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色彩;装饰色彩;服装设计

色彩、造型、材质被称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是最能形成服装整体视觉印象的元素,因此色彩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有关服装配色的记载,早见于秦汉,如“朱衣素裳,绀衣皂裳,青衣缥裳,玄衣纁裳……”。又如晋人《东宫旧事》中的“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等。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封建社会时期人的着装的色彩有着严苛的等级划分。到了现代社会,服饰色彩更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服装色彩具有社会象征性、装饰性、流行性、少色性、环境协调性、民族性等特点,服装色彩学早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其中,少色性是服装色彩非常外化的特点,即通常情况下,一套服装设计色彩的种类为3~4种,如果色彩种类太少,服装会显得单调,如果色彩种类太多,服装整体色调会显得杂乱,从而影响穿着者整体的形象。因此,针对服装色彩的上述特点,在当前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与之相适应的色彩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装饰色彩作为一种色彩艺术形式,在色彩运用上同服装色彩有着较多的共同点。

装饰色彩教学的目的即是通过对客观色彩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的色彩实践训练,学习将繁杂变为简洁、将无序变为有序的色彩技能,掌握将客观自然色彩变为具有装饰性美感的、具有强烈主观感受和艺术感染力的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装饰色彩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归纳性的装饰色彩写生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方法和表现观念的转变,将客观对象纷繁复杂、相互渗透转化的色彩概括为一块块色形具体的,色相单纯、明确的色彩。简单说就是,首先将客观色彩的含混变为明确,同时把客观色彩的种类由多变少。在实践训练的最初阶段可以不对学生做太多限色的要求,只要求色彩的具体归纳。随着教学色彩归纳实践的深入,逐渐在教学中加入限色的要求,加强限色的程度,最终使画面保留的色彩最能反映对象的风貌和色彩特征。画面效果正如王肇民先生所说的:“作画色阶愈多愈软弱,色阶愈少愈有力,多则对比性弱,弱则无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这种装饰性的色彩关键不在于用色的多寡,而在于色彩层次的变化,强调色阶秩序感,同时注意色块的形状、大小、冷暖的对比和调和,以达到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控。色彩归纳是衔接艺术绘画和艺术设计的桥梁,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绘画色彩向设计色彩的转化。尤其是服饰色彩少色性的特点,要求设计者运用色彩的形式构成规律,把有限的色彩搭配出丰富的效果,服装色彩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从学习色彩基础开始就必须培养归纳概括限色的观察和表现观念。装饰色彩教学的第二阶段则是色彩的解构性训练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归纳性装饰色彩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分析,将客观色彩中最具有形式美感的色彩关系提取出来,同时根据画面色彩表现的需要和色彩表现的规律,加入画面需要的其他色彩,从而构成新的更具美感色彩的关系。

实际上,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对象色彩的解构分析,将最能反映客观对象特征、风貌或韵味的色彩关系抽取出来,也就是分析原有的主要结构关系、色块之间的组织形态和色块的面积比例关系,明确原有的主色调、主要意向及精神特征,包括色彩的整体气氛与风格。这也是色彩解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客观万物的色彩形态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正是由于这蕴含于表象之下的色彩形式美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这些蕴含于客观中的色彩形式美有了较为深入的、规律性的认识后,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种形式美以一种较之原素材更为显性的,或者说更为“服装”的方式加以运用,表现在服装色彩设计的创作实践中。这个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解析到的色彩组织形式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色彩构成规律对设计加以充实和完善,让已有的色彩发现更好地呈现于最终的设计中,也就是色彩的重构。可见,重构并不是对发现的色彩形式或色彩组织现象的单纯描摹和照搬,而是用已经学习过的色彩构成规律这一理性手段协助设计者进行再创造、再设计,从而转化为服装色彩设计中的亮点,使感性的发现能够以一种艺术上更加恰当的方式呈现,使最终的设计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装饰色彩教学的第三阶段是意象性装饰色彩表现训练。意象色彩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是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影响下受道家、儒家、禅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套色彩审美体系,因而也可称之为哲学引导下的色彩观。它既不是单纯的、客观表象的感性,也不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认知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表现的主体是“意象”,它不是对客观对象亦步亦趋的描摹和再现,而是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的印象和感悟进行概括和提炼,是心与物的交融、情与景的统一。在用色上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成份,在画面整体色彩布局上讲求概括与归纳,注重用色的观念性、象征性和精神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之初,可以引导学生筛选自己积累的色彩素材,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感受印象最深的资料,将素材中的主要色彩关系进行分析、提取和强化表现,使画面色彩和原素材拉开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明确自己的色彩感受、用色喜好及色彩搭配习惯,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区别于他人的艺术感受。而意象色彩就是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强化和升华,或许画面形象的色彩不符合常理,但却达到了艺术感受的真实。意象色彩教学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种个性化的感受进行强化,进而根据自身的艺术个性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色彩表现思维定式。在实践训练的初期,可以多进行一些命题性质的习作练习。比如在以自然风景为题材进行色彩表现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天空的色彩用蓝色系以外的其他色彩着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主动破除对于客观物象色彩的概念印象,培养学生的艺术胆量。通过后期不断的实践,学生就会逐渐变得敢于按照自己的艺术感受进行色彩表现,最终进入专业色彩设计的阶段。总的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装饰色彩教学是在遵循服装色彩造型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认识、分析客观物象色彩入手,逐渐进入以强调主观艺术感受为主的、创造意义上的服装色彩造型训练。

参考文献:

[1]…李英.装饰色彩[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服饰色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藏族;服饰色彩;品质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在旅游活动中,民族服饰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是民族文化最易被人察觉、最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很多时候单凭服饰就可判断某人的民族身份,尤其是少数民族。以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旅游特色的风景区,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是吸引旅游者眼球的亮点。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如满族的旗袍、朝鲜族的女服、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赫哲族的鱼皮衣裤、裕固族的头面、土族的头饰、新疆各民族的毡帽、花帽以及藏族的袍子、巴珠和门巴族背披的牛皮、珞巴族的草裙、羌族的羊皮褂、彝族的鸡冠帽、擦尔瓦、英雄结或者景颇族的银泡衣、苗族的衣裙、首饰等等。色彩缤纷,种类繁多,增强了旅游地的吸引力。

青藏高原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古朴淳厚的民风里糅合着一个民族的沧桑历路。格桑花开遍每一个角落,伴随着酥油茶和羊肉的芬芳,温暖了每一个外地来客。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一枝。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既有高耸入云的群山、终年不化的晶莹雪岭,又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多形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民族独特的服饰和服饰色彩观念。藏族服饰整体显现着一种朴实的自然之美和雄浑的阳刚之美。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童年时代的原始信仰。他们崇信“万物有灵”高原上的一切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都被他们视为有生命的神异事物,并加以膜拜和祭祀。这种原始的宗教观念反映了藏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成为藏族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也形成了藏族服饰崇尚自然的服饰观念。

一、 藏族服饰颜色的象征意义

色彩是服饰美的灵魂。在服饰的外在形象中,色彩与形态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尤其是鲜艳的色彩。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远远超过事物形态本身。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黑与白、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的搭配,使服饰色彩明快而又和谐。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地应用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映生辉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藏族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绒、毛线,相互映衬。

藏族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以及着装的色彩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对不同的颜色均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等级。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八色:白、黑、红、黄、蓝、绿、金和银。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男女多着白色上衣、白羊皮袄、白麻布衫、白羊毛褐衫。黑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广大民众与黑色密不可分,牧民住的是用黑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藏式建筑门窗上也都涂上黑色边框,在服饰中农村的男女穿的都是黑色氆氇藏装,尤其是传统农村妇女完全是清一色的黑色衣服而绝对不会穿着白色。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又赋予黑色以“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而袈裟之所以是红色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用这种颜色作为出家人的着装色,表示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的愿望,并用这种颜色的装束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黄色,藏族认为这是大地的本色,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含有丰收和富贵的意思。黄色还代表着佛祖的旨意和弘法恩典,至为崇高神圣,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蓝色,藏区的蓝色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所谓的“藏蓝”或“藏青”。蓝色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远 。绿色,在藏民族中是一种“平民色彩”,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它更接近大众,更接近生活和广大农牧区。金色和银色代表着富贵和庄重,藏族服饰可谓家产可戴、财富可穿。

八色之中最常用和最受尊崇的主要有白、蓝、红、黄、绿。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后来被佛教所借用。白色象征云絮,洁净、清纯;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红色象征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黄色象征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绿色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藏蓝和白色是藏族服饰中用得最多的颜色。这五种单纯的色彩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藏族人民独特审美感受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质朴的思想感情。他们用蓝、白、黄、红、绿五种颜色装饰自己。衣服的襟摆、袖口、领边几乎完全是这五种颜色,绚烂丰美。藏族人对这些颜色除了赋予不同意义和情感之外,在藏族服饰中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藏族男子的服饰:头戴闪光的金边帽或高耸的狐狸帽;掺红丝线的发辫套着玉环、象牙箍和镶珠宝的银饰;“楚巴”都镶有珍稀动物(水獭、豹子、老虎皮等)的皮毛;手戴象牙圆镯,肩挎雕有吉祥八瑞的银护身符(嘎乌),腰插雕龙银鞘宝刀。藏家女性服饰:耳环有嵌珊瑚、吊红玛瑙、系金银链的鳌形环,有嵌绿松石的金银环;项链用璁玉、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银链珠和猫眼石串成,用时多达五六串;还有镶金嵌玉的项饰、护身符、珠宝琳琅的腰饰。金色属于金黄系列,大部分用在宗教寺院的装饰中,在藏族人的日常服装中并不常用,而遇到节日他们却会穿着镶有金色和银色花边的豪华服装,并配戴家中所有金银饰品以示喜庆于富贵。对于藏民而言,服饰不仅是一种需求,一种装饰,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服饰的配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制作的原材料呈现出多样化。高档皮毛配以珍珠玛瑙,历经数代积累,一套服饰上万元,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在广袤的牧场上,在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色或白色服饰的藏家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艺术构图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藏区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理想。在藏族人的心目中,白色,是美好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同时具有驱邪避魔的功用,因此每套服饰都有白色,白绸衫、白裙子、白绸裤、白围腰、白哈达普遍使用,特制是银制品使用最广泛,银壳刀、银耳饰、银手怖、银腰饰、银胫饰或金包银、银包金等,体现了纯洁善良的价值观。而选择藏蓝色做服饰,却多少也含有对湖泊的崇拜。有趣的是,无论是居住在卫藏地区、安木多地区、康区或是其他区的所有藏胞,几乎无例外地、不谋而合地选择和认同藏蓝、纯白亮色作为服饰的主要颜色。这多少反映这个民族对藏蓝、纯白两色的崇拜,从中让我们多少窥见了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致的审美观念,也让我们多少了解到一些藏民族果敢、好爽率直、嫉恶崇善的性格特点。

二、藏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藏民认为,色彩是藏袍点缀的灵魂。在藏袍缝制过程中,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使用,突出色块与整体的相称与和谐。

以各类重色、深色打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饰制品,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区的藏胞多以白、褐为主,后藏农民喜欢用鲜明、醒目的重色,引人注目,给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的开朗、豪放的特点。这种深色打底的衬托效应引发了藏族服饰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色块对比。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的表现在色彩的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十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子上做装饰,给人以“慈善”、“”、“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的应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快又和谐的艺术效果。色彩在有形元素中是最敏感的,尤其是艳丽而和谐的色彩搭配。藏民们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结合,巧妙搭配,形成独特而富有名族个性,是藏族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藏族服饰中的色彩搭配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有序排列,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美,邦点和腰带的色彩可分为对比色系排列、同一色系排列,多色系排列。二是服饰色彩丰富,主色调突出。藏装多以各类深色、重色作服色主体,再衬以浅淡的衬衣或色彩明快的宝石饰品、银制品。嘉绒地区女子服饰为黑色调,藏北地区的藏袍多以深褐色调为主,中甸妇女外袍以天蓝色调为主。在邦典的色彩搭配中也有以某一色彩为主的情况,黄色调的邦典称之为“色梯”,白色调为主的邦典称为“噶梯”,以黑色调为主的称“那梯”。三是色彩强烈对比,高度和谐。藏族服饰上常有红与绿、黄与蓝、黑与白等色的对比,然后巧妙地运用复色、金色丝线以及中性色黑或白色缓和色调,使色调变得和谐、明快、生动。

藏族服饰中的色彩亮丽,纯度很高,几近于原色。明快艳丽的饱和色,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给人以强健而愉快的美感。在高峻的雪山之巅,五色经幡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高原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藏族对鲜艳色彩的喜好跟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五色体现了大自然的直观表象:蓝天、白云、雪山、绿草等。另一方面,单调而寂寞的雪域高原,也需要明快鲜纯的色彩来表达藏民们丰富的情感、装点空寂的生活。试想一下,被高原太阳照射呈古铜色的藏族同胞穿上色调灰暗的服饰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显然,亮丽的色彩更能符合藏民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

三、藏族服饰的现代改变及其艺术价值

藏族服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仅仅以着传统服装为主,服饰也趋向于体闲装、西装、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与此同时,藏民族服装无论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装从传统穿着较为繁锁改成了穿着方便,讲究曲线、腰身美的特点。面料不仅仅趋向于氆氆而是大量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国内外上好的料子。色彩也有华美和独特的造型,给来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许多国内外时装设计师将藏族服装的一些特点视为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发挥。藏区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祖国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支瑰丽的花朵,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藏民族服饰定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那独特的魅力会更放光彩。

庄子曰:“乘万物以游心。”就是说人们通过游历各地、亲近自然,从而陶冶自我情操。在旅游中所见所闻、所谈所学、所思所研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丰盛的文明成果,对参与者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旅游载体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为独特的自然风光添色加彩,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制作技术精湛的服饰工艺品,也深受异国他乡游人的喜爱。我们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和开发民族旅游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琳. 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2).

[2] 杨小红. 浅谈甘南藏族服饰的雍容与华贵[J]. 大众文艺, 2010(4).

[3] 李玉琴. 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 大学学报, 2009(2).

服饰色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红 传统色彩 草木染

《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色彩作为一种最为直观识别服装的元素,中国传统色彩不仅为我国服饰文化增添绚丽,更是传达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历代舆服志记载了从服装质料、样式、色彩、纹样等不同社会等级人群的穿着,纵观我国服饰发展史,在我们的传统色彩体系中,不论是从历朝历代皇室色彩倾向,抑或是民间服饰,红色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清代刺绣工艺家丁佩在《绣谱》中记载“颜色中之极绚烂者,红是也,极贵重者,亦惟红”,目前基于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呼吁,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民间手工艺人加入草木染研究与传统色彩研究行列,在服装设计创新方面,即使时装设计中中国元素不断被反复使用,但如何脱离表面元素的使用,而从根本上更好地传承其文化并做到一定创新具有较高难度。本文从中国传统色彩红色入手,分析传统红色文化、染色分类、历史应用。

一、中国传统红色分类

红色为中华民族最为喜欢的颜色,但我国色彩体系并未很好延续传承下来,比如古时所指的红色实为今日的粉红色,属间色,而赤为正色,几千年来,无论是隆重典礼、乡习民俗红色都被广泛应用。首先从色彩本身来看,红色有一种鲜艳明丽的色彩效果,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赤色属于五色中的正色,因此在历代皇室中赤色等级一直较高,从五色体系来看。赤属南方正色,而红色属于南方间色,其细分色彩见表1。

1. 按照名字分类:古人发明了多种描述红色的词语来指代不同的红色,有按照颜色深浅分类,有按照制作原料分类等。笔者根据史料记载不同名称色彩归纳制成表格,并对照潘通色彩体系找到相应色彩。(见表2)

2. 按照染材分类

古代主要染红色的天然染材分别为矿物质染材的赭石,以及草木染材苏木、茜草、红花,其中赭石为最早的天然染色材料,早在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文化时期就有原始先民采用赭石这种矿物质对石珠、木珠进行染色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到了新石器时期晚期,便有了采用茜草草木进行染制的范例,唐朝时期草木染成为最为主要的天然染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期。

(1)朱砂:朱砂是一种矿物质,化学成分为硫化汞,也称为“丹”。由于朱砂颜料分散性好、遮盖力强、色彩鲜丽光辉又非常耐久,使织物上覆盖鲜明的朱红色,因此以朱砂染的色彩称为“朱红”,是我国古代色彩等级中最高的颜色。因此帝王贵族身上穿“朱衣”,服“朱绣”,朱红色成为社会上层阶级权势与地位的象征。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朱红罗曲裾长袍,其染色方法为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染色技法即采用矿物质原料进行涂染。其中经常用到的矿物质原料红色种类分为朱砂、赭石赤矿铁,这种“石染”技法通过把矿物原料研磨成细腻的粉末,使用粘合剂进行混合。根据涂染技法工艺记载来看,早期采用的粘合剂主要是卵蛋白和动物胶,距今2000多年前,这种用于名贵丝绸品种的高超的涂料印染技术由于原材料的昂贵,加工技术复杂,使用及生产范围仅停留于官工场专营,故没有得以在民间很好地传承。

(2) 茜草:茜草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草木染红色材料,是自春秋战国至今一直使用的历史悠久的染料。《诗经传》:“茹,一名茜,可以染{色。”茜草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茜素,由于茜草是中国古代染红的一种重要材料,因此在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中有以这种染材对色彩的命名,如“茜红”。笔者运用棉麻丝毛四种材质,用茜草染色,通过不同媒染可得到不同色相的红色。笔者根据所染出的色彩样布对照潘通棉布色卡进行色号对照,其中所用到茜草染材:50g、水1000ml、媒染剂分别为硫酸钾铝、硫酸铜、硫酸亚铁三种媒染剂,分别采用了千分之五的含量。从色卡中可看出茜草染色处于黄红色调。

(3)苏木:苏木不仅在染红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据天工开物等古籍对传统草木染工艺的记载,苏木还作为重要的套染原料。苏木红色是古代植物染色中最为常见的红色染料之一,自晋以来,苏木便广泛运用于服饰上色及胭脂配色中,使用苏木可染出深红、朱红、浅红、桃红等一系列红色,唐朝时期,改革官服制度,其中四品官员所穿的朝服便是苏木和明矾媒染所得的色彩,被称之为绛色、绯色、红色等。笔者运用棉麻丝毛四种材质,用茜草染色通过不同媒染可得到不同色相的红色,笔者根据所染出的色彩样布对照潘通棉布色卡进行色号对照,其中所用到苏木染材:50g、水1000ml、媒染剂分别为硫酸钾铝、硫酸铜、硫酸亚铁三种媒染剂,分别采用了千分之五的含量。得出苏木染色卡处于红、紫色调,经铁媒染之后可得紫色。

(4)红花,红花属菊科,呈红黄色,红花中含有两种色素,一为黄色素,含量甚多,约在30%以上,一种为红花素,含量较少,可以染红色,得粉红、大红、银红、水红等色彩。《考工记》载,大红、莲红、银红、水红诸色皆以红花染之,红花色素有着不溶于水但溶于碱的特性,而其黄色素溶于水且溶于酸,因此在萃取红花色素时,需要先把黄色素过滤干净。笔者根据考工记所载杀花法先用水和醋酸把红花黄色素去掉,再加碳酸钠进行染红,并使用红、黄两种色素染得色卡呈现橙、红色调。

二、中国传统红色服饰应用

1.服色制度

中国历代服色礼节分明、尊卑有度,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以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色彩也是非常考究。中国传统五彩体系占据着中国色彩发展史的重要位置,即在色彩等级中,赤、青、黄、白、黑为正色,其余为间色,而正色作为正式场合所穿着的重要颜色,属级别最高。纵观我国传统色彩发展体系,其中不同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有所不同,而汉代、周代尚赤,在红彩体系研究中,不同色相色度的红色也占有不同的级别,比如赤色、朱色为等级最高的色彩。唐高祖李渊颁布《武德令》,认为赤黄近似日色,日是皇帝的象征,把赤黄规定为皇帝服专用的色彩,并在颜色上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服紫,五品以上,绯,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妇从夫色。而平民用的红色是水红、粉红这种色系较浅的颜色。

2.民间应用

虽然目前生活中已经没有传统礼教统治下的服色制度,但红色在民间仍为非常受喜爱的颜色,并通过民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喜庆的意味。这里所指的红色为大红色,即用草木染红花染色制成,但由于红花染色造价过高,色素萃取较为复杂,在清末民初期,被西方引进的化学染料所代替,因此我们目前民间所见的大红色均为化学染色染制而成。

总结

我国古代传统色彩体系中,红色作为一个巨大的色彩分支,承载着较多色彩种类。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把中国传统红色分类列出,对红彩定义及文化内涵做出梳理,并通过古籍文献资料记载,还原草木染色技法,针对红色几种染材进行分析,试验色块小样,参照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彩体系。通过对这个色彩体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及应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鲁南等.织色入史笺.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4.

[2] 陈彦青.观念之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服饰色彩范文第4篇

李敏(1983- ),女,汉,山东潍坊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 无锡惠山泥人彩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江南民间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民俗韵味而闻名于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凝聚江南民俗文化和自身艺术智慧而成,以独特的载体体现了民间服饰文化的面貌和内涵。通过对无锡泥人博物馆中收藏的13件早期泥人作品的统计、分析,归纳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配色的特点及对传统民间服饰色彩应用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 惠山泥人;服饰色彩;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ress colors of Huishan Clay Figurines At Early Stage

Pan Chun-yu, Li Min

彩塑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各种各样(多种)的流派,无锡惠山泥人是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支。

惠山泥人传承自明末清初在民间广泛流传,体现了广大市民阶层和农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着装愿望。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惠山泥人承载了记录真实生活着装和寄托美好着装理想的双重功能。虽由于工艺手法的局限,惠山泥人服饰对服饰款式纹样质感等细节的反映是粗略的,但其色彩的记录却较为真实可靠,因而对研究传统服饰色彩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具有较高价值。

一、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概况

无锡泥人博物馆目前收藏的早期(明末到清代中期的作品)惠山泥人作品共13件,多为从战火中幸存的老作品或经老艺人回忆并忠实于本来面貌而复制,可以基本上准确反映从明末到清代中期惠山泥人的流行面貌,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服饰用色的特点。

从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来看,范围已属相当广泛。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大都以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爱好、愿望、理想作为出发点,反映了江南农民生活的特有风貌[1]。

本文首先通过直接观察法来对无锡泥人博物馆所收藏的13件早期泥人作品进行色彩归纳整理,统计见表1。

将表1所列色彩对比四色印刷色谱[2]确定色名,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颜色拾取工具予以复原,按照使用频次制作成饼图,见图1、图2。

如表1、图1、图2所列,馆藏早期泥人作品的服饰主色共运用红色系的大红七次,桃红二次,粉红一次;黄色系的明黄、金黄和土黄共六次;绿色系的粉绿色三次、蓝绿色一次;蓝色三次;无彩色系的黑白色各一次。在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运用图2中所列颜色十二种,其中大红、桃红、土黄、明黄、粉绿、蓝绿、蓝、黑、白与服饰主色共用,主色中粉红、金黄未出现而新增橙色、橄榄绿和灰蓝三色。其中运用红色系的大红八次、桃红二次、橙色两次;黄色系的土黄四次、明黄一次;绿色系的粉绿色六次、蓝绿色一次、橄榄绿一次;蓝色五次、灰蓝两次;无彩色系的黑九次、白色两次。镶边运用黑色十二次、白色八次、金黄两次。

可见,早期惠山泥人作品服饰主色以及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主要运用红、黄、蓝、绿四色。其中红、黄、蓝三色大面积使用。绿色出现频次很高,但是使用面积不大,较多用于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镶边则多采用黑、白色,偶尔采用金黄色。

二、惠山泥人服饰的主要用色特点

1、以艳丽的红、黄、蓝三色系为主色调

从图1、2与表1统计看,早期惠山泥人作品在服饰色彩以红、黄、蓝三色系为主。也就是古代的赤、黄、青,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色使用最为频繁。由于泥人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所以每个泥人都运用了红色。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根据主色的不同,运用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蓝、黄三原色,及间色绿色和橙色,镶边配色多运用黑、白,间或运用金黄色。由此可见传统正色在早期泥人服饰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色”理论把“青、赤、黄、白、黑”定为五大正色,其他色皆称为间色。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极色构成五行色,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充分体现了 传统服饰的这一特点。“大阿福” 是当时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多以红、黄、蓝三原色做服饰主色,头带红或绿色配饰做点缀,如图3 “大阿福1”是以黄色为主色的大阿福。再如图4 “中如意”他们用蓝色做衣服主色,配以鲜艳的红绿两色花纹。从图3、4可以看出泥人服饰的色彩使用较日常服装色彩更为夸张,这是由于泥人作为一种装饰品突出了色彩的理想主义风格。

2、喜好强烈的色彩关系

(1)运用互补色对比

大面积运用互补色、运用经典的对比形式美手法表现整体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是惠山泥人服饰的又一特征。对比色相配对比强烈、活泼生动、色彩华丽、富有刺激性。

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不但喜欢使用原色,且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以纯色对比为主,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效果。其中运用最多的是红绿对比。

从色彩搭配上看, 红绿搭配是对比极为鲜明的一组色彩, 给人以最强烈的视觉刺激感。《红楼梦》中“红绿配”的描述有第五十八回芳官所着海棠红绵袄配绿绸夹裤、第七十回晴雯穿葱绿小袄配红绸小衣儿等等,说明传统的红绿搭配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3]。在惠山泥人服饰中大都采用大红、大绿、云青、金黄等最强烈的原色,作为主色或作对比色使用。有的再配上一些对比色的纹样,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图4“中如意”在服饰主色上配以红绿对比的花纹,桃红色花朵在服饰中央绿色叶子纹样以小面积分布在服饰各处,处处做了对比。如图5 “财神”主色运用大红配以小面积绿色补子做装饰对比强烈。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高纯度,强对比,从对比中寻求阳刚大气之美。图4、5都充分说明了早期惠山泥人服饰对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强对比的体现。

(2)运用中差色对比

早期惠山泥人服饰大量使用中差色对比,其中使用最多的有红黄对比、红蓝对比。中差色的对比虽然没有互补色对比那样的强烈,但是有对比效果丰富、明快、活泼,同时又保持统一和谐、雅致的特点。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将中差色对比充分运用。如图三“大阿福1”可以明显看出主色为红黄对比,这样的对比明度反差显著,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如图4“中如意”大面积的蓝绿的对比,以及红蓝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使整个作品看起来和谐、雅致。

惠山泥人服饰喜好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体现了传统服饰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而且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的色彩效果。在民间过年穿着的服饰中红、绿、黄、蓝的对比配色,以营造年节的火爆喜庆和吉庆有余的气氛,历代宫别是明清以来的服饰,尤其是皇帝、贵妃的服饰,更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显得豪华和霸气。

3、善于对比中求和谐

对比色过分强烈会引起色彩之间的冲突,产生不安定、不和谐之感,所以惠山泥人服饰在用色时常运用一些手法来降低对比性、增加协调性。

(1)艳与柔的纯度关系

惠山泥人服饰的色彩对比都十分强烈,容易产生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为了使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燥、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将其中绿色明度较高,彩度相应降低,显得比较含蓄。而红蓝对比中,则是提高红色的明度,从而达到和谐。

(2)铺与点的面积关系

在泥人服饰配色中,当多种对比的色彩组合配色时,采用色彩面积、形状的大小和聚散的不等值配置,以其中的一种或一组色彩为主,即为铺,形成整体色调,而将与之对比的色彩小面积使用,即为点,作为陪衬的点缀色,从而使对比色配色在大调和小对比的组合中调和统一。如中国古诗词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图6 “小花囡”可以作为这个时期里具有较高成就的代麦作品;它衣服主色是金黄的(其他色彩的也有)形成金黄色为主的整体色调, 小面积运用红绿两色,头戴红绿相间的花朵,配上大红色的蟹爪菊纹样。处处都作了对比但并不给人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因为用色在面积上拉开距离。不同颜色的面积大小的配置使作品整体上看起来十分和谐。

(3)压与提的层次关系

泥人服饰还经常在对比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色相,以光泽色或彩色为缓冲色,缓解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强度,使之调和,一般有黑色重色压、艳色提;有彩色压,黑白金无彩色提。如图6 “小花囡”衣袖加入黑色,突出了抱狮子的白色手臂,配饰中也加入黑白两色进行调和,这就是有彩色压,黑白金无彩色提。使其既整体又丰满美丽,十分和谐。

惠山泥人善于从对比中求和谐的一些用色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服饰的用色特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一直追寻和谐的色彩特征。比如在明清的织锦、刺绣中多以蓝绿或红绿对比,在两色当中按比例逐渐加入白色,使对比的颜色“纯度逐渐递减”当两色接触时对比已十分缓和,从而取得艳丽而柔和的满意效果。如“花 ”织锦有口诀流传至今“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同样可获得理想效果。[4]

三、结语

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丰富、艳丽而鲜明,多使用传统正色中的红、黄、蓝做服饰主色调,用黑、白两色做镶边装饰,传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色”理论。惠山泥人的服饰用色喜欢强烈的色彩关系,但是却能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达到一种和谐。而这些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服饰用色的一些特征。

参考文献:

[1] 柳家奎. 惠山泥人[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16.

[2] 姚根发,张洪德等.四色配色手册[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服饰色彩范文第5篇

一、楚雄彝族服饰历史发展

彝族是一个经过历史洗礼过的古老民族之一,时间带走了民族留下的痕迹同时也留下了彝族人们生活过的痕迹。彝族服饰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与楚雄的彝族图腾崇拜有关;二是与楚雄彝族人家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三是与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象有关;四是与彝族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有关。

二、楚雄彝族服饰色彩应用分析

1、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分析

楚雄彝族内含有多个支系,我们通过对各个支系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彝族服饰的色彩应用存在相通的地方,归纳总结以下几点。

黑色――是每个支系通用的颜色,但在服饰中黑色所占的面积却大有不同,黑色是彝族服饰中的基础色,武定县的里颇支系从包头、上衣布料及下身大裤脚裤,都没不开黑色的陪衬。

红色――是彝族最喜爱的颜色,红色象征着喜庆欢庆之意,多为彝族人所用。红色主要被用在彝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之中,手法多为刺绣。

青蓝――在楚雄彝族也经常出现,通常彝族喜欢用青蓝色作为打底色,是与黑色交叉使用的,搭配浅色的刺绣以及挑花的纹样,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黄色――是彝族服饰中点到点缀的作用,在彝族服饰中,黄色所占的面积并不大,是与红色相互映衬的。

白色――通常被用于胸前、袖口、腰围上和裤脚边。靠北边和大山里的彝族使用白色的面积并不大,在河谷和华南一带的罗罗支系服饰中,被用作衣裤的基部。

大体来说,彝族服饰的主要色彩是由黑、红、青蓝、黄、白构成,黑色常被用于服饰的底色,大量点缀红、黄、蓝、白的刺绣花纹,其中红色纹样所占面积最多。彝族服饰中常把黑、青蓝交错作为基色使用,常装饰红、黄、蓝等颜色的刺绣花边。除了绿色,彝族服饰中很少出现别的颜色作为过渡色使用,但通过彝族人们的精心搭配,彝族服饰展现出了一种和谐的美感。总的来讲,彝族服饰的色彩搭配形成了古朴大方、凝重典雅;色彩斑斓;明艳动人;轻快素雅、秀丽和谐的风格。

2、楚雄彝族的民族心理和色彩象征性

黑色――彝族人民对黑色有强烈的崇拜感,彝族服饰中黑色是普遍存在的。彝族服饰中以黑为美,突出彝族族城的自我尊严。

红色――彝族人民对红色同样有强烈的认同感,红色对人来讲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们认为红色的土地上孕育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他们对红色有着无限的眷恋。红色象征着火,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热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