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期票据;中期票据市场;融资方式。

一、国内外关于中期票据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中,中期票据(Medium-termNotes)作为连接短期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之间的“桥梁”性产品出现,其期限通常在2-5年之间。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称为欧洲中期票据(EMTNs)。随着市场的发展,中期票据逐渐突破了期限的限制,10-30年期限之间的中期票据变得更为普遍,中期票据已成为企业代替中期贷款的又一融资形式。

在我国,所谓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是继短期融资券之后推出的又一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按照计划连续、分期地以公募形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二、中期票据的分类。

中期票据是一种直接融资行为,发行者通过发行票据在资金市场上直接从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由于商业票据的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因此中期票据的二级市场不发达,交易主要集中于一级市场。参与发行过程的主体,依据其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发行者即借款人。在美国市场上,发行者主要是大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银行、政府和政府机构也开始涉足中期票据市场。大型的银行控股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发行了大部分的票据。大公司的信誉高,违约风险小,因此他们能够垄断发行市场。在欧洲货币市场上,最开始主要是一些美国企业,他们利用票据筹集低廉的欧洲美元资金为自己的海外子公司融资。此后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纷纷涌人该市场。到19%年3月止,发行在外的欧洲中期票据已达到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市场。

第二,中介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承销商,可以由一个承销商担任,也可以组成承销团。一般发行都通过承销商,也有一些发行者有自己的发行队伍,主要见于美国市场。但是,直接发行的发行费用较高,每期商业票据如果要直接发行,它的最佳发行规模为20亿美元(美国市场)。美国市场的承销主要由几家大的机构垄断,他们是美林公司(MERRILLYNCH)、高盛(GOLDMENSACHS)、雷蒙兄弟(LEHMENBROTHERS)。欧洲货币市场的发行主要采取承销团的方式,发行者会指定一家主承销商,它负责组织承销团,给发行者提供财务咨询。主承销商并不因为它的特殊地位而获得额外报酬。美国的投资银行主导了欧洲货币市场的承销……其次是由发行者委托的发行和偿付人。人通常是一家具有清算功能的银行,它将表明持有票据的证明提交给承销商,收取资金。当票据到期的时候,它从发行者处收到资金。负责偿付,同时收回证明。有时候人和承销商是同一主体,但是它们在业务上必须分开。在美国市场上还存在着为发行者提供信贷额度或备用信用证的银行或其他机构,这些机构保证在发行者不能偿还本金时负责偿还,或者保证发行者能获得他们想要的金额。欧洲市场缺少这种支持,因为最开始进人市场的发行者主要是信誉卓著的大企业,他们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环境宽松的有利条件,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发行票据,以节省先头手续费。

第三,投资者。购买中期票据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美国市场的这个特征十分明显。因为根据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4(2)条规定,如果商业票据由机构投资者购买,而且该票据不在市场上交易,该票据的发行可以免于申请登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信托机构、投资公司、养老基金甚至地方政府都参与中期票据投资。其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票据的面额都比较大,小投资者没有实力参与。欧洲货币市场票据的通常面额为50万美元和1的万美元,美国市场的最小面额为2。5万美元,但是大部分的票据以100万美元的整数倍标值。中期票据项目的设计通常作法,中期票据的发行者与承销商签订一份发行承销合同,与已有的票据包销便利不同,承销商并不负责包销所有票据,他们只承担最大努力义务。该合同与合同、备忘录等文件构成一份项目合同,它规定了中期票据项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发行期限、金额等。此后,发行者可以在合同规定的框架内灵活选择发行商业票据的种类,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市场资金情况选择币种、期限。每次发行,他只要和承销商签订一份定价补充协定,该协定参考承销合同制定。于是发行者节省了每次发行票据重新拟定合同的成本。发行者一般指定二三家投资银行作为承销商,然后签订多边协定,就票据发行的形式、法律基础、交割时间表作出安排。目前,中期票据的合同条款已经建立起行业标准,节约了拟定合同的时间。传统上中期票据采用私寡发行方式,承销商将票据销售给少数大的机构投资者。近来,公开在货币市场发行的方式逐渐流行,1995年,欧洲货币市场的公开发行量为9印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69%。

三、中期票据市场的意义。

众所周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等特点,有利于金融稳定。成功市场经济国家中直接融资市场在融资体系中均占有主导性地位,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融资结构明显分化,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国内实施宏观调控,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过大起落的背景下,交易商协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期票据业务,是对特定经济发展时期金融创新的全新尝试。中期票据业务的推出,结束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长期缺失的局面,提高了直接融资比例。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力,降低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有效平衡银行机构的信贷资源;减轻股权融资的压力,有利于资本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平稳推进。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利于企业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丰富投资者投资渠道。

四、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的管理方式。

借鉴美国等市场的成功经验,我国中期票据目前实行交易商协会注册的市场化管理方式,由协会组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进行自律管理。交易商协会的七项自律规则具体地明确了中期票据管理战术。《指引》明确规定企业的注册程序:交易商协会设注册委员会,注册委员会委员由来自银行、券商、基金公司、评级公司等市场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目前共有81名注册委员会委员。其中,每周的注册会议由5名注册委员会委员参加,参会委员从注册委员会全体委员中抽取,2名以上(含2名)委员认为不符合相关要求,交易商协会就将不接受发行注册。

《指引》中还明确规定,企业发行中期票据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对于募集资金的规模,指引并没有严格限制,仅规定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发行文件中明确披露具体资金用途,企业在中期票据存续期内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应提前披露。而且因为投资期限的延长会增大投资风险,所以《指引》中指出,企业还应在中期票据发行文件中约定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应对企业信用评级下降、财务状况恶化或其他可能影响投资者利益情况的有效措施,以及中期票据发生违约后的清偿安排。由此可见,中期票据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发行更为便利,市场普遍认为它丰富了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的渠道,将会得到发行主体的青睐。尤其是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中期票据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并且随着市场的深化,中期票据的交易结构将有更大的创新和丰富,从而带动新型信用债券和结构化证券的涌现,引领中国信用债券市场进入新纪元。

五、中期票据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期票据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2008年4月22日首批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来看铁道部两只3年和5年期的中期票据的票面利率分别确定为5.08%和5.28%外,其余6只中期票据的票面利率整齐划一地呈现为3年期5.3%,5年期5.5%的水平。而目前我国银行贷款3年期和5年期利率分别为7.56%和7.74%,两者相比,中期票据有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会主动核算融资成本,降低银行贷款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和中期融资比例,改善并优化公司融资结构。通过对首批中期票据募集资金的用途分析,可以发现除了用于项目建设投资,中期票据融资的另一大用途就是偿还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其中,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用于置换银行借款的部分约占募集资金的40%。所以在贷款利率高企,货币当局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背景下,中期票据自然受到广大融资者的青睐。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票据低融资成本的优势必将凸现,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第二,从投资者的角度,中期票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固定收益产品。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大大地丰富了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投资品种。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以银行、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的一个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原有的中长期品种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等,债券品种单一,缺少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发行的无担保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期票据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从2008年2月短期融资券的持有者结构看,商业银行占73.51%,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占60.97%,城市商业银行占8.81%,由于短期融资券收益高于同期限央票收益,商业银行更乐意持有短期融资券。类似地,企业发行的中期票据利率会高于同期限国债利率,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投资中期票据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第三,中期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业务,但也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中长期贷款相比,中期票据低发行利率的优势十分明显。根据前文的分析,中期票据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低200个基点以上。从长远来看,中期票据低融资成本的优势将吸引更多企业采用中期票据的方式替代贷款融资。从首批发行中期票据企业情况来看,除铁道部以外均为大型央企,资信等级为AAA级,这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发行中期票据必将使银行企业贷款业务受到很大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期票据的筹集资金用途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和置换银行贷款。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角度选择中期票据替代银行贷款的“脱媒”行为必须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从首批中期票据的发行情况来看,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到中期票据的承销商行列中来。这些商业银行均有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历史,为银行承销企业中期票据积累了宝贵经验。根据以往短期融资券的承销情况,主承销商能获得的短期融资券的承销费率大约为融资额的0.4%,承销团成员能获得的分销费率大约为融资额的0.15%。因此银行在短期融资券的承销业务中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与短期融资券相比,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大许多,所以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过小。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这一不合理的局面,使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承销收入不占用银行资本金和法定准备金等资源,这是承销收入不同于贷款收入的一大优势。面临中期票据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商业银行应该客观地看待中期票据所导致的企业“脱媒”现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根据首批中期票据发行的情况分析,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具有优良资信等级的企业倾向于选择中期票据来替代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都是银行重要的贷款客户。因此银行可以将原有的贷款业务客户转变为中期票据承销业务的客户资源。由于银行和企业有着多年的业务往来,彼此熟悉对方的情况,银行在此基础上开展承销业务可以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状况,为企业量身定做中期票据融资方案,安排发行金额与期限,同时争取中期票据的承销资格。这样既保留了客户资源,又能扩大银行的承销业务。

第四,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中期票据缓解了货币政策的压力。在当前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从2008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数据分析,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较2007年同期下降7%,信贷额度控制的效果尚属理想。如果按照一季度贷款占全年35%的比例计,则全年贷款将达到3.8万亿,而去年全年新增贷款为3.6万亿。因此可以推断央行将继续采取措施执行信贷规模管制。中期票据作为直接融资,实质上是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直接的资金融通。投资者购买中期票据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企业刚性的生产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避免了通过银行贷款方式的融资所导致的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缓解了货币当局通过信贷规模管制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

六、中期票据市场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及建议。

中期票据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竞争加剧行业分化,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差距扩大。中期票据业务带来了相应的经营风险,为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是中期票据的主要投资主体,使得信用风险分散的效果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在承销中期票据时的余额包销及代清偿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推动银行阴历模式的转型;延伸客户服务,开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防范中期票据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包香明。美中期票据市场概况,推出中期票据扩大直接融资[N].金融时报,2006-03-18.

[2]潘渭河。欧洲票据市场的发展和EMTN[J].国际商务研究,2002,(2)。

[3]俞波。中期票据—企业战略转型的资金助推器。,2008-4-17

[4]张中玉,段敏。大力发展中期票据融资助推融资水平[J].时代金融,2008,(7)。

票据融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票据融资 宏观调控 波动

我国票据融资市场最早是由民间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催生的,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完成的。宏观政策深刻地影响着票据业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票据融资的运作方式、市场规模乃至发展格局都相应发生变化和调整。

一、金融宏观调控下的票据融资发展情况

从娄底市的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历程看,票据融资受金融宏观政策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波动式发展特征。根据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及票据融资自身业务波动状况,票据融资发展大体可分为快速发展、调整规范、波动与博弈三个发展阶段。

(一)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2001年)

娄底市票据业务起步于1995年,随后几年来发展迅猛。1996至2001年末,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从8.3亿元增加到38.4亿元,增长11倍;累计办理贴现从3.2亿元增加到73.7亿元,增长22倍。此阶段,央行的再贴现政策支持对促进票据融资规模的壮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到2001年9月11日,再贴现利率为1.8‰,贴现利率为3.3‰左右,两者利差高达1.5‰,存在巨大利益空间,商业银行竞相寻求再贴现资金支持。在利益诱导下,1998-2001年,娄底累计办理再贴现由5.9亿元增加到了41.8亿元,4年内再贴现累放数达109.6亿元,各商业银行在票据融资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延伸到了对人行再贴现额度分配的争夺,各商业银行均把票据业务作为调整资产结构的机遇和重要利润增长点,并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二)调整和规范阶段(2001年-2003年)

自2001年9月11日,央行调高了再贴现利率,一年期再贴现年利率由2.16%提高到 2.97%,一次性提升了37.5%,对票据融资业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再贴现业务急剧萎缩。再贴现利率调高后,再贴现资金和系统内借款置换几乎已无利差而言,与当时的月贴现利率仅相差0.025‰-0.225‰,导致再贴现业务急剧萎缩。2003年娄底累计办理再贴现6.7亿元,较2001年减少35.1亿元,减少84%,再贴现余额为零。其后连续7年,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提出过再贴现申请。

2、转贴现业务发展迅猛。商业银行在进行再贴现没有利润空间的情况下,转向大力开展转贴现业务。2003年转贴现利率为1.7‰,比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低0.775‰。由此,再贴现利率上调后,各金融机构贴现业务资金来源,已由原来基本依靠再贴现投放转向了市场富裕资金实行转贴现。2002年全市各金融机构累计转贴现30.9亿元,占贴现业务的比重为61%,至2003年上升到了85.3%,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短期资金融通和头寸调剂的重要渠道。

3、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明显回落。2002年末,娄底市各金融机构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5.17亿元,同比减少8.46%;累计办理贴现50.6亿元,同比减少31.77%。但由于转贴现业务的快速发展,2003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经过调整后又呈上升趋势。

此阶段,由再贴现政策调整导致的票据市场再贴现环节缺损,是票据融资的业务规模和运作方式发生转折的直接原因;在申请再贴现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转贴现成为贴现资金来源的现实选择;在转贴现业务拉动下,票据融资经过短时间的回落调整后又逐步升温。

(三)波动与博弈阶段(2004年至今)

200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受宏观调控影响,票据融资呈现较强的“敏感性”和“边缘性”双重特征。即一方面由于票据融资对利率的固有的高度敏感性,因而对金融调控政策有着快速的反映;另一方面,相对于银行贷款控制而言,票据融资在宏观调控中又具有特殊的“边缘化”特征。总体来看,票据融资与宏观调控的博弈中,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有所提高,呈现明显的波动式发展趋势。

1、票据融资在宏观调控初期下降(2004年至2005年)

2003 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流动性受到影响,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相继爆发了几起较大的票据诈骗,以及开出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的公司破产导致承兑风险的案件,监管当局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2004至2005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央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

2、票据融资对短期贷款的替代效应增强(2005年至2008年三季度)

2006年,票据融资业务又呈现快速度增长态势。随着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对贷款发放更趋谨慎,导致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短期贷款支持,这为票据融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因。2006年以来,娄底市短期贷款比重逐步下滑,2008年6月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11.76%,票据融资占比反而增长了2.2%,票据融资对短期贷款的替代效应明显增强。

票据融资范文第3篇

1.融资性票据的定义

融资性票据与真实性票据相对应,主要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纯粹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本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其种类繁多,广义上包括国库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及大额定期存单等;狭义范围内的融资性票据是指工商企业凭自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2.融资性票据的本质

融资性票据和真实性票据的划分,实际上是依据票据的基础关系来确定的。票据的基础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关系以外产生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1) 票据原因关系,即票据当事人之间之所以接受票据的理由; (2) 票据契约关系,即票据当事人之间就接受票据达成的契约而发生的关系; (3) 票据资金关系,即出票人之所以委托付款人付款的原因。按照这种基础关系,如果票据是为了完成当事人之间的商品交易货款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即为真实性票据; 如果票据仅仅是为解决当事人的短期资金缺口融通资金,当事人之间并无真实商品交易活动或者票据不是为了该商品交易的支付,则这种票据就是融资性票据。

二、融资性票据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对比

1.融资性票据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

在西方国家的货币市场中,公司企业凭借自己的信用度来发行商业票据,已成为基本的票据融资形式。

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是其短期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和最富流动性的商业票据市场。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始于19 世纪30 年代,当时由于美国银行法限制银行机构跨州经营,各州之间资金的松紧不同,利率差异较大。这样,在高利率的地区,企业公开发行这种具有融资性质的商业票据,其贴现利率低于贷款利率,使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结果,商业票据由商品交易的支付工具转化为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形式。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经济的繁荣,加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紧缩银根,银行信贷资金不能充分满足公司、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以商业票据为融资方式的直接融资的增长。1979—1989 年,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平均每年保持17% 的增长速度。至1988 年底,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的发行总额超过8 000 亿美元,超过了美国财政部国库券的当年发行额,市场未清偿额占货币市场总额的66% ,居于美国短期融资工具的龙头地位。20 世纪80 年末到90 年初,资产保证商业票据规划组织(A 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Program,简称ABCP 规划) 的出现,使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ABCP 规划是指以借款人的各种应收帐款为抵押,在参与银行的信用担保和流动性贷款的支持下,发行商业票据的组织形式和协议安排。至1991年美国的ABCP 规划组织由过去的几个迅速增加到89 个,以ABCP 规划方式发行的商业票据金额达700 亿美元。在ABCP 规划的带动下,应收帐款如租赁付款、信用卡应收帐款、银行按揭贷款等,被引入美国票据证券化发行计划,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也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美国票据市场由此进入高度发达阶段。在票据市场证券化趋势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由于互换交易高度发展和存款信用手段提供的结算便利,大量海外发行者进入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化已成为当今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两个鲜明特征。

2.融资性票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在我国国内,虽然从法律规范上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是实际上在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融资工具缺乏,银行承兑汇票已经常被单纯地用作为融资工具使用,融资性票据业务早已萌生并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以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的形式存在。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中存在的融资性票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短借长用的融资性票据。这种票据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基础,但交易的期限要远远长于票据的期限,在一定的周期内,票据所对应的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是固定不变的。严格来讲,以上两种票据在我国目前的票据法律制度下,都是不合法的。尽管我国的票据法明文规定了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从法律规范角度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实际上在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性票据业务早已萌生并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以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的形式存在,其中又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最为广泛。

三、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可行性分析

1.发展融资性票据的现实意义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商业汇票使用量为667万笔,签发金额6.06万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3.4%和9.98%。2007年,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量为10.12万亿元,纵向比较,相当于2000年交易量的15.82倍,复合平均增长49.52%;横向比较,相当于2007年沪、深股票市场交易量(46.1万亿)的21.95%,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同业拆借交易量(55.5万亿)的18.23%,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15.6万亿)的64.87%。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融资性票据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只有以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且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以本票为主的融资性票据受到限制,导致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市场的规模难以快速扩展。从国外来看,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繁多,既有交易类的,也有融资类的,包括各种商业汇票、商业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短期债务票据等等。作为票据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将会为我国票据市场增加一类新型交易工具,改善目前交易工具单一的局面,促进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国外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元的,长期资金的融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长期贷款,短期资金的融通则主要通过票据市场和银行短期贷款。而从我国目前来看,除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上市和发行融资券外,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在银行日益强调风险控制的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下,银行的惜贷心理明显,企业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上市规模不够,发行商业承兑汇票信誉不高,银行贷款抵押担保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再贴现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手段之一是通过票据市场来完成的。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再贴现率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贴现的资金成本就会上升,则必然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和贴现。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必然会缩小贷款规模,从而使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小,这是一种收缩的再贴现政策。反之亦然。因此,票据市场的参与者是否广泛、交易工具是否丰富并且交易是否活跃等因素是再贴现政策是否可以成功操作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再贴现业务的发展,通过合理制定再贴现率,从而实现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更加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2.发展融资性票据的障碍和建议

(1)法律障碍

现行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1984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1986年颁布)、《票据法》(1995年颁布)和《支付结算办法》(1995年颁布)等法律法规,对规范票据和企业信用行为,保障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票据融资功能的涌现,立法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背离等一系列由于法律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现,需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和完善。为此,通过修改完善我国票据法律体系,通过赋予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以逐步拓宽票据交易种类,逐渐地增加融资性票据的比例。

(2)市场交易形式和手段的限制

目前我国票据的签发、流通和承兑仍采用实物形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实物票据具有真伪辨别、背书瑕疵的兑付以及实物掉包、灭失等风险。而且,票据查询和查复虽然可以采取电查、网查等方式,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各商业银行查询查复方式不一。目前实物票据的存在形态以及交易方式更多地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需要所设定的限制,要发展融资性票据,上述限制必须放开,要优化票据市场的交易形式和手段。可以通过电子化票据取代票据实物形式,降低实物票据的辨别、保管和承兑风险,加速融资性票据的流转速度,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票据市场中,融资性票据的现实存在是反映了票据市场对融资性票据的客观需求。因此,适时确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从票据交易基础、交易形式和交易手段上解除对融资性票据的种种束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票据融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融资成本; 票据贴现; 决策模型

一、引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的稀缺性更加凸现,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极大提高,潜在的投资机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溜走,企业经营的规模因为缺乏资金而萎缩,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四万亿元的投资堪称走向经济复苏的“推力器”。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迅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资源配置,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企业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较,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较低,票据贴现对票据贴现各参与主体和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客观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初,笔者注意到,我国票据市场的贴现率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央行的再贴现率从4.32%(2008年1月1日)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80%(2008年12月23日),因此本文关注的是在整个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国内市场票据贴现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时机,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票据市场在应对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肯定了票据市场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有: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1987)以美国1953年至1984年的通货膨胀为背景,经过实证检验发现,票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长期投资的风险,使其下降了30%-40%。mark gertler和cara

s.lown(2000)基于融资理论,实证发现一些有发展潜力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票据市场进行融资,解决了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信用极高的大型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局面。此外,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多样化,政府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税收政策调节收支。thomas k.halm(1993)从商业票据市场本身、参与者以及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商业票据市场的特质,认为快速增长的商业票据市场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市场。

国内对票据贴现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国内票据贴现市场的功能、现状、原因及对策,还有通过对国内外票据贴现市场的比较得到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有意义的启示等。严文兵、阙方平(2002)认为融资性票据具有诸多经济功能,如有利于解决票据交易品种单一,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解决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宏观调控的完善。(2002)针对我国票据市场流动性较差、再贴现操作过程繁琐、存在票据非法融资现象等问题,提出从中小企业入手培育票源,增强商业票据流动性。何利辉(2003)以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例,认为票据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载体,具有多种功能,是货币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子市场。陈丽英(2005)认为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子市场,承担着融通短期资金传导货币政策等诸多功能,是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巴曙松(2005)认为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可以扩大票据市场容量,从而提高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改变失衡的市场结构;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曾涛(2007)对我国真实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分析及比较,认为我国建立在真实票据理论基础上的现行票据制度限制了各主体获取外部潜在利润的空间,应建立以票据无因性理论为基础的票据制度体系,通过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来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融资性票据问题和票据市场,鲜有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票据融资,特别是少有基于企业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票据贴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票据融资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票据贴现决策模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使得企业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三、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商业票据贴现

商业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是指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获取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并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信用行为。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等级高在我国票据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以及现实中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门槛较高,办理的机会很少,本文将商业票据贴现仅限于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票据融资贴现

本文所界定的票据融资贴现是指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上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而这种贴现具有融资的功能,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融资工具①。

(二)变量设计(见表1)

(三)建立模型

1.建立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

由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可以看出,影响票据资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票据贴现率(dir)、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和票据贴现费用率(hfr)。票据贴现率越高,票据的资本成本也就越大;银行收取票据贴现费用越多,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由于票据的贴现率和贴现的费用率都是固定值,只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可以与银行协商,商定最佳的保证金比例,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小。

2.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和解释

(1)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取得短期流动贷款,二是进行票据贴现。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标准就是选取取得资金付出的资金成本最小的那个方案。也就是在既定的市场贴现率水平(dir)、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和贴现费用率(hfr)情况下,根据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票据贴现资金成本(fcr)与同期贷款利率(lr)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存在两种情形。

情形一:前者小于后者(fcr

情形二:若前者大于后者(fcr>lr),则目前暂不进行票据贴现融资,持有票据择机贴现。

(2)在上述情形一中,很容易作出票据贴现的决策,下面进一步讨论在情形二中票据贴现时机的选择。之所以会造成票据贴现资金成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贴现利率水平居高不下所致。于是持有票据,在等待未来贴现利率水平下降时进行贴现。问题是,在未来贴现率下降到何种程度企业就可以进行贴现了呢?由对票据贴现资金成本模型的推导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

dir=fcr×(1-cdcr)+cdcr×dr-2hfr(7)

将未来作出融资决策时的贴现率用既定的保证金比例(cdcr)、同期存款利率(dr)、贴现费用率(hfr)和票据贴现资 特别是,当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市场的流通性减弱,票据的贴现率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若进行票据贴现,会付出较大的融资成本。当企业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贴现利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可以根据上述推论,选择当合适的市场贴现率出现时,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3)保证金的比例确定。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确定需要企业同银行进行协商,对于企业而言,最佳的保证金比例就是使得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最低的保证金比例。

第一,考察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fcr)与保证金比例(cdcr)的变动关系。

将⑥式对保证金比例(cdcr)求导,可得:

若dir>dr-2hfr,则(fcr)'cdcr>0(8)

(8)式意味着,只要dir>dr-2hfr,即银行票据的贴现利率大于同期存款利率与2倍的贴现费用率之差,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增加而变高,同样,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也随着保证金比例的减少而降低,两者呈同向变动关系。

若dir>dr-2hfr,则(fcr)'cdcr<0(9)

(9)式显示,只要dir

因此,当dir=dr-2hfr时,(fcr)'cdcr=0,fcr*=dr为票据贴现资金成本理论上的最小值。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即缴纳保证金所获得的同期存款利息收入扣除票据贴现费用的两倍额度之外恰好弥补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

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贴现所支付的票据贴现利息和贴现费用之和是高于缴纳保证金所获得存款收入的,所以,剔除(9)式所存在的前提(dirdr-2hfr这一前提,这也意味着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

第二,鉴于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与保证金比例是一种正向的变动关系这一推论,可知,票据贴现的资金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逐步降低票据贴现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来实现。实际工作中,保证金比例的最终确定是由企业同银行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要有明确的可行的保证金比例的底线。

下面根据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分析这一底线的确定过程。

由(6)式推导出票据贴现缴纳保证金比例决策模型:

(10)式表明企业应根据自己所能接受的融资成本水平(fcr)、当前市场贴现率水平、票据贴现的费用率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来确定保证金比例的底线。最终保证金比例的确定,在确定底线后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资金雄厚、资信良好、所处具有较稳定发展前景行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取得银行授信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谈判中争得先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一是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利用票据贴现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的差异进行票据的贴现,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节约了融资成本。在票据贴现资金成本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如果该票据贴现成本能为企业所接受,就进行票据的贴现;如果不能,就要考虑何时贴现的问题,可以根据票据贴现时机决策模型(dir=fcr×(1-cdcr)+cdcr×dr-2hfr),估算出企业可接受的票据贴现率(dir),待市场利率水平降至这一水平时可进行贴现。

文章只是就在票据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汇票贴现的决策也可以参考进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票据贴现的模式(如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融资贴现等)要求对本文票据融资贴现决策模型进行修正,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此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对我国《票据法》就取消融资性票据贴现的限制提出了建议,如果这项限制被取消,本文所建立的票据融资贴现模型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jayendu&richard zeckhauser.treasury bill,futures as hedges against inflation risk.nber working paper no.2322.

[2] markgertler & cara s.lown.the information in the high yield bond spread fo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some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7549.

[3] berger,p,&e.ofek.divercification’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4]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己成必然之势[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4).

[5] 巴曙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3).

[6] .对当前票据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2(9).

[7] 何利辉.借鉴西方经验 发展我国票据市场[j].财会月刊,2003 (01b):49-50.

[8] 陈丽英.对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成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 薛文博.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成本及变现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票据融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期票据;现状;建议

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随后将其作为发行注册的负责单位。随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等七项自律规则。《指引》中所称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照计划分期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铁道部等七家大型央企获得首批发行的权利,首批发行总额度高达1190亿元。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的正式开启,它结束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长期缺失的局面,对于企业融资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期票据发行特点

特点一:发行主体宽泛。中期票据的发行主体范围非常宽泛,只要市场能够接纳,凡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均可发行。

特点二:融资成本较低。中期票据具有较低的发行利率,能为发行企业节省大量的财务成本。此外,中期票据的发行利率接受央行指导,并且由于发行中期票据前发行企业均需要进行信用评级,被批准发行的企业一般均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故发行中期票据可享受到比银行贷款利率低的发行利率。

特点三:无需第三方提供信用担保。中期票据为信用融资,其发行者均为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或企业,在担保方面目前还没有硬性规定。

特点四:发行程序简单、发行机制灵活。中期票据只需要在交易商协会进行注册,并且企业对于票据的发行时点具有选择权。我国中期票据实行余额管理制,中期票据发行额度一经注册,两年有效。发行人在有效期内可以根据市场利率走势、供求情况和自身融资需求、现金流特点等,灵活决定产品的发行时机和产品期限结构,便于企业债务管理。

特点五:中期票据具有“量身定制”的特点。中期票据投资者可就特定投资需求向主承销商进行逆向询价,主承销商可与企业协商发行符合特定需求的中期票据,极大地便利了投资者。

特点六:融资资金用途自主化。中期票据赋予发行人更大的财务自主性,募集资金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发行文件中明确披露具体资金用途,可以披露为“补充中长期营运资金”和“替代银行贷款改善融资结构”等,但无须与具体的项目进行绑定。

二、期票据融资的优点及不足

(一)中期票据融资的优点

1、中期票据具有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e)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降低发行主体的筹资成本。例如,某企业想在公司债务市场上融资10亿美元,如果债券市场资金较为紧张,那么筹资规模越高(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其所支付的发行利率(相当于为获得资金所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微观经济学有关差别定价的原理,如果一次性通过公司债完成10亿美元的发行额度,理论上其发行利率取决于为完成这10亿美元中最后一部分筹资额(比如10万美元)所需支付的利率(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且发行计划中所有融资金额都要按由这一边际成本所确定的最高利率来支付。而如果通过发行中期票据来筹资,则可以将整个发行额度分批完成,对于每一次发行采用差别定价,支付相应水平的利率。因而从理论上看,整个发行计划的筹资成本低于一次性发行公司债所付出的总成本。

2、中期票据在应对利率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利率未来走势预期不明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可以选择连续多批次发行,每次发行利率视市场状况而定,从而对整体的发行利率起到了平滑的效果。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浮动利率的形式发行,这样就能降低企业融资的利率风险。

3、发行方式的灵活性便于企业整体融资和债务管理。在注册额度内,公司可以对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发行期限较短的中期票据,对中长期投资者发行期限较长的票据,对固定利率偏好者发行固息票据,对浮动利率偏好者发行浮息票据等。

4、由于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是企业较好信用资质的标志,因此发行中期票据,对提升企业市场形象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长期参与金融市场,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知名度

(二)中期票据融资的不足

1、中期票据与短期融债券、企业债及公司债构成了企业的四种主要债券融资工具。由于中期票据对企业债、公司债及银行借款等有着较大冲击,而它们又分别归属不同监管部门管理,因此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在2008年推出中期票据仅仅2个月,就暂停了中期票据的申请和发行注册,直至10月才恢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公司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存在着分歧。因此,中期票据的快速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2、投资者的范围狭窄。银行间市场的产品准入由央行进行管理,但是市场参与者的投资产品范围却是由投资者相应的主管部门批准。截止目前,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尚未得到可投资中期票据的许可证。不管产品本质如何,没有足够的投资者参与,其市场活跃度就难以保证。据统计,目前仅有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可以投资中期票据,而商业银行应是中期票据的主要投资者。

3、由于首批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均为资质较高的大型央企,高信用评级为其发行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目前中期票据的筹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未来票息适度走高对于发行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未来发行人的资质下降、发行规模大幅增加,可能会造成中期票据利率水平的上移,这将引发市场对中期票据热情欢迎之余的冷静考虑。另外,中期票据的利率上行将给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此时如何加强监管,防止出现类似美国的次贷产品,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是监管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中期票据融资的改进建议

1、切实做好中期票据与公司债、企业债等融资工具的协调工作,避免彼此之间发生较大冲击。此外,中期票据对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产品和贷款业务也具有明显的替代性,从而迫使商业银行进行深刻的转型。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威胁,各行要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寻求风险和收益匹配的新型客户和新型业务,以适应直接融资占比上升而贷款相对萎缩的形势。

2、进一步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中期票据实行交易商协会注册的市场化管理方式,无疑对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披露能力、定价能力、风险识别及判断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初期的中期票据发行企业资质均较好,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控制好信用风险将是中期票据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对市场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因此,银行要抓住这一机会,提高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以保障各项投资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3、创新中期票据结构性产品,以满足扩大投资和抵抗风险的需求。中期票据在期限、利率计算方式等方面存在优势,能够适应各种投资者对投资期限的特殊要求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要求。而结构性的中期票据产品还可以使投资者规避各种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美英等成熟金融市场上已存在活跃的全球中期票据市场。随着市场的深化和发展,加入全球中期票据市场将成为我国中期票据发展的必然目标。鉴于此,各银行应组织人力物力提前开展结构性中期票据的创新设计工作,以便适应日后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的纵向和横向发展。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期票据作为一种新兴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不仅存在其他融资工具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中期票据的推出填补了企业对中期资金需求的断档,优化了企业债务结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债券市场。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中期票据的不足难以避免,如果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期票据的融资优势,克服其不足之处,必将促使我国中期票据融资走向完善并逐步加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