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范文第1篇

1、《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之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 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2、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北宋卷)》: 容若对历代诗词名篇多有评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筛选并议论前辈们最顶尖的作品,从不曾人云亦云、随声俯仰。

3、容若的点评,大多只是寥寥几笔,甚至只有三四个字,并不像一些前辈评论家那样把这当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种事业,似乎也没有结集出版、流传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读书时随手作的笔记,话都是对自己说的,不加修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评选既不用考虑世俗的口味,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论,更不会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文艺理论。

4、 容若的选评后来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并没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第一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这样一个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纳兰容若范文第2篇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初识容若,便是从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仅仅这短短七个字,便足以让人在心底细细揣摩,回味再三。从此,便对容若惊为天人,深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起初,一直觉得这必是位柔情万千的女子,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女子,才有如此细腻的笔触,优雅婉转的词风,带着淡淡惆怅、欲说还休的伤感,一如李清照,一如席慕容。可这用仅仅七个字便打动我的人竟是一位浊世大家公子!于是我立即在网上追随他曾经生活的痕迹,才终于对他有了一些些的了解。容若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己也曾入仕为官,深受帝王喜爱。可惜这些常人追求一生而不得的荣耀,于容若,便只是一只华丽的囚笼。纳兰容若,应该是属于名山大川之间,西子杨柳湖畔,和三五文人好友,一点薄酒,满腔豪情,而不是在庙堂之上为权势名利汲汲营营。可惜,人生总是无奈。终究,被后世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伟大词人带着始终有志而不得的惆怅走完年仅三十一年的生命,惹人一声轻叹!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容若是多情的,也是痴情的。身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权贵,妻妾成群、儿女满堂才是幸福的象征,对古代男子而言,娶妻纳妾便如同吃饭饮水一样平常,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容若追求的却竟然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不得不说,这即使在一夫一妻的现代社会,都是极稀有的。这样的男子,怎不教古往今来无数女儿家神往恋慕?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容若是幸运的。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那么幸运地遇见并迎娶了那个曾佛前缘定三生的女子,为他苦闷的人生带来一丝春光。可惜容若终究是不幸的,他的幸福竟然只有短暂的三年而已!这短暂的拥有又失去,将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容苦陷入更为巨大的悲痛。这些悲痛促使容若用大量的伤词来祭奠亡妻,成为容若诗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句“清泪尽——纸灰起”,欲哭无泪,心死如灰,教人为之泪流满面~

佛曰人生六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可怜容若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其中滋味竟逐一品尝个遍!也曾想,莫非这位仿佛不属于人间的男子错落俗世就是为历这些苦而来?终究无解。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历史长河也只得容若一人矣,方显弥足珍贵!

纳兰容若范文第3篇

开始喜欢他只因为“纳兰容若”这四个字,只这四个字,便是一句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然后开始阅读他,了解他。渐渐地便被他红尘之外九天之上的仙人之姿和红尘之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妖娆气质所吸引,感叹一个人怎么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气质,看起来却又是如此和谐。

渐渐地,又喜欢上了他的词。这个横绝一代的词人,以诡异得近乎心碎的惊艳,成为了清朝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他的词哀婉缠绵,情深意浓。“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里的深情,“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里的相思,“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里的无奈……他的诗词,总是那么自然真切,那么情深似海,令人怦然心动。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情深得纠结,意浓得让人心痛。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本是美满姻缘,奈何天意弄人,表妹嫁人了,新郎不是他,是他的主子,那个天底下最尊贵的男人。无可奈何,他放手了,娶了另外一个大家闺秀。她温婉贤淑,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却始终换不来他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可她始终坚持着,只要他一回头就能看到她站在他身后,可是他没有回头。为了一个已为他人妇的女子,他深深伤害了一个无怨无悔地爱着他的妻子。“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等他终于想通时,他的妻子因过多的愁绪而香消玉殒了。“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她等了他一辈子仍得不到他的爱恋,从此,他只能“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她遗留在他身体里那枚情感的瘤,在以后的11年中,如春草般不绝地蔓延,缠紧他的身心,顽固到连容若自己都无法拔除,无法回避。如果时光可以倒转,他一定会“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只是那个温柔如水的女子再也见不到了。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却唤不回已逝的人。他终于得到惩罚,是要在他最完满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满,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沉思往事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看得见开始,看不见结局。32岁,正值壮年的他却已经老了,官场上的小心翼翼耗费了他的心神,心灵的空虚拖垮了他的身体,他再也坚持不住了,在那梨花纷飞的诗意的季节里,他的眼慢慢合上,脸上是安详的笑,在看不见的地方,眼看一滴清泪顺着面颊缓缓滑下,不知是因解脱而释然还是因早逝而遗憾,我想是释然的喜悦吧!因为在那遥远的国度,他和她会在那里相逢。他可以不再为情所伤,为官所苦。“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我想这是他最好的去处与归宿吧。

(指导老师陈立军)

纳兰容若范文第4篇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1654一1685)字容若,是满清正黄旗人,其父一度为当朝宰相,可谓荣华富贵。纳兰天资英绝,聪明颖悟,满腹经纶,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全才。纳兰容若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31岁。但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词的创作成就确是十分辉煌的。时人和今人,对他都有很高评价。清人说他“尤工于词,所作《饮水・侧帽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清史列传》)。他的词集数度被翻刻。可见在当时纳兰词的影响是很大的。近世况周颐、王国维、唐圭璋等名家也都给纳兰词以极高评价。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因此,研究纳兰容若的词还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二、情感的坎坷波折加深了其诗词的“哀感顽艳”

从纳兰性德生平的诗词中足可看出他情感的丰富,正是由于他情场的失意,才使得他的感情更加细腻,因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厌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转而“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的轻狂脱俗生涯。史载纳兰性德妻卢氏,妾颜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病亡,复娶官氏。除原配夫人外,与纳兰性德有婚恋关系的还有一位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和一位婚外恋人沈宛。他们与纳兰性德的关系影影绰绰,若明若暗,但很明显,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于纳兰性德那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传说,始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讲的便是所谓的纳兰性德混入宫里会见恋人之事,只是宫禁森严无法语言交流,只得以玉钗相叩来传递情意,在纳兰词中隐约可以找到此事的痕迹,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相逢不语,一片晕红疑著雨。小晕潮红,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疑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等,似乎真如《赁庑笔记》中所记载相符。

与入宫说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源于刘鸿先生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不赞成纳兰性德所恋女子入宫之说,但并不否认性德生前有过恋人,恰恰相反,从性德对异性情意绸缪、一往情深的性格特征和他所写的爱情诗词来看,他是个自由婚恋的热烈追求者,可以肯定他生前有过甜蜜的初恋,并且这个恋人不是后来的发妻卢氏,而是纳兰家一个后来出家的侍女,使他饱尝了失恋的痛苦”。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从纳兰词中归纳而来。当然,由于关于纳兰性德的史料记载并不全面,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家世、他的感情就只有从他的诗词中去管窥蠡测。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初恋情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诗词中才会时时有“十一年前梦一场”这样的佳句,就是因为这一份牵挂化在了词中才更显得韵味十足。“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即使恋人入宫,容若对其依旧念念不忘,虽终不得见但也期望恋人可以异于其他宫女,不求承欢。

在初恋情人入宫不久,容若娶了第一任妻子卢氏,卢氏才貌双全,配与容若可谓是才子佳人。容若与卢氏婚后琴瑟和谐,夫妻恩爱。在与卢氏婚恋期间容若为康熙御前侍卫,不能与卢氏长时间相守,于是在离别的日子,容若由思念的感情牵引创作了大量的恨别词,[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沉,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这首词上阕变现了出征之人遥望山峰,那俊秀的山色好似妻子眉间的青黛,由此来表现征人对妻子的思念,下阕妻子晚间盖着青绫被在红烛的映衬下仿佛与丈夫一起听西北的风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之情。若不是有这种相思的切身体会,也不会写出这种情真意切、深受深知的相思词。但好景不长,卢氏在结婚后三年便离开了容若,容若悲痛欲绝,写下了一系列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词的上阕字字含泪,回忆亡妻病中情形,伤心欲绝,又想起妻子胆小不敢守空房,如今只有梨花影伴,愿意为妻子的亡魂知名回家的路。而下阕最能感受到词人对妻子的深情的则是“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这一句,想到妻子在九泉之下还在为自己伤神,悲泣之感顿生。

在清朝男子三妻四妾自然是常有之事,纳兰性德也不例外,在妻子卢氏去世后,他又娶了官氏为妻,似乎是因为经历过与卢氏的生离死别,容若对官氏的感情并不入深。而让容若再次陷入情感的则是江南的艺妓沈宛,容若曾纳她为侍妾。但因种种原因两人被迫分离,这使得容若倍感歉疚,直到生命垂危,他说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依旧对沈宛念念不忘。

纳兰容若范文第5篇

纳兰的词读一首不过寻常,但是通部词集读下来,就感觉荡气回肠,与众不同。文有文气,要如长河贯日,一气始终。能将伤心一咏三叹,悲切绵延不绝的,只有容若。王国维说他是“千古伤心人”,并不是妄语。

评析

诗书这些,我读得虽不多,却也算清楚地知道一些。这本书不像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名著,连书名亦为纳兰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已是烂熟与心而要品之无味的了。纳兰性德是我欣赏的词人,这不假,但他似乎是一个与时代相错位的人,一个有悖于前清刚健背影的哀伤之人——但王国维依旧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什么让容若的伤怀有了千年的意义?我想,大约是因为他写性情。有人说,东坡居士也写,辛稼轩也写,但他们与纳兰不同。东坡是大江东去,稼轩是青山妩媚,而容若,当时只道是寻常。三十一年的生命,纳兰性德的诗才如一眼泪泉,流出的,全是伤——安意如曾在书中感叹,晏小山同纳兰,应当是同类的文人。纳兰性德,是打着小辫子的满族小山。但我觉得,小山的一生着实过得长了。方过而立便匆匆去世的纳兰容若,没有境落,没有如霜鬓,但他依旧有情。他为边疆的罪人祈祷,为入土的亡妻落泪——不是写得极致,不是艺术的极致,他是人的极致,纯粹的极致。所以他空前绝后,他只愿人生如初见,不想看珠帘后隐约的面庞,不愿望烟雨中朦胧的身影。不忍看罢了。

因为一个人的真,他具有了不可复制性,因此,人生又如初见,我们企图捕捉它的影子,却只抓住了它的伤。

所以,下个结论吧:

相关期刊更多

满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

北京满学会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