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样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

怎样学好语文范文第1篇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努力。学好语文确实需要提高基础知识水平。问题在于怎样努力,怎样提高。做好什么事都有个方法问题。比如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要努力的就不单是学好课文上的字词,更不单是背好书上的段意,等等,关键的是要平时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基础知识”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当你积累的知识到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自然提高了。

    但是,这里想说的是,现在面临的不仅是学习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学习心理策略问题。你给自己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它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真的让你如此下去。心理暗示很厉害,一个人经常暗示自己是怎样的人,就越来越是怎样的人。心理学上这叫“标签效应”。 所以,建议你给自己换个好标签。不妨这样想:只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我的语文水平会提高的。如此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你逐渐就会成为一个语文水平较高的人。多一份自信心,你也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的机会。

    此外,要注意用脑科学。连续开夜车,白天就会注意力分散,得不偿失;课间不去休息活动,下节课也容易走神儿。所以,该睡要睡好,该玩要玩好,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呢!

怎样学好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学习 策略

1 学习语文重要性分析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

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因为高考要考语文。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学习语文可以陶冶情操。“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语文这门学科乍看很简单,因为是母语,大家从小就接触它。然而,如果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在等待着你去探讨。

2 指导高中生学好语文策略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中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可语文学习却变得无所适从?语文到底该怎样学?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收效甚微,从致苦恼重重,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怎样学好语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阶段目标 衔接 教学规律 学习环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2-0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好知识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与学生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怎样做到“扶”、“放”、还是“半扶半放”。这就是我们要说到的语文教学中的“衔接”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下,按年级阶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阶段目标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些目标告诉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语文教师对教学中的“衔接”怎样认识透彻呢?

1 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以前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原大纲着重于工具性,思想性,对人文性提的不是很明显,只注重了语文的单一功能,而非他的本质属性。新课程标准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有文化性。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重,还它以本来面目。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高年级侧重于人文性,只有真正做到对两者之异同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

2 研究教材、教法

2.1?熟悉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教材的结构体系是:低年级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启蒙教育;中高年级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年级课文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想象有关的,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各个阶段内容明确,编排线索简明,序列清晰,教材内容避免了重复,方便了教学。语文老师应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意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2.2?各阶段教材之间衔接

新课程标准把教科书编排分为三个阶段,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三个阶段线索分明,序列清晰,有着大致的梯度。第一阶段完全按生活专题编排单元,实现语文教学由小学向初中阶段的过渡;第二阶段按专题兼顾问题编排单元,了解一点文体知识;第三阶段按专题兼顾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编排,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明显的凸现出来。课程内容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还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这个衔接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可能的生活是更具有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他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在教学中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2.3?听说读写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课文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要多次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知识不是死知识。就课内而言,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但这“读”对学生来说这还只是间接的,而“写”则是一种直接的感受,是学生很真实的再观,只有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感想相结合,才能有内容。因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2.4?在教学活动中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衔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和师生合作的观念

现代教学以学定教,提倡先扶后放,根据学情决定教的重点和策略,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树立师生合作观念,打破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多维的、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就像信息传递中的衔接点,沟通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并迅速在几者间作出反馈。

2.5?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的衔接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但也要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也有他们独特的魅力。我们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3 关注学生发展

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怎样学好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7-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时刻尊重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重教法,轻学法,学生被看成了简单的知识仓库,认为教师多讲,学生多得,教师不讲,学生就不得。基本格局是老师讲解加学生练习,讲解是传授知识,练习是形成技能,能力却自生自灭。“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俨然不保。教学改革把重心放在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上,理所当然,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那么,是不是说,教师就无须讲,教师的“主导”身份就不复存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而是要求教师以春雨润物之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举个例子,现在的优秀示范课,都比较流行“观察体验法”、“活动探究法”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且课堂效果甚佳。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收益却很小,“学生观察不够深入,探讨过程流于表面,参与面不大”等问题暴露无疑。为什么专家们能够成功,而我的尝试却失败了呢?这可能是处在探索中的教师所面对的共同的困惑。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成功的案例,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方法,虽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一点也没少,反而更深入细致。而我们在尝试过程中,一味的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二、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至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学得之。”换句话说,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应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目标。同时,应强调的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愿“自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用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提问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谈到“提问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站出来批评,“太过传统”,“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等等,但我所说的“提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它融入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交织着如“探讨启示法、商量法”等多种方法,所以,我称它为“问题设计”。

(1)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问题。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我们早以成竹在胸的答案。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众口一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大大压抑了。而问题设计,则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自己的话。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问题。学习《林海》一课,如果教师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大同小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就像背公式一样。但如果教师问:“如果你就处在那山那水间,你最想说什么呢?”学生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由此,我敢肯定,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问,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2)多提有建设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建设性。像“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这类问题要少问,可问一些“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明白的?”这一类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设法将“教师的问”转化成“学生的问”,如“读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的?”这样,学生就会反过来问老师,问同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

2.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应有适当的比例,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特别要多给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机会。但是,偏离了老师的引导,简单地提“学生为主体”,就有可能跌入“学生中心论”的泥塘,形成“放羊式”的课堂教学。为此作为“主导”的老师,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要积极担负起“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精彩片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创新者”的作用,将学生往思维的高度、见解的深度引领,从而掀起语文教学的高潮。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犹如一盏航灯,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点拨和引领、提升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彼岸,到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向最遥远、最美丽的前程。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师生的和谐互动,我想,我们必须时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时辉,朱瑛《去“浮华”求“真淳”》《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2]华鑫《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3]于鹃《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

怎样学好语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的误区。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正处于新旧更替阶段,新课改理念中大都是抽象的上位概念,如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交流合作、创新学习、自主探究等。这些理论是各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一定切合小学语文的特点,却占“统治地位”直接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导致了朗读教学偏离了教学本位,重新陷入新的误区。

2.教学规律未揭示。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而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传统教学问题,又要探索新出现的问题,因而难免出现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

3.朗读内涵空乏。多年来的语文朗读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语文中的朗读教学潜移默化地演变成一般性的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老师只能滥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郎读教学变得华而不实。

4.朗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阅读的动机。但传统的一堂言教学却不注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熏陶,朗读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当然毫无兴趣。如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学生根本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只能是平铺直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日积月累,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就日趋淡化。

二、采取各种教学策略来加强朗读教学

1.演读与感悟体验。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纸船和风筝》、《回声》等。这些文章非常适合于学生的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担当剧中角色,然后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的模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的掌握了朗读技巧。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起初学生注重演的形,却忘了说。这时就让学生自由练习,进行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文本,在认识中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朗读技巧。

2.有重点的朗读。把文章读出感情来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何时停顿、声音轻重等等。所以,要有重点朗读。在朗读时有侧重点的训练,如:在教学《山里的孩子》中,要把这篇文质兼美、文字行云流水的层次美与节奏美都表现出来。“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悠扬,把那种抒彩读出来,“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这样的朗读,掷地有声,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效果明显,反响强烈。学生们一旦掌握朗读技巧,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3.朗读好提示语。指导学生揣摩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鸟的天堂》中,其中有:“这是一棵大树。”一句,请学生试读一遍,还特别提醒如何正确地朗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其中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变换角度朗读。变换角度地给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朗读水平。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一句“在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特作如下朗读指导:(1)这个句子写西沙群岛上的什么?(2)海水有什么特征?(3)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些词语最能表达海水的异常美丽?……反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富有兴趣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