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史记的故事

史记的故事

史记的故事

史记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要从五四运动讲起。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因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是一场破除旧思想、旧制度的文化运动;是一场开创新时代、凝聚新智慧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孕育出中华民族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新时代青年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学习和发扬的精髓所在。

我们要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不断前行的奋斗目标。但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做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我们应当实事求是,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在单位里,我们服从领导、尊敬前辈、团结同事;在家庭中,我们关心长辈、爱护晚辈、呵护爱人;在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心公益。我们既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又要有“毋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操守。在生活中,做到热爱伟大祖国、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品德修为;在工作中,做到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

史记的故事范文第2篇

史载,汉朝时,“掌故”是隶属于太常的文学官之一种,比文学掌故略高。太常下属太史,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太史的长官叫太史令。国人熟知的司马迁,就是汉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许多官员,其中就有“掌故”一职。“掌故”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的“旧事”,所以称为“掌故”。

掌故因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员,因此,国家定期给他们发“工资”。汉代“以石论秩”,即官员以“石”表示职级的大小来领取俸禄,掌故也不例外。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二千石属。”按今天的话说,掌故的月工资是粮谷2000石,折合成钱便是12000钱,这在当时社会已经算是“高薪阶层”。《史记・儒林列传》中载:“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载:“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这都说明掌故当时在朝廷中,是个很显要的官,不仅平时工作量很大,也颇受器重。

在汉朝,有些掌故是可以传袭的,掌故也由此成为“职业掌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便是太史令(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所以其父病逝后,司马迁承袭了太史令一职。《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有“孝文、孝武因袭掌故,未遑讲试”的记载。

由于掌故属于一种朝廷必需的史官,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唐代时,国家对掌故一职又做了细化,工作分工更为明确,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朝廷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别负责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逸闻、考证等。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朝一野,将朝野逸闻、民间逸事等一网打尽,全都记录下来。唐代时的翰林学士也有兼掌历史沿革的职能,所以也泛称“掌故”。宋代《鹤林玉露》卷八中记载:“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可见,当时“掌故”一职是被视作高官厚位来许诺的。

史记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其首次接触历史课程,故而其好奇心理较强,然而其往往会对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产生很多偏差。尤其是难以历史联系现实生活。除此之外,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往往都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难以有效激发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讲述故事的办法,则可以使学生更切实地了解一系列讲授内容,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集中精力。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特征。作为传承记忆手段之一的故事,其借助于口头传播,可以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加以传递――这样的作用往往有着“历史记录”的意义。但故事与历史相比,其往往更注重描述事件过程,并对其趣味性、生动性方面加以“锤炼”。故而更加能体现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往往更加符合故事性教学方式。由于其求知欲旺盛,故而很容易记住故事,记忆一些抽象性的概念也正好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办法。调查显示,讲故事的授课形式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故事来做到“事半功倍”。

2.讲故事能使复杂、抽象变为具体、清晰。故事的特色在于将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叙述,尤其是能够生动描述细节。借助于历史故事,能够把很多传统方式讲解的历史课中难以记忆的内容有效地变为故事情节,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记忆。而在对故事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不知不觉”地重现历史事件场景,从而加深理解。

3.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人类往往会用神话故事解读难以追溯的历史,而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很习惯借助于故事来进行记录。为数不少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事件过程,另一方面也穿插着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甚至可以说,讲故事也属于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法之一,也正因为此,故事方才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引入历史故事教学中同样也需要遵循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掌握了解课程内容,从而选取历史故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者。选取时也应兼顾其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此来在保证故事实际性、合理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去结合历史与现实,以求真正做到生活中“以史为鉴”并对上课的效率加以提升。同时,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还应讲究针对性,以求真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并不失时机地提升其独立思考、思辨方面的能力。

三、历史故事的分类

1.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目前,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以历史研究学中“分期理论”作为基础,将历史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阶段来划分。为此,也应将初中历史故事同样按照上述方式加以划分,从而不至于混乱。

2.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历史故事一般可分为“人物中心型”和“事件中心型”两种,前者多以故事主角的经历来展开事件,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听者了解特定的历史人物,并从人物的角度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的状态。后者则讲究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加以描述,主要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加以强调。而这样的故事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场景,并在其间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3.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此方法可以将故事划分为史实性、传说性、虚拟性三种类型的故事。一般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多采取前者,然而因为各种故事往往都有着夸张和虚构部分,其中很多细节真实性根本难以证实。所以教师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故事内容(前提是保证整体合理)。由于这样的故事来源在于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有据可查。故而教师可以对其叙述方式在讲述时做出相应调整,以之来有效加强学生的把握能力。传说性故事则多属神话范畴,难寻来源和相应文献,仅仅是口头传说而已。传说性故事则是真实程度难以考证的民间传说,但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为数不少的传说的基础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一些相应的事件,故而其在历史教学中也是“用得上”的。而虚拟性故事则多为虚构故事,但其往往会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的背景或人物。此类故事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此类故事教学中按照自己所需来对内容加以“整改”(前提是保证内容合理),从而使得其可以和历史事实相互符合。甚至可以说,这一类虚拟性故事实际上就是基于真实历史而开展的“再创造”活动。

四、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1.内容生动,激趣动情。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必须在有效地保证生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内容选择。故而,应选择故事中具备相应故事情节者作为课堂讲授对象。从这一点可见,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

2.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故事要讲究条理清楚、情节清晰主题明确。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整个故事的框架讲清,并尽量清楚地描绘其中的景象。同时,应有效地关注是否有鲜明的主题,以及故事内容是不是真正以这个主题作为中心。

五、结语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往往很缺乏重视程度――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教学问题。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一系列历史故事,往往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和提升课程所具备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史记的故事范文第4篇

1.1唐代实录、国史中的相关记载。

唐代设立史馆,负责纂修实录、国史,这是唐代最重要的本朝史书。《新唐书?艺文志》正史类著录的国史有“《武徳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长孙无忌、令狐徳棻、顾胤等撰。吴兢《唐书》一百卷,又一百三十卷,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撰。《国史》一百六卷,又一百一十三卷。”起居注类著录的唐高祖、太宗实录有“《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顾胤撰,房玄龄监修。长孙无忌《贞观实录》四十卷。”据刘知几《史通》卷一二《古今正史》篇的记载,还有许敬宗在八十卷本基础上增加二十卷的百卷本国史,武周长寿中牛凤及重新编撰的记事起于武德、终于弘道的《唐书》一百一十卷。诸书在唐代流传之久暂广狭不同,有些甚至只是根据一些传材料著录的,根本就没有通行过。如所谓吴兢《唐书》一百卷,实出误解。《旧唐书》卷九八《李元纮传》说:“先是,左庶子吴兢旧任史官,撰《唐书》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其书未成,以丁忧罢职。至是,上疏请终其功。”《新唐书?艺文志》即据此著录。其实吴兢《国史》在编撰过程中,监修国史萧嵩曾奏取六十五卷,死后其子又进八十余卷,应该都不是定本。韦述曾说:吴兢“别撰《唐书》一百一十卷,下至开元之初”。很可能正是韦述将这两次取进的吴兢《国史》合在一起分为一百一十卷,又在此基础上续撰三卷,成为《国史》一百一十三卷。《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说:“国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吴兢,虽累有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类例,补遗续阙,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并《史例》一卷。”安史之乱平定以后,韦述将其献于朝,后经柳芳等人先后增补,成为一百三十卷的《国史》定本。

唐代实录、国史中记载许多魏征事迹,不仅是就魏征在唐史中的地位和实录、国史在唐代史书中的地位所作的简单推断,也可以从两个具体事例得到证明。一是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亦多载魏征事迹言论,而这部书主要即据实录、国史摘编而成,陈寅恪先生甚至说“《贞观政要》即《(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二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用《实录》,不少条目都涉及魏征,特别是有几条与《魏文贞公故事》同时引用,更说明二者的记载有同有异。

唐代实录、国史的编纂,始于唐太宗时期。高宗以后,不但国史经过多次改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也经过许敬宗等人篡改,但关于高祖、太宗时期的史事,大体可以视为太宗、高宗初年的记载。因此,其中记载魏征事迹言论的部分,比魏征自撰之书略晚,却比后人相关著作要早,后人著作应该参考过实录、国史。

1.2魏征自撰之书

《旧唐书》卷71《魏征传》有云: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太宗始疑征阿党,征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

可见魏征谏诤之事确实很多,仅太宗即位之初,就已多达二百余事,其一生进谏,更不知凡几。他还曾经亲自将其“谏诤言辞”录为一书,这应该是一部收录谏疏原文的书籍。后人所编《魏公故事》,当近于今本谏录,仅择其主要内容,字数尚多达“凡数十万言”,如果这部书是收录其所有谏疏,卷数应该很多。但两《唐志》所著录的魏征《谏事》仅有五卷,如果这就是史传所说之书,应该是选编重要谏疏而成,而不会是所有谏疏的汇编。

2对《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几种魏征传记史料略作介绍

魏征自传之书在《旧唐书·经籍志》中有所记载,即子部杂家的《谏事》五卷,题魏征撰。此外专门记载魏征事迹的书籍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则著录了六部之多,即史部故事类有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刘袆之《文贞公故事》六卷、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史部杂传记类有王方庆《魏文贞故书》十卷、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子部儒家类有《魏征谏事》五卷。而现今传世的王方庆《魏郑公谏录》五卷北宋时的两种目录中并不见记载。笔者对《新唐志》所载几部书籍作简要介绍。

2.1敬播《文贞公传事》四卷

《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敬播传》说:“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敬播是唐太宗时期参预编纂实录、国史的主要史臣之一,应该是在修史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魏征生平的史料,就同时编撰了此书。这部书仅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故事类,宋代以后除郑樵《通志·艺文略》据以转录外,其他公私藏书目录都没有著录,可能早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失传。从书名中“传事”来看,应该是一部以记事为主的传记性史书,只因多涉朝章典故,而被著录在故事类。

2.2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说:“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人……直昭文馆。俄迁右史、弘文馆直学士。上元中,与元万顷等偕召入禁中,论次新书凡千余篇。高宗又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权,时谓‘北门学士’……除中书舍人……俄拜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后既立王为帝,以其参奉大议,愈亲之,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中……赐死于家,年五十七。”刘祎之在睿宗初次即位时,当过很短时间的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他编撰《文贞公故事》六卷,应该是上元(674—675)年间,在“论次新书千余篇”之内。所谓“论次新书”,就此书而言,很可能是指在敬播五卷书的基础上,又从改编之实录、国史及民间杂书中采摭材料,增加一卷,而成为魏征传记新书。那么自然刘书一出,敬播原书很快就亡佚了。这部书除《新唐书?艺文志》故事类外,还见于其他书目著录。《崇文总目》传记类载:“《文正公故事》三卷,刘祎之撰。”《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载:“《魏玄成故事》三卷。”文贞公是魏征的谥号,宋代讳“贞”字,改为“文正公”,又或以其字称为“魏玄成”。三卷本很可能已是残本,《崇文总目》为藏书目录,著录实有卷数,《新唐志》为史志目录,仍著录其全书卷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唐代传入日本的古书,其旧事家著录《魏文贞故事》六卷,虽然没有题撰人,但卷数相合,应该也是刘祎之此书。

2.3张大业《魏文贞故事》八卷

这部书《新唐志》故事类著录在刘祎之书下,《通志·艺文略》转录,其他公私藏书目录不载,应该也早已失传。张大业的时代和生平都没有记载,应该略晚于刘祎之。武则天、唐玄宗时有张大素、张大安兄弟,著名于时,张大业或即其同族兄弟。

2.4王方庆《文贞公事录》一卷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境内清肃。证圣元年,召拜洛州长史。万岁登封元年,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凤阁侍郎,依旧知政事。后以老疾,授麟台监修国史。寻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进石泉公。长安二年(703)卒。《文贞公事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故事类、《崇文总目》史部传记类。又《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王庆方撰《魏征传》一卷”,“庆方”二字当为“方庆”之误倒。《宋史·艺文志》传记类作“王方庆《魏玄成传》一卷”。“事录”与“传”意义相通,卷数又相同,应该是同书异名。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曾经引用“王方庆《文贞公传录》”,这个书名正好介于“事录”向“传”过渡的中间阶段,可以很好地说明这部书的书名变化过程。

2.5王方庆《魏文贞故书》十卷

此书仅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杂传记类著录。“故书”不知是否为“故事”之误。又日本藤原孝范《明文抄》卷一《帝道部》上、卷四《人事部》下、卷五《武事部》引有《魏文贞故事》,卷二《帝道部》下引有《魏文贞政书》。(据孙猛先生《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考证》书稿,未出版。)由于刘祎之《文贞公故事》六卷曾传入日本,这几条佚文应以出于刘书的可能性为最大,“政书”亦为“故事”之误。但如果日本果真曾有“政书”流传,则很可能就是“故书”,政、故形近致误。

上述几部书籍都已亡佚,唯王方庆《魏郑公谏录》五卷传世至今,然此书北宋以前书目中都未见记载,南宋以后突然出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M].四部丛刊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王应麟.玉海[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7]郑樵.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8]王尧臣.崇文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9]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吴兢传.旧唐书(卷102).

[11]王应麟.玉海(卷46).集贤注记.

[12]陈寅恪.元白诗箋证稿.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133.

[13]旧唐书(卷八九),新唐书(卷一一六).

[14]杨志玖.《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辨.文献,1993,(1).

史记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 叙事学 价值

《大唐西域记》对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的祥异灵征、风俗轶事、历史史实的记载所占篇幅甚多,其中既包含了志人之作,又包含志怪之作;除此之外对会见戒日王和曲女城法会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也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诸多细节可补史书的不足,不妨也可看作历史小说来读;另外一些记载西域各国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则颇似丛谈。这些记载既体现了《大唐西域记》在叙事题材上的多样化涉猎,又体现了作品高超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题材的多样化涉猎

首先,叙事题材的多样化涉猎表现在志怪题材的叙写上。《大唐西域记》主要记叙了玄奘西行求法的见闻,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各种志怪、志异小说早已产生的影响下,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唐西域记》自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怪异之说,尤其是一些宣扬佛教灵征祥异的故事情节,尽管描述语气是客观的,但从中还是流露出玄奘对这些佛教灵异的敬畏。如卷三对佛牙伽蓝的记载就是通过对沙门的描述,既将沙门的善良、诸龙的知错就改的形象表现出来,也写出了佛的神灵,体现出作者对佛祖的敬畏。有的志怪还彰显了孝义,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卷九的香象池故事。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志怪故事,如卷一大龙池的故事,卷三乌仗那国王统传说故事,卷十二龙鼓传说故事,卷十一执师子传说故事,卷十二鼠壤填传说故事等。这些志怪故事,或短或长,但情节却非常紧凑,能引人入胜,读来饶有兴味。

其次,叙事题材的多样化涉猎表现在志人题材的叙写上。《大唐西域记》中也保存了大量的记人文字,这些志人故事主要有两种笔法:一种为史传笔法,即如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一样,如卷五的《戒日王世系及即位治绩》:

今王本吠奢种也,安曷利沙伐弹那,君临有土,二世三王。父字波罗羯罗伐弹那。兄字曷逻阇伐弹那。……于是受教而退,即袭王位,自称曰王子,号尸罗阿迭多。[1]

第二种为小说家笔法,即通过人物语言、行为等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如卷二《阿奢理二伽蓝及其传说》就是通过王弟在国王出行前先自割势这一与众不同的行为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远见并且忠心善良的形象。这些志人的故事,无论是运用史传笔法还是小说家笔法,作者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最后,叙事题材的多样化涉猎表现在志史题材的叙写上。《大唐西域记》主要记叙玄奘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显得很客观真实,所以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而玄奘笔下的历史,有些在史传中是有据可查的,如对阿耆尼国和屈支国的记载,《旧唐书》也有相关记载。更多的是在史籍中很少见到的,特别是关于西域和印度的一些史事记载,正弥补了史传的不足,如关于曲女城法会、玄奘会见戒日王的记载,就正好弥补了正史的不足,还有对西域各国和印度诸国的记载,详细地记载了各国的地理、特产、风俗等情况,弥补了中国和印度正史记载的不足,所以到现在《大唐西域记》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不可缺少的资料。有些则添加趣味,具有传说色彩,不仅具有文学趣味,也富有神秘色彩。如卷五对羯若鞠阇国国号由来的记载除了开头部分和史实一样,后面更多的是讲王与仙女的传说,因而增加了趣味,同时具有传说色彩,使得在记载历史的同时,也充满一种神秘色彩。这类的记叙还有很多,如卷三对迦湿弥罗国开国传说、朅盤陁国建国传说、氍萨旦那国建国传说等,都是在记载史实时,充满了传说故事。

纵观《大唐西域记》一书,融合志怪、志人、志史众多内容,题材丰富,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挖掘其叙事学的价值,以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叙事艺术的多手法运用

《大唐西域记》叙事艺术的多手法运用突出表现在采用“我”的叙述视角和注重细节描写。采用“我”的视角,使《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事情显得更真实,而注重细节描写则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同时增加了叙述的可靠性。

首先,采用“我”的视角。《大唐西域记》作为记载玄奘西行求法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叙事性质,即有很强的故事性,而在叙事技巧上,《大唐西域记》以作者西行的过程为线索,采用的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我”的视角给《大唐西域记》带来了真实性、层次感、戏剧性等特征。

相关期刊更多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新世纪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社会科学院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