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肿瘤影像学

肿瘤影像学

肿瘤影像学

肿瘤影像学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96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并资料完整的颌骨病变265例。

1.2方法

病理分类参照WHO2005年口腔领面部肿瘤分类新进展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二版,并着重对颌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征、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颌骨各种病变相对发生率及在上下颌骨的分布

在住院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265例患者中,男151例,女114例;性别比为1.32∶1。其中牙源性囊肿134例,男女性别比为1.53∶1;其他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01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感染性病变1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1;恶性肿瘤17例,男女性别比为0.7∶1。其中位于上颌骨的病变112例(42.26%),下颌骨151例(56.98%),上下颌骨皆受累2例(0.75%)。

2.2常见病变的影像特征

2.2.1根尖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8例,占18.1%。发生年龄4~82岁,20~40岁者21例占43.8%。男性占47.9%,略低于女性。64.6%发生于上颌骨,35.4%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上、下颌骨根尖周围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骨破坏区,发生感染时边界模糊,其内密度增高。

2.2.2含牙囊肿在本组病例中43例,占16.2%。发生年龄6~79岁,20~40岁者22例占51.2%。男性占55.8%。67.4%发生于上颌骨,32.6%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有清晰硬化边,内含牙齿。

2.2.3牙源性角化囊肿在本组35例,占13.2%。发生年龄17~86岁,20~40岁15例占42.9%。男性占54.3%。25.7%单发于上颌骨,74.3%单发于下颌骨,12.5%同时发生于上、下颌骨。表现为囊状或分隔的囊变区,略有膨胀,边界清楚,部分略有硬化,病灶内密度较均匀。

2.2.4造釉细胞瘤在本组病例中29例,占10.9%,属交界性肿瘤。发生年龄2~65岁,青壮年多见,20~30岁者占38.1%。男性占69.0%。10.3%发生于上颌骨,89.7%发生于下颌骨,尤其好发于下颌角。典型表现为伴皮质膨胀的单房或多房囊性低密度区,病变边缘可呈扇贝形,边界清楚,可有囊腔间隔和硬化边。伴邻近牙根吸收,骨皮质变薄有时中断,肿瘤可经骨皮质中断处侵及上颌窦、鼻腔和邻近软组织。本组中19例(19/29)为多房,表现为皂泡状或蜂窝状,分房大小不一,周围皮质变薄,其内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

2.2.5骨瘤在本组病例中16例,占6.0%。发生年龄20~65岁,20~40岁者10例占62.5%。男性占62.5%。43.8%发生于上颌骨,56.2%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类圆形、不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2.2.6纤维结构不良在本组病例中15例,占5.7%。发生年龄10~38岁,10~20岁者9例占60%。男性占66.7%。33.3%发生于下颌骨。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呈毛玻璃样改变或高低混杂密度影,常伴有牙齿移位。

2.2.7骨化性纤维瘤在本组病例中11例,占4.2%。发生年龄14~54岁,20~40岁者6例占54.5%。男性占54.5%。36.4%发生于上颌骨,63.6%发生于下颌骨。典型病变直径1~5cm,也可更大。表现为边界清楚、单房或多房膨胀性生长的类圆形或分叶状溶骨性病灶,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多有硬化边,病灶内呈混杂密度,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可伴随邻近牙齿移位。其软组织成分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以上七种疾病占本组疾病的74.34%,其余疾病相对少发。

3讨论

发生在颌骨的病变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其中牙源性囊肿最多(50.6%),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次之(38.1%),恶性肿瘤相对较少(6.4%)。牙源性囊肿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根尖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其中根尖囊肿在所有颌骨疾病中发病率最高(18.1%);本组共良性肿瘤76例、恶性肿瘤17例,良、恶性肿瘤比例为4.47∶1。本组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依次为:造釉细胞瘤、骨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瘤,分别占10.9%、6.0%、4.2%、1.9%、8.1%。和郑彤等的报道大致相同。恶性肿瘤依次为纤维肉瘤、转移瘤、淋巴瘤、骨髓瘤,分别占1.9%、1.9%、0.8%、0.8%。转移瘤中以鳞癌局部侵袭相对多见,我们所统计的5例转移性肿瘤中,4例为鳞癌局部侵袭,1例为转移性腺癌。肿瘤样病变以纤维结构不良(5.7%)、骨囊肿(3.8%)为主。发生于上颌骨的病变113例(42.4%),下颌骨152例(56.7%),上下颌骨皆受累者2例,上下颌骨的发病比率为0.75∶1。本组231例颌骨病变中,男女性别比1.29∶1。除颌骨恶性肿瘤男性发病少于女性外,良性肿瘤、牙源性囊肿、瘤样病变、炎性病变皆为男性多于女性,且总体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根尖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都属于牙源性囊肿。角化囊肿生长缺乏自限性并具有某些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多发生在颌骨内,也可沿颌骨长轴生长,病变范围较大,边界清楚,密度可不均匀,囊肿大小不一,其内可含牙或不含牙。以单发、多房、不含牙和齿根很少吸收为特点。与含牙囊肿的鉴别是角化囊肿膨胀程度较轻,囊肿内所含牙较少附着于冠根交界处,且多为牙根已形成的恒牙。含牙囊肿有齿冠位于囊内,齿根位于囊外,牙颈位于囊壁上或整个牙齿位于囊内,但牙齿长轴指向囊的中心的特点。根尖囊肿表现为以根尖为中心的圆形或卵圆形囊样密度减低区,大小不一,多为单房,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一较薄的硬化带。并且该病牙的牙周膜和骨硬板均消失。合并感染时囊壁模糊不清,无骨膜反应。根尖囊肿,较具特征,诊断上无大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有五种:滤泡型、丛状型、基细胞型、棘皮瘤型和颗粒细胞型,其中滤泡型最多见。好发生于下颌骨,尤其好发于下颌角,本组21例颌骨造釉细胞瘤19例(90.5%)发生于下颌骨,高于文献报道。文献报道多房者占60%左右,本组中19例(19/29)为多房,表现为皂泡状或蜂窝状,分房大小不一,其内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间隔。无论单房还是多房表现的造釉细胞瘤,周围皮质变薄,其边缘多为分叶状或波浪状,这是由造釉细胞瘤的病变类型和生长方式决定的。滤泡型呈多房性,丛状型呈单房性。CT对在显示肿瘤范围方面较平片为佳。MRI可显示囊实性混合存在的多房和单房性病变,囊性病变典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造釉细胞瘤也可在T1WI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包括、囊壁和分隔在内的肿瘤实性区可强化。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颌面部较常见的瘤样病变。临床表现为颌骨局部膨胀性变形,表现为“骨性狮面”。CT扫面可见病变与正常骨质边界不清,骨质膨胀,病变区呈毛玻璃样改变或混杂性高密度影,其内骨质结构紊乱,骨小梁消失。容易和骨化性纤维瘤混淆。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骨肿瘤。

肿瘤影像学范文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的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0~65岁,病程1周-2年,其中有外伤病史3例。27例均有平片检查,15例同时有平片和CT检查,12例同时有平片、CT及MR检查资料。四肢长骨20例,脊柱2例,骨盆3例,肋骨及距骨各1例。

影像学检查1、 X线平片 膨胀性骨质破坏,呈吹气泡样,骨皮质变薄,灶内见粗细不等的条状骨性间隔,内见斑点状钙化灶、骨化影。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平行状骨膜反应和外壳增生,其内未见钙化及瘤骨组织。不全性病理性骨折。

2 CT表现: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内缘呈大小不等弧形压迹,病变可穿破骨壳突入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部呈单纯囊性区域或不均匀密度区域,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液性密度囊腔和(或)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可出现液-液平面。转换液-液平面有变化。比较复杂部位的病变,CT弥补了平片难以显示或显示不清的不足,对确定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大小、部位、膨胀程度、骨皮质完整性、周围骨质硬化改变及其内的骨嵴等帮助很大。

MRI表现 MRI具有多方位,多序列和多参数成像的优点,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组织学信息;对于平片甚至CT都无法显示的早期病变,MRI却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典型的MRI表现为膨胀性分叶状病灶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所组成,病灶边缘和内部可见线条状低信号影,代表纤维性或骨性囊壁和间隔。大部分病灶囊内可见液一液平,液平面上方为含较多蛋白质的血浆成分,T2WI表现为高信号;液平面下方为变性的细胞成分和含铁血黄素,T2WI表现为低信号。

3 结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平片、CT、MRI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普通x检查具有简单和经济的特点,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在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小梁分隔方面具有优势;而MRI的信号特点与病理表现密切相关,在肿瘤定性和鉴别诊断上有突出优势。综上所述,平片上的显著膨胀性的吹泡样骨质破坏,膨胀皮质呈线样包壳,CT上病变内部的纤维性或骨性间隔,病变以囊液性成分为主,MR上T2WI信号极不均匀,以多囊状或海绵状液性信号为主,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三者结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曾效力 陈卫国 樊长姝.原发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与临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4):563-566.

[2] 朱光斌,张雪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496-499.

[3] 赵建 朱瑾 郭智萍 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81-83.

[4] 朱记超 陈燕萍 曲华丽 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696-701.

[5] 陈建敏,张德钧,杨光钊.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表现特征[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9(7);520- 521.

肿瘤影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作者单位:450006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福转 葛涛);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宫风云)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表现为膨胀、溶骨型的少见的骨内良性病变,约占骨内良性肿瘤的1%,对其起源极其本质仍存在争议,在治疗上较为困难,术后易复发。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1]。回顾性分析21例AB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期为临床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 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8岁,平均22岁。病程2 d~1年不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靠近关节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位于脊柱者则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四肢病变可触及肿块,5例有外伤史。

21例均行DR拍摄患部标准正侧位片,CT扫描采用Aquinilion 16排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5~200 mA,层厚5~10 mm,螺距1.5,矩阵512×512。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仪,MRI扫描均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400 ms,TE30 ms;T2WI:TR4000 ms,TE90 ms,层厚5~10 mm,视野24 cm×24 cm,矩阵256×256。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审阅,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钙化及软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发生于长骨14例,好发部位干骺端,短管状骨及扁骨5例,腰骶椎各1例。其中1例伴有骨囊肿,另1例伴有骨肉瘤。长骨14例中,中心性7例,偏心性5例,骨旁性2例。胫骨6例,股骨4例,肱骨3例,腓骨1例。11例均表现为近骨端骨干内囊性透亮区,病灶大小不一,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3例呈吹气样膨出到骨外。病灶内呈蜂窝状9例,10例骨皮质变薄,其中5例出现骨皮质断裂并发病理性骨折,6例出现骨膜反应,其中1例见有柯德曼氏三角形成。伴有骨肉瘤1例囊状破坏区下方见有骨髓腔硬化,大量放射状肿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长骨以外7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跟骨1例,距骨1例,腰骶椎各1例,均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囊状透亮区,其中1例见有条状、点状高密度影,均无明显骨膜反应。

CT表现:13例平扫见类圆形或不规则性低密度,边缘清楚,边缘轻度硬化8例,无明显硬化边缘5例,最大42 mm×30 mm,最小10 mm×6 mm,11例低密度内见有排列规则或不规则粗细不等的骨小梁间隔,2里见皂泡状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尚规则,1例腰椎体内见有溶骨性破坏且累及附件,囊内见有增粗的骨小梁,并见有液-液平面,8例见有液-液平面,3例见有散在小点,条状钙化,软组织肿块12例,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

MRI表现:12例病变均呈显著膨胀性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大部分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其内由多个大小、信号强度不等的囊组成,期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所有囊肿的边缘在T1WI和T2WI上均呈薄而光整的低信号,其中6例TIWI低信号区内见有混杂稍高信号,为亚急性出血所致,5例在T2WI见囊腔内液平面,液面上为高信号,下方为低信号,3例累及临近关节及血管,表现为关节面破坏,关节腔积液及增粗供血动脉的流空效应。

3 讨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就是除了ABC的病变以外,没有发现其他伴随性病变并存,继发性就是本病常伴随其他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甚至可与恶性肿瘤并存。本组见到2例继发性ABC与其相符。ABC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特异性的病理生理结果,可能继发于外伤及非特异性的血管病变。影像学对不典型的ABC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以致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2]。

ABC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始发期,活跃期。稳定期和痊愈期,在始发期,病变是边界清晰的溶骨区,在活动期,病变迅速生长,伴有进行性骨破坏,呈特征性“吹泡状”,稳定期,出现特征性的“皂泡表现”,愈合期,出现进行性钙化和骨化,变成致密骨块。DR对始发期诊断较困难,而CT和MRI均能明确显示,但DR不能显示液-液平面。ABC内钙化或骨化,CT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累及范围和程度,MRI在显示膨胀性改变,软组织肿块和特征性的液-液平面的作用明显,液-液平面在MRI上的显示率高于CT,在T1WI上显示最佳。液-液平面不是ABC特异性征象,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3]。ABC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多数充满流动的血液,囊内主要为不凝固的血液[4],所以在T1WI上缓慢流动的血液呈稍高于肌肉信号强度,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囊腔,囊间为低信号的间隔线,此为ABC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5]。

影像诊断骨骼病变的主要依据是发病年龄、病变部位、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如何准确充分显示骨的改变模式、骨膜反应的模式及病变的组织特征,成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虽然DR对早期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在显示骨干全貌方面优于CT和MRI,DR可作为ABC的首选检查和复检手段,CT对钙化及骨质细微改变敏感。MRI能显示始发期的溶骨性破坏,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有时不如CT。由于MRI对骨髓的改变很敏感,在MRI肿瘤显示的骨髓浸润一般比DR和CT所显示的范围大得多,这对骨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价值,对疑是ABC的病例应同时进行DR、CT及MRI的检查,以便正确分期,给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6]。

ABC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教ABC晚,好发骨骺,多呈偏心性生长,病灶的长径与骨干垂直,多无骨膜反应,临床上较ABC多见,另外,两者在骨科手术治疗后都有相当高的复发率。②骨囊肿:多呈中心性生长,病灶常呈对称性膨胀,骨间隔较稀疏,膨胀不明显,不出现斑点、片状钙化,很少见于扁平骨,很少骨膜反应,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病理骨折就诊。③血管瘤:成年人多见,好发于脊柱和颅骨,较少见于长骨,位于脊柱者,一般具有垂直条纹为其DR特征,被破坏的颅骨见有四周放射的骨针。④软骨母细胞瘤:好发骨骺,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多呈偏心性生长,皮质轻度膨胀,内夹杂着棉絮状或砂粒样钙化,肿瘤内无骨小梁,在肿瘤与周围正常骨之间有一层硬化缘,软组织肿块和病理骨折少见。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病灶边缘更显扁平,密度更致密,分隔更完整,病变呈分叶状,房间隔粗大。

综上所述,依据ABC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多可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 考 文 献

[1] 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4):293-298.

[2] 涂建华.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9):791-794.

[3] 曹殿波,姜丽娟,王柏,等. 上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0):884.

[4] Mahnken AH, Nolte-Ernsting CC, Wildberger JE, et al. Aneurysmal bone cysts: valoe of MR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radiology. Eur Radion,2003,13(5):1118-1124.

肿瘤影像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分类;影像学检查

随着当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肾脏疾病的诊断率明显上升。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根据病变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肿瘤大小、位置、性质进行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诊断手段[1]。影像学检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效果,还为医师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本文就肾肿瘤病理分类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研究,观察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2年1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肾肿瘤患者30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12例,女性患者88例,男女比例约为2.4:1。患者年龄3~83岁,平均年龄(54±1.7)岁。选取患者中左侧肾癌155例,右侧肾癌145例,患者左右肾癌比例达到1.07:1。选取患者中血尿185例、疼痛221例、肿块174例、三种症状均包含58例、无症状患者27例。选取患者中出现发热25例、消瘦38例、乏力41例、高血压21例、贫血22例。

1.2 影像学检查

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对295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对300例患者进行CT检查,19例患者进行肾盂造影检查。

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呈现强回声58例,呈中等偏强回声80例,呈低回声154例,患者检查均显示肾脏内占位性病变。B超检查患者中肿瘤突向肾外272例、肿瘤肾实质肾外形无改变21例。B超检查的准确率达到89.5%,误诊为肾错构瘤27例、误诊为肾肾脏肿瘤4例。

对300例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出现肿瘤低密度影90例、高密度影31例、高低密度混杂影47例、等密度影128例。对肿瘤患者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平扫CT值为13.1~65.2Hu,注入造影剂对患者肿瘤强化表现进行分析。CT检查的准确率达到95.5%,其中误诊为肾盂癌9例、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3例、误诊为肾错构瘤2例、误诊为肾梗死2例。

对19例患者进行肾盂造影检查,肿瘤处肾盂受压或肾轮廓有改变患者8例,准确率达到42.1%。

1.3 手术结果

根据患者症状对239例患者进行手术,其中肾癌根治手术217例、姑息性肿瘤切除术22例。其余58例患者因晚期癌实施化疗或放弃治疗,3例患者心肌梗死死亡。

1.4 病理分型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患者病理分型包括:透明细胞癌178例、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混合癌60例、状肾细胞癌15例、肾盂癌14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肾肉瘤6例、肾母细胞瘤5例、未分化癌5例、颗粒细胞癌4例、梭形细胞癌3例、错构瘤3例、肾梗死1例。

2 讨论

肾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泌尿系统肿瘤急症,主要包括源自肾实质的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以及发生于肾盂肾盏的移行细胞状肿瘤。肾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多发于50~70岁人群,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病理分类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果,从本质上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在对肾肿瘤进行影响学检查的过程中,初步完成诊断后CT扫描可以对空间及密度进行高分辨率观察诊断,对患者肿瘤的大小、范围、性质、组织密度等进行分析,实现对患者肿瘤的进一步诊断[3]。CT扫描通过对病变内的钙化、脂肪及水分进行特异性检查,有效降低了对患者的误诊率。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低密度影、高低密度混杂影、等密度影,根据密度分区可以对患者肿瘤的液化坏死现象进行准确分析。CT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对肿瘤病例分类的分类效果,加大发现脂肪组织肾脏包块及错构瘤的机率。除此之外,B超检查、肾盂造影也可以对肾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进行有效分析。但是B超和肾盂造影的误诊率相对CT检查较高。

在本次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对患者分别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检查准确率达到89.5%,误诊为肾错构瘤27例、误诊为肾肾脏肿瘤4例;肾盂造影检查的准确率达到42.1%;CT检查的准确率达到95.5%,误诊为肾盂癌9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肾错构瘤2例、肾梗死2例。

研究结果证实,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患者病理分类及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取合适诊断方法,确保从本质上加强诊断的准确性。B超检查和CT检查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医护人员要对上述特点进行准确运用,从根本上加强影像学检查的运用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欣,胡晓丽,刘俊刚.小儿肾肿瘤病理与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7):124-125

[2] 马建辉,关有彦,郑闪等.肾细胞癌病理分类的新进展肿瘤学杂志[J].2008.7(5):93-94

[3] 邹万忠.新认识的肾脏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20084(2):82-83

肿瘤影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肿瘤 骨内淋巴瘤 教学 体会

【基金项目】新疆自然科学基金(2011211A05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8-01

骨内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大致可分两类:骨髓瘤和淋巴瘤。骨的原发淋巴瘤约占恶性骨肿瘤7%,占结外淋巴瘤的5%。有学者统计淋巴瘤患者其中16%会发生骨累及。基于骨内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较少见,而且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复杂,临床医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以下本人将以举例的方式,讲解如何将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结合在骨内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教学的应用。

一、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成人常见的骨肿瘤。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40%以上。临床特点:发病高峰在50-70岁,男性多发。多以疼痛为主诉。疼痛的部位变化多样但通常位于骨盆、脊柱和胸廓。一般白天明显,卧床可以缓解,负重、活动可加重疼痛。低位的后背疼痛常隐藏多发骨髓瘤。仅有10%的病人有软组织肿胀。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包括乏力、体重减轻、贫血、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骨硬化型多发性骨髓瘤)、高钙血症及肾衰竭等。病理性骨折相对常见,常累及非承重骨,尤其是第5-12肋骨。除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外,肿瘤分期检查包括全身骨骼检查和骨髓活检。偶尔需行骨病变部位的活检来确诊。影像特点:多骨髓瘤特征性表现为大量显著的溶骨性“筛孔状”骨质破坏伴随很少的或没有周围骨反应,而且骨皮质变薄。由于缺乏反应骨,多数病变骨扫描为阴性。有时也表现为明显的骨膨胀,形成充气样改变。病理特征:骨骼损害的外观变化多样。最多见的是髓腔广泛被明确界限、融合的、凝胶状、暗红色或棕色的小肿瘤结节所代替,结节大小约3cm左右。极少数病例中可看到骨髓中界限清楚的肿瘤结节和散在的未受侵区域。扩散的骨髓瘤细胞代替了正常的骨髓并破坏了附于骨皮质上的骨小梁,受侵的脊柱变酥脆以至于活检时椎体很容易被压碎取出,又称“软骨病”。镜下表现浆样细胞弥漫性增生。骨内有大量淀粉样蛋白(除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外,骨内存在淀粉样蛋白,通常即可诊断为骨髓瘤)。单发性浆细胞瘤在病理上需要浆细胞丰富的慢性骨髓炎相鉴别,免疫组化浆细胞瘤显示为κ或λ轻链,而慢性骨髓炎的浆细胞则是多克隆的。并且骨髓瘤细胞染色通常自然杀伤抗原CD56呈阳性,而反应性浆细胞瘤呈阴性。大多数骨髓瘤病例依靠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就可以作出诊断。浆细胞性骨髓瘤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A 诊断至少需要1项主要指标和1项次要指标,或3项次要指标(必须包括第1和第2项),这些指标必须十分明显的发生在一个有进行发展症状的病人。

B 主要指标:①骨髓浆细胞增生(>30%)②骨髓活检为浆细胞瘤③M-蛋白,血清IgG>3.5g/dl ,IgA>2g/dl,尿本―周氏蛋白>Ig/24hr。

C 次要指标:①骨髓浆细胞增生(10~30%)② M-蛋白存在但低于上述水平 ③溶骨性骨质破坏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二、淋巴瘤 临床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60-70岁年龄段更常见。男女比约为1.5:1。股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是骨盆、脊柱和肋骨。绝大多数患者主诉局部疼痛或肿胀。脊柱受累者可能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轻重不一,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淋巴瘤患者常常无自觉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症状后数年才就诊。影像学:X线淋巴瘤一般表现为界限不清的骨破坏区,常在骨干为浸润性表现,皮质可以增厚,但骨膜反应很少见。骨的大部分或全部均常被累及。病变的范围可能比患者症状反映出来的范围更大。虽然骨扫描或MRI显示骨髓腔广泛受累,但X线可能完全正常(如果患者骨痛,骨扫描或MRI异常,X线平片正常,鉴别诊断应包括淋巴瘤)。软组织肿块也可很广泛。为确定分期,应包括下列检查:血常规、血生化、骨扫描、胸部CT、腹部CT、骨盆CT及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常以混合性细胞浸润为特征,以大细胞和中、小细胞混合,呈多形性改变,也有一部分淋巴瘤为形态单一的大B细胞,有时瘤细胞呈梭形甚至出现肉瘤样图像。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有帮助。淋巴瘤治疗以化疗为主。放疗通常可控制局部病情。很少需手术治疗,只有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病理学骨折时才需手术。教学体会:骨内淋巴瘤少见,其形态多样,可出现梭形肉瘤样区域,遇见不熟悉肿瘤需鉴别淋巴瘤可能。

参考文献:

[1]姚树展,侯中煜综述,周存升.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905-907

[2]王岩等主译.《坎贝尔骨科学》

[3]徐万鹏,冯传汉.《骨科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