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语差强人意

成语差强人意

成语差强人意

成语差强人意范文第1篇

1、阿根廷新主帅巴西莱再次敦促在西汉姆联发挥差强人意的马斯特拉诺于冬季转会期间加盟意大利豪门尤文图斯。

2、在这点上,亚洲和身陷巴尔干半岛问题的欧盟一样,都差强人意。

3、但是更高的心智控制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灵性互换,你们稍微有些差强人意。

4、他们的表演尚差强人意。

5、虽然今集演员阵容比前作更鼎盛,编导以二男配四女,唯剧情却颇为疲弱,整体成绩差强人意。

6、我生长在一个用华语沟通的家庭,所以,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英文水平总是差强人意。

7、我尽我所能去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看起来差强人意。

8、虽然差强人意,但《尖峰时刻3》仍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片子。

9、但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本文为服务语文教学现实之需求而将网络文化时代的语文教学纳入研究视野。

10、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国有企业表现差强人意。

11、是否能取得差强人意的结果,取决于我们能否使苏联人相信,我们方面不会为了维护缓和或是担心阿拉伯国家的反 应而畏缩不前。

12、报告还指出伊拉克军队的表现差强人意但还应继续努力。

13、但不幸的是,球队的表现和结果差强人意。

14、我生长在一个用华语沟通的家庭,()所以,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英文水平总是差强人意。

15、电子商务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和实现却始终差强人意。

16、情报还指出伊拉克的军队表现有所进步但仍差强人意。

17、您的小孩还在幻想她自己是差强人意。

18、这次作业差强人意,但不是你的最佳表现。

19、滑冰者的技术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20、可是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事倍功半,效果差强人意。

21、每个人都一如上帝所造的,但常差强人意很多

22、摘要自欧元诞生以来,在外汇市场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

23、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中欧的政治局势的差强人意。

成语差强人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显化;汉译英;强制性;非强制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35-02

一、引言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在汉译英中表现得略为明显,其一是由于两种语言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因此,就连接词体现的现象来说,英语中的连接词必不可少。同时,在汉译英中也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起到显化意义的作用。显化可以使目标语更充分地表达原语信息,使目标语读者清晰明了地理解原语言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显化进行分类。如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和翻译过程的内在显化。产生显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语言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和译者本身的影响。译者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显化因素,恰当地尽可能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二、显化的定义

显化是“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达原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柯,2005)。也就是说显化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或是需要解释性的内容通过一些方法明白地再现到译文当中。Blum-Kulka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显化假设”,即翻译过程会使译文相对于原文更加冗长,其表现形式为衔接方式的显化程度提高(姚,2010)。这说明她认为显化现象会导致译文比原文冗长,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翻译过程的本身,而忽视了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性。并且,显化也不一定会导致译文冗长,有些强调意义的显化是可以通过语篇构建或是句式调整来达到的,并不需要增添新的内容。针对显化假设,Séguino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她认为Blum-Kulka的显化假设不全面,因为显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冗长。她认为显化不仅指源语文本中不存在而译语文本中添加的表述,而且指源语文本所暗含或只有通过预设才能认识到的信息在译语文本中的明晰化(王,黄,2007)。也就是说,目的语文本所含的信息一定会比源语文本丰富,这种丰富的信息并不一定单纯是文字的增加,显化不仅仅是指通过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还包含意义上的显化。因此,显化会导致译文冗长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三、显化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显化进行不同的分类,Klaudy按照显化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四类:强制性显化,语言之间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言之间语篇构建策略和文体偏好差异所造成的显化;语用显化,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显化;翻译过程的内在显化(KlandyKinga,1998)。

强制性显化所显化出内容或意义在译文中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将会造成句法和语义方面的错误。

例1: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来的。

She could be twenty-five or twenty-six,but then the age of modern women is like the birthdates traditional women used to list on their marriage cards,whose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what the experts call external evidence,since they meant nothing in and by themselves.(钱,2008)

本句中添加了then,whose,since来连接句子,使句子成为一个整体,逻辑清楚,句意明确。显然,这类词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将会造成语法错误,句意模糊。本句翻译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能够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例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Knowing the enemy and yourself,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and win them all.

例2中译文英语补充出来原文汉语所缺失的主语,使译文语法正确,意义通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所以有时候缺失主语也不会造成错误,然而一般情况下,英语句子都需要有自己的主语来承担语法和句意的功能,当然,祈使句除外。

非强制性显化同语法句法等无关,主要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的内容形式等因素,对译文进行的加工。此种显化译者个人因素对译文有较大的影响,包括谋篇的手段以及文化偏好差异等。

例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What can I do,in this bustling world,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乔,瞿,宋,2009)

译文中调整了原文的语序,把What can I do提前,起到强调的作用,显化出本句的重点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此种显化则是意义方面的显化,并没有造成译文的冗长,而是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强调意义。

语用显化和文化相关,在东西方接触逐渐频繁的今天,翻译中文化的因素也愈显重要,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误解甚至冲突,在翻译时,可以通过显化把一些文化现象为目的语读者解释清楚。

例4:……您可以到杨贵妃洗澡的华清池去洗温泉澡;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

……and the Huaqing Hot Springs where visitors may bathe in the warm mineral water.This site used to be the private baths for Yang Guifei,favorite concubine of the Tang emperor.If 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di (Yellow Emperor),first Chinese emperor.

(注释:把“炎黄子孙”译为of the Chinese descent,译义与原句的内涵基本保持不变,避免句子冗长、拖沓。本句增添first Chinese emperor 至关重要,以免外国读者对Huangdi 这概念模糊不清。同样理由,上句中的杨贵妃,译文中也附加了同位语favorite concubine of the Tang emperor,以帮助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人。增添必要的同位语是汉英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值得重视。)(乔,瞿,宋,2009)

本例中翻译本身的注释已经解释了此种翻译策略的必要性,对黄帝和杨贵妃的翻译增加解释性词语,此种显化把东西方具有文化差异的词语补充翻译出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简单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

翻译过程的内在显化即翻译过程中固有的显化。这种显化是翻译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也可能是产生于译者无意识的翻译当中,是译者表达原语的意思,组织语言的一种体现。

例5:管他三七二十一呢

Who would care so much?本句是一种翻译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意译,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字面的直译,看到中文,译者就会按照理解对其进行意译。

Pym根据Klaudy的观点将显化分为两大类:强制性显化,即语言系统差异造成的显化;非强制性显化,即翻译过程本身造成的显化(黄,2007)。我认为,强制性显化就是此种显化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如果缺少这种显化,那么目的语译文就无法正确地反映源语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或是造成语法句意的错误。因此,以上语用显化和翻译过程的内在显化可列入强制性显化。而非强制性显化即是为了润色译文的显化,是译者为了文章结构或是个人搭配等因素,即使缺少这种显化,目标语读者仍可正确地理解源语文章的内容和要传达的意思,但是这种显化可以为文章的语言或是结构等增色,使其语言色彩或是意义内容更充分地表达。在例3中,显化起到了强调句子意义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调整原来状语的结构,即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what can I do in this bustling world?尽管读者也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句子的重心并没有突出,因而读起来平平淡淡。相比之下,把what can I do提前,使句子重点意义突出。此类翻译属于非强制性显化。

四、翻译显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显化现象的发生主要受语言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和译者本身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讲究语言的逻辑性,一般先说结果后阐明过程,使句子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其中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并不十分注重形式,有些语段不使用连接词也可很好地表达意思。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体系及语法结构等同样存在差异性,例如代词的不同使用规则也会导致显化现象的发生。

社会文化差异主要指源语作品与目的语作品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本身就很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很多时候都要对这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进行显化处理,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另一方面,处于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有其各自不同的独特文化意味,这就需要译者去了解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以恰当的翻译源语文本。

译者本身在参与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会对源语文本产生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态度,这与译者个人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以及社会经历相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就会依据个人理解对源语文本进行诠释,也就会产生显化现象。译者本身因素属于主观因素,译者可以通过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和能力来对原文进行更好的加工创作。

五、结语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具体可以通过增加连接词或是解释性词语的添加,也可以通过语篇构建语序调整等方式来体现显化。显化现象的发生并不会使译文变得冗长,它只是添加了有助于译文恰当展现源语文章的内容,使得译文所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饱满。强制性显化和非强制性显化的差异在于其显化的成分或意义是否构成译文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内容。无论是强制性显化还是非强制性显化,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使译文充分传达源语文本的意思,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源语文本。显化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可以灵活驱动的就是译者本身,译者可以通过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充分了解,从而译出质量较高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8:8-9.

[3]乔萍,瞿淑蓉,宋洪玮.散文佳作108篇[M].译林出版社,2009:10-11,248-249.

[4]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5]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6]姚志奋.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4).

成语差强人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专英语 译写 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中专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而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它存在于中专英语阅读、听说、译写教学中的各个方面。从中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译英是中专英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段落和篇章写作则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词汇贫乏、语法生疏之外,一个很重要而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时,不能按照英语的规范和习惯行事,无法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言或社会、文化习俗的干扰,折射到较深的层面上,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结合本人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中专英语译写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词语搭配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词的固定形式和搭配用法,不能把汉语的搭配法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如汉语中的浓茶、浓墨、浓烟,同是一个“浓”字,英语则分别译作strong tea,thick ink,dense smoke。所以,与不同的词搭配,要用不同的词,否则就词不达意。此外,对于英语中的众多固定搭配,特别是动词词组的搭配和一些短语的用法,写作时应注意,切忌望文生义。否则,会啼笑皆非。 

 

二、禁忌语差异 

 

我国著名电影“金鸡”奖”,先译成“GoldenCock Prize”,谁料到 cock一词除了“公鸡”外还有别的不雅之意,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Colden Rooster Prize才妥贴。据报载,我们不少出口商品在译名问题上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给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造成了不该有的损失。 

 

三、表达方式与习惯差异 

 

汉语有时用几个词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译成英语,要注意不能只拼凑几个单词就了事,而应考虑句法的规范。如要表达“落井下石”这一意思,不可写成“fall into a well and then drop stones”而应译成“drop stones on someone who has fallen into a well”或者是“hit a person when he’s down”。 

汉译英时,有时译句虽无语法错误,但却有失英语的表达习惯,成为不伦不类的Chinese English(中国式英语)。如表达“我身体很好”,应写成“I’m healthy”或“I’m very well”,而不能说“My body is healthy”。 

英语的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于汉语。汉语说:“我们在教室里学习”,而在英语中却说: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我们学习在教室里)。汉语中状语“在教室里”要放在谓语动词“学习”前面,而英语中状语就得放在谓语动词“学习”的后面。英语时间、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一般都是从小到大,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汉语却正好相反。频度副词的位置也要因句式的不同而调整,个别副词如almost,only等在句子中位置的变化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如“Only books can give me pleasure。”和“Books can only give me pleasure”,有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只有书才给…”而后者则强调“书只能给…” 

 

四、思维习惯差异 

 

英语陈述问题时一般是前果后因,而汉语惯于先因后果。如“群众来欢迎他,这使他感到高兴”,英语译为“He was pleased with the crowds that had come out to meet him”。汉语表达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感受或看法乃至作为状态时,一般用人作主语;但英语较为含蓄,似乎由于客观情况使人有所反应,所以常用非生物事物做主语。譬如“有人敲门”,按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往往会写成“Someone is knocking at the door”,但地道的英语表达法为“There is a knock at the door”。再如,“他

[1] [2] 

因事进城去了”,应写成“Business took him to the town”,而不能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写成“He went to town for business”。 

此外,还存在篇章结构差异(包括语句结构与段落结构差异)。英语的句子可以层层相套,枝枝叉叉,犹如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不必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道理来安排,因为英语有多种时态表明时间先后;而汉语时态不明显,有时不用连接词,自然连接,暗含逻辑关系。例如:“我原来打算在今年一月访问中国,后来我又不得不予以推迟,这使我深感失望。”所对照的英译是: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l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to China which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in January。 

英文的段落很讲究主题句,而且段中的第一段一般为主题句,其功效在于揭示本段的主旨。主题句常由两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对象和关于对此段的概括性介绍,或限制此对象的讨论范围,或包含作者对它的评论。如:Life on the earth depends on the sun. Day after day,we see its light and feel its warmth,but we do not often consider their origin.Yet there are many remarkable things about the sun……这一段中第一句“life on the earth depends on the sun”是主题句,它概括了这一段的主题思想。 

针对这些差异,在中专英语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 

(一)词汇教学。我们知道,多数学生译写的难点在于英文词汇量和习惯表达的积累量太小,无法用自己有限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应在中专英语教学中抓住这一重点,在扩大词汇量时,把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当成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知道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词的比喻和联想也不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来真正领会词的涵义,学会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有效交际,以避免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词汇使用不当而出现误译现象,如把“他力大如牛”译成“He is as strong as a cow”等等(正确译法为“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二)加强语法和语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篇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语法知识的学习,把语法知识融入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去,精讲多练,使语法知识为综合交际能力服务。对于学生在译写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的句子,师生可共同修改,找出错误原因,并对相关的语法知识加以简要的总结概括,使学生系统了解这一语法知识。另外,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段落、文章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用英语并按其语言习惯进行思维的能力,排除母语干扰,表达地道的英语。 

总之,在英语译写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差异,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相比较的原则,在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操英语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 

异,以减少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译写失误。 

成语差强人意范文第4篇

跟瓦萨里舞台上全身心投入地表演相比,南京观众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观众里有很多是带着小孩来的年轻父母。因此在整个音乐会过程中,孩子们满场跑动的脚步声、咳嗽声、跟爸妈的说话声贯穿始终,尤其是在上半场……除此之外还有观众迟到、中途离场、手机不调成静音,甚至发出鼾声……在场的很多其他观众都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2011年10月24日)

显然,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本应该是,台上表演令人尽兴,台下表现使人扫兴。然而,他误解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的含义,使得文章内容前后矛盾。

“差强人意”一词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可谓频频被误用。

①上周四起,中影国际影城河西店,万达国际影城,金陵工人影城以及卢米埃影城四家影城均开始放映四川话版本的《让子弹飞》,但效果差强人意。(2010年12月27日《东方卫报》)

②与此同时,《七剑》剧本里台词、情节上的漏洞比比皆是,“太多太多”。此外,《七剑》的武打场景也差强人意。(2006年12月18日《扬子晚报》)

③虽说自己的歌喉差强人意,但是赵本山却十分热衷拿演唱水平跟自己半斤八两的崔永元开涮。(《新娱乐在线》)

④记者问:在我们旅行中经常会碰到想要和同行的朋友合影,但随便找一个路人照出来的照片总是差强人意。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来沟通与交流,才能让那个路人拍出令自己满意的合影呢?答:其实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路人费心,将相机的焦距、光圈、快门等各种数据调整好。(《中国旅游报》人物专题采访)

⑤文章标题是“南京本土团购网差强人意”,内容却是发展团购业南京所缺失的地方。(2011年8月23日《江南时报》)

以上事例中,“差强人意”都被误解成“不尽如人意”“不让人满意”“使人感到差劲”等义。我们不禁要问:“差强人意”究竟是何意?为何如此容易误用?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先来看看各类辞书对该词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的释义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例句: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中也将其释义为“【褒义】差:稍微,大致;强:振奋。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例:冰心《二老财》里有这么一句话:小时看《红楼梦》,觉得一切人物都使我腻烦,其中差强人意的,只有一个尤三姐。【近义词】心满意足、遂心如意、称心如意。【反义词】大失所望”。按照它的近义词来推论,其中的“差”应作“甚”“很”来解。可偏偏又释义作“稍微、大致”,自身就产生了前后不一的矛盾,实在叫人疑惑。

下面我们再来探其根源,寻其本意。

“差强人意”一词出自于南朝宋范哗的《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长度。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这段话的大意是,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皇帝有时派人前去看看大司马在做什么,来人回去禀报说他正在多方休整作战进攻的器具,皇帝于是赞叹地说:“吴公确实很能振奋人心,威严庄重得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能整修兵器,鼓舞士气。皇帝赞叹他这种临危不乱、沉着稳重的品质。

《古代汉语词典》中,“差”有一义项是副词,义“略微,颇”。又义为“殊、甚”。依据《后汉书・吴汉传》原文的上下文意,“差”(音chā)应当是程度副词,作“殊”“甚”解最合宜。“强”是使动用法,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因而“差强人意”的原意就是“很能振奋人的意志”。而“差”字解释成“尚”“略”是欠妥的,因为那样就体现不出皇帝的赞叹之情了。

以上现象是值得进一步商榷与探究的,姑且先放一放。但无论如何,“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绝不是“使人感到差劲、不满意”的意思,之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误解其意,是将“差”误读作chd,作“不好”“差劲”解了。

成语差强人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 思维差异 英语教学

哪谌萆峡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从形式上看,思维则是制约语言的重要因素,思维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根源,许多学者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并且强调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差异,而心理文化的最大阻力则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语言则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特有的思维模式。只在根源上对英汉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我们才可以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英汉交互中避免语法运用失当,防止表意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从根源看英汉语言差异

1.形合与意合。汉语讲究模糊思维,句中和句间逻辑关系松散,而英语句中的各语法成分通常要靠连接词或逻辑连接词等来连接,形式严谨,逻辑关系清晰。因此,汉语是意合思维,是一种意境语言,多用意合法,它以神驭形,结构松弛,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结构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而英语则是形合思维,即句子结构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显然,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英汉互译时必须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2.人称与物称。汉语讲究主体思维,英语讲究客体思维。中国人有较强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语言上句子多以人作为整句的主语,而英语国家的人更重理性分析,通常以事物为主体进行分析和描写,在语言上常选择无生命的事物为主体,在句子结构上多倒装句和被动句。因此,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而英语则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

3.整体与解析。汉语是螺旋式思维,注重归纳概括,语篇中往往以间接反复的方式推进情节发展,一般先提背景、原因或条件,最后再得出结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英语则是直线式思维,注重逻辑分析,一般先提出结论或结果,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分述实例或原因来支持结论。汉语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采取“迂回战术”,以多种间接的角度来说明主题,强调铺、呈、转、合,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而然流动,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英语段落则遵循一般到具体,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内在连贯性,体现解析式思维。

4.具象与抽象。汉语重动态表达,英语重静态表达。汉语句子由于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受到限制少,倾向于多用动词,且动词动态感强、动势强,更活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用具体思维模式表现抽象概念的偏好;而英语中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常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叙述往往呈静态,表述严谨,更能体现出哲理性和科学性。

二、从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

1.碎片化学习法VS 任务式教学法。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多采用“热身练习、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程、讲解新知识、巩固所学新知识、布置任务”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一遍遍讲解说明,讲单词、短语、语法,从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吸收的空间,学生忙于低头记笔记,收集零散的无法形成体系的知识点。反而牺牲了参与听说译训练的时间,课堂氛围枯燥;而任务式教学法则以“可理解输出”假说为基础,该假说认为,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着检验目的语的语句结构和词语的使用,能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既调动已学知识又迫使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寻找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表达式、句子结构等,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显然后一种教学法才真正理解了在语言教学中内化语言差异的重要性,何种表达方式才是最地道的,何种行文结构才是最适用的,何种译文才是最出彩的,这些问题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真切地感知到,方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感,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

2.中国式英语VS 跨文化思考。学生在英语翻译或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都是因为英汉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他们在句子、段落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该差异,每个单词、词组都对应翻译,以译语思维去造句,难免会译出欧化汉语或中式英语;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对英汉思维差异的系统讲解,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用英汉思维差异来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因此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额外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思维,不断促使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三、结语

考虑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加之汉语的强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形成的阻碍,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增强预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对英语思维和文化学习的自我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