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夕诗句

七夕诗句

七夕诗句

七夕诗句范文第1篇

一.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二.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三.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四.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五.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六.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

七.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

八.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九.发重疑盘雾,腰轻乍倚风;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

十.莫锁茱萸匣,休开翡翠笼;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十一.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十二.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十三.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十四.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十五.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十六.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十七.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十八.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十九.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二十.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终。

二十一.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

二十二.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二十三.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

二十四.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

二十五.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二十六.坐中客。共千里.潇湘秋色。

二十七.渐万宝西成农事了,看.黄云阡陌。

二十八.乔橘洲风浪稳,岳镇耸.倚天青壁。

二十九.追前事.兴亡相续,空与山川陈迹。

三十.都会繁盛,依然似昔;聚翠羽明珠三市满,楼观涌.参差金碧。

三十一.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丰年七夕。愿明年强健,百姓欢娱,还如今日。

三十二.秋到郊原日夜凉,黍禾高下已垂黄;荷花犹有晚来香,天上佳期称七夕。

三十三.人间好景是秋光,竹洲有月可徜徉。

三十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三十五.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十六.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三十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三十八.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三十九.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四十.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四十一.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四十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四十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十四.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四十五.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四十六.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四十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四十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七夕诗句范文第2篇

2、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6、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8、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0、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6、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8、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19、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0、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1、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2、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3、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4、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5、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6、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8、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30、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32、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3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4、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36、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埜《夺锦标·七夕》

3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38、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9、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0、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1、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42、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4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44、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45、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4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7、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48、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49、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50、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1、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2、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53、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54、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5、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57、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58、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9、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61、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2、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63、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64、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65、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66、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67、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

68、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69、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70、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71、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72、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3、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7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5、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76、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77、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78、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7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0、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1、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82、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83、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84、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85、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86、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87、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88、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89、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90、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91、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92、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93、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94、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95、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96、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97、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98、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99、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100、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101、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七夕诗句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

七夕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乞巧;古诗教学;语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古诗编排到各册的相关单元中,也与其他课文一样有了相应的单元主题,如《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编在四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中,《咏柳》、《春日》编在三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古诗编排在相应的单元中,诠释古诗词内涵的角度也要与单元主题吻合,教学活动也要有所创新,要赋予它新的学习魅力。

一、巧妙地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用书》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该是重视给学生一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1.巧妙地解题切入。

从读题、解题、质疑开始,给学生一个释题的方法:读古诗也可从题目入手质疑,带着疑问阅读古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题后,让他们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为“向人讨、乞求”后,猜想提问会“向谁讨、讨什么”。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是一个节日的名称,这里的“巧”有“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题目的字义后,让学生质疑――再读题目,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问,“什么时候乞巧,谁乞巧,在什么地方乞巧,向谁乞巧,怎样乞巧”?这样就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而后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思考。

2.巧妙地引导自主感悟。

读题质疑,带着疑问读诗,边读边思。用“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交流,边读边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这样的流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诗论诗、解诗”的古诗教学了,而是类似于我们平常课文的阅读教学。交流中,学生们能紧扣解题时质疑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向谁乞巧,为什么?”等5个问题去读诗,一一地交流自己从诗句中读到的收获。老师顺学而导,引领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品情感,完成了了解民间故事“乞巧”,体会人们美好愿望的教学重难点。比如,交流时当学生谈到了“我读懂了‘什么时候乞巧’这个问题,是在‘七夕’乞巧。从‘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知道的。”老师可以追问“读着这句诗,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画面?”,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说出诗句描写的画面,其实就是说出自己的诗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时,相机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3.巧妙串讲“画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乞巧》的诗意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大致理解即可,无需教师串讲,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诗的学习收获后,引领学生们齐读,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一个个画面,串讲诗意。教学中,学生会把一个个画面分开来讲述,教师要引导“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想想是怎样一个场面?然后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二、巧妙地拓展,丰富古诗内涵,促进理解感悟

古诗的理解,光凭想象理解,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的,因此,教材编排时在课后编了“资料袋”,正是出于辅助学习的考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学习环节,多次阅读“资料袋”,获取相关信息,帮助理解、感悟古诗内涵。第一次,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袋”理解课题的“巧”,学生知道了题目中的“巧”是“心灵手巧”的意思,知道了“乞巧”是一个节日。第二次,是在教学诗句“家乡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感受“穿针乞巧”这个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场面时,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了“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还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说说“牛郎织女”的古诗,教学时,淡化处理“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为了突显故事“乞巧”。还可以结合阅读民间《乞巧歌》,帮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在结课时,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七夕”的古诗,如唐・祖咏写的《七夕》、后唐・杨璞写的《七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这民间故事,从而对“乞巧”这民间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联系,深层探究整体,把握人文价值

一首古诗,一个故事,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取向。教学中,在理解诗意后,可以巧妙联系整体,深层探究,正确把握人文价值取向。教学时,在最后环节,用问题“乞巧节,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少女正对着秋月穿红丝,她们穿尽红丝又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谈到是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能干、那样美丽、那样有智慧;织女是织布的能手,要是自己有她那样的本领,生活肯定会更好的的。”这时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

七夕诗句范文第5篇

夕颜见七夫人并无丝毫怀疑,就懒得解释。这时她已有些习惯七夫人的怀抱,香香的,软软的,像极了小时候妈妈的怀抱。她窝在七夫人怀里开口问:能不能告诉阿夕,要帮那个爹做什么?梁家的女儿为什么一定要精于琴棋书画?话一出口有些后悔,万一七夫人平时早告诉了阿夕,会不会惊诧。七夫人慢慢说:三儿,你还小,大一点娘再告诉你吧。夕颜急了,她急于想了解这是个什么世界,她脑袋里还混乱着,一起床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小孩子 ,还见了一群乱七八糟的一堆人,提心吊胆了老半天,不说怎么行?夕颜听到自己发出一个娇嫩的声音:早知道比玩知道好呀,说不定以后阿夕就改了性子,勤力学习,免得三月后被打板子,说完又叹,这声音真不习惯。七夫人叹了口气说:梁家为的一个儿子,先后娶了七个,没想到娘最后进门,也生了个女儿。你爹是宁国右相,眼见无后,就想把三个女儿嫁入王室,以巩固权势。他怎能不严苛女儿?他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女儿攀龙附凤上了。大夫人出身显赫,如若不是没有生养,哪会容得老爷一娶再娶,娘,不过是梁家娶来生养的工具而已。

七夫人低头对夕颜温柔一笑:娘倒是没有希望三儿要出人头地,就怕你不长进惹怒了你爹,连求一温饱都不能,你像极了娘幼时的性子,任性倔强得很,老是难为张妈和小玉,功课总不放在心上,娘不忍责备你,可是三儿啊,这世道总是女子吃亏,你要是不嫁个好人家,以后苦日子就长了,说着竟流下两行清泪。夕颜看着七夫人脸上一片愁容 ,心知两人的命运从此连在一起,她看看自己小小的身躯,莫名其妙的穿越了时空,灵魂附体,架空历史,她本是好好的一个有家有孩子的女人,家里环境优越,现在一切都是未知,听到七夫人说女子在这里总是吃亏,忍不住就哭了起来。七夫人紧紧搂着她:三儿啊,为什么这般命苦要做女子?为什么要做梁家的女儿啊!夕颜哭着哭着就睡着了,七夫人爱怜地看着才六岁的女儿,长着和她一样的脸,不用想也知道阿夕长大后的美丽。她的美丽就葬送在了梁家的棠园,她希望她的女儿以后命会比她好,不用守在这四方的天井心寂如死。七夫人怔怔看了阿夕许久,唤张妈和小玉过来,柔声说:小姐还不懂事,你们就迁就一下她,她不是凉薄的孩子,任性了些罢了,张妈小玉红了眼睛道:夫人大恩与我们,自当对小姐尽心尽力。七夫人把怀里的夕颜交与张妈送回屋里,自己一个人定定地瞧着海棠出神,想起阿夕在旬试上念得那首诗,眼泪又簌簌落下,夕颜一觉醒来,她忙低头看自己,还是小小的身躯,周围清寂无声,没有汽车开过马路的声音,没有人声。仿佛整个世界就自己一个人,眼睛一红,泪水汹涌而出,月光照进屋子里,越发的冷清,夕颜想,难道自己就只能留在这里顶着阿夕的身体,在这个世界慢慢长大,然后嫁人,了此一生?不由得害怕恐慌到了极点,一阵放声大哭。

帐外烛火一亮,小玉撩起纱帐,紧张地搂着她:小姐又做恶梦了吗?小玉在这儿呢,小姐,不怕了。夕颜看到小玉在蓬松着头发,揉着没睡醒的眼睛,还是个十来岁大的孩子,却来安慰自己,心想,我女儿都二十岁了,怎么让你来呵护我?慢慢止住了眼泪,对小玉说:我睡不着了,小玉,你上来陪我躺会儿,给我说说话吧。小玉瞧着阿夕小脸上泪痕还没干,在烛火照耀下闪烁着光,一张脸写满恳求,说不出的楚楚动人,心里想,小姐才六岁,就这样容忍,不由自己的怜惜,以后长大了不知道怎样的国色天香呢。嘴里答应着,上床挨着阿夕躺下。夕颜对小玉说:你给我说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宁国是怎么的国家吧。小玉羞涩一笑:小玉也只知道天下有五国,西边有齐国,西南有夏国,北边有安国,南面是陈国,宁国居东,是最大最强盛的国家,我们就在宁国都城的风城。小姐,咱们风城可大了,策马从东至西都要跑上好几个时辰,元宵节最是热闹,都宁河边全是卖灯和放灯的,还有好多画舫,到了晚上像仙子住的地方。夕颜想,这地方是什么地方呀,真到了异时空了。以后再了解吧,她需要想一想,就闭上了眼睛。小玉以为她她睡着了,也住了嘴,慢慢进入梦乡。夕颜睁开眼睛看着帐顶,看来自己真的要变成这个阿夕在梁府生活下去了。初来的害怕紧张惶恐被她强力克制了下去。好歹还小,梁老爹又是个什么右相,衣食暂时无忧。等到长大要面对别的东西还有好几年的日子。说不定哪天醒来已经回到自己家的床上,南柯一梦而已,心情慢慢安定了。

夕颜分析自己所学在这里无用之极,在现代生活了几十年,懂得的知识或多或少总会用到一些。诗词可以抄袭,五千年的文化她所了解掌握的应该够了,唐诗宋词记不全也没关系,有些诗词句子她还是记得的。唱歌她不行,总是刚跑调,这也没关系,知道一些曲词,说不定还能用用。夕颜跟鲁滨逊飘到海岛上一样,发现一样有用的就兴奋一阵子。又想了半天,在没别的了。夕颜想六岁的阿夕,听说古时候的女子十三岁就有嫁人的,她至少还有七年时间可以去学。这是个什么样子的社会,以后会面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重头开始学吧。要紧的就一条,能保命能生存最要紧。夕颜对自己说,以后就是梁相家的三小姐阿夕了,今天看了一下,这里的女人都没有缠足,夕颜就松了口气,她见过外婆缠过的脚,鸡皮疙瘩起一身,夕颜回想大厅见过的众人,细细分析。梁老爹和她老爸都是政客,不知道梁老爹是不是权相,古时候的权相没几个好下场。大都功高盖主或掌权太久被皇上卡嚓了。只要不犯什么大罪,平平安安就好。她祈祷所有的神千万不要让梁老爹出现罢官抄家问斩一类的事,她一想到古代的种种酷刑,心里就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