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刚步入青春期,认知思维能力不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还难以理性解决问题。在对青少年进行需要心理辅导和价值引导时,需要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环境下,身体开始发育,身体外形和身体机能及性器官逐渐成熟,而生理的变化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主要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关注自己,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二是情绪情感体验增强,对外界的反应更加敏感;三是认知和思维能力增强,抽象的思维能力逐渐占主导。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意识、情感、思维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各方面都尚不够成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问题

“情绪具有较高的兴奋性、激动性、易变性、紧张性以及冲动性的特点。”情绪是由外在的刺激引发出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人事或者不同人事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情绪表现,情绪主要分为喜、怒、哀、惧四中表现形式。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让身心愉悦,增强办事效率,而愤怒、悲伤、冲动等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及时遏制,容易导致心理障碍,造成行为异常,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2.人际关系问题

青少年由于自身认知特点的局限,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包括孤独感与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等,青少年的思维具有局限性,难以正确看待交往的意义,在探寻友好交往之道时会受到阻碍。青少年如果没有处于正常交往的氛围中,在喜悦时就也难以相互分享,在困难时缺乏相互帮助,在有心事时不能相互诉说,因此,难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缺乏交往或者交往出现障碍,会使人得不到心理满足感,情感依赖发生缺失,逐渐衍生出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身心的良性发展。

3.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在学习上,中学课堂与小学课堂相比,理论性更强了,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有所提高,需要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可能会产生学业心理负担,陷入消极焦虑的状态中,阻碍学业学习,影响学习效率,长时间没有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信心,而面对退步的成绩,可能会继续加重学业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在生活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远离的生活圈子,结识新的同学,与家人的沟通和相处时间会相对减少,需要青少年走向独立,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如果没有合理调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新生活,则会形成心理落差,遇到生活中的重重障碍,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却没有及时解决,会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产生歪曲的行为,不利于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果长期置之不理,会阻碍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青少年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青春初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萌动,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引导青少年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潜能,同时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自己的不足,做到悦纳自己,以进取的精神去寻找正确的路径弥补缺憾。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办法,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其次,积极与他人相处,学会理智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会主观臆断,没有顾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脱离群体时的孤独感和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难以协调解决,从而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的泥淖中,逐步封闭自己,形成社交恐惧症。这就需要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明白人际交往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对自身而言是受益匪浅的,这也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并且学会在交往中真诚付出。

最后,青少年的家庭、学校和教师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行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一是青少年的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双方要和睦相处,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心理状态通常是健康良好的,但是在家庭关系僵化,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通常缺乏家庭的关怀和教育,内心深处是封闭、自卑、抑郁的,这需要引起重视。二是学校和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和心理咨询室,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并且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后都应该做到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尊重青少年的人格与尊严,理解青少年的个性与差异,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 干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癫痫 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

Psychology analysis and healthy education in teenage epilepsy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Abstract]Investigation on teenage epilepsy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hospital shows that all the cases are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y problems to some extent such as depression,inferiority,hostility,dread and disobey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and lack the knowledge of epilepsy,anxiety,superstition and pessimism in parents. Healthy education for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is good for the recovery with long-term benefit.

[Key words]Teenage Epilepsy Psychology problem Health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01-02

癫痫是大脑神经系统突发异常放电所致的短暂性、反复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的慢性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我国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患病率为7‰,以儿童及青春期发病居多[1]。75.0%~80.0%癫痫病人发病年龄在18岁之前[2]。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和公众的歧视,给癫痫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3]。加上患者及家属癫痫疾病知识匮乏,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本文对2001 年1 月~2006年12 月来儿科及内科住院的青少年癫痫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为我院儿科及内科住院的青少年癫痫患者及家属,共26 对,其诊断明确,脑电图检查有癫痫样活动或癫痫样放电。其中患者男17 例,女9 例,年龄10-18 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9 例,初高中13 例,大中专3 例。家属文化程度:小学10 例,初高中11 例,大中专以上5例。职业:农民13例,职员8例,干部5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单独询问或调查并记录,内容包括癫痫知识了解情况,服药的依从性、自身的心理问题、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通过面对面沟通,赠送打印好的相关科普材料等方式,进一步作好健康教育宣传。

2.结果

26 例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压力重,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抑郁、自卑、敌对心理、不良的遵医行为;家属对癫痫知识的匮乏,急于求成又无奈的焦虑不安,经济的拮据、悲观无望等复杂的心理。经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提高了认识,纠正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对以后的行为做法、规范治疗受益匪浅。

3.心理问题

3.1 抑郁、自卑、敌对、恐惧心理

学龄期的孩子心理反应敏感、性格脆落、可塑性强。由于世俗偏见,人们对癫痫错误的认识、忌讳与排斥,往往对患者持冷漠、疏远和歧视的态度,加上经历了长期的疾病折磨,很容易使患者对周围人产生不信任、不合群、心理自卑,害怕在学校突然发病,被同学耻笑、讥讽、看不起,加上学校师生对疾病的不理解而劝说其患者及家属休学,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加大,借故旷课、学业下降,最终导致休学,而小学生的休学在早期就为其将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埋下了隐患,造成己不如人的心理阴影及人际关系的紧张,再加上饱受癫痫发作的折磨、药物副作用的痛苦,终日生活在不知何时何地突然发作的恐惧之中。

3.2 由于很多人对癫痫认识不足,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农民,文化程度低,疾病知识、药物信息匮乏,经济拮据,孩子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治疗,得病乱投医,急于求成,部分家属相信“包治”、“根治”的广告宣传,听从江湖巫医的假方药,求神拜佛,信奉单方治大病,结果越治越重,使病情恶化,错过治疗的时机,造成病情长久不愈、反复加重,丧失了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随之相继出现焦虑、绝望、无助无奈情绪。还有的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干预,生怕孩子发病遭遇不测,将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外出,干预孩子正常的生活交往,久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乖戾、不合群等等。

3.3 不良遵医行为

由于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不简断规范服药,才能控制和治愈疾病。不少患者和家属对癫痫认识不足,未能认真遵医服药,影响治疗效果,一旦用药控制了发作,就擅自减药、停药或有意无意漏服药物,结果造成癫痫再次发作,加大了下次治疗用药的剂量或数量,有的酿成大错,造成癫痫持续状态。有的家长认为长期服药会造成患儿的“呆傻”、药物的副作用造成患者乏力、嗜睡、体重增加、肝功损害、共济失调等不能耐受而厌烦服药,自行减量、停药。因服药不规范造成疾病复发占调查病例的56%[4]],这与病人及家属对预防复发的认识不足,不能体会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有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4.健康教育

首先护士要尊重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才能加强沟通、理解,鼓励其诉说内心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有关癫痫疾病的知识,对其躯体症状进行清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释,纠正对疾病错误认识及处置。让患者认识到焦虑、抑郁状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持续消极影响,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和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积极情感,使患者和家属从多年的“阴影”中走出来。提醒家长主动多与老师、同学沟通、解释,讲明癫痫并不构成对他人的伤害,使大家都来关心、爱护患者,使其置身于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家长既要担当起监护角色,又要不能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干预,可以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娱乐活动,让患者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健全的人格,享受平等、祥和的正常人生活。但要避免危险性工作或活动,如攀高、游泳、驾车等,避免玩电脑游戏、观看惊恐刺激电视等诱发因素。

向患者和家属讲授有关癫痫发病的原因和诱因,控制发

作和重视规范用药的重要性,以及擅自减药、停药、漏服、听信不科学的治疗等危害性,正确对待疾病治疗,养成遵医、规范用药的习惯。避免一切可诱发疾病的行为,重症患者可让其随身携带有个人资料如姓名、地址、病史、联系电话的卡片,以便发病时及时得到帮助和处理。

5.讨论

癫痫是一种慢性的、以特殊方式反复发作的疾病,受社会、环境、用药、教育诸多因素直接影响,造成患者和家属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疾病的加重、反复、绵延不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终生不安和遗憾。如果我们重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门诊就医的时机,采取各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宣传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就能让其就医少走弯路,解除思想顾虑,按科学的医治,由此就有可能改变或挽救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5]。调查研究显示,在有关癫痫知识方面,癫痫患者及家属并不比非患者知道得多,错误的概念,知识的匮乏,不仅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积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楚平华研究[6]也表明:健康教育对提高癫痫患儿父母监护能力的效果是明显的、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是保证患儿父母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需加强学习有关国内外癫痫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药物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健康教育的技巧,强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认识,相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使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有信任感,对治疗有安全感,提高知识水平,解除思想顾虑,增强健康信念,建立良好的从医行为,真正通过健康教育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6.

[2] 沈鼎烈.临床癫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

[3] 沈鼎烈.癫痫治疗的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1~3.

[4] 何丽芳.癫痫患者复发因素、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及家庭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1042~1043.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