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兰性德名句

纳兰性德名句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第1篇

这一首朗朗上口的精短词库引起了我对纳兰性德作品的性趣。我是个痴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习惯刨根问底,查户口!对纳兰性德这个奇人更是不会放过。一个人可以赋予枯燥文字以生命的人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

所以,那个纯真的年龄我是无比崇拜这个英年早逝的俊才的。时常品读他的作品,搜集关于词人的生平简介。那时觉的纳兰性德的一生就像他的词做一般精彩而绚丽。他用短短的三十余年生命恰如其缝的诠释了才华横溢和风流倜傥这两个词的含义。二十二岁高中进士,被赞誉为清朝第一才子,生于朱门,却结识天下朋友,身处繁华,却可以云游喧闹之外。而容若的一生是沉沦在情感的交错之中的,他丰富的感情经历对那个崇拜偶像年代的我们来说是一种真男人的真性情。由于对纳兰容若的崇拜之情,追慕之意,那时的我很长一段时间痴迷于古体诗词的笨拙模仿,这种爱好一直坚持到大学,然而,之于纳兰等人我们只能以一个句话来很恰当的形容,那就是:后生可悲啊!

纳兰性德随是马背上的民族,正宗的八旗子弟,而他的感情却如同南国的雨水一般温软,似雨巷中打着油纸伞的女子般多情。我想我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因避太子嫌而由成德改名性德的原因;也明白了为什么纳兰最后又改回成德而后人却最熟知性德的名讳了!纳兰成德本就是一个性情中人罢了!我想我是曾自诩过自己和纳兰性德有着很多相思之处的。或许是因为生活在被誉为塞上江南凤凰之城的缘由,我毅然喜欢着细腻而忧伤的文字,而不甚喜好悲壮雄魂的塞北之诗。

高中毕业以后,只身一人打包行李来到了古时的西域国度,来感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壮之景。或许是备受这大漠风情的熏陶,自大学开始便淡化了对于纳兰的词痴醉。而这一淡便已是三年。生命中那么多的美好为何要让悲情充斥我们的世界,微笑那么美何须满眼忧伤?理想是丰满的,现实讽刺而骨感,不快乐又忧伤给谁看?

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的,之于纳兰性德,之于我,之于他,之于我们!年少无知的我们曾几何时仰望于纳兰的风流倜傥,纳兰的才华横溢。而当我们走进迟暮的纳兰,也就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你是否愿意一生沉沦于那悔恨的悲情中去?

深秋季节,坐在漫长旅途的车上,看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脑海却浮现出纳兰那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俞关那畔行…… 轻轻输入纳兰性德四个字,像极了要打开尘封许久的宝藏一样轻柔。 轻按搜索,那等待搜索结果的过程是那么的漫长!有些忐忑不安,许久不见这个老朋友是怎么一个模样?

寻寻觅觅,一首首品读,如见老友,然而当一首《采桑子》映入眼帘时那字字句句是那么的陌生,甚至让我怀疑作者是否收录错了文字,这不应当是那个风流倜傥的少年的文字,这是一首悔过书!“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无不充斥着无尽的悔意! 是收录错了吗?不!我想是我错了!少年时也许我也曾在清晨的朝阳下细声朗读这曲《采桑子》!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真的男人?什么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什么才是责任?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第2篇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从实用类文本中找出与之符合的信息,即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字、词、句等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简要的综合陈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多是以选择题和列举题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在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信息与文本对称或不对称的一项,或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叙述人物的成长历程。

【解题技巧】

面对一个实用类文本,不管命题者要求考生筛选什么样的信息,考生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知晓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什么。然后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并提取出关键字。最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句表义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在具体答题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筛选。

二、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在筛选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三、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文中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题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虚假信息。考生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归纳整合,重组输出

文本信息有的分散在文本各段落之中.需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分类合并,重组整合。一是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整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二是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时,要在理解了文意后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同步突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詹姆斯・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王波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只是这枚诺贝尔奖牌,弗兰克无法保留太久。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了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12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介绍弗兰克这位传奇人物的时候,本文在剪裁和叙述上也很有几分传奇色彩:以惊险的暗杀场面开头,将读者一下子摄入对弗兰克命运的强烈关注之中。

B.弗兰克在读大学时因遭批评而转学,之后他幡然悔悟,勤奋苦读。这表现了他拒绝邪恶、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

C.为了反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弗兰克愤然辞去教职并拒不交出自己的核研究成果,最终辗转逃离德国。寄居美国成为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后,他又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

D.本文通过几组事例的对比,揭示出弗兰克“温和”而不“温驯”的品性,使人物形象丰满而感人。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特点

 

一、纳兰性德其人

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因避太子讳,而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枷山人。在其手简和所藏书画印文中有“长白山人”“松华江渔”等代称。

纳兰性德为太傅明珠之长子,然而他并未靠其父的官权而力求自官。免费论文。十八岁时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会试中因病“告殿”,二十三岁中进士,选授宫廷三等侍卫,后依次晋升为一等,一直在康熙帝身边宿卫扈从,执事当差。免费论文。

作为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纳兰性德喜写古诗文词,学习汉字,并与汉族文人常往来,如顾贞观、梁佩兰、陈其年都与之关系甚密。同时“他仍深留着开化不久民族的精神”[1]“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用一颗赤诚之心,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切的情感,这也是我认为他“情深”的最主要的原因。

“生于华阀,位居清要,但情思抑郁”[3]并常怀“惴惴有临履之忧”,加之爱妻卢氏的早逝,使得纳兰性德从早年的经世转向后来的出世,从热心于儒家转向于佛教,并开始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希望能从佛教的哲学中找到灵魂的安所和心灵的栖处。

他之所以涉猎佛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现实的遭遇中发现,个人的力量无法使不合理的现实变为合理,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尽量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调和的思想无法解脱他内心的苦恼烦忧。而恰巧佛教中把世界推向空无,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充满痛苦的,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使他暂时求得了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平衡。“既然找不到人间的不幸的真正原因和可行之路,就只好承认世界的‘空无’和泯灭是非爱憎,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寂灭’一切烦恼求得来生好运上。”[4]

纳兰性德还为自己的词集《侧帽》改名为《饮水河》。而“饮水”一词来源于佛教道明禅师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其后期的词作中“莲花”“杨枝”“暮云”等佛教词汇的运用,也表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追崇。但这类词作在他的作品总量中还是很少的。

我们说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纳兰性德虽然追崇佛教,道禅悟机,但总体上看,儒家思想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无论他如何追求、探寻佛学,他依然是个儒生,始终没有参透生活和人生,也没有达到佛教中“心如止水”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还被世俗、尘事所捆绑着无法自我挣脱,而这也是他痛苦的根源。他过惯了锦衣玉食、安心舒适的生活,留恋仕途却又对官场的黑暗深恶痛绝,他以诗人理想,浪漫的情怀看待这个世界,然而他失望了,这使他内心不能平衡,陷入到了激烈的矛盾和烦忧之中。儒家赋予他入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多地使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伤感,所以才会发出“浮名总如水”“且随缘,去往无心”的感慨,其中几多辛酸,几多悲凉,谁人知,谁人解?

二、纳兰其词

关于词,纳兰性德推崇南唐后主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效。”而他自己的个性,才气也与李煜很相近,所以在词风上,纳兰词作也有李后主凄怨的特点。陈维崧曾评《饮水河》“得南唐后主之遗”。

纳兰性德一生短暂,社会接触面不广,爱情、友情、扈驾出行的所见所感构成了他三百四十首余词的主要内容。

(一)爱情词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写得凄然而真挚自然,而其中悼亡词堪称为其爱情词中的代表。

中国的悼亡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篇》,但“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不过只是表现出了睹物思人的淡淡伤感与愁绪。之后有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五首》,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李商隐的《房中曲》,但读来总是没有那么感人。而词中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通过“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深切的思念之情。而纳兰性德却又与他们不同。在纳兰性德二十三岁,正当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爱妻离世。两人阴阳相隔,但他仍痴情幻想着“尘缘未了”,似乎两人还有团圆日。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亡。半月前头扶病看,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如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阳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到把去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优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愁肠。”(《青衫湿遍》)

上片睹物思人,泪湿青衫,从旧忆中缓缓地写出自己的深情。“凭伊慰我”说明逝者生前的殷殷情意,如幽谷之水,发出潺潺之音。“半月前头扶病看”则道出爱妻离世不久,而现在的“我”则处于最为想念伊人的境地,正如在他的《梦江南》(昏鸦尽)中说的“心字已成灰”。下片写悼亡之情,用“蔓草斜阳”等易生愁思忧怀的景物来衬托此刻的心情。“和清泪,搅入椒浆”后笔锋一转,三番假想亡妇对自己殷勤嘱咐、叮咛。写对方深情的同时也反衬自己的深情,愈显出两情的深沉真挚,更反映出了如今阴阳两隔的无尽忧伤和思念。

有人统计,现存《饮水河》中题目标明“悼亡”二字的有七阙,此外,虽未标题而词情实写追思亡妇、忆念旧情的有三四十篇。这类悼亡词作数量较多,大多情意真挚,幽怨哀伤,发自哀肠,感人至深。

(二)友情词

伉俪情深的纳兰性德,对待朋友也是坚贞不渝,以诚相示。

他不以富贵骄人,而所结交者以道德学问为重,不媚世悦俗,且多为仕途坎坷,遭逢不幸以至家境贫困无以为生的人。同时,这些人大都比他年长。其中与纳兰性德交谊最深的当属长他十八岁的顾贞观。两人相识时,顾贞观近不惑之年,而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意。在《金缕曲·赠梁汾》的题序中“岁丙辰,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5]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试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一首对友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免费论文。出生于锦衣玉食的高门的纳兰性德,称自己是不拘小节的人;身为皇帝身边的近臣,竟然说“缁尘京国”。对平原君礼贤下士、阮籍以青白眼待不同人,持赞赏的态度。对有才华而不得见用反遭诽谤的人,发出不平之鸣。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尽出肺腑之情,不假雕饰、真切自然地表达了质朴的友谊。严迪昌云:“此词书均情辞兼备,超迈有神。”[6]

伯牙善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间,只有钟子期解琴意,子期死后,伯牙谓世无知音者,乃绝弦破琴,不复鼓琴。可以说,纳兰性德没有让古人专美于前。“轸念贫交”是纳兰性德一以贯之的态度,他结交的多是不得志的朋友,但他真诚相待,真心相助,推心置腹。这些都可以从他的词作中看出。

(三)塞山、江南

纳兰性德以侍卫一职终其一生,跟随康熙帝近则京畿,远则长白山、江南等地,其间的所见所闻构成其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动人篇章。

如《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随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之句。此词是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所作。严迪昌《清词史》云:“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的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7]当世人都以能扈驾随行为荣时,纳兰性德却表现出了异于世人的倦态,此种情调更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伤感和痛苦。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他是真性情使然。

又如《一络索》: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通过塞外征途的所见写离愁别绪,但却是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角度来写塞外秋景的悲凉,也正因为此才会觉得“萧萧落木不胜秋”。又假设闺中场景,从闺中灯絮前“她”的角度来写两人的无限深情,反衬自己身为侍卫、扈驾出行不能与“她”相依相聚的无奈伤感。

又有写江南风光的《梦江南》十首。其中“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深夜歌。”被视为佳作。

通过所见景物,抒发了南行之观感。看到明故都的情景产生了朝代兴替的感叹。前代的遗踪,当日繁华胜景而今何在?

还有《浣溪沙》: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般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意欲回归大自然的情趣,读来清新淡雅,静穆闲适。

三、余论

纳兰性德的朋友曹寅曾有诗云:“家家争唱《饮水河》,纳兰心事几曾知?”

的确,纳兰性德以其凄丽、短暂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但其词作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始终那么令人叹服。如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样,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痛苦,这又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774页

[2]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217页.

[3]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04页.

[4]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 ——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259页-260页.

[5]艾治平.《清词论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127页.

[6] 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13页.

[7]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10页.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第4篇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然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词作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处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

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地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阴毒的办法,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未能相见。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虽然不像表妹那样贴心贴肺,但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如胶似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纳兰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倾泻在辞章里。

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辞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下面这曲《沁园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读罢令人断肠: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自古多情伤离别,饱尝离别之苦的纳兰性德身上,的确是很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多情而又多舛。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许他的华美人生过早地落幕,是为了避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劫数。他没有看到纳兰家族的衰败,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贾宝玉要幸运一些。

纳兰性德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后海北沿的明珠官邸,现为宋庆龄纪念馆(西花园)和卫生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是豪门朱梁,钟鸣鼎食,门前车水马龙。“门俯银塘,烟波暄。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渌水亭宴集诗序》),开门即见太液池(什刹海)、景山,一片富贵升平气象。

【赏析】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第5篇

一、显赫家世

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军功显赫之族。纳兰性德始祖是蒙古人,后建立叶赫部,与女真部互相讨伐,最后被女真部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吞并。纳兰性德的祖父名叫尼雅哈,在努尔哈赤率军攻灭叶赫部时投降金国,被迁往建州,隶正黄旗满洲。努尔哈赤、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始终对尼雅哈存有戒心,害怕他们家族东山再起,于是对其加以控制。尼雅哈虽然忠心耿耿,屡立战功,但未得到任何升迁。顺治三年(1646)尼雅哈病卒,其长子按照惯例承袭世职,而未予任何提拔。明珠是尼雅哈的另一个儿子。纳兰家族的振兴靠的是明珠。

明珠机敏睿智,善于揣摩和迎合上级意图。康熙继位后,明珠受命重建内务府,他吸取前朝教训,抑制宦官品级,且规定宦官不得干预军国政事。当时既要对内务府进行机构改革,又要承办宫廷事务,但他样样做得井井有条,显露了过人的才干。不久他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明珠担任这一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近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要人,还有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后,他善于体察和迎合这些人的意图,处处受到赏识。

更聪明的是,他对当时发生的鳌拜、苏克萨哈之争表现得十分超脱,不陷入任何一方的羁绊。后来,苏克萨哈被处绞刑,康熙又从鳌拜手中夺回政权,鳌、苏两败俱伤,而明珠则由皇室内务府总管转向朝政中枢机构内弘文院任职。在此期间,他参与修治黄河,制定历法等事务。还有一件事值得大书特书。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乃一大壮举,但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立,和清朝对抗。康熙派人招抚,没有成功。后来康熙帝派明珠参与接洽和谈之事,明珠主持了与郑经的和议,为最后以和平方式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珠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承办不属于刑部所管的重大事务,说明了康熙对他的倚重。

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明珠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职责是“佐天子,理机务,得不时召见”,常在皇帝左右充当顾问,处理奏章。

明珠替康熙起草的文件,康熙看完总是说好。有一次,康熙帝由北京卧佛寺至碧云寺,对正护驾的明珠等人说:“我看古代帝王中,唐太宗听言魏征进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深厚,所以能达到美好的境地。明朝末年君臣阻隔,以致四方疾苦无法上传。我太祖、太宗、世祖以来,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我想着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意相待。”明珠立即回答说:“皇上事事上追圣帝,勤于政事,亲理万机。我等臣下侍候左右,未尝不以天下为念。”这些对话,显示了康熙对明珠的信赖,也表明了两人关系十分融洽。君臣如此默契,在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美谈。

明珠为人,机巧灵敏,工于心计,一般是不肯违背康熙帝意旨办事的,这当中自然也有不少违心之处。在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除了招降郑氏,明珠还参与或主持了反击沙俄、改善满汉关系、减免赋税等活动。

康熙既有文韬武略,又善于驾驭臣下。他的一贯作风是当某一大臣及其派系势力强大时,他就去扶植与之对立的派系,以保持权势的均衡,利于自己操纵。鳌拜得意时,他扶植索额图;索额图飞扬跋扈时,他支持明珠。明珠权倾朝野,并且干预他对皇太子的培养,他自然不能容忍,终于从兴修水利的事情上找了个借口,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罢了他的官。

康熙说明珠是“凤阁清才,鸾台雅望”。明珠一生,精明强干,辅佐康熙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割据势力,抵御沙俄侵扰,促进满汉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罢官之后,康熙又任命他为议政大臣,但未再全面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20年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74岁的明珠辞世。

二、纳兰性德是“千古伤心人”吗?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尘世,只逗留了短促的31年。他去世时父亲明珠51岁,尚未罢官。

纳兰为女真语,意为“太阳”,纳兰是满洲姓之一。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21岁时,康熙所立的皇太子名保成,为避讳改名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在书信和印章中又署“长白山人”等,以示自己为满洲旧族。

他担任康熙贴身侍卫,在满汉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让世人无限称羡的是他委婉动人的诗词。在学问上,他被梁启超誉为“清初学人第一”;在诗词创作上,王国维称颂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评价不可谓不高。31岁的人生能有如许成就,我们一方面哀怜苍天不对他假以时日,一方面又觉得他体会了别人几辈子也体会不了的丰富烂漫,尘世的岁月虽短,也够了。

纳兰性德18岁乡试中举人,22岁时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帝授为三等侍卫。后依次晋升二等、一等,终生充任侍卫,大部分时间在康熙身边执事当差。

父亲是当朝宰辅,自己进士出身年少得志。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他也说自己“日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臣子光荣,于斯至矣”。可是我们看他的《纳兰词》,感受到的却是凄凉哀婉,满纸悲怨,愁肠百结,无可奈何。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300多首词里,“愁”字出现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用了39次,“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触目皆是。

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些仕途坎坷、沉沦下僚者常出现牢骚满纸的状态,所谓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仕宦显达而有缠绵忧伤之作的作家则很少,不过也有,如晏殊。这种人大概属于天生的敏感,而且心灵曲致,内心细腻,对生命的感悟比常人丰富复杂。

是什么原因使得纳兰性德“缠绵抒情……工愁善怨,均感顽艳”呢?有人这样阐释:“先生貂珥朱轮……其词则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之所为。盖其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年之不永,即兆于斯。”也有人说他“姿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还有人说他是“李重光(李煜)后身”。凡此种种,都是寓夸奖于感慨悲叹,恨苍天薄待了他。

也有人从他的家世背景和从小所受教育出发,研究他的思想是如何三教合流,满汉文化交融的,这当然没有错。但是,为什么纳兰性德给人的是永远哀伤的印象呢?

其实把纳兰性德塑造成千古伤心人未必不是误解和曲解。词本是闲情逸致,不像“诗言志”“文载道”,“词缘情”本来是常识,一个人的词作未必能体现生命的主旋律,纳兰性德有不少其他作品,因为不像词作流传之广。大众一般不会对名人的专业和思想感兴趣,而好窥伺名人的隐私和情感领域,因此放大词作的内涵,加上酸腐的小文人的推波助澜,纳兰性德遂被塑造成了“千古伤心人”。

纳兰性德年少聪明,在众多汉族知识分子纷纷落榜时脱颖而出,说明他不仅在满族,即使置身于汉族之中,也非等闲之辈。康熙时的蒲松龄就屡试不第,纳兰性德18岁即考中举人。当时满族青年多以披坚执锐战场立功为荣,汉族士人则以读书应试为出仕做官的正途,纳兰性德出身满洲贵族,既善骑射,又科场得意,兼有满汉之人的特长。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名师徐乾学(1631——1694,顾炎武外甥,康熙九年进士第三,后任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等,家有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传是楼)。

纳兰性德在《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中说:“师者,以学术为吾师也,以文章为吾师也,以道德为吾师也。”他鄙薄有师之名而无师之实的“师”,推崇的是学术、文章、道德上的先导者。康熙十五年(1676),朝廷认为“虽文武并用,然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废弛”,遂停止了旗下子弟的考试,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恢复满人的考试。但纳兰性德不管这些,他向徐乾学表示,对宋元诸家经解,“某当晓夜穷研,以副明训。其余诸书,尚望次第以授”。这种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绝不是词作中的纤弱形象所能概括的。

就算是词作,也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风流侧艳。纳兰性德早期的词集为《侧帽词》。所谓侧帽,就是歪戴着帽子,这个形象不是很好,可以说风流也可以说轻浮。有人认为这句话出自晏殊的《清平乐》,而纳兰性德本来就喜欢晏殊的词,因此认为“侧帽”代表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晏殊这首词也是用典,援引的是后周独孤信的故事。《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独孤信先世为匈奴人,善骑射,多谋略,西魏首位君王宇文泰授予他尚书令等要职。纳兰性德为其词集取名“侧帽”,表明他仰慕独孤信以北方少数民族的身份为中原人办实事的精神。纳兰性德后来又将《侧帽词》更名为《饮水词》,这也是流传至今的《纳兰词》。

其实除了词作外,他还有不少作品值得评说,如四卷本《渌水亭杂识》,后来连同赋一卷,诗四卷,词四卷,经解序跋三卷等,汇编成《通志堂集》,在作者身后刊行。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印行,还推出了100套毛边本。一般人都知道顾炎武的《日知录》,《渌水亭杂识》比不上《日知录》,但是,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主张和“明道”“救世”的著作宗旨对纳兰性德影响深远。顾炎武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始终不与满族统治者合作,20岁左右的满洲青年纳兰性德自然无法和他接触,不过通过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纳兰性德得到了顾炎武的治学门径。

以《日知录》为典范写作《渌水亭杂识》,是纳兰性德学习汉文化的历史记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纳兰性德评论历史,寻求治国经验,提醒统治者注意罗致人才;尽可能消解满汉矛盾;倡导忠君尽节,赞扬大度容人;建议当权者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调整政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介绍了外国科学技术,如欧洲人的汲水机械等,纳兰性德对西方的天文、历法也有浓厚兴趣,花了不少篇幅介绍。

纳兰性德出身豪门,才华出众,功名轻取,伴随君王,这是他的得意处,也是世俗之人艳羡的地方;爱妻早亡,旧梦难圆,朋友星散,是让人哀叹的地方;内心放浪不羁,工作严谨刻板,得亲天颜的幸运与高处不胜寒的紧张,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加之旧疾复发,英年辞世,也是情理之中事,未必如流行小说描摹的那样为情所伤。

还有人说,按照纳兰性德的才能和爱好,本应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但康熙仅凭自己兴致就轻易地改变了纳兰性德的生活道路。因为皇帝侍卫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一意逢迎还难免疏误,稍有闪失即遭黜落,这种用非其志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无穷的烦恼。这些猜测看上去有些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就算到翰林院深造,最后还是要报效朝廷的,古来哪个读书人不是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呢,皇帝钦点你来侍卫是怎样的良机,还感叹不自由,只能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皇帝围猎时,纳兰性德先勘察地形,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打猎时护驾左右,这绝不是一个诌几句酸曲的文人所能为的。也许这些工作的确让一个内心向往自由的人偶尔失落,但是,纳兰性德又岂是贪图清闲的人呢。皇帝的围猎是习武练兵,可不是打高尔夫,就算是放松闹着玩的,驰骋奔突之间,皇帝既然如此倚重他,他又是当朝宰辅明珠之子,两人自然有不少说话的机会,纳兰性德也有显示杰出才华的机会。这是极为难得的君臣相得。如果把一等侍卫这份工作看作是纳兰性德不痛快的原因,真是书生腐见了。

他有诗句“还将妙写簪花手,却向雕鞍试臂鹰”(《塞垣却寄》),这是一种自得啊!有人却据此认为,“将善于写作的头脑都卖给了皇帝,从而受到无形却很严酷的拘禁……身心断裂的痛苦,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充斥愁云惨雾,字里行间散发出悲凉凄迷之气。”——只有那些精神和肉体同样孱弱的人才会这样想吧,文能做词,武能射雕,多么畅适的人生!纳兰性德自幼习练骑射,“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另一方面,他“据鞍占诗,应诏立就”。至于说到“将善于写作的头脑都卖给了皇帝”更是无稽之谈,头脑永远是自己的,如果你有头脑;猪脑子卖给皇帝,皇帝还不要呢。这是大气魄的词人在驰骋之际的豪情,怎么在酸文人笔下就成了愁云惨雾呢?

有人说他的忧伤源自经常伴随皇帝出行耽误写作。——天哪,真有想象力。

还有人说他的忧伤是因为其父长期处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这也太小看纳兰性德了,也不看人家什么出身,对他们家而言,这种事乃家常事。

纳兰性德的出身和学养、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同类人中的榜样作用,给他带来了足够的声誉,这是想有所作为的人快乐幸福的重要因素。顾贞观说纳兰性德“欲尽招海内诗人,毕出其奇”。纳兰性德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出色的创作实绩,成为渌水亭文人雅集的盟主,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家庭出身的诗人。他和顾贞观、朱彝尊、梁佩兰等这些名重一时的大诗人、大学问家结为师友,且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暗中关照他们,友谊深挚,意气相投,诗文酬唱,这至少也是纳兰性德诗意人生的欢乐之一吧。据说他们雅聚的时候,连侍立一旁的侍女也能脱口吟诗:“一杯一杯又一杯,主人醉倒玉山颓。主人大醉卷帘起,招入青山把客陪。”

至于词作中的感伤,有的是源于他的丰富曲致,有的不过是一种词作表达上的习惯,有的甚至只是一种应酬话语,不必当真。至于泪呀愁呀什么的,你看哪一本宋词不是这样!

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创作个性与情感经历的关系,只是不要无端放大。为此,我们先看看他的女性情缘。

三、生命中的几位女性

纳兰性德有第一任妻子卢氏、第二任妻子官氏、小妾颜氏。颜氏娘家地位卑微,已难以考证。

卢氏的父亲卢兴祖是清朝入关后培养的第一代文化人。顺治十四年(1657),卢兴祖升任大理寺少卿,参与掌管天下刑狱,后出任两广总督,不久在党争中被革职。回京后,卢家并未完全失势,儿子卢腾龙仍在京城担任要职。

纳兰性德在思亲、悼亡的作品中提到谢家、谢娘,实际上指的就是卢氏,因为谢家在古代是富贵之家的代称。如“自是多情便多絮,随风直到谢娘家”(《柳枝词》),“谢家庭院残更立”(《采桑子》)等,暗指卢氏和卢氏家族。

纳兰性德在妻卢氏亡后,继以官氏为妻。官氏的“官”,并非汉族姓,而是满族官尔佳氏的汉译,又译作“关”。官氏出生的家族,是显贵世家。官氏自幼娇生惯养,和纳兰性德感情不是十分融洽。但她的娘家人权重势盛,官氏的父亲和伯父都是性德的上司,官氏的堂兄弟又是纳兰性德的同事。

纳兰性德除了有婚恋关系的女性除卢氏、官氏和颜氏外,还有一位婚前情侣,后来因“入宫”而天各一方。此事真假尚难说定,不过读纳兰性德那些表现不能遂愿的爱情和爱情失败后无限煎熬的诗词,须先了解他词作中属意的对象。纳兰性德是重情之人,但并非如一般传记所言,只对卢氏一人钟情。

下面这些词作,一般认为是写给那个初恋情人的。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如梦令》)

紫玉钗斜灯背影,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酒泉子》)

怜伊太冷,添个纸窗疏竹影,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下时。(《减字木兰花》)

有人据此认为,这种亲昵关系只能发生在主人和小丫头之间,从而认定根本不存在“入宫”一说。据考证,这个女孩子后来当了道姑。

这些都不重要。我想说的是,那个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有过更为复杂的情感遭遇。不少传记写纳兰性德深情款款,与夫人卢氏无比恩爱,这没错,但进而认为纳兰性德的早逝源于妻子的早逝,就有点一厢情愿了。

一个优秀的男子存在世间,首先要有高尚的志趣和可供奉献的事业,自然也需要深沉甜蜜的感情与温柔旖旎的伴侣。纳兰性德不是沉溺个人情感的普通人,他如果足够长寿,也许还有更多的情感故事,但与卢氏的情感佳话可能就没有如今这样被人艳羡。我们不必放大他与卢氏的情感,也不必拿他与其他女子的深挚恋情来质疑他与卢氏的爱情。

纳兰性德在婚前有与所谓的“入宫女子”的恋情,《饮水词》里多有记载,不要误解为那是写给夫人卢氏的;卢氏去世以后,续弦官氏,由于感情不睦,在婚外另有情人——江南才女、清初词人沈宛。

一个是多愁多病的身,一个是倾国倾城的貌,在顾贞观的引见下,两人一见钟情。本来以纳兰性德的身份娶个三妻四妾不是难事,但是当时严禁满汉通婚,不得已分开。纳兰性德以沈宛的口气,留下了那首大家最为熟悉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在词作中反复表达了内心的愧悔,如“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等。

纳兰性德只活了31岁,是个深情之人,但他的早逝未必是因为用情太深。也许,体质不佳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纳兰性德并非用情不专之人,更非拘泥刻板之人。与女往,留有缱绻缠绵的词作;与男往,更能看出大丈夫的一面。

四、与顾贞观、吴兆骞深挚的友谊

在纳兰性德的交往圈里,最值得一说的是顾贞观。顾贞观(1637—1714),号梁汾,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

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提出拯救难友吴兆骞的要求。吴兆骞,字汉槎,苏州吴江人。少年时即才华横溢,后成为江南文人社团“慎交社”的主要人物。但他恃才傲物,不晓人情世故,曾在与同郡作家散步时说“江东无我,卿当独步” 。

顺治十四年(1657),因牵涉到科场舞弊案,吴兆骞等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宁古塔环境十分恶劣,流放者很少活着回来。

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生活,造就了吴兆骞,他在逆境中写的诗歌深沉凝重,成为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被流放的苦难逆境中写作的诗歌编为《秋笳集》,描写了东北壮丽景色和怀乡之情。他以苏武自喻,生子名叫苏还,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返回故乡。顾贞观与纳兰性德成为知交后,向纳兰性德提出营救吴兆骞的请求。纳兰性德欣赏吴兆骞,但他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所犹豫而“未即许”。纳兰性德办事认真,一时办不到的不轻易许诺。在纳兰性德迟疑的时候,顾贞观给吴兆骞写了两首《金缕曲》,下面是其中的一首: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二阕《金缕曲》,对患难之友叮咛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缠绵恳切,感人极深,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顾贞观一心希望通过纳兰性德,借助其父明珠的权力拯救吴兆骞,于是将《金缕曲》呈送纳兰性德。性德看了如此赤诚文字,也深受感动,禁不住泣下数行,他说:“河梁生别之诗(指李陵《与苏武诗》),山阳死友之传(向秀《思旧赋》),得此而三矣。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候兄再嘱也。”性德慨然答应营救吴兆骞回归,以十年为期,是考虑到办成此事非常困难。

根据清廷的政策,流放宁古塔的江南汉人,就是灵柩归葬,也阻力重重。若要生还,谈何容易。纳兰性德为顾贞观对朋友的赤诚所感动,他也写了《金缕曲》: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上阕安慰顾贞观休为宦海浮沉而恼心;下阕是嘱托顾贞观转告吴兆骞要善自珍重,坚定明确地表示自己要营救他的决心;全词全是在为友人着想,足见性德光明磊落。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除了营救吴兆骞,其他事情都可以弃置不管,这是何等气魄!纳兰性德虽然能接近皇帝,却并无多少权力,便向父亲明珠说明了情况,希望父亲伸出援助之手。

明珠也爱惜吴兆骞之才,答应出面营救吴兆骞。吴兆骞在东北利用康熙帝派遣侍臣祭祀长白山的机会,作了篇《长白山赋》,托侍臣献给康熙,据说连康熙读了也为之动容。康熙认识到,清廷要长治久安,必须争取汉人,特别是江南知识分子的支持,于是在“劫灰已尽”之后“初宽”,在政策逐步放松时,吴兆蓦终于回到了北京。纳兰性德和吴兆骞的朋友们“抱头执手,为悲喜交集者久之”。名流纷纷赋诗祝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纳兰性德为彻底营救吴兆骞,干脆把吴兆骞及其妻子儿女接到自己家中。两人“侵晨弄墨,笔彩潜飞;半夜弹棋,灯花碎落”。吴兆骞执教于明珠府第,教性德之弟读书。后来纳兰性德的这位弟弟“所学不但超出满洲之中,即汉人中亦少”。

康熙二十三年(1684),吴兆骞因腹疾病逝世于北京,纳兰性德护驾从南方返回北京后,得知吴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写了《祭吴汉槎文》,痛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纳兰性德还主持安葬了吴兆骞,并照顾其子女,还安排了兆骞之弟的工作。

回头再说顾贞观。

顾贞观官场失意的具体原因史料失载,我们不做猜测,他和纳兰性德的酬寄之作,有不少牢骚忧伤。纳兰性德在忧伤怀念之中,对顾贞观不断慰勉。顾贞观脱离官场后仍然时出狂放之言,亲戚故交避之唯恐不及,纳兰性德暗中斡旋庇护,费了许多心思。纳兰性德逝世后,顾贞观悲痛不已,一年之后即带着家室回归故里,过上了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后有《弹指词》行世。

当然最值得说的还是那首《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相关期刊更多

满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

北京满学会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