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雪歌颂武判官

白雪歌颂武判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雪歌颂武判官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奉制诗; 颂世; 历史感

唐代高级官僚的边塞诗以奉和或送人出使之作较多。奉制边塞诗又以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朝最著名。规模较大的有太宗朝的《五言春日侍宴望海应诏》、《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中宗朝的《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玄宗朝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等等。诗作者皆台阁重臣与文馆学士,并不以边塞诗擅场。如景龙三年七月,四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和蕃,奉制作诗者十四人,多为珠英学士及修文馆学士,有崔日用、薛稷、马怀素、沈佺期、崔湜、李峤、阎朝隐、韦元旦、唐远悊、李适、刘宪、苏颋、徐彦伯、张说。当时“凡天子游宴,唯宰相及学上得从。”[1]作者都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兼朔方军节度使,往朔方巡边,唐玄宗御制诗为他壮行,张说有诗应制,源乾曜、贺知章等二十人和作。以上这类奉制诗都是五律或五言排律,对仗工整,渲染排场,颂扬皇恩,在艺术上也较为平庸,所以,历来研究者们对于他们的边塞诗都不重视,以为“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但若试以排沙拣金的态度来看,满朝朱紫们除了制作马屁滥调之外,有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作——包括奉制诗、送别诗等等,以高屋建瓴的视角透视历史的风云变幻、对战争结束后的盛世繁荣充满自豪。诗中显示了开阔的胸怀、自信的面貌、积极的心态,展现了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势,描绘了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画卷。以充沛的热情歌颂国家统一与社会建设成果是他们独到的成就。这些诗的基调是风和日朗的,没有边塞诗中常见的烽火弥漫,但却透露出烽烟才散尽后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繁衍。

初唐的佳作,有着半似牧歌、半似史诗的情调,打着一缕春眠初醒般的轻快的光线,仿佛晨曦刚刚穿透了薄雾,教人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这个新鲜的世界。如杜审言《送和西蕃使》:“使出凤皇池,京师阳春晚。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拜子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送人从戎之作也活泼新颖,毫无担忧之意:“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赠苏绾书记》)书记翩翩,说明敌弱我强,毫无压力;战不经年,说明出师必捷,马到成功。殷殷祝愿中流露出信心。

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历任洛阳丞、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为修文馆学士,在官位显赫的文章四友中政治地位不算高,但诗歌造诣却最高。李峤为景龙中宰相,文章宿老。唐高宗调露元年,朝廷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李峤为监察御史奉使朔方,作诗《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中扶今追昔:“……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生活在武后时代的李峤虽然常常忧伤的感叹,“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汾阴行》但是,面对着今古之变,作为一名大臣他也会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英雄怀抱,有时候他也能抛弃那种空虚怀疑的无病呻吟的哲学,放下才人名士们在坎坷失路时常发出的黄梁梦醒、富贵无常的感叹,而以现实的建设性的眼光积极看待社会生活。这首诗中比较了秦汉各代守边的得失,为农牧业的复苏和进步而期盼不已,还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各族来附的欣悦。

永隆二年前后,李峤作为监察御史还曾奉使安辑岭南,都有诗纪之。如《安辑岭表事平罢归》、《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道中》等,格调亦健朗。

无疑,初唐的诗歌处处透露出一种早晨的精神,少年的精神。在一切的诗中充满着期待,以迎接新生活的姿态活跃着。这朝气来自于百废俱兴、红日初生的时代,无怪乎初唐名臣李百药在高龄赋《帝京篇》,博得唐太宗“卿何身老而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2]的赞叹。

而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名臣们笔下散却了愁云,显得那么开朗和轻快、精神饱满:

苏颋《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描写了“将坛登礼盛,军容出塞华”的场面,表达了“当看荣还日,及此御沟花”期望,显得踌躇满志。

张说《奉和圣制送王睃巡边应制》,是一派开元初的和平气象:……“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阅历盛唐至中唐的贾至善于作“煌煌大文”,有《燕歌行》:“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檎单于。前临滹沲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我唐区夏余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千菅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苏颋,修文馆学士,中宗朝宰相苏瑰之子,与张说以文章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开元初入相,宋璟以与其同掌国政为荣。张说在睿宗朝、玄宗朝前后三次为相,喜推奖后进,引天下名士,又倡导经术,倡开文馆置学士,领袖文坛,以盛唐雄浑之气改初唐之绮靡余风,被唐玄宗誉为—代文宗。贾至,贾曾之子,官至礼部侍郎、京兆尹。与其父先后知制诰,唐睿宗传位玄宗及唐玄宗传位肃宗,两朝册典即出于贾曾父子之手。他们都是盛唐时代在朝廷中的见证人。这些诗中,最直接表现盛世风貌的是贾至的《燕歌行》。他分析批判了隋代穷兵黩武导致两败俱伤的错误政策,歌颂唐朝采取明智的安边政策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拥护。漫长而艰苦的、历代纷乱的英雄割据终于结束了,迎来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局面。他叙写历代燕地的情形,为入唐以来国家统一、休养百姓而引吭高歌,此诗不炼字句,不设排偶,一气呵成,写得意气风发。起句就很有力度,中间大段笔墨反思往昔历史烟云,世事如棋局局新,末尾两联与开头两联相呼应,炽托出了一种欢腾的场面。以上这些诗,都是在唐朝经济日渐繁荣之后才能有的作品,体现出以往历代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所以它们虽然数量不很多但却不失其可贵。它们不是黩武之作,也不是反战的呼声,也不重视抒发个人的志向,而是目睹国家昌盛的欣喜,以满腔爱国热情歌唱统一的国家空前繁荣。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经开始富有了深厚辽远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又建立在时代优越感之上。

奉和之作貌似千人一面,从中却能反映作者对民族政策的不同态度。开元名相宋璟、姚崇、张说、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力主抑武修文,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新唐书·宋璟传》记载:“圣历后,突厥默啜负其强,数窥边。侵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出,为其狙击斩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踰年,才授右武卫郎将。”开元时代《边关宁静,张说请求唐玄宗将镇边的六十万人裁兵二十万。当唐玄宗欲击吐蕃,他又密请讲和以休息边塞。他们进步的政治见解都在诗中有所体现。例如,同样是送张说赴边诗作,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御史大夫、官至礼部尚书的王丘就与宋璟立场不同。王丘诗号称“肃杀从此始,方知胡运穷”(《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誓欲把“胡”逼到穷途末路,宋璟则提出“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并认为“不战”、“至和”才是最高明的的胜利。又如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提出“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也体现了诗人宽和的治边策略。唐代一些较为正直的臣子每每以奉和或赞颂的诗文婉言进谏,如魏征主张偃武修文,他奉制作《赋西汉》诗,有“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之句,唐太宗看后赞道:“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张说作《皇帝马上射赞》[3],歌颂唐玄宗“一面昭仁,三驱示武。走则发射,伏则不取。”分明是以射猎象其治边,有意抑制其黩武倾向。显然,有一部分奉和诗在歌功颂德的表面下还带有着进谏的用意。

进步的奉和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国家人们的精神面貌。男耕女织,农夫高枕,牛羊兴旺,社会百废俱兴,所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进步官僚对国计民生的关怀。贞观以来国家总体上是在发展中,到了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到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4]在这些歌颂诗的背后,事实上就有着杜审言所欢呼的“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大酺》)的狂欢庆典、有着杜甫所赞美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素缟车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忆昔》)这样确实存在的热闹与繁荣。

官僚缙绅与学士们对于诸如军中不平等、赏罚不均、士卒艰苦等问题,完全都没有以诗歌曝露。甚至,象高适这样为百姓说话的诗人担任中央官员后也不再作为民请命的诗了。这虽然是他们创作主题上的的一个缺陷,但从另一方面看上述歌颂世态的诗,凡写得较好的作者都是政声不错的贤臣,如李林甫之流却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作为重权在握的政治家,一旦发现社会的弊政了他完全有能力用行政手段革除,没必要借诗歌说话。只有当士人地位还比较卑下时,才需运用诗歌舆论的手段干预政治。因此,不宜单以诗歌批判社会阴暗面的深度,来判断一个诗人走上政治舞台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也不能以阶级的眼光评判唐代的诗人,说官员们批判了社会阴暗面、看破了城市的繁荣就是进步的,而歌颂了生活的美好阳光就是无视人民苦难。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们都有权利歌唱。只要他们反映的不是虚假的繁荣,那就是值得称道的。

中唐以后,大臣的有关战争诗已无足称者,如唐宣宗大中初,白敏中打退吐蕃的入寇,与同列宰辅作诗。白敏中的“西边北塞今无事,为报东南夷与蛮。”(《贺收复秦原诸州诗》)魏扶的“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贺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崔铉的“共遇圣明千载远,更观俗阜与时和。”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不过老调重弹,未开拓新境界。与其他阶层的边塞诗作者一样,台阁诗人们创作颂世边塞诗作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国力紧密相联,因此佳作都产生于初盛唐时代。他们的作品价值比我们从前所认识的要更加大得多,内容并不都平庸肤浅,其创作心态也决非一句“歌功颂德”所能全部概括。他们的诗作为唐代边塞诗增添了高昂的调子,也添加了一抹早晨的亮色。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李适传》。

[2] 《新唐书·车百药传》。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第2篇

一、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意境的创设中,诗人往往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此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二、斟酌“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形式短小,是对现实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为人千古传颂的优秀诗词,往往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文情并茂,文质兼美。朱熹提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强调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细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仔细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三、了解诗人,走进诗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第3篇

《金瓶梅》在形式上借鉴了传统话本小说劝谏世俗的传统,好像是对封建文化的回护,然而在精神实质上它却最大限度地颠覆了当时的文化,不管是主流的还是民间的。在此之前,没有其他任何一部小说有这样强的文化颠覆和批判的性质。

明代中叶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孝节义,《金瓶梅》处处写到这些观念的虚假,主要人物都不讲求忠孝节义。

小说对“忠”的态度可概括为第六十四回刘内相的一段话:“你我如今出来在外做土官,那朝里事也不干咱们。俗语道,咱过了一日是一日,便塌了天,还有四个大汉。到明日,大宋江山管情被这些酸子弄坏了。王十九,咱们只吃酒!”明哲保身,专注于暂时享乐,这是真实而有普遍意义的观念。西门庆攀附上太师蔡京,但他丝毫没有“效忠”的想法,一方有难,各自保全。西门庆父母早亡,谈不上孝;潘金莲对潘姥姥也不孝;在小说的最后一回,守备府的李安听母亲的话,“是个孝顺的男子”,然而正是读者刚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却消失了。

《金瓶梅》中的女性多是放纵的,不重视“节”,这是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转型;西门庆与世家大族林太太的通奸,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把作乐场所放在招宣府的“节义堂”中,所谓“世代簪缨,先朝将相”的“节义堂”,是象征封建家族荣耀的神圣场所,但这里反做了林氏寻欢作乐的快活道场。这是对封建节义观念的绝妙讽刺。吴月娘倒是替西门庆守节,但读者总觉得她的守节没有价值,因为西门庆淫荡无度,也因为月娘的愚笨,她的守节不是因为她爱西门庆,而是因为她从始至终都不明了守节的原因。韩爱姐倒理解守节的原因,这个有着明显污点的女子,先嫁了翟管家,又卖身风尘,但当她爱上了陈经济,就割发毁目,至死不渝。她不是为了观念而守节,作者写她也不是为了宣扬什么,而是表现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西门庆十兄弟“结义”全没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忠诚。卜志道死了,补人花子虚;花子虚死了,补入贲四。这里没有“同生同死”的誓言。应伯爵等人不过是混点吃喝;西门庆则是谋占花子虚的妻财,致使其人亡家破,这对当时被吹捧得沸沸扬扬的英雄结义真不啻巨大的反讽。在高调歌颂男子义气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金瓶梅》无情地刻画出现实人生中一班称兄道弟的男子是怎样背信弃义的,对以往理想化的英雄传奇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颠覆。

以诗词为中心的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侧重表达儒家温柔典雅的美学境界。《金瓶梅》行文中虽然不乏诗词的点缀,但那是作品借助的外部表象,在其精神实质中它已将诗性解构得荡然无存。这种意识深处的悄然蜕变,宣告的是文学与文人审美的疏离。诗歌不再是话语权的象征,而变为“戏仿”的工具,越来越浓重的世俗氛围弥漫开来。例如,打秋千、思妇、下棋、赏雪都是古典诗词中常常歌咏的内容,而《金瓶梅》中的打秋千者却是一群俗妇荡妇,陈经济为丈母娘们推秋千,显出一种恶俗的色情;思妇思念的是奸夫;美人下棋是要赌钱的,输的拿出钱来买猪头吃。诗词中美的境界完全没有了。

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踏雪寻梅是极富文人情调的高雅活动。小说曾重点展示了西门庆两次雪中逛妓院,这两次活动有意颠覆孟浩然的踏雪访梅。其中,前一次通过人物语言直接点明寓意。踏雪寻梅变成找寻妓女,这与其说是批判了西门庆等人的庸俗无耻,不如说是以市井生活的原貌构成对雅文化的颠覆。倘若李桂姐对西门庆一往情深,这幕场景或许还有几分雅致。然而,彻底的反讽意味在于,她正躲在屋里陪另一嫖客喝酒。通过打破庄严的戏拟,踏雪寻梅被暗换为踏雪买春,饱受奚落和嘲讽的雅文化,被消解殆尽。蔡状元路过西门庆家,曾赋诗一首:“不到君家半载余,轩中文物尚依稀:雨过书童开药圃,风回仙子步花台。饮将醉处钟何急,诗到成时漏更催。此去又添新怅望,不知何日是重来?”单看这首诗,放入唐宋诗集中并不算差,然而在《金瓶梅》的叙事语境下,这层斯文仿佛被戳穿的皇帝新装一样尴尬:风雨何在?药圃何有?仙子原是妓女,重来却并不还钱?蔡状元为董娇儿的扇子题诗,诗的最后一句“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对紫薇花”生吞活剥了白居易的诗,而白是真正的紫薇郎对着紫薇花,蔡状元却是对着一个号为薇仙的妓女!在诗的传统意象下面,掩藏着一个多么虚假的世界!晚清《老残游记》对诗的虚伪也有揭露,但似乎还不如《金瓶梅》犀利深刻。《金瓶梅》“褫其华衮,还其本象”,把诗词中大量存在的骗人伎俩不动声色地展露出来,颇具黑色幽默的技巧。

《金瓶梅》不仅对主流文化痛下针砭,对某些自欺欺人的民间文化也毫不留情,它像鲁迅一样冷峻地解剖社会,不放过任何虚假。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杂剧等)比比皆是。但《金瓶梅》中的清官如审武松的陈文昭府尹、审花子虚的杨府尹,都“极是个清廉官”,但见了蔡太师的书信也无可奈何,让人哀叹即使清廉的官也是体制中人,无法摆脱封建体制固有的弊端。审理来旺儿的当案孔目阴骘,“极是个仁慈正直之士”,“再三不肯做文书送问,与提刑官抵面相讲。两位提刑官以此掣肘难行,延挨了几日,人情两尽,只把他当厅责了四十,论个递解原籍徐州为民。”作者没有给予官员夸张的描写,只是让人们感到他们所谓的清廉也只是不肆意作恶罢了,对上级的指示他们同样绝对不敢违抗的,这种形象一改往昔民间故事中铁面清官据理抗上、无所不能的样子,给予世人更清醒更现实的展示。小说第四十八回也写到清官的糊涂,狄斯彬“为人刚方不要钱,问事糊涂”,人称“狄混”,则清官也不一定是好官,清代高鹗《老残游记》“首揭清官之恶”,其实《金瓶梅》中已经出现这种原型了。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第4篇

百年前,我们的民族满目疮痍,曾有这样一群年轻鲜活的生命为国奔走,矢志不渝。一百年如行云流水,匆匆而过,但青春的希望永远值得希冀。让我们重新翻阅尘封的历史书卷,回顾那段如白驹过隙却难忘的峥嵘岁月。年轻的心从来不曾停止跋涉远方,数风流人物,还望今朝!根据学院团委2019年五四青年系列活动有关要求,现决定举办“续读名家诗词,铭记五四精神”诗会活动。

一、活动意义

为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发挥中华诗词文化特别是红色诗词的育人作用,充分展现广大学生青春向上的精神风貌,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通过重拾红色记忆,重温红色经典,我校将由文法学院承办“续读名师名篇,铭记五四精神”为主题,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续读名家诗词活动。

二、活动主题

续读名家诗词,铭记五四精神

三、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委员会

承办单位:团委宣传部 文法学院团总支

四、活动时间

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6日

五、活动地点

初赛、复赛:

决赛:

六、活动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六、活动安排

1.初赛:4月20日

所有的参赛队伍分为4组,通过集中抽签的方式,选中四篇章(《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中国成立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之一,各个班级在自己选中篇章的基础上进行排练(形式不限)。在每个篇章里面选出7个共28个节目进入复审。

2.复赛:4月27日

在进入复赛的28个节目中选出20个节目进入决赛。

3.决赛(汇报演出):5月6日

本次决赛共四个篇章,每个篇章五个节目,每个节目时长5至10分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由原先准备好的五个节目开始表演。如《诗经·君子于役》,《满江红·怒发冲冠》,《春望》,《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秋思》。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由原先准备好的五个节目开始表演。如《从军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示儿》,《沁园春·长沙》等诗歌表演,传递出中华传统精神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大义担当、舍生取义等优秀品质,教育引导青年学员自觉砥砺奋斗精神。

③新中国成立阶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由原先准备好的五个节目开始表演。例如《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红色精神传千秋》,《沁园春·雪》,《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该篇章向大家集中展现了革命先辈坚定信念、坚持信仰忠诚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大家向革命先烈学习。

④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阶段

“风风火火干生产,祖国母亲庆万岁”。由原先准备好的五个节目开始表演。例如《女神》,《新华颂》,《相信未来》,《放声歌唱》,《赛马》。30 多年来,对神州大地发生的巨变给予热情的称颂;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常常令人霍然愤起。引导师生们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建设,感受前辈们建设祖国的热情。树立当代大学生为祖国建设出力的高尚情怀。最后活动在歌曲《中国美》的歌声中拉下帷幕。

八、活动要求

1、

1.参赛选手表演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可围绕主题自拟内容。表演可以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内容饱满。

2.赛程中秉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杜绝黑幕,不泄题,不漏题,在题目公开之前,均处于保密状态。

3.表演内容必须积极健康,不得含有暴力,色情,负能量的成分在其中。且必须是原创作品,必须围绕所抽的活动主题展开,严禁抄袭,如有发现,取消比赛资格。

九、注意事项

1.引起重视,大力准备。举办大学生“续读名家诗篇,铭记五四精神”诗会活动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教学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比赛广覆盖、有实效。

白雪歌颂武判官范文第5篇

2 诸子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称为九流十家(前九家称九流)。儒家的开派大师是孔子,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发扬孔子学说的有两派:一派是子思和孟子,一派是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著作有《老子》(《道德经》),继承老子哲学的有庄周等。

3 初中生所学古文涉及的典籍有《论语》《孟子》《庄子》《礼记》《列子》《左传》《战国策》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学习的古文有《(论语)十二章》《(孟子)三则》《(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与谢中书书》《三峡》《杂说(四)》《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等。

4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词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十五从军征》《观沧海》《饮酒・结庐在人境》《木兰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黄鹤楼》《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渔家傲・秋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游山西村》《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满江红・小住京华》。其中不少篇目本部两刊相关栏目赏析过。

5 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有五言、七言两种,都是以八句为一首,每两句为一韵。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有五绝、七绝两种。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6 词是可以歌唱并和音乐配合的韵文,句法长短参差,不像诗那么整齐。宋词从风格上分,有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前者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7 唐宋古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后世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8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称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杂文集多部。这两部小说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他1926年2月至11月创作的10篇散文。这部作品真实、形象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风格明朗,语言朴素、清新。

9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的性格发展,呈现出一个美的灵魂的毁灭过程。老舍能透过笔下人物卑贱的职业、低下的地位和往往显得粗俗的外表,挖掘他们内心的纯正。浓郁的北京韵味的口语美,是《骆驼祥子》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期刊更多

百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农业部

长白学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