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范文第1篇

一、传统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书”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科后备人才为手段。即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是古今教师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为师之道。但是,在新时期广大教师应认识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因为它表现出明显的“重知识倾向”。在这种长久以来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自觉地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学习者、服从者和倾听者。“学生应该服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观点不知道束缚了多少师生的发展,使师生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抑制。这些观点显然与新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这种单纯强调教书而不育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全人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全人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且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学业上的“高才生”。

当然,教师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为全人教育做好保障。对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学生发展作为目标,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评价学生时要看到学生自身的水平和努力,不断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三、育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喜欢学生。我们应该把爱学生作为教师的职业之本。历来的教育家们对此都是深信不疑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国外的教育家们也提出类似的理念。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些都足以看出爱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优秀教师要有让学生喜欢你的本领,做学生喜欢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使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当然,要做一个让众多学生都喜欢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不同,喜好也不同。如何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甚至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更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们潜心钻研。方法当然有,但是有些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比如,要具有宽厚的爱、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等,都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再次,我们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铸造学生的灵魂。古往今来,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是绝不可轻视的。美国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中指出:优秀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如何感染塑造一个个健康的灵魂,是考验优秀教师的最高目标。具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的教师,是依靠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学生彷徨与徘徊时能增加勇气和力量。例如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便是一个这样的优秀教师。俄罗斯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营造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可见,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然后分析研究,适当引导他们,使之思想进步、不断进取。

教书育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书育人;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13-01

1 教学与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即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学校中,老师不仅教学,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又有人说: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总要给学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不给学生的任何影响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条客观规律,即“教书”不可能不“育人”。“育人”的主要途径是“教书”。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统一体。

2 教书育人的出发点

了解了教学与教育关系,教书育人就应含义明确了,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1)教书育人必须是教师的自觉、有目的行动。要求教师从培养“建设者”“社会有用人”的高度来认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明确其任务和使命,并积极加以实践。

(2)教书育人,应贯穿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接触教师的主要机会,没有教学就谈不上”“育人”。

(3)教书育人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每个教师对自己要有要求,要落实,要总结提高,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推广好的方法,以期获好的效果。

(4)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育人也是学校工作的导向。在各教学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中一定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3 教书育人落实点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基本有三项任务: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其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任务。如何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呢?

(1)提高教学质量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有可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育人”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得当。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清,会给学生以“治学不严谨”的印象,教师的“育人”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起不到作用。

(2)提高教学的教育性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辩证法、唯物主义、方法论等教学因素,在教学中育人,不能简单地搞“两张皮”,提高教学的教育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那么教书育人就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教书育人应把他们作重点对象。

(4)抓准结合点进行教书育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发展历史较长,比较成熟。较严谨。教书育人在这些课程中结合点较多。如结合课堂教学讲学科发展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学科发展史,讲名人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结合课堂组织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5)结合公益劳动,进行劳动观念教育。

(6)结合实习,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敬业的精神,了解行业的团队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教育。

(7)教书育人体现在教学文件中,如: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求每课必须明确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论教育提要求。

(8)教书育人体现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环境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书育人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90-01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要适应新形势,培养合格人才,就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一、教书育人。(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教育者将一定范围内的科学知识、信息知识、专业知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育人――即培养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思想觉悟、思维能力水平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活动中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地参与形成“教”与“学”的统一活动,逐步完成育人的全过程。教书育人,是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活动。有位名人说过,单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在各学科专业知识里,无不渗透着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因素,教师在授课活动中的思想观点,无不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任。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经常地多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其次,要培养思想过硬的学科带头人树立典型,带动全面,这就需要有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教书育人是学校重点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学是重点,教书育人是重点工作的中心。成人高校除完成一部分学历教育职能外,还要逐步向岗位培训转化,这是新形势下的需要,在这种教育当中虽然对象情况不同,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是一样的,学校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运转,在传授学员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

教书育人范文第4篇

对此,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和平时与同仁的交流沟通中,我有几点真切感受。

就第一种导向来说,这种意见似乎现在占了上风,成为一种主流意见。执此种意见的人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具备工具性,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解析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学科之母”,如果对文本的语句解析出现错误的话,那么建于文本之上的一切,也都会随之出现偏差。因此,语文必须注重对文本的解析,以文本为重点,对文本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挖掘品位,强调对文本语句的正确解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文本是立足之本。对文本的内容解读如果出现了错误,那么对文本蕴涵情感的体会,对文本思想主题的理解,也都会随之误入歧途,基础的错误必将导致本质的错误,最后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宋明时期由于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解读出现错误,使儒学的传承走上了歪路,对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前途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又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下雨天,留客天”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情境也随之变化。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洋溢着暖暖的温情,而当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却从温情化成了冻彻人心的冷酷。放到课堂教学中来说,某次测试中,有一则题目:请你谈谈对“开卷有益”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大谈特谈对政治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看法。有的同学语句不可谓不精彩,观点不可谓不精辟,但最后很遗憾,试卷发下后,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对文本语句的解读出现了错误,最终导致了方向性的错误。好比一棵树,根上出了问题,枝叶当然不能幸免,所以注重文本的解读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但第一种导向也有偏失之处,它往往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挖掘,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甚至有人提出,思想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课决不能变成政治课。但他们都忘了,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人文学科,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而第二种导向毫无疑问注重了这一点,它提倡的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挖掘和张扬。从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出发,强调语文“育人”的特性。确实,语文绝不仅仅只是具备工具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工具,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承载和传扬的,绝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句词章,更有永不腐朽的千古智慧与万载才情。有谁能比李白更飘逸洒脱,有谁能比杜甫更博大厚重,有谁能超出苏轼的文采风流,有谁能忘却易安居士的婉约清丽。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对文章语句的咬文嚼字,那么中华文化的千古风流又将何去何从呢?文字可能是死的,但其中所传承的感情与思想却是鲜活的,千载之下,秦汉的幽古雄浑,唐宋的诗酒风流,谁能轻易抛却。当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像医生拿起解剖刀一样,去一一解剖那些佳句丽章时,中华文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和神韵又将何存?陶渊明醉卧于丛,对月览书,唱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所注重的是与文章中灵魂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而不是书虫蛀书式的啃嚼。孔圣人慨叹文章有教化之功,如果失却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语文生存的根本目的。所以,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往往沉迷于自己营造的意境中,却忘却了世上本没有“空中楼阁”,如果忽视了文本解读的基础作用,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凭空搭建出华丽的空中楼阁,即使勉力为之,也只是搭在浮沙上的楼宇,转瞬即逝。

教书育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困生 做人教育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6-02

教书育人,本是两位一体的。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和义务。但是,由于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下面是笔者对这种情况存在现象及造成的影响、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 重智轻德的教育依然表现突出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学校教育依然是校长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就是好学生。在这“唯分数论英雄”的环境中,有些因种种原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感到自卑、绝望、被排挤,只好选择逃避。特别是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中考压力,这种心理会更为明显。

二 重教书、轻育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片面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重传授知识、轻视育人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学生逃学、辍学,还有许多不良后果。首先,来自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追求分数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心理脆弱、人格扭曲。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因受不了家庭的逼迫、老师的批评而轻生自残,伤害同学、老师甚至父母的恶性事件,血的教训令人痛心。其次,由于片面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道德缺失,错误地认为考好成绩就是做学生的唯一理想,一旦考试成绩无法提高,就自我否定,没有远大理想,自甘堕落,甚至故意与学校、老师、家长对抗,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在社会上成为打架斗殴的“混混”,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这一切,就是教育偏离育人目标的结果。

三 教育错误导向的根源追溯

从上述情况看,问题根源在于教育评价体制。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仍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成绩(初中和高中),导致学校教育评价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带学科成绩为依据,只要考试成绩好,便会“一俊遮百丑”。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成绩好便“一好百好”。这种评价体制的结果是学校功利化:学校追求升学率和高成绩是为了生存,教师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生追求考试成绩是为了自己的出路,家长追求成绩亦是为了孩子的前程。考试成绩把各方面的压力汇集在一起,像一座沉重的山,这对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① 即所谓的“学困生”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些被“挤”出校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沦为“社会渣滓”。无须讳言,这是教育的失败。

四 使学困生亦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和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是多种多样的。”② 所以,学校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优势、特长,既要使他们成才,更要让其成人。要做到这点,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使育人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育分”。仅仅靠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来实施素质教育,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坚持到底、不能收到实效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抑制学校在考试分数、中高考人数上的不合理竞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校为本,切实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一个公平、宽松的学习空间,不至于使他们在残酷的考试竞争中成为牺牲品,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

2.学校教育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③ 每个人都会有他的闪光之处,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可能有那方面的优点,多一把衡量的尺度,就对学生多一份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如果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部分的“差生”,这种教育不仅不能使学困生抬起头来走路,还会使他们在人生的求知阶段成为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我们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不以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是否成才,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发展,切实拓宽他们发展和成才的渠道,让人人都成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大写的人。

3.关注学困生做人,也要家长更新观念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考试成绩不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能力,就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如果说孩子因成绩不好而被学校、老师否定是一种自卑,那么家庭再给予否定和批评就是绝望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不应总是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成绩,而应努力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引导,相信孩子将来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就能相对地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学困生一条成人之路。

关注学困生成人,应是全社会的责任。请不要把目光集中在中高考的那些高分“才子”上,也要看一看是否还有既未成才,又未成人的“不合格”公民。

注 释

①钱学森、吴增强.学困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9

相关期刊更多

教书育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师范大学

技术与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