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环境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环境问题;勘测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妙月.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性危险评价问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2]王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15.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1.1城市水环境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在水污染控制的决策过程中,不能恰当地协调水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对于水环境的功能、效益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水环境受到损害;在规划技术上缺乏系统的规划指标。现有的水环境系统规划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规划方法和规划指标体系没有体现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缺乏可行的技术规范;在规划实施上缺乏规划实施监管技术支持。

1.2自净能力承载不了污染的力度

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越大,系统越稳定,系统能量越大,物质流动速度越快,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就越强,系统的纳污能力越强。如果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超过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有机碳被分解成二氧化碳移出系统,而氮、磷等营养盐则被留在系统中,继续参与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氮、磷等营养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生态系统失衡,物质循环阻塞,有机物和营养盐积累,最终会导致生态链断裂,水体黑臭。

1.3土地资源短缺引发与河争地

由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地紧张矛盾日益突出,与河争地现象严重,全市水域面积骤减.此外,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河道断面普遍偏小,且河岸多采用直立浆砌石护岸,坝闸控制水位不高,不仅河道槽蓄量偏少,水环境容量小,也使河流自然属性改变,导致水流缓慢,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容易诱发水环境恶化。

2.南宁市城市水环境治理现状

南宁市区内水系发达,邕江与其众多支流及周边水库、池塘,构成了以邕江为主干的庞大水系网络。目前南宁市水环境治理还主要采用清淤、截污、驳岸等市政工程手段。2008年,南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内河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和城乡污水处理厂项目两大项目类。2006-2008年,关闭了邕江边上4家年产3.4万吨以下规模的蔗渣造纸厂等措施并举,实现了重污染行业治理设施全面升级、排入邕江等河流的污染物全面下降。2009年,南宁将建设重大工程,将南宁市区内所有湖泊河流连通,南宁将成为水上威尼斯,打造“中国水城”。但是,虽然城市水环境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南宁市水环境治理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治理污水时的二级出水氨氮值偏高;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和设备运行负荷水平偏低;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低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等。

3.南宁市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对策

3.1制订科学的城市水务规划

城市水务规划是对城市涉水项目的综合规划,涉及防洪、城建、供水、排水、水环境、航运、旅游、水土保持等方面。根据南宁市城市水务规划的特点,制定如下的水务规划:第一,科学建设南宁市供水水源。在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论证治污、引水、节水三个方面,提出科学的城市规模意见和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导向意见。第三,水域功能规划要明确。城市水域功能涉及蓄水、排水(污)、航运、码头、旅游、休闲等功能,要全面规划,安排好水域与沿岸陆域的各种功能,水域应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条蓝线严格管理,避免南宁市建设的无序性和重复浪费;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四,河网水环境要确立。南宁市河网密布,却成天然垃圾场,要把改善河网环境,作为主要规划内容,全面规划,通过治污、整治、引清、控制调度、加强管理等有效的措施,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3.2建设水景观

水是渗透于城市之中充满灵性的景观要素。要根据南宁市水系格局,充分利用邕江及郁江这一宝贵历史遗产,重点围绕邕江及郁江沿江地带建设风景区、邕江两岸水系生态圈建设以及加强邕江生态景观风貌带建设等方面,依托于水、借助于水来塑造城市的品格,重点打造的“中国水城”总体规划方案为一江,两库,南、北贯城渠,五环,18内河方案。通过建设连通渠,形成五大环城水系,简称五环:灵湖环、相思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五象环。这“五环”经过的地方都可以简称成为南宁市的水景观,融合水、自然景物、人文建设、景观社设施的建设的水景观将会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为了继续改善及修复江水、湖泊生态环境,需要开展一些生态修复和生态净化工程建设。这类措施主要有:入江及入河口净化工程、邕江与郁江区生态湿地建设与恢复、邕江底泥的环保疏浚、邕江水生植物的打捞清除、流域面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引水调水以增加邕江及入邕江河道的生态补水量等等。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浙江省审计厅已经对其境内两大主要水系开展了大规模的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如2009年浙江省审计厅组织杭嘉湖三市及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开展的专项审计,2010年组织22个审计机关开展的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审计。根据已有的环境审计理论成果,环境审计理论结构通常包括:环境审计的目标、假设、概念、准则、审计程序和方法、报告等几个方面,结合浙江省审计厅环境审计实务,本文对其环境审计实施情况予以分析如下。环境审计的目标。我国审计体制属于典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地方审计机关“向同级政府、上级审计部门提交有价值审计信息”,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浙江审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要全面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资源环境信息化审计体系和现代化的环境审计管理体系,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和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深入推进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的提出,明确了浙江省审计部门今后一个阶段的环境审计工作发展目标。环境审计的职能。根据浙江省审计厅的机构部署,环境事项的审计交由审计厅下属的环境资源审计处负责,其职能为:负责环保、国土资源、质监等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责任审计;负责对由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管理的环保资金、节能减排资金、国土资金的筹集、管理及使用情况的审计;牵头对环境审计开展研究,组织、指导浙江省环境和国土资源的审计业务;负责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对相关审计或专项审计展开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浙江省在环境审计方面主要开展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责任审计,而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审查监督等内容则没有涉及。环境审计的内容。按照《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浙江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浙江省审计厅将流域水污染防治基本情况及总体效果、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水污染防治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营情况作为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该内容强调对责任履行、政策执行效果、资金使用、污染治理措施成效的审计,是环境审计目标的细化。环境审计的模式。在审计过程中,浙江省审计厅根据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要求,围绕审计目标开展环境审计:首先,充分掌握流域所在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业已开展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及其成效;其次,了解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突出问题;再次,对比该时期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效,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流域所在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工作绩效,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要求。环境审计的合作与组织。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不仅涉及环保、农林、水利等多个部门,而且涉及不同区域,时间跨度长,区域间环境投入不均衡。面对这种复杂情况,浙江省审计机关通过纵向、横向联动的方式积极开展审计工作,一方面与审计署联系,争取审计署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通过审前培训、审中交流、审后督查、现场指导等方式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协调和指导,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除了与兄弟审计机关开展合作审计外,还与环保、水利、农林、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要求部门内审机构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环境审计的报告。环境审计报告是环境审计的最终结果,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后,根据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治理的整体情况发表独立意见的书面载体。浙江省审计厅开辟了审计结果公告专栏,所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都会将审计结果公之于众。如2013年对世界银行贷款浙江省钱塘江流域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审计结果公告中,不仅将审计师意见、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公布,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通过环境审计发现流域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城乡面源污染初步得到控制、污水处理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并形成了较完善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但流域水环境质量离《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的要求、离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

二、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较于某地区的水污染环境审计,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因其审计区域广、涉及部门多,导致关系错综复杂,责任难以认定,水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当前,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难题亟待解决。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机构的合作体制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对流域水污染管理负责,而地方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承载着一定的组织利益和成员利益,水污染治理的外部性及现行水污染治理体制未能实现不同行政区之间污染治理的激励相容,使得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污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地方审计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在行政管理上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管理,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的各自为政加大了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的协作难度,造成各地区审计机关在合作审计中分工大于协作。缺乏审计准则的指导,审计方法不统一。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技术标准,是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也是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准则的缺失使审计工作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审计工作质量失去保障。虽然可以借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但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计划、审计对象、审计内容、范围、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存有重大差异。由于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来源于财经专业,对环境领域比较陌生,导致审计人员对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应该如何开展、应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规范、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比较茫然,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各地区虽然创造性地开展了环境审计工作,但审计方法缺乏统一规范,也导致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环境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环境审计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边缘性、应用性的特性,如污水处理项目运行情况的审计内容通常包括:审计已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是否达标、配套设施是否到位、设施运转是否正常,有没有闲置浪费等问题;调查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监测数据是否准确;调查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和污泥达标情况,是否超标排放污水、污泥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是否会因重金属含量过高而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这些审计项目是无法通过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使用的审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核查、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来收集审计证据的。参与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的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给审计结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三、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的路径选择

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2009年审计署又进一步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应逐步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领域,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同时要求“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每年应至少开展一项资源审计和一项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成为我国未来审计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推动环境审计在污染治理中更有效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应对当前环境审计管理体制、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研究等加以改革。建立流域环境审计的权威机构。我国跨界水污染环境审计所出现的种种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环境审计管理体制不合理。水资源具有流动性的特性,但地方各审计机构往往只负责本区域的审计事项,将一条完整的流域人为分割为几段,水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即使由审计署组织各省审计机关进行联合审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往往是先由各审计机关各自审计,最后再将结果汇总。如审计署开展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在试点阶段采取了联合审计的方式,即由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各省审计厅联合组成审计组,共同对天津市进行审计;而在正式审计阶段则实行平行审计的方式,由上述机关组成6个审计组分别开展审计。流域的整体性需要各审计组及时进行沟通协调,但各审计小组由于各不相属,造成审计分工大于合作,审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建立流域环境审计的权威机构,由其负责领导整个流域水系的审计业务,实现环境审计信息的“共有、共享、共商”,跳出地方利益的条块分割,强化环境审计的整体性和监督效果。探索自愿性的环境审计及信息披露机制。我国地方环境审计机关呈现人员少、项目多、任务重的现状,随着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和铺开,单纯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审计模式将难以为继,因此,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做法,探索开展自愿性的环境审计。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程度环境影响

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相当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兴建具有水库的水利水电工程会产生下列环境问题: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2.7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2.8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2.9库区的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

2.10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2.11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三、对于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补救措施

3.1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研究设计过鱼的建筑物等设施,研究设计用于人工孵育场和人工产卵场的建筑物,研究设计为改善水生物生境的眷水或排水工程,研究设计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施,研究设计改善坝下低温的建筑物,提高水温的工程措施;

3.2在防治水污染方面,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合理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增加枯水流量,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

3.3在改善景观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

3.4研究设计水利工程,防治疾病发生和流行以及防治病虫害。

由于现在社会上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认识水平越来越高,通过专门的学科门类来研究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措施,将会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师们亟须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为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我国水资源监测通过建立对大江、大河、湖泊等水环境的一系列的监测控点,把握水环境的大致方向,通过科学的技术支持,在水体的采样、运输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支持。目前,我国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共建设达到2860多个水质量监测站点,大多站点可以长期运行。

2我国当前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各种人为因素和天然因素都影响着水质量监测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水质监测通过不断发展,我国在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多方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水环境监测的方案、取样、质控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成绩。其中,我国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种类包括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酚类、农药类、氰化物、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钛酸酯类、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1)质量监测管理部门繁复错杂。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长期处在多个部门对一个水环境进行管理或一个部门对多个水环境进行管理的情况下。例如,我国地表水监测由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管理,而水利部门除了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外,还要对地下水和供水系统进行监测。在地下水的水质监测中,既有国土资源部门的介入,又有水利部门的介入,还有环保部门的介入。没有清晰、明确的权利、职责划分,水质监测的方案得不到最好的解决。2)水质量监测部门标准不统一。我国水质量监测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各部门对所需水质量的监测要求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水质量监测标准。例如对地表水水体的监测就包括了各大运河、渠道、湖泊、水库等的监测,这些监控点处于更自然的水体中,其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水体监测的标准,但其监测标准却不足以用来监测饮用水的环境,饮用水环境需要更加细致的符合人体需要的监测标准。3)水质量监测方法与实际水环境不配套。各国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不一。在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的数量控制在98项污染物上,其中包括有机质、微量元素、微生物、重金属、无机物等。我国虽已建立了系统的水质量监测系统,但因其水质量监测方法太过简单或复杂,监测速度慢,监测设备无法充分满足水质量监测手法,使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实际效益低下。在国家重点控制的8项污染物监测中,无法进行快速、简易的监测。4)水质量监测预警措施不严格。水环境质量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部分水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水环境各个相关领域监测的信息整合,对水体监测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可能性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备。预警措施不严格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还不成熟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不能保证预警的及时展开。主观因素有:各部分分工合作,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顺利开展。但我国现水环境质量监测错综复杂,涉及部门杂多,监测手续反复,各地方水质量监测信息沟通不及时,使水环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预警。

3我国水环境监测问题的相应对策

3.1细化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加强完善我国水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是我国解决水质量监测的重要一步。水环境监测是以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为重点的。完善水质量监测的责任细分,使水质量监测资源得到最大力度的使用,节约不必要的重复的监测,减少重复的职能作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不仅节约了水质量监测资源,使资源投入到其他更需要的工作中,还使水资源监测工作更加条例清晰,个部门协同合作,分工明确保障了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完善水质量监测质量标准

吸收更加安全、全面、精确的高新技术,整合信息通讯、网络、数据存储、传感器等新型技术,使水环境监测结果更加准确。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和方法,实现自动化无人监管监测,高效率的完成水质量监测工作,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各地方部门信息畅通,避免水质量监测重复,出现错误。结合现已有的水质量监测标准,通过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对比,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细化水质监测的项目,不断检测新的监测方案,最后达到各个部门全部通过的监测标准。

3.3提高水质量监测实践,创新技术方案

创新水质量技术方案需要不断提高水质量监测实践。通过大量的水质量监测项目实践、数据、对比,分析指出不同水体质量监测的行动措施,配合具体项目实践中的手法、设备、监测远离,通过动态实时监控,删剪具体水质量监测的不必要过程,借用相似水环境监测手法,弥补其它水环境监测的不足。虽然新的技术方案的产生需要大量的实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这种实践不仅可以为水质监测人员提供经验,避免在基本问题上出错,还可以为新的技术方案的产生提供了目标。加强水质监测相关书籍的出版,重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从国内外引进、培养得以胜任的人员才能使水质监测不断创新。

3.4提高信息优化,保证信息畅通

通过互联网等新型资源,及时传递各地方、各部门在天气、水利、开发等领域的信息,开发创建信息一体化,在短时间内使用云资源整合因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而出现的情况,快速开发出适用于一套适用的方案。通过信息整合,水质量监测部门还可借鉴其他部门的措施或与其它部门合作,共同解决因信息不调和而产生的分歧与意见。这种通过软、硬件合作,多种信息一体化,既免于信息的重复调查,节省了人员劳动力,又节约了水质监测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正确性与安全性,共同推动水质监测的新思想,为创造新的水质监测的未来提供了借鉴意义。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