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1篇

⑴作业成本的内涵

①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中,尽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仍然不乏人的行为的参与。人仍然是现代企业中各项具体生产经营工作的主体,也即是作业的主体。

②作业消耗一定资源。作业以人为主体,至少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作业是人力作用于物的工作,因而也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在用计算机作为作业手段的高度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计算机因使用而耗费的价值也应计入作业成本中去;等等。就制造业而言,资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各种间接费。

③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在一个完备的企业中,其现代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过程的可区分性就越强。这样,可以把生产经营过程按照每一工作的特定目的区分为若干作业,每项作业负责完成该作业职权范围内的每项工作,这些工作互补并且互斥,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作业目的不同于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如采购作业,负责适时为生产提供材料,但就该作业内部看,仍然包括若干项具体工作,有人负责与供应商建立固定联系,有人处理款项结算与材料交接,有人负责材料运输等等。之所以把这些工作确定为一项作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作业动因,因为这些具体工作都可以归属为由该作业动因发生。所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

④对于一个生产经营程序设置有欠合理的企业,作业可以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这里,非增值作业虽然也消耗资源,但并不是合理消耗,其对于企业提供最终产品或劳务的目的本身并不直接做出贡献。如企业内部产品的搬运作业,以搬运距离作为动因消耗资源,但这种搬运作业可以通过采用缩短搬运距离即紧凑经营过程的方式予以逐步消除,因而一般被确定为非增值作业。

⑤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从会计角度看,由于作业区分依据是作业动因,而作业动因对于特定企业是客观的,因而作业范围,是能够得到本质上的限定的。

⑥作业成本计算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它首先要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费用追索倒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止。最后按照一定方法分配到产品中去。

综上所述,被引入会计领域的作业概念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会计上的作业是指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这种拓展了内涵的作业观使作业管理手段可以广泛地与作业成本分析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改良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

(2)作业成本产生的背景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世界经济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主要是围绕材料、产品、设备等生产技术的革新和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革新,生产进一步自动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使传统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

第一,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第二,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同时多品种生产频繁地根据订货不同而交换作业,重复的作业大大减少,使得标准成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三,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也不再适合。传统的责任会计是以部门或人作为责任中心进行总体的成本控制的,因为人是作业主体。然而在新的制造环境下,自动化设备成了作业主体,那么部门不应是成本控制的对象,理应以设备作为成本中心。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计算并不是传统的总分类账的替代物。如图表4——7所示,它只是总分类账中成本归集或费用帐户余额与运用成本数据进行决策的最终使用者之间的转换者或透明图。作业成本计算把死板的成本数据转化为相关信息以便使用者采取行动。

对作业进行科学分类是确认作业成本的基础。因而,作业分类非常重要。在作业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专家们试图提供一些标准的作业确认方法供实务界采用。如布雷姆斯把作业分为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贝里斯。琼斯把作业分为核心作业、支持作业与连带作业;杰弗。米勒和汤姆。沃尔曼这两位现代制造过程的研究者把作业分为逻辑性作业、平衡性作业、质量作业和变化作业这四类;等等。所有这些分类理论性太强,缺乏实务操作性。确认作业的理论依据应是前文所述作业的会计内涵而不是其它,确认作业的实务依据则是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劳务的方式和原因,即作业动因。根据作业是否起“增值”作用来区分,把作业分为二大类: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不增值作业指那些企业渴望消除且能够消除的作业。增值作业指给顾客带来附加价值,因而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作业。

增值与非增值作业的区分在理论上很有新意,但企业运用的效果有限。美国威廉姆兄弟金属公司设想一种根据作业增值能力高低的编码分类法(见图表4—8),该方法对于贯彻降低成本的作业分析更具有实用意义。

(4)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

作业概念被引入成本经营领域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因此,作业观念最直观地对成本会对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作业观念化的成本概念比之于作业概念本身(指尚未深及其会计内涵的作业概念)对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要深广得多。这表现为,作业观念不仅能改进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对成本观也深有影响。

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与传统成本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成本内涵的认识不同。传统成本观认为: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合。仅是揭示了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内涵。要揭示成本在会计学意义上的内涵,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成本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来进行。而作业观念下,正是从此点出发来认识成本内涵的。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项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在这里“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即最终产品的成本。可见,作业观念下,是把作业作为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的中介,成本是一个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的概念。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今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在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提供的服务是否优质,品牌的美誉度如何,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利润率提高的秘诀在于成本控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做了严格控制,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了良好的利润。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目标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控制都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现代成本控制理论,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目前我国食业应用最多的是目标成本控制法,但日标成本控制一般都是建立在传统成本计算的基础上,间接费用分配的标准较为单一,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高,目标成本分解非常肓目,而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可以科学地解决这一难题,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按作业管理的要求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的中心。把成本控制深入落实到每一作业上,以作业为核心,以成本动闲为基础,溯本求源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有效、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2 目标成本控制

2.1 目标成本控制概述

目标成本控制即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是指从新产品的基本构想、设计至生产开始阶段,为降低成本及实现利润而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是一种“倒推式”的成本计算方法。目标成本控制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目标成本,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改进产品与工序设计,以最终使得产品的设计成本小于或等于其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制定从企业的总目标开始,逐级分解为基层的具体目标,强调执行人参与,专业人员协助,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成本控制采用多重循环挤压的方式,通过逐渐不断地挤压以降低目标的成本。其基本流程即为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的多重循环,每项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直到最后阶段的成本降低目标达成后,挤压才告一段落。

2.2对目标成本控制的评价

目标成本控制是以市场所允许的成本作为企业成本的目标,强调成本与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成本目标的实现和成本计划的落实,并促使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和责任制的不断完善。

然而,目标成本控制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目标成本控制中责任中心主要足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忽视了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费用的责任归属。并且,单纯地从整体上确定责任人的成本目标,没有把目标分解到所执行的各项活动中去,无法找出实际成本脱离责任成本的差异。

(2)目标成本控制以产品作为分析对象,按产品成本的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对制造费用的分解过于浓缩,费用分配基础过于单一,使得成本分析小能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业绩报告失去可信性。

(3)成本包括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这些作业对目标成本的最终实现起着关键作用,而目标成本控制对作业链的管理与控制明显不足。

3作业成本控制

3.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以作业为中心,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每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3.2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同一成本),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4)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

(6)计算产品成本。

3.3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作业成本控制是以ABC信息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ABC思想方法的进一步延伸。作业成本控制以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采用从“资源”到“作业”再到“最终产品”的归集模式,消除了传统成本核算法的成本信息与实际与管理要求脱节的缺陷。同时,作业成本控制实现了管理重点的转移,把管理的重点从“差额”转移到“作业”上来,通过对增值作业进行改善,对非增值作业想办法消除,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大体分如下几个环节:

(1)建立作业中心,认定增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

(2)建立作业成本控制标准。

(3)计算实际作业成本。

(4)作业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5)业绩评价、持续改进。

3.4对作业成本控制的评价

与传统成本观相比较,作业成本法。实现了以下几个重大突破:

(1)改变了成本动因,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延伸了成本的概念。

(3)改变期间费用的内涵,完善成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以作业成本作为评价标准,容易导致误差。

(2)容易导致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4.1目标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目标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如表l所示:

表l 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

对上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如下共性和不同之处:

(1)共性。一是生产经营的出发点都是从市场需求开始,

根据顾客需求来安排生产;二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不再是产品,而是深入到作业或工序,使企业管理深入下去;三是控制标准的确定都是采用“倒排机制”。从后向前核定;四是都要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提高各项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是旨在消除浪费。。

(2)不同。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控制采用的是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来设置“成本库”归集分配成本,并计入产品。而目标成本控制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4.2 目标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的优势互补通过以上评价,能够得出两者除了有自己的优点外,也存在局限性,从而在成本控制模式的改进方面留下了空间。首先,目标成本的市场性是其主要优点所在,但长期以来,目标成本控制的责任成本核算与生产成本核算难以找到良好的结合点。而在作业成本会计中,作业实质上就是一种责任中心,作业成本也是一种责任成本,既达到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又实现财务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其次,目标成本控制能按市场需求,在产品开始生产前确定目标成本,体现事前控制的思想,但是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不是很好。作业成本控制和目标成本控制正好相反,因其深入到作业层次,因此在事中、事后控制方面做得很好。但在事前控制方面有所欠缺。最后,作业成本控制计量成本高,限制了其快速推广,而目标成本控制使用的标准成本制度简便易行,通过建立作业层次的标准成本体系,能够降低作业成本控制的推行成本。

4.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的模式

图1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图

从结构图1中可以看出,图中上面的虚框是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下面的虚框是作业成本控制,通过减少日标成本和用ABC计算的预期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以及目标成本指标按照作业链层层分解落实和分析与考核两个步骤,由两者共同完成成本的管理过程。

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成本分析与改进。通过分析企业的内外价值链,识别不增值作业和无效作业。进一步分析其成本动因,利用价值丁程法优化成本动因,从而减少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效率。

(2)确定目标成本并分解落实。通过市场需求、企业经营战略和成本分析以及作业分析结果反馈的信息综合制订的成本计划,包括目标利润的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的确定和分解以及成本计划的编制等。

(3)作业成本计算。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仍然采用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控制还没有得到普遍推行。因此,要在传统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可能扭曲的产品成本信息局部运用作业成本法,以便进行比较分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服务。

(4)成本分析并反馈。包括产品成本分析和作业成本分析并反馈,可以运用差异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5)成本控制。通过分析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工艺成本和成本动因,来确定最终的设计和工艺方案,可达到预防性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可以对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也输出必要的成本信息给企业外部使用者。

5结束语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应用实践

企业核心管理的环节之一是成本控制,社会不断在发展,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有了新的要求,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高效监督、核算的同时,还要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以及成本控制提供更详实、准确的信息。在旧的模式管理中,企业作业成本只是将各项费用简单录入,没有给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一些重要信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核算办法的不足,挖潜企业发展潜力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描述

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它的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的作业做动态的追踪,并针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作业业绩作出评价、对成本对象以及作业的成本进行计量、反映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以作业为基础,依据动因把企业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的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一种成本的核算方法。

二、传统成本核算法的弊端及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重要性

现在,传统制造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应用,但是它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其核算对象根据管理要求以及工艺流程进行分类,主要是对直接的费用、材料、人工进行核算,间接费用的计算未完全统计。第二,成本项目间接发生的成本分配计入,直接发生的直接计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法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强化了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运用科学的合理核算方法,避免企业核算漏洞,改为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所以,作业成本法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至关重要。

三、作业成本法基本优势

首先,成本精准,企业竞争力增强。就企业来说,单纯的以产量作为成本的衡量标准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资源的消耗、产品生产成本及公司的产量都是分不开的。其次,坚持企业发展策略,加强企业发展力。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完善周密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完善企业生产链,健全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加强企业的发展力,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这一方法还能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健全企业管理水平。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及对策

1.结合实际促使企业文化的融合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不能一成不变,它不但要打破原有成本核算模式还要有新的模式形成以及发展,这也是不同两种文化的整合、融合过程,作业成本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化的融合,作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的认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精髓, 如,企业的间接费用对企业没什么影响时,就不需要采用作业成本法,因为这种方法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且效果没有传统核算明显,因此,采用核算方式的时候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降低企业成本作为主要目标,选择适合的核算方式,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2.全体企业员工共同参与

作业成本法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起参与,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鼓励企业所有员工参与,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要以企业全体员工对作业成本法内容已经理解为前提,保持各个信息渠道的畅通,让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每一个阶层意见一致,以确保企业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开展。

3.科学有效的组织并整合资源

目前,作业成本法普遍应用在我国的制造行业,在一些财务公司、金融公司、商业零售和批发等也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成本核算,也可以应用在业绩评价、产品设计、预算、制造和购买决策、产品定价、库存估价等方面,这也进一步说明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中前景十分的广阔。

4.加强推广,鼓励企业注重成本管理法改革

不管是什么改革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工作,采用一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各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合理的试点推广,采用多元化方法,把成本控制法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企业在这当中要营造好的氛围,并把成功的案例做详细的介绍。

5.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各个行业的应用模式

在改革的影响下,各个行业都开始学习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保障。除此之外,需要依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模式,例如:可以依据成本法的资源消耗情况、作业相关流程、成本动因类别等来确定不一样的模式,确定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

6.合理试点,再推广

在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企业在不断的模式实践中得出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试点,使得成本法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谐统一。

五、总结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战略管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应用时,必须依靠信息作为支撑点。以节约人力成本及时间为目的,不过也要关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作业成本法能够避免企业中的一些风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所以,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企业当中普遍应用,并发挥其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做贡献。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工业企业;成本控制

一、作业成本法定义

作业成本核算法也叫ABC管理法。它依托具体的事项进行数据分析与研究,将该对象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分析其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上占有的比重,并以此数据作为基础将其进行大小排列,根据占有比重或者是累积比重的标准,将每个组成部分划分为三个等级,也就是ABC三个类别。A类别是重点管理部分,依次B为次重点,C为一般重点管理部分。结合作业成本法可以使得成本分析过程中,可以集中精神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问题的分析与管理,与此同时,又能够兼顾一般重点问题,通过借助这种分析方式,实现利用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根据上述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与理解,将其成本计算与分配流程可以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具体环节如下:

(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作业链分析与再造这一阶段很容易被成本控制体系忽视,其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不易被实践。站在广义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属于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落实以下工作:区分高效与低效作业、区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接着采取有效的技术分析与管理手段,最大化的改善低效作业部分,去除非增值部分作业。除此之外,还应该认真分析作业与作业的相互联系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业与其他作业的相互连接,不断开或者没有重叠部分,以此提升整条作业链的生产效率。

(2)明确成本控制对象。紧接着分析和明确成本控制的中心,为实施成本控制做好准备。为了实现作业成本控制的高效性,需要明确责任制度,实施责任到人的相关措施。尽量实现成本实施者与成本责任的承担者一致。一般情况下,成本控制相关工作者会将作业与责任中心设定在一起,直接由一个部门承担。所以,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可以将几种不同的作业合并到相同的一个作业中心内,但是不应该设定太大范围的作业类型。成本实施与责任中心的部门统一性,使得成本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3)制定作业标准成本。将作业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的数据和理论之上,结合实际内容,为其作业中心制定标准成本。它的制定原理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定原理大致类似,但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方。结合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一般被归纳为“资源――作业――产品”,作业中心标准成本的制定原则,也是依据这一流程展开,通过分析“作业过程消耗了资源”、“产品生产过程消耗了作业”这两个环节,来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其制定过程可以分解成为两个部分:作业标准单价部分与作业标准量部分。作业标准单价部分为资源的标准单价乘以单位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得出作业标准单价的相关数据,需要了解单位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与标准的资源单价这两个元素。这两个部分的制定原理、方法等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中关于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是相同的。标准作业量部分也是由两个部分决定: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产品有效产出量。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决定于“产品消耗资源”这一环节的实际效率。

(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在发生实际成本以后,就应该与对应中心其制定的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分析存在的不同,进行成本差异不同的分析与分解,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成本差异分析计算方法:成本差异结果为作业中心最后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值;也等于单位作业实际价格与实际数量的乘积,减去标准价格与标准数量的乘积;也可以等于作业价差产生的成本差与作业量差产生的成本差之和。作业价差,产生原因是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与消耗资源效率与其价格这两者有关。作业量差产生的原因是实际生产数量与标准数量之间发生了偏离,具体来说与作业实际和标准消耗之间的不一致性有关。

(5)制定相关对策。经过上述对成本差异的有关分析之后,确定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实施应对策略,有效降低和控制作业成本。其制定对策的方法与传统标准成本对策方法一致。所以,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与落实标准修改,这也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经常而长期的一项成本控制工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并没有改变企业的作业链和生产流程,而只是实施了作业链的分析和改造,结合后续生产过程,进行调整。第三个第五部分需要循环重复进行,三到五构成小循环,如果发现实施成本法之后其生产组织和技术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就需要从整个流程进行新的改进。

三、作业成本法应用实例

例如,2013年ABC公司常年生产普通电话和无绳电话两种产品,客户比较稳定。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按客户订单分批安排生产。产品成本按传统的方法――分批法计算。两种产品的直接材料主要是各种电器元件,集成电路和塑料机壳等,且全部从外部购入;制造过程为半机械化流水线,需要人工控制电焊机焊接元器件,人工进行组装整机。由于客户稳定,没有广告宣传等固定销售费用发生,而只有无绳电话的售后服务费用。

表1和表2显示出了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计算法存在区别。相比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成本信息,确定的成本也大不相同。本例中,普通电话的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是593元,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是529.98元,无绳电话的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是862.5元,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是1061.55元。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法导致普通电话的核算成本偏高,而无绳电话的核算成本偏低,从而普通电话的定价偏高而失去了原(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有的业务,无绳电话的定价偏低而失去了应得的利润。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分配标准进行费用的分配,忽视了各种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不同以及相联系的作业量不同。作业成本计算法考虑了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成本动因,从而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相关性较弱的缺点。相比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

四、总结

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背景下,作业成本法已经被反复验证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为了提升其实用性和有效性,需要解决当前成本控制存在的相关问题。该种方法以“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心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得出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参考文献:

[1] 董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工业企业成本控制[J].企业导报, 2013(23).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瓶颈点;策略;火电企业

一、内部控制对火电企业成本控制的必然性

企业的发展不能缺乏良好的约束机制,严禁杜绝无限制的放任,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将是企业规范发展的支柱,也是企业在动荡多变的市场竞争熠熠生辉的保障。明确内部控制对于能源型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机制,是火电企业长久可持续存活的保障,进而为提升火电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其必然性和正向作用如下。

首先,企业依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降成本的指导下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成本管控的应用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励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大幅度提升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障举措,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整治各种风险,减少企业经营不定性的举措之一。加强火电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在成本控制的应用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员工们的成本节约和风险管控双重意识,有利于能源型企业整体的发展前景。

其次,火电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在成本控制上的框架,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有利于保障火电企业各个环节尤其是生产环节资金的周转,成本的降低,指导企业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的去发展,完善和优化各个环节流程,如果内控制度规范设计和应用不合理、不完善,执行体系松散,这将会导致企业不可观的成果和经营的潜在压力,最终会迫使企业加大成本改革或者破

产闭门。

最后,基于企业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和借鉴,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尤其是对成本的管理将是政策细化,精细化发展的方向针。大多数火电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实际情况脱节,仍然迟滞不前,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管理模式和发展已经不利于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甚至将直接威胁企业的上升趋势,严重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可以促使企业规范的转型和升级,积极地跟随时展趋向,努力的使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

因此,基于上述几点主要的意义,可以得出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对于成本控制的监督和约束不容忽视,保障企业在转型和模式升级中能够顺利运转,解决传统火电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和框架的弊端,有目的的提出建议和策略,最终实现火电企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中相关问题要点

首先是火电企业相关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更不用谈及在成本管控中的应用观念。在当前市场环境风起云变的大势下,企业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掌握市场信息并且及时调整和进行有力的整合是发展策略的最重要的着力点。而我国火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由于企业自身属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的意识淡薄,满足于既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考虑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部门间联动机制薄弱,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中工作也举步维艰。其次是在当前公司膨胀化发展的今天,公司规模日益复杂,涉及成本核算的部门不断加多,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日益复杂多变,成本管控共享模式尚未建立,其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监督和和约束的制度和规章也乏陈,缺乏有效的执行机构和执行制度也很难实现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中的良好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火电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和革新,适当的予以调整和改善,加强公司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对话,减少摩擦和不必要损失的发生,以此进行指导。最后火电企业良好的内控在成本管控中的实施和构建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平台的支撑,信息化是提升监督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很多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方面存有不佳的效果,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另一方面是信息化进程的颇后,最终导致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上做不到无死角覆盖,信息存在滞后而不透明,忽略其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

三、完善和增强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相关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提高火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建设和对成本管控的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火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运用到成本管控中的意识,达到火电企业降成本、安全高效运转的目的。首先是让全体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新经济常态下内部控制原理和规范以及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灌输成本管控的意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糅合到实践中去,以此提升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理的效用和作用。主要有以下着眼点:一是完善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和成本管理意识的全渠道的宣传,比如在企业年度总结会、民主讨论会等进行宣扬。此外,着眼于以人为本,强化人在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

(二)提高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制度,提升企业整体的内控水平

不少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各方面应用的相关的制度迟迟建设不起来,思想意识上的边缘化得不到根治是一方面。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严重缺失也是不容忽的一点,制度是火电企业要想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和水平的规则,因此必须基于企业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此企业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来进行制度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将其地位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引起其关注。切实落实内部控制在各方面尤其是成本管控的实施,避免盲目操作和不当利用所带来的损失。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实践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在积极变革和思想意识的重视之下,还需要将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等方面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建立和完善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方面的实施组织架系,以此更好的落实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范、规章。围绕实现成本大幅降低,经营安全提升的目标,根据已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重塑和优化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其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体系能够支撑自身目标的实现。组织架构的完善需着重关注内部控制机构治理的执行职权的划定。在内部控制在成本管理方面上的实施中必须明确成本管控各个环节的人员的职权,严格把控。此外,火电企业应注重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方法,落实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行动。

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实施实践中的强度时,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不容缺失,即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最后一道检查线,监督体系是否得力将直接决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后果。加强监督力度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在合适的体系中得到严格的遵守与执行。火电企业应当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的监

督体系。

(四)充分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利用互联网+条件,提升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信息化水平

当前“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各方面的应用也应该紧紧依靠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日益急迫,是竞争立足的一大武器。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火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水平不先M、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所导致其火电企业内控在成本管理等各方面效益不显著,企业自身应该不断的结合发展的特点,合理有度的加大企业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以此实现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火电企业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等各方面的精细、高效的发展,最终为消除火电企业成本管理等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提升火电企业综合管理做

好铺垫。

四、总结

我国火电企业当前内部控制在成本管控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备受火电企业的关注。火电企业鉴于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内控和成本管理意识、加大规范的执行体系建设强度、重视良好的信息化保障这几个关键点,整合自身现有的管理资源,重视发展策略的完善,以此增强内部控制对成本管控的效益,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芬.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6(7):52-5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工作犬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林业工作参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科技信息室;林业调查规划科技情报网西南大区站

林业工作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