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儿童故事

经典儿童故事

经典儿童故事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1篇

《全世界少年儿童最爱读的经典动物故事1》以“亲密的伙伴,伟大的朋友”、“千古的神话,不朽的传奇”、“狡诈的诡计,恐怖的陷阱”、“寻猎者的乐趣,躲避追猎的智慧”四个主题,选取了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独来独往的猫》、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在教堂里》、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肉的踪迹》等12篇风格隽永、温馨感人的动物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从吉卜林的笔下得知“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变长”,可以一起和“白海豹寻找安全家园”,可以爆笑马克・吐温笔下的“宠物大甲虫智斗卷毛狮子狗”,可以感受杰克・伦敦笔下的在人性无余的荒原上人被群狼追猎的故事,可以品读欧美少年儿童最耳熟能详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可以重温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连读三遍、爱不释手的故事:鼹鼠在雪夜里闻到家的气味时的那份激动、惆怅与惊喜,可以想象黎明前令鼹鼠和水鼠心醉神迷的动人笛声……

《全世界少年儿童最爱读的经典动物故事2》则以“动物的忠诚,主人的情意”、“动物来历的神话,城市源起的传说”、“弱势者的花招,充满童趣的游戏”、“躲避追猎的智慧,猎人的悲悯”、“神奇的魔法,荒诞的故事”五个主题,精选了美国著名的儿童作家、美国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主编者詹姆斯・鲍德温的《布塞弗勒斯》,与安徒生、格林兄弟齐名的世界顶尖儿童文学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素甲鱼的故事》,英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的《莫里斯变成猫的经历》等16篇妙趣横生、充满深刻隽永的哲理的动物故事。

“亚历山大大帝与他的忠马”、“雅典城的由来与马的源起”、“癞蛤蟆智胜蜘蛛”、“狼王罗伯”、“忠狗宾格”……石缝山泉边的小蟹,即使人们真诚地怜爱它,呵护它,它仍不愿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水中的鱼儿,它“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鸽子是和平的使者,是“城市的精灵”,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可以感知与学习各种生活知识,可以看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可以在惊讶与发问中娱乐和升华情感。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2篇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情景暗示,他们的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经典童话在幼儿道德启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童话的幻想、夸张等艺术特点,永远与儿童的天性相吻合。经典的童话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契合幼儿的精神世界,为幼儿带来巨大的欢乐,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德形象。幼儿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也总希望自己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他们的情绪一旦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下被唤起,就极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这样的物化加速了幼儿道德情感的迁移,让其自然而然地从童话中受到教育。因此,让幼儿接受优秀童话的洗礼,纯洁他们的心灵,是对幼儿道德启蒙的有效途径。

一、在童话欣赏中晓知足

首先,组内教师运用共同制作的课件建立起了温馨的对话场景,使道德启蒙教育的种子在幼儿的心中安营扎寨。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课件中“海”的反应为幼儿赏析整篇童话诗起到了良好的提示作用。幼儿发现,由于老太婆的一次次无理要求,老头每次走近大海呼唤金鱼时,大海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像是一种预感式的提示。如:(1)大海轻微地波动起来;(2)蔚蓝的大海发起浑来;(3)蔚蓝的大海不安静起来;(4)蔚蓝的海水变得阴暗起来;(5)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幼儿借助对课件中画面的仔细观察,通过海浪的变化体验金鱼情感的变化,从而明白贪心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他们甚至还想象情景,绘声绘色地模仿起角色对话来。赏析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讲述与欣赏,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的善良、老太婆的贪心、金鱼的感恩之心。我问幼儿:“为什么老太婆到最后会一无所有呢?”此话一出,幼儿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有幼儿说:“老太婆实在是太贪心了。”他的话得到全班幼儿的认可,大家争着说老太婆如何要求一次比一次高,野心一次比一次大,一直不知道满足。

在活动延伸部分,我又提出问题让幼儿们进一步讨论:“老太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你想对她说什么话呢?”“老太婆做了女皇就应该满足了”“老太婆肯定后悔死啦,要是她要得不是太多该多好啊!……”忽然,班里的“小百灵”马天翼激动地站起来说:“我们不能太贪心,到商店里去买东西也不能向爸爸妈妈提很多要求,不然我们也会像老太婆一样什么都没有的……要知道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要有感恩心……”幼儿从老太婆说起,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典童话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完成了传统道德的自我教育。

二、在角色评价中增同情

童话作家奇妙的想象和他们笔下的神奇故事具有无穷魔力。它们往往以具体的形象及艺术语言存在于时空之中,激发幼儿的感情、情绪,与幼儿的认识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帮助幼儿增强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给予幼儿思想道德的启迪和教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可以激发幼儿们的同情心。在前期准备中,幼儿已经多次聆听过这篇故事。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主要借助动画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故事内容,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点亮幼儿思维的火花,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切入点,逐渐展开深层次的观察、感受、体会、比较,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对幼儿所说的零碎语言进行适时概括和规范,用激情的语言描述情境,引起幼儿对小女孩悲惨人生的关注。在幼儿知晓故事梗概并梳理出故事四要素之后,又重点抓住5次划火柴经历、小女孩“冻死在墙角”的画面、小女孩死时“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出微笑”的幼樱唤柚画面中冷暖色、背景音乐的暗示及角色语言、语气、语调的即时模仿,让幼儿去感受小女孩是沉浸在幸福中死去的,帮助幼儿去体会小女孩在幻景中拥有的幸福,而现实生活中小女孩的命运却又是多么不幸,激发出了幼儿对小女孩的关爱之情。

幼儿纷纷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要邀请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自己家里来作客,有的表示要给她礼物,有的要买下她全部的火柴……幼儿们的言语不同,为小女孩所做的事情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便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那份同情之心。

三、在选择适宜中融德育

经典童话在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任何经典童话都可以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对象地使用。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具体需要,选择适宜的童话开展启蒙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童话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3篇

“新孩子”是一套儿童文学系列丛书。

它是由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新教育担任5年义工之后,倾力打造的童书。这是一套系统、完整地助力儿童成长的杰出作品,荣获“教师喜爱的100本图书”之十大童书、“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推荐图书”等,被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诸多学校选定为一年级共读书。

该系列童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儿童的身心成长相结合,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巧妙介绍了“每月一事”“晨诵”等优秀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在无声中给儿童以直接教育,也可以给教师、父母以教育手法上的丰富借鉴。

其中,首批推出的《新教育的一年级》共12册,概括了小学一年级的完整一年生活。小学一年级,不仅是孩子的学习转折期,更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的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比学到知识重要得多,并因此基本决定了学习生涯的走向。全书撷取144个当下儿童熟悉喜爱的生活故事,在这些生活故事中又讲述了85部经典图画书故事。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生活的内涵,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所以,有人总结出:《新教育的一年级》 = 12册 = 小

学一年十二个月 = 144个典型教育案例 = 144个儿童熟悉喜爱的生活故事 + 85个经典图画书故事。

“新孩子”更是一个系列公益活动品牌。

作家童喜喜同时是阅读推广人童喜喜,她于2013年10月发起了第一届“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希望“以推动阅读为手段,以公益的形式,通过讲座点燃、团队跟踪服务的方式,助推乡村教育发展”,该活动2014年6月1日正式启动。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的全力协助下,童喜喜在8个月中,每天平均睡眠5个多小时,日夜兼程,走进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100所乡村学校,行程共约152085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4圈。她经常1天做2场活动、演讲5个小时、赶3座城市,也经常乘车十几个小时到达一个乡村……战胜各种伤病,终于如期完成计划。

从2016年开始,“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更升级为“新孩子阅读公益行暨IAP阅读素养测评提升活动”,从对阅读理念、方法的普及推广,进一步提升为阅读的完整流程、科学高效,将由童喜喜和一群义工讲师集体完成,每年奔赴100所急需阅读指导的城乡学校,免费为父母和老师们送去接地气的阅读讲座。我也是这群义工讲师中的一员。

什么是新孩子?

童喜喜曾经说,儿童更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新孩子,就是具有儿童精神的大人和孩子――成人容貌,赤子之心。

或许,只有大人成为新的孩子,才能培育出新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生 经典 儿童文学 阅读

回顾我们的研究历程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趣引路,走近经典儿童文学的殿堂。

孩子要读课外书,究竟读什么书好?孩子不知道,家长也无所适从,教师也很迷茫。在研究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进行选择适合开展课外阅读的经典儿童读物。课题组成员以满腔热情,便摸索着开始行动。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最喜欢的课外读物”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童话一类的书颇有兴趣。于是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走进更广泛的儿童经典读物领域。

为此,我们从讲述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把每周一中午12:30至12:50定为学校“听老师讲图画书故事”的时间。校阅读推进组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充满童趣的经典故事;孩子们从听娓娓动听的讲述那一刻起,爱上了《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女儿的故事》……一系列贴近孩子生活的文学作品。此外,老师们还结合语文教材及时向学生推荐读物,如教学《丑小鸭》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武松打虎》之后,推荐罗贯中的《水浒传》;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并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第二阶段:以情感人,引导学生进入经典儿童文学的殿堂。

我们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收获。试图通过开展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创编童话、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本领。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作品的阅读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读故事上,而是发展为反复阅读,反复品味,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校园里处处可见学生专注阅读的身影。

用“爱不释手”来描述孩子读书的样子,真是一点也不为过。从喜欢书到爱读书,是孩子对儿童文学感情的细微变化。孩子们遨游在经典儿童文学殿堂,享受着他儿童时代最为幸福的时光。

第三阶段:明确目标,提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效能。

尽管儿童文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我们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是不能发挥其优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研究如何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把儿童文学阅读课与语文教学挂起钩来,让阅读的效能最大化。

为此,我们开始尝试研究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学会欣赏、积累、品味好词佳句,让他们逐步掌握一些文学技巧,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吸收书中的营养,并运用到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读写的成果。

第四阶段:建立制度,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化。

随着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也遇到了深化的瓶颈,好像再也无法有新的突破。经向专家请教、学习先进理念和反复实践,我们发现我们的经典阅读推广尚未形成制度,尚未课程化,时间久了,自然会流于形式,停滞不前。校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老师最终达成共识:大华二小要保持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特色,长期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实行阅读课程化,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虽然学校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努力开始课程化研究。我们首先请课题组各年级针对所教年级教材进行罗列整理,确立课内阅读课教学内容,随后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接受程度、兴趣集中点选编课外阅读课教材。有了自编教材,我们完成了课程化的第一步。紧接着面临的就是授课教师本身文学功底、授课形式、课型研究的问题。为此,学校不仅请来了儿童文学作家、教育科研专家、领导给全体语文老师作专题讲座,还派出其中的骨干老师去外校、外区、外省学习。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师资的培训,优化了阅读课教学,迈出了课程化的第一步。

第五阶段:深入研讨,在“有效表达”上彰显学校特色。

当校园的儿童文学阅读开展起来后,就要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让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益最大化。

经典儿童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总第652期/2016年/第7期英美经典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王菲(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06).

[3]任岩.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