝的柳树巷

一溜高大的柳树,从巷口绵延排开去,跨过一堵矮墙,伸向远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冬去春来的日子,柳树柔软的枝条,缀着鹅黄色的嫩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婀娜多姿。树下是一条3尺宽的水渠,平常是干的,只有农民灌溉菜地时,才有哗哗的流水。

这是兰州近郊一条无名小巷,南北走向,大约40米长,东侧是柳树和水沟,西侧是一溜民房的土坯墙。巷口住着一户人家,巷里是一所四合院,是兰州解放前最后一任市长的私宅。由于祖上的某种瓜葛,我家小院与这所四合院有一扇小门相通。解放后,这所私宅一度成了军营,不久又变成一家食品厂的车间,与我家小院合二为一了。这条小巷仅有两个院子,归属上西园,当地人叫它柳树巷。

20世纪50年代,旧市长早已离开这所院子,新建的兰新铁路从巷口通过,柳树巷基本还保持着原貌,成了我童年的游乐场。春天来了,柳树绿了,水渠里的水哗啦啦流起来了,我们像一群出巢的小鸟,整天在小巷里喧闹嬉戏。小小的柳树巷,一天到晚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那时,巷里的柳树有水桶粗了,高大的树冠枝柯交错,浓荫蔽天遮日。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学会爬树,四肢并用,在10多米高的枝柯上,像小猴子一样行走自如。有一次,我爬上巷口那棵树,在树杈上悠来荡去,很快窜到巷里的一棵树上。我抓住一枝小臂粗细的树杆,悬空吊着荡起秋千来。那树枝突然“咔嚓”一声响,我知道不妙,赶忙伸手抓住身旁的一根树枝。没想到,那是一根枯枝,我身体的重心还没有挪过来,枯枝就折断了,我从10多米高的树上掉下来,吓得树下的小伙伴大呼小叫。我心里一惊,两只手乱抓,就在快要落地的一瞬间,一只手抓住了一把柳条,把整个身子吊起来,上下晃悠了几下,随着柳条折断,我“嗵”地掉在水渠里。幸好柳条缓冲了一下,水渠里泥土湿软,有惊无险,我只摔痛了屁股。

大概由于我们经常爬树,那些喜欢在树上垒窝的乌鸦、喜鹊等鸟类,从不在柳树上做窝。每天在柳树丛跳跃嘀啭的,大多是麻雀,偶尔有黄鹂、布谷、戴胜、雨燕光临。很自然,逮鸟捕雀就成了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活动了。巷西侧的土坯墙上有许多小缝隙,是麻雀筑窝的好地方,我们就在春天麻雀抱窝的时候,捣鸟窝,掏鸟蛋,捉小鸟。麻雀与人类最亲近了,却最不宜人工饲养。有一次,我听见树上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顺手拿起弹弓,射出一粒石子,听声音打在树杆上了,群雀全飞了,只掉下一只,在地上扑腾。我扑过去捉住,是一只刚刚学飞的小雀,没有一点伤,大约是震晕了掉下来的。这只小雀,我装在笼子里养了几天,它不吃不喝,终于绝水、绝食而死。

夏天的晚上,柳树巷又成了土狗子的天下。土狗子,学名蝼蛄,生活在水渠旁的泥土里。太阳一下山,土狗子就活跃起来,叫个不停,整个柳树巷里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月光,拿把小铲子,捉几只土狗子,装在玻璃瓶里,压上土,盖上盖,挂在窗户前,半夜里它就会欢叫起来,给沉寂的夏夜增添一点灵性。

60年代初,不知为什么,柳树巷的柳树,被附近生产队砍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土墙,粗陋不堪。从此,柳树巷名存实亡,成了一条狭窄、脏乱,没有一点生气的小巷,仅仅作为我们院子的通道,至今还静静地横卧在兰新铁路旁。

柳树巷,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同那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巷,永远消逝了。

小院沧桑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上西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东、南两边是一个军队单位高高的围墙,小院正好被夹在两堵围墙形成的直角里,杂乱、拥挤、破旧。院里的居民大多是生活在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还有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市民。

这个在今天的兰州已经成为“贫民窟”的小院,却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那是20世纪30年代初,这儿还是兰州大户人家孙氏的祭田。30年代末期,孙氏长子、时任甘肃省财政厅科长的孙汝楠在这儿修了一个四合院式的别墅。院里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正房的东侧和东厢房平齐,是一排佣人的住房,大门就在佣人房和东厢房之间。房屋一律砖基土墙,外面搪了一层大约3毫米厚的白灰浆,这在当时的兰州已经是很高级的民宅了。院内用黄河石铺了两条东西、南北走向的大约1米宽的甬道,在院子中央交叉,把小院隔成四块花圃,中间形成一个直径2米左右的圆圈。甬道和圆圈的外侧用侧立的青砖围砌,路面上用黄河石精心拼出各种几何形、花卉形图案。靠南的两块花圃中间种着两丛繁茂的兰州玫瑰;正房门前两旁种着两棵丁香树,繁茂的枝叶高过屋顶。兰州常见的丁香是灌木,开紫色花,而这两棵丁香却是小型乔木,开白色花,是兰州不多见的稀有品种,据说是引进的西洋丁香。春夏时期,玫瑰和丁香一起开放,整个小院就充溢着浓郁的花香。

小院大门外,有一条大约2米宽、50多米长的小路,旁边是明代修建的溥惠渠西渠的一条支渠,渠边生长着一排高大的柳树,夹杂着几棵同样高大的沙枣树,因此当地老百姓把这条小路叫作柳树巷。巷口连接着当时兰州通向临夏、甘南地区的唯一大道。在巷口的东侧,横跨大道修建了一个门楼,下面是拱形通道,上面是神殿,供奉着当地老百姓信奉的神像,当地人俗称“楼楼子”。从巷口向西北3里多路就进入兰州市区,向西南不远处就是明代兵部尚书彭泽的墓园。小院周围是当时兰州著名的西园冬果梨产地,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

1941年,民国政府正式批准兰州市建制,为甘肃省政府直辖市。第一任市长蔡孟坚在筹建兰州市政府时,暂时借住在这个小院里,正房三开间的堂屋就是蔡孟坚的办公室,堂屋西侧的一间小偏房是蔡孟坚的临时卧室。因此,兰州建市后的第一届市政府就诞生在这个小院里。蔡孟坚早期留学日本,是中统的重要特工人员,在任湖北省警察局长期间,曾抓捕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特科的负责人顾顺章。顾顺章被捕后,立即表示投降政府,由于其掌握大量共产党机密,成为共产党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直接威胁到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由于蔡孟坚报功心切,没有听从顾顺章关于不要向南京打电报的提醒,当晚就急忙向南京中统首脑连发六封绝密电报,被中共特科打进中统首脑机关任机要秘书的钱壮飞破译,才避免了中共的灭顶之灾。如果蔡孟坚不发这六封电报,中国的现代史可能要重写了。后来有史家评论,蔡孟坚差点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差点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史。

由于我家祖上与这个小院主人孙家有一些亲戚瓜葛,这个小院与我家的小院有一扇小门连通。蔡孟坚住在这个小院时,从堂屋西侧小偏房开了一扇小屋门,出这个小屋门向右一拐,走三四步跨过连通我家院子的小门,就可以直接进入我家院子。蔡孟坚那个时期犹如惊弓之鸟,只要听到柳树巷大门那边有什么动静,立即从那个小屋门出来,躲进我家院子,请我父亲出去打探动静,如果平安无事,他重新回去办公;如果有什么不妥,他可以立即从我家院子里逃到西面大街上。

蔡孟坚离任兰州市长时,推荐这个小院的主人孙汝楠接任兰州市第二任市长,这儿就成了孙汝楠的官邸,直到兰州解放。这个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院,诞生过兰州历史上的第一届市政府,住过差点改变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蔡孟坚,住过兰州建市以后的第一、第二任市长,也就是民国时期仅有的两任市长,它在兰州市的历史上也算有过一段值得炫耀的岁月。

解放以后,这个小院收归国有,一度成为军营的幼儿园。20世纪50年代初,新修的兰新铁路从小院门口的柳树巷前通过,巷口大道上的门楼被拆除了。随着从小西湖通向甘肃南部的省级道路修通,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渐渐萧条,成了一条街巷。到了时期,小院交给地方管理,变成了一家食品厂的制醋车间,院中的花圃被毁,两丛繁茂的兰州玫瑰移栽到我家院子里,只留下那两棵丁香树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追忆着小院昔日的繁华。60年代,小院又变成了区上的家属院,搬进了六七户人家,旧社会兰州市第一任市长的办公室,住进了一对抗战时期的老革命夫妇。由于管理比较规范,小院的布局没有大的变化,院子里整洁宽敞,丁香树还很繁茂,每到春天就缀满白色的丁香花,浓郁的花香招引着蝴蝶和蜜蜂,给小院居民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不少生气。夏天,偶尔有燕子光顾小院,逗引得孩子们大呼小叫,令人不由产生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感慨。

到了“”时期,小院人口急剧增长,居民们为了缓解住房拥挤状况,各自在门前圈地盖简易住房和小厨房,把小院的布局彻底毁坏了,变成了一个大杂院。不久,那两棵丁香树也枯死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兰州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小院周围大多变成了楼房,而这个小院却面目全非,越来越破败,静悄悄地蜷缩在高墙的旮旯里,默默承载着兰州市建市以来70多年的历史沧桑,成了一个被忘却的历史陈迹。

童年的狗娃山

这是一个凄婉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在离我家1公里外的南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民。那年,兰州地区大旱,南山草木枯焦,庄稼绝收,水窖干涸。这位农民背井离乡,举家迁往他乡度荒。临走时,匆忙中将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遗忘在山上。他家的一只狗就忠实地守护着,一步也不离开,终因饥渴而死。后来,这位农民返回南山寻找那件遗物,见此悲景,深受感动,洒泪埋葬了这只义犬。从此,当地老百姓就把这座南山叫作狗娃山。

狗娃山是一座干旱、贫瘠的黄土山,高出兰州市区500多米,没有水源。如果天旱,一年有八九个月光秃秃的,一片苍凉,只有秋天才能见到一点绿色。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秋天是狗娃山最富饶、最有生气,也最吸引我们的季节。每天放学以后,我和几个同学拿着早准备好的绳子、铲子,离开坐落在华林山西侧半山上的小学,沿着南边山腰,走10来分钟就到狗娃山。那时候,我们那一带人家,冬天烧炕引火,用不起木材,就用狗娃山上的一种蒿草。这种蒿草灰白色的枝干,灰白色的小叶,米粒大的小黄花,特别耐旱,在大旱之年也能顽强生长,雨水好的年头,可长1米多高,当地人叫米蒿子。米蒿子含水量少,晒干后遇一点火星就着,是最好的烧炕燃料。每年秋天,上山拔米蒿子,是男孩子的任务,也是我们最喜欢的差事。

狗娃山山势陡峭,山麓和山头地势平缓处,稀稀拉拉几块农田,种着苞谷、洋芋等一些耐旱庄稼。这是附近生产队的“撞田”,春天播种就怀着侥幸心理,耕作粗放,疏于管理,撞上雨水好的年景收获也不少,碰上大旱就颗粒无收。到了狗娃山,我们不忙着拔草,先溜进洋芋地里偷挖几个洋芋,或者在苞谷地里偷掰几个苞谷棒子,选一个背风的小土坎,上面挖碗口大个小深坑,侧面掏个洞相连,围小坑边沿一圈用鸡蛋大的土疙瘩一层层垒起来,形成一个1尺多高的空心塔。然后,把米蒿子从侧洞口塞进去烧,等垒在上面的土疙瘩烧得发红了,坑里面也积了许多发烫的草灰,这才把洋芋、苞谷棒子扔进草灰里,洞口用大土块堵起来,再把土疙瘩推进坑里,用脚踩实。这时,我们才去拔草,待每人拔够一大捆草,就高高兴兴扒开土,里面的洋芋、苞谷棒子正好煨熟了。用这种土灶煨的洋芋、苞谷棒子,不焦不生,香喷喷的,别有风味。有一次,我们刚扒开土,一个看田的农民走过来,不仅不骂我们,还和我们一起享用刚出土的热洋芋。他告诫我们,偷几个洋芋烧来吃是可以的,不准在地里乱糟蹋。那时候,我们还比较单纯,每次只偷够吃一次的,决不糟蹋,也不往家里带。

吃饱了肚子,如果时间还早,我们就去挖“洼婆娘”。这是一种植物的根茎,大小、形状像蕨麻,表皮有点苦,里面甜甜的,很好吃,当地方言叫“洼婆娘”。“洼婆娘”分两种,一种白皮的我们叫白面的,一种褐皮的我们叫黑面的。白的甜,黑的微苦。“洼婆娘”埋在很深的土里,我们一般都选择长在崖畔上的,顺着崖坎挖起来非常容易,如果运气好,一次挖的可以装满衣兜,回家分给亲友们解馋。挖“洼婆娘”的时候,顺带能挖到手指头粗的甘草,嚼起来特别甜,可以补充我们身体里非常缺乏的糖分。不过,甘草吃多了容易流鼻血,我们也不敢多吃。

秋雨霏霏的日子,狗娃山上烟雨茫茫,是地达菜生长的好时节。地达菜是一种生长在地上的藻类,像木耳,当地老百姓认为地达菜是羊粪蛋变的。狗娃山上地达菜很多,平常干枯,比纸还薄,紧贴着地皮;秋雨一滋润,很快肥厚起来,遍布在浅草间,好像黑色的花朵。我们拔米蒿子时,顺便捡地达菜,如果雨水好,一次能捡一书包。把地达菜淘洗干净,或炒,或凉拌,或包包子,都很好吃。在那个食品奇缺的年代,地达菜是我们最好的山珍美味了。

狗娃山植被稀少,除了稀稀拉拉的各种野草,和一些野枸杞之类的小灌木,几乎没有任何树木,所以连野兔都见不到,最常见的动物就是小小的蝎虎子,常见的最大动物可能就算黄老鼠了。这是一种灰黄色的田鼠,在农田附近的土坎或坟堆上打洞,秋天从农田偷粮食储存起来。到了深秋,我们就上山找黄老鼠储藏粮食的洞穴。黄老鼠很狡猾,一般一个洞穴有几个洞口,住的洞穴和储藏粮食的洞穴相隔较远,有地道相连。它还非常善于伪装,在一些废弃的洞口,留一些爪印、粮食颗粒等,诱我们上当。如果找到一个储藏粮食的洞穴,可以挖出几十斤粮食来。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几年时间里,我有幸挖到过两次,挖出来的几十斤粮食让母亲非常高兴,筛选、晾晒,忙活几天才收拾好,让我们吃了几顿饱饭。

狗娃山的秋天,给我们饥饿的童年带来了几多欢乐,几多慰藉,几多希望,至今让我怀念,让我留恋。

挂在山腰的小学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一座旧庙里度过的。20世纪50年代末,我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懵懵懂懂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那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八蜡(音zha)庙,坐落在兰州市华林山西侧半山腰上。“八蜡”本为古代腊月祭祀之名,兰州人却将其本土化,演变出一个八蜡爷来,还说八蜡爷是兰州著名女神金花娘娘的舅舅,相貌丑陋,专管农田治虫,非常灵验。这个八蜡庙就是供奉八蜡爷的。民国时期,利用这个八蜡庙办了一所国立西园小学,解放后仍称为西园小学,当地老百姓俗称八蜡庙小学。

华林山是南山的余脉,横亘在兰州市区,直指黄河,好像一条巨龙在饮黄河水。八蜡庙正好在这个龙头一侧,好像巨龙的眼睛。可能由于地形所限,八蜡庙一反天下庙门朝南开的惯例,庙门朝北。进了山脚下骑楼式的庙门,数百级石板台阶顺山就势,直通半山腰上的山门。为了防止山体坍塌,庙外侧山体用石头包砌,成为一堵壁立数十米的悬崖,南北两头各有一间庙堂半边悬空,下面用柱子支撑着,非常险峻。那时候,八蜡庙的山门和主要殿堂保存完整,许多神像还端坐在各自的神龛里。院子里生长着10多棵参天古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古柏下,有一个焚烧字纸的青砖炉,像一个小神龛,很精致,两边的楹联当时我也认不全,只记得横额是“敬惜字纸”四个字。整个八蜡庙挂在半山腰上,站在三四里外的我家门口,远远望去,八蜡庙高悬在半空,屋宇巍峨,古柏森森,宛如仙山琼阁。

我上课的教室是一个神殿,泥塑神像还端坐在神龛里,只在神龛外蒙上一层草席,外面糊上旧报纸,我们的课桌就摆放在殿堂。我们每天与神像共处一室,倒也相安无事。这个殿堂阴湿昏暗,经常出现一种奇怪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个别胆子大一点的同学,一听到声响就把草席一角揭开,向里面张望,有时候还钻进去看个究竟,大约是老鼠在作怪。那时,周围的老百姓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或什么纪念日,就成群结队来进香,焚烧字纸,我们下了课就围着看热闹。殿堂里书声朗朗,殿堂外香烟缭绕,现代教育和封建迷信和平共处,大约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色吧。

“”时代,破除迷信运动轰轰烈烈,这个八蜡庙也未能幸免,神像被砸烂,神龛被拆毁,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庙宇毁于一旦。在靠山一侧,修了一排新式教室,我们终于告别了与神像共处一室的历史。在我上四年级的那年夏天,由于暴雨造成山洪下泄,把我们班教室的后墙冲塌了,学校没有备用的教室,我们只好将课桌搬到院子里,在古柏树下上课。古柏浓密的树冠为我们遮挡阳光,树枝间常有各种小鸟栖息,时而婉转啼鸣,时而跳跃争斗,倒也热闹。有时飞来几只喜鹊,在枝头“嘎嘎”叫个不停,我们一个个仰头看喜鹊登枝,没人听讲了,老师也只好停下课耐心等待。有时侯喜鹊似乎有意捣乱,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就以撵喜鹊为名,争先恐后去找石头往树上扔,把课堂搅得乱糟糟的。最有趣的是秋天,柏果开始成熟,微风一吹,或者小鸟一啄,柏果裂开,麦粒大的柏籽就往下掉。那个年代,我们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只要柏籽掉在课桌上,就捡起来放进嘴里咀嚼。柏籽仁涩中有香,多少能为我们寡淡无味的嘴巴解解馋。有一次上课,我座位上方枝头有小鸟鸣叫,只听桌子中间轻轻的“啪”一声,我和同桌不约而同迅疾伸出手去捡,不料掉下的是一粒鸟屎,我俩的手指上都沾了一点,尴尬地相视一笑。

院子靠悬崖边砌着一堵半人高的青砖墙,趴在墙头往下看,令人头晕目眩心打颤。放眼望去,山下正是兰州当时颇负盛名的西园冬果梨的产地,阡陌纵横,果园连绵。春天,梨花盛开的时候,白灿灿一片,望不到头,非常壮观;夏天,果园里绿树成荫,山下又成了绿色的海洋,清风徐来,碧波荡漾,别有风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另是一番景致;大约最动人心魄的要算冬天下大雪的日子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在这儿一览无余。身临其境,令人不由不赞叹古人诗句的神妙。

雨巷课件范文第5篇

刚进入新课改时,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小心翼翼,就怕三年后的高考考砸了。于是,针对高考,贴近高考,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师能顾及当然好,若顾及不上也是没太大问题的。这个现状使得现代新诗在中学课本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课文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但属于现代范畴。三年前我们怎么教呢?我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从考试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做练字训练,将词的上片写什么景,下片抒什么情做高考题似的设计与提问,比如“这首词的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由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大量的应试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对旧体诗的理解与教学相对成熟,因此,当我们碰到不太熟悉的现代新诗时,便习惯性地用分析古诗的办法来分析新诗,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或某些字词。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一读新诗,背一背新诗,介绍介绍作者,讲一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别谈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于是就有个感觉,现代诗歌的教学过于冷清,可有可无,成为鸡肋,现代诗歌教学走向边缘,走向了无趣,而无趣的事做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于是,反思就成了自然的事。

现代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其表现手法也没有那么约束且多样化,这样也就能让更多人接受并模仿创作。一些自由诗歌,曾经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读诗写诗的青少年却很少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地位也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迷茫。

那么,如何走出迷茫,面对又一次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我们的设想是:回到现代诗歌的本质,回到现代诗歌的原点。

现代诗歌的本质和原点在何处?作为教师,不必在概念上纠缠,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定位于现代诗歌的文体和几个核心要素,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据此,的《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定位于与新诗进行比照,据此,我们确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能背诵这首词,能知道词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词的情感,能比较词与新诗的不同。也就是说,向高一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词,词有什么规定性,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学中,学生只要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其情感即可。侧重点是选择一首名为《鹰》的现代诗与之比较,并将的这首词用现代口语加以改写,让学生进行比较,目的是区分古体格律诗和现代新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比较,大体能感受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的积极性,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历史意义——那可是参与了中国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的诗歌啊!这样,在讲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将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背诵这首诗,能知道现代诗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能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将侧重点放在情感和形式上。情感上,戴望舒不仅有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也有着个人的心境。形式上,教师可介绍象征派诗歌对戴望舒的影响,在诗歌句式来理解叶圣陶所说“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的含义,并将其与胡适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作比较,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两首诗在语言、句式上的不同。同时,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明了《雨巷》的意象和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以便理解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承续关系。

而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简单介绍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同时将这首诗的诗行排列与《雨巷》比较,让学生理解现代新诗的外形,也即诗行排列的创新与变化。同时,体会新诗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比喻和反复。

当然,对这首诗的语言感受和品味也必不可少。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诗句,完全是现代的词语,现代的句式。如果和古诗句比较,比如和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比较,何为古诗句,何为现代诗的句子,结果能立刻显现。

要强调的是,上述两首诗歌还特别适合朗诵。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和诗句的节奏,把握轻重音,教会学生朗诵。教师还可利用名家朗诵材料,让学生学习朗诵,爱上朗诵,进而喜欢诗歌,喜欢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

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们将学习重点定位于,比较这首诗与《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语言与诗行排列,学习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判断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以让学生建立文体意识。同时,还可比较这几首诗抒情方式的异同。

相关期刊更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气象教育与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