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范文第1篇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与外部交往的增多,不仅仅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传进我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和腐朽阴暗的消极东西,也泥沙俱下传入我国。一些想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国的圆。穿的沾上“洋”气就显得“精神”,用的沾上“洋”气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气也觉得味道美,谁能出国溜一圈也觉得很风光。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已成了小巫,用公款出国则成了新的时尚。有些人在与外商交往中,不惜出卖人格、国格,奴颜婢膝成了新的假洋鬼子,有些人出国定居以后,以能打败中国人为荣,真是养虎遗患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产生极坏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广大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

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广大适龄儿童在这一时期都在学校渡过。尤其是实行全日制教学的学校,学生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在学校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被课堂教学所占用。这样就使得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现就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略谈几点认识。

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个教学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发挥课堂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时,不仅提供了可能,而且做出了充分的保证。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看,主要进行下述教育,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上九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尤其是热爱祖国的教育具体内容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不畏、敢与列强英勇斗争等爱国传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学生初步知道中国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知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要忠于祖国。这些要求完全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的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全面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从各年级段的教学要点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设课的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做到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如低年级段的教学要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日;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知道一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是初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因此,在低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国旗国旗我爱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重大节日》、《爱国小英雄张六子》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中年级教学要点是:知道一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精神;初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知道中国人民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要热爱,学习他们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里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做贡献,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为此,在中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我的家乡——黑龙江》、《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苏宁的故事》、《冯婉贞抗英的故事》、《圆明园的浩劫》、《新旧社会两重天》、《边防线上的哨兵》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高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好;知道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初步树立长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知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损害祖国荣誉、丧失国格是可耻的;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要提高警惕。高年级主要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做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为此,在高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伟大的成就》、《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献身的飞机制造家冯如》、《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我长大要造大桥》等课进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有层次性,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教育,既循环而又不重复,还逐步加深。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4.教育时间的连续性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了无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校期间每周都开设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就保证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间长达5—6年,从不间断。课堂上讲授其它要点时,如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教育,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保证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教育效果的有效

途径

思想品德范文第2篇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给学生具体事物的认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如果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作者从亲其师,信其道,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和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结合两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人品的优势作用,做到培养学生人品为先,《思想品德》先行,以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79-02

题记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但丁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教学目的,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过程。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力量,职责是教书育人,既要在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和高要求。而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无疑具有优势,因为它本身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做到培养学生人品为先,《思想品德》先行。

那么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人品的优势作用,做到培养学生人品为先,《思想品德》先行呢?

一、亲其师,信其道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交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情感的交流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从而“明其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打下基础。只有学生亲近、喜爱老师,才会对老师所传授的道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笃信不疑,最终具有良好的人品,对社会是一个有用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这样的典型例子是很多的,伟大领袖就是典型的一个。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一个是杨昌济老师,另一个就是徐特立老师。很亲近两位恩师,信奉他们所讲的道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念念不忘两位恩师的教导,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奋斗的脚步,最终成为一代伟人。“亲其师,信其道”是学生甘愿接受教育的有力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也是中国教坛的一句古训。怎样让学生“亲其师”呢?笔者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今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同样的,在学校也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的。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集中反映,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用人格、人品去影响学生。人品为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把微笑带进课堂。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微笑也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会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为课堂定下一个愉悦和谐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再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放弃以前“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的身份应该发生一些变化,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化被动为主动,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的,道理并不在多,而在于深,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心有他人天地宽》的时候,笔者首先说了一句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做人难啊!”,还模仿女名人说的“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的话,学生兴趣浓厚,接着话题一转,问学生怎样的做人才会不难,变得相对容易呢,在黑板上板书大大的“容易”二字。学生想了想很快地回答了,宽容才会变得容易。板书“宽容”,接着让学生大声的念出这两个词语,“宽容”“容易”,连念三遍,让学生懂得宽容了,就会变得容易了,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大彻大悟,一语中的,让学生学会宽容,感受心有他人天地宽,并举一个案例说明,让学生体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感受宽容的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明其理”,化做学生的行动,塑造学生的人品。人品为先,《思想品德》先行。

二、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指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统一。”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行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人品为先,《思想品德》先行。

思想品德范文第3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初中教育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关注。思想品德是一门初中的必修科目,是学生德育的中流砥柱。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思考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同智育、体育一样,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初中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受到的道德素质教育不充分,应该尽早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考

思想品德只是初中科目中非常普通的一门课,在中考中的地位不是很突出,所以一般不会被过分关注。但是考虑到其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又显得意义重大。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这门课的教学时,考虑的只有学生能否应付考试,而忘记了这门课原本的意义。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教学就变得非常功利化,与这门课的意义完全相悖,怎么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多关注这门课背后的深远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的业绩与学生的考试成绩联系密切,学生的成绩出色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反之则表示教学存在问题。这种常规的认识使得很多教师忽视了思想品德核心价值,单纯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的教学目标其实是比较畸形的,它损害了思想品德课,容易让学生迷失自我,被所谓的高分蒙蔽了双眼。如果能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这门课最大的成功。有了这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就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意志体现出来。比如在《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划出知识重点,然后让学生背诵记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很高,学生直接记忆要考试的内容,但很有可能学生对于这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不能明白这节课的深层含义。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起关于权利维护的意识,懂得权利的平等性。这些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下是不易明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思想品德这门课的核心价值,防止教学的目标出现偏差,误导了学生。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方面,要培养出社会适用性的人才不是依靠简单的知识灌输所能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将学生引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目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比较僵化,没有与素质教育相接轨。时代在发展,教育也一直在进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其被动的随着潮流改变,不如主动做出改变,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改变教学模式有教师自身的意志融入其中,更加符合教学的需求,而被动的改变可能会让教师难以适应,进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现代化的教学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所以教师应该多加了解,让自己的教学工作与现代的教学方式相融合。最浅显的就是各种电子教学设备的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思想品德学习因为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很多,所以相对比较枯燥,需要一些辅的措施,来增加这门课的趣味性。多媒体设备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让思想品德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可以适当地通过电子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案例之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进行课本的讲解和知识的引入,通过这样一个缓冲,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学实践性

我们现在的教学太过局限,没有什么实践性,难以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学生在学校教室内学习各种深奥的知识,但却不会在现实中加以运用,实践性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欠缺的一块。其实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是为初中生量身定做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看到,教材中《新学校,新同学》、《创建新集体》等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利用好这种联系。联系实际的教学让人觉得亲切,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虽然在教学要求中,学生需要了解时政,但其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学生也只是简单地了解,没有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所以算不上学以致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的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考试答题的时候,也将能够更加准确地使用。

结语

思想品德虽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科目来的重要,但它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有着超越考试分数的意义。教师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千万不能置学生的心理健康于不顾。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满腹经纶却道德低下的人却只会成为国家进步的阻碍。所以教师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被一时的成绩扰乱了视线,要从根基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价值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钟陈香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思想品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教育;“品”与“德”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1

思品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良好的品德素养是每个处于少年时期孩子的必要条件。针对时下出现的“80后”、“90后”群体新概念,不同人群对此议论褒贬不一,而他们本身却是社会的一个独立体,被人为上根据不同观念和认知而划分开来。这一切是依据是什么呢?划分开来对新一代年轻人又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这就不得不慎重从正面层次来解析。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好的开端将是新的开始。本文就此宏观新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品”与“德”。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正处于刚起始阶段,感知和认识事物容易形成一种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明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再就是要明白教育的主要目标。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处于空白化,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逻辑分析概念。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知识。而思想品德正是切实关系到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活动安排也是他们好奇的内容。比如要团结同学、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做人要诚实守信、积极进取,要自立自强……

这些都是有形的,很容易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处可依、有原型可循,这样的话,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应用的环境,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感知、认识。从而去掉以前自身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石。再就是新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无从辨别的进入了不同的是非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作为行为规范予以约束,当他们灌输了这种新知识之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会加以选择,从而净化他们幼稚的心灵环境。

由此可以得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启蒙小学生思想认识,引导小学生学会选择和辨别,塑造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思想品德中的“品”与“德”

品与德,既有别,又相联。品指表层,德指内里;品是外修,德是内炼;品是标准,德是内涵。品要靠德来支撑,德是靠品来表现。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课文内、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在塑造小学生品与的德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现在的学生不能拿以前那个时代我们受到的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方式去说教,现在的孩子在校外、网络上、社会上受到的一分钟的熏陶,洗刷了我们在校园说教一个学期的品德教育,五讲四美在他们这里成了笑料,尤其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自以为已经长大,装模作样看不起思想教育那一套。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品德好与坏、优与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影响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品生”教师,要以自身优良的品德、良好 的言行去教育、引导学生,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品”与“德”相结合,使学生内外兼修,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采用“小主持人”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很好。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小主持人自身,拥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想品德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实施情感教育,教师的自身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将“情”字渗透到自己的品行举止当中,能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更能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爱的教育,“品”与“德”的启迪。

三、抓素质教育,体现思想品德教学本质

众所周知,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应该是关于人生即人自己的学问,“育人”、“做人”,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育人”、“做人”即关于人生的学问,从来没有被设置为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例如《讲信用》一课中,开始设置一个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并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健全的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