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张爱玲经典语句

张爱玲经典语句

张爱玲经典语句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第1篇

2、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张爱玲

3、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张爱玲

4、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张爱玲

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天才梦》

6、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十八春》

7、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张爱玲《小团圆》

8、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张爱玲《半生缘》

9、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意识介入 张爱玲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36-02

一 引言

女性主义思潮起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m),到了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逐渐兴盛。20 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开拓出一个全新的有关性别的视角,并涌现出一些女性主义翻译的代表人物,如Barbara Godard、Simon、Flotow、Chamberlain等。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起于 1999年,穆雷率先提出译者性别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不应仅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含更广阔的意识形态领域。本文也借助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作品译文,对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文学译作风格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二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观点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可以看做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点大致如下:

首先,致力于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同时作出了理论贡献。比较典型的有哈沃德在其圣经译本前言中写道:“在这个译本中我使用了一切可能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使女性主义能够在语言中体现。”她们主张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打破男权语言的成规,使女性话语权得到释放。

其次,对传统翻译理论所倡导的忠实标准进行颠覆。传统译论中有关翻译标准的核心是“信”或“忠实”,强调译文对原作的绝对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则反对这一观点,她们提出“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主张对文本从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践行自己的理论宗旨。翻译成为了知识和意义的再生。这种再生和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有关。

最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强调突显译者在翻译作品中的主体性。它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二元对立,提倡原作―译文相得益彰。一直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选择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

弗洛图曾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翻译的主体――女性――被看到,让女性不再被隐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女性通过翻译找回自己的话语,书写女性身体并描述女性经验。提出了三种知名文本:(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写前言和脚注 (prefacing & footnoting),(3)劫持策略(hijacking)。简言之,这三种翻译策略中,“增补”是为弥补语言间的差异,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改写,以体现其女性主义角色。“前言和脚注”是为了凸显译者女性身份及其翻译感受。“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中与女性主义不相符的观点做出改写或挪用。

三 张爱玲及其作品中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介入

要谈及女性主义,张爱玲(1920~1995)其人可称得上是先锋代表之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正是女性觉醒的时代,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妇女有机会登上了新文学的舞台,张爱玲把眼光投向了“爱情、婚姻、家庭、女人的挫折、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余彬,2001)。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众多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刻画,语言通俗犀利。张爱玲在文学写作方面的造诣世人皆知,但是其娴熟的外语能力却鲜有人论津。她曾翻译过《老人与海》、《睡谷的传说》等外文作品,以及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

知名的有张爱玲用近18年时间翻译了清朝著作《海上花》,张爱玲对其进行过国语注释以及英文翻译。“职场”与名利场的手段与倾轧,“人生”这场销售,女性情感与生存的冲突,“移民城市”与“转型社会”之下的个体处境……《海上花》原作文本中的主角是自主自立的女性,张爱玲在译本中凸显女性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众多人物的刻画翻译中,尝试着去确立女性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女性的语言、神态等等,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女性化语言风格典型特征为:多用短句,爱用疑问句、感叹句。张爱玲的译文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过对译文语言的选择,以及增补策略来达到表现女性主义意识的目的。

e.g. Mama Yeung eyed him sideways. “oh, so this is Mr. Zhao? I’ll get the Jewel.” She took the towers and ran out, thump, thump, thump.

杨家妈妈打量了两眼,道:“啊,这位是赵大少爷?我去喊秀宝来。”接了手巾,忙“登登登”跑了去。

例子中句式简洁有跳跃性,“thump, thump, thump.”使得文中刻画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eyed him sideways”也符合了张爱玲本人在女性刻画上一贯犀利的文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自译版本《金锁记》,这本小说也包涵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文中七巧擅长交际,是出色的女强人,正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彰显。西蒙指出:“女性主义写作和翻译相通,都极想在意义生产中突出女性的主体性。”

四 小结

在翻译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时,译者所具有的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介入会对译文的风格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而且,译者的女性意识会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以及诠释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同样值得研究,可归于广义上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2~108

[2]穆雷.心空――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1999(2):36~38

[3]Von.Flotow、Luise.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4]Simon S. Gender in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6:13~19

[5]朱映晓.海上繁花:张爱玲与“海上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Bangqing Han、Ailing Zhang、Eva Hung.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张爱玲 《老人与海》 女性译风

引言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她拥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她曾经被《纽约书评》认为是跟巴尔扎克、契诃夫等文学家拥有同样成就的作家。正是由于张爱玲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关注度太高,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她的翻译成果,她不仅有很多的自译作品,同时也翻译过许多优秀的国外名著。《老人与海》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然而,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却鲜为人知。

一、翻译作品中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是一个不屈不饶、在逆境中勇猛前行的硬汉形象,老人不仅坚韧,同时感情丰富,文中作者对于老人的内心活动描写较多,同时也描述了老人与小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硬汉有柔情的一面。正是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增加了翻译中对其重新塑造的难度。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的翻译版本,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翻译的版本中,更多地体现出了女性的词汇和句式。这种不经意间的女性化翻译特征,让小说读起来更加柔情,不仅呈现出一个硬汉的形象,更体现出了硬汉的柔情一面,因此,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爱玲的女性身份跟老人的硬汉形象并没有矛盾,反而在译本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译文中叠词的使用

(一)叠词符合女性表达的需求

叠词,顾名思义,是词以重叠形式出现,由于叠词的语言特性跟女性的语言特色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很多女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喜欢使用叠词。叠词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语句具有加强或者减缓语气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节奏感,使得语言阅读起来更加婉转,优美。另外,在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中,女性之所以喜欢能够表达出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跟他们的自身性别特点有关,女性都有着丰富的感情,因此,在语言上也会体现出来,叠词恰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被他们所喜爱。还有心理和生理学相关方面的研究表明,女性因为受到外界的厚爱,因此表现出得更像一个孩子,而叠词的使用,类似于儿童般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女性表达的需求。所以,我们通过这些原因可以明白,叠词对于女性来讲,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张爱玲对于叠词的使用

在张爱玲的译本中,使用叠词的频率较高,据统计,运用叠词大约250词左右,这充分表明张爱玲在语言中对于叠词的情有独钟。其中的“渐渐、缓缓、慢慢”这一类常见的叠词使用就达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而张爱玲对叠词的使用不仅次数多,而且使用的叠词种类广泛。正是由于这些叠词的使用,体现出的是自己女性视角的阐释。

例一:“那么你活得长长的,好好当心你自己”(张译)

“那么就祝你长寿,自己保重”(余译)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当中,张爱玲使用了“长长”和“好好”两次叠词,而且,这样地出自老人之口,我们从中不仅是明白了老人的本意,同时也感受到了老人对于孩子的感情亲切,将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表现密不可分的感觉,因为是对话,使用叠词,也更能体现出对话的随意性,而在余光中先生的译本中,对于语言的翻译较为准确,但是,感情方面的东西稍微欠缺。

例二:“那雄鱼在船边高高地跳到空中,为了要看看那雌鱼在哪里……”(张译)

那雄鱼便从船边跃起,探看雌鱼的所在……(余译)

在例二的场景中,描述的是老人捕捉到了一条雌鱼,然而因此雄鱼却久久都不可离去,老人之前没有遇到过如此悲壮的场面。在此处的翻译中,张爱玲对于这种环境下人物感情的把握更加到位。此处“高高”和“看看”两个叠词的使用,充分地表达出雄鱼在雌鱼被捕之后,对于雌鱼难以割舍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余光中先生的译本,更多的是对于场景客观的分析描写,其中没有对于感情的细腻表达,因此显得略微生硬。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在翻译中使用大量的叠词,有时候使得某些场景的感情表现更加丰富。

二、颜色词的使用

(一)女性的色彩感受力

跟男性相比,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都要更胜一筹,这跟他们的爱美天性是密不可分的。同样,女性在语言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点,他们的颜色词选择准确、对于色彩的描绘能力是男性所望尘莫及的,这也是语言研究后得出的真实结论。张爱玲曾经也在《天才梦》中说到过她在写文章时,青睐于使用更多的情感色彩浓重的颜色词,对于色彩、音符极为敏感,所以,我们在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色彩词的使用。

另外,在原文中,海明威在某处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颜色词,虽这两种颜色比较接近,明显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出的是这两种颜色是有区别的。张爱玲和余光中对于这两次颜色词的翻译在第一处地方都一样,都使用了“淡紫色”来表达,然而在第二处地方,余光中先生仍然使用了“淡紫”来表达,跟第一处完全没有区分开来,这明显不符合作者的原意,而张爱玲则使用了“雪青色”一次,将其与“淡紫色”区分开来。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对于色彩词语的准确使用,而余光中则略显“词穷”,也正是这些色彩词语的使用,可以判断出译者的女性主义翻译视角。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金钱;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76-2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出生于显赫的贵族之家,然而她自小的家庭生活又是不幸的,她的一生饱偿了人世间太多的痛苦与悲凉,由此在她的文学叙述中总是远离任何浪漫的色彩和梦幻的风景,她关注大都市里的小市民和大家族里的破落户。她小说的底色是苍凉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全,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①她正是用这苍凉的笔调写了许多“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她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在了女性身上。她用犀利的笔触展示了在那新旧交替的历史环境下的人的空虚、堕落、变态的灵魂,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琐碎和人性的扭曲。在她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女性形象,可以将这些女性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挣扎在美丑沉沦中的女性形象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②这一句话就道出了男人是女人一辈子的情感依附,而在封建时代的旧社会,女人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男人又成了她们的物质依靠,从这就可以看出“情感”与“金钱”对于女性的重要性,那么它们对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个典型的寡妇形象,七巧在出嫁之前,也是一位健康青春的女子,“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③可见那时七巧是一个人见人爱又健康又美丽的少女,且身边不乏追求者,然而却被贪图钱财的兄嫂卖给了姜公馆做“二奶奶”,她的丈夫则是大户人家患有“骨痨”的废物,在她那“没有生命的肉体”的丈夫那里,她得不到一个正常女子应有的婚姻和情感生活,正是这种命运导致了她内心的扭曲变态,“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得人心的地方。”④她嫂子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在长期的情感精神压抑下,竟成了一个疯子。由此七巧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转到了对金钱的追求上,“她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⑤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正是这枷将她的人性一点点地腐蚀掉了,而她曾经对季泽的一点爱的幻想,也因季泽用爱情的幌子骗取她的钱而破灭了。她不仅摧残别人,她更加摧残自己的儿女,她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她就挑拨儿子夫妻间的关系,将儿媳妇折磨致死,连姨太太也吞鸦片而亡。她还千方百计阻止女儿的恋爱,并当着童世舫的面诽谤自己的女儿,断送了女儿的婚姻,更是断送了儿女一生的幸福。七巧自然是令人憎恶的,但经过反思之后,发现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婚姻的不幸导致她疯狂的去占有追求“金钱”,而金钱在让她获得一生经济上无忧的生活的同时,又导致了她人格的空虚和扭曲。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梁太太,年轻时的梁太太,可以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做太太,可是她却嫁给了粤东富商做姨太太,等富商死了,她当了寡妇时,也已人老朱黄,于是她就想方设法,不惜放出自己的女佣和侄女出去做诱饵,在她那里不能谈真情,她收留侄女供她读书,只是一个幌子,是想用年轻的侄女获得更多男青年的爱,“她对于银钱交易,一向是仔细的,这次打算在侄女身上大破悭囊,自己还拿不定主义,不知道这小妮子是否有出息,值不值得投资?”⑥她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偷看侄女并在心里打着算盘,像妓院中的老鸨买进一个清白人家的女子一样,而薇龙在初次到她家里试橱柜里的衣服时,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这跟三堂子里买进一个讨人,有什么分别。”⑦座落在半山中的梁府,就好比一个妓院,而梁太太就像妓院中的鸨母,她不仅戕害了自己的一生,为了金钱,她卖掉自己的青春,为了欲望,她不惜牺牲年轻女子的幸福,将那些年轻美丽善良的女子拉入无底的深渊。

二、徘徊在婚姻城堡里的女性形象

《倾城之恋》关注的是上海一家破落户白公馆中的一位离婚的白流苏。在这个腐朽的宅第里,哥哥用尽了她的钱,还嫌她是这个家里的累赘。她已经无法在家中立足了,所以当她遇到范柳原后,毅然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去了香港,于是一场“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⑧的情感游戏开始了,她最终成了范柳原的情妇,而一场战争的爆发也使她登上了范太太的宝座。流苏的婚姻之前是不幸的,她没有考虑世俗的观念,勇敢地离了婚,而日后为了谋爱,只因为婚姻是一种保障,“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⑨在初次的爱情婚姻上,流苏表现得很清醒,很勇敢,但日后为了最基本的生活、生存,也就是经济问题,即钱的问题上,她又回到了婚姻的城堡里求得生存的安稳。

《红玫瑰和白玫瑰》里的白玫瑰―孟烟鹂,温柔美丽,不善交际,不是一个活泼大方的主妇,相反在丈夫眼中是一个很乏味的妇人,她最大的特点是孤寂,与振宝没有共同语言,却还一心一意爱着自己的男人,只为自己的男人在别人看来是好男人,但她内心中是孤寂的,她听无线电,也不过是听听人的声音,无聊的生活使她得了便秘症,这反而使她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做事,不说话,不思想了。她攀附丈夫,却又被丈夫嫌弃,最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裁缝通奸,这是她做出的对丈夫的反叛,可是她从不埋怨丈夫反而替他辩护,直到振宝不拿钱来养家时,她才变成一个勇敢的妇人,她的婚姻生活没有感彩,丈夫就是金钱,是生活的依靠,烟鹂是念过大学的,可是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思想主见,平庸得像所有良家妇女一样一心一意顺着丈夫,过着平平淡淡的凡俗生活。她不快乐地生活在婚姻的城堡里却还能一直坚守着,她既没有得到丈夫的爱,也体悟不到真正婚姻的幸福。

三、生活在旧知识时代里的女性形象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在初次拜访姑妈时,就从女佣的话里感受到了姑妈家污浊的气氛,为了完成学业,她还是瞒着父母,投靠了姑妈,她有很深的洞察力,很快就被带入到了香港的社交圈子里,当她与乔琪的事败露后,她决定离开那个是非之地,在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却因一场病拖延了下来。“她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拖延着……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生命……她现在可不像从前那么思想简单了,念了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是她这样的美丽没有特殊技能的女孩子的适当的出路,她自然还是结婚的好。”⑩最终她嫁给了乔琪,之后“薇龙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11}她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她在金钱的逼威下还是自甘堕落,从一个单纯、自信的少女,沦为了交际花,她是冒着风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她最终还是跌进了命运悲剧的深渊之中。薇龙是念过书的知识女性,她为了完成学业投靠姑妈,却没有抵住姑妈家豪华生活的诱惑,可见读书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为了金钱,为了那份本就畸形的情感,她还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格。

《封锁》里的吴翠远,像个教会派的少奶奶,可是却还是个未婚女子,“家庭是新式的,带着宗教背景的模范家庭,家里竭力鼓励女儿用功读书,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顶尖上―然而家长渐渐对她失掉了兴趣,宁愿她当初在书上马虎一点,匀出点时间来找一个有钱的女婿。”{12}这句话带有很强的嘲讽意味,一个非常重视对女子教育的新式家庭,还是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女子读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有嫁个有钱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于是翠远才在封锁的电车上胆壮地接受了一个男人的调情,整个故事围绕找“一个有钱的女婿”开始,全落在个“钱”上面,而在文中的开头也早就一语道破了天机“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13}宗桢也很现实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语:“我―我又没有多少钱,我不能坑了你的一生!”{14}还是一个“钱”的问题,封锁结束后,什么结果也没有,翠远这位有知识的职业女性就像文章结尾的那只乌壳虫一样,爬回巢里去了,又回到她那平庸不快乐的生活中。

张爱玲的作品展示了在旧社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的背景下,人们精神的堕落与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张爱玲所写的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窘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她暗示人们,女人,只有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后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脱,挣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真正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审视女性的内部,揭示女性病态的真实原因,同时也表达了她体恤生命的创作理念,她对那些所谓的坏女人汲于同情,“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有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起饶恕了他们,并抚受那受委屈的。因为她倔强、认真,所以她不会跌倒,而看见了人们怎么跌倒。”{15}她表现了女人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艰辛,以女人为中心表现对女人深深的了解和同情。她笔下的女性在现代文明的外壳下,依然包裹着一颗最典型的封建式的灵魂。她们找不到安放自我的所在,只得依附男人,求一份经济上的安稳,与情感上的寄托,最终也没有摆脱“金钱”与“情感”对其一生的羁绊。

【注释】

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摘自《张爱玲精品集》第383页,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②张爱玲《有女同车》摘自《张爱玲精品集》第371页,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③④⑤张爱玲《金锁记》摘自《张爱玲精品集》第163、146、150页,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⑥⑦⑩{11}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摘自《张爱玲精品集》第62、63、76、78页,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⑧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1944年5月摘自《中国现代文学史》第45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⑨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自《张爱玲作品集》第3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13}{14}张爱玲《封锁》摘自《张爱玲作品集》第108、105、11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胡兰成《评张爱玲》摘自张子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第152页,文汇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精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张爱玲作品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子静,季季.我的姐姐张爱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荒凉的音韵;凄艳的色彩;多样的修辞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纵观她的小说,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传奇》、《怨女》等等。张爱玲的小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技巧圆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本人试做了以下浅薄的分析:

一、荒凉的音韵

如果说鲁迅、卡夫卡小说的荒凉带有寓意的色彩,是思想家思想的产物。那么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则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感叹。

张爱玲说她自己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在《怨女》中有一段银娣出嫁前的描写:“邻居婴儿的哭声。咳嗽吐痰声,踏扁了鞋跟当作拖鞋,在地板上擦来擦去,擦掉那口痰,这些夜间熟悉的声音都已经退得很远,听上去已经渺茫了,如同隔世。她翻来覆去,草席子整夜沙沙作响,床板格格响着。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一会儿又被黎明的粪车吵醒。远远地拖拉着大车来了,木轮辚辚在石子路上碾过,清冷的声音,听得出天亮的时候的凉气,上下一色都是潮湿新鲜的灰色。时而有个夫子发声喊,叫醒大家倒马桶,是个野蛮的吠声,有音无字,在朦胧中听着特别震耳。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所以也忘了怎么说话。虽然满目荒凉,生命都是他的,大喊一声,也有一种狂喜。”文中“满目荒凉”一语道出了银娣在出嫁前内心的不安、恐惧和矛盾。婴儿啼哭的声音原本是透露新生命、新希望的暗喻,但那接下来的咳嗽、吐痰、粪车夫子清倒马桶的喊声等等,则把新婚的美好象征——新生活、新生命、新希望的憧憬顿时降为一种污秽难堪的现实。粪车夫子对照着即将出嫁的新娘,希望对照着践踏,荒凉对照着狂喜,这种种极端的矛盾两级可能就是张爱玲所说的参差的对照吧。其中,把痰和粪这两种污秽物用在准备出嫁的姑娘身上这种写法,实在是大胆到令人怵目惊心,不是一般人敢想敢用的联想吧。在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的描述中,我们没有看到一点“喜”,那粪车夫子的吠喊声更是给人一种漫无边际的怅惘与压抑,反倒更加凸显了银娣出嫁前 “满目荒凉”的内心情境,荒凉弥漫、回味深长。

张爱玲小说荒凉的气氛还在于她叙述的调子,那种特有的回忆的,冷漠淡然的调子。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开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寥寥的一段文字拉开了故事的序言,一炉子的沉香屑,它的生命是短暂的,它的结局也只是一炉子的冷灰。在淡淡然的,甚至是冷漠的讲述语气中,不经意的就渗透出一种无奈的荒凉况味。那说着的,都是与己无关的,别人的故事而已。张爱玲以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她的笔下,一律冷静、淡漠。在张爱玲的故事里,你永远找不到作者的影子,她从来不评论哪个人好,哪个人坏,她只是那个淡然得有点冷漠的讲着故事的人而已。

再如《金锁记》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眼泪,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了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轻描淡写的一段文字,不但月的描写那么新颖,更是淡淡的就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模模糊糊又迷迷蒙蒙的,带着张爱玲特有的那种冷淡荒凉的调子。张爱玲的这种笔调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时间过于短促,另一方面却又感到时间过于漫长,年复一年,不断地,演着老一套的戏。

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反来复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荒凉的情绪。

二、凄艳的色彩

据说张爱玲在穿衣方面是非常个性的,既不能用奇装异服来形容,但款式、色彩等等却又的确与众不同。在服装上出新出奇出古,在颜色选配上也喜欢用一种鲜明而又参差对照的色彩。柠檬黄,大红,葱绿,桃红等就是她常选用做衣料的色彩。可以想象如此出色的颜色与出格的款式相配,会产生怎样惊人的效果。这实在是个奇特的,我行我素的女子。在张爱玲的审美标准里,没有雅俗之分,很雅的东西经她透视也能见其俗;很俗的东西经她把玩却能品出无限风情。她的文字也体现着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文如其人,文如其衣。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有时候我看张爱玲的小说,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眼前仿佛飘过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画,那种画面感非常的强烈。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金锁记》中还有段世舫看见七巧的描写:“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边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无缘无故地,他只是毛骨悚然。”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眼前好像看见了一张晦暗无光、年岁久远又模糊不清的古画。在“阴森高敞”的餐室里,我们透过童世舫的眼睛,看见的是灰的、大红的、昏黄的、湖绿的、花的一团模糊,这种种浓重、凄艳的色彩所推出的是那个病态边缘的疯女子曹七巧!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颜色衬托的是那个童世舫心目中幽闲贞静的中国闺秀长安的母亲曹七巧!混乱的色彩刻画出一个混乱的疯子,不多的一小段文字,字字如金。把曹七巧的疯人形象一点一点的勾勒出来,既模糊又清晰,给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朦胧,让人不由自主的去想象那个画面,不由自主的想要看看曹七巧此情此景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段描写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很紧张,同时又很好奇,既有所期待,又有所担忧,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效果。终于她幽幽的出现在童世舫的视野里,轻轻的一句“她(长安)再抽两筒就下来了。”就把女儿的幸福无情的打得粉碎,就把读者的心撕裂了一条口子,有厌恶,有憎恨,有惋惜,也有同情,能引起看书的人诸如此般的感情,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语言的魅力啊。

三、多样的修辞

张爱玲就像一位语言炼金师,一个个离奇的象征,一串串断珠的比喻,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她说自己喜欢素朴,认为她“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从她的话语中看得出,这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子。

而我最喜欢的是张爱玲那种淡淡的朴素的描写,细细品味,总是让人心生许多感动和感伤。在《金锁记》里童世舫和长安的最后一次道别,“他穿过砖砌的天井,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出来。她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的雏菊。她两手交握着,脸上现出稀有的柔和。世舫回过身来道:“姜小姐……”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世舫微微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

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还有什么描写,能写出这种又疼又爱的微妙?还有什么描写,能如此美好又如此凄婉?还有什么描写,能让读者这样惋惜、心疼与不忍?我喜欢这段文字,细细微微的,安安静静的,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让人心里轻轻的疼痛。那一树的枯枝,淡青色的天,穿旗袍的柔弱女子和那落寞难堪的青年男子,如剪影般定格在一片忧郁的灰灰的画面中,爱徐徐缓缓的消逝……说不完的美丽,说不完的忧伤,从字里行间弥散开来,濡得看书人也跟着变得安静与伤感。

张爱玲是个聪明的女子,有时候在读她的文字时我甚至感到她是一个聪明得有些刻薄的女子。她在文中用的某些譬喻是非常犀利而又一针见血的。《金锁记》里有段点睛之笔:“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曹七巧要死了,回忆她的一生,她只是一个戴着枷锁的奴隶。张爱玲把钱比喻成黄金锁,一个“金”字,一个“锁” 字,譬喻得那样巧妙,那样刻骨。黄金的锁捆绑了曹七巧一辈子,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锁住了自己。没有健康的爱情,没有健康的生活,也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人爱她,她也不爱任何人,一辈子就守着那点钱,却又被钱奴役着。这个堕落变态得像疯子一样的女人又可怜着又可恨着。看《金锁记》你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做女人的悲哀。你还会明白一个道理:黄金做成的枷锁原来很沉很沉,扛一辈子原来是件很难很难的事。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还有段经典之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与白,蚊子血和明月光,饭粘子和朱砂痣,晃得人眼前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时而明媚,时而恶俗的红与白,令人浮想联翩,不得不感叹,张爱玲的比喻太精了,有入木三分的功力。

张爱玲的写作技巧是非常娴熟的,她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非常注重首尾呼应。在《倾城之恋》里开篇的第二段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来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写着:“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文章开头提起的是胡琴,结尾还是胡琴,甚至有的字句都没有变,可此胡琴又非彼胡琴,既前后照应,又彼此有别,个中的深意,留得你自己去回味。在《封锁》里也有这种呼应,文章开头“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文章要结束时,“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只是封锁和封锁开放,变化的只是封锁前后的人与事,不变的永远是那单调的“叮玲玲玲玲玲”声,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时间和空间。看似重复的字眼,带着些铿锵的音韵,机械的,呆板的,却又是形象的生活的全部。细细读来,有很多很多的感慨油然而生。张爱玲的这种前后呼应写法在《金锁记》、《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都有体现,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呼应的写法,有点冷淡,有点平静,有点经典,给人完整的感觉,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喜欢张爱玲的人有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人也有很多。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局限于男女之情,有人说张爱玲太有才华,写作技巧太过于圆熟并不是件好事等等。而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读者。我说出的只是我对张爱玲文字的一些个人之见,我只是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笔下那一个个的世俗故事,喜欢她字里行间闪动的灵气,喜欢那淡淡的冷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喜欢那些堪称经典的字句,她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说“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还写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当你看到这些字句的时候,你有没有感慨?有没有喜欢?有没有惊讶?这是一个多么敏感、细腻而又聪明的女子啊。

一颗彗星划出一道美丽的轨迹,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张爱玲就像那颗闪耀着光芒的彗星,她从我们的眼前掠过,留下数不清的传奇美文。也许,张爱玲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读着张爱玲的文字,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穿着典雅的旗袍,右手叉腰,头高高地昂起,嘴角微扬,目空一切,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淡然处之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你总会有所感慨,有所启迪,有所思考。那至善至美的收获只有喜爱张爱玲的人才能领会得到。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小说全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12(3)

[2]《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

[3]《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四《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城出版社,1994,10 (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边防警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国医学影像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