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象形态 大众文化 受众 主体 生产者式文本

前 言

在我们逐渐从印刷文化时代进入电子文化时代之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来源于以电影电视网络为主要代表的电子媒介提供的视觉信息而不是切身体验。一方面,只有电子媒介能够为经济、意识形态、科技、美学、心理等等提供一个如此巨大的平台,制造出无数的形象、幻象、“类象”(simulacrum)(詹姆逊语):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提出了“意象形态”(imagology)一词――影像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是虚拟的影像符号正在逐步取代现实的个体经验构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塑造我们对自我和他者的观念:另一方面,个人虽然每天吞噬掉数量巨大的符号信息,但仍旧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感到孤独与虚无。那么这种影像占有究竟是真正的自由还是一无所有?是受众一种主动的选择攫取还是被动的背负吸收?对虚拟与真实在影像时代里的渗透、模糊及至颠倒,传媒业者、广大受众和文化研究学界都应该坚持不断质疑和反思的态度。

本文通过分析几部表现影像世界如何混淆真实世界从而造成一幕幕黑色悲喜剧的影片,揭示“意象形态”这个当代最完美的“罪行”是如何在多重合力下被制造出来,如何从影响个人到迷惑大众,从营造幻梦到缔造

”神话”,从人为操纵到全面失控的过程。

一、“意象形态”的完美的代言人:从实体到虚无

当昆德拉最早使用“意象形态”这个概念时,是为了将“譬如广告商,政治运动的发起人,从汽车到健身器材各种各样的发明家,时装设计师,理发师,以及决定人体健美标准、并能让意象形态的各个分部都照搬认同的演出业明星们”…等称谓都统一到这一个词的名下。其实,在上述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广告商常借明星号召力产品:政治幕僚渐渐将政客们打造得具有明星的风范,其他形象设计者们也往往将明星视作最好的业务宣传工具…所以,演出业明星,才是“意象形态”的最佳代言人。

目光一向敏锐的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于1986年拍摄的影片《开罗的紫玫瑰》,是一部较早地且直接地展现大众媒介(他所选取的是电影和电影明星)给平凡人生造成极大的困惑,带来极大的冲击力的一部电影。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35年,正值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电影生产已经成为一种利润丰厚的商业,电影公司通过制片厂体制赚取高额利润。此时大量发行的影片很像从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的组装线上跑下来的汽车那样源源不断,类型清楚,规格整齐。而电影明星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零件。本片的男主角之一电影明星吉尔的魅力和《护士贝蒂》里肥皂剧男演员乔治不相上下,他扮演的风度翩翩的冒险家汤姆是让影片女主角――餐厅女招待塞西莉娅沉迷电影世界的主要原因。

在《开罗的紫玫瑰》里,明星吉尔和电影人物汤姆两个角色是由同一个男演员杰夫・丹尼尔斯饰演的。片中安排了吉尔和汤姆同时对单纯的塞西莉娅萌生爱意,两人正面交锋的情节。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区别两人,一方面,电影明星是吉尔的真实社会身份,汤姆只是一个虚拟的戏剧角色:吉尔的性格特质和电影角色汤姆迥然不同,他的日常生活可以和电影截然分开,演戏只是他的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另一方面,汤姆并不具备在现实社会里生存的能力,他最终只能回到银幕上,作为虚拟影像被人所操纵和观看;可以说,在仍旧以电影为最主要影像媒体的三十年代,影像世界至多也只是一个普通观众想象的田园,暂时的逃遁而已,它并不会反噬塑造出影像角色的演员本身。

拍摄于1999年的《楚门的世界》,英文名为The Trueman Show,直译即为“真人秀”。“真人秀”本是一种电视节目,又称Reality TV(真实电视),是指由普通人(非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一集节目。1992年由MTV台推出《真实的世界》(Real world),被认为是后来风靡全球的真人秀节目的革命先驱,随后的十几年,欧美各地电视台都推出了大量跟风之作,及至2001年,美国的主要电视频道,ABC有9档真人秀节目,FOX有9档,NBC有6档,CBS有6档,HBO有2档,UBN有2档,M"iV有3档,TBS有1档。而1999年《楚门的世界》中匪夷所思的“人造世界”的故事就像一个寓言,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惊人的现实。

楚门本是一个普通的弃婴,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的制片人基斯督选中,从小置身在“桃源岛”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里――这个摄影棚巨大到成为了楚门的整个生存空间。楚门浑然不知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生活。他的成长岁月,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最原生态最自然因而也就最精彩的节目,令全球观众趋之若骛。其实,除了楚门之外,所有参与该节目的演职人员的一生也都被供奉在了这个“神话”面前,比如那个不得不自七岁时就和楚门结为好友一起成长的马龙;那个不得不和楚门相恋结婚的美露等等,他们同样完全失去了自我选择人生的权利,节目就是生活,节目就是一切。很难想象,当结尾看似光明地让楚门逃离了这个巨大的媒体制造的谎言时,既是在真空中(桃源岛屏蔽了一切的黑暗残酷)但也是在众目睽暌之下(全世界的人都通过电视认识了他!的极端非正常状态里生活了三十年的楚门,是否能迅速积累起必需的抵抗力?已经被严重毁损的人生如何还能在这个一手造成他的悲剧的世界里重新建构?而其他那些演职人员,他们又该怎样彻底摆脱已经和自己的人生合而为一的那些角色身份呢?

的编剧安德鲁・尼科一直敏锐地把握住媒体疯狂膨胀的脉搏,他大胆想象和夸张,在2002年自编自导的影片《西蒙妮》里,利用多媒体联动、数码影像制作和全息照相技术等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一下子超越了楚门的“真人秀”阶段,制造出一个完美的虚拟明星“西蒙妮”。我们发现, 的。她先是迷恋银幕上的一个角色――冒险家汤姆,并将其视作完美的男子汉形象倾心爱慕。不论是在电影院进行视觉消费的时刻,还是当汤姆走下银幕之后,塞西莉娅的人生都为汤姆代表的意象形态所控制,她全情投入,忘记了现实世界里的经济危机和家庭危机,全身心接受了一个根本不存在也无法在现实世界里生存的影象。和《护士贝蒂》里的贝蒂相比较,虽然两人身份相同(都是普通女招待),境遇相似(家庭不幸),但贝蒂身处90年代,比塞西莉娅所处的30年代前行了六十多年,最后贝蒂终于能够辨别清楚医生大卫只是演员乔治饰演的一个角色,那个完美的大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眼前只有一个脾气暴躁的演员乔治。而塞西莉娅始终将汤姆和吉尔视为能够并行存在的两个真实的男子并因自己同时对两人产生情愫而左右为难。贝蒂最终恢复理智,脱离纯粹被动消费者的身份,和演员乔治站到平等的位置上,参与《情意》剧集的演出;而塞西莉娅在汤姆回到银幕,吉尔回到好莱坞之后,却只是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这个结局,并重新回到电影院继续沉溺。

第二身份共谋者

在《楚门的世界》中,伴随着“楚门秀”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的播出,固定的收视群落已经形成,他们在电视机前面与楚门同悲共喜,似乎也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给予楚门相当密切的关注。然而,除了女演员施维亚之外,并没有一个人尝试着向楚门传递真实世界的一星半点信息以揭穿这个骗局。维持这个谎言的其实并不止是以制片人基斯督为核心的演职人员,荧屏外的观众为了让自己获得持续不断、日复一日的视觉消费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自觉不自觉认同了基斯督为楚门设置的生存环境和角宦身份,将楚门和自己、和身边的人区别开来,仅仅将他视作一个超长篇电视剧里的男主角,一个并不像你我~样具有自主和自由权利的人,他们充当了“沉默的大多数”。与此同时,正是他们长期坚持不懈的高度关注,也才使得“楚门秀”得以吸引来巨大的广告投资(从楚门的妻子美露时时刻刻都不忘戈身边日常所用的每一件器物作广告可见,“楚门秀”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了一块广告商尽相角逐的极佳平台)。

按照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经济理论,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是在两个流通领域里进行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首先是在金融经济领域,生产者――节目制造商将商品――某个电视节目制作完毕卖给消费者――电视台,这是第一重简单的金融交换;但电视节目不同于普通的物质商品如一件衣物一包食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被电视台作为商品购买的同时,也随之成为了具有再生产能力的生产者,这也就进入了金融经济领域的第二重交换过程:这时,广告商成为了消费者,而产品即是那些观看该电视节目的广大观众。正是这些“活产品”收看节目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广告商的眼中具有无限大的诱惑,他们成了被卖给广告商的“商品化的受众”。广告商因此耗费巨大的资金去购买这些产品,从而支撑了生产者――某个电视节目的长播不懈。如此循环往复,才完成了一件文化商品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双重流通过程。正是这第二重的交换流通过程,才是文化工业里最重要的创收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门秀”这一节目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相当于一个小国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巨额利润,正是有赖于全球观众对之投射的眼球被广告商竞相购买这一事实。

而接下来在文化经济领域的流通,则完全有别于上述金融经济里的两重货币流通。这是为大众文化商品所独有的。此时,电视观众在进行视觉消费的同时也成为了生产者,而商品就是从大众文化这一庞大资源库里挖掘和开发出来的意义和。意义和源源不绝地在大众中衍生和流通,也为更多的人所消费和享用。大众不仅仅是吞噬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维护文化工业的庞大体系的合谋者,还进而成为了文化工业积极的参演者。

第三身份:参演者:

事实上,不管人们有没有关注他人和被别人所关注的需要,我们都处于一个“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统一之中:而电影作为一个窗口,一面镜子,一个通道,不仅仅能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投射到银幕上向世人宣教或仅仅满足观众观看他人的窥视心理,它还可以折射出观众在现实中被反窥的状况。在《西蒙妮》中,导演维克多制造了一场盛大的狂欢西蒙妮和全球观众的广场聚会。利用烟雾、音乐、灯光的掩饰,通过全息摄影技术将西蒙妮的形象投射到舞台上,同时还在现场布置了两块巨型屏幕当背景,屏幕上的西蒙妮影像远比“真人”西蒙妮更巨大更清晰。于是,所有现场观众难辨真假,冲着这个西蒙妮的影像惊声尖叫,顶礼膜拜。在这场狂欢节中,舞台与看台、表演与观看、演员与观众都已经不能截然区分。在卫星技术的作用下,维克多进一步大胆操纵着全球直播,从洛杉矶到纽约时代广场,从印度泰姬陵到埃及金字塔……多个分会场的场景尽次呈现,西蒙妮的“现场秀”已经不止是一个供人观看的演出,而是每个观众都参与其间的活动。摄像机挖掘着观众在镜头前的表演,几乎和西蒙妮出现的时间一样多。此会场的广大观众的迷狂的表情和热情的动作(就连本来对西蒙妮的存在一直心存质疑的两个记者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了万众狂欢的气氛里,挥动起双臂加入了广场大合唱中)被投射到世界的另一尽头,俨然也咸了西蒙妮现场秀的组成部分,刺激和感染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促成了这场骗局的无比盛大和完美落幕。按照巴赫金曾经论述过狂欢节的特质:“狂欢节不知道何为舞台,换言之,它根本不承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什么区别……狂欢节不是供人观看的奇观:人们就生活在其中,而且每个人都参与,因为狂欢节本身便将所有人拥抱在一起。”能够参与其问,全情投入,解放身体,这些正是大众文化和中产阶级高雅文化要求的审美的距离,情感的间离,秩序的井然判然有别的典型特征。

这一刻,观众在看西蒙妮的演出,导演维克多在看整个世界在他手里风魔,而银幕外的我们在看这个巨大的谎言如何让全世界都投入其中。在“看”与“被看”的双重身份里,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制造者维克多、产品本身西蒙妮以及大众文化产品的接收者观众――此刻已经成为了参演者的三重合力。共同促成了影片中的这个高潮段落,也使其成为了一个体现大众文化“参与”特性的典

(下拮10面】型范例。

结 语

力的合成范文第2篇

一、物以类聚

例1:填空

① 3a2b+4a2b=_________

② 2√3+4√3=_________

分析:①中是同类项,②中是同类二次根式(同类),根据合并法则,可得①为7a2b,②为6√3(聚)

二、欲擒故纵

例2:化简

分析:根据每一项的特点及其关系,可先把每一项拆成两项(纵),然后再合并化简(擒)。

解:原式

三、貌合神离

例3: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

① √4是无理数

② x2+2=(x+1)2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从表面看,①、②都可能正确(貌合),但√4=2,x2+2=(x+1)2可化为2x–1=0,所以根据无理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等的定义,便知√4是有理数,x2+2=(x+1)2是一元一次方程(神离)。

四、过河拆桥

例4:解方程x4-2x2-3=0

分析:先令x2= y(通过y“过河”),然后通过y的值求x的值(拆桥)。

解:令x2=y则原方程可化为y2-2y- 3=0

解之,得:y1=-1,y2=3

当y=-1时,x2=-1该方程无实数根

当y=3时,x2=3x1 =√3,x2=-√3

原方程的解是x1=√3x2=-√3

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例5:若(x+2)(x-m)的乘积中不含x项,求m的值

分析:乘积中不含x项(毛),可在合并同类项后,令x项的系数为0(皮),据此即能求出m的值。

解:(x+2)(x-m)=x2-mx+2x-2m

=x2+(2-m)x-2m

令2-m=0得m=2

m的值为2

六、形散而神不散

例6: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① (x+1)2=9

② x2+2x+1=9

③ x2+2x-8=0

④ (x-1)(x+3)=5

分析:此4道方程题,虽形式上不一样(形散),但实质一样(神不散),都可以通过构造(x+1)2=9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七、按图索骥

例7: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用待定系数法求之。先设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按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求出待定系数k、b(索骥)。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

y=kx+b的图象过点(3,5)与(-4,-9)

力的合成范文第3篇

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完善的家庭档案卡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学生管理中,要想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对你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了如指掌,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详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都是学校附近村庄的学生,每送走一届毕业生,很多学生都喜欢回母校看看,在和这些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就开始了新班级的管理工作:收集新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并把这些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成为我接手新班级的第一手信息。同时,开学之初,我还让学生填写一个家庭信息档案卡,其中信息主要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家长的工作单位及其联系方式、家庭收入的基本状况等信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比如,谁的父母在外打工,谁的家庭是单亲家庭等等,在制订管理学生的具体措施时,就会“因人而异”。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孔××,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疼爱有加,但是老人只能提供生活上的关怀,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同时,缺少了父母的关怀,孩子少言寡语,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这样我就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每星期至少给孩子打两次电话,和孩子交流感情,让孩子不缺少母爱的沐浴。再如,我们班的张××,叛逆性很强,学习三分钟的热度,上课管不住自己,还养成了一些坏毛病。通过平时的了解和查看该生的家庭档案卡,发现该生的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张××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的不幸给张××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再加上他的妈妈为了生计,经常在外打工,回到家也没有精力和他交流。教育中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了制订让他改变的措施,我多次打电话和他的妈妈交流,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交流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他的妈妈意识到孩子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二、走进学生的家庭,零距离了解学生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推行周末双休制。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自由支配时间相应增多,双修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容易出现“5+2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我的孩子刚满9岁,同样作为孩子家长的我,深知家庭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家长学习。现在我们面对学生的家长,很多是知识型的家长,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做法,家长是需要培训的。记得有一次董进宇博士来曲阜做家教方面的公益讲座,对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想尽一切办法求得了50张入场券发给了我们班的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和我交流,感觉听这个报告很值得,家长们的收获很大,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以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改正自己的做法。同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每次家长会,传播一些先进的家教理念,比如,播放一些家教专家的视频讲座,推荐一些优秀的家教书籍。家长们很积极,有的家长读完书后还专门来学校和我交流读书心得;有的家长按照家教书籍上的做法,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孩子也随着改变了,家长隐藏不住内心的喜悦,来学校与我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在班级管理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这样我就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的家长走上讲台,给家长做经验介绍。比如,孔××的家长在做经验介绍时提到,家长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他说,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做作业时他们的家人不看电视,都能保持安静;孩子学习,家长就在孩子书桌旁一起看书;每天主动陪孩子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央10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探索与发现”等栏目,观看这些节目,孩子得到放松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有这样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学生的身心很健康,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家长的关心。

四、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问题止于沟通,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分析原因时,很多时候是学校和家庭没有做好沟通。沟通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网络,我们可以建立QQ群,可以建立班级博客,这样家长就可以随时了解学校及学生的情况。在班级管理中我也积极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成果,比如,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功能,就方便了与家长的沟通。在管理中发现很多家长急需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业情况,这样我就组建了我们班的飞信群,每天下午让课代表将各科作业以书面的形式交给我,我统一以飞信的形式发给每个学生的家长,这样家长就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同时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及时发给家长,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了这种及时沟通的平台,学校与家长在第一时间交流了管理中的问题,形成了接力式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因管理空挡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力的合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力的合成;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32-02

1 授课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新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

2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能理解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思想;能通过探究(或验证)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矢量相加法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充分认识教材重要性与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提问,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利用巧妙的实验与话语引导,通过师生合作,从而发现规律,让问题得以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重要性以及本节课所要渗透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总结规律,能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强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良好态度。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验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研品质。

3 教材分析

等效思想方法是高中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教材通过等效的思想引出合力与分力概念。此外,矢量运算法则也在这一节,学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力都要遵循矢量运算法则,所以本节课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对规律的探究与验证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几种基本矢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常的3种力,但是对矢量仅仅是一个十分浅显的认识。学生目前只掌握了同向与反向力的合成运算,对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没有概念,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所以这节课无论如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目前学生已有二力平衡概念,知道物体静止时所受合力为零;学生已经学习过力的图示,知道如何画出一个力。

5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1)方木板、坐标纸、图钉、弹簧测力计、细绳套、橡皮条、直尺、量角器;

2)方木板、坐标纸、图钉、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直尺、小钩码量角器;

3)力的合成成演示仪。

6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题1:作用在一物体上的3 N和7 N的两个力从作用效果来看,是不是相当于给物体施加了一个10 N的力?

问题2:(展示河岸上的两队纤夫拉船)纤夫怎样拉船比较省力一点儿?

师:下面,我们就要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把这两个问题分析得更清楚、更彻底。

新课教学

1)合力与分力。教师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吊起一个200 g砝码。

问题3:可不可以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起砝码呢?

答:可以。

师:一个弹簧测力计与两个弹簧测力计都能提起砝码,那么它们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我们就根据它们之间的等效关系,把力分为合力与分力(带领学阅读课本61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同时手书力的合成概念)。

2)如何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

问题4:我们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分力与合力要进行定量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我们知道对于一桶水而言,无论使用几个力,只要能把它提起来,力的作用效果就是相同的。那么对于作用在一根橡皮条上的力来说,力的作用效果又如何去判断呢?

生:看橡皮筋的伸长量。

师:我们怎样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大小?

生:用弹簧测力计读数(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若没有弹簧测力计,也可以通过带质量的钩码知道力的大小)。

师:我们怎样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方向呢?

生:根据橡皮条与绳子的方向。

3)学生实验活动。

①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

实验出发点: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

如何实现合力与分力等效:利用橡皮条伸缩长度。

如何知道分力大小:利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知道分力方向:记下细绳的方向

②学生实验活动。

第一组实验器材:方木板、坐标纸、图钉、弹簧测力计、细绳套、橡皮条、直尺、量角器。

第二组实验器材:方木板、坐标纸、图钉、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直尺、小钩码量角器。

第三组实验器材:力的合成成演示仪(学生可根据实验说明做实验)。

学生分为3组,使用不同实验仪器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实验。

4)教师指导活动。

①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及时标记“O”点位置与力的方向。

②做出力的图示,选取标度要适合,尽可能多地利用白纸。

③由于实验器材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规律。比如使用力的合成演示仪的一组学生很快发现力的合成规则,即合力与分力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使用其他器材多做几组实验,再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④有的组做出来合力与分力后,经过连线发现很接行四边形,而且有的学生更愿意相信合力与分力就满足平行四边形规律,所以教师要建议学生交换实验器材,最好用力的合成演示仪再做实验。

⑤还有的学生作图后,由于误差较大,一时难以发现规律,这时教师应该再次指导他们减小误差的方法,养成谦虚谨慎的实验态度。

5)实验结果讨论。经过3种不同的实验,发现合力与分力基本构成平行四边变形。由于实验总是存在误差,但是如果把误差能控制到很小范围内,还是能够发现规律。科学家也是经过不断地进行实验仪器改进与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合力与分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手书)。同时,这节课所做的所有实验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这就是共点力(手书并带领学生阅读课本63页的共点力);今后要学习的受力分析,基本上是对共点力的受力分析。现在来解决本节课刚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图1,其中F表示合力,其他表示分力。

由于合力F不变,由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分力的夹角的增大,分力在逐渐增大,因此,两队船夫拉船,绳子与河岸方向的夹角越小越省力。通过本节学习可以知道,任意两个力或多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力算数相加,而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7 板书设计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的时候,以表示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作共点力。

参考文献

[1]闫广钱.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4(6):7-8.

[2]詹国荣.“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2008(5):11-13.

力的合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合力

2018年3月,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合并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这之后,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跟进,省级电台、电视台合并成立了省一级广播电视台。紧跟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步伐,地方广播电视机构随后也开始了整合,地方广播电视台相继纷纷成立。随着地方广播电视台挂牌运行,整合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发挥合力作用,这就成了摆在地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人和地方广播电视台从业人员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谈到不同媒体传播合力的形成,笔者认为:不同的媒体,其传播的方法、传播的手段、传播的形式不同,但要形成传播合力,其传播的目的、传播的目标、传播的内容要相同。每逢重大事件、重要主题内容的新闻报道,刊载、播出的时间也要统一。不同的媒体,只有传播内容统一,传播时间同一,媒体传播的频次才能叠加,被受众关注的可能性才会增加。加上各媒体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不同层次的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接收到相同的传播内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与纸质媒体相比,电台、电视台都属于电子媒。但是,电台、电视台的传播手段却不尽相同。电台使用的是声音符号,“短平快”是其特点。电视台则以图像为主,直观、形象、生动是其特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而为一了,怎样才能使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中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协同一致,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采编播实行“三统一”

“三统一”指的是:新闻宣传报道方案统一制订,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基础。记者、编辑、播音员统一调配使用,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人力因素。新闻报道稿件在同一时间统一播出,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前提条件。

1.1采访报道方案统一制订

在不同的时间段和时间节点,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要突出某个阶段的新闻报道重点,就要有的放矢地制订好采访报道方案。对主流媒体来说,一个个精心制订的采访报道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付诸实施,是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础。整合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根据上级下达的新闻宣传要点,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统一制订采访报道方案,这是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重要因素。方案是行动的指南,只有采访报道方案统一了,并且按照方案进行部署,才能有效杜绝步调不一、各吹各调的现象,从而确保新闻传播声像一致,内容一体,同心协力,同向同为。

1.2采编播人员统一使用

新闻传播形成合力,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两台”合并后,记者、编辑、播音员要尽快实行统一调配使用。特别是处在一线的记者,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媒体采访者的身份,尽早成为能够驾驭广播、电视等多种采访工具的从业人员。因为,随着媒体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只服务于单一媒体的记者将不复存在。由于形象原因,一些广播播音员不太合适在电视新闻播报中出现,但其声音条件好,可以为电视新闻稿配音。这样将会大大加快电视新闻稿特别是重大主题、重要事件电视采访报道的制作过程,尽量做到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同时播出,以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采编播人员统一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一专多能人才脱颖而出。而综合性人才的涌现,也为采编播人员的统一使用铺平了道路。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面手及综合性人才的作用,其结果是人员数量没有增加,但人员队伍整体能力提升了。这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迅速形成新闻传播合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1.3新闻报道稿件统一同时播出

按照统一制定的采访报道方案采制的新闻报道稿件,如果没有在同一时间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其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将会减弱。因此,围绕同一个新闻报道重点,采访并编辑成型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做到同一时刻,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同步同调,共同发力。因为遵循同一主题采制的新闻报道,在相同的时间段,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这会形成传播浪潮,产生“轰炸式”效应和“集中式”效果,势必有效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重大、重要的新闻报道稿件同时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这是合并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形成合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实现互动联动

地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并之后,将原先各自相对独立的广播、电视媒体整合,广播电视成为一家。合并成立的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在新闻传播中进一步强化影响力,就要从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出发,做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相互呼应,联动共振。在电台、电视台没有合并之前,有时为了新闻宣传的需要,“两台”新闻节目也有互动,但往往也只是短期行为。广播电视台的成立,意味着这种互动要长期化、常态化、任务化。如在新闻节目中,相互预告对方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内容;再如在同一时间,相互介绍根据同一主题内容采制的稿件,等等。日常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但要互动,遇到重大事件和重要主题的新闻报道还要相互联动。所谓联动,就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针对同一个主题内容采制完成的新闻报道,必须要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播出,有时还要统一追踪或连续播出。两种媒体的新闻传播向着同样一个目标前进,同频同振,同时发声,同向发力,这就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能量,也使新闻传播合力的形成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并逐步落到了实处。这里还要说的是,新闻报道同时播出,这里的“同时”,并不一定是同时同分播出,通常情况下是指同一天播出。因为广播媒体的听众收听习惯与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习惯不同,所以,两种媒体新闻节目每天播出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如果是广播、电视媒体共同在做现场直播,广播、电视媒体就做到了同时同分同秒一起播出。新闻传播形成合力,是说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方向上要求一致,传播内容上要求相同,重要稿件播出时间上要求统一,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方法上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两种媒体,使用的传播手段毕竟不同。同样的新闻报道内容,新闻报道播出时间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广播、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都把传播技艺发挥到极致,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优势互补,这对新闻传播形成合力将起到很好的技术保障作用。

3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合力形成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