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1篇

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货币的兴衰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深刻变迁。英国和美国在它们各自最强盛的时期,牢牢地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贸易,决定了全球的政治和军事版图,而它们全球霸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它们的货币在全世界享有不可撼动的话语权。

英镑

在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近百年之久。

在通往英镑国际化的路上,金本位制的确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坐标。虽然金本位制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更加便利,所以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金本位。

事实上,英国的国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落后于美国、德国甚至法国等西方列强,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镑才最终被美元替代,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镑的霸权是让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就英镑历史而言,全球经济的平衡枢纽在英国,其平衡机制表现在贸易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逆差的对应。英国通过贸易顺差造成世界对英国产品的依赖,吸收黄金,再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资本输出)将黄金或黄金的代表物(英镑)贷放到附属国。经济依赖形成之后,货币依赖随之形成,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形成这些附属国家的购买力,以便其购买英国的商品。对现在的中国而言,产品走向世界,但依赖的是低成本,并未形成世界对中国产品的依赖,英国当时用高技术生产方式代替低技术生产方式,形成对其他国家产品的替代,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对现行的中国尤为重要。

美元

美元的国际化过程也是这样,刚刚登上全球经济领导宝座的美国,基本上秉承了其昔日宗主国的行为模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最初十余年),美国不仅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货币中心国地位,而且也保持了当年英国的“贸易―资本”的回流机制。一方面,通过贸易顺差,向全球输出商品,并且不断地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另一方面,通过“援助”、对外投资和贷款,逐渐将美元撒向全球。二战后,欧洲没有实物与美国交换,美元无法流出,因此出台了著名的租借法案――“马歇尔计划”,利用金融租赁的方式把实物租借给欧洲,使新增的美元投放到欧洲。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借助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大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目前,美元走出本土的主要途径是美国和欧洲产生长期、持续的贸易赤字。美元通过赤字流出,造成美元贬值,使得汇率不能维持,对黄金的价格不能维持。但这一经验很难应用于人民币国际化,因为目前这些国家通过赤字把本国货币疏散到国际市场当中,是以其已经是国际货币为前提的。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首先解决新兴货币走出国门被接受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实践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长期强劲增长,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然而,全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可能还不成熟,制订合理可行的人民币走出去的路线图,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任务。在人民币尚未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作为交易中介、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之前,以目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为载体走出去,只会进一步巩固现有国际储备货币之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第一,在全球经济联系上,中国必须形成对他国的长期持续贸易顺差,由此形成他国对中国在经济上的依赖。中国虽然总体上长期存在贸易顺差,其收支结构却存在严重偏颇。一方面,我们对少数发达国家(地区)保持了巨额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我们却对多数国家保持着不小的贸易逆差。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提升贸易竞争力,从而基本形成并保持对多数国家(地区)贸易顺差的格局。

第二,便利和低成本的交易机制,支付清算体系的国际化。

第三,通过以人民币为载体的对外借贷、资本输出和援助,将人民币推向世界。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可以先放开人民币存款,然后再逐步放开人民币贷款业务、货币市场、固定收益产品市场,逐步提高人民币流通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股票市场。作为整个过程的基础,我们应在国内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实际上,这些条件是要求在努力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前提下,使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集中在结算货币功能的扩展,并已顺利实现了地域扩张“三步走”战略,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周边化,到亚洲国家的区域化,再到全球范围的国际化。同时,货币互换以及储备货币功能也有很大进展。

2000年5月6日,《清迈协议》的签署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的形成是人民币周边化的破冰之旅。

2001年12月,中国与泰国签订20亿美元的单边货币互换协议。随后,相继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至2003年底东亚“10+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共签署16个双边互换协议,累计440亿美元。2008年5月“10+3”多边储备货币基金已达800亿美元,2009年规模达1200亿美元。

2003年央行为香港、澳门地区银行开办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2009年4月8日,央行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及其《实施细则》,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一年来进展顺利,仅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的结算额就超过500亿人民币,这既促进了出口,也方便于扩大进口,对稳定国际贸易、应对危机作出了国际贡献。在这个基础上,2010年6月2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计算试点扩大到20个省,计算范围扩大到全球,参加试点的企业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也得到发展。2004年底央行出资2.22亿美元储备资产,认购亚洲债券基金二期,启动国外央行间接对人民币债券的投资。2005年印度储备银行将人民币纳入汇率指数的一篮子货币当中。2009年8月,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了第一份债券购买协议,使得央行能以人民币来购买总额约合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的IMF债券。2009年9月28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同一天,中国银行设在瑞士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24只基金中将提供人民币计价,这是全球首例以人民币计价的瑞士基金。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冲击不大,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还没完全开放。因此,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弊端可能大于收益。但是,按照目前的增长格局,几年后利弊可能易位。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发言权,提高政治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会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信赖,因此中国在该区域内的影响力会随之提高。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促进中国的境外投资,推动国际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巩固其世界地位。美国之所以能够垄断或影响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与美元的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是分不开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制度的安排、国际游戏规则的制订中提供更多的话语权。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56-04

SDR①为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的缩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但是SDR自创设以来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储备资产的目标也未实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受到了广泛关注,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减少对美元等信用货币的依赖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主要思路。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SDR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作用。

一、SDR的主要内容

根据IMF的解释,SDR既不是货币,也不是IMF的债务,而是IMF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在一定的条件下,IMF会根据成员国缴纳份额的比例将SDR分配给各会员国。

(一)SDR的用途

在创设SDR时,IMF规定了三种用途: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SDR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员国换取外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成员国之间可根据协议用SDR换回对方持有的本国货币;成员国可用SDR偿还IMF提供的贷款及相关的利息费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牙买加协议的《IMF协定》修正案中加入了让SDR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储备资产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SDR的用途逐步增加,包括交易安排、远期业务、捐款、补贴账户、信托基金等。

(二)SDR的分配

SDR的分配过程就是SDR的发行过程。由于IMF的所有成员国都是SDR制度的参加国,因此全部成员国都有资格按照份额比例分配获得SDR。SDR的分配方式共有两种:一般性分配(General allocation)和特殊性分配(Special one-time allocation)。IMF每隔五年审核一次,根据是否存在补充现有国际储备资产的长期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一般性分配。迄今为止,IMF一共进行过三次一般性分配。第一次是SDR创设后不久,1970—1972年间,共分配了93亿SDR。第二次是1979—1981年间,IMF认为各国的国际贸易额增加迅速,因而需要增加各国的储备,共分配了121亿SDR。第三次是在2009年8月28日,为了减轻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共分配了1612亿SDR。2009年8月10日,《IMF协定》第四次修正案生效,同年9月9日IMF一次性特殊分配215亿SDR给其成员国,旨在让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平等地参与SDR制度。②目前,全球共有2 041亿SDR。

(三)SDR的定值

在创立之初,SDR与美元等值,其价值等于0.888671盎司黄金,因此又被称为“纸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SDR与黄金脱钩,以一篮子货币作为SDR的定值标准。当时SDR定值篮子货币的入选标准是截至1972 年的前五年中在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中占1%以上的IMF成员国的货币,共有16种货币入选SDR定值篮子。1980年,IMF决定简化SDR的定值方法,将定值篮子货币减少到5种最主要的自由使用货币。③ 1981—1998年间,SDR货币篮子货币始终为美元、联邦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1999年,欧元取代联邦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成为SDR定值篮子货币,并沿用至今。目前,IMF每五年对篮子货币审核一次。定值篮子货币的入选标准为:该货币的发行国(或货币联盟)在审核年之前的五年内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位居前列;IMF认定该货币为自由使用货币。定值篮子货币所占的权重由货币发行国(或货币联盟)的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及该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数额决定。

(四)SDR的利率

SDR的利率经历了由非市场化到市场化的过程。SDR创设之初,IMF认为SDR仅会用于少量的官方交易,给SDR设定一个较固定利率有利于促进各成员国使用SDR。因此,SDR最初的利率被设定为1.5%。1974年6月,IMF将SDR利率调整为5%,并规定以后将定期调整SDR利率,该利率相当于5种主要货币美元、日元、英镑、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加权平均值的50%。1976年,IMF决定将利率调整期限由半年缩短为三个月,并将SDR利率设定为5种主要货币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加权平均值的60%;1978年,这一比例被调整为80%;1980年,这一比例被提高至100%。目前,SDR利率每周调整一次,相当于SDR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货币市场短期负债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五)SDR替代账户

SDR创设之后的推广并不成功。为了增加SDR方案的吸引力和可行性,稳定当时已经陷入危机的国际货币体系,IMF在1970—1980年间两次提出替代账户方案。替代账户的运行机制如下:各国自愿将美元资产存入IMF设立的替代账户,换取SDR;替代账户将这些美元资产投资到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上,投资所得的利息用于支付各成员国持有的SDR的利息。遗憾的是,两次设立替代账户的努力均无疾而终。一方面是因为各方无法就替代账户的风险和损失分担问题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因为遭受到来自美国的强大政治阻力。

二、SDR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2007年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要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内在缺陷,来自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

(一)涉及SDR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

一部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可以建立以SDR为基础的超国际货币体系,以SDR取代美元的特权地位。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提出应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文中指出,SDR 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并对如何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推动SDR的分配,拓宽SDR的使用范围等。周小川的观点在国际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积极的讨论,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者专家也纷纷撰文提出各自的观点。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认为,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储备体系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有益的。建立新的全球储备体系的最保守的方法是IMF定期大量发行SDR;最激进的方法是根据全球经济的现状发行SDR,使得全球储备的发行成为全球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有效工具。奥坎普(Ocampo)认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较好方法是将SDR改造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危机发生期间为IMF紧急融资提供资金的工具,并提出了包括扩大SDR的使用、开设替代账户等一系列改革建议。IMF的一项研究中也指出,SDR正在复兴,如果能让SDR成为主要储备资产,可改变现行的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另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有必要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提升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但并不认为SDR可以取代美元的地位。卡尼(Carney)认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前货币体系的经验教训反映出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在于调节机制,而不是选择何种货币作为储备资产,扩大SDR的使用可鼓励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转型,但SDR不可能成为全球货币。库珀(Cooper)认为,定期发行SDR有助于改善全球失衡问题,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伯格斯坦(Bergsten)认为,加强SDR的作用可减少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减轻主要美元储备国突然抛售美元资产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威廉姆逊(Williamson)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过度负债,一旦市场对美国的信心崩溃,会严重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强SDR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除了上述两类观点之外,SDR替代账户机制被认为是一种既可以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又可以保持美元现有国际地位的一种“折中方案”。凯南(Kenen)建议由IMF设立替代账户,允许IMF成员国将部分美元资产置换为替代账户中的SDR资产,IMF将替代账户中的资产投资于美元计价资产,取得的收益用于向SDR资产持有国支付利息。这一创新既可以使原美元储备持有国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又可以防止原美元储备持有国将美元储备大量转化为其他货币,从而达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维持美元现有国际地位的双重目的。但是替代账户存在制度性缺陷,即由谁来承担风险和损失的问题始终未能达成明确的共识。

从上述涉及SDR的国际货币体系方案来看,可以发现支持SDR使用的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学者专家之间存在一个基本共识,即扩大SDR的使用,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各利益相关方存在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如何推动SDR方案的实施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与谈判。

(二)对SDR的评析

尽管从理论上看,SDR是一种超储备资产,其发行与单个国家利益脱钩,可以避免国家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内在缺陷,从根本上克服特里芬两难的问题;但从实践角度来看,SDR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

1.价值。与美元相比,SDR是一个更加稳定的储备价值载体。SDR的价值由一篮子货币确定,比单个国家信用货币稳定,不会受到某一个国家内外部经济失衡的严重影响。但是目前SDR的价值仅由四种货币决定,其中美元所占的比重高达41.9%,且四种货币均为西方发达国家货币,不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中的作用日渐增强的现实,SDR定值篮子的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尚有待解决。

2.供给。SDR的供给即为SDR的分配过程。IMF分配SDR相当于向其成员国提供了无条件的信贷限额。从复式记账原理来看,IMF成员国获得SDR分配会引起其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增加的资产是该成员国持有的SDR,对应增加的负债仅是一笔或有负债,只有当IMF取消SDR或者该成员国退出IMF的SDR部门(SDR Department)时才需要偿还。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上无须偿还。这是一种无条件提供的流动性,不需要以国际收支调节为代价。

但是,从IMF现行规定来看,SDR的供给存在制度问题。首先,SDR的一般性分配由IMF每五年审核一次,这种方式比较僵化,会影响SDR分配的政策效果。其次,SDR的特殊性分配需要得到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容易受到少数投票权数量占优的大国的干扰。① 再次,SDR按照IMF各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比例分配,发达国家分得SDR要多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后者显然比发达国家更需要国际储备资产。此外SDR也存在供给规模不足的问题。迄今为止,全球共有2 041亿SDR,在国际储备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以目前的情况来看,SDR的供给规模过小,供给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各国对储备资产的需求。如能辅以替代账户机制,每个各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将美元资产存入替代账户换取SDR,在将来需要美元资产时可用SDR换回美元资产,则有可能改善SDR供给制度僵化的问题。

3.吸引力。各国是否愿意持有某种储备资产取决于这种储备资产的吸引力。从功能来看,SDR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持有SDR有助于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等少数信用货币的依赖,有助于分散风险。目前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大量的预防性外汇储备,如果有优于美元或其他主要国家信用货币的储备资产,新兴市场国家会有兑换的意愿。从用途来看,由于目前SDR的数量有限,无法直接用于干涉外汇市场,且根据SDR的机制设计,SDR也不太适合作为交易媒介。官方SDR只能通过IMF分配发行,在IMF、IMF成员国以及有限的其他持有者的交易中使用。要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必须扩大SDR的使用范围,继续增加SDR的吸引力。

4.政治意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仅是从技术层面设计国际金融制度的问题,更是各利益相关方政治力量的博弈。由于美国在IMF中拥有一票否决权,SDR能否推广关键还是要看美国的政治意愿。美国并不反对扩大SDR的使用。加强SDR的作用可减少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避免美国过度负债。美国倾向于使用替代账户机制,因为它可以减轻美元作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又可以确保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当然,推广SDR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有损美国利益的情况,美国一定会采取措施进行阻挠。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尤其是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则更希望能够出现替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资产,减少对美元储备的依赖,少受美元币值不稳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国家也有各自的利益和诉求,能否形成有效的合力也有待考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政治上的阻力,SDR在短期内不可能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地位,建立以SDR为基础的超国际货币体系目前只是一个理想的远景目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SDR的使用,加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信用储备货币的有效补充,还是可行的。因此当前可考虑从一些相对容易达成国际共识的措施入手推广SDR的使用,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如定期进行SDR的分配,并有规律增加分配数量,增加SDR在国际储备中所占的比重;发行以SDR计价的债券;进一步扩大SDR的使用范围,改变其只能作为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结算货币的现状等。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在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后续的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参考文献:

[1] Bergsten,C.F.The Dollar and the Deficits: How Washington can Prevent the Next Crisis[J].Foreign Affairs,2009,(6).

[2] Boughton,J.M.Silent Revolution: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79-1989[M].Washington,DC: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1.

[3] Carney,M.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Z].Governor of the Bank of Canada to the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New York,2009.

[4] Cooper,R.N.Does the SDR Have a Future?[J].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1(2).

[5] IMF.Factsheet: Special Drawing Rights[EB/OL].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2.

[6] IMF Policy Strategy and Review Department.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9.

[7] Kenen,P.An SDR Based Reserve System[J].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2).

[8] Ocampo,J.A.Building an SDR-Based Global Reserve System[J].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2).

[9] Stiglitz,J.E.and Greenwald,B.Towards A New Global Reserve System[J].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2).

[10] Williamson,J.The Future of the Reserve System[J].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2).(下转134页)

(上接58页)

[11] 黄梅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8).

[12]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7).

SDR and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SHI Qing a,b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Commerce;

b.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Diplomatic Affairs, Shanghai 200083,China)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货币霸权;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63-05

一、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霸权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巴瑞・易臣格瑞(Barry・Eichengreen)在1996年所给的定义,他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将各国经济结合在一起的“钻合剂”。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促成国际收支问题的解决、保证外汇市场的有序与稳定,并且为遭受破坏性冲击的国家提供获得国际信用的便利条件;另一种是由国内著名学者陈彪如先生给出的,陈彪如(1996)认为:我们可以把国际货币体系解释为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因此,广义地讲,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管理。即国际收支调节、汇率的规定和变动及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供应。一种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国际储备的供应在国际控制之下,并随着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第三,国际储备体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持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采用的各种制度安排、惯例和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1]国际货币体系从贸易和金融方面联系世界经济,调整和促进各国贸易和支付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顺次经历了国际金本位时期、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以及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实质上也是国际货币霸权的转移过程。

货币霸权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2]货币霸权具体而言包括货币的流通霸权和货币的价值霸权两个层面。货币的流通霸权是指货币在流通方面所具有的霸权地位。即一国的货币在多大的程度上和多大的范围内被使用。货币的流通霸权①包括两种:一种是货币的国内流通霸权,一种是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国内流通霸权是指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在流通和使用方面具有支配和主导的地位,国内流通霸权是天生具有的;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是指一国的货币跨越了国界,并在国际范围内在被使用的方面拥有某种支配的地位;货币的价值霸权是指货币在价值这一层次上拥有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货币的价值霸权包括货币在价值量方面拥有的霸主地位,即某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货币而言,在所代表的价值量上具有优势的地位。价值霸权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该种货币在决定自己的价值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动权,具有比其他货币更强的决定其价值的权力。[3]

货币霸权的争夺是大国权力平衡角逐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霸权一直是与军事权力相并列的国家权力的一部分,货币霸权是支持大国扩张的后盾,而军事霸权又为实现更大的货币和金融利益铺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关系史同时也是时又竭力阻止别的国家竞争取代自己的位置。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瑞?易臣格瑞(Barry・Eichengreen)指出的,国际货币体系常常受到一个由金融权力所构成的霸权体一部货币霸权的斗争和变迁史。大国在其中追逐其货币的国际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霸权和利益,同系的支配,大国在其中秘而不宣地激烈角逐。

货币霸权地位的确立和维护,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货币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实力越强,该国货币就越有可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成为霸权货币,货币霸权的确立有可能为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常而言一种货币要成为具有霸权地位的货币必须要有相对最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即必须要求该国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经济效率,同时还必须是一种高度开放型的经济。惟有如此,才能使该国货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走向世界,进而成为霸权货币。

二、国际金币本位制②时期的英国货币霸权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这种货币体系的价值标准。[4]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完全金本位),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我们通常所讲的金本位制或狭义的金本位制仅指金币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传统的金本位制,即金币本位制。实行金本位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其他金属货币则实行限制铸造;第二,要用黄金规定货币的价值,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或等量黄金;第三,准许黄金自由进出口;第四,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5]金本位制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时期,黄金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起货币作用,同时还作为国际间的支付和最后清偿手段,即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的金本位制时期也是英国货币(英镑)霸权形成并确立的时期。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实行金银复本位制。从17世纪开始由于英国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银价大跌,使其过渡到事实上金本位制时代。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819年英国又通过《恢复兑换条例》,规定恢复货币兑换金块、金条,取消了对金币金条的出口限制。这样,使英国完成了从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向法律上的金本位制的过渡。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在1873年相继实行金本位制;1879年俄国和日本也开始实行黄金兑换;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期,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从而标志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6]

金本位制时期的英国货币霸权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其间的英国货币霸权又为英国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是当时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是当时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货币。英国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出口商品提供了一个相对的开放市场,对外提供长期贷款,当发生外汇危机时,英国充当最后的贷款人角色(世界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国际金本位制的规则本身,也都是以英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利益为参照制定的。由于伦敦金融市场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和国际间广泛使用英镑,从而使英国控制了世界金融的特权。在金本位制时期英国的货币政策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关系,英格兰银行指定了世界利率水平,使各国利率一起上下波动,同时其他国家的调节能力只是使国内利率水平与世界利率水平之间保持一个微小的差额;英镑汇票用于世界范围的贸易或成为外国的替代货币,而英镑利率则由伦敦操纵,当时的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是英格兰银行在管理国际金本位制,因此说金本位制时期的世界霸权货币就是英镑。[7]

金本位制时期英国的货币霸权也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英国成为这种体制的世界最大受益国,也进一步确立了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国际金本位制给英国带来的益处主要有:金本位制确立了英镑在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当时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8]金本位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商品的出口,使英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迫使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正像罗伯特・吉尔平所描述的那样,“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通过降低或提高贴现率,英格兰银行操纵了世界上的黄金流通,并且实质上在管理着国际货币政策。……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体系是有等级的,英国是主宰,西欧新兴的金融中心位居其次”。[9]

三、金汇兑本位制与英国货币霸权的衰落[10]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由于美、德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越英国,并且不断与英国抢夺世界黄金资源,提高本国黄金存量。同时,这些国家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了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而政府也不再维持本币含金量的稳定性,致使国际金币本位制所要求的黄金自由兑换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和其“世界工场”地位的丧失,英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国内失业率提高,宏观经济形势恶化。英国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开始致力于市场干预,限制黄金外流。这就在一定程度破坏了英国用以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的根本条件,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金本位地位受到削弱的同时,英国政府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增加货币发行数量,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和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秩序混乱,英国的货币霸权逐步走向衰落。

一战期间,在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被破坏的同时,国际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黄金难以获得,这迫使英国在1913年9月颁布黄金禁运政策,随后各主要参战国相继颁布了黄金禁运法令。同时,由于英国等国家还宣布纸币禁止兑换黄金上述举措使得国际金本位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暂时终止。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为了支持战争耗费,各参战国逐步增大发行不能兑换的纸币数量,使通货膨胀日趋严重。而纸币停兑黄金后,货币的价值衡量丧失了统一的基础,造成各国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金本位制趋于瓦解。

一战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经济,英国康力夫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给议会,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1925年4月28日在丘吉尔议会下院明确提出废除不准输出黄金的禁令,允许英格兰银行以纸币兑换黄金,输出国外。这实际上宣告金本位制在英国恢复。同年,英国公布了《新金本位制法》。该法规定:国家不铸造金币,政府按固定价格无限制收购黄金,所支付的价款,是中央银行以金块为准备而发行的纸币。持有各种货币的人只能向中央银行申请兑换金块,且有最低重量限制,英镑兑换黄金的数量至少为400盎司,即只有积累到1,700英镑以上数额的纸币时,才能向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兑换黄金,金块不能分割。这便是金本位制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金块本位制。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在英国仅存在了短短的4年时间的金块本位制最终崩溃。

1923年初,德国施特雷泽曼政府对本国货币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德国确立了金汇兑本位制,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相继有30多个国家先后施行金汇兑本位制,这些国家要么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形成了以英镑为标志的“黄金中心国家”。要么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构建了美元“黄金中心国家”,从而使得该时期世界货币制度呈现出混乱局面。由于在这一时期强势的国际货币未能产生,加之金汇兑本位制自身存在的弊端,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随着大多数国家实行纸币制度也走向了终结。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国货币霸权的构建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尽早结束这种局面,1941年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开始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设计了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其最终结果是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1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标志着美国货币霸权的确立。

如前所述,货币霸权的确立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同样,美国货币霸权的确立与美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从1900年至1914年,是美元在国际货币舞台上开始崛起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美元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但英国在当时仍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对外贸易仍稳居世界第一,美元未能撼动英镑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经济,也动摇了英镑的霸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美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其黄金储备高达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12]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而为美元霸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不断打击英镑,抬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货币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国货币霸权也为美国强化其经济和政治霸权提供了便利。美国利用战后其他各国黄金和外汇储备匮乏的时机,通过商品输出给本国带来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美元在国际上极端走俏,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美元荒”。同时,美国利用货币霸权使美国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由于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钢性需求使得美元被高估,而黄金价值被低估。这使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及一系列双边贷款协定在实施的过程中美元都是被高估的,从而使其额外的超溢价收益。美国还以较低的价格从其他产金国购买黄金,进一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达到246亿美元。美国利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运行中的控制权,对其短期信贷和长期贷款的对象进行筛选,并附带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使其具有干预他国内政的机会,从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殖民。

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国货币新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体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特里芬难题”。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于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13]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力量出现了相对下降的局面,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造成了美元大量外流,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的局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始终无法扭转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到挑战,美元危机接连不断。西方各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企图继续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但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1971年5月,德意志银行允许马克自由浮动,不再公布马克含金量,成为首个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员国, 1971年7月,瑞士兑现了5,000万美元的黄金,法国又陆续兑现了1.91亿美元的黄金。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抛售美元的风潮,迫使当时的尼克松政府于当年的8月15日(股市休市期间)宣布新经济政策,宣布冻结工资价格90天、征收10%进口附加税、关闭“黄金窗口”,史称“尼克松震荡”。[14]上述措施致使1971年底美元被迫贬值7.89%,黄金官价由35美元兑换一盎司提高到38美元兑换一盎司,同时放宽各国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的±1%扩大到±2.25%,这样,固定汇率制也开始受到挑战。[15]1973年3月,美国正式决定允许汇率浮动,到1976年3月,所有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并建立新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最终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16]

尽管布雷顿森林时代早己结束,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的影响不断提高,而且美元也不具有法定意义上的国际本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格局,但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仍然无法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的本位货币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但美元仍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目前美元仍然是60%的国际储备资产计价货币、70%左右的国际贸易交换媒介和80%甚至更高的国际金融交易的计价货币。就现状而言在短期内尚无任何一种货币能够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国际本位币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策趋向对世界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的推动,实现了长达10年的连续增长,扩大了对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这是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维系的实力基础;[17]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布雷顿机构③依然存在,而且它们在成员国的货币、金融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合作和解决提供了一个国际协调与磋商的机制,而且在促进各个成员国之间政策合作与协调、减轻国际收支失衡程度、增强多边汇率稳定以及在稳定和改革现行货币体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再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各种国际组织诸如八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和协调职能,而美国的利益在这些组织协议的达成问题上影响巨大;最后,现行体系下的核心――结构仍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国家为,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因此,美元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进程中仍然保持着主导地位,即美国进入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新货币霸权时代。

[注 释]

①本文所分析的货币流通霸权是指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

②本文所指的金本位制是狭义的金本位制,即金币本位制。

③本文所指的布雷顿机构主要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参考文献]

[13]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森,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

换的未来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14]夏 亮.无体系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安排[J].

宏观经济管理,2010(4):64-65.

[15]朱邦宁.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改革[J].新远见,2009(9):30.

[16]姚大庆.货币权力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霸权[J].商业研究,2010

(6):20.

[17]鲁世巍.关元霸权的历史考察[J].国际问题研究,2004(4):64.

The Currency Hegemony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Evolution

Dong Ju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610064,China;2.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Huhehaote010070,China)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4篇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

两百多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即浮动汇率时代以及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度大约开始于1880年。1914年第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宣告崩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此阶段自由市场的古典理论占统治地位,国际金本位体系充分体现了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金本位制客观上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并具有叫预测性。这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黄金时代。

“二战”以后,建立了1944年到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平价体系,核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健全组织制度和约束机制的影响广泛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本身存在些大的缺陷,最终宣告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很自然各个国家开转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通常称为牙买加体系(1973年至现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可以容忍更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逆差或顺差的调整叫以通过变动汇率来达到,各国将内部均衡摆在第一位,各国协调性变得困难。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2008年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2010年的危机的爆发。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学术界讨论的核心。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问题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被大家所密切关注。目前对于此问题有以下几种主流思路。

第一,回归金本位制。

坚持回归新金本位制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已经构成倒金字塔的结构, 全球所有国家应该同时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联盟,来一致确定或同时变更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稳定关系,这样既保留了目前金融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全球福利增进又克服了资本积累和世界经济的虚拟化(Spencer,M;1995)。

还有持同样观点的学者认为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应该以黄金为中心,只有黄金充当世界货币,才能有稳定性。以美元为中心的旧体系的弊端就是货币不稳定,金融秩序混乱。从根本上说,这是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必然现象。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几乎都是由美元的波动造成的。而黄金作为货币是非常优越的,金本位制作为货币体系稳定性的保证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也可以称作“纸黄金”(王天玺,2009)。

可以看出,金本位制的好处在于可避免滥发货币现象、防止少数国家榨取通胀税及铸币税、减少保护主义等,但金本位制存在致命的缺陷,即黄金存量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无限性的矛盾,将导致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缓慢和通货紧缩,同时存在单一货币的内在局限性,也就是说黄金作为唯一货币的致命缺陷,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稳定的,同样以某种初级商品作为货币基础也是不现实的。

金本位制的真正力量不在于黄金储备的多少,而在于一个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稳定和货币安全的坚强承诺。如果这种承诺是有效的,是经得起风浪冲击的,那么只有很少的黄金,金本位制就会运行得很好。如果缺乏有效的承诺,再多的黄金也没有用。

第二,倡议建立超的世界货币或储备货币。

央行行长周小川(2009)提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基础上创立“超储备货币”的改革方案。呼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终结美元独霸全球的时代,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储蓄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蓄货币即美元。并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这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这一观点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得到广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他认为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创立超储备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通常储备货币的内在矛盾,即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很难有效调整本国国际收支失衡。其实,一个更直接的问题是,自从世界货币体系脱离银本位、金本位以后,创立新的与挂钩的储备货币变得越来越困难。

尽管超的储备货币并非全新的思路,但确实令当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跳出了原有的框框,既有利于克服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也解决了未来单个货币和单个国家无法建立全球性信誉的困难。

第三,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不以单一货币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Richard Cooper(2009)认为2002 年欧元的诞生打破了美元一币独大的局面, 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美元、 欧元双本位的格局。国内学者曹红辉、周莉萍(2009)也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才是现实的选择,并认为美元、欧元与亚洲关键货币将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张明(2010)也认为,更加现实与更加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方向,可能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极化。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与某种亚洲货币(它既可能是人民币,也可能是亚洲主要货币组成的一货币篮)三足鼎立的局面,即Mundell所描绘的“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美元、欧元与亚洲货币之间最初实施汇率自由浮动,等时机成熟后(这可能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三大货币区之间改用固定汇率连接,这最终就构成了全球统一货币的雏形。

在世界货币的大花园中,百花齐放总是比一花独放更好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结构向多元化与集团化方向发展,这不但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是各国与区域经济集团政治、经济实力推动的必然结果。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人民币

中国一贯主张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针对这次金融危机,胡主席在2008年11月15日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指出,国际社会应该认真总结这场危机的教训,在所有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这表明中国希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中国的政策重点应该放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现在既有必要也有条件。改革应该首先集中在真正落实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体制、开放大部分资本流动、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和独立性以及改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上,主要是真正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既能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效率,也是中国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佳贡献。

四、结论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理论上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实践中又会受到各国政治利益的左右,各国很难达到共识。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里,国际货币体系就只能沿袭现行的体制。真正彻底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或许只能在国际金融出现更大的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认识到不得不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改革成本时才会实行。而在这种艰难的改革进程中,中国所要做得就是保持着自己经济的稳定性,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化,等待人民币渐渐强势,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

一、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点

金融海啸以来,全世界围绕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展开了深入研究和辩论。过去40年以来无数次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表明: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家的货币政策缺乏约束、主要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过度震荡、国际投机资金肆意横行,乃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和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针对于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讨论集中在了以下几个问题上。

(二)货币本位问题

即采用何种货币资产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下如何确定各种储备资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中利益博弈的焦点。从短期来看,当前应该考虑构建一个合理的制衡机制,打破美元霸权,消除美元的过度发行问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需求上寻求均衡。美国应该更多地承担起作为最重要储备货币国的责任,而不能任意转嫁危机。从长远来说,应该继续增强欧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动国际贸易结算及大宗商品计价的多元化,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三)汇率制度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逐步开放金融领域,以促进本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争取更大利益的问题。因此,如何选择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各国需要慎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的汇率制度,分别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国家,相反却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的国家,也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一国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与自身经济发展实力和金融管理水平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汇率制度,同时承担维护汇率相对稳定的义务。历史经验表明,汇率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四)IMF改革问题

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IMF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当然,IMF在稳定国际金融方面做出的贡献也是不能埋没的,但为了促使其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对它进行一轮深入的改革:第一,对IMF的决策机制进行改革,相应减少美国的份额,加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在基金组织中份额。第二,加强IMF作为多边机构的作用,加强其对主要国际货币国家的监测和约束职能。第三,IMF对主要货币发行国的监督应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虽然规则中有这样的条款,但缺乏现实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五)国际游资监管问题

受国际间资本流动大幅度动荡影响最深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欠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和较弱的市场调节能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主流方案综述

国际货币体系的选择不仅关乎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它更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政治利益层面上角逐的结果。构建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是世界经济金融和货币权力格局重新组合和转移的一场多边战略博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更交替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它的最终形成也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段时间内国家博弈的均衡点。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理论界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

(一)“新金本位制”方案

黄金之所以屡次被提及到国际货币的高度,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唯一不附带任何信用的货币,其内含价值决定了它不会被某个国家所左右。当美元的信用越来越差的情况下,黄金受到各国央行和国际市场的欢迎便是理所应当了。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全球贸易的迅猛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流通货币和支付手段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而黄金的年产量仅有两三千吨,地面总存量也不过16万吨,十分有限的实物供应表明,黄金确实无力继续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一种比较灵活的清偿力供应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回到金本位制是不现实的。

(二)SDR型国际货币方案

从SDR创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SDR的超货币之路没有实质性进展。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特别提款权并不是实际流通的货币,而是作为一种储备资产的补充而存在的,它难以承担主要储备货币的功能。其次,掌握货币主导权的大国不会容忍SDR来分担利益。货币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象征,超货币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背后没有强大的经济势力使之可以凌驾于实力强大的国家之上。尤其对于美国来讲,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是其核心利益,要让它在该问题上进行妥协是天方夜谭。再次,除非全球重新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否则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同样存在不稳定性,只不过把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问题转移到特别提款权身上。最后,特别提款权要成为国际储备资产,需要提高IMF的地位,一国货币是依靠政府的国家信用而强制流通的,因此提升特别提款权作用,必须扩大IMF的权威。目前IMF的权威性仍然不够,离世界性中央银行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三)全球单一货币方案

单一货币制方案的核心是要成立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消除现在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然而,这种完全独立的世界中央银行与各国家的利益却是背道而驰的。目前世界经济、世界秩序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如果超就意味着各国放弃,形成超越各个国家的全球统一政府,这在目前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欧元区能够在局部做到但也很不完善,更何况欧元区源于历史渊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本身存在高度的统一性,相对于全球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就显得容易很多。

建立单一世界货币只能是一种终极的理想,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照系,这可能是未来的追求,需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才可能实现。因此,超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较为现实的处理办法:国际货币多元化。

(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方案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元内在价值的趋贬,各国的国际储备货币也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来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形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和区域性货币,平衡多方利益,结束国际货币体系对一国货币的依赖以及被控制的历史,符合国际金融体系的现实发展状况,容易得到各国的相应和支持。同时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世界清偿力的增长,在拜托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世界清偿力获得比较充分的来源。值得指出的是,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不同的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必然导致这些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这又会增加各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另外,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引发全球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竞争,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将更加剧烈。尽管如此,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是现实改革的最优选择。

三、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陈岩岩等(2005)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分析在一国范围内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应该首先对人民币、港元和澳元进行整合,在次区域范围内实现货币一体化。李靖(2006)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四阶段设想:边贸和旅游消费中的流通手段阶段、亚洲的存贷资产阶段、投资资产阶段以及储备资产阶段。殷剑峰(2009)从流通区域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走出去可按照“人民币准周边化、人民币正式周边化、人民币准区域化、正式区域化、准国际化、正式国际化”的战略,分阶段推进。刘曙光(2009)认为,按地域分布依次实现人民币周边化-亚洲化-南方化-全球化,按行使职能划分,先推行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再推进非居民人民币债券股票基金交易。李稻葵(2008)认为,可以采用一种双轨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在境外充分运用香港的优势,尽快扩大人民币证券市场规模,创造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成熟条件。

从职能上讲,作为国际货币,它只不过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使用地理范围上的扩大和深化,要经历从贸易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转变;从我国经济贸易状况来看,要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只能从我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入手。因为我国对这些国家有很强的影响力,并且伴随巨额外贸逆差,通过进口向这些国家输出人民币是人民币流出机制建设的最重要渠道。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基本路径应该是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流通和使用规模日益扩大,在个别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并被广泛接受,人民币周边化已经基本实现。

(二)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现实选择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是在人民币周边化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加以实现:一是推动人民币的跨境贸易支付结算功能;二是进一步扩宽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三是加大资本项目的开放力度,完善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机制建设。

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经过持续的快速增长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东亚区域最具活力的经济和贸易大国。这为人民币在周边的广泛流通提供了地域经济基础。在完善了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在同周边各国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可以逐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并不断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区域范围。通过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以减少周边国家队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为将来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打下基础。目前人民币在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广泛流通和使用,并且拥有一定规模的境外存量。

积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大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可以帮助我国企业从根本上消除通过境外银行或者非银行渠道换汇结算中的周期长、汇兑风险大合汇兑差价损失问题,节约汇兑成本,增加贸易利润。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动人民币走出国门有利于巩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利益,对我国提高对外交往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银行发挥本币优势,拓展了与外资银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提高国际竞争力。

2.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货币互换表面上看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相互拆借,但事实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国间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继而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

中国应积极与东亚各国或地区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扩大互换计划的国别范围、延长计划期限、增加计划额度,以进一步促进双边的经贸活动和满足海外的人民币资金需求。通过建立广泛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去美元化”,增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联系和政治互信,促进人民币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逐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

3.资本项目开放力度与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机制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主的人民币流出渠道,从中国人民银行这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人民币结算的对外贸易中,进口占绝对多数,这也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呈现净流出状态。人民币在海外的不断沉淀必然会产生境外银行和企业持有的人民币缺乏投资机会、国内企业境外筹资的人民币如何回流等问题,从而倒逼中国加速开放资本项目进程。资本项目开放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资本项目的开放也是实现我国人民币的国际职能由计价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迈进的关键步骤,人民币要想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发挥各种货币职能,就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

另外,作为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货币必须同时具备国际支付结算和价值储藏两项功能,而要实现这两项功能则需要“两条腿”走路:建立境内货币向境外流出的机制和境外货币向境内回流的机制。流出是回流的前提,回流是流出的基础。目前,人民币流出境外主要有四个渠道:个人合法携带出境、通过贸易结算流出境外、双边货币互换、地下钱庄。未来的人民币流出机制建设可以借鉴美国与日本的经验,通过对外援助实现资本输出,之前我国进行的国际援助大多是以美元进行支付,现在应该强调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扩大人民币的流出范围。在流入机制的建设中,一方面需要积极推动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和服务出口贸易,以完善人民币在经贸领域中的支付结算功能;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大力发展包括股票、债券、衍生品在内的人民币金融市场。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