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范文第1篇

在我眼里,文明是一朵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天;在我眼里,文明是一棵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挺拔。文明,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

就在上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明带给大家的幸福!

记得那一次,我们一家听说了佛山市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个个都不亦乐乎!妈妈说:“嗯,作为一个文明城市中的市民应该感到自豪!”爸爸也应和道:“是的,我相信这个文明城市的称呼也是来之不易的!也是靠大家共同努力而换来的!”我在一旁一知半解的不停点头,但又问:“那爸爸,我们也来找找文明的举止吧!”爸爸一拍桌子:“好!”于是就这样,我们一家人踏上了寻找文明的旅程——“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正当我唱着轻快的儿歌正拉开车门时,爸爸一把拉住了我的手皱了皱眉说:“诶,不是说要为文明城市出份力吗?”听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后,过了良久我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我们家也要做一个“低碳”的环保行动啊!我向爸爸会意地笑一笑,然后又羞愧地低下了头。妈妈带着我们租了三辆自行车,开始穿梭于文明之中。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好不快活!特别是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景色,更是不亦乐乎!就在这时,在我眼前上演了这一幕:一位老人被一个年轻人撞倒了不单止,年轻人还在一旁破口大骂:“你个老不死的,敢撞我,是不是活得不耐烦啦!”由于年轻人的嗓音太大,不一会就有很多来往的路人向年轻人与老人的方向围拢过去。可是,这个年轻人好像永不休止似的,还在一旁指着老人责骂:“你看,我新买的衣服都给弄脏了,你赔我啊!”爸爸似乎也看不过去了,放好自行车后,拨开聚拢的人群,把老人扶起来过后对老人说:“老人家,您别怕,我们会帮您出头的。”老人缓缓抬起头来看着爸爸,眼里尽是充满了感激。“你怎么可以怎样,明明就是你先撞到这位老人家的!还要做出一副比别人还理直气壮的样子!”爸爸终于看不过去了,为老人争气。那个年轻人听了爸爸的话后木讷了一会儿,但还是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本来就是她先撞到我的。”听他的语气,似乎开始心虚了,大家看到这个年轻人没理了就都纷纷站出来指证:“是啊,我明明看到是那个小伙子撞到老人的”“嗯!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样!撞了别人还有理了!”这时,我正准备拉着爸爸走,老人突然挽住了爸爸,良久,才好不容易的挤出几个字眼:“小伙子,谢、谢谢你。”爸爸把微笑着说:“没事,做一个文明人,就是应该相互帮助。谁对谁错,谁有理谁没理,大家心里都是清楚的的。”说完,瞄了一眼那个“有理”的年轻人,年轻人发现大家都在看他,吓得后退了几步,聚在那个年轻人准备逃走时,老人叫住了他:“小伙子,对不起啊,弄脏了你的新衣服。要不,我赔给你?”老人淡淡的语气中时不时还流露出一丝对他人的怜悯与宽容,在我看来还夹着更多的包容,似乎是“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大度。或许,那个年轻人也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良久,他低下了头,对老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从他的口中说出是多么的难得啊!就在刚才他还是一副“年轻气盛”的神态,现在却有了几分迟来的惭愧。当然,这“对不起“三字,不单单只是对老人所说的,还是对大家说的。老人的面颊上仍旧带着那份慈祥,微笑的对那个年轻人说:“人谁无过,知错能改,就是好的。”我凝视着老人,发现老人的眼眶之中闪烁着泪花,这是幸福的泪光!豁然间,老人的微笑是那么的灿烂,格外的耀眼,仿佛与那一脸的皱纹有着明显的对比!就在这时,我豁然开朗:改掉陋习也是文明的举止啊!不止这样,弯一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来住别人正准备摘花圃里的花的手、、收回正要说出的脏话、礼让他人······这些都是文明的举止啊!不但这样,而且文明的举止并不难做,动动一下手、动一下脚都会很难做吗?不!不难做!

过了很久,人群也渐渐散去了,那个曾经自大的年轻人也小心地搀扶着老人远去、远去······

文明之旅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生态意识;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127-0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O、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求,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因此,教师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则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总结与升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生态文明是一个由自然、科学、技术、道德、行为、法制等多个领域交叉组合构成的巨大系统,其内涵极其广泛,但人地关系始终是研究生态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础。而人地关系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渗透的和谐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课堂来提升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立足课堂主阵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与环境教育是地理课堂的主要内容,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内涵。因此,教师要立足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观念,做到地理知识与环境相统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深挖教材内容达成教育目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时,要体现地理学科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树立高效、和谐、可持续的观念,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理念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造福于他人、社会、子孙后代。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生态文明知识教学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这是发挥地理课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地理教材每个单元里几乎都涉及生态文明问题,如“保护宇宙环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都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例如,在“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过程中,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对旧电池带回到德国。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给以批评和建议,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

(2)合理运用“活动”实现教育目的。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堂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标题如下:你是否是一位节约用水的惜水人士,让我们来测试一下你的用水习惯。课后又开展了一次家庭用水调查活动,全班讨论、交流各种可行、有效的家庭节水方法,并制订家庭节水计划。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达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

2.结合乡土地理,促进学生从观念到智慧的转变

(1)播放专题讲座视频。生态文明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可谓一举多得。生态文明讲座视频的内容可结合教材里的相关知识,也可选用乡土材料来做实地验证,尤其是后者的作用更佳。把专题讲座视频请进地理课堂,用乡土地理让学生走进身边的生态文明。

如在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课时,笔者把苏州地理插入本节中进行学习,并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了“苏州乡土地理”的专题讲座视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苏州的基本概况,苏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

(2)组织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灵活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势必会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度。教师可积极利用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及各种有关家乡地理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使学习重在知识获得的现状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更愿意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主动探究,更利于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用大气监测仪测量家乡空气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大气粉尘的数量,监测酸雨、灰霾天气的发生;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过程,从而养成防止水污染的良好行为习惯:参观家乡的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发电厂,增强学生拒绝过度包装的意识,明确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c有关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活动,如调查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社会公众的生态问题等。

苏州是个水网密布的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我校(此处指“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下文同)所处的区域,周围有漕湖、春申湖两大湖泊,黄埭塘、东桥大寨河两条河流,这些水域资源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东桥大寨河就属于污染的重灾区。保护水源就是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对水质的检测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话题。我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采集水样。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水样的pH、含氧量、导电率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针对获得的数据,对不同采集点的水样进行分析,寻找造成污染的原因。

通过采集水样的过程,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传感器客观、真实地展现涉及水质的相关数据,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检测后证明水质较差的采集点,让学生自己寻找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活动,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就能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活动中。这样,既树立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又可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3)开展宣传教育。教师可对乡土地理中相关生态文明的材料展开宣传教育,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生态热点问题,适时地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如某水域蓝藻暴发影响水质,可引导学生分析蓝藻发生的原因、影响及研究对策等。

文明之旅范文第3篇

加查:亲临暗示奥义的圣湖

离开曲松县城,返回岔路口继续向东,乘车翻越海拔4652米的布丹拉山(加查山)。从山上远望,藏南秀丽谷地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和特有的花卉苏罗玛布、邦锦梅朵等,把眼前一面面山坡点缀成五彩锦缎。山腰上薄雾弥漫,丛林和花草色彩迷离,使人心旷神怡。过了山口,一路风行下降到谷底,回到雅鲁藏布江边,到达加查县城安饶。

安饶并不大,一边挨着公路,一边依着雅鲁藏布江。距曲松县城81公里,距泽当125公里。

加查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进藏经过这里时,曾在此地一个洞中放了一块盐,从此洞中流出的是盐水,故名。

石锅是加查最有名的特产。锅呈圆柱形,底大,口小,有耳,外面有精美图案,制作技艺高超。制作石锅的原料是一种水成岩,只有当地5000多米的高山上才能采到,就地制作好后再下山交易。大的能做20余人的饭,小的只有十多厘米。石锅做的饭味道特别鲜美,而且食物在几小时内不会变冷,所以群众极为喜爱。加查石锅、石碗的造型及图案精美,是远近闻名的特产。加查的木碗和木桶在选材、工艺、着色、绘刻及耐用等方面都属上乘。

独特的小气候使这里不仅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还成为有名的水果产地。加查苹果清脆香甜,是有名的水果品种。加查核桃远近闻名,壳薄肉多,香脆细滑。目前全县年产核桃可达25万多公斤,收入50多万元。据说有一棵200多年树龄的老核桃树,称“核桃树王”,单株可产核桃1500公斤以上。当地栽培核桃树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其中名气较大的有马本核桃、酥油核桃、鸡蛋核桃等。

神湖拉姆拉错、名寺穷果杰,以及风景秀丽的那玉河谷,是到加查的游人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那玉河谷加查县境内的那玉河谷,海拔4600米。因结罗拉雪山圣洁雪水的滋养,牧场丰美,植被葱茏,流水四绕,令人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

结罗拉雪山横空出世,秀丽挺拔,海拔5000米,耸立在那玉河谷和穷果杰之间。在骑马翻越结拉雪山的路程中,一路上的景色极具魅力,闪烁着银光的雪峰嵯峨峥嵘,映衬着蓝天白云和漫山的杜鹃,构成超凡脱俗的美景。

神湖拉姆拉错著名的神湖拉姆拉错(又称琼果杰湖),距加查县城约30公里,海拔4000多米,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形近椭圆,犹如群山环抱的一面镜子。拉姆拉错,在藏语中意为“天女之魂湖”;按藏传佛教和苯教的理念,诸如树木、湖泊、玉石之类均可作为寄托灵魂之所。

这个湖虽然面积并不算大,但因它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而备受信众敬仰。每当寻访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之前,都要到此观湖卜像,以受神示,而且每世达赖喇嘛都要到圣湖朝拜一次。据说,每一个朝拜此湖的有根器者,都可从湖水幻示的影像中看出神谕的种种兆相,看到自己的来世,心诚则灵。

湖区不远有行宫一处,规模庞大,有玛尼石刻等景致。此湖附近的达拉岗布寺,有极负盛名的天葬台。

前往拉姆拉错的途中,有一座达布扎仓寺,又称达布夏竹林,建于明代,属格鲁派。

穷果杰寺也称却柯杰寺、琼杰果寺。位于加查县崔久乡。

当初的建筑仅是祖拉康(主殿)。高5层,经堂58柱,并饰有金顶。至五世达赖喇嘛时,第悉桑杰嘉错对该寺进行扩建,形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建筑群。寺外立有“穷果杰寺志”碑,是三世达赖喇嘛时所立。在寺后山坡上的玛尼石佛龛中,供有三世达赖喇嘛的脚印石;寺后门外的草地上,埋有一块石板,极受香客崇拜,说是凝望此石可以看见使自己如愿的图像。

穷果杰寺地处前往圣湖的必经之路,可供借宿。前往圣湖的游客一般在此住一宿,翌日清早上路,徒步或骑马约4―5小时,即可到达闻名遐迩的圣湖拉姆拉错。

加查―林芝

离开加查,沿着林邛公路(曲松县邛多江―林芝八一镇)向东,即进入林芝地区辖境。经朗县、米林县,在林芝县与川藏公路南线汇合,由此向西可到拉萨,向东则通波密、昌都、芒康等地。

藏南农区风光。

加查到朗县县城朗村之间相距64公里。公路一直顺雅鲁藏布江南岸蜿蜒东去,这里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降低,两岸景色不断变化,像一幅典型的山间田园图依次展现。行至39公里处,雅鲁藏布江南岸台地上,一大片核桃林掩映着一个名叫冲的小山村,属子龙乡。“冲”是出生的敬辞,”豁”是”豁卡”之简,指封建庄园。此地原名朗顿,意为”象前”,因村后的山形似大象得名。改名为冲奚,缘于这里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诞生地,这里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宗教胜迹。村子很小,只有40多户人家。需乘木船摆渡过江。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也是朗县人,可见这里地杰人灵。

朗县还有一处闻名全藏的圣地――扎日莎巴山,一般简称扎日或者杂日。传说山上有一个叫“西穹“的神,还有一个叫”碓”的鬼,朝拜这座神山可以消灾祈福。每当藏历猴年四月至六月间,到此转山朝圣的人很多,民主改革之前,原地方政府届时要派一僧一俗两名四品官组织转山。扎日神山东起朗县的塔克辛,西至隆子县的加玉路卡,单程要走9到10天。地处偏僻,山高路险,坎坷难行。

朗县县城坐落在江南的高坡上。朗县的贝母、五灵脂、葡萄、木碗都名气不小。从朗县东行约40公里即进入林芝地区米林县。公路仍沿雅鲁藏布江走,开始穿行于茂密的林区。米林生长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桦、高山栎、巨柏等,经济结构属农林区经济,这样的县在屈指可数。

沿途要经过珞巴族村寨,可见到身着皮毛坎肩、腰别砍刀的珞巴族男子和身穿筒裙的珞巴族妇女。珞巴族主要分布在朗县东南、米林县南部以及墨脱县等地,该区域的藏语传统地域名叫做珞瑜。”珞”,藏文古称含有贬义色彩,今以表示南部、南方的同音词取而代之;“瑜”是藏语中的一个地理通名,与汉语中的“域”含义相当。珞瑜有上珞瑜、下珞瑜之分,总面积将近7万平方公里。珞巴族人口只有数千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农业、狩猎和森林采集为生,擅长射箭。珞巴族男女都会编织竹筐、竹席、竹笼和竹绳。珞巴族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蔬菜有白菜、油菜、南瓜、圆根(芜菁)和土豆等。除普遍饮用青稞酒外,还常饮用玉米酒。

文明之旅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设计;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50-02

一、旅游地形象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旅游地形象内涵

目前虽然关于旅游地形象概念还没有统一认识,但“旅游形象又称旅游地形象或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提法得到业界认可。保继刚认为,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海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①刘锋认为,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②张安认为,旅游形象是指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③综上可以得出:旅游形象即是指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前所形成于头脑中的、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想象和认识。

(二)旅游地形象特征

一般而言,旅游地的形象特征包括地方性、差异性、吸引性、认同性等特征。

地方性: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游客的异地流动,旅游形象设计需要站在地方性的角度将旅游资源要素加以提炼,形成具有地域特性的旅游形象,而地方性的确立离不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三要素。

差异性:文化的异质性是旅游得以存在和旅游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之一,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就是要在相同中找不同,从而使得其他旅游区无法复制和模拟独特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美誉度。

吸引性: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区位的不同可以具有地域垄断性,但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除极个别因无法替代而具有垄断性外,其余旅游产品大多存在市场竞争,旅游形象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其吸引力和美誉度大于同类产品,具有吸引性,且易于传播。

认同性:是在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调查旅游消费者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对比周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景区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其形成过程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游客、政府决策部门和旅游媒介的意见,具有认同性。

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设计的意义

一方面,旅游形象设计可使旅游决策部门和当地公众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地脉、文脉、历史发展、民俗风情等有深刻的认知,从而集中开发利用最有价值的核心品牌产品;另一方面,现今的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加上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游客在面对众多的旅游目的地时,受出游时间、旅行费用等因素的限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及传播途径必将影响到最终决策。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服务好、重视旅游诚信的目的地会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就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而言,由于2013年刚刚得到国务院的批复,虽然是部级文化建设平台,但目前对外影响有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旅游形象设计旨在通过旅游传播文化、通过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载体、文化为旅游提升竞争力注入活力,符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三、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设计实践

(一)区域形象分析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拥有多样化的气候和地貌类型。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个战略平台,既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的重任,又担负着要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使命。综合甘肃文化的内涵特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特征,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形象特征可描述为:古时边防要塞,今日生态屏障;华夏文明发祥地,丝绸之路黄金段;创新华夏文明,振兴多彩甘肃。

(二)旅游环境分析

甘肃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和多样性造就了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使得人文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浓郁的民族风情使甘肃有“民族大观园”的美誉。甘肃还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中国最早的邮政代表形象驿使图。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浓郁的藏、回民族风情构成了甘肃旅游独特的风景线。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1313工程”囊括了丝绸之路旅游线上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天水、武威、张掖和敦煌四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风景区、平凉崆峒山风景区和嘉峪关文物景区三个5A级风景区旅游区,是甘肃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和旅游产业发达区。

(三)旅游资源分析

甘肃的丝绸之路旅游线位居国家旅游局推出的12条部级精品旅游线路之首。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享誉世界,与周边的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阳关、玉门关等精品旅游资源结合,具有垄断性和无法复制性,形成的品牌形象在短期内无法超越。而根据敦煌文化创作出来的《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文艺作品也炙手可热、风行全球。

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甘肃段上,玛曲黄河天下第一湾、永靖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等自然奇观与展现现代黄河都市风采的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相结合,再加上黄河上游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黄土高原民俗文化,使得甘肃的黄河旅游独具特色。

甘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结束地,也是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现有15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会宁作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重心战略大转移的标志而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因此,甘肃是开展红色旅游的理想之地。

长期以来,敦煌莫高窟旅游品牌独领,使得河西其他旅游景点均笼罩在其阴影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形象遮蔽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设计需要扭转这种模式。虽然在形象战略上仍以打敦煌品牌为主,但与此同时,要力推酒泉的现代航天城品牌、张掖的丹霞和大佛品牌、武威的天马品牌,形成各区域的差异化形象定位,使得每一个旅游地具有各自的影响力,从而产生整体性的影响力。

(四)旅游市场感应分析

基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且其打造的丝绸之路文化带和区内的敦煌世界文化遗产均具有国际意义,其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国际。进入甘肃的国际游客大多流向了丝绸之路上的兰州、酒泉、敦煌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甘南、天水、平凉、陇南等地的国际游客接待量受自然灾害、民族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既是两个高品位旅游产品的融合,也是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开发,其旅游形象对中外游客是挡不住的诱惑。

(五)旅游总体形象

通过区域形象、旅游环境、资源特色和市场感应等因素的分析,立足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突出丝绸之路沿线独具魅力的祁连雪峰、荒凉浩瀚的大漠戈壁、特色鲜明的雅丹地貌、万里长城西端最雄伟的关城、独特的民族风情,融合厚重的敦煌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文化产品,充分展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魅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感悟体验多彩甘肃。

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系统

(一)理念基础

一级理念为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区,重温辉煌丝绸之路史。该理念之所以体现华夏文明是因为敦煌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代表着甘肃旅游的形象,一提到甘肃,游客首先想到的是敦煌文化品牌。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部级文化战略平台,且甘肃是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以敦煌为切入点,在丝绸之路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合并推出,实现旅游品牌的组合升级,是顺应甘肃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丝绸之路甘肃段一贯以自然景观作为主打产品,且其旅游线路较长,游客的游览过程大多是在车上走马观花,普遍感觉“有游头没看头”。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与原有的较为成熟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结合,符合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的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二级理念为传承华夏文明,振兴多彩甘肃。该理念仍然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立足点,落脚于甘肃辉煌历史遗留下的各级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昔日的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已经逐渐淡出历史大潮,但为今天兴盛的河西走廊打下了历史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类型多样的自然风光、丰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使多彩甘肃名至实归。

(二)旅游产品形象

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的交相辉映,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峡谷溶洞、绿洲丹霞的异彩纷呈,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全方位地开展旅游提供了资源基础,由此可推出以下旅游产品形象:敦煌文化体验游,丝绸之路探险游,黄河文化风情游,长城文化寻访游,始祖文化寻根游,藏、回民俗风情游,消夏游,购物游,健身游。

[注 释]

①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文明之旅范文第5篇

历史悠久 孕育文明的摇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掀起了寻根问祖的浪潮,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无疑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通行证。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在我国岭南、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生活着由远古时期西瓯、骆越人的后裔所组成的现代壮侗(国外称侗台)语系族群,主要包括中国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越南的岱族、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洪人等21个民族,人口近1亿,这一语系族群在历史上曾以现今壮族居住的地区为中心向外迁徙。根据来自全国和全区著名的民族学、壮学、社会学、民俗学、生态学专家调查研究,得出大明山南麓区域是壮族龙母文化的发祥地和骆越古都文化遗址,与东盟各国是同源异流,都是骆越的后人,不管是在宗教、语言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不需语言翻译就可以直接交流。可见,环大明山南麓区域是众多的骆越民族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大明山景区可以成为广西乃至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旅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先天条件。

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曰“鸣山叠翠”,是桂中最高峰。由于地处北回归线,地形复杂,气候独特,使得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相对高差大,塑造了风光无限、多姿多彩的景观资源,这里四季景观各异,组合有度,具有雄、险、秀、幽等景观特色。“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便是大明山四季的生动写照。同时,宜人的山地旅游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另外,大明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3%,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为17万个,是目前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是一个难得的休闲养生胜地。这里以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综合考察,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分别占广西植物区系列科、属、种的73.9%、430%和28.0%。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94种,其中鸟类151种,哺乳类动物60种,爬行类动物42种,两栖类动物19种,鱼类动物22种。这里是广西野生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物种多样性、生物代表性、生物稀有性等特点,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

彰显特色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胜地

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是文化旅游、个性旅游、专题旅游等参与性强的旅游。为此,大明山景区从发展传统观光性旅游产品的模式中走出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保持较长的生机和活力,努力实现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的目标,从战略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提升品牌价值的道路,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依托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新品牌,打造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旅游开发是以旅游产品价值创造为核心,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的挖掘过程。大明山以其自身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为依托,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依托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以及现代华南壮侗语族和东南亚“同源异流”20多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拉紧交流的纽带,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以吸引东南亚国家部分民族进行“寻根之旅”的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壮族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已得到进一步挖掘利用,尤其是壮族龙母文化被及时纳入大明山的总体规划,并列入南宁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根本上丰富了大明山景区的文化底蕴。同时,积极围绕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开展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随着这些规划得以实行,大明山必将对东南亚“同源异流”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得到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游客产生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大明山景区结合丰富的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了8条精品线路及沿线41个观景亭台,其中可对外开放的线路有:从天坪综合服务区“科普展览馆”至“神奇草坪”往“北回归线塔”,经“玉脉石英”奇观廊沿湖边回到服务区的神奇之旅,从“不老松”至“金龟瀑布”的养生之旅,从龙湖桥沿湖边往堤坝停车场的休闲之旅等路线,沿途可观赏到鱼跃龙门、云龙佛光、大地峰林、橄榄大峡谷、天然氧吧、骆越王阁、龙神阁、仙境亭等壮丽景观。此外,根据不同季节,还可以看到山花烂漫、雾凇、连天云海等自然界的奇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