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第1篇

1.1按照不同防治对象选择不同农药品种现阶段,常使用的生物农药存在很多的类型。现在的生物农药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及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制成的抗生素杀虫剂、杀菌剂等。不要认为生物杀虫、杀菌剂可以进行一切病虫害的防治,生物农药也必须有选择的进行使用,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选择正确的生物农药,如果选择的不合理不但会降低使用的效果,还会使最佳的防治时间流逝。由此可见,使用生物农药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种植过程中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需要进行农药的合理选择。

1.2根据防治对象及条件选择适宜的生物农药剂型使生物农药发挥其最佳功效的重要因素是生物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技术。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时间进行剂型的选择。常注意的条件是防治对象、气象条件和使用时间。

1.3依据不同的防治对象确定适宜的防治时期病虫害发生时,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有害生物的类型和特点,调查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使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和农药最佳的使用方法。了解害虫所处的发育阶段,对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生物农药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用药剂的时间最好是低龄幼虫期。

1.4参照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使用时间环境因素对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生物农药的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因为生物农药从喷洒于植物到害虫取食或接住菌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害虫取食到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期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各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和风。

1.5选择适宜的喷雾器械实施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喷雾器械。根据调查显示,现在使用的植保器械的效率都较低。常见的植保器械的喷施方法都会造成农药的大量浪费。而且天气的因素同样也会造成生物农药的浪费,如雾滴大的时候,会使农药造成损失。生物农药具有的特点决定其生产的成本较高,在病虫害防治时需要选择喷施效率高、雾化程度好、节省农药的植保器械。常见的有弥雾器、雾化程度高的电动喷雾器等。

2生物农药使用中的5方面注意事项

2.1注意熟悉生物农药的生物特性生物农药具有生物特性,常见的生物特性有药剂的适用范围、作用途径、成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等。

2.2注意掌握科学使用的方法施用的方法正确是保证生物药剂发挥高效果的因素之一,所以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实施生物农药要注意:要进行均匀的喷洒才能起到良好效果;生物农药作用缓慢,宜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生物农药贮藏的地点要求阴凉、干燥,避免受潮。

2.3注意掌握用药时间生物农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田间施用湿度越大,药的效果越好,这是因为潮湿环境易于生物农药中细菌的芽孢生长。一般来说,喷药的最佳时间是早晚,特别是粉剂农药的药效更佳。

2.4注意掌握用药温度常见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到最佳的温度在20~30℃左右。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决定了生物农药的活性,实施的环境温度较低时会降低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第2篇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126-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6

中国是化学农药的生产和施用大国。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要使用130万t农药,每公顷耕地农药施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并且农药使用效率较低,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1]。过高的农药残留是威胁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品质的主要原因。生物农药是运用生物活体或制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手段,环境相容性高,已逐渐被公共部门和业界认识和接受[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广和施用生物农药成为首要的选择。

在生态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压力下,公共部门加快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然而,生物农药推广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推广策略能否改变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农户通常认为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等行为,是事关全社会和未来的事项,并且习惯于认为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危害很小,只有多数人长期施用、累积起来才会破坏环境[3]。甚至认为,施用生物农药带来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离自己较远,并且其结果是不确定的[4]。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改变并不容易。

生物农药是一种创新性产品,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采用不是一种瞬间行为,而是包含了对生物农药的认知、选择决策、施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生物农药推广效果与农户行为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农户特征、态度、偏好及采用意愿等方面[5-6],关于农药推广信息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影响的研究比较匮乏,且对生物农药施用具有的心理距离属性关注不够。因此,亟须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系统地建立生物农药推广策略与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亦是农药施用的决策主体,因此探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心理距离和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推广的有效性。那么,农业生产过程中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期社会利益和农户所追求的近期个人利益不匹配,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决策有什么影响?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如何正确引导农户的决策行为,从而激发其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成为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因此,考虑到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属性,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探索影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心理距离、决策行为及其作用机理,提高公共部门、农药生产企业推广生物农药的有效性,促使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行为的改变,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郭利京等: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1研究框架和假设

生物农药具有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友好性等特点,提高生物农药市场占有率,成为公共部门、学者和农药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生物农药推广,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生态安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然而,生物农药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但市场化一直较为缓慢。

调节聚焦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思想及行为时自我调整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特定偏好,其对经济主体偏好和决策行为有着广泛影响[7]。调节聚集按经济主体需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促进聚集和预防聚集。促进聚集主要关注个体或社会的理想、期望等远期目标,对积极成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如“生物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而预防聚集关注经济个体的责任、义务或他人的期望,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如“生物农药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非常安全”,对消极后果的存在与否比较敏感[8]。经济主体在评价、判断和选择时,更关注自身与调节聚集相匹配的信息、体验和事项[9]。

该理论认为认知事项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包括时间上的远和近)影响经济主体调节聚集的类型。当时间距离远时,经济主体更看重促进聚焦的实现与否,而时间距离近时更关注预防聚焦的实现与否。当购买决策时间临近,农业生产者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预防聚焦相关的产品,目的是避免不良结果(如农作物减产);当时间距离较远时,农业生产者更倾向于选择与促进聚焦相关的产品,追求实现理想的结果(如美化生态环境)[10]。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调节聚集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主体对心理距离的感知,如促进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远,而预防聚集使经济主体感觉事项距离自己较近[11]。当经济主体关注于远期的社会事项时,才可能选择未来导向的促进聚焦产品[12]。

施用生物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优化等是远心理距离的社会期望,对应着促进聚焦,当农户心理距离比较远时,才会更多地考虑这些长远的、全社会的利益。而农作物生长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更偏重于考虑病虫害防治效果、农药价格高低等近心理距离的事项。于是,公共部门所倡导的远距离社会期望与农户所追求的近心理距离个人利益是不匹配的。因此,要使生物农药推广产生效果,需要改变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调节聚集和心理距离。

以上研究表明,决策选项的感知收益随着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经济主体心理距离的匹配得到提升[13]。这表明生物农药推广要取得成功,需要调节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时的心理距离和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以取得二者之间的匹配。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1: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农户生物农药施用的心理动机和选择决策。二者匹配程度高时,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动机增强,更容易接受生物农药的信息诉求。

当生物农药调节聚集的信息诉求与农户心理距离匹配程度高时,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说服力得到提高,而信息诉求本身又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利益的关注和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农户在接受生物农药信息诉求时,也会提升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14],这会使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支付意愿提高(Willingness To Pay)。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2: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

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会提高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15]。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的说服力,使得信息诉求内容所体现的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更容易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正面评价。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3: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具有更积极的评价。

生物农药信息诉求还反映了农药生产企业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二者匹配提高了信息诉求内容被农户认同的程度,还会提升农户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图1研评价,减少购买后的后悔,从而再次购买的可能性增强[16]。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也会提高其对生物农药或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的评价和再次施用意愿。另外,依据调节聚焦理论,当心理距离与决策选项的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经济主体会更满意自身的决策选择。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4: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匹配时,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更高。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2数据来源和方法

2.1预调查

为验证调查过程心理距离远近和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的操控是否可行,在正式调查之前,实施预调查。调查选择的农作物是水稻。一方面,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在南方粮食主产区是农户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无需针对特别的农户对象(例如有无种植经验等要求),这将提高调查对象选择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水稻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调查地点的农户在乡镇周边农资销售店铺里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研究结果,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预调查的对象来自江苏省泗洪县三个乡镇的36个水稻种植户,采用一对一入户问卷调查。

(1)心理距离操控。首先,对于心理距离的设定,采用多数文献研究中涉及较多的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依据Parkinson et al.的研究[17],将心理距离的近和远分别设计为“明天,我…和1个月后,我…”。

调查中要求调查对象想象明天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近)或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自己从事一系列活动(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较远)。活动内容包括8种(如收割小麦、秸秆处理、销售农产品等)。接下来,要求调查对象用7级条目表报告他们对每项活动距离自己远近的心理感知(1=非常近,7=非常远)。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心理距离假定条件下,调查对象对8项活动所感知到的心理距离Cronbach’恢滴0.86,显示出了较高的一致性。“1个月后,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我…”的心理距离显著远于“明天,我…”(5.42 vs. 3.37,F=43.56,p

(2)调节聚集操控。调节聚集信息诉求由一个标题和一段文字构成。对于调节聚焦的操控,参考已有的研究[18-19],预防聚焦信息强调“怎么做”和“行动导向”,促进聚焦信息强调“为什么”和“社会导向”。对于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文字内容则包括“适量用药”、“适时用药”、“农药包装不随意丢弃”等信息;对于促进聚焦信息诉求,将标题设计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文字内容则包括“低残留”、“低污染”、“环境兼容性好”等信息。

另外,调查对象对农药A与B偏好的测试(利用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A,7=非常偏好于B)显示,农户更偏好于选择B农药(4.67>3.50,t=2.34,p

2.2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采用2(心理距离:近、远)×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促进聚集、预防聚集、无)的组间调查设计,虚拟出6个不同的调查场景,每种场景分别对应于一种问卷,共设计了6种问卷。为了保证调查过程严谨、可靠,正式调查前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此次调查目的、内容、技巧等。采用一对一入户调查的形式,调查者随机抽取一种问卷,启用相应调查场景,对每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被告知为防治当前的水稻病虫害,有两种农药可供选择:A生物农药和B化学农药。在阅读了农药选项的信息后,调查对象进行农药施用决策选择,并对周边一家药店即将推出的生物农药给出支付意愿(WTP),然后回答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再次购买意愿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领取奖励小礼品。心理距离近、预防聚集信息诉求情景描述如下:假设您种植有3亩水稻,为防治当前的病虫害需要购买和施用农药。经过在附近农药销售店询问或者经由他人推荐,您觉得有两种农药比较合适,其信息说明如下:

A生物农药,微毒,价格18元/亩。在防治水稻主要害虫上,能迅速保护水稻生长,尤其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更有特效;对施药人员非常安全,对稻田有益昆虫、鱼虾也非常安全,对农产品无残留影响。

B化学农药,中毒,价格10元/亩。在防治水稻螟虫,稻纵方面的有优异表现。施药时要有防护措施,戴好口罩等。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为避免残留危害,最后一次施药需距离收获期20天。

您认为这两种农药的价格都支付得起。两种农药对当前水稻常见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防治效果相同。您还注意到,在两种农药的说明书上,都印有如图1a所示的“提示”。而心理距离远的情景,描述为“一位邻村村民委托您1个月后为他的3亩水稻购买农药,……”

调查内容包括:农药购买决策、支付意愿(WTP)、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农药购买决策包括:①选择A生物农药或B化学农药;②选择偏好“您更偏好于选择(7级条目表,1=非常偏好于选项A,7=非常偏好于选项B)来衡量。支付意愿(WTP)的衡量通过告知调查对象“周边一家农资销售店,准备购进一批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新型生物农药,您愿意为该生物农药支付的价格为_元/亩”衡量。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和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均采用了多条目的方法。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态度通过以下3个问题衡量:“坏的,好的”、“消极的,积极的”、“不赞许的,赞许的”(7级条目表)。对再次购买意愿的衡量:通过“对于该生物农药,您认为购买是否值得?”“您下次是否会再次购买?”“您是否会向邻居、亲友推荐?”(7级条目表)。最后,对于农户购买该种农药的心理动机或原因,通过“你选择农药A或B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探析。

数据来源于2015年7月10日-30日,对江苏省水稻种植主产县的入户调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选取了苏北、苏中、苏南水稻生产大县(市)洪泽县、海安县、溧阳市,每个县(市)至少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至少调查3个村,每村随机调查30户水稻种植户。

正式调查阶段共发出810份问卷,回收810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有效率为97%。为提高研究的普适性,调查对象从水稻种植户总体中随机抽取,使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的年龄平均为45.62岁(年龄范围为21-68岁),男性占56%。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年即初中,文化程度不高;调查对象多数有外出务工的经验,也有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户。2014年家庭总收入3.2万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52.34%。因此,调查样本对于调查区域水稻生产者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对于每个调查对象,调查者随机启用一种调查问卷及其相应的调查场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等,6种调查场景差异均不显著(年龄:F=0.31,ns;性别:F=0.21,ns;收入:F=0.98,ns;教育程度F=0.43,ns)。

3假设检验

3.1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的影响表1是农户对两种农药A和B的选择情况。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农户选择A生物农药的比例(74.81%)显著高于无信息诉求下的比例(40.94%),χ2=9.37,p

离体

来说,心理距离近时,农户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下比在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下(2.89 vs. 4.01,t=-4.62,p

与预调查相似,当无农药信息诉求时,农户倾向于选择B化学农药。这从反面揭示了有农药信息诉求时,调节聚集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可以改变农户选择偏好的作用。开放式问卷中,农户陈述的选择原因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五类:节约成本、防虫效果、施药习惯、朋友推荐和其他。调查中有614位调查对象列出了具体原因,各种原因出现的频数及其比例如表3所示。

其中,心理距离近时,在预防聚焦信息诉求影响下,节约成本成为农户列出的主要原因(47.96%),显著高于不匹配条件下(27.78%)和无农药信息诉求条件下(17.11%)的情景,χ2=7.31,p

3.2生物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支付意愿(WTP)影响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农户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4),F=8.72,p

3.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匹配对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变量Cronbach’α值为0.89,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显示,对于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呈显著的交互影响(图5),F=8.48,p

3.4调节聚集信息诉求与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意愿变量Cronbach’α值为0.84,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由方差分析(ANOVA)可知,生物农药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对农户再次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也显示出显著的交互影响(图6),F=3.32,p

4结论及讨论

4.1结论

生物农药涉及农户的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相关因素,相应的决策选项具有突出的心理距离属性。本研究从调节聚焦理论视角,建立了心理距离与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心理动机的关系,研究生物农药推广策略的有效性,分析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施用决策、支付意愿(WTP)、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和再次施用意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揭示了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叫好不叫座”的原因。由于施用生物农药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是长期的、全社会的和不确定的,具有促进聚焦的特征;而多数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所考虑的利益是当前的、私人的,具有预防聚焦的特征。因此,二者在心理距离、调节聚焦以及利益追求方面是不匹配的,只有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农户决策时的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才更愿意施用生物农药。

(2)农药生产企业能够从生物农药推广中获利。如果生物农药推广得当,将会提高农户对生物农药以及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评价,其对生物农药的愿意支付价格和再次施用意愿也会提升。这将有利于提高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农药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和销售收入。同时,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体现了农药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农户长期利益的关注,随着农户对农药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生物农药的品牌收益也将提高。这些近期和远期的利益都可以促使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活动中来,有利于生物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药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存在显著影响。二者匹配时,即预防聚焦信息诉求与近心理距离匹配时,或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与远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信息诉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物农药的施用意愿也较高。

4.2讨论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生物农药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施用,理论界对于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提高生物农药推广效果和市场占有率,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已有文献较少涉及生物农药推广与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得生物农药的推广主体仅仅限定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成功的生物农药推广同样可以为农药生产企业带来长期的、丰厚的利益。因此,研究结论对于鼓励农药生产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农药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2)本研究选择水稻种植户作为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的调查对象。水稻是一种大田作物,并且其生长过程中农药施用次数较多,且适用于水稻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基于水稻种植户的生物农药推广效果研究,也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普适性。

(3)要提高生物农药的推广效果,一方面针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具有近心理距离的特点,农药生产企业在推广生物农药时应该强化预防聚焦信息,而弱化促进聚焦信息。例如,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应少采用诸如“保护耕地资源,美化环境”等心理距离较远的促进聚焦信息,而多采用类似“杀虫效果良好”、“对人畜安全”、“对鱼虾无害”等心理距离较近的预防聚焦信息,效果会更好[20]。另一方面,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农药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宣传策略延长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例如在农药销售场所,让农户憧憬未来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或美好的生态环境)[21],同施用生物农药改善生态环境的促进聚焦目标(如低残留、低污染等农业可持续目标)相匹配,激励农户施用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峻,林荣华,袁善奎,等.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30(4):441-445.[Yang Jun, Lin Ronghua, Yuan Shankui, et 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Bio Pesticide Industry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4,30 (4): 441-445.]

[2]Pedigo L P, Rice M E.Entomology and Pest Management[M]. Long Grove ,UK:Waveland Press, 2014.

[3]Sharpley A N, Bergstrm L, Aronsson H, et al. Future Agriculture with Minimized Phosphorus Losses to Waters: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J]. Ambio, 2015,44(2):163-179.

[4]Laurance W F, Sayer J, Cassman K G.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s on Tropical Natur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4, 29(2): 107-116.

[5]朱淀,张秀玲,牛亮云.蔬菜种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4): 64-70.[Zhu Dian, Zhang Xiuling, Niu Liangyun. China Population Bright Clouds Vegetable Planting Farmers Using Biological Pesticides Intend to Research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 (4): 64-70.]

[6]Van Eeden M, Korsten L. Factors Determining Use of Biological 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by the Avocado Industry in South Africa[J]. Crop Protection, 2013, 51: 7-13.

[7]Nahmias S, Olsen T 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Analysis[M]. Long Grove,UK:Waveland Press, 2015.

[8]Wang W, Nema S, Teagarden D. Protein Aggregation:Pathw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0, 390(2): 89-99.

[9]Morais D C, de Almeida A T. Group Decision Making on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Rankings[J]. Omega, 2012, 40(1): 42-52.

[10]Addison J, Brown C. A Multisca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limate, Commodity Prices and Risk on the Livelihoods of Mongolian Pastoralist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4,109: 54-64.

[11]Beckes L, Coan J A.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Role of Social Proximity in Emotion and Economy of Action[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1, 5(12): 976-988.

[12]樊杰,蒋子龙.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1):1-9. [ Fan Jie, Jiang Zilong.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f the Future Earth Pla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34 (1):1-9.]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 教学内容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学科,①与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共同组成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发展与我国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害虫完全治理”(Total Pest Management,TPM)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实现有害生物的治早、治了;70-80年代,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实现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农药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发生变化。天敌生物、转基因植物等也都先后纳入农药的范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农药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本教研组就在新形势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1 在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性

目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合理使用农药。②全书共十一章内容,涵盖了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农药加工及使用相关知识、各种农药的性质、作用机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教材在编写、修订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理论体系设置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编写到教材中去。③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既要保持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本教研组既遵循了上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则,又根据新形势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化学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1)针对目前农药使用中任意加大剂量导致严重药害;蔬菜、水果上用药频繁,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无视安全间隔期的要求,施药后短时间内就将农产品采摘上市,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中增加了农药安全使用及储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农药的基本知识后,能够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教材中的第十一章内容“农药科学使用的基础”则以自学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学习和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缓解了教学课时紧张的压力。(2)针对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农药滥混滥用、不会计算混用剂量等问题,本课程增加了农药混用讲解课时,同时以不同情形的混用为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增强了讲解内容的应用性。(3)针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对非化学合成有机农药的需求,本课程增加了生物农药章节,介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及其应用技术。(4)在讲解化学农药时,则结合新疆的作物结构,重点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农药新剂型的发展、近期农作物上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及防治药剂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农药发展动态。如新型高效杀螨剂季酮螨酯(螨危)、鳞翅目害虫高效防治剂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

2 加强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化学防治是防治农林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是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以病、虫、草、鼠害、线虫及其他软体动物等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为纲,通过图片展示、应用实例剖析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从作用原理、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三方面重点阐述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农林生产中有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方案,尤其是重点阐述上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如蛞蝓是近年来在设施蔬菜中新为害的软体动物,在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没有该有害生物的信息,因此,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户都不认识该有害生物,同时一般的杀虫剂对该有害生物几乎无效,基层生产部门根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通过图片介绍该类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及防治技术,重要的化学控制剂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因为对软体动物高效的化学药剂普遍存在对眼睛、皮肤等有刺激作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因此,还必须重点强调该类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产中的新问题,掌握防治技术,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3 全方位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3.1 农药的产品安全

农药的产品安全以向学生介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为主要内容,从农药使用源头减轻和控制毒害作用,为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奠定基础。减少对传统农药品种的介绍,增加对生物农药产品的介绍,为有机农业发展中有害生物治理提供保障。

3.2 农药的使用安全

农药使用安全主要结合农药的使用技术介绍采取隐蔽施药、降低用量和减少使用次数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影响,同时通过系列图片讲述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另外,由于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的对农作物药害问题时有发生,如使用2,4-D防治麦田杂草引起相邻双子叶作物的飘移药害问题;由于种植品种、天气以及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间不当造成的2011年出现的“爆炸西瓜”等,不仅造成重大的农业损失,而且引起农户与农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因此,植保工作者应具备药害事故鉴定与处理的能力。我们通过例举易产生药害的农药类型和典型的药害症状,详细地剖析药害与肥害、作物生理性病害和病原性病害的异同点等,让学生掌握药害的诊断技术,并介绍一旦田间发生药害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药害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3 农药的储运安全

农药作为危险农用化学品,我国专门制定了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2475-90),本课程除了介绍农药规范化的贮存、运输要求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外,重点介绍常用农药品种、特殊场所农药的安全贮存、运输和防护措施。比如代森锰锌不正确的运输方式易引起着火,农药存放应远离粮食、生活用品,农药包装材料不能二次使用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二次使用等。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加强学生对农药储运的安全防患意识。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以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控制、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及评价、天然产物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林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暴发为害成为制约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植物化学保护作为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任务是以营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目标,协调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管理措施,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高产、优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最广的社会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科学合理使用这一措施,充分发挥农药对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和农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09,2011)

注释

① 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13:14,38.

② 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