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范文第1篇

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淡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这一变化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

除了宏观调控方向性的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作出重点部署,明确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看能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 一问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给侧”跟“需求侧”就像硬币的两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比较侧重于“需求侧”。现在,中央明确要把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侧,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重要起草者杨伟民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和政策手段三个方面:

政策目标,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就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策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我觉得有三个层面的要素配置扭曲:一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配置及其组合,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精神,靠企业科学管理来实现。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包干就改变了劳动力与土地的组合方式,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产出就提高了,这是最微观层面的。二是企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就是说资源要更多地配置到优质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全社会的效率才会提高。上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解决的其实就是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现在说要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实际还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三是产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也就是通常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让资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比如说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工业流向服务业,从传统产业流向新兴产业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其实就是最大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政策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手段和扩大需求的政策有所不同,主要不再是扩大投资、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货币的发行,结构性改革的手段主要是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励创新,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鼓励竞争,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减少政府不正当干预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就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简政放权,降低电力的价格需要改革电力体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就要改革财税体制和养老保险体制等。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比如,怎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怎么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怎么能够保持低碳绿色发展,怎么能够提高创新驱动的作用等,这些都是供给侧。”

从需求到供给,这一变化自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进行的需求管理难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向预定的目标。”张燕生说。

二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多重要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重要起草者杨伟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不仅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更重要的是对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做了重点部署。“会议的主题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系统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从形势的判断、问题的诊断、工作的思路、重点任务、改革举措、重大原则,提出了一套逻辑严谨、系统完整、方向明确、操作性很强的一揽子的方案。”

杨伟民表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不仅对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对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实,从2015年1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供给侧改革”以来,这个词就不断出现在各类中央会议中。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5日,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11月17日,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 三问 为什么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2007年之前,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7年GDP增速更是创13年来新高,达到14.2%,与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持平。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看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需求的拉动。说白了,就是依靠需求侧发力。

但是,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即结构性矛盾。

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判断我国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指数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严重超过了行业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石油开采、钢铁、煤炭等采矿和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就钢铁行业而言,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为8.2亿吨,当年的粗钢产能为11.6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0.69%,意味着约三成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钢铁行业的严重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亏损面达47.52%。

从生产侧来说,生产了这么多钢铁、煤炭、水泥等产品,GDP的确上去了,但是没有消费,导致产能过剩严重。甚至有专家表示,中国在2008年之前,过剩产能20%左右,位于全球平均值。2009年之后,这个指标直线上升,现在已经上升到超过30%。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一些进口产品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奶需求量的一成;不仅奶粉,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美国手机等都在最畅销的“海淘”商品中名列前茅……

这并非简单的“崇洋”,它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的矛盾。“这说明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高端的产能需求、高质量的产品,国内供给解决不了;而供给的结构也出了问题。我国大量的供给产能是过剩的,而且是一种低端的产能过剩。“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从供给端进行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2015年12月18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有供给侧的,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

“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在潘建成看来,现在提升供给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继续推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续转移,并在转移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鼓励创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这些都是在各个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潘建成说。 四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什么

只有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认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建成说。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五大任务中,为什么将“产能过剩”放在首位?“说白了,就是生产了大量东西卖不掉,就是所谓的‘供需失衡’,这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张世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想通过供给侧的调整,改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社会供给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2015年12月24日,工信部表示,2016年要重点抓好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工作。包括支持困难行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增盈;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等。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无疑都是深层次的结构变化。在黄群慧看来,这个结构变化和以前讲的“大干快上”式的跨越式发展的导向不一样,“所以,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肯定是2016年改革的一个重点。”

近日,财政部资产管理司了2015年1―11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部分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有企业利润同比降幅收窄。地方国有企业利润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降,降幅逐渐加大。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

“大量的国有企业分布在重化工这种领域,而重化工领域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这就需要调整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在重化工领域逐渐退出;通过兼并重组,推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黄群慧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产能过剩的行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要重新优配资源,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落实国有企业改革。肯定得淘汰破产一批僵尸企业!”张燕生说。 五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教育: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将被进一步打通。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2.医疗:民间资本涌入解决“看病难”

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3.住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供给侧改革范文第2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双侧调控

一、引言

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以及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有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就要求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论述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引导我国经济新常态,从而逐步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内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与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另一方面,随着调控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多重挑战。刘霞辉(2013)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是扩大产能,而是更有效地重组生产和市场,提高产出效率,并促使供求趋向均衡,重点是提高供给要素的效率,促进要素质量的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在于:第一,目前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居民的有效需求受供给侧制约不能得到满足,使得国内消费和国内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有效供给能力,这都是相对于需求端而言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助力需求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一)构建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侧调控”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效应明显,决定了供给侧调控应该担任调控的主要任务,趋势性导向的调控政策理应由供给侧调控来实现,同时需要与需求侧调控方式搭配,发挥各自优势:在供给侧调动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需求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个人消费。通过双侧调控逐步消化过剩产能和库存,促进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动态平衡。

(二)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增长动力

通过制度改革,降低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扩大资源优化配置空间,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收益有效匹配,以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目标。

通过优化技术创新,降低过剩产能和无效产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享有创新带来的市场收益,为技术创新带来持续动力。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转变以往以投资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同时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需求,做到更为动态的“供需平衡”。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积极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进一步减少阻碍经济主体活力的制度性因素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发挥企业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构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创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到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的双重增长。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避免各类发展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避免政府部门过度调控以及过度和不当介入等问题。继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主导下建立价格形成机制、成本传导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使要素投入、成本约束和投资回报相匹配。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加大,财政支出应更加侧重于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在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强投入,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当差距,实现社会均衡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增加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空间。政府通过鼓励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释放企业生产力;推进制度改革,完善相应政策与法规;降低行业准入准则,倡导公平竞争,提升市场活力;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更好地利用市场筹资功能,结合互联网金融,积极推进普惠金融,解决中小微企业等融资问题。

五、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主动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创新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对供给侧进行改革,还要对需求侧进行调节搭配,发挥各自优势,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增长动力,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收益有效匹配,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目标。

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要求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投资;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积极创新,加强风险控制;同时还要把握好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用力度,尽可能打的发挥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参考文献:

[1]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10).

[2]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供给侧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金融

一、何为供给侧改革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一些经济痼疾,当前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错配和资源浪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首次出现在政府会议及文件中。这意谓着,中国过去以刺激需求为主的宏观调控模式转变为通过供给结构调整,创造有效需求为主的宏观调控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结合中国经济的当前现状中央领导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二、金融端如何发力供给侧改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剂,是决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发展。故而,要完成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关键在金融端的改革。可以说金融端的改革见成效,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亮点。以下分别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方面论述金融端应当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

(一)去产能

去产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政策而言,尤其要注意不能简单的抽贷、断贷,妄图一蹴而就,迫使过剩产能迅速退出。我国目前产能过剩严重的产业主要是煤炭、钢铁、水泥等上游资源类和原材料类产业。这类产业均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且普遍规模庞大,债务牵连复杂,如果强制抽贷、断贷,只会加剧风险。且大量的劳动人员失业,也会引致一些社会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对产能过剩行业应当有保有压,精选优质企业,选择性压缩退出。对行业中一些拥有高新技术、高端产品的企业应当大胆的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一些新增的产能,坚决不予信贷支持。

去产能的另一个方面是存量债务的处置问题,笔者建议应当支持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由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牵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装入企业部分债务以市场化打包出售。

(二)去库存

去库存的最终实现,表面上是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但实际上是城乡居民金融购买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金融业发展水准的体现。房地产行业当下的情况是总量绝对过剩、区域供求失衡,部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很差,有潜在的改善性需求,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也有扎根城市的潜在住房需求。对此,可考虑设立专门的住房银行,面向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贷款需求;或建立国家或省级房屋收储制度,专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廉租住房;当然还有支持面向住房市场的金融创新,设法化解过剩库存。

(三)去杠杆

去杠杆,说到底就是去除金融杠杆,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利化之势,把资金引导到生产领域,支持实体经济步入发展的轨道上来。鉴于杠杆具有活跃经济的功效,因而去杠杆应有底线,是减量不去量,是既克服又保留,而不能理解为完全去除杠杆。具体而言,资本市场的合法融资,是活跃市场的杠杆资金,可以通过去杠杆,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对市场稳健运行的伤害,但保留适度的杠杆水平,有助于保持市场的资金水位,为推进注册制改革创造活跃的市场条件。住房按揭贷款也是杠杆工具,对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完成之前,不该强制推行去杠杆化,而应先限制杠杆比率再逐步去杠杆。

(四)降成本

降成本,应解读为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成本,最后都归结为降低整个金融活动的运行成本上。只有低成本高收益的经济活动,才能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降低成本是金融效率提出的最高要求。本文认为,降成本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降低资金成本,减轻企业财务费用。但另一方面,低利率也是过剩产能发展的温床。因此,在降低资金利率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将资金引导至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二是降低“双创”成本。打造完备成熟的信用市场,有助于构建创新的低成本金融支撑,打造科技扶持基金给创新创业以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降低企业税赋成本,积极施行财税体制改革,把企业负担降到最低,为改革成功果断让利减费;四是降低资本市场准入,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加速推进注册制,使为企业上市提供宽松的环境;降低债券市场准入,鼓励企业发债融资,同时做好投资者教育,由市场来识别、判断风险。

(五)补短板

补短板,既应是补贫困的短板,也该是补导致贫困的短板。补短板可从金融这条主线入手,改变扶贫攻坚计划的思路,以资金帮扶实现精准扶贫,以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为纽带,尤其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高效配置,就离不开发挥资本市场配置生产资源的主渠道作用。

三、结论

总的来说,供给侧的改革离不开金融端的支持,金融改革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总体原则是:提升金融系统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将经济资源从过剩行业转移到能够提供有效需求的新兴行业与企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茉楠.供给侧改革释放中国增长新红利[J].金融博览:财富,2015(12)

[2]温建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在金融端[J].上海证券报,2016,(2)

[3]赵洋.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融资结构[J].金融时报,2016,(2)

供给侧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科教节目;新媒体;科技馆;科普类报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20-02

1 什么是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已荣升为我国经济名词新宠儿。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日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金融、文化、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如何针对自身领域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症下药,如何能够通过改变经济结构的方式促进消费。科技鞑チ煊蛞彩且谎。

科技传播是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重要途径,它以传播科技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使科技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大众对科技的热爱与探索。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进步,因此,科技的传播尤为重要,我国近现代以来,通过广播、纸媒、电视等很多传播途径对科技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纸媒受众骤减;广播、电视等对科技的传播逐渐变质;网络在快速传播科技的同时,也传播了很多虚假的科技信息等,科技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从而使得传播方与受众方的供需不平衡,传播方传播的手段、途径以及传播结果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受众方不买账,科技传播陷入了一个瓶颈,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所以,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优化科技传播方式,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客观、真实地传播科技,提高科技传播的质量,使得科技传播在全社会中健康、有序、高效地为大众造福。

2 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2.1 当前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2.1.1 电视传播部分逐渐偏离宗旨

虽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电视仍是目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其中的很多新闻节目和科教节目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部分科教节目渐渐偏离了科技传播的宗旨,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节目选题上题材老套,猎奇现象严重;拍摄、制作过程中,科技含量太低;论证缺乏科学的方法;节目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等。

2.1.2 新媒体传播对科技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的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以手机、电脑、无线电视等向大众提供着多元化的信息和服务。它以特有的优势不仅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更成为当代科技信息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通道。不过这一深刻变革在促进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如科技骗局和科技谣言层出不穷;网络制度尚未完善,公民隐私难以维护;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等。

2.1.3 科技场馆的传播力度不够

科技馆是提升我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知识认识程度的重要场馆,它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公众了解科学成果,关注科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他们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然而我国很多的科技场馆,却只是将宣传科学流于形式,没有将自己应有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展现出来,设置的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少有挑战性、探索性和时代感,观众也无法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的欲望。

2.1.4 报纸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日益消减

自科普类报纸诞生以来,科普报刊就是科普宣传的中流砥柱。它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公民提高科学素质,大大推进了我国的科普文化建设。可是近年来,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骤减了很多的发行量和受众,其科技传播的力量日渐消减,在传播内容,也渐渐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

2.2 当前科技传播面临的挑战

科技传播因多种问题的弊端频频出现,传播科技的效果甚微,科技传播者也因一系列原因无法更好地推进科技传播,科技传播已然进入了一个瓶颈,实行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地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3 科技传播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3.1 电视科教节目亟待改革

3.1.1 首先是要不断更新科教片的题材

如今的电视科教片选题老套、更新较慢,使公众对其兴趣较小,想要吸引公众,就必须选择好的题材、新的题材,让公众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形式和内容,锁定这个电视频道也就容易的多了。

3.1.2 提高科教片的技术含量

科教片的技术含量却是一项硬指标,容不得一点敷衍。科教片应当熟练各种望远摄影、显微摄影、红外摄影、内窥摄影、水下摄影、高速摄影等,可以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肉眼看不见东西,而三维动画特技、数字影像合成、虚拟电子手段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各种世间并不存在的画面,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科学。

3.1.3 采用双向互动的形式来与观众交流

在节目表现手法方面,可以聘请科技专家、学者等参与电视节目活动。将科教纪录片与专家讲解相结合,根据科教节目内容,适当增加外景互动,也可以挑选与之相融合的乐曲等,调动一切视听手段,使节目丰富多彩、好看有趣、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3.1.4 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科教片拍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表达节目的宗旨。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节目的科学知识容易接受、理解,深入人心。

3.2 改进新媒体的科技传播

3.2.1 加强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

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现代信息公开理念,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预警和应急信息服务系统,针对网络上的科技诈骗和科技谣言进行监管和过滤,帮助民众认识真伪科学。

3.2.2 确保科技传播内容通俗易懂

传统媒体对于很多信息的传播都让受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科技的传播,很多科技名词和用语难免晦涩难懂,新媒体在科技传播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因此新媒体应该在传播内容和手段方面加以改进,将一些受众难以理解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阐述,努力遵守“三贴近”原则在传播内容上,以受众的偏好、受众的接受能力作为选择科技信息的标准;更好地服务大众。

3.2.3 丰富科技创新的形式

新媒体对于科技的传播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适当地把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虚假信息的扩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传播科技。新媒体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将各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真正的媒体跨界融合。

3.3 科技馆互动功能有待加强

3.3.1 因人而异设置场馆展区

科技馆面对的受众是多样的,年龄不一、经验不一、价值观也不同,在设置场馆的展区时要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分门别类地划分展区的位置、参观的路线、以及展品的设计等,工作人员也应该适时为不同观众解说展区的科学形态,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3.3.2 鼓励观众共同探讨学习科学知识

科技馆里观众除了组团参观以外,大部分观众都比较分散,参观者之间的沟通、学习机会甚少,科技馆可以充分鼓励参观者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让大家对知识的理解趋于更丰富、更全面。人们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以至相互争论、斗争的过程中可以相互都有进益。

3.3.3 扩展科技馆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大部分都建立在大城市,无法辐射到很多农村或是小城镇的受众,为更好地传播科技,科技馆可以在农村或是小城镇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向当地的民众宣传科技知识,或是带去一些浅显易懂的视频影片,经常开展科技活动。让他们也来感受科技的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扩大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和民众的受益范围。

3.4 科普类报刊亟须改革创新

3.4.1 要加强科普类报刊与全媒体的融合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这必然使得科普类报刊后续乏力,发行创收受到很大影响。但科普类报刊以其独有的信息原创性等优势,地位依然无可取代,若能够与各媒体通力合作,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如建立报刊的电子网站;做好报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为公众第一时间采访信息;制作挂图、科普视频、线下宣传等丰富报刊的内容等。

3.4.2 要有成功的新闻策划

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能够合理开发出新闻资源并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还能突出新闻主题,增强报纸在社会的反响效力。科普类报刊因报道领域的限制,新闻报道的效力和影响力往往逊色于时政类报刊。注重新闻策划,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影响力,应该成为科普类报刊追求的目标。

3.4.3 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报刊的科技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能否圆满完成、科技传播能否改革创新,都与科技工作者的素质息息相关。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进行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才能紧紧把握科技传播的节奏和脉搏;才能更好地改进科技传播中的弊端和面因素;才能让传播方和受众方积极互动;才能使科技传播得以进行最大效率的扩散与弘扬。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科技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宏,陈小申.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供给侧改革范文第5篇

z先生最近忙于装修,他非土豪,又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于是Z先生时时流连家居建材市场。某天Z先生要选择一款厨房水槽,这一件小事令他陷入纠结:同样是不锈钢水槽,国内一些杂牌子价格低到了尘埃里仍乏人问津,而韩国白鸟、美国艾肯等一些国外品牌的手工水槽,价格动辄数千元甚至近万元,高到令人咋舌。品牌经销商的话似乎无法反驳:“我们的水槽选用的是韩国浦项的304不锈钢,图纸定型、开料、焊接、成型、打磨,有上百道工序,我们可以保证永不生锈,你看的那些杂牌子,恐怕连‘不锈铁’也算不上吧。”

望着那些从观感到质感无不充满精工精神的水槽,对比那些堆在角落里默默生锈的产品,Z先生陷入思考,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大国,产能巨大,我国有能力一年生产12亿吨钢铁,约占全球总需求的四分之三,这些钢铁可以分给每个中国人―人一吨。为什么这么大的钢铁产能,却不能满足人们买一款高品质不锈钢水槽的需求?

同样的纠结,在近年来困扰着为数不少的中国人,也促使着他们对日本保温杯、德国的厨具、澳洲的奶粉、韩国的化妆品等等趋之若鹜,或进入商场购买进口产品,或打开电脑成为海淘一族,还有的直接奔赴海外扫货。

Z先生的经历反映到经济学上,是一个有关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经济学领域有一对截然相反的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供求处处均衡。而凯恩斯定律则认为,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但千千万万Z先生的故事足以说明中国经济出现了问题,症结既是需求乏力的问题,也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既是供给过剩的问题,也是有效供给缺少的问题。

“2014年,我国进口了1.3万亿美元的工业制品,这些产品正是我国不能生产,或者生产较少、附加价值比较高,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如是说,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更直言,中国的钢铁、煤炭两个领域,产能过剩30%以上。

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不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对话,在今天的中国像是夏虫语冰,永远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并存,错位的供求关系成为“十二五”的困扰,也成为“十三五”尚未启程,便急需移开的路障。

正因如此,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后8天中,中央4次提及“供给侧改革”。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屏尽谈“供给侧”。在2015年末的中国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成为最热的五个字,在“十二五”收尾、“十三五”启动的关键节点上,这五个字为供求的两侧博弈和转换定下基调。

出清,破与立的哲学

美国的匹兹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产业基地,上世纪70年代,匹兹堡陷入危机,企业破产、人口外迁,而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里根政府用供给主义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来化解产能过剩,如今的匹兹堡,是300多家美国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从单纯依靠钢铁制造业逐步转变为融合新技术、医疗保健、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城市。

匹兹堡的事例,是一个市场出清的典范。先破后立,不破不立,只有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被市场之手化解和出清,资源才能真正被用到代表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中去。

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6亿吨,而钢材需求在6.68亿吨,供需差额近1.5亿吨。同样的,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行业均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截至2015年12月初,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利润出现下降,部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4%,连续第6个月下滑。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化解产能过剩列为2016年的首要任务。而中央专门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规模首期可能为300亿元,主要用于退出过剩行业员工社保安置,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原则,作为新一轮改革的主要方向,供给侧改革必然也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未来可以想见的是那些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将被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那些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将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这将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

让创新供给创造需求

2015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低增速,但服务业增速加快。前三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其中工业同比增长5.9%,较去年同期减缓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8.4%,比去年同期提高O.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在数据中得以显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4%,比2014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1%,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8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出现转型,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2.6%,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快11.4个百分点。

新动能与旧动能之间的转换,在科技创新驱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层面或可寻找到一种合理的衔接方式。供给侧改革要抓住两头,如果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三去”是在存量上下功夫,是“破”的一头,那么降成本、补短板,则是在增量上下功夫,创新发展形成新动能。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增加供给要靠技术创新,没有创新则打不开市场。需求侧改革注重的是短期的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长期调控,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破解靠什么?靠创新,包括体制、管理、营销方式、科技等方面的创新。”

消费的升级迫使大量的低端产品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通过创新来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创新弥补医疗、教育、通讯、金融等方面优质供给的短缺,甚至通过创新创造新需求,这些都是创新之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