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功夫熊猫的影评

功夫熊猫的影评

功夫熊猫的影评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第1篇

就在上个月的29日电影《功夫熊猫3》终于上映了,而在这之前的1月8日,网易有关于《功夫熊猫》的第三部手游《功夫熊猫3(电影官方手游)》就已经上市了。早在去年8月27日,《功夫熊猫》系列手游的第一部手游《功夫熊猫序篇》就已经上市公测,2个月后的11月26日第二部《功夫熊猫官方正版》也正式开启公测。网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推出了同一IP改编的3款ARPG手游,一方面体现了网易手游开发团队的效率极高,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易的“持家有道”,能硬生生地用一款 IP做出3款手游,而且这3款手游还同样都是ARPG类型。

虽然网易了3款关于《功夫熊猫》的手游,但各大手游榜单上却只能见到最后一款《功夫熊猫3(电影官方手游)》的身影了,之前的两款手游早已不见踪影。当然从3款手游的品质上来说,最后的《功夫熊猫3(电影官方手游)》肯定是最高的,游戏品质和玩法最好的一部,它能在手游榜单中取得比前两部手游更好的成绩也是预料之中的。可如果这三款手游是在拿到《功夫熊猫3》的授权后同时立项开发的,为什么网易要还要做三款同类型的手游,而且游戏质量还相差如此之大?既然最后一款手游的质量明显高出前两部作品一大截,为何还要出质量较低的两款手游呢?如果只是为了衬托《功夫熊猫3(电影官方手游)》,那这“绿叶”也做得太奢侈了吧!

手游也分“亲生”的和“领养”的

自网易在去年的“520游戏热爱日”上宣布将推出《功夫熊猫》系列手游到第一款手游《功夫熊猫序篇》起,这期间只相隔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对于网易旗下的游戏工作室而言,3个月时间开发出一款ARPG手游的确不是不可能,但就《功夫熊猫序篇》粗糙的画面和生硬的操作体验而言,真的配不上易网易游戏副总裁王怡所说的“网易最重要的移动游戏系列之一”这句话。为此,《功夫熊猫序篇》很有可能是网易早就做好的一款ARPG手游,只是在其获得《功夫熊猫》授权后套上了这层皮,那么之后的手游《功夫熊猫官方正版》也有可能同样是早就开发好的手游。

并且因为《功夫熊猫》系列手游都是ARPG手游,可以猜想的是,《功夫熊猫》其实只授权了网易制作动作手游,而网易方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收回成本,选择将早已开发完成的两款手游套上IP先出来。一方面可以为这个系列的手游造势,另一方面则重新开发一部更好的手游在电影上映时来一波收割。

所以我们回头看来,在《功夫熊猫序篇》上市之时,网易对于这款手游的宣传只能说是浅尝即止,发了几份通稿、丢出了几份礼包以及请手游媒体写了些测评就草草了事。而到了《功夫熊猫官方正版》上市之时,宣传力度就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但为《功夫熊猫官方正版》请来了各大直播平台的知名主播直播手游开服,还与海底捞餐厅合作,举办了海底捞线下路演活动。到最后网易真正的重头戏《功夫熊猫3(电影官方手游)》终于上线了,而这次才算称得上是“倾注了最大的人力和财力”,在电影会上宣传手游、邀请明星配音代言以及更加优惠的促销活动等,让人感觉这才是网易的“亲儿子”,前面两个不过是“养子”而已。

营销做得好,就有玩家会买单?

随着近年来各类IP价格的疯涨,很多游戏公司在购买IP并制作手游之后连成本都无法收回。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网易选择将一个IP掰开了分顿吃,然后再辅以高强度的宣传推广给游戏造势,让玩家为自己买单。这里不得不佩服网易的“用心良苦”,说好听点是3款手游让玩家拥有更多的选择,说不好听点就是让玩家为“一款手游”掏3次钱,趁着电影《功夫熊猫3》上映结束之前,尽量多捞几笔。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动画片;突破;传承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元素在好莱坞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俨然成为一个标志性存在,尤其是在动漫电影中的应用。看到“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蓬勃发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动画创作者,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进行反思。本文将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变:创新与突破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好莱坞制造的“中国风”动漫电影,但这两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后所引起的反响却有着天壤之别。《花木兰》上映后遭到了中国各界的一致抵制,负面评论铺天盖地。而《功夫熊猫》却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虽然也存在一些负面评论,但仍是挡不住中国观众对憨态可掬的熊猫的喜爱之情,甚至有观众评论说:《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比中国人自己拍的动画片还要好。

(一)从外到内

从创作角度分析,《花木兰》属于一部热血冒险的动画片,不过,影片在中心思想的表达中却偏向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符。故事中,花木兰的从军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为一个主动选择的行为,原著中《花木兰》所表达的是一个中国少女为了“忠孝两全”而牺牲自己,大义从军的故事;但动画片中却是一个少女想要完成自我价值升华而去冒险的故事。从人物的风格造型和性格塑造分析,原著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忍辱负重、忠孝大义的女将军、女英雄,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邻家姑娘。

从处理中国元素方面分析,《花木兰》注重的是物体的展示,而不是精神的传达。但《功夫熊猫》却相反,它对中国元素的处理非常的具有技术性,是一种贯穿全影片的由外到内、由表到里的传达。虽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不是那么的准确,有些模糊,甚至还掺杂一些西方理念,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功夫熊猫》中看见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变”。

《功夫熊猫》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浣熊大师和乌龟仙人的离别,影片中漫天飞舞的桃花包围着乌龟仙人,乌龟仙人在这些桃花中慢慢地闭上眼睛逝去,从表面看,这一场景的处理为中国观众呈现出了“羽化成仙”的仙境,从内涵看,表达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天人合一”。

影片中包含的神龙秘籍和面条秘方表达的是“无中生有”“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影片中运用这些表象表达出故事的主题,即:一件东西的特别与否决定于自己的内心,不止如此,整部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东方意境。

(二)由局部到整体

硬性地将中国元素融入美国影片中是《花木兰》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穿插在造型、道具以及场景等方面,或者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由此堆积出来的,不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花木兰》中中国元素的应用是不全面的,受时代制约的。

以木须龙的造型为例,虽然在他身上中国元素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在风格上却表现为美式风格,和中国人心中的形象非常不符;还有就是,影片中所使用的中国元素并不是最传统的,很多方面融入了西方文化,类似于军营中出现的西式早餐,蛐蛐用腿打字、花家的堂会设计成董事会等。

在这方面,《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和处理都非常的传统,而且它并不是硬性地使用中国元素,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电影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影片的最开始就可以感受到满满的中国韵味,甚至梦工厂的标志都包含中国元素。

然后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有:中国山水、熊猫、书法、太极、筷子、鞭炮、针灸等,还有就是黄山的云海、丽江的小桥、桂林的山峦,这些代表着东方文化的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入影片之中,还有就是许多语言的使用,比如:豆腐、师傅、乌龟等,影片中到处充斥着东方文化,十分受中国观众的喜欢。即使在影片的结尾,都是由中国书法进行演绎诠释的。

(三)由浅到深

《花木兰》在人物和情节塑造中和《小美人鱼》很类似,只是打着东方的幌子在诠释一个美国故事。而《功夫熊猫》却相反,它不只有着东方的外壳,还有着东方的灵魂,这样结合出来的效果是非常震撼的。电影的创作者明白功夫所代表的含义,所以用熊猫和功夫的组合来进行诠释,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文总结了《功夫熊猫》用来展现功夫元素的层次,分别是:

第一:中国式功夫体系的创立。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以东方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吸星大法、飞檐走壁”对西方人来说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影片中要重新创建一个武学体系。即非常容易理解的“螳螂、虎、鹤、蛇、猴”的“五禽戏”,用动物的动作特点来表达功夫,这样既能让西方人看明白,也能让中国人接受。

第二:功夫喜剧风格的突出。喜剧风格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风格,保险起见,《功夫熊猫》就选择了喜剧风格,所以影片中可以看见熊猫身上存在周星驰或者成龙的影子,那种无厘头的句子、表情和动作夸张的打斗。

第三:对港片的借鉴。电影中很多环节的设定都借鉴了经典的港片,比如熊猫抢包子练武的情节来自《蛇形刁手》,晚上高手飞檐走壁来自《卧虎藏龙》,不倒翁的设定来自《太极张三丰》,等好多环节都可以在港片中找到出处。

第四:功夫的内涵。功夫电影中离不开秘籍的存在,《功夫熊猫》中的功夫秘籍就是神龙秘籍,电影中阿宝、浣熊师傅和太郎都在努力抢夺秘籍,但得到的秘籍却是无字的。所以,大失所望的阿宝在无意间领悟了秘籍的真谛,即从心出发,“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意境。

所以,《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作为创作基础,用功夫当做媒介,让其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的表达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突破和创新是“变”的重点

用西方的商业方法打造东方故事进行宣传,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李安的《卧虎藏龙》便是其中的先驱。《功夫熊猫》就借鉴了这种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庞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些都引起了电影市场的注意。

对比《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可以发现,创作者的心态在发生变化。《花木兰》的创作者带有一种尊贵感在进行创作,所以电影中充斥着浓烈的美国文化。而《功夫熊猫》的主创者是带有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在进行创作,这显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本文发现,美国的动画主创们的创作是非常发散的,并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是一直在创新,在“变”,在进行自我超越。

二、不变:恒定的商业与娱乐

美国动画片在创作之初都会借鉴之前的历史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所以,美国的动画片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下列将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对美国电影动画的“不变”进行分析。

(一)恒定的全球化创作视角

两部影片都以全球化的视角进行创作,《功夫熊猫》之所以在中国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融入的浓烈的中国元素,这得益于东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全球化视角代表创作者所选择的题材要摒弃国家主义、文化主义,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创作。不止如此,主创部门应该吸收各个国家的文化精英,采取他们的意见进行创作。因为各个精英所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他们提供的意见会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这对电影形式和题材的创作是非常有利的。考虑到美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化联系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者吸收,是对全球文化的融合,然后再进行输出,所以美国更像是一个“文化中转站”。

(二)不变的是创作的平民化视角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和《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他们都不是超级英雄,相反,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虽平凡,但被上天选中,经历传奇,通过努力渡过难关,打败对手,成为英雄。

阿宝和花木兰,他们都是普通人,随处可见。在《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都是以平民化的角度进行创作的,使用不一般的手段将主人公平民的身份刻画出来,然后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变化的程序,让观众产生切身的代入感,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既能拉近主人公和观众的距离,也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不过,平民并不代表平凡。英雄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英雄可以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也可以是普普通通,迷茫的英雄。不过,要想成为英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柔弱的女人还是贪吃的熊猫,“想要成为英雄”的信念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前进努力的动机。梦想得以实现才能彰显出故事的主旨,升华主题。

(三)不变的是创作的娱乐性

动画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同时也不能漠视其商业化的价值。它能够将传统和文化进行传承,也可以满足人们娱乐化的需求。

以《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为例,创作者要掌握创作时候的度,比如影片的故事环节、娱乐性等,要能够给观看影片的观众带来快乐。所以两部影片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幽默感、故事的曲折离奇、动作的惊险华丽等。

(四)不变的创作模式

模式是美国动漫电影中不得不提的问题,可以看出,励志是《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主题,基础是英雄的成长过程,注重使命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得到自我的升华,战胜自己的敌人。

三、对中国动画的反思

(一)中国动画不会“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博大精深贯穿古今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不应该忽略这些无价的瑰宝,这点我们不会“变”。或者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难以逾越的。

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充满信心,不应该让传统文化制约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有人觉得《功夫熊猫》中熊猫抢包子吃这一环节让人很疑惑,因为熊猫是吃竹子的,这就是传统思维的限制,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是重中之重。

还有就是,中国动画创作者不敢贸然改编中国的经典作品,与时代脱节,不能平衡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当内心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头脑突破禁忌,用现代的眼光进行创作,这样,中国动画才能够生生不息。

(二)中国动画不会“不变”

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无视它。现在很多的中国电影人对自己的作品缺乏总结性和继承性,电影中很多有韵味的“老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了。

现在,人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哪些传统文化应该被继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继承?这些问题不能一直摆在那,而不去解决。还有就是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诚意去继承传统文化?

四、结 语

在中国动画市场相对没落的今天,想要崛起需要的不只是机遇那么简单,还需要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自己的信心。在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主要讲述了自信的重要性,强调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握住现在,让现在不留任何遗憾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虽然这些精神从美国动画中表现出来,但传承的却是中国的东方文化,我国儒家的“入世”情怀,这也许就是美国动画给中国动画最有用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廖金凤.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民国故事:集体记忆与创新传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

[2] 马莉.论中国动画片美术设计的价值塑造[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06).

[3] 刘丹.动漫电影在学习研究中的优势[J].品牌,2014(06).

[4] 柯威.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文化解析[J].电影文学,2014(22).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第3篇

(甘肃中医学院定西分校外语系,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2》和国产熊猫电影《我是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化层面对两部影片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影片《功夫熊猫2》突显个人主义、女性气质,倾向于弱不确定性回避、低权力距离,趋于短期取向。尽管其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但展示的却是美国励志英雄故事,最根本体现的是美国文化。与其相比,《我是大熊猫》倾向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高权力距离、较强不确定性回避、长期取向,体现了典型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 :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理论;内容分析;中国文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30—03

一、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能传播并有力地折射出影片制作者的文化价值观,是人们洞悉、观察文化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好莱坞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日渐丰富。动画片《功夫熊猫2》就是其中一部代表性作品,它不仅取得了当年票房的成功,也引起了国人对中美文化的思考。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在美国动画中被采用并被赋予了美国文化的色彩,而我国的国产熊猫电影《我是大熊猫》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本文拟采用对比研究法,对两部电影内容进行对比,以探析熊猫题材电影折射出的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研究意义

功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外国人充满好奇的东西;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动画片《功夫熊猫2》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但展示的却是美国励志英雄故事,最根本体现的是西方的文化。《我是大熊猫》作为一部国产电影,体现的是中国典型的文化价值观。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使用对比手法,对这两部以熊猫为题材的电影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理论的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洞察影片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三、研究回顾

国内对《功夫熊猫》的研究主要涉及该部电影折射的中西文化,目前对熊猫题材电影的对比研究很少。

学者张丽丽、任俊蓉、刘子建于2008年研究了影片《功夫熊猫》折射出的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浦妮将电影文化差异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探讨了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钟敏谊研究了该部影片中的中西合璧;马晓宇回顾了《功夫熊猫》这部影视作品所引发的关于文化的争论,并提出了自己对文化掠夺和文化冲突的看法。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文化价值观是某种文化环境下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它不仅是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也是一种文化环境下,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的准则。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解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从5个方面分析了各种文化的不同,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人类的价值体系。本文以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展开影片故事分析。

霍夫斯泰德曾指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或融入群体的程度;权力距离是指组织机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对权力分布不平等的接受度和预期度;不确定性回避是指特定文化中的成员在那些新奇的、未知的、异常的和令人吃惊的情景中感觉舒服(或不舒服)的程度;男性气质(强悍)与女性气质(温柔)的对立是指性别间情感角色的分布;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的对立是指特定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两部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内容进行研究。文章选取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物、场景和情节展开分析。首先,依据霍夫斯泰德理论中五个维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故事中确定三个要素对应的变量;其次,对各个故事中的每个变量进行统计,进而得出两个样本中相应变量的出现频率;最后,结合五个价值维度,对其相应变量的频率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五、研究发现及讨论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表1中,①代表影片《功夫熊猫2》,②代表影片《我是大熊猫》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影片《功夫熊猫2》在“人物(身份)”一栏中,采用“我”身份的比例远远高于“我们”身份;从情节看,个人倾向的比例占据优势;“场景”一栏中三个变量的比例值,影片《功夫熊猫2》都低于《我是大熊猫》,可见采用中国文化元素的影片《功夫熊猫2》,在中西文化结合的过程中,更推崇个人价值在集体环境中的造就,即个人主义的突显。

再来看国产影片《我是大熊猫》。在三个变量的数据统计中,“我们”身份的采用比例高于影片《功夫熊猫2》, 集体主义倾向较之个人主义明显,在“场景”中“群体”比例居高,从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该影片倾向于集体主义的体现。

美国长期以来推崇“个人至上”的理念,追求个人自由、个性张扬,而中国自古就信奉“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观念;美国人认为个人成就和梦想是基础,而中国人则认为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价值,这种对比也清楚地在两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影片《功夫熊猫2》再现了美国文化对于个人主义的倾向,而影片《我是大熊猫》则是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的例证。

(二)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在影片《功夫熊猫2》中,阿宝和同伴们平等互助,为保护家园共同奋斗着;他们的师父作为长者,却从来不以权威教导他们,而是以平等的关系与他们进行探讨、交流。在这个故事中,师父和徒弟、师兄和师弟有着平等的关系,体现出美国文化中“平等、自愿”的价值观,是低权力距离的表现。另一方面,霍夫斯泰德价值体系中提到中国文化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国产影片《我是大熊猫》中频频出现权威领导人士,如花熊、金头雕、熊猫妈妈,来指导小熊猫哈比应对困难。表2中的数据也表明,《我是大熊猫》中权威人士较多,因此,该影片体现的中国文化倾向于高权力距离。

简而言之,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文化更倾向于低权力距离,而中国文化则相对倾向于高权力距离。

(三)不确定性回避

文化差异使得各文化群体成员对于不确定因素持有不同的态度。在影片中,可以发现体现不确定性回避的两个量值,参看表3。

对两部影片中“遵循规则”和“追求变化”两个变量的数据统计表明,《功夫熊猫2》中体现的美国文化倾向于弱不确定性回避,欣赏冒险、创新、灵活、多样;而《我是大熊猫》中“遵循规则”情景出现的比例高于“追求变化”,这说明中国人更习惯于遵循已有规则,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即中国文化倾向于较强不确定性回避。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本文通过观察影片故事中的成人角色来确定性别角色,成人男性或女性各自承担社会工作还是家庭工作,这一现象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由表4可以看出,两部影片中“女性不承担重要职责”的数据统计趋向一致,这说明中国文化受时展的影响,开始注重女性社会角色,但依然存在差异。《功夫熊猫2》中承担重要职责的女性角色有英勇善战的老虎和洞察世事的羊女士两个人物,而《我是大熊猫》中只有负责保护小熊猫哈比的熊猫妈妈,无论从重要性还是从个人能力上,前者都更能凸显女性气质。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影片《我是大熊猫》反映出中国文化更具男性气质,而《功夫熊猫2》则反映出美国文化更具女性气质。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霍夫斯泰德认为,长期取向倾向于制订长期计划,追求长期结果,提倡节俭、坚持等传统价值观;短期取向倾向于制订短期或中期计划,追求短期或中期结果,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两部影片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的对比见表5。

在《功夫熊猫2》中,遇到问题时,人们会寻求快速解决之道,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就孔雀叛乱制订计划和作战目标,并未考虑长期问题,故短期取向较为明显。《我是大熊猫》中熊猫哈比的目标是,通过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地建立熊猫家园,由此折射出熊猫哈比建立家园的决心,故该影片长期取向更突出。

总之,从影片故事内容来看,美国文化较之中国文化趋于短期取向,而中国文化则更趋长期取向。

六、结语

美国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2》和中国出品的《我是大熊猫》虽然都以熊猫为主要形象,但两部影片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同。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理论有益且有助于电影文化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各种文化产物,而且要更好地洞察其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便有力地推动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功夫熊猫》与中国元素[J].电影文学,2008(18).

[2]任俊蓉,刘子建.东学西读——论《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18).

[3]浦妮.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4]钟敏谊.解读《功夫熊猫》的“中西合璧”[J].科技信息,2011(23).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第4篇

一、 精彩纷呈的看点

首先,“中国风”依然厚重浓郁。《功夫熊猫》前两部制片成本总共不到3亿美元,而全球累计票房总额高达13亿美金,利润之丰厚的原因不仅仅是高科技手段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包括扑面而来的“中国风”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新鲜感,或者说中西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全球性的共鸣点和看点。《功夫熊猫3》依然浓墨重彩地凸显中国文化元素,作为以中华国粹“功夫”+中国国宝“熊猫”为最佳组合看点的动作影片,制作组选取了代表中国武术精髓的太极和气功“作为熊猫阿宝的‘必杀技’”[1],再加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灵界”的概念,使得整个影片具有很浓的“中国味”。另外,中式的亭台楼宇、庙宇村庄、卷轴书法、太极阴阳、水墨版画、碗筷瓷器、斗笠拐杖,还有盔甲、汉服、皮影、汉字、灯笼、剪纸、轿子、牌坊、索道、栈道等等,在影片中犹如一处处流动的风景、随处可见,包括模仿“世外桃源”构造的熊猫村,以及高山竹林、乡间小路、小桥流水、田园村舍、云海缭绕等等这些只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中才能见到的古典意象与美景,都在影片中如梦幻般呈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具有古典神韵的中原大地之上,全然淡忘了这本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片头,阿宝带领着悍娇虎、金猴等五勇士腾空出场后的第一站就是老字号“面馆”,他们点了各自喜爱的中式小吃“春卷、豆腐包、香辣面”,无不勾起观众对中华美食垂涎三尺的欲望,也让中国影迷油然产生出一种无比的亲近感。剧中阿宝与爸爸李山相认后一起来到酷似“武当山”的山上神殿,鉴赏武林中的各式兵器,中国古代的战车、战甲等原型一一亮相,大殿之内笼罩着神秘莫测的兵家相斗的硝烟气息。片尾,阿宝打败恶牛天煞之后回到熊猫村,喜庆的盛大场面是锣鼓喧天、烟花绽放、载歌载舞,还有檐角高翘的中式宫殿下俯卧着神采奕奕的金色巨龙也参与助兴。此时,阿宝领着全村老少学习“气功”,舞动起太极拳招式,俨然一幅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形象。整个影片从头至尾都散发着厚重浓郁的“中国风味”,剧组还专门制作了中文口型的原版动画,足以让中国观众觉得仿佛是在看一部国产动漫了。

其次,“幽默味”贯穿剧情始终。《功夫熊猫3》的故事看似漫不经心却随时随处暗藏笑点,人物“萌萌哒”的眼神、机智风趣的谈吐、相互戏谑调侃的情景冲突、富有戏剧化的剧情转折,还有阿宝鲁钝的反映、夸张的动作和关键时刻的精彩表现,等等,这些都不时给观众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从最先入眼的人物造型上看,各个形象的设计都富有幽默元素。熊猫阿宝肥胖圆滚又憨态可掬,浣熊师傅道貌仙骨却个头矮小、扮酷装酷,鹅爸爸善良细心但走路像钟摆摇动,娇悍虎、金猴、银蛇、螳螂、仙鹤五勇士造型各有原型动物的神态特征却兼具人性的豁达乐观,恶牛天煞鼻孔如洞穴、体积庞大笨拙,这些形象作为“行动元”在剧中充分展现了各自的幽默内涵。片头8分钟时,复仇之兽天煞在电光石火的裹挟下降临凡间,被在菜地里耕作的小兔和大白鹅撞见,小动物们受到极大惊吓的情景竟以白鹅“扑哧”“扑哧”地不停“产蛋”来表现,让影迷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不禁佩服剧本的精妙创意。片中,神龙大侠在与翡翠僵尸拼死搏斗时,还不忘请旁边的“小胖猪”给他画速写,熊猫阿宝的幽默本性在生死攸关之际一展无余,越发凸显了他的可爱之处。而且,《功夫熊猫3》不再像前两部一样只有神龙大侠阿宝一只熊猫在那里跳来跳去、忽上忽下,本集增设了“熊猫村”场景,时不时都是满屏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熊猫翻来滚去的,它们萌呆呆的眼神和丰富多样的表情、可爱至极的装扮、天真随性的“好吃”镜头,充满了令人会心一笑的风趣和活力。并且这些熊猫们居然还能将包子当毽子一样踢得欢快,尤其是当阿宝分配消灭天煞的“军事任务”时,它综合了熊猫贪吃的天性因材施“命”,将熊猫村民分为小笼包集团、饼干小分队、面条游击队。不料,这些酷爱美食的熊猫们在接受任务时却将阿宝指挥棒下的小笼包、饼干和面条等全部“秒杀”,瞬间就吃光了摆在眼前的美味,让人忍俊不禁,“熊猫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因此功夫和熊猫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足以令中国观众兴奋”。[2]

再次,“画面美”极富视觉冲击力。《功夫熊猫3》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版画、写意画都有精准的把握,尤其注重细节色彩和恢弘场面的交替使用,以“灰、黑、白、绿、红”为主要色调。剧中巍峨的深灰宫殿、殷红的龙柱、墨黑的吊桥、苍翠的山脉、挺拔的青松、鲜红的朝阳、碧绿的竹海、茫茫的雪原、晶莹的冰柱等等这些美轮美奂的局部画面和盛大场景,无不让观众饱受视觉的冲击和震撼。特别是别有洞天的“熊猫村”藏于深山之中,外面的世界冰天雪地,但它那里却是飞瀑流泉、小桥流水、阳光和煦、田园青绿、风筝飞舞、瓜果飘香,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又浪漫温馨的仙境画面,简直如梦如幻,令人赏心悦目。为了达到这种“抢眼勾心”的视觉效果,《功夫熊猫3》的剧组还曾专门到四川青山城、湖北武当山等地取景,片中精细又绚丽的画面、饱满又柔和的色彩、古典又清丽的东方意蕴,使得画面的3D效果非常出色,堪称让影迷大饱眼福的“惊艳”佳作。

最后,“主题理念”入心入理、老少皆宜。《功夫熊猫》系列片每一部都有一个明晰的主题理念,从第一部的“成长与努力”到第二部的“复仇与拯救”,再到第三部的“寻找自我与爱的力量”,这些主题思想都有传递正能量的教化功能,虽然影片中也暗含“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感色彩,但“正视过去”“做最好的自己”“责任与勇气”“正义必胜”始终成为贯穿三部的总主题与核心理念,传播了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与情感,“使中西观众都能敞开心扉接受作品”。[3]与前两部的思想内核稍有不同,《功夫熊猫3》中对于“气”的哲学思考能深刻启发观众,剧中天煞总在不断吸收武功大师的“气”,但它忘记了“气”如同能量或一种欲望,吸收太多就会自我膨胀甚至爆炸,而天煞恰恰因为无休止的“夺气”“吸气”而毁灭了自己。此外,剧中还有关于“本我”的思考,为了学到与掌握神秘的“气功”,神龙大侠的爸爸李山要求阿宝做一只真正的熊猫――能吃、会爬、会翻滚,体验本我的真实与快乐,在“无我”与“有我”之间领悟秘技。当阿宝与天煞搏斗处于命悬一“气”的险恶境地时,是熊猫村所有的亲友们相互靠近并执掌“送气”,才挽救了它的性命,赋予与激活了阿宝身上的能量,从而反败为胜,最终消灭了恶魔天煞。其实,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正义”战胜“邪恶”需要依靠善良者的亲密合作,同时也说明人在危难之际需要亲情、友情等爱的力量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不难发现,《功夫熊猫3》内蕴的主题思想中西通用、具有普世价值和意义,它播映以来居高不下的卖座恐怕与此不无关联吧。

二、 美中不足的艺术缺失

首先,反派人物脸谱化。《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每一部都塑造了一个反派角色,第一部是“太郎雪豹”,第二部是“沈王爷孔雀”,第三部是“恶牛天煞”。在《功夫熊猫3》中“天煞”的出场气势汹汹,显示了来者不善的征兆。但是,作为一个具有超级能力的大反派,“天煞”在剧中的表现其实不如前两部的“雪豹”和“孔雀”强大与厉害,难免给观众外强中干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它具有“无来由”的恶,一出场就要与所有的功夫高手敌对,还自封为“神州第一统帅”,企图横扫中原大地。并且,与第一部“雪豹”冷酷剽悍、第二部“孔雀”孤傲清爽的外形相比,同为反派角色的“恶牛天煞”它的荧屏形象就显得十分丑陋和无比笨拙。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无疑落入了一种“好人极好”“坏人极坏”的俗套,如同京剧中的脸谱,人物一出场,他的阴险狡诈、忠奸善恶都贴上了标签,写在了脸上,无需观众根据剧情走向去分析其性格的发展演变。其实,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擅长在矛盾冲突中去刻画人物形象,没有谁天生就十恶不赦,性格的变异总与环境、与命运、与生活的遭际有关。如果不能从生活本源、从人性本体上去书写与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那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人物形象就会沦入干瘪化、脸谱化的尴尬境地。

其次,故事情节单一化。《功夫熊猫3》的故事情节可以简括为“阿宝回归熊猫村寻找自我,再与天煞决斗”,这其实是一种单线式的情节模式。而且故事的结局也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即阿宝被反派逼到穷途末路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瞬间得到“秘技”,于是化险为夷、反败为胜。观众在影片开端见到反派的那一刻,就能预见阿宝必胜、天煞必败的结果。虽然故事中间插入了“父子相见的亲情戏”“回归熊猫村的温情戏”,但剧情的主线依然显得十分单调和单一,两条“辅线”不足以丰富“主线”的内涵,因为故事主线内容就是阿宝与天煞决斗,至于决斗的曲折性、迂回性、反复性、长期性和阴险性等等这些能使故事情节更为丰满的技术性叙事手法,都没有在“主线”中体现出来。而且,《功夫熊猫3》最后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无论正派抑或反派的命运都在观众既定的“审美期待”中有序进行,并没有打破或超越他们对故事结果的预判,实在是降低了影迷们的审美能力。

再次,主角配音效果成人化。《功夫熊猫3》中文版的配音可谓“阵容豪华”,成龙为阿宝的亲爸李山配音,张国立为阿宝的养父大鹅配音,就连周杰伦也给金猴配音并首次演唱动画主题曲。主角阿宝的配音则由中文版配音演员黄磊担任,但遗憾的是黄磊的音质、音色和音美都趋向“成人化”或“成熟味”,不够萌、不够憨,虽然他也在模仿周星驰“无厘头”和“搞怪式”的说笑,但并没有将神龙大侠年龄段中应有的“少年味”或“青春风”演绎出来,因为神龙大侠阿宝并不是一只成年的熊猫,而是一位“少年英雄”。少年的音质、说话的语调与气势与成年人有天壤区别,可惜黄磊在剧中的配音有成年化的音质韵味,而少了一点少年的青春萌味。

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第5篇

功夫与熊猫,这是再中国不过的中国符号了。正是这样的中国符号,被一个外来的“洋人”演绎为一场电影盛宴,而且是附加着高票房的大餐:

片名:功夫熊猫 Kung Fu Panda

导演:约翰斯蒂文森

马克奥斯伯恩

配音:杰克布莱克

成龙

安吉丽娜朱莉 刘玉玲

达斯汀霍夫曼

上映日期:6月7日(美国)

6月20日(中国)

上海。

上海电影节,《功夫熊猫》作为非展影片获得最多掌声。

影城二厅排起长龙,全场爆满。“功夫熊猫”预热从可爱而庞大的“熊猫玩偶”开始,观众的反映与在戛纳电影节的一样热烈,看来文化从来无国界。熊猫“阿宝”打了100分钟内,影厅中充满了欢笑,更重要的是,他的确是适合全家人一同观赏的影片。放映结束时,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影片的喜爱,“实在太好看了,太牛了!”。

南京。

工人影城第一次对一部动画片做零点引爆,而且首映的效果热烈非常,仍旧充满欢笑与好评。

长春。

借助长春电影节的鼓动,万达影城已经在报纸上打了几天广告,充分预热了市场,年轻人成为长春观影的主力。

而早在十几天之前,《功夫熊猫》成为梦工厂有史以来首映周末票房最好的非续集动画片,周末3日在美、加影院以6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超过了梦工厂动画大片《怪物史莱克》和《马达加斯加》当年上映时的票房收入,仅次于《怪物史莱克2》《怪物史莱克3》。

商业与文化,二者得兼

一件事物的失败,我们可以找到一万种理由,就好像中国足球一样。但是件事物的成功,我们只要寻找一种思维轨迹,因为成功不可模仿。

《功夫熊猫》的成功与《变形金刚》不同,因为前者不仅在商业上,同时也在文化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前者的成功中有着更多的文化痕迹,甚至是一次充满重大意义的文化交流。下面从文化到商业,让我们一一道来:

文化的成功,更是对文化理解的成功

《功夫熊猫》的成功,不论在中国或者是在美国、加拿大首先是一次文化上的成功。笔者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宏观角度,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改革开放开始,港澳的相继回归,亚洲经济危机,中国GDP的高速增长,申奥成功。普通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趣。而中国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全世界传媒的版面中,中国的一举一动也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2008年,更是如此,稍后再论其对国外市场的影响与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论东方西方,了解另一个国度往往从认同其文化开始。对于大多数西方人,中国就意味着长城、熊猫、乒乓球、中餐、中医、功夫这些符号,而《功夫熊猫》的出现就占据了两条。加之莱坞当红谐星杰克布莱克为片中肥胖笨拙的熊猫波配音外,达斯廷霍夫曼、安吉丽娜朱莉、成龙和刘玉玲等著名影星也为该片配音。也起到了拉升北美票房的作用。

二,微观角度,电影中不可缺乏的功夫元素。最好的电影早已被总结为:美国的科技,中国的功夫,日本的恐怖,非洲的风景…… 而且美国的电影中不乏中国功夫的传统,从李小龙这个传奇开始,到成龙与袁八爷指导的《骇客帝国》、《杀死比尔》等等,可以说功夫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功夫熊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熊猫、功夫以一种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之剧情简单有趣,更是减少了观看限制——据负责《功夫熊猫》一片发行的派拉蒙电影公司介绍,《功夫熊猫》不仅受到儿童和家庭观众的追捧,也相当受青少年观众欢迎。

三,2008,中国年与美妙6月。达赖事件,地震中中国政府与人民的表现,加上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都在向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来了,真的来了!全世界的聚光灯和闪光灯纷纷向中国聚拢。

从传播学的角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人们对加深对于中国的理解;2,会对与中国相关的信息符号更为敏感。各国的媒体也在事件的往复中,习惯了把与中国相关的信息出来,各类媒体对于《功夫熊猫》的报道就有这方面的潜在因素:

《多伦多明星报》Toronto Star:既不像《料理鼠王》(Ratatouille)那样有原创性,也不如《怪物史莱克》(Shrek)滑稽搞笑。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这部梦工场出品的电脑动画片极富感染力而且激励人心,哪怕你竭尽全力去抵御它的魅力。

《纽约每日新闻报》 New York Daily News:一部坦白的老式儿童影片,可预见的故事是它的使命之一,但是影片还不错,就是缺少意外。

comingsoon.net:梦工场终于为“史莱克”找到了继任者——功夫熊猫。

《洛杉矶每日新闻报》Los Angeles Daily News:梦工场动画自《怪物史莱克》之后出品的最好影片。

美联社: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

《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尽管影片主要面向的是儿童观众,但《功夫熊猫》的幽默却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

《拉斯维加斯周刊》Las Vegas Weekly:对孩子而言有充分的娱乐性,对成年观众只能算稍有乐趣。

《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伊安麦克肖恩(Ian McShane)三个人的配音为影片增添了强劲的推动力。

《底特律新闻报》Detroit News:非常好莱坞化、为迎合市场的老套影片,达不到本该有的灵感高度。

对于《底特律新闻报》“灵敏高度”的说法,我想与笔者对宏观传播环境的分析不谋而合。

再看影片选择的暑期档,实在是定位精准。这个时候北半球的多数国家进入了暑假,孩子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学习,中国等国家的高中结束了高考,正是对于轻松心态的渴求高峰期。

四,导演对文化理解的成功。这一点可谓是电影成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值得中国文化产业工作者反思的一点。诚如导演所说,《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具备中国元素。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毛笔字、针灸、面条,筷子,唐装、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套路,甚至是称呼也都采用了中文发音。

种种电影中的细节再加上中国国际形象在2008年的一次转变,我们不得不说电影占尽天时,又兼备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一场地震的灾难,逝者已去,生者永伤。世界看到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积极的作为。很多媒体也逐渐把中国的形象由西方人不能很好理解的“龙”,比喻为“一直强壮有力乐于助人的大熊猫”。《功夫熊猫》的剧情如果能加以改动,甚至可以成为塑造中国形象,加强中国软实力的“模范影片”了。

商业的成功,在于对运作方式的掌握

首先,文化要素。这一点前面说得比较多,不再赘述。

其次,名人背书。配音演员中,星光熠熠,杰克的热片《橘子郡男孩》,安吉丽娜更是灿烂,主演《毕业生》的霍夫曼,成龙与刘玉玲都是大牌。这种配音阵容,本身就会被娱乐新闻的记者们所关注,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都是很好的娱乐新闻。

这种名人品牌背书的方式,不但为影片的宣传节省了费用,也使得影片吸引了这些明星的大量影迷,甚至也将影片当作是这些明星联合主演的一部大片。所以可以吸引大批的观众。

其三,三大电影节互动造势。6月初,戛纳;其后的上海与长春,三个不同的电影节,三个不同的时间,随着电影节制造的电影话题的时间的延续性,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更加关注电影,或者应应景也要看场电影,这就可能增加观看《功夫熊猫》的电影的单场人数或是延长放映时间。

其四,精准院线定位与网络的二元传播。中国的电影市场在2006年底逐渐复苏,各大城市中的院线建设和影院规模与品味的升级就是明证。电影作为一种“古老”的休闲方式,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原因何在?

第一,豪华的电影院提供了家庭放映无法比拟的视觉享受。电视的出现,曾经有人以为会取代电影,加之中国老院线的陈旧的市场理念与陈旧的影院环境,逐渐让中国人远离了电影。在视觉享受上,不论电视或者电脑都无法取代电影的共鸣性观看与大银幕/强音效所提供的服务,新院线的规范的服务与良好的环境唤起了中国人的需求记忆。

第二,多数影院的选址都在商业中心以及大型商场之中,这是双方互利的。商场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如果1星期没有逛商场会让很多人产生“与世隔绝”的错觉。北京的新天地,长春的欧亚卖场等等全国性的大型零售机构,都在增加自己服务的多元化,与院线合作成为不二选择。

这样一来,很多具备消费能力的大城市就形成了一大部分的影院消费群体—

—他们喜欢在电影院看电影,甚至定期了解什么影片的上映信息。碰巧的是,这个消费群体正好是各个电影的受众。所以《功夫熊猫》的预告片首先在各个院线中播放就起到了良好的广告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这一部分精准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在通过其口碑效应传达给更多充满市场需求的消费群体中。

网络多媒体的特性,让他成为宣传电影的最好平台:文字,声音,视频(片段),网址复制性简直是为电影这个商品量身打造的宣传器具。网络的互动性与信息的自由流动的特性也为《功夫熊猫》的传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

明星八卦新闻,特别是成龙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号召力,让其网络传播如虎添翼。很多门户网站,如腾讯、新浪甚至开辟了《功夫熊猫》的专题网页,而一场失败的“抵制风波”更是把《功夫熊猫》的传播推向一个另一个风口浪尖。

可见,《功夫熊猫》的营销传播策略中,充分体现了“营而优则销”的营销理念。

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