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就是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教学难点。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全貌,却是缩影。受地域文化的启发,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要实现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融入中国各地区当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创造文化体验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学,让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这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留学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在世界各类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世界各国都对学习、使用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潮流。而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最好的选择就是中国的高等院校,将国际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作为其社会功能之一,这些院校承担着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赋予的重要责任。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基地,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其汉语国际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一、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自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各高校开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最初的形式是派教师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这其中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派遣的教师。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两所当时的部属院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招收外国留学生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吉林省的地方高校中陆续开展起来。这其中最早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是1986年开始招收汉语留学生的延边大学。自此,该项事业在吉林省其他高校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2005年15年期间,吉林省省属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所、设施、师资、学科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时期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生源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声誉日益提升,奠定了其在全国汉语教育和文化事业推广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每年来我省省属高校接受汉语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大概占25%左右,这一数字既说明了我省汉语教育的高速发展现状,又可见这一事业在我省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它必将成为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55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中11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民办普通高校是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院校的资质。这12所普通高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在数量达到峰值后相对趋于稳定。吉林省的留学生由于其地缘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其邻国,如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等。因此,吉林省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生源结构基本可以总结为,以“面向东北亚邻国为主,辐射东南亚地区,吸引部分非、欧、美国家留学生”的基本架构。

三、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针对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省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多数高校计划在未来的5至8年内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根据这一形势,吉林省将在未来的10年迎来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在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招生与宣传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吉林省省属高校平均每年约招收外国留学生6400人,这一招生规模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基本处于全国高校的中下游位置。同时,这些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主要以语言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其中,汉语研修生平均每年为755人,本科生和研修生占绝对比重,而高层次的汉语研究生比例很小。招生的途径也主要以依靠留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招生网站宣传、参加海外教育展等传统模式为主,有少部分已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院校曾利用Study in China(留学中国)等商业网站进行招生宣传。招生与宣传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是出现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受采访的高校中,有约占三分之二的高校提出了经费投入不足、招生宣传单一依靠学校招生网站和不定期参加部分国内外教育展等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教学与科研

吉林省目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12所院校中,有9所院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单位负责承担本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中,有2所院校未单独设立独立的教学单位,而是将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工作归属在其设置的“汉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承担。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则由本校的外事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大约三分之一的院校认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师资力量。在吉林省充实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有60%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其中有少数院校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60%;困难之二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在接受调查的院校中,许多教师对汉语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不同母语的干扰或正迁移不同,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困难之三是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直接指导课堂教学。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留学生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相关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国内两大学术检索平台,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留教育管理分会会刊《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吉林省高校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极少。教研、科研论文少,说明吉林省的国际汉语教育还不成体系,理论研究欠乏,无法指导课堂实践。

(三)文化推广

吉林省国际汉语教育及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关东地方文化的展示、课程或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开设国际汉语课程的高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约80%以上的院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能够针对语言文化现象、非语言文化现象开展有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但问题在于文化的推广并未纳入教学重点进行讲授。一些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书法、太极拳、绘画、剪纸、茶道、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等,只在部分学校被列入教学计划,汉文化背景知识、基本国情知识、专门文化知识等虽有涉猎,但不成系统。

(四)孔子学院(课堂)

2006年,延边大学与韩国忠北大学合作设立了吉林省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孔子学院。这所孔子学院设立之初就旨在发挥两所院校的优势,积极开设各类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课程,努力推广中韩文化交流,同时大力开展留学咨询服务。同时,韩国方面还向本国的工商界认识提供有关中国的实地调查咨询服务项目。继延边大学之后,吉林省其他省属高校也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和合作,先后又有四所大学与韩国、俄罗斯、西班牙等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从全国范围内高校建立孔院的情况看,吉林省的规模和数量还偏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海外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语文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77-01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在汉语文学专业相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汉语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也没有追随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想符合时代的要求,就要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语文学独有的魅力。

一、当前我国汉语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文学结构体系有待完善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我国汉语文学教育的前进方向应该是创建一个经济型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汉语文学教育相关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不讲原有的课堂体系进行调整,该专业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该专业人才也成了一句套话。因此,就当前情况来讲,最重要的是将原有的汉语文学结构体系进行完善,汉语文学专业教师应该把握好大方向,最终令课程的优化与相关效益有理论依据支撑[1]。

(二)汉语文学教育理念不明确

汉语文学专业教师要想令自己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就必须对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性研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教师对汉语文学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对该专业的教育核心进行充分的认识。所以说很难将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加以充分提高。虽说我国在此方面已经加大了改革力度,一些汉语文学教师也尝试着进行了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但这些教学方式的可行性还有待研究。要想实现对课程的调整,教师们首先要对课程的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将学生的汉语文学素养提高。

(三)该专业理论与实际脱轨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高校中的汉语文学教师们在课程理论研究上,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学体系调整上都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理论性研究成果非常有深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理论并没有与实际相结合。教师们虽说研究出了相关教育成果,但是并没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对理论进行检验,很明显,这种缺乏实践支持的理论是非常空洞的,在实际教学中作用甚微。汉语文学专业要想求得长足发展,大学教师就要将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进行实际检验,在实际教学中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该专业的发展进程。

(四)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接受汉语文学知识的,由此可见,汉语文学教师对整个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校中很多教师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深入性研究,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80,,90年代的授课方式对学生上课。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种沉闷的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二、针对当前在汉语文学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一)对汉语文学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性研究

大学语文教师要认清汉语文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即认识与观点。并将理念的基本方向加以把握。明确课程教学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出适合当代学生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师们在平常工作中要对之前研究的教学理念成果进行实践,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来支撑。价格汉语文学的方向性加以把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用理念来指引实际教学。

另外,汉语文学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的本质进行掌握,只有在根本上将本质理解透彻,才能开展相关教学,汉语文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并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学习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2]。

(二)将原有汉语文学课程体系进行完善

汉语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必须依照时代的要求进行不断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在建立好相关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前提下,要将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将汉语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进行全面体现。汉语文学的实用价值除了有经济效用之外,还有社会效益。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汉语文学教育的各项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在进行课堂体系构建时,我们要本着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构建,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在根本上将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进行激发。

(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如果一个教育理论缺乏实践的支撑,那么这个教育理论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大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要将先前研究出的结果进行实践。要学会在实际课堂中将理论加以落实。这个过程课形象的总结为:实践理论实践。这种循环方式就当前来讲,是将理论进行实践的最佳方式。另外,教师课后要向学生主动询问课堂效果,积极聆听学生的反馈意见,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这是检验理论是否进行实践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教师们只有不断的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努力提高汉语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汉语文学教师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符合时代的要求,不仅让学生学会汉语文学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将这部分知识进行综合利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在本着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对学生展开教学。在汉语文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从根本上将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加以激发。

第二,教师要不断的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上实现角色转换,从独裁者,转变成引导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汉语文学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对教学体系,教学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才能在根本上将该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语言独有的魅力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万一明. 大学语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 中国成人教育.2011(08)225---226.

[2] 吴晓东.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 北京大学学报. 2013(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