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徽特产

安徽特产

安徽特产

安徽特产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促销策略,农业展会经济,生态旅游农业

 

一、特色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促销的概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安徽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一批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市场信誉的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分布比较广泛,近年来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水产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有一定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色农产品市场逐渐成熟,形成买方市场农业展会经济,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特征,特色农产品促销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特色农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要素之一。

特色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消费者购买特色农产品,或使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②]成功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活动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促销。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正确制定并合理运用促销策略是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经营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进行选择、编配和运用。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粮经、茶叶、山珍及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个方面初步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核心期刊。经过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该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效益提升明显。2008年,全市6大特色农产品种养户人均纯收入5880余元,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发展“一村一品”,是该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市确定15个“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和5个培育村,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围绕无公害蔬菜、生姜、凤丹、中药材、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展会经济,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示范村进行产业联结、村企互动。如表1所示,统计了部分铜陵市特色农产品如凤丹、白姜、三黄鸡、皖南土鸡、河蟹、莲藕、荸荠、葡萄等产销量,其中凤丹、白姜均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1铜陵市特色农产品调查表(2005年)

 

品种名称

2005年

市场销售情况

原产地

备注

面积规模(万亩、万头只)

年产量(万吨、万头只)

年产值(万元)

凤丹

1.2

1200

1500

国内外

铜陵县凤凰山地区

2006年4月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铜陵白姜

1

1.5

7500

国内外

铜陵县

“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黄鸡

90

250

3750

国内100%

铜陵县

 

 

皖南土鸡

55

45

1350

国内100%

铜陵县

 

 

樱桃谷鸭

90

280

5600

国内100%

铜陵县

 

 

河蟹

1.5

0.15

7500

国内、香港等;100%

铜陵县

“绿色食品”

莲藕

1

2510

53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荸荠

0.5

750

15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葡萄

0.15

0.3

1500

本地及周边

市县

郊区灰河乡

安徽特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徽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体制从2003年6月起开始试点,从2005年起,安徽在机务政策优势又无资本优势的情况下,根据中央精神主动自主试点。安徽文化体质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安徽文化现象”。

1.1 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集约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目前,安徽全省已有300多家文化典韦实现了资源整合,400多家精英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已经组建起大文化集团,包括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等,安徽出版团双双入选,在出版发行类企业入选数量上,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省广东省并列首位。

1.2 文化领域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在财政资金投入不减少的情况下,安徽已经形成了通过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银企对接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多种融资方式。2003年,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出台,文化产业作为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截止2010年,550多个项目进入“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库,投资总额超过1800亿元。2010年6月,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文化产业第5次亮相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签约项目工国际82个,总投资215.13亿元,协议引进资金超过200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14.29%、36.9%和41.67%,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印刷企业中96%是民营企业,民营演艺团体1600多个。由深圳华强集团游资兴起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已经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新标志,也是安徽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符号。

1.3 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已经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经建成文化产业园区8个,完成投资41.7亿元,入区企业126个,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在建文化产业园区27个,总投资2755亿元,入区企业136个,年销售收入186.2亿元;拟建文化产业园区30个,总投资245.5亿元,有19个企业预约入区。

总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经济新引擎。在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下,安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高于安徽省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截止2010年8月上旬已经超过360个亿。

2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融文化与经济为一体,在国民经济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在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是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安徽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但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安徽文化产业存在总体规模小、高端文化产品稀少、创新能力低、文化产业市场不成熟及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缺乏等劣势。

3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3.1 历史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以安徽省特有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辅之以研究开发和挖掘整理,不断丰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业、文物博览业和特色民俗文化三个主要的文化行业。

(2)以旅游业为基础,形成旅游业带动博物业和民俗文化业的产业化。

(3)面向市场,以文化旅游业、文物博览业和民俗文化业的联合,发展安徽省资源型文化产业。构建安徽文化特色旅游内容和特色旅游线路,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流向。

3.2 创意型文化发展策略

(1)安徽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结合安徽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形成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艺术创作和创意理念互动的知识基础。

(2)构建以文化企业为安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企业、创作队伍和营销公司的市场联系为手段,以文化产业市场导向为目标,一体化联合发展的安徽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

(3)大力加强安徽省文化营销公司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塑造或扶持几家有实力的文化传播公司,把安徽创意型文化产业推向省内省外市场。

(4)安徽省政府要为创意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创意型文化产业公司的文化价值体系;最后要努力宣传,提高社会对创意型文化产业的认可程度。

3.3 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与国外、国内其他省份的文化企业的合作。一是要利用国内外文化企业的资金、技术,二是要学习一些发展好的文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

(3)产品在高精尖的基础上,要国内、国外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塑造安徽文化企业的品牌效应。

(4)制造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做到与众不同,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汪石满.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安徽特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徽影视基地;区域文化;自然风光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98-03

随着电影事业逐渐走出低谷、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影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电影明星、影视基地、电影的拍摄花絮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尤其是电影的拍摄基地,不但成为电影的拍摄场地,也成为人们旅游的必选之地。

当前,我国不断的投资建设影视基地,也不断的发掘自然形成或历史遗留的可用于影视拍摄的资源。两者各有特色,前者,投资建设的影视基地可以真实的还原电影所需求的时代背景,但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较大;后者,自然形成或历史遗留的可用于影视拍摄的资源是不可复制的,无论自然风光还是物质文化遗产,都能体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安徽影视拍摄基地属于后者。

一、安徽影视基地概述

影视基地,就是电影电视拍摄的地点。影视基地源于电影片场,大都属于人工搭建而成,如浙江横店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但也有少数属于自然风光和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如安徽省的西递、宏村、秀里影视城村等。影视基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电影电视拍摄提供场地,发展到今天,影视基地担任着影视拍摄和旅游参观的双重功能,并逐渐发展为电影主题公园,成为旅游项目开发与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也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影视基地的兴起据说缘于央视领导的海外考察。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兴建的北京“大观园”以及河北正定的“荣国府”可以说是国内影视基地的雏形。之后,三国城、唐城的建立且取得良好的效益并成为我国影视基地的领头羊,在1995年前后引发国内影视基地的投资热潮。银川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城、上海车墩、怀柔影视基地等等都是那一时间投资建设的成果。一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为了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往往不惜重金打造影视基地。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和旅游已经发展到相对独立和成熟的阶段,而且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的局面。

徽文化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主要发源于皖南徽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南部。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

安徽影视基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民居和山水风光,为很多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选景和取材。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随着4项奥斯卡奖项获得影片《卧虎藏龙》在全球的热映,影片中,竹梢打斗、池边恋爱、深潭寻剑、飞瀑踏波等美妙情景即于黄山翡翠谷拍摄,昵称情人谷。影片的成功不但促进了此地的旅游业,也吸引了更多的剧组来此地拍摄影片。

古装喜剧《武林外传》上映并取得成果之后,黟县秀里村闻名全国,秀里也属于宏村镇,是个交通通讯便捷、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古村落。全村百余户,占地面积并不算很大,因此,秀里也被称为秀里影视村。

在2010年,相信观众们都记住了《阿凡达》里的外星人,殊不知,影片里部分取景来自安徽黄山,影片中的黄山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再加上3D效果,虽然身处电影院,但仿佛已在黄山之巅。许多国外游客便是在观看《阿凡达》之后慕名而来或再登黄山。

黄山南屏村原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小小的村子已经接待了很多剧组。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影片《菊豆》亦在此地拍摄。其实之前,南屏村就已经是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地点。《大转折》《徽商》等影片的部分取景均在此地。

二、在安徽拍摄的电影

在我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安徽曾是中国电影人青睐的风水宝地,在安徽诞生过许多影响力巨大的电影,是催生中国电影传奇的地方。

上述内容只是对在安徽省拍摄或者取景影片的简单统计,并不齐全,可以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区,一直是国内外导演所迷恋的拍摄或取景场地。这些影片产地既有国内也有国外,而且影片涉及各个类别。

三、安徽影视基地特色

(一)极具区域文化特色

安徽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发源地,而安徽的影视基地大都处在皖南徽文化覆盖的地区,这个区域内的房屋建筑、民俗文化都具有徽文化的特色。安徽南部属于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环境与自然风光。

徽文化包涵诸学科,内容繁杂,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于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而徽文化中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最多的当属徽派建筑,凡是涉及到在古村落中拍摄的影片均是徽派建筑。影视是视与听的结合,视觉元素在影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徽派建筑是本地独有的建筑风格,对比强烈,适宜在影视作品中凸显,尤其适宜拍摄以古装影片,老街、西递、宏村、秀丽等地的建筑和古村落保存完整,只要身处其中,古色古香、古代的韵味便由心而生,再加上影视作品对画面的处理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无疑能够将观众带入到导演安排的剧情中去。

安徽现已运营的影视基地大都处在徽州地区,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既用于旅游也可以进行影视作品拍摄。安徽影视基地依靠徽文化,利用当地建筑特色,将不少的剧组吸引至此,在影视画面中尽情展示徽派建筑的特色。安徽地区影视基地均具有徽文化特色,而且,用于拍摄的影视基地本身也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地方,建筑本身的外在表象就是徽派建筑,无须剧组出资打造,稍加修饰即可,而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居民可以充当群众演员,条件便利,随时具备影片拍摄对置景的要求。

(二)独特的自然风光

安徽南部地处江南,气候温暖湿润、非常怡人,山中随处可见茂密的竹林,山间水流潺潺,江河之上,捕鱼之人常在,江南山水画在这里尽收眼底。皖南地区是温婉秀丽的地区,一直以来,在书中被人们描述为“世外桃源”。

皖南地区是典型的中国画的代表,在这里选景拍摄影视作品,也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而在徽州古村落拍摄过的影片也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很浓的影片,如影片《菊豆》《藏龙卧虎》等等,皖南地区古村落,是这里独具的建筑,是徽文化的一部分,而徽文化的根在这里,在其它地方是没有的。

安徽不仅有徽文化发源地的徽州古村落,更为重要的是,皖南也是山区,这里有中国最美的自然风光――黄山。黄山既有险峻的悬崖峭壁,也有秀美的景色,既有雄壮的云海,也有变化无穷的怪石。聚集了中国名山大川的所有特色,这是绝无仅有的,无论是故事片、纪录片还是科幻片,都曾在这里取景,这里的自然风光最能满足导演对选景的需求,虽然设备运输、取景难度大,但是国内外著名导演仍然跋山涉水来此,也要找到与剧本中的景色最为相近的地方。

(三)分散却又相对集中

在我国,影视基地多为人工建造,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等等都是如此,在原基础上人为搭建,专门用于旅游和影视拍摄,在这座城里,用于影视拍摄的场地非常集中,通常相隔不远,可以为摄制组节省一定的路费,只是从一号地区或一号摄影棚转到其他地区或其他摄影棚。

安徽影视基地,是文化遗产的遗留和自然风光的展现,它不像现代新建的影视基地,目的性很强,专为拍摄,旅游是在后期才开发的项目,安徽影视基地多为古村落,被电影导演发现之后才逐渐用于影视拍摄,因此,是分散在皖南地区各个地方的,并不是类似现代的影视城,将摄影棚集中的一起,在安徽影视基地拍摄影视作品,最好选景相对集中,能在一个地方拍摄的画面就在一个地方拍摄,另外,皖南地区影视基地,风格比较类似,都是徽派建筑群,因此,取景也会比较集中。

其次,安徽的影视基地大都集中的徽州区,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境内,相对比较集中,都在徽文化集中区域,相对于我国其他影视基地来说,这也是比较突出的特色。

(四)尚未深度开发的初级性

安徽省影视基地开发并未形成规模,尚处在初级阶段,这和影视基地本身也是相关联的,影视基地本身是当地居民居住区、古村落,分散在徽州区各地,并未真正的集中起来,开发难度较大。

其次,安徽影视基地与旅游结合并不紧密,只是处在初级的吸引外地游客参观、收取门票,经济效益不高、途径单一,除了前来影视基地观光的游客外,并没有招商影视剧组来拍戏,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大牌明星前来拍戏,自然也不能招徕明星的粉丝。

第三,没有影视剧场地纪念品。边缘产品的开发是影视基地后期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是影视基地开发及宣传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产品的销售、影视剧、影视基地纪念品的研发、明星合影等边缘产品的开发是影视基地推广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在安徽影视基地当中,这项产业的开发几乎为零。

影视基地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化运营的必然结果,上述内容是对安徽影视基地一个简单的概括,安徽影视基地开发首先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其次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防在开发的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文化遗产流失等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左佑,皮焕然.国内20余个影视城圈钱圈地正忙[N].中国商报,2003-12-30.

〔2〕张行.中国渐成好莱坞大片场[J].侨园,2005,(1).

〔3〕李魏.民营资本欲承接本土影视产业链[N].青岛日报,2005-11-11.

〔4〕刘建霞.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与重组[J].生产力研究,2007,(12).

〔5〕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

安徽特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工业化 安徽

安徽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安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安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安徽省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安徽省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安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安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安徽省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安徽省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安徽省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 % 。因此,安徽省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徽省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 2007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 1057 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116 家(包括 20 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 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 154 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省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安徽省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安徽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安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安徽省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农业区域聚集优势,获取重要资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特征,产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就可以吸引区域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过产业聚集主动吸收资源的作法,改变了安徽省以往被动等待资金、技术支持(即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引资方式;改变了安徽省因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出现资源净流出的局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确立主导产业。首先,安徽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其次,如果不发挥安徽省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品,发达省份就会将需求转向国外寻求替代供应者,这样,安徽省就会失去发展的外部市场。区域工业化理论认为,有竞争力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代农业正是安徽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实现。

可以有效克服资金瓶颈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资金少、投入门槛低,是一种适合安徽省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联动关系,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农副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积累能力,为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

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由于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关系,必然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农业内部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7(5)

安徽特产范文第5篇

在合肥经开区风光旖旎的南艳湖畔,有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是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该基地将在2016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一个2000人的研发团队将落子合肥。该研发中心不仅给合肥带来电子信息产业链,更将实现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联想带来的创新基因,将使合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有质的飞跃。

同样在南艳湖畔,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与联想研发基地毗邻耸立。2016年1月建成并正式启动的公共安全研究院,是国内起步最早、成果最大的公共安全研究机构;安徽也是第一个将公共安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

还是在合肥经开区,立顿茶叶从皖南山区采购原料,在经开区加工生产,再物流到全球的超市货柜上。经过这样一二三产业的链条融合,一片神奇的茶叶把安徽嵌入到全球产业体系中。

从一个开发区到安徽全省,转型升级已成为安徽的最强音。发展效果同样引人注目,十二五期间,安徽生产总值从1.24万亿增加到2.2万亿,增长1.77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2.8倍。正如视察安徽时指出的,安徽迈出了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坚实步伐,现在的基础确实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那么,安徽有哪些支撑闯出新路、弯道超车的条件?安徽又能否实现“撑杆跳”式的纵身一跃呢?

区位新格局

6月20日,上海市政府审议通过《上海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聚焦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确立世界一流商务区的框架,成为上海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对上海而言,“大虹桥”不仅是未来驱动自身经济、建成全球城市的引擎,更是辐射长三角的需要。

上海虹桥的新动向,也在第一时间引起安徽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400公里外的安徽,为何要在此时关注上海虹桥?透过长三角的最新变化,会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战略深意。

根据规划定位,虹桥将会成为上海的下一个超级CBD,其战略地位可与25年前的浦东陆家嘴开发相提并论。不管是长三角规划,还是长江经济带,都要求上海向西辐射,向内陆辐射,虹桥是桥头堡。从地理位置上看,浦东新区在黄浦江以东,距离安徽更远;而虹桥在上海的西部,与安徽的联系更便捷。相对于浦东是外资企业的总部基地,虹桥地区将是面向内资企业的总部基地,安徽能够从中发掘更多与上海对接的机会。

安徽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宋宏新近完成了合肥―上海战略合作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地共同感到,如果安徽更紧密地纳入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对安徽、上海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宋宏告诉《决策》,“上海研究者还发现,上海向中西部辐射需要一个战略支点,而这个支点放在合肥最合适。”

具体来看,原因有三:首先是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二是合肥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有利于上海新兴产业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第三是合肥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在科技创新上,合肥与上海的交集非常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已经开展合作。在宋宏看来,上海与合肥的合作一定是互惠共赢的,必将上演一部“新双城记”。

但对安徽来说,从经济地理到发展地利的转变,走过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1984年上海经济区首次纳入安徽算起,到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安徽属于长三角范畴,正好走过了30年。30年来,安徽坚定地东向发展,坚持总有收获。6月3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安徽8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与杭州、南京“比肩”,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这不仅是对安徽战略定位的一次大提升,更是赋予安徽直接参与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建设的国家使命。回顾30年历程深深感到,长怀向海之心的安徽翘首起浪,终于等来一支点睛之笔的圈点挥就。

4月26日,在视察安徽时评价安徽的区位优势说:“安徽是左右逢源,长三角有你们,中部崛起有你们,长江经济带有你们,‘一带一路’也有你们。”

对安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从区域大格局来看,安徽无疑是“战略节点”。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分析认为:“安徽处在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关键节点,是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前沿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地区东向发展的必经要道。长三角和中西部腹地互动,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安徽在这种区位新格局中的战略取向,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安徽省经济总量上台阶的战略重点”专题研究中认为,安徽要淡化中部色彩、强化东部定位,坚定不移推动东向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

如果深究改变安徽区位的各种力量会发现,十二五以来的高铁建设,成为最大的推动力,是第一贡献。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八纵八横”高铁主干通道中,有5条通过安徽,以合肥“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为圆心,安徽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区位格局的改变,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支撑平台相互叠加

4月18日,在合肥市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技术研讨会上,安徽大学教授、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理事长陈军宁提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合肥的目标是全国第四位,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家以上。下一步,合肥将加快建设全国性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集成电路集聚的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13家部级高新区中排名第7位。在这里,还有蜚声省内外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是安徽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的重大创新。

包括合肥高新区在内,安徽有19个部级开发区,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江苏、山东和浙江。“从安徽的经济体量来讲,这十分难得。”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徐振宇对《决策》分析说,“正是依托这些重点开发园区,安徽才能推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也说明安徽开发区的发展基础和整体制造水平比较扎实。如果没有这些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就没有依托。”

除了总量多,布局集中是安徽开发区的第二个特点。在19个部级开发区中,有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有11个经开区、3个高新区集中在皖江示范区内。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皖江示范区展期到2020年,将乘势长江经济带进入发展新阶段。

从皖江示范区向南,另一个部级战略平台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徐振宇分析认为,皖南示范区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堪称全国一流,而且紧靠发达地区,随着交通改善,皖南示范区将会是安徽第三产业的一个“爆发点”。

第三个特点是,安徽发展的平台载体已经突破有形空间的限制,升级到无限的网络空间,跃升到2.0版,凸显发展平台的虚实结合叠加效应。

在合肥蜀山国际电商产业园,由传统工业园区向都市化产业园区转型,第二、三产业比例由8:2转变为3:7。在引进的1028家企业中,电商、跨境电商、呼叫中心产业等企业230家,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22%,但电子商务、呼叫中心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却占开发区总值的76%,吸引了中国邮政、中国人寿等世界500强入驻。

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合肥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电子贸易的融合发展。但比推动电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量。在这方面,“互联网+”让中小城市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6月16日,2016中国“互联网+”指数正式公布,安徽总体排名第16位。在最新的“数字化GDP”全景图中,铜陵、安庆、黄山、阜阳上榜黑马城市。铜陵是全国的最大黑马,新经济发展大幅超前于传统经济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里子”很厚实

位于中科大先研院的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果展,自4月26日前来视察后,一直门庭若市,不少合肥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循着参观的路线,把展示在这里的创新成果看了个够。这个创新成果展,被称为“安徽科技企业扎堆秀创新”。

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按照该方案,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是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安徽将通过全方位改革,实现更强大的科研能力、更高效的产业比、更突出的科研合作。在进入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发挥出顶梁柱的作用。

从安徽经济发展本身来看,十一五以来的10年间,安徽经济增长相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安徽经济之所以能走出这样的态势,安徽省科技厅和经信委的相关分析报告认为:“工业经济发挥了支柱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增长点。”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曲线呈现一路上扬的走势,增加值总量、年均增速、经济比重都在持续扩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为536.9亿元,到2015年增大为3680.8亿元,10年间增长了6.26倍。更为可贵的是年均增速,在整体经济走势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率,没有一年低于2位数。

再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来看,同样是一条向上的阳线。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4年后的2011年,突破30%,此后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并逐年提升,到2015年达到37.49%,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金融作为“血液”,在经济要素支撑力上,安徽也已发生根本改变。宋宏告诉《决策》:“安徽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都获得大幅度提升,相比过去更加强大。”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时,安徽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6366.1亿元,2015年增长为34482.9亿元,增加了2.1倍。到2015年末,安徽上市公司88家,总市值突破11000亿元;相比2010年的65家,增加了23家,总市值增加了1.96倍。

战略“组合拳”

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以及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覆盖了皖江、皖南、皖西和皖北等经济板块。徐振宇分析说:“这种全覆盖一方面是安徽区位优势在国家战略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区位优势将在十三五进入发力期,推动安徽经济上台阶。”国家战略全覆盖是“搭好舞台”,有了舞台才能有更大作为,发挥“战略+政策”的组合拳效应,这是安徽的后发优势。

从更深层次来说,国家战略全覆盖后,安徽闯新路将是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经济的协同性和平衡性在增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二是城乡之间的协调,部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便是安徽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平台,特别是对安徽的“短板”皖北地区将更加明显。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对皖北振兴有着深入思考,他对《决策》分析说:“战略全覆盖、新型城镇化试点对皖北振兴具有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皖北的人均GDP提高、城镇体系建设,一个核心命题是人的问题,而这些改革平台恰好提供了最大机遇。”

在新的平台上,作为“江淮粮仓”的皖北地区,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可以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全产业链、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向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跃升,这本身也是在闯新路。宋宏告诉《决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概念,本质和内涵都不一样,特别是对安徽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来说,现代农业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打好“生态牌”,是安徽的另一大显性优势。徐振宇认为:“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挥棒”下,安徽闯新路一定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而且,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打造生态文明的“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应有之义。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安徽经济总量上台阶取得新突破研究”中认为,安徽独特的生态优势有利于集聚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承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对环境要求更高的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