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范文第1篇

试题考查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这是近几年来济南市中考语文第二次考查长诗(第一次是2008年考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济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灵活多变的命题风格。有的同学以为这些诗篇幅长不会在中考中出现,但是我们认为长诗也可以“短考”。同学们复习古诗词时,务求扎实全面,不要猜题押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鲜明地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作的风格,所以试题紧紧抓住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命制。起首两联为诗的发端,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代诗人沈德潜曾称赞其“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考查点当然要首选这一千古名句。但是各种教辅资料上对这句诗的考查早已是“千淘万漉”“千锤百炼”,许多考生早已将这些常规考题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如何命题才能客观公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经过反复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诗不仅比喻奇巧,而且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忽如”一词更是内蕴丰富,极具表现力。于是第6题,我们果断避开描绘画面和鉴赏整句艺术手法的常规考法,而是让考生表达对“忽如”二字意蕴和妙处的理解。此题既考查出了学生真实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古诗词时字斟句酌。这道题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简答题,但考虑到要减少考生的书写量,为答题提供充足的时间。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因此最终以填空题形式命制。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诗情画意”上,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意境。第7题乍一看和以往试题的命制角度相同,都是再现诗歌的画面,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其鲜明的创新之处。

我们来看2011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竹里馆》第5题:

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

不少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题目时,往往只是死板翻译,并没有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诗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通译上,那么诗歌就被读死了,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气”与“神”。唯有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才能形成良好

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触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因此我们就因文设题,要求对此句进行描述。在拟写题干的过程中,针对传统题型带来的弊端,我们做了两个改变:一是将描述“画面”改为描绘“情景”,要求考生不能只简单地翻译,而是要联想想象,展现诗歌意境。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找全“物象”,更要生动描绘,体现出“物象”背后诗人的伤感、惆怅等情感。二是限定了字数,原诗句七个字,描绘情景要求“50字左右”,给了学生广阔的答题空间。

2012年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与2011年的题目看似差异不大,实则凝聚了命题组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又纠正了初三复习中“背诗歌鉴赏”的错误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2012年两道试题的命制可见,山东济南市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难度基本不变,致力于对学生的整体感受能力、语感及学习习惯的考查和引导。

附:2012年山东济南市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范文第3篇

这道诗歌鉴赏题最可注意之点是它与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它考查考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与以往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很大不同。以往的高考题基本是远离教材,不与教材内容发生如此密切的联系的。

这种与教材的联系又分为明显的和隐蔽的两种。先来说明显的。

明显的考查是指诗后第8题题干所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如题干所说,该题明确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实际上是把单单对一首诗的鉴赏,改为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一首为课内的,一首为课外的。如果考生对《白雪歌》背不熟;或者仅仅是背熟了而不理解;或者理解了情感而不知道手法,那么他面对这道题时会感到无法下手的。《白雪歌》属于考纲要求的必背64篇之列,命题者这样命题完全合情合理。

隐蔽的考查是指该题暗含着对另一首唐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的考查。这首先表现在诗的标题都有“留别”二字,这两个字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告诉考生诗的类型。“留别诗”是诗歌的一个小的类型,此类诗从数量上来说比“送别诗”少得多。留别诗是即将远行的人写给为自己送行的人的诗;而送别诗是送行的人写给远行的人的诗。一般老师教学生鉴赏诗歌时,审标题是第一步。如果学生能联系课内学过的《梦游》而正确理解《发临洮》的标题,无疑答题时就像吃了定心丸,感到心中有底不惧不慌。这标题中的“留别”二字可以帮学生确定诗中人是即将远赴边塞而与朋友分别的远行人身份。

另外,《发临洮》与《梦游》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主体内容都是对诗人即将到达但尚未到达的地方的想象性描绘,所以所使用的手法只能是想象或虚写。李白在即将南游吴越之时,写了《梦游》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位于浙江,也就是李白所说的吴越地区)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发临洮》是诗人岑参在临洮(位于今天甘肃省境内)即将赶赴北庭都护府(位于今天新疆境内)与送别自己的人分别时写的,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标题和诗后的注释可知。诗的前三联是:“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所写之景“雪”、“春风”、“白草”、“青山”都是想象出来的,因为诗人此时尚未上路,不可能亲眼看到这些西域特有的景物,只能是凭着“闻说”的内容来写了。

高考真题与教材的这种紧密联系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示作用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考纲规定的必备篇目要更加重视,对于不属于考纲规定的背诵篇目也要重视。一段时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有一些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平时下那么大的功夫去背诵64篇,最后只是为了高考时名句默写的6分,这样做有点事倍功半,不值得。通过《发临洮》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名句背诵所占分值其实已经超过了6分,而且高考命题者已经把名句背诵和古诗鉴赏做一体化考查了。另外,李白的《梦游》虽不属于64篇之列,本题也进行了间接考查,此种动向值得注意。

其次,名句名篇考查方式的变化,提示我们对于高考命题的动向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名句背诵题型的变化表面看来只是从机械性背诵转换成了理解性背诵,这一步是在2014年的高考中完成的。其实还有进一步的变化,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体现出来的,即从片断性的考查转换成了整体性考查,对《白雪歌》的考查就是明显的例证。可以发现,随着题型的变化,对有关篇目的的考查是越来越深入,试题难度也是在一步步加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范文第4篇

正是具备了这种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自由昂扬的精神风貌,唐诗才能够如此五彩缤纷、百芳绽放。不仅绽放于江南水乡,也回响在长城内外: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神州边塞疆域的传唱,绽放出一朵硕大的诗苑奇葩――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歌创作的繁荣无疑诠释着“盛唐气象”,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之中有一条甚为醒目,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交通动脉经过汉代以来的不断拓展,时至盛唐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观。由洛阳、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的这条道路,使得“盛唐气象”在空间上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体现出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同时还呼唤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激情、热情与希望。可以推测,唐代行走于丝路的诗人当有不少,挥毫于丝路的诗作亦当可观,但不幸的是诗人已不能一一考索,诗作也无法篇篇流传。然而万幸的是,有一位边塞诗人的诗名、诗作流传了下来。他不止一次的西域行旅所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被大漠风沙掩盖,但其创作的诗篇却像一个个音符,伴随着瀚海驼铃,顺着丝路般的五线谱而响彻至今,他的丝路之作足以唱响“盛唐气象”中的边塞之歌。他,就是边塞诗人――岑参。边塞诗篇的壮丽谱写,无疑成就了岑参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名:然而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的经历,更成为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

岑参(715―770),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在唐朝都曾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也仕至刺史。尽管岑参《感旧赋》曾不无自豪地说:“参,相门子……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但这些于他而言都是昔日的美谈。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于唐玄宗天宝三载登进士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他与高适等盛唐的大多数文人一样,都热衷于进取功名,具有热切的入世精神

建立赫赫功业、博取富贵功名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而入幕边疆塞垣也正是当日文人选取的途径之一

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就由入幕边庭而位至候爵,但文士入幕且仕途畅达如高适者却数不出几人来

然而,理想总是要有的,岑参同样怀揣着如此理想,策马西行岑参一生共有两次西域行旅经历,首次为唐玄宗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夏的安西之行,第二次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到唐肃宗至德二载夏的北庭之行,后一次西行时间相对较长

在岑参现存的400余首诗歌中,两次西域之行的丝路之作约78首第一次34首,第二次44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20%,也正是这20%的诗篇成就了他的边塞诗名

相较于第二次西行,岑参的首次行旅及相关创作似并未引起时人多少注意,且诗歌创作数量、创新水平都不及第二次,但是仅根据这34首诗,我们足以清晰还原其西旅轨迹

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由右内率府兵曹参右威卫录事参军,赴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掌书记,开始了其人生首次的西域之行

安西都护府始置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旧址在今吐鲁番以西的交河古城

高宗显庆三年五月移安西府于龟兹国,以旧安西府为西州,龟兹即今新疆库车

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说:“安西都护府(今库车)则唐代前期中央政府控制西域之总部其间晾州至安西都护府相去5000里,有通道达,为唐代西通西域中亚之交通孔道,亦唐代前期控制西域中亚之工具也故此道允为当时国际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线,全程皆置驿……其间(长安至安西都护府)行程7000里,急行一月可达”长安到安西包括丝绸之路东、中段,岑参首次丝路之行就是这一路线

诗人经咸阳一路向西,“一驿复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成阳,暮到陇山头”(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朝发咸阳,暮至陇山,驿站数量之多、驿骑速度之快,可以想象盛唐交通的发达

陇头分水岭上有“分水驿”,岑参有感伤行役之作《经陇头分水》,借眼前之陇水写羁旅之愁肠

过陇水,经渭州而目睹“渭水东流去”(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一路西向的他又一次萌生思乡之情《题金城临河驿楼》作于金城,即今甘肃兰州,乃丝路重镇之一由金城西北进入河西走廊,“燕支山西酒泉道”(《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张掖山丹县过了此山则西为酒泉,再向西就是敦煌,岑参有《敦煌太守歌》出敦煌,诗人有《日没贺延碛作》等诗作,“贺延碛”指莫贺延碛,是伊州境内的大漠,延袤2000里,水草不生,所以有“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的描绘经过大漠后,“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经火山),“蒲昌”为今新疆鄯善,唐时为西州所辖,火山高耸蒲昌之东经火山向西,岑参有《银山碛西馆》、《题铁门关楼》、《宿铁关西馆》、《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作,可见继银山碛、铁门关后,岑参终于抵达安西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由“东风”推测岑参到达安西时,已是天宝九载的春天之后,诗人又有焉耆之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阳关之行“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玉门关之行“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玉关寄长安李主簿》),由“二年”、“岁除”推测岑参以上诗作当系于天宝九载岁末“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题苜蓿峰寄家人》),根据岑参行迹,“立春”上接“岁除”,时间应该到了天宝十载,春的东归途中

暮春返程至武威作有《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河西春暮忆秦中》、《登凉州尹台寺》等诗岑参留武威时间较长,由《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五月”可见其滞留到当年夏季,六月到达临洮时有《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等诗至此,岑参人生中的首次西域行旅宣告结束,但是其丝路之作的深远影响才刚露端倪在流传至今的唐代2000余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中,唯有在岑参笔下将丝路之行完整再现,这是岑参之幸,也是唐诗之幸!

“三年绝乡信”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岑参初使西域为幕僚前后近三年时间,其丝路之作反映出的行经之处与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所叙述的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大道完全相符,即“岑参由长安逾陇坂、大震关、分水驿,经渭州、临州、兰州,至凉州,又经肃州、玉门关,渡莫贺延碛至西州,亦曾到沙州;西州又西经银山、焉耆、铁门关,至安西”。这正是唐代丝绸之路中道的东段。

安西之行,一路陪伴岑参的唯有日月。“月”在诗人笔下共出现八次,这一自然意象不仅记录着诗人的丝路行迹,也是其心路历程的符号与象征,如陇山“山口月”、敦煌“城头月”、凉州“城头月”、武威“边城月”、轮台月、关西月、故园月,无一不折射出岑参的思乡情怀。不仅是月,“日”亦被赋予这一含义。尤其是岑参初赴西域时,他笔下的“日”往往与长安故乡联系在一起,“长安遥在日光边” 《燕支寄杜位》,“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长安即故乡所在,由情及物,物也被赋予人情。

西旅所经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越向西,更多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戈壁大漠。岑参首次西行第一首诗便开始了对大漠的描写,“十日过沙碛”《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可见其广袤,尤其当诗人出敦煌亲历莫贺延碛时,无垠的大漠令人绝望,乃至发出“悔向万里来”《日没贺延碛作》的感叹。作为万里沙碛的标志性植被,“白草”在岑参丝路之作中多次出现,然而诗中“白草”并非只作为沙碛大漠的代名词,“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白草胡沙寒飒飒”《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蜒歌》:白草在诗人笔下还巧妙地表现出另一重含义,即沙碛的广袤:“白草磨天涯”《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正是在岑参笔下,“白草”成为边塞诗特有的意象。“白草”、“白雪”似乎为西域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岑参笔下的“梨花”又为这神秘增添了几分生机。“梨花”在诗人笔下共出现三次,前两次均为实写:“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河西春暮忆秦中》,“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澄凉州尹台寺》,这两首诗皆作于第一次西行途中:第三次写“梨花”为虚写,“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的繁喻雪花的盛,设喻奇妙历来为后人所称许。第二次丝路之作所体现出的奇丽风格经“梨花”的妙用得以升华,然而,若没有首次西行的“梨花”印象,没有亲历边塞的体验,如此奇景奇语是不可能出现在岑参笔下的。边地气候温差极大,岑参不仅写严寒也写酷热,这主要通过“火山”的描写而表现。岑参首次见到火山即第一次西行时,“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经火山》,当时正是严冬,然而眼前却是“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以至“人马尽汗流”,对天地造化之功的奇伟、异域自然风光的奇丽描绘尽显笔端。

边地虽有征战却并非处处苦寒,丝路之上不乏安定、富庶之地,只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了别样的异域文化。由岑参首次西旅对敦煌的描写可见:“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太守歌》,边地小郡虽不比中原,但“郡中无事”,百姓安居。边地民族多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军旅生涯中“马”更为主力。岑参笔下“马”这一物象使用频率极高,而他诗中的“马”并非只作为战争意象出现,诗人借“马”抒建功立业之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写羁旅年月之久:“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磕中作》、“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安西馆中思长安》。此外,状边地苦寒以衬托羁旅辛苦也借助“马”这一物象,“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进人面”《银山碛西馆》,“马汗踏成泥”《宿铁关西馆》“秋冰鸣马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通过对马毛、马汗、马蹄的描写,细处着眼却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效果。军中生涯不仅是“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之后的“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军乐之外的宴飨之乐实为沙场之外的主旋律:“美人舞如莲花旋”、“回裾转袖若飞雪”、“琵琶横笛和未匝”《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胡歌、胡乐、胡姬、胡舞交相辉映的纷繁场景、宴饮气氛,为边疆的戎旅生涯增添了无限生趣。

往来于塞外边地,岑参交往最多的是下层幕僚,相近的身份与境遇使他们心灵的沟通有了更多默契。往返奔走于丝路上的这一文人群体,赠答中的寄托与勉励成为丝路上的又一主题。《玉关寄长安李主簿》、《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韦侍御先归京》、《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等,不同的酬赠对象却抒写着相同的送别主题。“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彻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但是豁达的勉励并不能完全掩盖羁旅的相思愁苦与仕途的坎坷辛酸,终究是“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寄字文判官》。其实后者也正是由来已久的边塞诗歌主题之一,岑参的成功之处不限于继承这一主题,更在于对这一主题的升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苦境之中犹能发旷达之语,悲壮之余更见慷慨。

作为岑参生平首次西域行旅的目的地,对于安西一龟兹之地的正面描写虽然不多,多数笔墨泼向了长安一安西之间的瀚海。然而,这并非是什么憾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目的地存在于丝路那端,有这样一个坐标伫立于风沙大漠,诗人的诗笔才有了方向,诗人的诗方才得以生发。

岑参有幸,西行得大漠之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范文第5篇

描写下雪的诗句1

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7、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连处士墓》

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1、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15、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16、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17、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孟郊《商州客舍》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踏莎行》

2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23、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南乡子》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6、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村雪夜坐》

2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9、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2、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3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5、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6、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7、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3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4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1、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李九龄《寒梅词》

42、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43、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4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4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48、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9、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5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52、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韦庄《钟陵夜阑作》

5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4、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杜牧《独酌》

55、天山雪后海雪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5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5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5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雪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5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6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描写下雪的诗句2

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1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1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1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1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2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2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3、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24、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25、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26、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2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29、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0、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1、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3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34、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暗香疏影》

3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3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37、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38、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39、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屈原《九章》

40、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4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4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3、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44、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5、江上雪,独立钓渔翁。——李纲《望江南·江上雪》

46、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7、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8、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9、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50、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51、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52、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53、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54、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55、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5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5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关期刊更多

百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农业部

长白学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