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第1篇

藏语“雪顿”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之意,“雪顿”即酸奶宴会。喜吃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亘古以来的生活习俗之一。

相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祖、来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峡大师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时节,阿底峡大师驻锡地聂塘寺附近的百姓纷纷给大师供奉酸奶,他总是真诚致谢并为百姓加持祈福:凡献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兽祸害。大师的祈福不胫而走,敬献酸奶的百姓便与日俱增,一时成为当地的一种佳话。随之,酸奶在人们的心目中从单纯食品的地位一下上升至能消灾避祸的神物。

17世纪以前,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戒律,为避免僧人外出踏死幼虫,无意间犯“杀生”之戒,夏季有好几十天要行长静,即夏令安居,直到解禁。在解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节的来源。

公元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掌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驻锡地―拉萨哲蚌寺内的噶丹颇章宫成为当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五世达赖从小卓具才学,十分喜欢文学艺术,尤其钟情于藏戏。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导下,才于哲蚌寺雪顿节期间,开始邀请民间藏戏班子来作助兴演出,从而形成了“哲蚌雪顿”演藏戏的节日惯例。

每年藏历6月30日,既是五世达赖剃度日,又是新旧铁棒喇嘛交接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涌入寺院,向五世达赖和寺院活佛、僧众敬献酸奶,企盼摸顶、托福、长寿、丰收,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这天,从各地汇聚拉萨的六个白面具藏戏团、四个蓝面具藏戏团,都齐聚哲蚌寺献演各自拿手的藏戏片断。包括工布地区的单人鼓舞工布卓巴,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汇流处协荣村的野牦牛舞。届时,五世达赖欣喜莅席,由其经师、随行僧俗官员陪同观赏,产生巨大影响。至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俗称“雪顿节”。

嗣后,顺治10年,即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与固始汗磋商,决定从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迁至顺治初年即着手扩建的布达拉宫内驻锡。雪顿节亦随之移至布达拉宫“空中舞台”,即德阳厦举行。

公元172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公元1708~1757年)执掌政教大权期间,在拉萨西郊兴建其夏宫罗布林卡,雪顿节便移于此举办。仍沿习惯例,各地藏剧团汇聚拉萨参演,向达赖敬献祝词。

近3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布达拉、罗布林卡三位一体的雪顿格局。罗布林卡则是雪顿节活动的中心。

藏戏,雪顿节主体艺术形式

藏戏历史悠久,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萌生于1000多年前的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其雏形白面具藏戏表演形式在桑耶寺开光典礼上就有表演。

藏戏的鼻祖为明代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他一生修建了58座铁桥,在修建铁索桥的过程中,为募捐资金,组织民工编演节目,运用白面具藏戏的形式加以革新发展,创建了蓝面具藏戏。

在漫长的岁月中,藏戏逐渐锤炼成13个传统剧目,后世经常上演的只有《甲莎白莎》(亦称《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白玛文巴》等8大藏戏。

这8大藏戏是300多年来一年一度举办雪顿节藏戏演出中主要剧目。每年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拉开序幕。各藏戏队都演出一些片断,头一个献艺的开始是宾顿巴,后来是扎西雪巴(因它发展得丰富生动而代替了宾顿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与领头修架铁索桥和创始藏戏的著名活佛汤东杰布有历史渊源;七月初二,江嘎尔队演出,剧目是《诺桑王子》或《朗萨雯波》;七月初三,巴队《顿月顿珠》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七月初四,香巴剧团则推出《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等剧目;最后一天是觉木隆剧团压轴,其演出剧目为《卓娃桑姆》、《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每年轮换演出。

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尤其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藏戏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之一,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剧团。每年雪顿节期间,原地方政府都要把按其登记在册的、分散在全藏各地较有名气的12个藏剧团召来拉萨,于达赖夏宫罗布林卡轮流公演,然后返回各地演出。

因此,藏历7月的雪顿节也是“藏戏节”,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僧俗信众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艺术的海洋”之中。

酷爱藏戏艺术的人们不仅仅限于境内。远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区,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藏族同胞聚居区,也广为流传。

雪顿节,盛大民俗节日

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公元1876~1933年)执掌政教大权时期,每逢雪顿佳节来临,雪顿节活动中心――罗布林卡进行藏戏演出之际,便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欢乐吉祥的盛大传统节日景象。

拉萨城里和郊区的园艺师花匠们,要提前精选出盛开鲜花的大型盆花,置于舞台四周。

看台正中是达赖观戏楼台。两侧是正副经师和侍卫官员,陪伴其尽兴欣赏;着节日盛装的僧俗官宦、贵族名流席地而坐,尽兴喝彩。

人山人海的城郊百姓,时而为剧中人不幸身世怨涕,时而欢声笑语。

献艺演出的藏剧团,上午8点演出指定传统藏戏剧目的正本;正午演员就餐时布达拉宫宫廷乐舞“嘎尔巴”登台献演卡鲁、囊玛或堆谐;午后2点,藏剧团再继续演正本戏至下午6点左右,将一出正剧演完。

同时,节日期间,广大观众以十分怜惜的心情对待各地支差前来献演的藏剧团。因为他们特别敬业、特别辛苦。每逢藏历6月29日,被支差来拉萨演出的12个藏剧团都要在朝霞映照哲蚌寺根培山顶时,聚集在布达拉宫德阳厦,向达赖喇嘛敬献祝辞;而后赶赴罗布林卡演出;再经半天步行,登上哲蚌寺的石坝,列队恭候该寺扎西康沙代表――陈巴持花名册审查演员;再进入噶丹颇章宫,即兴新编贺辞,献艺演到傍晚。

次日拂晓,藏剧团先去向哲蚌寺新任铁棒喇嘛致贺辞,再去扎西康沙献祝辞,接着到哲蚌寺维康村演出一整天。藏历7月1日,各藏剧团上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演出。

7月2日,罗布林卡雪顿节藏戏开演。由名声较大的江卡瓦、巴、香巴瓦和觉木隆4个藏剧团,每天在这里轮番演出。各剧团在罗布林卡演出一天,可获得12袋粮食(每袋约80市斤)的布施,和藏银15品(折人民币37.50元)。此外,拉萨所有观剧贵族在演出时,都向台上投掷哈达和其它物品。此间,剧团收入较多。从藏历7月6日到15日,各藏剧团得进拉萨城挨门逐户为各大贵族家中拜演。贵族们亦象征性地表示一点赏物。

7月15日、16日,拉萨市内禁止敲鼓,剧团自然也无法演戏了,整个拉萨突然变得沉寂起来。藏剧团只得到其它各林卡和近郊演出,此间收入最高。

从藏历9月起,觉木隆巴剧团(1956前归原噶厦政府功德林拉章管理)还要遵从藏政府“孜洽列空”指令,分赴工布地区、拉萨邻近各宗(县)、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巡回公演。至此,雪顿节进入尾声。

通过对雪顿节演进历史及节庆场景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雪顿节从最初的纯宗教活动逐渐演变为展示民族、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的一个全民参与的大型娱乐性文化节日;“雪顿”,即酸奶宴,已不是主要活动内容,它被藏戏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所替代和消解,雪顿成为节日的一个符号;雪顿节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出其宗教意义,成为藏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受社会和历史局限,传统雪顿节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相当的封闭性。特别是其支差制度,给一些地方和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今日雪顿节

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胜利以后,雪顿节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雪域高原,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发展,于1986年正式批准恢复雪顿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的雪顿节无论是从立意和规模,还是活动内容上;无论是从群众参与度,还是产生的影响力上,都是历史上传统雪顿节所无法比拟的。

自1986年藏历火虎年恢复举办首届雪顿节以来,每届的高潮和亮点依然是藏戏演出。与过去传统雪顿节藏戏演出不同的是,藏戏演出团队不仅来自本区,包括周边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区的藏戏演出团队也踊跃参与,使得雪顿节期间的藏戏演出阵容庞大、异彩纷呈;在演出剧目上,推陈出新,按照人民群众现代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对传统藏戏进行改编,并推出一些新编的藏戏节目,丰富了雪顿节的藏戏演出舞台。

如在首届雪顿节上,来自一些地市及四川、青海、云南等省藏区的7个藏剧表演团队共443人,在拉萨的28个演出点上演出67场次藏戏节目,观看演出的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演出的剧目达到25个,其中,除改编的传统藏戏剧目《诺桑王子》、《智美更登》、《白玛文巴》外,还有新编藏戏《汤东杰布》等;青海海南州藏剧团改编的同名古典名著《雄努达美》和该州文工团新创藏族古典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为雪顿节文艺演出注入了生气。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藏戏在雪顿节这个大舞台上竞相亮相,显示出藏戏艺术在新时代的新风貌。

为了增强雪顿节节日文化氛围,主办单位还根据每届主题,按照 “专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文艺演出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艺术交流与文化博览相结合”的思路,举办诸如藏戏艺术研讨会、音乐会、全区藏戏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历史文物展、传统服饰和面具展,以及电影周、图书展销等文化活动,使雪顿节成为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介质。

随着雪顿节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许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仅在1988年举办的藏历土龙年雪顿节期间,每天来拉萨观光游览的外宾平均达到1500人之多,拉萨假日饭店每天平均入住率达到90%,市内各大小宾馆饭店常常爆满,这是恢复举办雪顿节前根本无法看到的情形。雪顿节大大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雪顿节的举办还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雪顿节期间,到进行贸易投资或与有关方面签定投资贸易意向的客商大增。与此同时,拉萨的商品零售业、民族手工业、三产服务业也是人气兴旺,营业收入一路飙升。

雪顿节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了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客的崭新姿态。2003年,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多达60多万,其中大多数都是慕雪顿节之名而来,许多观光者沉浸在节日气氛的同时,无不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而倾倒,无不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叹服。曾经,一位来自德国的巨商以无比羡慕的语气说:我像羡慕松赞干布塑像旁有两位王后那样,羡慕丰富的旅游资源。我过去了解,只是书本上的。只有实地踏上这片神秘的净土,才会有真切的感受。这席话语代表了大多数想了解,但缺乏真实体验的人们的心声。可以说,雪顿节为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和认识的窗口。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第2篇

罗伯茨和希伦,在两部“白雪公主”电影《魔镜魔镜》和《白雪公主与猎人》里扮演了相同的角色——恶毒王后。论美貌和人气,两位前奥斯卡影后可谓旗鼓相当,所不同的是,他们扮演的王后,一个走喜剧路线,一个则冷酷阴郁,风格完全不同。由于题材相撞,只好在档期上岔开,《白雪公主与猎人》锁定了今年的暑期档,而《魔镜魔镜》则定在相对不那么拥挤的3月底,避免了一场票房争夺战。

童话故事彻底改写

以往的童话故事里,王后都是邪恶代表,这种黑白分明的审美观在今天的电影世界显然已经过时了。《魔镜魔镜》将大量笔墨放在王后身上,并将童话故事彻底改写,公主、小矮人以及王子都以全新的形象呈现,而王后的改变最大。

《魔镜魔镜》的故事跟原著出入不大:魔法城堡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她肌肤胜雪,发黑如乌木,人人都爱她,倾慕于她的美貌。然而她的继母王后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她不过是发色深了点,少晒了些太阳,人们太过小题大做。王后每天晚上都会对着魔镜,询问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而答案总是:白雪公主。这让一心想要留住青春美貌的王后非常愤怒。她派手下把白雪公主赶进暗夜的森林,那里住着吃人的野兽。

但是白雪公主得到了七个矮人强盗的帮助,不仅学会了用剑,还结识了英俊的王子。然而王后也计划嫁给这位英俊多金的王子,以便充实空虚的金库,一手掌控天下。为了引诱王子,王后精心打扮,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还往酒里下了爱情魔药……

片中,英国流行音乐巨星菲尔·柯林斯的女儿——2 2岁的莉莉·柯林斯饰演白雪公主,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饰演邪恶王后,好莱坞新晋小生艾米·汉莫则饰演王子。

柯林斯的扮相就跟童话中描写的一样:肌肤白嫩如雪,嘴唇红如玫瑰,秀发黑如夜晚。王后的形象则改变巨大——虽然心眼坏,但充满了令人恨不起来的喜剧精神。最大的亮点在于,王后竟然跟白雪公主一起爱上了王子!为了得到爱人的欢心,命令仆人给她穿紧身衣,为此差一点窒息。为了引诱王子,王后精心打扮,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还往酒里下了爱情魔药,使王子整天像小狗一样黏着她……她的表现就像任何一个堕入爱河的女人一样,会吃醋,爱耍性子,傻得有些可爱。

《魔镜魔镜》的目标观众更倾向于幼龄观众。正如导演塔森·辛所说:“这是一部孩子们的电影,但是加上了我的个人色彩,是专门为那些令人讨厌的小捣蛋鬼预备的。”不过,这部电影同样也会受到成人观众的关注,选择朱莉娅·罗伯茨当女主角已考虑到一批成人观众的需求。

跨界导演领域广

毕业于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印度导演塔森·辛,一直以风格华丽和想象瑰丽著称,这在他的前几部作品《惊天战神》《入侵脑细胞》《坠落》中都有所反映。尤其去年11月上映的《惊天战神》更是展示了极其华丽的视觉之美,从演员的选择,到影片构图、色彩、人物的服装、造型都非常考究,被影迷形容为是一部颠覆了希腊众神形象的视觉大片。

在从事影视制作之前,塔森·辛就已经是一名相当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在他完成学业后曾一心致力于现代艺术创造。他所涉及的领域除了影像以外还有装置艺术和实验电声作品,然而真正令他声名鹊起的职业生涯却开始于MV的拍摄。

在漫长的MV创作过程中,塔森·辛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R&B女子组合风尚合唱团、著名电声乐队黑森林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美国摇滚乐团R.E.M.拍摄过MV。1991年他与R.E.M.合作的畅销单曲《失去信仰》获得了当年MTV音乐电视大奖,塔森·辛的才华在当时瞬间赢得业内及坊间的一致赞许,好评如潮。

塔森·辛热爱的领域很广,不仅在诸如耐克、可口可乐等全球知名品牌营销方案里参与创作并拍摄广告,在装置艺术跟实验电声领域也有所建树,对服饰文化也有着别样的理解。

正式进军影视制作圈后,以拍摄令人屏息的镜头而闻名的塔森·辛与拉丁天后詹妮弗·洛佩兹合作,首次创作了电影处女作——《入侵脑细胞》,这部享有盛名的电影迅速为他的电影道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而后,他的电影《坠落》,再次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被很多影评人评为当年的佳作,像美国最著名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便将其列入自己的2008年20部佳片之一。这些电影方面的成就与诸多荣誉,也让热爱其电影的影迷在谈到塔森·辛时,会不厌其烦地称赞他的电影“奇幻、画面华美和绝不单调”。

精力充沛的冒险喜剧

继去年的《惊天战神》后,塔森·辛再度推出这部“故事奇幻,画面华美”的新作《魔镜魔镜》。由于这是他第一部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家庭片,讲的又是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因此,塔森·辛一开始,就为电影定下了基调:这将是一部精力充沛的冒险喜剧。

朱莉娅·罗伯茨是第一个被导演亲自敲定的演员,她的首要任务不是扮凶恶。塔森·辛并没有把王后设定成人们印象中的邪恶人物,而更像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的女人。他希望观众能从这个人物身上感受到更多共鸣,比如她对美貌的追求,对青春流逝的紧张和恐惧,还有对权力的追求。在最初的童话中,王后每天和镜子对话,被虚荣心驱使,想要成为最美的女人。在塔森·辛的版本中,王后不只是看着镜子,而是进入镜子里的世界,就像进入一个思维空间,在那里有一所大房子,里面有许多面镜子,在那里,她只是同自己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当然,不管过程如何,王后最终还是会为自己的做法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一刻在导演看起来非常震动人心——“她精心装扮的一些东西瞬间破碎,真实的年龄显现出来,这不像奶油融化那么简单,而是真的有点让人恶心。”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的喜剧才华已经得到公认,出演本片可谓游刃有余。不过,这也是她从影以来首次演一个坏女人,所以也令人好奇,她会如何演绎。

英国著名歌星菲尔·柯林斯的女儿莉莉·柯林斯,没有像老爸一样走上音乐道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好莱坞。在西尔莎·罗南因为年龄原因退出、菲丽西提·琼斯放弃角色之后,莉莉·柯林斯才最终成了白雪公主。她从小就喜欢格林童话,能够在大银幕上出演每个女孩都梦想过的白雪公主,她的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她也欣喜地表示,一定会带给大家一个莉莉·柯林斯版的白雪公主,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第3篇

艾可可问梦儿:“你说我能写好吗?”

“你有信心就写的好嘛。”

“可是,我写什么呢?”

“恩,你可以改编一下《白雪公主》。”

“好。”

改编《白雪公主》

从前有个皇后,她很久没有女儿,她特别想要一个皮肤白白,头发长长的女儿。

有一次,她在花园散步的时候有个青蛙跳出来说:“你不用担心,你马上就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了。”果然,不久皇后真生了个美丽的女儿,可她自己却不久死了。

国王又娶了个女人,她很善良,很喜欢白雪公主,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似的爱护。有一天,白雪公主在森林里散步,看见了七个矮矮的小人就问:“你们为什么在这儿呢?”其中最大的矮人说:“我们烧柴火的时候不小心把房子烧着了,我们没地方住了,美丽的女孩,你能带我们去什么地方住一晚吗?”白雪公主心软了说:“你去我的家住吧。”“好啊。”白雪公主把他们带到了皇宫,对继母说:“妈妈,他们很可怜的,能住一晚吗?”继母不是黑心肠的人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块住,大家都很开心地。

艾可可把这篇文章写好了,马上就给了梦儿看,急急地说:“我写的行吗?”

“不错啊,你的演员找好了吗?”

“我明天去班上找找。”

第二天……

“林兴,你当国王好吗?”

“切!你这种破文章还想让我去演,你知道吗,我做小记者可是很累的。再说我已经约了欧丽《灰姑娘》当王子了。”林兴可是学校有名的小记者,经常去电视台上节目的。

“李紫,你当白雪公主行吗?”

“不可能的事儿,我要去王潘潘《小红帽》当小红帽呢。”

晚上回到家,艾可可垂头丧气地问梦儿:“好同学都不愿意来我这儿做演员,怎么办呢?我连演员都没有呢。”

“你可以试试用比较差的同学,没准他们也很优秀呢。”

结果,艾可可约了有多动症的安静当小矮人1,笨笨的朱珠当白雪公主,因为朱珠特别白。爱看漫画的孙燕当继母。特别爱玩的范谦一当小矮人2……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白蛇传》;影视改编;奇观化;视觉文化;意义重构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2006年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对这一故事新编的小说、戏曲、话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版本众多,而影视版本尤为引人关注,自1926年由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义妖白蛇传》之后,具有较高知名度,为观众熟知的作品有1962年林黛版电影《白蛇传》、1978年林青霞版电影《真白蛇传》、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1993年王祖贤版电影《青蛇》、2005年刘涛版电视剧《白蛇传》、2008年邱心志版电视剧《白蛇后传》、2011年左小青版电视剧《又见白娘子》、2011年黄圣依版电影《白蛇传说》等“二十三个”版本,“投资、制作方既有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公司,横跨90余年电影史和30多年电视史”,“是迄今为止重翻率最高的影视题材”[1]。回顾其改编史,彰显出从早期注重故事原型的延续与扩展,到近年来弱化叙事性,突出奇观冲击与视觉震撼的总体趋势。

这一奇观化趋向,与发达的数字技术及视觉文化勃兴等现实语境密切相连。本文以视觉奇观作为视点,通过梳理多个改编版本,挖掘其发展流变内在文化动因及运作机制,以此管窥当下文化形态变迁和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

从《白蛇传》影视改编史来看,突出特征是视听功能不断重视、扩展乃至对叙事的僭越。《白蛇传》讲述千年修炼的蛇妖白素贞为了报恩,幻化成人形来到凡间,与许仙发生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从故事本源而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与叙述功能,早年的影视改编,基本依循故事原型编织情节、形塑人物。如1926年由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妖白蛇传》、1962年邵氏出品的林黛版电影《白蛇传》等基本遵循故事本源,少有增删,尽管在1958年,日本东映改编成时长79分钟的同名彩色动画电影,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视听表现力,但并没有着力营造奇异绚丽的奇观景象。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影视剧追求故事性同时,注重大众娱乐及趣味性。1990年陈美琪版电视剧《奇幻人世间》,改编了很多情节,以娱乐性为宗旨。1992年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最为观众熟悉和追捧,剧情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和话语特征,而其中的电脑动画、法术特效等运用,使画面、视听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总体来看,声画层面的展现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使奇观展现成为可能。如1993年王祖贤版《青蛇》不仅剧情出位,许仙一心两用,同时爱上白娘子和小青,而且大胆使用高科技电脑和数字技术操控盗库银、水漫金山、盗灵芝等场景,特效的运用虽与当下特技相比还较为粗糙,但在当时却给观众带来崭新的视听体验。

新世纪以来,对《白蛇传》改编没有拘泥于既有的故事基调,而是增加不少新奇桥段,在情节线索、内容、人物方面进行拓宽,尤其是奇观性元素成为重要表现手段。如2001年范文芳版《青蛇与白蛇》,剧情改得比较离谱,主要人物形象也游离出原型,添加较多异质性格元素,如许仙是浪荡子,沉迷不能自拔,小青则由忠诚仆人变成善变狠心的情敌等,但总体来看,人物造型、风物景致、画面等较为艳丽,尤其是数字特技的运用开始使景观特性得到凸显。2005年,刘涛版《白蛇传》视觉奇观得以强化,剧中借助历史、武打、爱情等商业片元素,展露传奇叙事的娱乐性。2008年,浙江杭州嘉艺影视公司推出电视剧《白蛇后传》,类似唯美浪漫而励志向上的韩剧模式,营造好看抢眼的戏剧矛盾冲突,以传说故事来演绎现代爱情故事。2011年,左小青版《又见白娘子》剧情大胆翻新,添加白娘子与许仙前世的叙述,法海爱上白娘子剧情,白娘子是第三者等桥段,剧中大量运用特技镜头,增添部分3D人物,部分神兽角色也运用特效完成。同年,黄圣依版《白蛇传说》在追逐奇观化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奇丽景观和视觉场面成为影片的主要手段,在宏大场面衬托和炫目特技的呈现下,变幻莫测的打斗场、旖旎迷人的风光、夺人耳目的色彩渲染、灵动机变的功夫等,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可见,《白蛇传》影视改编史经历了从叙事到奇观的演变,不仅故事情节有扩展,而且视听功能不断增强,凸显奇观场面来吸引眼球,制造看点。

近年来《白蛇传》的影视改编,发挥影视作为视觉艺术的本体特质,营造影像奇观,有意淡化乃至削减叙事功能,表现特征为:

第一,展露奇观元素对原有故事线索的僭越,视觉奇观取代传统叙事成为主导要素,即“叙事充其量只是一个服务于奇观效果的结构功能因素,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让位于奇观场面的展现,叙事的主要作用不是故事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而是为了最有效地展示出奇观本身”[2]260。早期改编基本遵循原著故事框架,如人妖相恋、法海作梗,事生波折,有情人难成眷属成为各版影视剧主要的情节,即使有的版本对剧情大加增改,但仍能找到其核心逻辑线索。然而,近年来的影视改编不仅对故事新编乃至游离故事本源,而且,极力追逐视觉震撼与审美惊艳,如2011年黄圣依版《白蛇传说》叙事基本让位于奇观场景的铺展,影片结构除了演绎白蛇素素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外,还增添法海降妖除魔、能忍和青蛇的暧昧之恋第二条线索,两条线相互交合,并引发影片重要的叙述逻辑。然而,由于编剧叙述重心及艺术处理偏向奇观展现,使整部影片完全被奇观画面解析成令人应接不暇的松散结构,尤其是法海、能忍的大战各路妖魔以及能忍与青青的暧昧关系,能忍由人变妖这一功能性段落,与许仙、素素与法海的矛盾爆发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逻辑关联。因此,《白蛇传说》的视觉奇观对叙事性某种程度的“去中心化”,乃至一些经典桥段的演绎也被奇观性场景所僭越,这一特征应该说是近年来其他同类题材影视剧改编的主要趋势。

第二,以宏大奇特场面构筑视觉奇观,以渲染各种场景和独特景象作为重要看点。如《又见白娘子》中,导演为了使宏阔场景达到最佳效果,特意将故事发生地杭州西湖改选在大理,“90%镜头都在大理拍摄”[3],使“整部戏的氛围呈现出美轮美奂状态”,而剧中湖光山色、千岩竞秀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也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黄圣依版《白蛇传说》不仅充分展现场景的丰富性,而且对场景奇观进行大规模铺排,除了运用具有鲜明奇观特征的雪原、冰山、大峡谷、瀑布、壮阔湖水等自然场景外,还运用虚拟景观如白蛇与青蛇在群山之巅嬉戏、玩耍;雪妖与法海在雪域幻境巅峰对决,漫天飞雪中,雪妖红衣飘飘,法海白衣翻飞,如同两朵云彩相映生辉,极具视觉刺激。又如,法海与蝙蝠妖的空中决斗蔚为壮观,蝙蝠妖一飞冲天,法海紧抓着蝙蝠妖近身搏斗,从地上打到天空,又从空中扭打到地上;法海与几百僧人做法的场面气势恢弘,此起彼伏的念诵声仿佛来自蛮荒之境;尤其是“水漫金山”场景,将法术特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气势磅礴,堪称一绝。

第三,银幕中的动作如追逐场景、武打格斗等营构出惊险刺激的奇观性。早年改编剧打斗场面仅仅是穿插其中几个情节,如1962年林黛版的《白蛇传》中,“盗仙草”只在摄影棚里参照戏曲表演的打法完成,而不是真实的武打场面,“水漫金山”则是直接购买日本电影《白夫之妖恋》的剪辑,比较粗陋简单。《新白娘子传奇》主要侧重日常生活叙事,经典桥段如“盗仙草”,白娘子与鹤童的武打模式简单,布景较为简陋,未运用特效,“水漫金山”场面只不过几个镜头。近年来,动作奇观成为视觉奇观的重要表现内容。如黄圣依版《白蛇传说》,在剧中演法海的李连杰大呼“近10年打得最苦最累的戏”。影片六次大战,如法海对阵千年雪妖、法海与蝙蝠怪的打斗、法海竹林收狐妖等,每场都惊险刺激、眩人耳目;特别是该片设计几个意念中的武打场面新颖别致,如李连杰凭想象与感觉大战上万条白蛇,极具视觉冲击,无怪乎有论者称:“如此集中丰富、逼真形象、变幻莫测的特技表现,在中国电影中还是头一次出现。”[4]

显然,《白蛇传》影视剧改编已将视觉奇观效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于营构视觉魅力和体验,把场面奇观、动作奇观等赋予独立的视觉表现价值,创造出直观的视觉娱乐效果。

近年来的改编意向并不追求主题深刻、情节曲折等传统叙事美学特征,而在于营构视觉奇观,这一风格特征的凸显,有其深刻的原因:

第一,故事本源及其性质,具备挖掘奇观性元素的充足资源,即《白蛇传》中故事、情节、人物、场景、画面等文本构成因素具有非常态化特点,具备挖掘并展现视听奇观的空间。如其故事来源于志怪传说,新奇怪诞,具有神异奇幻色彩;主人公白娘子由千年蛇妖幻化而来,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小青由青蛇变化而成,身怀绝技,能隐形遁地,夜盗库银轻而易举;而端阳生变、金山索夫、水漫金山、产子祭塔等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奇险横生,引人入胜。所有这些独具奇幻色彩的元素,为展现奇观景象、奇异形象的重塑等提供可能。因此,尽管版本各异,但在奇异景象及场面的表达上却有共同性,如刘涛版电视剧为了将这一故事演绎得更为扑朔迷离,杜撰了连翘、人参精、鲤鱼精、普渡大仙、魔道圣君、月老、九尾狐等一系列形象;左小青版电视剧中仙道与魔道的对垒,设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五大神兽。人、妖、魔的情感纠葛添加使故事更加曲折动人;前世今生的因缘际会更增爱恨情仇。黄圣依版电影除了千年修炼的白蛇、青蛇,还增加嗜杀成性的雪妖、吸血毒妖蝙蝠王,有鼠精、鸡妖、龟妖、蛤蟆怪、兔妖等,打造出光怪陆离的妖界世界。可见,人妖相恋的离奇题材,使这一传说故事在不断翻拍中展露出新意。

第二,与现代消费文化影响并孳生出的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视觉消费的概念同消费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丹尼尔・贝尔指出消费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5]。周宪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化的社会”,其中的视觉消费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就消费行为来讲,视觉消费是消费者通过视觉展开或获取各类商品或服务;二是就消费内容而言,视觉消费是一种体验性的消费,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注重的不仅是物品消费带来的生理和物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满足。“视觉消费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视觉的满足,一种自我认同确认的满足。”[2]108《白蛇传》影视改编的奇观性,即是视觉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产物,突出表现是投合观众追新猎奇的喜好,强调明星效应,大场面制作,以奇观与新意来吸引眼球,如刘涛版《白蛇传》,为了制造卖点,情节做了较大改动,添加婚外恋,白娘子和许仙中间出现民间女子连翘,对许仙穷追不舍;法海则迷恋白娘子,青蛇与名为杜重的男子相爱,全剧类似一个爱情肥皂剧。《又见白娘子》迎合大众趣味,演绎神仙版本的婆媳大战,将演员青春靓丽、娱乐搞笑、好玩好看作为目标。而由中国巨力影视公司花1.8亿重金打造的《白蛇传说》,凭借雄厚的资金投入和精心的商业包装,以特技制作宏大场面,其中的奇异景观让人大开眼界,并且选用李连杰、黄圣依、徐若u、蔡卓妍、文章等组成强大明星阵容;影片为调和观众不同的审美期待,更是“撺合爱情、千年一叹、神话、降妖、佛法、精变、中药、女性主义、动作、武打等世界因子,锤炼一个无瑕疵的文本,阐释这一符号的丰富性”[1]。事实上,该片的奇观性与魔幻性的确引起了轰动,据悉,电影在全球各地屡屡蝉联当地的票房冠军,最终以国内票房2.5亿人民币、全球票房超1亿美金收官。

第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展现奇观化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新技术如电脑辅助设计、电脑动画、飞行模拟器、运动控制、数码摄影摄像等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是打造奇观盛景,创造带有强烈魔幻特征影视作品的基础,如2010年CCTV-8播映台湾、新加坡合拍电视剧《青蛇与白蛇》,用电脑制造逼真的千年蛇妖现形搏斗,半人半蛇场面以及湖水汹涌的情景,是通过电脑控制制作出来的。《又见白娘子》大量运用特技镜头制作恢弘奇异的景观,全剧共35集,而特效时长就高达6集左右,经费投入高达千万。《白蛇传说》采用水陆空全方位立体拍摄,运用各种高难度拍摄技术,以超高速摄像机与模型工程再现重大场面,“全片后期制作周期长达大半年,全片共1 800多个镜头,特效镜头高达1 500多个,截至目前是华语片技魔幻用得最多的电影”[6]。可以说,高新技术与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这一神话传说展现奇观成为可能。

第四,《白蛇传》影视改编的奇观化趋向,受到充满奇观盛景的好莱坞大片的影响,某种程度也是国内影视业在好莱坞大片挟裹下的模仿与创造。美国好莱坞的巨片制作,以其高科技手段与雄厚资金投入,尤其是凭借遍布全球的发行制作体系,使其长期占据世界影视业高端位置,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视业正是在这一情势中开始对奇观化审美形态构建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被称为中国式的“大片”,无不深受好莱坞奇观大片的影响。《白蛇传》,作为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文本,其影视改编同样在这一文化浪潮中获得了丰富而多元化发展,在模仿好莱坞构思、手法、特效运用等生产制作模式以及营造气势恢弘、先声夺人的视觉奇观等方面尤为明显。如《又见白娘子》制片人吴金瑛宣称“将用‘世界标准’为观众打造一场超凡的神话剧视觉盛宴”[3]。而“世界标准”很大程度指向好莱坞所主宰并盛行的制作模式,剧中借助科技发展的优势,制作了大量3D特效,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力图达到好莱坞大片制作水准;《白蛇传说》对于特技的运用、部分角色与场景等明显受到好莱坞影响,“按照好莱坞魔幻大片的手法来拍摄的,企图拍出中国式的大片。电影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人物设置的模式、情节进展模式、人物的对白、场景画面的处理无疑都是西方化的”[7]。如小老鼠精、蝙蝠怪、金山寺中的妖魔造型以及万丈深渊、烟雾浩渺的群山等独特设计都与好莱坞形象构造手法相似,而影片中水漫金山的滔天巨浪席卷而来的场面,也存在模仿好莱坞灾难片的痕迹。

总之,《白蛇传》影视改编的奇观化,是在当代影响力巨大、波及面深广的视觉文化语境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审美特质,而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也在故事新编与意义重构下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无疑是重新激活并传承民族传统与文化遗产的积极探索。当然,其奇观性审美追求以及运作模式也昭示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过分渲染特技,甚至以奇观场面的拼贴组合置换故事情节的铺展与人物形象的深度表达,没有很好地处理叙事与奇观、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等。事实上,作为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故事,影视业的改编不仅要精通“演什么”,更要懂得“怎么演”,某种程度上“怎么演”要比“演什么”更为重要,因为,“真正的中国视觉流应当不仅在视觉奇观上,而且也在故事编排、情感效果上,体现出相匹配的美学与修辞法则”[8]。因此,如何建构声画层面与故事叙述的深度模式,增强视觉与故事、图像与叙事、感官冲击与心灵震撼、视觉盛宴与精神洗礼的融会贯通,仍然是有待于深思及探索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YJC751035);江西理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SFJ2015-K07)。

[参考文献]

[1] 杨新磊.《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

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2(01).

[2]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0.

[3] 勾六零.《又见白娘子》:在大理续写爱情传奇[N].大理日报,2010-05-04.

[4] 成乔明.从电影《白蛇传说》看中国魔幻电影的未

来[J].电影评介,2012(15).

[5]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54.

[6] 付彬彬.从《白蛇传说》看中国电影商业策略[J].电影评介,2011(22).

[7] 张旭.从经典到伪经典――论《白蛇传说》的电影改

编[J].枣庄学院学报,2012(03).

白雪公主改编剧本范文第5篇

古龙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声称有一部让他备受折磨、满腹纠结,这就是《天涯明月刀》,他想在这个关于一个身残志坚的刀客故事里加入更多的甄嬛体,结果在连载的时候,被《中国时报》毫不留情地腰斩。一个在巅峰时期寻求突破的成熟武侠小说作家,一部创新而半路崩殂的新派武侠小说,一堆充满了非常意象化的小说语言,作为古龙作品序列中比较不受待见的《天涯明月刀》却拥有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主角:傅红雪。

钟汉良

你把沧桑演成了宿醉未醒

钟汉良在《逆水寒》中扮演的顾惜朝被冠以“罂粟情人”的称号,他的表演经常让人想起孙兴版的杨过和关礼杰版的常言笑,而这一次,他目无焦点、经常轻轻抿着嘴角的演出则会让人想起《超级战舰》里的泰勒?克奇,一场宿醉未醒的演出,把自己的职业表现推向了被人包养的边缘。在《天涯明月刀》当中,从根本上来说,钟汉良并没有大的过错,他不比泡面头的李寻欢更好,也不比焦恩俊的四环素牙更差,只是在一个需要肾上腺素和雄性激素的角色当中,很难让这个女装要逆天的小太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

故事

把人生质疑拍成了官二代复仇记

人物和武戏显然并不是这部剧最致命的缺点,在平庸和模式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卑微的、扭曲的、缺乏原创精神的故事:官二代复仇记。傅红雪忽然变成了武林盟主之后,复仇路上一路情话一路歌衫泪影的世界观设定,这对于本剧的编导来说,是一个多么热泪盈眶的创意,他们一边想象着观众的泪水和凝视,一边在快进着有史以来所有的琼瑶剧,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现行的电视剧播出体制下,我们并不能像《中国时报》那样,横刀断岳,还死去的古龙一个平等。

武打

中国武侠片永恒的激光形态

除了一个不傅红雪的傅红雪之外,你在这部《天涯明月刀》当中还将看到更多的不靠谱的演员,他们没有角色大小之分,在表演上没有性别之分,统一只有一种让人患上面孔识别障碍的“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会非常喜欢剧中那些糟糕至极的武打场面:不要钱的布匹飞来飞去、内功是以激光形态存在的、轻功一定是在空中翻筋斗、对战一定是近景特写远景替身再加上360度摄影??这几乎是从港剧时代一直到张纪中时代再到“仙剑”时代的固有套路,无论是所谓的经典武侠剧还是游戏化的当代武侠剧,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电视剧武行和其他主创共谋的伟大发明,从机位到剪辑、从套招到特效、从兵器设计到吐血的角度,所有这一切都以模块化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风云》和《天涯明月刀》的武戏场面一模一样,而《天涯明月刀》的武戏甚至和《仙剑奇侠传》的武戏一模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制作武戏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拍摄文戏部分,比如甲乙丙关于到底要不要现在就走的对话,而其他的武戏完全可以通过finalcut来实现。如果在影视行业存在科学发展观的话,我相信一定与2012版《天涯明月刀》的贡献密不可分。

当这样一个本该饱经沧桑的中年残奥会运动员出现在芒果台标之下,带着一双性取向不明的暧昧眼睛—来自钟汉良,顶着一张刚刚做完面膜的干净面容—同样来自钟汉良;当古龙的快节奏变成芒果台特有的琼瑶笔法—甲说:我想我们应该走了,乙说:我也想我们该走了,丙说:那我们走吧;当傅红雪的人生质疑变成钟汉良的王子复仇记;当傅红雪的黑刀被印上了暴雪公司的logo;当叶开真的变成一个小k??傅红雪的粉丝和古龙的粉丝内心的小宇宙发出了鸡蛋壳破碎的声音。

为什么总在诟病古龙电视剧?

在我们几乎不用古龙的标准来要求古龙剧之后,我们依然无法获得一个令人安息的调查结果,不仅仅是这部《天涯明月刀》,从郑少秋到楚原,从陈勋奇到何中华,从刘伟强到王家卫,从张智霖到钟汉良,在影视剧的角度,我们都很难说有非常成功的古龙影视改编作品。而对于所有的古龙电视剧而言,缺点和古龙的鼻子一样突出,而优点几乎和古龙的眼睛一样看不见。

故事

改编难度:

古龙在早期的创作当中,有明显的金庸梁羽生式的所谓的新派武侠小说结构:江湖阴谋中的个人成长之类的,如《苍穹神剑》;到了中期开始出现了司马翎的风格,对智慧性桥段的描写越来越多,比如说一个人逃亡的时候一定要脸朝上装死等等,这个转变通常伴随着人物性格的现代化、写实化,这个时期的标志是《大旗英雄传》,在此之后的古龙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浪漫的人物、散文化的语言、以情感为驱动的故事主干、吊诡的情节、缺失的心理结构等等。这些特点是古龙的最大特点,也是他对中国武侠小说大有裨益之处。

对白

改编难度:

古龙的人物对白经常是诗朗诵加一点科学揭秘再加一点钢铁侠式的拽,容易让人有老鼠拉龟的想法,改吧,失去味道,不改吧,那些话读起来美,听起来则非常的外交部。所以,从郑少秋时代的《楚留香》一直到今天的《天涯明月刀》的改编对白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几乎没有人照搬古龙的对白,这让改编的难度降低,而从另一面也损失了古龙韵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电视剧改编当中,人物对白的去古龙化无疑是可惜而又必须的,而对白失去韵味则远不如古龙的叙事语言在改编中的流失来得可怕,古龙在《楚留香之兰花传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是老妪的泪,还是少女的泪,都同样清纯晶莹。相比人物对白而言,这才是典型的古龙语言,这才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改编。

武功

改编难度:

个性化的武功体系是武侠小说的灵魂,对于古龙来说尤其如此,相比起其他名家,梁羽生金庸的武功体系更像是人物道具,是非常象征性的,而古龙的武功则更加写意,在他成熟期的作品当中,几乎不存在套路和固定招式的描写,也很少梁羽生的“修罗阴煞功”和金庸的“九阴白骨爪”这种卡通式的大绝招,从楚留香到陆小凤,从沈浪到要命的小方,在对战的时候更能起到决胜价值的是精神修养、临场状态,各种情感和智慧的经验总结,以及运气。这样的武功理论读起来很过瘾,有蒙太奇之美,但是对于改编来说,则是一笔令人牙酸的宝藏,既学不了北野武,更学不了袁和平。

经典古龙作品的境遇

种种难题摆在面前,这直接导致了古龙作品在电视剧领域的一蹶不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古龙几乎成了武侠电视剧的。

《楚留香》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会把任贤齐版和朱孝天版直接忽略,最好的版本当然是郑少秋版,但这部剧更像是金庸的故事,而其成功,来自于特定的时代有一个特定的郑少秋。

《绝代双骄》

林志颖以及张卫健的版本可以直接无视,最优秀的可以算是梁朝伟的版本,但这套戏几乎和他自己的《侠客行》没有任何分别。

《陆小凤》

万梓良版本最为瞩目,但实际上,也是一部平淡到极致的催眠之作。至于林志颖版张智霖版?你真的确定要提它吗?

《多情剑客无情剑》

尽管这部戏很红,但现在看来,焦恩俊把这部戏变成了台语片的变种。

《三少爷的剑》

何中华版充盈着山寨版的台语片气息。

《流星蝴蝶剑》

你知道王艳版吗?你知道2002年的郑少秋版本吗?这部戏几成打酱油。

只有美剧才能挽救古龙

这么一来,是不是意味着古龙就不能被改编成电视剧了,或者要改,就不能按照古龙的标准改?这样的疑惑我们在之前也有过,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之前,在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之前。

让我们从头再捋一遍,古龙有些什么:高度偶像化的人物,通常很帅很有智慧,能解风情能除麻烦;匪夷所思的情节,通常惊悚之后百转千回;反派人物的心理状态总是会有一点神经质,经常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做建构;武功招式很简洁,没有套路和门派之惑;有步步惊心的杀机,也有眼睛比星星明亮、胸膛比呼吸柔软的香艳??那么在通往一部成功电视剧的路上,我们还需要什么?古龙几乎具有优秀美剧的一切特征,反过来,只有美剧的制作理念才能拯救我们最可爱的武侠大师古龙。

尺度和体制

要想真的改编好古龙的武侠小说,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宽松的制作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暴力和被合法化,这就使得《大旗英雄传》的铁血精神能够得到释放,而石观音才能依赖一副皮相就让所有的男人为之疯狂;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扭曲的心理状态得到正面描写,才能释放古龙小说中隐藏着的之美。

季播理念

古龙的小说很少去关心一个从头到尾的矛盾,比如类似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横跨几十年的恩怨,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古龙的长篇架构能力的限制。古龙在早期的《浣花洗剑录》中就表现出了高超的局部处理技巧,而这样的局部建构正是一部优秀的美式剧集非常需要的,在一集当中就具备足够诱人的张力,而季播又回避了古龙长篇结构的短板。

架空世界观

统观所有的古龙改编电视剧作品,都会在世界观设定上找不到一个方向,古龙的世界和金庸的传统不一样,和游戏改编的天马行空也不一样,在他的世界里,经常是在武侠的外衣之下有一个癫狂的情感故事、在通俗的正邪情节当中有另类的自我拷问,在脱离了具体的朝代限制和江湖纷争之后,在局部写实的基础上,参照美剧的想象力,建构一个包含着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世界,一个“迷失”式的孤岛,能够让古龙的所有人物在当中得到释放。

偶像式的人物

几乎所有的古龙人物都没有在华语电视剧中复活,他们的过人之处通常会被场景和次要人物的愚蠢给拉下马来,而无论是豪斯医生还是打不死的特工小强,他们都会在一个异常漫画化中的设定中远离写实的场景,把人物真正当成一个漫画偶像去描写,真正把楚留香当成邦德那样去建立。

相关期刊更多

百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农业部

长白学刊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