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玉米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工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上玉米深加工工业正迅速发展,而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在蓬勃兴起。吉林省是玉米的主要产区,有着相当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于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工业。我们所熟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有长春的“大成”、公产岭的“黄龙”、“吉安新能源”、“华润赛力事”等。

1 玉米原料及其加工工艺

原料玉米种子基本的构造分4部分:外皮,玉米的最外层是很好的表皮,它含有重要的纤维素;籽粒中的软淀粉;在软淀粉的两边是硬淀粉,硬淀粉中含大部分面筋;含油脂和少量面筋的胚。

玉米干物质的基本组成是:淀粉占72%、蛋白质占10%、油脂占4.5%、纤维素占3.5%、其他成分约占10%,这只是籽粒干物质中各组成的比率,而实际上湿的玉米颗粒尚含有16%左右的水分。

玉米深加工的产品有:玉米油、玉米面筋、普通酒精、玉米淀粉、葡萄糖糖浆、玉米高果糖糖浆、右旋糖等。

2 玉米深加工工艺

从加工主要目的上看,可分为互相衔接的4个工序。

2.1 浸泡

水温约52℃。循环浸泡24~48h,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稀硫酸,循环水可防止玉米发酵而促进淀粉和蛋白质分解。

2.2 制油工序

使用碾磨机把浸泡软了的玉米粒磨碎。用离心力把胚分离出来,进行干燥然后用机械榨取或使用溶剂提取粗油。粗油经过进一步的精炼,可生产出高质量的食用油或生拌凉菜油。胚粉可做动物饲料。

2.3 筛选工序

剩下来的淀粉和皮层的混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研磨、筛选,筛选出较好的淀粉和蛋白质颗粒,像水粉浆一样流到下道工序。外皮进入饲料流里。

2.4 淀粉分离

由于淀粉和面筋的比重不同,几乎全部分离工作都可使用离心机进行。从粉浆中可提取99%以上的淀粉。进一步冲洗除掉可溶性废渣,使其进入3股产品料流之一。

第1股产品料流是干淀粉,产品是2种基本形态:粗糙的未进一步处理的淀粉,可适用于各种工业用途。可添加各种特制的化工原料来进一步处理这些淀粉,生产出具有各种特性的多种用途的精制淀粉。这类精制淀粉主要用于食品。

第2股产品料流是精制糖浆,通过筛选粉浆,可依次生产出3种不同的糖。第1种是葡萄糖浆,使用添加酶或酸做催化剂,利用水解作用生产。可依据含糖量,通过不完全转化,生产出具有不同性质的糖浆,称作玉米糖浆。

第3股产品料流使用发酵和蒸馏工艺,生产饲料用淀粉渣,并从中提取出普通酒精。

全部生产工艺要求原料配比十分准确,才能达到99%的玉米原料被利用。在重量上,成品与玉米原料之比可达到99%。

在玉米深加工整个过程中,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使用的酶基本有3种:α淀粉酶、糖化酶和同质异构酶。在加工中每种酶都起特定的作用。

3 玉米的产品及其用途

如前所述,主要7类产品:

3.1 玉米油

颜色金黄,是高质量的食用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加热时,不产生油烟。

3.2 玉米面筋

依据蛋白质含量,可分2种基本类型。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动物饲料组分。具有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矿物质较多,可用于所有动物饲料。如:肉用牛、奶牛、家禽、肉用猪、鱼以及其他动物、役用牲畜等的饲料。

3.3 普通酒精或者酒精

依据酒精含量——180和200标准酒精度,可分为2种类型,主要用于汽油的填加剂或辛烷的增强剂,饮用酒类和工业用溶剂。

3.4 玉米淀粉

有3种基本型:未经处理的粗淀粉;经化学处理的变性淀粉和糊精。主要作为粘合剂、胶结料、增稠剂、撒粉膨胀剂和发酵材料等。可用于食品,包括烘焙制品、啤酒、酒曲、食用酵母、糖果、香肠等的原料,用于肉汁、汤等食品的粉面子。用于非食品方面,包括包装纸、波纹板的粘合剂。各类纺织品、药品酵母、建筑材料等。

3.5 葡萄糖糖浆

根据不同的含糖量和甜度可分为4种基本型。葡萄糖糖浆是呈半甜、粘性透明的液体,可作为糖料,膨胀剂、酵母和湿润剂。用于食品包含甜面包、甜的烘焙食品、冷冻果实、啤酒、果子露、蜜饯、果浆等原料。在工业上用于烟草调味品、医药、医用糖浆、酵母以及化工原料等。

3.6 玉米糖或称右旋糖

分2种型:含9%水的含水化合物和100%糖的无水化合物。玉米糖是仅有的可代替糖粉的右旋糖,一般认为甜度相当于蔗糖的80%。还可作为甜料、发泡剂、酵母、和用于其它干物质的吸湿剂或吸收剂。也可用于食品。包括烘焙食品、食品、干粉冲剂、饮料、糖果、水果或蔬菜的罐头制品、酒曲等原料。非食品中,主要用于静脉活射,也应用于医药和化工等。

3.7 高果浆

根据果糖含量——42%或55%分2种型。产品透明、半粘性、非常甜的液态糖浆。在大多数产品中,认为它的甜度和蔗糖一样或稍差些。由于在使用时不呈现干粉状,主要用于充碳酸气的饮料、烘焙食品、糖果、水果露、奶制品、蜜饯、果浆等的原料。

4 玉米深加工的意义

玉米深加工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重要的受益非常大的加工业。受益可分为6大范畴: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超过5 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美国的玉米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业。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美国玉米深加工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多样。美国玉米深加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玉米深加工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已制造出3 500种以上的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一是玉米淀粉。美国的玉米淀粉工业发展迅猛,是世界淀粉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2003年美国淀粉产量占世界淀粉总产量为50.8%。由于美国淀粉原料基地连片集中,所以淀粉厂的规模大,一般年生产能力在数十万吨。二是玉米淀粉糖。与其它淀粉糖相比,玉米淀粉糖具有成本低、副产品多、效益高等优点。美国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被用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 300多万吨。玉米淀粉糖除用于食品工业外,还应用于其它工业,如用于空气清洁剂和烟草的保湿剂,也用于砖瓦制造中,通过防止干燥过程中水分移动减少破裂和变形,还可用于水泥中延迟其凝固时间。三是酒精。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超过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 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在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4.56%用于生产酒精,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主要是玉米燃料酒精迅猛发展所致,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四是赖氨酸。玉米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类的产品主要是味精(谷氨酸钠)和赖氨酸。味精的生产主要在中国,赖氨酸的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日本。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赖氨酸都作为饲料添加剂。随着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赖氨酸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世界赖氨酸生产规模最大的是美国ADM公司,约占全球赖氨酸总产量的一半。

(二)有专业的玉米深加工组织。为提高玉米生产贸易及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美国成立了玉米生产者协会、玉米贮藏与加工协会和玉米精加工协会,且3个协会间长期保持稳定的协同关系,使美国玉米加工产业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等特征。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有9家公司,下属28家企业,年加工玉米3 556万吨,平均每个企业日处理玉米3 500吨以上。

(三)玉米深加工技术先进。美国在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节能、节水、节约原料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工艺。乳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采用膜分离与细菌连续发酵生物反应器耦合技术和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技术,赖氨酸生产采用连续离交法进行分离提纯。采用快脱纤维法和快脱胚芽法,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升了饲料副产品的价值。此外,经过改造的研磨技术有效提高了发酵罐的实际产量。

(四)政府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扶持。美国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财政补贴一种是政府直接补贴给加工企业,另一种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中对种植玉米的农户提供直接补贴。采取这种补贴措施取决于玉米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量,农户的玉米出售量越大,自然得到的补贴款越多。政府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提供补贴后,降低了企业收购玉米的价格,相应降低了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有利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许多玉米加工企业建厂的一半资金是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另一种是农业合作发展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无息贷款。另外,美国对玉米资源深度开发关键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美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工业产品淀粉、糖、油和饲料中,淀粉已成为工业应用的龙头;在一些工业领域,淀粉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不断开发新用途和扩展原有用途。除继续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

(二)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目前美国采用的玉米乙醇转化工艺分干磨和湿磨两种,前一种工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除生产乙醇外,其余产品都加工为动物饲料;后一种工艺则是把玉米籽粒分解成淀粉、麸质、胚芽和纤维。与干磨比较,湿磨具有延长产业链的重要优点:一方面,利用玉米的多价值属性分别加工出多种产品。诸如利用玉米胚芽生产高营养玉米油;利用玉米糠麸生产高蛋白饲料;纤维和液流混合干燥后也可当作低蛋白动物饲料出售。另一方面,利用湿磨工艺生产的纯淀粉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下游产品。玉米淀粉除经过发酵制取乙醇外,还可制作变性淀粉用于食品业、纺织业、造纸业及粘合剂等。用酶法可以把淀粉转化为一系列高纯度的葡萄糖下游产品,然后再通过发酵制成各种不同的终端产品。

(三)玉米开发利用向综合方向发展。美国在玉米利用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综合化,在产品开发方面,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变性淀粉。21世纪以来,为应对石油危机,美国大力开发石油替代品玉米燃料乙醇。随着对玉米成分和价值属性认识的提高,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完全改变了玉米单一化开发利用路线。采用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的只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因而被提高到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高度。 转贴于

(四)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推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玉米深加工业未来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依然要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酶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引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导致了一系列酶产品方面的创新和酶产品成本的降低,极大提高了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

(一)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玉米综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开发、引进玉米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玉米加工的综合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发挥现有优势和克服薄弱环节是确定玉米深加工业主导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在充分发挥味精、柠檬酸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酒精(尤其是燃料酒精)、淀粉糖和变性淀粉的发展速度。

(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在中国玉米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此,中国要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玉米加工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所以,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的政策。

(三)加大生物研发力度,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工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据统计,全国约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3篇

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政策导向

自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玉米深加工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有序发展,并将其作为调控粮食流通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对玉米深加工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抬高了行业技术、规模准入门槛,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将得以进一步发展,小型企业则被逐步淘汰。

二是国家根据玉米供求情况,通过随时调控深加工补贴幅度或直接限制原料玉米收购等政策手段,已基本实现将玉米工业消费占总产量的比例控制在26%左右的水平,但局部地区发展将有快有慢、有增有减,总体上工业消费绝对量会随着产量增长而增长。目前已建成的玉米深加工设施约有1/3能力尚未得以释放。

三是原料玉米限收与禁拍使众多小型企业陷入原料与利润双重困境,开工率明显下降,转型势在必行。大型企业由于储存规模大、收购实力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四是为限制能源加工与民争粮的程度,近年对燃料乙醇生产补贴逐步下降,未来有可能取消,将压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盈利空间,限制部分产能。

二、全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地域分布情况

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玉米主产区,即东北三省一区、华北、黄淮等地区,分别达到全国玉米加工能力的43.1%、30.9%和11.6%,合计占85.6%。从各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实际加工量来看,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河南、辽宁为加工能力较高的省份。其中,山东和吉林的加工能力分别为1453万吨和1306万吨,合计占全国玉米深加工加工能力的43%左右。

(二)深加工业玉米消费情况

2000-2008年是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的阶段,玉米消耗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11.5%上升至30%。随着国家对深加工行业的规范引导,自2009年以来有所回调,目前已基本调控到26%附近维持运行。

从具体消耗量看,2001/2002年度,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约1250万吨,2008/2009年度,我国玉米深加工消耗玉米3850万吨,7年增加了2600万吨,年均增幅为17.4%。到2010/2011年度,则达到4600万吨。11年间的复合增长率13.2%,高于饲用需求2.9%的增速,其中,2007年以前的复合增速高达16.2%。随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业的规范与引导,国内深加工玉米消耗量近年来已经出现了随着玉米总产量相对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三)全国主要玉米深加工企业

我国玉米年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5家,产能合计3000余万吨,在我国玉米加工总能力中占比46%。通过企业的战略调整,我国玉米工业已从过去中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规模化为主导的格局,形成了包括国有、外资、合资、民营参与的多元化格局的玉米加工业。

三、东北玉米深加工业发展情况

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中,吉林、黑龙江、内蒙及辽宁的加工产能分别为1306万吨、694万吨、591万吨、384万吨,合计加工产能2975万吨,达到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41%。这些产能共由66家1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规模化企业构成,其中百万吨以上的5家。

(一)吉林省

吉林省在加工能力上是仅次于山东的玉米深加工大省。该省深加工企业较多,规模较大,科技化程度较高,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7家,产能合计为1306万吨。作为我国玉米产量第二大省,巨大的原料优势为其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截至目前,该省玉米就地工业加工比例已达4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

(二)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22家,产能合计694万吨,加工能力占全国的10%左右。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乙醇为主,其他产品所占份额不大。但随着2011年部分大型加工企业在此投资建厂,黑龙江未来可能成为我国玉米深加工大省。

(三)内蒙古

内蒙古玉米深加工能力为591万吨左右,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5家。

(四)辽宁省

辽宁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较晚,上规模的不多,全省深加工设计产能384万吨,目前已有深加工企业12家,主要产品有酒精和淀粉。

四、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对市场的影响

(一)深加工企业掌握玉米收购主动权

粮源是深加工企业经营的命脉,因此各企业非常重视玉米收购,普遍利用自身储存条件和价格优势,与贸易商争收粮源,尽可能做到控制本地粮源、吸弓I周边粮源,客观上对产区玉米价格形成重要支撑力量。加工企业玉米收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 以保证库存为目的争抢收购。自新粮上市开始,各企业即抓住农户卖粮高峰时机,以较高价格全力抢收,囤积库存。2012年春节过后至3月底,收购范围扩大至周边地区甚至临近省。深加工企业能够吸弓I稍远地区粮源的主要原因是其收购价相对较高,加之节省烘干费用和粮库中转费用(两项合计一般70元/吨),较粮库收粮具有价格优势。4-7月份收购量明显减少,与实际加工量基本持平。8月份后市场粮源已很少,企业收购量寥寥无几,加工主要靠消耗之前的库存。需要说明的是,在二三季度玉米南运淡季,贸易商因价格倒挂无动力收购或因资金占用无力收购,而深加工企业收购活动并未停止,成为市场收购的主力。

2 对粮源水分要求不高。深加工对粮源水分要求不高,因此深加工企业收购往往先于贸易商启动。在新粮上市至来年3月份气温较低阶段,对水分一般可放宽到15%之上,之后为保证储粮安全,会控制在14.5%以下。

3 收购价格高于其他收购主体。为保证足量收购,企业在收购价格的制定上,往往高于周边粮库及贸易商的玉米收购价格,而且粮款结算及时,从而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二)东北深加工总体尚未对玉米下海量构成影响

自2007年以来,东北地区深加工玉米消费量总体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同时玉米下海量在2007-2009三年维持在1700万吨左右之后,2010、2011年出现明显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深加工消费量。由此看来,东北地区深加工总体上尚未对玉米下海总量构成影响。

(三)吉林粮源通过散粮车外运量明显减少

从散粮车装车的情况来看,自2011年开始,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在玉米流通市场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吉林省散粮车装车量较2010年下降了41%,占散粮车总运量的比例则由55.8%下降至32.5%。而黑龙江装车量较2010年增长了57%,占散粮车总运量比例由38.3%提高到59.3%。吉林玉米散粮车装车量减少的同时,吉林、辽宁两省玉米通过集装箱、汽车集运至港口的数量在较大幅度的增长。

分具体区域来看,黑龙江2011年散粮车运量增量最大的是哈尔滨、鸡西和佳木斯地区,分别增加128%、90%和44%;吉林省各地区均有较大降幅。一个基本现象是深加工产能较大的地区散粮车运量明显较少,其中长春、辽源、四平、松原、通化、大庆、鹤岗等地区对港口中转经营的地位或价值已经明显降低。

近年东北玉米工业消费量并未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工业消费应当不是造成吉林玉米散粮车运量骤然减少的直接原因。关于吉林省玉米流向的具体构成和原因,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调研分析。初步分析,吉林省玉米通过散粮车外运量减少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吉林玉米价格较高,贸易商更愿意转向利润相对较大的黑龙江地区收粮,吉林农民售粮期因此延长,利用汽车和集装箱运输更为有利。二是较大数量货源通过汽车、集装箱形式向锦州港和鲅鱼圈港集运。三是工业及饲料加工消费约占当地产量的60%,本地转化成为吉林省玉米消费的主体。

(四)东北玉米物流形式更为多元化

随着东北产区玉米价格逐步抬高,南北价格倒挂现象越来越频繁,北粮南运的贸易机会更难捕捉。而在黑龙江一吉林一辽宁一港口价格依次抬高的格局以及黑、吉两省玉米上市存在时间差、汽车运输更为便捷的客观背景下,东北玉米在深加工企业的主导下物流接力现象更为突出。

目前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大体布局在黑龙江南部地区至长春、四平、沈阳、锦州一线,地处主产区,交通便利。在深加工企业主导市场价格、大量收购的驱动下,吸引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粮源向白城、松原流动,双城、五常、肇东地区粮源向德惠、榆树、长春流动,大庆、北安地区粮源向肇东地区流动。肇东、公主岭、长春等地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已经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玉米集散中心,在粮源集结较多、满足自身加工需求且有利润的情况下,部分粮食又转化为贸易粮,向相邻地区流动或经贸易商外运。这种短途运输方式多采取一组一挂的拖车运输,100吨/车,运输半径最远达250公里。运输旺季为一、四季度。

在有关大型深加工企业看来,这种由深加工企业带动的物流格局将成为常态,因此一些大型深加工企业已经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玉米收购和物流基地。

此外,在经营利润的驱动下,一些贸易商也参与这种接力式的贸易方式,或发至港口,或当地销售,或短途运输销售给深加工企业,吉林很多粮库往往也能收到较多来自黑龙江的粮源。

随着这种接力式的短途运输的出现,加之散粮车集运至港口、汽车和集装箱集运至港口、国铁车入关、丹东港突起,东北玉米物流形式和流向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五、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一)尽管深加工还有30%以上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但在国家政策的有力调控引导下,未来几年内玉米工业消耗量将维持基本平稳,不会直接对玉米贸易和物流市场总量造成更大冲击。即使黑龙江地区具有扩大产能的需求和成本优势,但预计国家不会放开太多。

(二)远期来看,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饲料及食品加工业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较大。玉米本地消耗转化能力的均衡发展将使得东北区域性玉米价差乃至北南玉米价差逐步缩小,市场贸易机会更难捕捉。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业链;产业链化;产业集聚;吉林玉米

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带,美国、乌克兰、中国。吉林位于世界著名的黄金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位于全国之首。玉米深加工及过腹转化产业已成为吉林省除了汽车产业之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食品、吉林赛力万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皓月、正太、德大等大型集团公司已形成了吉林玉米龙头产业群。大成玉米深加工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长春玉米园区将成为一个年产值过千亿元的玉米生物化工城。随着玉米产业向纵深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玉米产业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已成为吉林玉米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世界粮食问题(粮食供给约束)的出现和我国玉米总量的约束,粮食用于工业的比重受到限制。国计民生、环保等问题对玉米产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玉米产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结构、规模合理化是玉米产业今后发展主要方向。玉米产业链化和产业集聚问题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问题。

一、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着一定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或企业群。玉米产业链就是以玉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深加工、转化、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单位或企业群。产业链化是指行业融合现象。过去农业相对独立,农业生产、加工、研发、转化、销售、服务基本处于分离状态。现在,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流通业出现了加速渗透流通融合趋势。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在融合传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上实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研发、转化、销售、服务一体化,在一体化的体系中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界限消失了。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就是农业产业链化趋势。产业链化是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现象,现在以至于将来,产业链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从吉林玉米产业链看,玉米产业链属于资源导向型产业链。玉米加工转化企业对玉米资源供给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玉米资源供给者农户、粮库对玉米加工企业是有选择性的,在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农户(粮库)对企业选择小,价格受控于企业。在世界粮食资源紧缺的今天,农户的主导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农户(粮库)与加工企业这种竞争性资源供求关系是我国玉米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标准化栽培的专用玉米面积少,玉米工业加工价值增值幅度小等等,使玉米产业效益受到限制。这就是玉米种植户与玉米加工产业融合程度低下原因造成的,也就是产业链化程度低。吉林省到2005年为止,51.6%玉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属于合同关系,15.9%属于市场买卖关系,13.8%属于利润返还合作制方式,18.67%属于股份合作关系,省级以上玉米重点项目只有一家与农户实行股份经营合作模式。此外,与玉米加工企业配套的定点、定向的玉米原料基地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分散的农户玉米生产方式使玉米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玉米加工企业缺乏稳定、优质的专用玉米原料。我国加入WTO后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加快,企业与农户订单种植,集约化经营并对玉米种植规模进行大稳定、小调整(要求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等做法收到一定成效,强化了玉米种植户与加工企业的产业融合程度。

美国是世界玉米产业最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前端的突出优势是紧密型的玉米原料基地建设。品种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栽培标准化的大型农场化原料基地,产业链化特征明显。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体制与美国有着实质的区别,以家庭小生产为主体的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现代化农业特征难以体现。吉林玉米产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利用产业集聚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来实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完美结合。所以,产业链化是玉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在吉林玉米产业链中部和末端,是吉林玉米的深加工、转化、市场运行的产业链过程。在产业链中部是由三条链构成:第一是粮食产品链,第二是饲料过腹转化成畜牧产品链,第三是玉米精加工产品链。吉林玉米加工企业已达500余家,长春大成、公主岭黄龙食品、吉林赛力万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皓月、正大饲料、德大、广泽奶牛生态园等大型企业已形成企业群,是实现玉米产业链化生产的基础。从吉林玉米加工企业总体看,大型龙头企业偏少,多数属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除大成集团及少数企业技术装备、研发水平具有世界水平外,其他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年。致使产品质量低,耗水、耗能大,产出效率低,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不能普遍应用,使玉米产业转化水平较低。吉林玉米企业这种规模差异、技术差异、装备水平差异是玉米产业链化的硬件障碍。而在玉米加工业横向管理方面,呈现跨行业、跨部门、纵向分割、横向封锁、多头领导分散管理局面,构成了吉林玉米产业链化的软件障碍。

目前,吉林玉米加工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是阻碍玉米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低下意味着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企业间融合互补性弱,企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差等。吉林玉米产业要实现整体化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像荷兰花卉业集聚、山东寿光蔬菜集聚那样,吉林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必须完成。也就是在现有状况下加快玉米工业化进程,形成农工联合体、大龙头、大航母,产业梯次明显,企业间供应链关系明确形成一种高度协作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产业链化生产。2005年统计吉林玉米产量中只有15%左右在省内实现深加工,其余85%作为二级原料销往外省用于深加工。与此同时,外省深加工产品如味精、酶制剂抗生素等产品大量返销吉林省。这就是产业链深度、广度不够,产业链化程度过低造成的低效率玉米产业。

在2008年以后,吉林玉米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大成玉米250万吨玉米加工能力的确立,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使玉米深加工能力大幅提高。以玉米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网络的建设,使玉米产业市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玉米流通、需求链逐渐完善,年产值千亿元的长春玉米园区,玉米生物化工程已纳入吉林发展规划中。吉林玉米产业链化生产方式即将形成。 转贴于

二、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及相关机构的集合。如荷兰的花卉业集聚,拥有世界花卉65%市场份额,年出口创汇250亿美元。我国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聚,年交易额已达50亿人民币。产业链是维系产业集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都集聚着企业群,这些企业要形成合理分工、协作,共享市场资源就要在产业链化基础上结成产业效率明显的产业集聚形式。

在吉林玉米粮食产品链、过腹转化畜牧产品链、玉米深加工产品链上集聚着数百家大中小型企业,现已形成企业群。这种企业群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梯度明显、供应链关系明确的产业链化关系,还需要随着玉米加工业市场发展、淘汰、重组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成熟型的产业集聚形成。吉林玉米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主要倾向于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是由同一产业,生产不同产品的众多的企业组成,如生产过腹转化产品的正大、德大、皓月、广泽奶牛生态园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大成集团,黄龙食品工业公司等大型中心企业。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5篇

(一)饲料企业补库消极,南北港口库存高企

南北方港口玉米价格稳定,节日过后行情暂未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北方港口日到货量约2-3万吨,而南方港口日走货量在3.5万吨左右,较前期有所下降,另外最新消息,班轮运费继续下调。库存方面:由于目前南北的高库存压力,下游消费持续低迷,短时间内价格难以上涨,后期应关注优质玉米占比情况,如果优质玉米数量有限,价格下跌空间将有限。

(二)玉米进口利润丰厚,挤占国内需求空间

全球玉米丰产,供给充足。国内外玉米价差较大,进口利润丰厚,促进进口。2014年1月份玉米进口650984吨,同比增长256833吨,涨幅较大,高进口量冲击国内玉米需求空间。另外2013年8月,阿根廷农业部部长NorbertoYauhar对外表示,中国已批准进口首批阿根廷转基因玉米,这批玉米已经发货,将用做喂养猪和鸡的饲料。2013在11月份,批准进口巴西玉米。这将扩大国外玉米进口来源,增加进口。在国际玉米价格低廉,以及玉米进口来源扩大的基础上,预计今年玉米进口持续处于高位,挤占国内需求空间。

(三)养殖利润持续亏损,短期饲料需求有限

农业部最新的数据显示,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4.2%,同比下降2.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6%,生猪存栏自2013年3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而从猪粮比价来看:截至2月21日猪粮比数据5.52:1,连续六周低于盈亏平衡点6:1;而从养殖利润来看:截至2月21日生猪养殖利润-152.50元/只,连续六周处于亏损状态。当前生猪产能依然偏高,加上未来几个月是消费淡季,生猪价格上涨动能不足。

从饲料原粮来看,玉米和小麦是能量饲料的主要原粮,从两者目前价差方面来看,玉米相较于小麦仍具有价格优势。因而,国内饲料消费增长预期有助于提振玉米消费预期,进而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另外,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在猪粮比连续5周低于平衡点的情况下,国家将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适时启动猪肉收储。虽然此政策对于短期内生猪市场行情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当各地方陆续展开收储活动之后,猪价或将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而政策效应也将逐渐显现。

总体而言,短期内猪肉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但下跌空间亦有限。因此饲料需求预计维持稳定,难以大幅增加。

(四)产品价格弱势运行,深加工需求难有起色

近几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持续处于低迷状态,酒精、淀粉深加工行业亏损已成常态。近期玉米价格走弱,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压力减轻,但是下游需求仍然不足,下游企业经营仍处亏损状态。而酒精、淀粉行业,近期开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供给充裕,再加上需求低迷,持续施压酒精、淀粉价格,深加工产品价格弱势运行。深加工企业亏损加大,而年初深加工产品又处于需求淡季,预计后市深加工行业开工率或有下降,对玉米需求将有所减少。

(五)大量玉米收购入库,国储库存突破8000万吨

截至2014年2月20日,东北临储收购总量4296万吨,去年同期528万吨。2013年东北临储玉米整体入库量近3100万吨,2012年东北临储入库量在1000万吨左右,近三年来临储玉米库存已经突破8000万吨,达到历史高值状态。而今年临储玉米收购活动将延续至4月底,3、4月份将是春节后产区玉米集中上量阶段,临储入库量将继续上升,至临储收购活动结束,市场预计收储量或超5000万吨。大量的临储玉米入库虽然缓解了玉米短期供给压力,但庞大的国储玉米库存量增加了后市拍卖的风险,超过8000万吨的国储库存施压玉米市场,后市玉米价格难以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