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技术

康复技术

康复技术

康复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康复评定;教学模式

康复评定技术是大专康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有关康复评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种类、障碍情况及障碍程度,使其具备分析患者代偿能力、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制订功能训练任务、指出康复治疗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康复治疗措施、评估康复治疗效果的职业能力。康复评定技术学习对学生职业技能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较差,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属于必修课程。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能够使学生熟悉功能障碍判断理论,掌握功能障碍评定方法,具备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的能力。康复评定技术是学习临床康复学的基础,康复专业学生必须学好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十分关键,若不能对患者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便无法制订出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可见学好康复评定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当前多数大专院校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依然采用侧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个体感受,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能有效理解康复知识,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过一段时间便记忆模糊,所以教学有效性较差。

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思路

⒈转变教学理念

想要真正实现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动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同时,由于康复评定技术知识过于抽象,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想要真正提高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整体质量,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基础好的学生强化基础,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学习中便能够很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有效性,更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⒉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质量差和教学方法落后有着直接关系。陈旧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学生,想要改善康复评定技术教学现状,就必须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可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比赛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更融洽,并且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大专学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⒊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康复评定技术包括运动功能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语言与吞咽功能评定等内容,不仅涉及内容广泛,领域众多,且知识复杂抽象,学习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在康复评定技术学习中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技术,其在康复评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抽象的健康评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影像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知识更加直观。

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康复技术范文第2篇

康复工程技术在工伤康复的应用,有助于代偿、弥补工伤患者功能的不足,并为工伤患者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康复工程的内涵

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RE)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运用工程学的原理、手段和方法,研究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残疾人的能力障碍和社会的不利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补偿或恢复因伤所致的肢体、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科学。

康复工程是一门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融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功效学和仿生学,以组织再生、功能重建、评价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科学。康复工程涉及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若干专业,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是现代康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工伤康复与康复工程

工伤康复是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和技术,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身体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让其重返工作岗位的一项医疗服务。而工伤职工的全面康复离不开能提供物质实体支撑的工程技术,当前康复4大支柱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矫形技术)中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和装配技术就说明了这一点。

康复工程是利用工程方法实现人体功能的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康复工程的介入,工伤残疾人员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实现的。例如,截肢的工伤职工可以也只能通过安装假肢重新获得肢体的功能,那么,假肢就是截肢工伤患者康复必不可少的代偿物。为了制造出性能良好的假肢,需要研究人体肢体功能原理以及假肢的仿生原理和控制方法,需要设计出假肢结构及控制系统。除此以外,为了使假肢合理地安装到患者的肢体残端上,还要有合理的连接方法及与之相配合的设施。同时,对假肢的性能和装配质量也要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由此可见,从假肢的原理、设计、装配,到假肢的检测和质量评估,都与康复工程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工程技术在工伤康复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康复工程在工伤康复领域的研究对象

康复工程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人体外部功能,不涉及人体内脏功能。在工伤康复这一特殊领域中,康复工程的研究对象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运动障碍即由于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病变引起的功能活动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耐受力低、协调能力差、肌力减弱,运动范围减小;智力障碍即由颅脑损伤引起的包括学习、记忆、推理等方面的缺陷,如记忆或判断力减弱;感觉障碍即外伤引起的视觉、听觉障碍,如:视力或听力减弱;语言交流即由外伤引起的语言能力障碍。

康复工程与工伤康复辅助器具

康复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克服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障碍。这一实际应用的学科最终成果是形成产品,用实物的形式辅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人们把这类实物或产品称之为“残疾人技术辅助器具”(Technicalaidsfordisabledpersons)。

2010年12月国务院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32条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为此,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相应地制定了工伤康复辅助器具装配目录和工伤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机构管理办法,为广大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目录的范围和给付金额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常见的工伤康复辅助器具

工伤康复医务人员需要对工伤康复辅助器具的品种、性能、价格、训练要求及相关政策十分了解,在详细掌握工伤患者实际功能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患者康复的要求,对症开据辅助器具处方。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协调三者关系,实现辅助器具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工伤康复中,常见的辅助器具有以下几种:

假肢(prosthesis)它是用于截肢患者的人工器官,常称为人工肢体。装配假肢可弥补及代偿已缺失肢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是现代截肢康复中的重要环节。

矫形器(Orthosis)它是为了减轻四肢和躯干功能障碍而在体外使用的矫形外科辅助器具,主要通过支持、固定和矫形作用,代偿和辅助丧失的功能,使人体的各个部位保持合适的位置和姿势,预防和矫正畸形。矫形器的制作装配由来已久,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助具(selfhelpdevices)它是一类利用患者残存功能,无需外界能源,单凭患者自身力量即可帮助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而制造的器具,如加长或加粗的叉、匙、把手等。自助具多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有关,自助具的使用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手段,而且还有助于树立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心。

助行器(walkingaids)它是指辅助平衡和行走的辅助器具,包括助行架、助行台和各类杖等,主要用于辅助老年人、平衡功能障碍者及下肢肌力不足者行走,此外还具有维持平衡、保护肢体、节省体能、改善步态等作用。各种杖主要用于平衡功能相对较好,有一定手部抓握功能且上肢肌力较好者,而助行架适用于平衡功能较差或下肢力量严重不足者。

康复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 中医传统康复 双轨并行 特色化

[作者简介]丁勇(1963- ),女,江苏沭阳人,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江苏 淮安 223300)周少林(1957-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基础教学。(江苏 盐城 224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17-03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建构“立体化”师资保障团队。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需要有中西医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作支撑,而“双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中医特色高职康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组建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双师”特征明显、梯队结构科学、同时业务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中,中医占42%;“双师”占79%;中、高级职称各占43%;如果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从20~60岁,分别占百分比为14%、36%、43%、7%;呈现出专业、梯队、“双师”等“立体化”交叉的良好的师资结构特征。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传统康复特色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种探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色化专业创建的支撑点分散在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各个专业建设的要素中,而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优质的高职康复技能人才。所以,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在中西医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扬长避短、兼容并蓄,以专业的特色优势更好地培养实用型康复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为广大的社区康复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阿果.中国:期待35万康复技术人才[J].中国残疾人,2007(10).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晓捷,张伟,姜志梅.对外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康复医学,2008(9).

[4]潘翠环,陈艳,叶正茂,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2).

[5]宋玉兰.对中职康复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0).

康复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后康复;康复按摩;产妇;产褥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17-02

妊娠后产妇会有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及心理变化,近年来随着产妇教育程度提升及经济独立,其对产后的康复有了更高的追求[1]。康复按摩为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专业针对产妇生理特点,以独特按摩方法来帮助产妇及早恢复体力和消除疲劳,调节产妇的脏腑、组织及器官生理、免疫功能。对于产后预防治疗腰背酸痛、尿潴留、便秘、胀痛、缺乳、产后出血等产后并发症效果显著[2]。本文观察分析产后康复按摩技术应用对产妇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1年月12月健康初产产妇3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分娩224例,剖宫产96例,年龄在22~33岁,平均(27.8±3.2)岁,产后缺乳者44例,胀痛203例,腹胀48例,腰背部酸痛205例,尿潴留2例。随机将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观察组各160例,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年龄、孕周、产后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产后对照组给予常规产褥期护理,包括常规的产后饮食,指导母乳喂养及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产后康复按摩操作,对常见的产妇子宫收缩不佳、腹痛、胀痛、乳汁分泌缺乏、腰背酸困、便秘、失眠等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按摩方法。按摩方法按部位分为按摩、腰背部按摩、头面部按摩、腹部按摩、四肢按摩,根据患者具体不适单项按摩或多项联合按摩。按摩时间1次/d,40~50 min/次,依据不同部位,应用不同的按摩技巧和规定技术,给予不同的按摩油,采取相应的按摩进行操作,注意在整个过程中的保暖工作,在按摩结束后,产妇休息3~5 min便可离开按摩室[3]。

1.3 观察指标

泌乳量评价:多量泌乳为挤压能够使乳汁喷出;中量泌乳为乳汁能够成滴的流出;少量泌乳为挤压仅2~3滴小乳珠。疼痛分级采用WHO分级法,无痛记0分,轻度疼痛记1~3分,中度疼痛记4~6分,重度疼痛记7~9分,剧烈疼痛无法耐受记10分。子宫复旧的情况以排空膀胱后测量的耻骨联合上缘与宫底的距离。产后6周对患者的体重指数进行计算,并记录产妇腰围、臀围及腹部皮皱的长度[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泌乳量

两组产妇产后24、48 h泌乳量比较,两组多量泌乳及中量泌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疼痛程度

两组产妇产后1周疼痛评价比较,两组疼痛情况中无痛及轻度疼痛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产后子宫复旧

两组产妇产后6、24、48 h宫底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4 产后体型恢复

两组产妇产后6周体型恢复情况比较,两组产后6周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腹部皮皱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最关键的几个时期之一,传统的静养进食调整护理措施会在产后导致体重的迅速上升,且无法根除产褥期前期产妇的疼痛,由于活动较少,产妇常有便秘、腹胀、乳胀等不适,且受刺激较小,泌乳较迟。本文通过采用产后康复按摩的方法对产褥期产妇进行康复按摩,效果显著。总结经验如下:在按摩头面部时取仰卧,可对失眠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镇静、消除困倦,达到让产妇神清目爽的效果,按摩时间约10 min。按摩腰背部时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可减轻肌肉疼痛,对腰背的酸痛进行治疗,使韧带的活动性和弹性增强,对肌肉的耐力和工作能力起到提高作用,按摩时间15~20 min。子宫在产后会有较强烈的收缩现象,引起剧烈疼痛,对腹部进行按摩可使子宫疼痛有效缓解,并改善神经纤维受压状况,对血液循环起到促进作用,具有理想的止痛活血效果,预防便秘形成,按摩时间15~20 min。按摩时取平卧位,可疏通乳腺管,对血液在局部的循环起到促进作用,使产妇生理性、心理性紧张和疲惫消除,增强乳汁的分泌量。若产妇胀痛有结块形成,可对行持续热敷,并环形按摩结块处或根部,采取恰当的辅助方法将乳汁挤出,缓解乳胀症状,并使结块消除,按摩时间5~10 min。由于分娩期孕妇的腿部肌肉过度用力,产后对婴儿进行哺乳使四肢肌肉及韧带有疲劳感产生,可按摩其四肢对经络进行疏通,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肌肉组织的水肿情况得以缓解,减轻关节、骨骼的疲劳程度,对四肢酸痛无力效果显著[6-7],每次需时5~10 min。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分析产后康复按摩技术应用对产妇身体健康的影响可以看出,产后康复按摩是一种无创、无不良反应的良好临床自然保健方法,可以较好的促进产妇的早期康复,迅速帮助其恢复,使其减少不适,顺利度过产褥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西英,邱翠竹. 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J]. 现代护理,2007,13(22):2064-2066.

[2] 王贵荣,周建蓉. 产后早期按摩对产妇乳腺胀痛及泌乳的影响[J]. 浙江临床医学,2008,11(10):1518.

[3] 罗凛,曾科学,周熙,等. 推拿促进产后康复临床研究[J]. 按摩与导引,2008,24(1):17-l8.

[4] 龚玉洁. 宫底按摩和心理护理预防产后尿潴留30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286.

[5] 张芳,赵志玲,吕素景. 产后康复按摩在临床广泛推广可行性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69-170.

[6] 陈志芳. 舒适护理在产妇首次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1,17(11):51-52.

康复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礼仪教育 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的康复治疗技术主要是为各级综合性医院及中医院的康复科、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治疗所等机构培养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工作中的文明礼仪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过程。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仍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患者对康复治疗服务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美德与礼仪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体育、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医用化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另一类是专业核心课,包括康复医学导论、医用生物学、功能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康复功能评定、医学影像学、康复心理学、运动治疗、理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国传统康复、临床康复医学等。课程设置偏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礼仪教育是个被忽略的“角落”,课程设置中传统美德教育和礼仪知识教育的缺陷,影响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医患沟通,从而容易引发一些医患矛盾。

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师的服务对象为残疾、残损及残障等一切需要得到康复治疗的患者,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的同时,要对患者做到关心和照顾,要求尊重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强化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是提高康复治疗师思想修养和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及礼仪知识教育能有效地体现康复治疗的核心和人文精神,使毕业生今后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施礼仪教育的几个着力点

康复治疗师在临床第一线工作,与医院其他医务人员一样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康复治疗师的修养及礼仪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康复过程。美德教育及礼仪教育是康复治疗师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加强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礼仪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

学生在入学初,常对专业缺乏认识,这时对学生进行以“关爱、鼓励”为核心的当代康复理念强化教育,以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针对2-4年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以巩固礼仪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全程教育。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必须以课堂教育为主导。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礼仪教育内容。因此,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及实践中美德的素材和礼仪要求,将学生的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可编写具有人文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本教材,让学生充分理解康复治疗师掌握必备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礼仪教育

当学生处于具有“美德与礼仪”环境中时,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在学校校园、班级、宿舍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对培养有文明礼仪的现代康复治疗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班级布置时,可充分运用环境美化、海报图片、宣传资料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熏陶。同时,定期开展班级板报比赛,邀请优秀康复治疗师和先进工作者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美德教育与熏陶。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深刻体会美德的内涵,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起到教师的示范效应。

(三)日常管理中引导文明礼仪

在学校日常管理规范中加入相关文明礼仪教育条例,将美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美德教育,实现全员培养、全过程培养、全方位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达到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