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思邈的著作

孙思邈的著作

孙思邈的著作

孙思邈的著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孙思邈;道家养生;性命双修;内丹养生学

道家修道养生之学,古称黄老之学,其源大都托名于黄帝与老子。黄帝重人贵生,老子崇尚自然,皆以道为天地之本源,以性命为人生之根本。它是以自身的元精、元气、元神为药物,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再生功能,最佳地发挥天人之际的自组织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隋唐著名医学家及养生家,被尊称为“药王”和“孙真人”。生于公元541年(新酉岁),卒于公元682年(永淳元年),寿142岁。孙思邀博通经史百家。尤长老庄。兼及佛典。曾隐于太白山,修身养性。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当时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执弟子之礼甚恭,称其“道洽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至于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虽年已百岁,“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孙思邈对儒释道兼收并蓄,而对道家思想尤为推崇,对道家养生更是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他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曾言:“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在《千金翼方・退居》篇中曾言:“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孙思邈一生著述甚丰,可以肯定为其所著的著作有20多种,其中道家养生著作就占据大半,主要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摄生真录》、《气诀》、《龙虎通元诀》、《养生要录>、

在具体养生方法上,孙思邈推崇道家的性命双修、水火既济。首先,孙思邈极为重视精神修养,重视养性功夫。其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分别列“养性”专篇阐发老庄及《内经》“清静自然”、“恬淡虚无”、“治未病”之旨。他说:“神仙之术难致,养性之术易崇”,“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并对养性之术,提出了“十要”、“十二少”,忌“十二多”,强调要恬淡虚无,颐养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孙思邈以养性为本的思想。

吕纯阳曾云:“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由此可见,道家养生是一个性命兼修的完整过程。修性,即通过日常品德修养使自体中和场势得以蓄积和加强;修命即通过疏通经略而使精气得以自然返还,使身体功能得以改善和加强,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作用。事实上,孙思邈以“上智之材”弱冠之年即精研《老》、《庄》,韶年知“道”,其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完整过程十分谙熟。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中曾言:“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难老……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文中“高密问紫文之术即指三国时术士葛玄向著名道人左兹学习道家性命双修的“炼气保形之术”,“玉册之经”即指东汉魏伯阳所撰著并流传、被后世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由于《老》《庄》《参同契》等道家著述多用隐辞譬喻,常人难以理解和入门,故孙思邈首次用较通俗的语言对道家性命双修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释。其在《存神炼气铭》中写到:“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五时七候,入胎定观……”文中孙思邈详细论述了神与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了道家性命双修的长寿之道是“安神”“炼气”“存神丹田”,强调《内经》“形与神俱”之旨,并把锻炼的自然进程和效验分为“五时七候”,路径清晰,要点明确,便于后人体验。文中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的重要意义,并反复强调文中内容“至妙至神”、“诚信诚效”,其自珍之心,由此可见。

其为了让后人洞晓内丹养生的关键环节,在《四言诗》中还引用《参同契》中的“丹辞”描述了自己性命双修过程之内景体验:“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姹女气索,婴儿声疾,透出两仪,丽于四极……恶黜善迁,情回性易……号日中环,退藏于密,雾散五内,川流百脉,骨变金植,颜驻玉泽……。”

此诗系道家内丹修炼之诀。金精即指真铅,为坎中满之元精;石液乃是真汞,为离中虚之心神。其描写成丹的全过程,与《参同契》完全一致,当是作者亲身体验的记录。孙思邈对道家性命双修内丹术的重视在其它著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气诀》、《龙虎篇》、《龙虎通元篇》尽管现在已经失传,但从字义上看,《气诀》应该是炼真元之气的秘诀;《龙虎篇》、《龙虎通元篇》也应该是对道家性命双修原理及“还丹”关键环节的阐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它道家人物对“龙虎”一词的阐述找到答案。唐代刘知古在《日月玄枢论》中云:“道之所秘,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宋代道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紫清指玄集》中曰:“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元代李道纯在《中和集・龙虎歌》中更是对龙虎之义解释尤详:“龙虎者,阴阳之异名也。阴阳运化,神妙莫测,故象之以龙虎。……丹经子书,种种异名,不出阴阳二子,历代仙师,假名立象,喻之为龙虎,使学徒易取则而成功也。龙虎之象,千变万化,神妙难穷,故喻之为药物,立之为鼎炉,运之为火候,比之为坎离,假之为金木,字之为男女,配之为夫妇,以上异名,皆龙虎之妙用也。……反求诸己,情性也;化而裁之,身心也,魂魄也,精气也;推而行之,玄牝之门也,阖辟之机也”。

由此可见,道家著述中之“龙虎”都有大致相同的寓意,即是对一阴一阳之道,对坎离、铅汞、性命、心肾、水火之形象比喻和说明,是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道家性命双修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过程和原理等关键问题的阐释。

孙思邈的著作范文第2篇

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烁出了不老仙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代名医――《备急千金要方》和《千令翼万》的作者――“药王”孙思邈。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3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南麓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他生活了近十年,并且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姊妹篇《千金翼方》。在完成《千金翼方》的第二年,公元682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史书对孙思邈的具体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所以他去世时的年龄也就成了一个谜。

在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级,当地老百姓传说,这141级台阶暗合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六种说法:最小的是101岁,最大的是168岁,其余四种说:去分别为120岁、131岁、141岁和165岁。

但无论如何,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位长寿的老人。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多人为此修身求道,也有人让别人修道炼丹,来完成自己长牛不老的梦想。比如秦始里曾派徐福带着几百童男童女到蓬莱岛上寻找仙丹;比如汉武帝,他做了几个铜人,每个铜人手里托着一只铜盘,用来接露水,然后用这露水和着玉石粉末吞下去。不仅如此,那个时候还涌现出很多炼丹术士。所谓需求决定市场,帝王们坐拥天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于是炼丹术士应运而生。他们所炼的“仙丹”主要成分是汞、丹砂、硫磺、雄黄以及些矿石,实际上是“合金”丹药,不仅不能让人长寿,反而会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很多帝王求道炼丹,结果不仅没能长生不老,反而死于“仙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大量服用这种丹药,反倒使自己英年早逝。

和李世民生活在同 时代的孙思邈,也是一名炼丹术土,却活到百岁,并且还在百岁高龄看书立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丹药真是他长寿的灵丹妙药?

孙思邈年轻的时候也曾迷信炼丹术,相信烁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孙思邈还曾专门到四川收集高质量的丹石作为烁丹的原料。他把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鼎上出现层非常漂亮的结晶。孙思邈认为这就是丹药炼成的标志,他将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好――这就是“仙丹”的成品。

孙思邈在30岁的时候,成功地炼制出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叫做“太一神精丹”。这种“太一神精丹”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砒霜,众所周知,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甚至会有丧命之虞。为什么孙思邈精心烁制的丹药会是剧毒的砒霜呢?在汉唐时期,很多人迷恋烁丹术,孙思邈也不能免俗,但在当时简陋的研究条件下,炼成毒药作“仙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便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所以后来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必死无疑。五石又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喝下去,其实就是石头粉末。很明显,此时的孙思邈已经跳出了炼丹长寿说的桎梏,看出这种做法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他说,宁吃毒药,也不要吃石头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陕西铜川市的耀州区――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做耀县――有一个名叫“孙原”的村子。据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孙思邈的后代。

孙原村现在有3000多人口,分属张、焦、李、蔡四大姓,相传都是孙思邈的后裔,却唯独没有姓孙的人。史籍记载,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人们保留了孙思邈的祖茔,重新修建了他的故居,那么为什么这些孙思邈的后裔都不姓孙呢?

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里后长孙皇后得了重病,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李世民得知华原有个孙思邈,医术高超,于是下旨宣孙思邈进宫医病。在李世民下旨当晚,孙思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只老虎,老虎大张着口,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左手提着一篮李子。结果第二天,尉迟敬德就来请他了。孙思邈认为此梦预兆不祥,所以就叫他的下代赶快改名换姓。

在中国古代,为了避免灭门之灾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关于孙思邈的后代是否真的改换过姓名这件事,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也只有区区不足千字。据《新唐书》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性还特别好。七岁就可以日诵千言,并且精通诸子百家。但是,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所以,孙思邈自幼就切身体会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此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 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农民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这一安定的局面,为孙思邈学好医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越岭攀崖,进山采药。除了走遍家乡附近的名山大川外,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采药回来,就亲自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孙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他一心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些新疾病,创造出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们劳苦终日,却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好转了。同时,当地还有几家富人也找他看病,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联系穷人患夜盲症的原因,分析富人患上脚气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经过比较,孙思邈发现,富人

多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再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悬丝诊脉的传说

说回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据说孙思邈用的不是一般的万法,而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的名字叫“引线诊脉”,讲的就是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从这件事中能否找出一些孙思邈长寿的秘密线索呢?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生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就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采切脉。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但清代确实有相关的记载。慈禧生病时,太医就曾使用过“悬丝诊脉”的诊疗方法。不过,在诊脉之前,太医会先向老佛爷身边的宫女、侍卫以及大臣询问慈禧的身体状况,比如进食怎样、有没有着凉受风,等等。然后,他会去拜见慈禧,通过望色,进一步了解慈禧的身体情况。最后,他才会给慈禧“悬丝诊脉”,所以“悬丝诊脉”这种治疗方法应该是在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的。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都认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了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烁,将升无伺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往采。”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 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秘诀一: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秘诀二: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秘诀三:强调食养重视药饵

在饮食调养上,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举措之一。

秘诀四:居住环境很重要

孙思邈的著作范文第3篇

至于不读书报不干事,非但无益于养生保健,还会让人头脑迟钝、反应不灵,甚至逐渐丧失思维和办事能力,年老者还易患老年性痴呆,反而会促使人体早日衰老和死亡。所以,要想健康长寿,人们除应遵循一般养生原则外,还必须善于读书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特别是多学习一些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看似关系不大的知识。

孙思邈本身就是一位“苍生大医”,对医生同行,他强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千金药方·卷一·大医习业》中明确提出,医生除必须攻读各种医药经典文献及历代医药学家著作之外,还有文学、史学、哲学乃至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也应广为涉猎,这些对学好医药专业知识亦很有帮助。他说道——

“(业医者)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应为《内典》,乃佛家著作),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忌,触途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认为,业医者除了攻读医药专业知识之外,凡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家道家文献、《史记》《汉书》等史书、五行生克、七曜(指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等天文知识,都应当学习。这样可以扩充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这对当好医生自然很有帮助。

孙思邈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医生,也适用于所有人。而到了晚年,他更把读书看成老人消愁解闷的有效措施。例如他在《千金翼方·卷十四·养性》中写道——

人性非合道者,焉能勿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

孙思邈的著作范文第4篇

[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具有里程碑意义地详尽描述了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唐代以来的中医各家名门基本均延续了孙思邈确定的治疗糖尿病的框架。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到饮食治疗和辨证论治等都有新的创意,尤其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将黄连、花粉、生地等列为治疗主药,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孙思邈对唐朝以后的历代中医治疗糖尿病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 糖尿病;孙思邈;病因病机;并发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95-02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中详细记载了其对糖尿病的认识、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等内容,对现今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与西医治疗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作者在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践和研究中切身体会到,奠定疾病治疗基础的是《内经》和《金匮要略》,有效指导临床分型、治疗法则和遣方用药的是唐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名震中外,受到历代中医各家所推崇;在治学思想、医德观念、针灸、药物、养生等方面贡献较为突出;《备急千金要方》具有里程碑意义地详尽描述了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唐代以来的中医各家名门基本均延续了孙思邈确定的治疗糖尿病的框架。为此,作者温习古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探寻孙思邈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症候、中医治疗和辨证分型等方面的特殊贡献。

1 对病因病机的描述

1.1 久服丹药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于白石英引起消渴的描述。“梓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浙患消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但病情浙益加重未见好转,以至达到不可救药地步,“浙以增剧,四肢羸辍,不能起立,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遂予辨证施治,“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长愈。”继而又服用“铅丹散亦即减,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

1.2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备急千金要方》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糖尿病。“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然则大寒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继之指出“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其离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1.3 房劳过度,肾精亏虚

房劳过度及其所致肾精亏虚是导致糖尿病及兼证的主要因素。《备急千金要方》曰:“盛壮之时,不知慎惜,快情,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接着对年少者进行描述:“又年少慎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唯有虚耗,唇口干焦,白泄;”亦或出现其他症候,“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进而指出其原因所在“此皆由不节所致也。”

2 对症候的描述

2.1 口渴尿多

多尿多饮多食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之描述。

2.2 身体消瘦

消瘦是糖尿病的又一典型表现,《备急千金要方》有“四体羸辍,不能起立”之描述。

2.3 意识障碍

《备急千金要方》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出现意识不清之征象“令人虚极短气,精神恍惚。”

2.4 全身症状

孙思邈著作的案例描述“有人病渴利始发于春,经一夏,服栝楼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浙食肥腻,日就羸瘦,喉咽唇口焦躁,吸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故不为气力者……”认为全身症状由虚热所致。孙思邈认为“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王也,心王便汗,汗则肾中虚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数也。此为平人之证也,名为消渴。”孙氏进一步指出“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经云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于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滋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

3 中医治疗

3.1 治疗禁忌

3.1.1 不得灸刺 孙氏在著作中认为“凡消渴病经有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进而《备急千金要方》指出禁忌的原因“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

3.1.2 禁 临床医学研究证明,性生活过度者血糖常居高不降。

3.2 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备急千金要方》是最早记载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古代医书。孙思邈认识到糖尿病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饮食治疗不愈给予药物治疗,即“夫医者,当需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且糖尿病治疗应做到三慎“一饮食,二,三咸食及面。”可见其中有关于饮食与消渴关系以及饮食注意事项的描述。

3.3 治法方药

孙思邈认为治疗消渴大法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备急千金要方》有52方治疗消渴方(有方名者18方),《千金翼方》有方22首。治疗消渴方药较多,主要包括猪肚丸、黄连丸、茯神丸、口含酸枣丸、猪肾荠s汤、浮萍丸、棘刺丸、三黄丸、瓜蒌粉、阿胶汤、枸杞汤、黄芪汤、增损肾沥汤、铅丹散、九房散、茯神煮散方、骨填煎等,沿用至今的治疗消渴病的有三黄丸、黄连丸等方药。其中23方中有天花粉,16方中有麦冬,12方中有地黄,11方中有黄连,5方中有玉竹,4方中有黄芪。可见,丸剂、汤剂、煮散剂、口含药等为临床常用消渴治疗的剂型,其中汤剂和丸剂应用较多。《备急千金要方》中治疗消渴病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天花粉、黄连和生地,说明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突破了经典以肾气虚主论,重视肾气丸的思路,对治疗消渴病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3.4 消渴并发症的治疗

消渴并发症多见,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查阅孙氏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1 便秘 孙思邈采用具有“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作用的大黄丸进行治疗。

3.4.2 胃反而吐食 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胃轻瘫。孙氏采用具有“主胃反、吐而渴”作用的茯苓汤进行治疗,方药组成: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生姜三两、桂心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一两。

3.4.3 四肢烦疼 是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肢体凉、麻、痛症状。孙氏“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汤方,方药组成为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用四肢烦疼方“治热病后虚热渴”,方药组成为“葛根一斤,人参、甘草各一两,竹叶一把。”

3.4.4 失精(遗精) 孙氏采用棘刺丸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精方:棘刺、巴戟天、石龙芮各二两,麦门冬、苁蓉、石斛、柏子仁、厚朴、桂心、萎蕤、菟丝子、细辛、萆Z、小草、杜仲、牛膝、防葵、干地黄各一两,乌头三两。上十九味,末之,蜜和更捣五六千杵。以饮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

3.4.5 痈疽 相当于现代糖尿病性蜂窝织炎,严重者合并败血症。孙思邈认为“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痈疽篇有治疗痈疽、瘰疬、恶疮的五香连翘散,方药组成:青木香、沉香、熏陆香、丁香、麝香、射干、升麻、独活、寄生、连翘、甘草各二两,大黄三两。同时外用麝香膏。

3.5 针灸治疗

消渴病久者不得灸刺,《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弱而死。”同时孙氏指出应禁忌误伤,《备急千金要方》同时指出“亦忌有所误伤,但作针许大疮,所饮之火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但是初患可以进行灸刺,原文为“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

糖尿病病人是否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各家看法不一。临床上确有因针灸致感染而发展成脓疡久治不愈者,分析其原因在于血糖重度增高所致急性感染。由上文可知,孙思邈认为是否采用针灸治疗的依据是病程长短,这是不科学的。如果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一般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但笔者认为最好慎用灸法。

笔者认为,应根据病症不同来决定是否采用针刺疗法,如可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出现的凉、麻、痛等症状,可考虑用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所见肢体偏瘫或语言障碍症状。但是单纯采用针刺疗法控制血糖的疗效不确切,患者往往难以接受。

4 辨证分型

孙思邈将消渴辨证分为实热、虚热、消中、内消等证型并进行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决不拘泥于不讲辨证用一方统治所有病人,体现了中医学的传统思想。

综上所述,孙氏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到饮食治疗和辨证论治等都有新的创意,尤其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制定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将黄连、花粉、生地等列为治疗主药,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应该说,孙思邈对唐朝以后的历代中医治疗糖尿病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吴铁.孙思邈对糖尿病治疗的贡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891.

[2] 柴润芳,卢建政.孙思邈对糖尿病研究的贡献[J].河北中医,2001,23(12):949-950.

[3] 卢建政,柴润芳.浅析千金方对糖尿病防治的措施[J].陕西中医,2003,24(2):181-183.

[4] 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J].河北中医,2004,26(10):785-786.

[5] 赵进喜.自我调理与辨证用膳[J].糖尿病新世界,2008,28(8):35-36.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12-316.

[7] 孙思邈.千金翼方校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649-650.

孙思邈的著作范文第5篇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晚年,居功自傲,不容异见,万事独断独行而又轻信谗言,排斥异己。宰相魏征被奸臣谗言污陷,罢官贬为庶民,归隐林泉。因含冤忍辱,心绪忧郁,造成性情不畅,故而积闷成疾,精神恍惚,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想起了老朋友孙思邈的医术高明,便去作心理咨询。孙思邈见魏征面容憔悴而又愁眉不展;闻其声软而无力;问其病历,没有“前科”,只是对当今朝政不满;切其脉搏,时浮时沉。经过一番“望、闻、问、切”诊断,孙氏对魏征的病症成竹在胸,于是半开玩笑地说:“丞相的病无妨,只是‘月经不调’而己。”

“月经不调”,魏征听了,愣住半天没有吭声,真叫他哭笑不得。好在彼此都是老朋友,语气轻重无妨。便问:“孙大夫您到底是名医,是庸医还是俗医?自古以来哪来男人行经之理。”孙思邈说:“都非也。我是半介‘明’医、一介‘心’医。”魏征说:“管你明医也罢,心医也罢,是医都应了解人的生理功能。老叟是个堂堂男子汉,哪来的‘月经不调’。”

这时孙思邈态度严肃起来了:“你就是‘月经不调’。”说罢拿起笔给魏征开了一张处方,递给他就拂袖而去了。“嘿嘿,火气还不小。”孙思邈走后,魏征越想越感到好笑,“哈哈哈哈,我倒要看看这处方写得是什么灵丹妙药。”拆开一看,没写什么黄芪、党参、芍药之类的药名。只是写了四句打油诗:“劝君按时服此药,十剂百剂不为多。宰相肚里好撑船,天坍下来有人托。”

相关期刊更多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习与探索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