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拼音读音

汉语拼音读音

汉语拼音读音

汉语拼音读音范文第1篇

1. 两拼法

只有声母和韵母的,采用两拼连读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前音(指声母)轻短后音(指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如:b- ào bào,h-āng hāng。

2. 三拼连读法

对有声母、介音和韵母三段的音节,采用三拼连读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声短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如:x(声母)-i(介母)-an(韵母)xiàn(现)。

三拼音节也运用“两拼法”来进行拼音。即把声母和介音看成一个整体,直接和后面的韵母进行拼音,例如:bi-āo biāo(标),hu-áng huáng(黄),hu-an huan(欢)。

3. 直呼音节法

直呼音节法就是对一个音节不再进行拼读,直拉读出字音的方法。直呼音节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支架法

要领是“声母支好架,声韵同时发”。也就是先摆好发声母的口形,紧接着用声母的本音连读带调韵母,一口气呼出音节。

(2)暗拼急读法

是初学直呼时,向“支架法”过渡的办法。就是看到一个音节,先看准音节的声、韵、调,但不念出来,而是经过心里拼准后,再快速直接读出音节。

(3)整体认读法

这种方法是像认记“整体认读音节”一样,像认读汉字一样,直接认读一个个音节。

拓展阅读: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笔顺歌诀

ɑ 先写多半圆,竖弯写右边。

b 长竖出二线,右下写半圆。

c 一笔写成多半圆,上下紧挨二三线。

d 中格先写左半圆,右边长竖出二线。

e 中格正中写横线,接笔再写多半圆。

f 左竖弯,出二线,短横写在二线边。

ɡ 先写左半圆,竖弯下三线。

h 长竖出二线,弯竖写右边。

i 短竖写中间,一点出二线。

j 左竖弯,下三线,上格正中写圆点。

k 长竖出二线,斜左斜右写中间。

l 长竖出二线,写直才好看。

m 短竖写中间,弯竖弯竖写右边。

n 短竖写中间,弯竖写右边。

o 从左到右写圆圈,上下紧挨二三线。

p 长竖下三线,中格写上右半圆。

q 中格先写左半圆,右边长竖下三线。

r 短竖写中间,右上一小弯。

s 8字写一半,上下挨着线。

t 竖右弯,出二线,短横写在二线边。

u 中格写竖弯,短竖写右边。

ü u字写中间,两点出二线。

w 斜下斜上写两遍,上下紧挨二三线。

x 左斜右斜叉中间,上下紧挨二三线。

汉语拼音读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汉语拼音 直读法 音节

汉语拼音直读法是一种直接读出汉语拼音音节的方法。汉语拼音有90%的音节是由“声”、“韵”组合而成的。两类音素如何做到一气呵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呢?“连着声母的发音动作读韵母”。潘自由先生如此总结,实施汉语拼音直读法教学,教师要研究和掌握直读法教学一系列重要策略,以便规范地开展教学。

一、从分析音节入手,找出直读规律

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直读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教学声母时,先是从分析音节入手,从零件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零件,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声母与韵母及音节的不同概念,找出直读规律。在教学声母“b”时,教材不但出现声母“b”,还相应出现插图和基础音节“bo”。学生练读“bo”后,先告诉学生这个基础音节是由两部分组成:声母“b”,单韵母“o”,组成音节“bo”,这个音节就是广播的“播bo”的读音,学生在练读中逐渐体会出声母的本音及呼读音,掌握基础音节“bo”的读音要领,然后使学生知道声母、韵母各是音节的一单韵母部分。当学生掌握基础音节“bo”后,举一反三,进行换韵类推练习。将“bo”的单韵母“o”去掉,换成“a”组成音节“ba”,再分别换成“i”组成“bi”,换成“u”组成“bu”标上声调进行不同读音的音节练习,引导学生在练读中找出规律:声母用本音与响亮的韵母合成音节,便一口呼出来。

二、多读多练,熟能生巧

强调汉语拼音“直读法”的训练与运用,“直读法”光靠老师讲是学不会的,是听不懂的,老师讲“法”要与孩子练“法”结合紧密,随练而讲,孩子才能“听懂”。严格地说不是“听懂”,而是悟出其中的奥妙和道理,一旦悟成,便一通百通。多练是成悟的关键,让儿童在练中意会。

在直读音节中,教师的领读最好少一些,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而是让学生的视觉符号经过大脑的识别转化成口头语言。为了使学生的直读音节能力尽快地形成,除了完成每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利用音节表“横行”、“竖行”排列有序的特点练读。当学生初步独立认读时,就及时地指导他们利用音节卡片,打乱音节顺序地认读。在学生较熟练地直读音节后,再指导他们练读音节词,纯拼音句。在这些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从而训练学生见形知音的能力。

三、重视音节直读法示范教学

汉语拼音直读法中的声母、韵母教学,特别要采用示范教学。即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在模仿中记清声母和韵母各的不同,并在音节学习中强化这种识记。引导学生通过听,听发出的不同音;通过看,发现发音的口型和发音器官的不同;通过比较发音练习,建立自己的感知。

老师为学生提供音节直读示范,使儿童得以正确的模仿。倾听老师的示范讲解,老师一边做示范发音,一边告知学生:基础音节中含有某个单韵母的发音(如pi中有i的发音),基础音节发音时,应该先做一个发音动作(如pi,发音时得先做一个嘴巴闭一闭的动作,这个动作就是“b”这个字母要求我们做的。),然后一打开嘴巴就读单韵母,这样整个音节就一口气读出来。

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示范,这种示范可在平常的训练中进行,学生从许多次自我示范中获得感觉、获得心得。当然,在直读音节的自我示范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短音节词一眼就能看出来,也能一口只呼出来,但对课文中出现的含有介音的长音节词的速度就慢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先分出其中的声介合母与后随韵母,然后将两部分快速连读,就能读出音节,以教师的示范加上学生的自我示范,便可轻松掌握。例如:“kuang”这个音节,先让学生看前面的声介合母“ku”,再看后面的后鼻韵母“ang”,这样声介合母与韵母快速连续,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有介音的长音节词。

四、巧用“换韵”

汉语拼音读音范文第3篇

1991年,上海实验学校以计算机文字输入方法促进小学生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学习。世纪之交又有安徽金石希望小学以“电脑双拼识字”启动的“电脑识读写”实验。2001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用“拼音自动变换汉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读书识字,效果显著。2007年,相关方法在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学校试点,西部六七岁的孩子很快就能够借助计算机写作、起步阅读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种计算机应用与汉语拼音学习整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对儿童语言发展潜能和书面表达冲动的制约。“拼音变换法”在转化为读写学习的工具中,不但化解了汉语儿童因为识字慢、阅读少、作文难导致语文能力形成晚、发展慢的“世纪难题”,还缓释了汉语拼音本身学习的难点。

源自课程实践的这一“意外”,观照了周有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整字、编码和拼音变换的多种输入方法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观点:唯一快速而自然的、大众化的输入方法是“拼音变换法”。

“拼音变换法”价值、特点等多向解读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电脑拼写形式与汉字的双向转换,可以有效缩短汉语学习的时间。这个已为实践证明有效的“转换”,它的价值是什么?

郑飞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解决汉语儿童语文能力起步晚、发展慢的问题上,计算机支持的“拼音变换法”应用于语文学习,实质上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有了这个“支点”,一是化解了汉语拼音的学习难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学习语文,先要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甚至在低年级的写话中“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这样一来,等于要求小学生能够直呼音节、默写音节,就把“音节”当作汉字来学习了。至于要学生短时间内把汉语拼音学得滚瓜烂熟,能熟练地认读和默写,实际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接着出现的麻烦是,当孩子对拼音的掌握达到“滚瓜烂熟”再来阅读注音文本时,往往会忽视字形,直接命名拼音,分散了对字形的注意,拼音反倒起着阻碍建立汉字形音联系的作用。研究说明,语言能力越弱的儿童,阅读注音读物时,这种负面效应越明显。

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借助“声韵调分析”法,单字节的键盘与双字节的汉字非常容易实现自动对接。通过短时间的拼读训练和键盘操作,小朋友就可以借输入汉字的音,变换出汉字的形——直接“写”汉字。拼读得越熟练,输入速度越快,使用汉字的能力就越强,汉语拼音掌握得也就越好。

这样的做中、用中学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而且,小学生以往学习拼音中常遇到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问题在敲敲打打中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在这种学习中,汉语拼音自然而然地定位在了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工具上。

另一个是,借助这个“支点”,听、说、读、写、识字等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实现高度整合,相互促进,从而化解识字、写字对学龄初期儿童语言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尽管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很多常用汉字还无法做到精准地辨识,但只要他们会说普通话,会拼读词语,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写出成串的语句来。这就比用音节替代不能写出的汉字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孩子在表达中识字学词,发展语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计算机与汉语拼音学习的融合,在解决汉语拼音学习难点的同时,跨越了早期学习语文的难点,扬长避短,为儿童的语言实践扩展开空间。

张鹏:还可以再往深层认识它的效应。从优化、改善课程组织形态的角度看,低年级语文课程的设计,可以不必只是循着一个个汉字的读写、到词语、再到篇章的渐进的学习线路。起步阶段,就可以让学生一边大量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一边借助计算机尝试写作自由表达的实践。使儿童在使用汉字中,增强识字、学词、学文的能力,在使用语言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打通“自上而下”的语言运用与“自下而上”的字、词、句的语文知识学习,缩小从“语”到“文”的学习时程。也绕开了儿童语言发展中,掌握语言的外部方面与掌握语言的意义方面“路子是相反的”这个症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儿童的语言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语言外部方面的把握可能会越好。

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方法,修正了以往设计存在的根本问题,即错把语言规律当成小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使课程、教材和教学普遍存在的严重低估儿童语言水平的状况得到改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与原有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哪里?或者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郑飞艺:首先,应当真正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正音、识字和汉字输入工具的层面。应该明确拼音并不是与汉字一样的学习“目的物”,不应该要求小孩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短时间掌握它。

其次,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应该分步实现:最初的阶段仅限于认识和学习拼读。在后续的应用计算机学习中,逐渐达到巩固和熟练。也就是说,初始只要求“会”(拼读),不要求“熟”,达到能认读汉语拼音,会全拼输入就行。

再次,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应用汉语拼音的情境,通过持续的用计算机打写,发挥其工具的功能。实现拼音、汉字与语言表达的一举三得。

张鹏:基于这种课程理念以及相应的策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汉语拼音的工具效能,在带来听、说、读、写能力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使小学生语文经验在起步阶段向其生活、向外部世界的扩张成为可能。

汉语拼音读音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语音;汉语拼音;拼读;音形对应

中国小学生在入学前,先学会听说一些简单的汉语词语和句子,有的甚至能够出口成章,这给了我们教授学生学习英语重要启示:先教会学生听说一些简单的词句,这样学生在正式学习英语时就会更加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学完一年英语的口语与书写教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语音的重要原因。

幼儿学习英语主要是能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和会话,很少涉及书写。在一、二年级学完汉语拼音,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正式听、说、读、写简单的词句,直到四年级才开始大量正式学习英语语音。为什么这样呢?其一,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和句子作为学习英语语音的实际素材,便于学习;其二,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不易将英语语音和汉语拼音这两套发音系统混淆;其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汉语和一些英语词句后,仅凭借机械模仿单词发音来扩充更多单词,速度和效果都不好,必须借助英语语音这只翅膀,才能让英语学习飞得更高、更远。

汉语根据汉语拼音来拼读汉字,英语则按照语音来拼读单词,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能拼读汉字,掌握了语音和语音规则就能拼读单词了。英语语音之于单词,就如同汉语拼音之于汉字。正如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帮助认读汉字,学生学习英语语音亦是为了帮助拼读、记忆和拼写单词。

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学习英语语音也能学好英语。作者不敢苟同此类观点。作者对学生做了实验调查,他们是第I组:未学习英语语音的30名学生,第II组:系统学习英语语音的30名学生。首先,让两组分别拼读一个陌生单词Chomsky,第I组凭借自己语感拼读正确的有3名,拼错的有22名,放弃拼读的有5名,正确率为10%。第II组凭借语感、语音知识和语音与单词字母组合对应规律,拼读正确的有28名,读错的有2名,正确率高达93.3%。由此可见,系统学习英语语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拼读陌生单词。

汉语拼音读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语 汉字 读音 中古音 对应

一、日语汉字读音的分类

按照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日本汉字音读可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和惯用音。吴音来自中国历史上的吴楚地区,六朝时代由和我国的吴地有来往的百济人传入日本,反映出了我国南方音系的特点;汉音来自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学僧模仿9到10世纪的长安地区的发音而形成的。为了和以前的发音区别,就把这一时代的读音叫做汉音;唐宋音主要来自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相当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以“明”字为例,其吴音读作みょう,例如:明日(みょうにち);汉音读作めい,例如:明白(めいはく);唐宋音读作みん,例如:明朝(みんちょう)。惯用音是指一些吴音、汉音、唐宋音在读音中发生讹读,将正确的音错误地读成其他音,一般人们将其称为“百姓み”,例如:(ヒ),就是读的其惯用音,而它的吴音、汉音分别是ベ和ハイ。

二、现代汉语拼音b、p、m、f的来源及帮、滂、并、明母的演变过程

探究日语汉字音读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必先弄清汉语音韵自身的发展过程。汉语语音的演化史一般大致划分为三大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狭义的上古时期指先秦时期,广义的则包括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本文用广义的概念。中古时期指南北朝至北宋。其内部可划分为两期:南北朝至盛唐为中古前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中唐以后为中古后期,三十六字母为中古后期声母系统的代表。近代时期则指元代及其以后。古人用汉字代表汉语的声母,称为“字母”,如“明”字代表“m”声母。现代汉语拼音中的辅音b、p、m、f来源于上古及中古字母――帮母、滂母、并母、明母,如下表:

按照声带振动及送气与否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是指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及擦音,如帮母[p];次清指不带音的送气塞音、塞擦音,如滂母[p‘];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及塞擦音,如并母[b];次浊指鼻音、边音和近音,如明母[m]。

并母字为全浊,但从9世纪初到14世纪甚至更晚,汉语语音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运动,即“浊音清化”。所谓浊音清化是指从中古到近代、现代,除了次浊声母[m、n、l]以外,所有的浊声母都变成了相应的清声母。全声母按声调的不同而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大体是平声变送气,仄声(上、去、入声)变不送气。这导致一整套浊音声母的消失,是中古至近代声母演变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演变。并母受浊音清化的影响,8世纪中叶以后与清声母的帮母和滂母合流。如下图:

隋和初唐时代唇音声母有四个,即帮[p]、滂[p‘]、并[b]、明[m],至中古后期分化为两套:一套为重唇音(双唇音)帮组,一套为轻唇音(唇齿音)非组,也就是宋人三十六字母所记的帮[p]、滂[p‘]、并[b]、明[m]、非[pf]、敷[pf‘]、奉[bv]、微[m?捋]。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的过程称为“轻唇化”。因为[pf][pf‘]的音值十分接近,它们要长期保持分立是不可能的,到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非母和敷母合流,奉母作为非母敷母[f]的浊音,音值为[v],按照浊音清化的规律,逐渐并入[f]。

三、声母为b、p、m、f的汉字在日语与汉语中的读音对照

1.汉语拼音辅音b对应日语ハ行音和バ行音

日本政府于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中以b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90个,全部发ハ行音或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14个,读汉音的汉字36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6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28个,读其惯用音的6个。

现代汉语中,以b为辅音的汉字,是由上古唇音的帮母[p]或并母[b]仄声演化而来的(见上表)。从古代到中古到近、现代分别有两种演化形式,(1)[p][p][p](2)[b][b][p]。例如:

上古中古 近代

(1)八puǎtpuΛtpa班puǎnpuǎupan浜pienpiěnpi?藿n

(2)白bǎkbΛk paibǎrbǎipa

(1)是由帮母演化而来的,帮母为全清,日语吴音、汉音以清音(ハ行音)对之。

(2)是并母演化而来的,由于浊音清化运动,作为全浊声母的并母当然也发生清化,日语也将中国语音史上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出来,吴音在浊音清化前传入日本,仍以浊音(バ行)对之,而汉音受浊音清化的影响以清音对之。例字如下:

班(帮母) 拼音「ban 吴音「ヘン 汉音「ハン

布(帮母) 拼音「bu吴音「フ汉音「ホ

棒(并母) 拼音「bang 吴音「ボウ汉音「ホウ

弊(并母) 拼音「bi 吴音「ベ 汉音「ヘイ

日语以ハ行音或バ行音对译声母为b的汉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帮母和并母都是双唇塞音,中古日语似乎也应该用双唇音来对译才合乎情理,为什么使用与其毫不相干的声门擦音来对译呢?据桥本进吉等语言学家的观点,在奈良时代以前ハ行音的音值为双唇塞音[p-](即パ行音的子音),其后变为[Φ-](双唇擦音),并一直使用至室町时代甚至江户时代初期。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双唇的紧张程度进一步降低,就逐渐成为现在所使用的[h-]。日本西南诸岛的方言至今还把『花读为パナ、『舟读为プネ。考察万叶假名中相当于ハ行音的古代汉字音,均是以[p][ph][f]开头的,没有以h开头的,可见当时ハ行音为唇音。日语以ハ行音或バ行音对译声母为b的汉字无疑又可以成为ハ行音变迁的旁证材料。

2.汉语拼音辅音p对应日语中ハ行音和バ行音

以p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45个,全部读为ハ行音和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8个,读汉音的汉字17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2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8个,读其惯用音的10个。

现代汉语中,以p为辅音的汉字,是由上古唇音的滂母[p‘]或并母[b]平声演化而来的。从古代到中古到近、现代有两种变化形式,(1)p‘p‘p‘;(2)bbp‘。例如:

上古 中古近代

(1)派p’ěgp‘ai p‘ai拍p‘ǎkp‘Λk p‘ai

(2)畔buanbuan p‘anbuanbuan p‘an

滂母字在清浊分类中为次清,是送气清音,但是因日语中没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所以和帮母一样,日语吴音、汉音以清音(ハ行音)对之,例字见表三。

受并母浊音清化的影响,日语汉音以清音(ハ行)对之。吴音在浊音清化前传入日本,仍以浊音(バ行)对之。例字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派(滂母)拼音「pai吴音「ヘ汉音「ハイ惯用音「ハ

品(滂母)拼音「pin吴音「ホン汉音「ヒン

盆(并母)拼音「pen吴音「ボン汉音「ホン

畔(并母)拼音「pan吴音「バン汉音「ハン

3.汉语拼音m对应日语マ行音和バ行音

以m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73个,全部发マ行音或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27个,读汉音的汉字32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10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0个,读其惯用音的4个。

现代汉语辅音为m的汉字,是由上古的明母和中古的明母以下面两种形式演化而来的:

(1)mm(mb)m

(2)mmm

例如:

上古中古近代

(1)měkmεk(mbεk)mai蛮mlǎnmǎn(mbǎn)manmuanmuan(mbuan)man

(2)盲mǎ?耷mΛ?耷ma?耷mΙě?耷mΙΛ?耷mi?藜?耷me?耷 me?耷mi?藜?耷

其中,以形式(1)变化来的汉字,吴音为マ行音,汉音为バ行,例如:

(明母)拼音「mai吴音「ミャク汉音「バク

蛮(明母)拼音「man吴音「メン汉音「バン

(明母)拼音「man吴音「マン汉音「バン

漫(明母)拼音「man吴音「マン汉音「バン

以形式(2)变化而来的汉字,日语吴音汉音都发マ行音,例如:

盲(明母)拼音「mang吴音「ミョウ汉音「モウ

(明母)拼音「ming吴音「ミョウ汉音「メイ

(明母)拼音「ming吴音「ミョウ汉音「メイ

吴音、汉音在日语的明母上出现マバ的差异是因为六朝时代的[m]在唐代的长安语中变迁为[mb],出现的鼻音声母非鼻音化现象所致。所谓鼻音声母非鼻音化是指前期中古音中的鼻音声母(m、n、?耷等)的鼻音特性减弱,逐渐向同系的有声破裂音接近的现象。例如泥母从[n]变为[nd]、疑母从[?耷]变为[?耷g]、日母从[?挹]变为[?挹?捺])等。这里所说的鼻音声母非鼻音化是指鼻音声母的后半部分,即[mb]中的[b]。这一现象是唐代长安语的特色之一。吴音译音到マ行,汉音译音到バ行基本上反映了这一现象。

4.汉语拼音f对应日语ハ行音和バ行音

以f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84个,全部读为ハ行音或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8个,读汉音的汉字27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8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28个,读其惯用音的13个。

现代汉语辅音为f的汉字,是由上古及中古的帮母、滂母、并母分别分化出非母、敷母、并奉母演化而来的。

因此,现代汉语辅音为[f]的汉字,从古代到中古到近、现代,是由上古和中古的帮母、滂母、并母演化而来的,有三种演化形式:

(1)bbf

(2)ppf

(3)p‘p‘f

例如:

上古 中古 近代

(1)乏bΙǎpbΙΛpfabΙǎmbΙΛmfan

(2)翻p‘Ιuǎnp‘ΙuΛnfan峰p‘Ιu?耷p‘Ιo?耷f?藜?耷

(3)pΙuǎtpΙuΛtfa富pΙu?藜gpΙ?藜ufu

形式(1)是中古并母演化为现代汉语拼音f的过程,并母为浊音,吴音对译为浊音(バ行),汉音反映浊音清化,读为清音(ハ行)例字如下:

乏(并[奉])拼音「fa吴音「ボウ汉音「ホウ惯用音

(并[奉])拼音「fan吴音「ボン汉音「ハン

(并[奉])拼音「fan吴音「ボン汉音「ハン

伐(并[奉])拼音「fa吴音「ボチ汉音「ハツ「バツ

因为日语中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所以帮母和滂母都归为清音ハ行,那么以形式(2)(3)演化而来的,吴音清音(ハ行),汉音清音(ハ行)例字见下表。

翻(滂[敷])拼音「fan吴音「ホン汉音「ハン

峰(滂[敷])拼音「feng吴音「フ汉音「ホウ

(帮[非])拼音「fa吴音「ホチ汉音「ハツ

富(帮[非])拼音「fu吴音「フ汉音「フウ

以上就声母为b、p、m、f的汉字读音与日语吴音汉音发音进行了对照分析,可归纳总结如下表:

四、结语

通过对比可知,日语没有重唇音与轻唇音的区别,所以在对译中古汉字音的时候也就不加以区别,均以重唇音对译。日语没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所以在对译中古次清汉字音时也就与全清汉字音的对译等同。作为日语汉字音读和现代汉字字音的渊源,中古汉语既有清音与浊音的区别,又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而现代普通话中只保留了送气与否的区别。可见一国的音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ハ行音值的变迁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汉字音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受到日语音韵体系的制约。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加深和日语学习者的增多,利用中国人以汉语为母语这一优势,加强汉语读音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照研究无疑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日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中括号表示尚未分化出来。

参考文献:

[1]成春有.日语汉字音读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董同和.汉语音韵学[M].中华书局,2001.10.

[3]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4]桥本进吉.国音の[J].青空文,2009.

[5]藤堂明保,加喜光.学研新和大字典[M].学研究社,2008.4.

[6]成春有.游衣明.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J].外语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