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寄一世

人生寄一世

人生寄一世范文第1篇

所谓手绘艺术实寄封片,就是经过书画家题字作画,加印落款,通过邮局盖戳而投递的实寄信封和明信片。它既是一枚枚集邮品,又是一帧帧微型书画作,集诗、书、画、印和邮藏于一体,有着鉴赏、珍藏的双重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国科普创作研究室研究员沈左尧先生盛赞熊世俊这一集邮创举“是我国特有的集邮方式,华夏审美意识的体现;不仅在集邮领域独树一帜,而且是弘扬祖国文化、彪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盛举。”

建造了一座微缩艺术宝库

熊世俊从小爱集邮,也酷爱中国书画艺术。多年前,他就梦寐以求将集邮与书画艺术两者结合起来,终于一个偶然的机遇点燃了他的灵感。1985年国画艺术大师傅抱石故里――江西新余,举行“抱石公园”命名典礼,傅抱石的儿子、女儿以及生前好友、学生一大批书画家应邀云集新余。熊世俊深为他们挥毫泼墨的情境所动,欲求赐一些书画作品,又不好开口,便绕了一个弯,通过信封求取画作。于是他制了一批信封,贴上邮票,盖好邮戳,分送给每位书画家,请他们在信封上画上其喜爱的东西。书画家们觉得这不费多大功夫,都欣然命笔。这次尝试,他收获颇丰,竟一次得到了四十二个手绘艺术实寄封。由此,他看到了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不仅可能,而且前景辉煌,是一条走得通的突破现行集邮模式之路。其中抱石先生的女儿傅益瑶在信封上所作的一幅水墨山水画,被北京的一位朋友拿去在《北京晚报》生活版上刊登后,在集邮界反响热烈,更使他倍受鼓舞,立下大干一番的决心。

熊世俊是集邮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免不了有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被集邮界视为非正规集邮路子,不能登大雅之堂。某集邮刊物刊登署名文章,公开指责他搞“旁门左道”。但他不为所动,一边著文据理辩驳,坚信发展和创新是集邮的生命所在,一边潜心耕耘着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特别是离休以后的10多年来,熊世俊到处寻寻觅觅,翻报刊,找资料,查询海内外书画家的通讯地址和评介文章,收集的剪报有几尺高。他广征博求,写信寄发,把离休生活填得满满当当,有限的工资收入相当一部分消费在邮票上,八千多封求索信,带着他的痴迷,带着他的希望,飞向海内外。

他像热恋中的情人,每天魂牵梦萦地盼望着鸿雁传回佳音。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高峰时期,一天曾回收到十多个信封,如今共回收三千多枚手绘艺术实寄封,回收率已达百分之三十以上。数以千枚手绘艺术实寄封,初步成为一座微缩的书画艺术宝库。

在这座宝库中,珍藏着海内外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从吴作人、张乐平、关山月、刘勃舒、古元、华武君、蔡若虹、尹瘦石、宗其香、屈武、靳尚宜、孙传哲、赖少其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名流,到英姿勃发的画苑新秀,可谓名家荟萃;从百岁耆宿到年仅七岁的西安小画家牛牛,可谓老、中、青、少各年龄段俱全;从邮票的设计宿将名家到崭露头角的业余画师,几乎尽数包涵其中。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中,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也有版画剪纸、指画印谱、行草隶篆,艺术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洋洋大观,万象纷呈,于方寸之间见大千。

在这座宝库中,许多藏品具有原创意义。由于封片面积所限,书画家们不能像平常那样尽情泼墨挥洒,只能一展其长,亮一手绝活,或展示成名之作的某一局部,现冰山之一角;或一挥而就,即成小品,寥寥数笔,尽传神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藏品中绝大多数属于作者的“第一幅”,其收藏价值与时俱增;也有一些高龄名家已相继搁笔或谢世,他们的作品已成绝响。就这一点而言,熊世俊为后世珍藏了一批可观的艺术品,当属功德无量。

藏在信封背后的故事

熊世俊收藏的三千多枚手绘艺术实寄封,无论是广征博求还是曲线获取,都是海内外艺术家们的慷慨馈赠,也是他真诚求索的回报,几乎在每一个信封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熊世俊深知,沟通始于了解。他在写信之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剪报,对所有求索对象的师从关系、学术地位、艺术成就和造诣、至交好友等多方面的情况,了然于胸。因此,所写的每一封求索信都很有针对性,很感人,其言辞之恳切,情意之诚挚,溢于言表,充盈尺牍,而且随信寄去了贴好邮票的挂号回信封,谁收到了都不免盛情难却,给予理解与支持。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首次收到他的求索信,就慨然在回信封上画了一幅兔子坐在鸟龟背上的漫画,于妙趣横生中延伸了“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附短信幽默地写道:“世俊同志,你战术甚精,寄来挂号邮资,不敢贪污,只好画了。”著名版画家古元,为他苦心求索的行为所感动,在信封上画了一峰骆驼并签名盖章,赞誉他任重道远的跋涉精神。

请朋友出面找名人是熊世俊收集手绘艺术实寄封的一大策略。熊世俊的好友沈左尧先生是艺术大师傅抱石的得意门生,对北京书画艺术界很熟悉。他请沈先生帮助在北京求取书画实寄封。沈先生一诺千金,不负朋友厚望,为玉成此事,处处留心。一次,沈先生为吴作人刻了一方印,吴老登门拜谢,沈先生便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请吴老为熊世俊赐墨,吴老欣然挥毫,在信封上签了名,并贴上自己绘制的熊猫邮票。由于曾多次发生吴老亲笔信在邮递中被盗而引起的官司,沈先生不敢直寄,便把信封套在自己的大信封里寄来新余。熊世俊收信后如获至宝,但又不无遗憾,吴老的签名封上缺了北京的邮戳,成了一枚不完整的艺术实寄封。为弥补这一缺憾,颇伤熊世俊的脑筋,他设想了几种方案都觉不妥,唯恐丢失,最后托一位去中央党校学习的市委副书记带到北京加盖邮戳,再套装寄回,又亲自在当地邮局盖上落地邮戳,才使这枚珍贵的手绘艺术实寄封达到完美的境界。熊世俊的另一位好友、天津的安旭先生,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有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受托之后,不仅多次将自己在生活八年的体验绘成喇嘛、藏族姑娘艺术封寄给他,而且撰稿《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热情推介他首创的集邮方式,还特意跑到北京拜访老师娄师白先生,请他在信封上作画。师生二人面对信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娄先生一挥即就,仅以苍劲数笔,便画出了一只爬在叶片上的蝗虫,形态毕肖,人见人爱。著名动画艺术家、动画片《三个和尚》国际奖得主阿达,对熊世俊的真诚求索,很快就予以回复,并以动画式的笔触在信封上画了猫和鼠。

耐心和韧劲是熊世俊收集艺术实寄封的一大特点。他为了求得关山月的一枚手绘封,前后费时四年,拜托了关老的助手、子女等许多人,百般周折,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得了一枚关老的签名封。熊世俊童年时期就对“三毛”的形象情有独钟,成人后对《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更是崇拜有加,他梦寐以求都想获得一枚张老亲手绘有“三毛”的艺术信封。1991年,他冒昧给张老去信说明原委,张老只给他寄来一枚签名盖章的信封,没有达到初衷。他毫不气馁,继续寻找门径。后来打听到上海的老友黄葆树先生与张老有深交,遂将张老的签名封寄给黄先生,果然不出所料,黄先生竟说动了重病中的张老在签名封上加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毛”。如今张老已乘鹤西去,留下的这枚手绘封上的“三毛”竟成绝笔。

温馨从容夕阳红

熊世俊的离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十分充实,除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他要整理那几大柜的邮品,手绘艺术实寄封、剪报,这是需要静如止水般的心情才能干好的细活,容不得半点心气浮躁,虽费时费脑,但他乐此不疲。

他的朋友遍及海内外,每天电话不断,书信不断。尽管这些朋友许多从未谋面,但都神交了几年、十几年。浙江省文史馆90岁高龄的馆员陆九畴,专画梅花,以《二梅图》著称,但所画之梅只赠友不出卖,甘守清贫,两人结交多年,常年书来信往,无论谈艺做人,都情投意合,共识多多。福建77岁的集邮家莫家慕,从集邮中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字,两人几乎每月要互通两封信件,切磋集邮新收获、新体验,话语投机,互促互进。山西画家林咸祉,自十几年前相交后,每设计一个信封都要给他寄来一份,至今使他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林氏设计的信封作品。

人生寄一世范文第2篇

这四个字的口气太大啦,谁都持怀疑态度。懒蛋博士也不急,他相信好的东西,大家总会接受的。

终于有一天,一位名叫佳佳的小姑娘忍不住了,她走进“超级邮寄公司”的大门,怯声怯气地说:“我想……寄东西……”

懒蛋博士和颜悦色地问:“你想寄什么呀?”

“我想寄……”佳佳咬着手指头说,“我想寄‘心情’。”

“寄‘心情’!”懒蛋博士吃惊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我妈妈去世一年了,”佳佳含着眼泪说,“这一年来,我老是想念妈妈。我想啊想啊,学习成绩就哧溜、哧溜地下来了。爸爸不高兴,我心里也急,可是不知道妈妈在那边过得怎么样,我就静不下心来呀!”

“噢,我明白了,”懒蛋博士说,“你是想把你思念的心情,寄给远在天堂的妈妈,对不对?”

佳佳使劲点头:“您能办到吗?”

懒蛋博士一挥手:“没问题!”

接下来,懒蛋博士用特殊的仪器取出了佳佳的心情。取的时候他的眼睛撇向一边,因为顾客信件的内容是保密的,不能随便看!

佳佳把心情封进信封贴好邮票,在地址栏写上:“住在天堂的妈妈收”,然后投进了“超级邮寄公司”的特制邮筒。

佳佳怀着紧张的心情往家走,还没到家门口呢,爸爸就在窗户里冲她挥手。

“佳佳你快来!”爸爸激动地喊,“你妈妈从天堂写信来啦!”

啊?这么快就回信了!佳佳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桌上果然摆着一封洁白的信!爸爸让佳佳打开信封――里面没有纸、没有字,而是像佳佳一样,珍藏着妈妈的一份心情!

妈妈的心情别人看不懂,佳佳还看不懂吗?她立刻大声地念出来:“佳佳,妈妈收到了你的心情,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我的佳佳还惦记着妈妈,担心的是你因为妈妈的去世受到的影响太大。人的一生很长很长,如果你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栽了跟头,对以后的影响多不好!其实呢,妈妈并没有‘去世’,妈妈只是生活在另一个地方,就像出了一趟差。妈妈并没有离开你,妈妈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

佳佳念着念着就哭了,爸爸也哭了。哭了一会儿他们又笑了:是啊,妈妈还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佳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学李大奇,一放学,大奇就火箭一样冲进了“超级邮寄公司”。

“我也想邮寄!”大奇亮开大嗓门说。

懒蛋博士问:“你想寄什么?”

“寄我自己!”

“寄自己?”懒蛋博士表示惊讶,“你为什么要寄自己?”

“因为我想玩呀,”大奇说,“我们小孩子的生活太枯燥了,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好不容易放假了,爸爸带我到风景区旅游。过去一瞧:我的妈呀,到处都是人!这旅游到底是看风景还是看人?所以我就想:到一个真正好玩的地方去!”

“真正好玩的地方?”懒蛋博士挠挠头,“快告诉我,我也想知道!”

“那就是‘童话世界’!”大奇大声宣布,“怎么样,能把我寄去吗?”

懒蛋博士又是一挥手:“那还用说!”

接下来懒蛋博士把大奇请到另一间屋子里去。懒蛋博士说:“你的身体太大,信封装不下。所以没办法啦,只好委屈委屈,用特殊的方法把你变成像信纸一样轻,信纸一样薄。”

大奇不傻,马上问:“那我能不能恢复?”

“那当然,不然我的水平也太差了,”懒蛋博士说,“你放心,只要信封一拆开,你又会变成活蹦乱跳的小伙子!”

于是大奇同意了。经过一番处理,大奇变得像一张白纸,被懒蛋博士装进了信封。按照大奇的嘱咐,懒蛋博士在信封上写道:“童话世界的超人先生收”。

信被投进邮筒,大奇就神秘地失踪了好几天。直到有一天,佳佳突然收到一封信,寄信人地址是这样的:“童话世界”好玩童话区超人先生代李大奇寄。

佳佳好奇地拆开信封:哇,从小小的信封里,呼啦一下蹦出个李大奇!

佳佳吃惊地问:“大奇,你怎么在信里?”

“我去了‘童话世界’!”大奇一边回答一边往外跑,“我要把这几天的经历写下来,保证是最棒的童话!”

大奇可不像佳佳,他还没开始写呢,先找同学吹开了。同学们又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长,哇,没几天工夫,全世界都知道“超级邮寄公司”啦!他们知道这个公司非常神奇,寄心情、寄人,什么都能寄!

大家都往超级邮寄公司跑。现在信也不用写了,直接把自己往信封里一塞,马上来到收信人的面前,有什么话你就放开了说吧!还有些想旅游的人,把自己的妻子、孩子连同房子,一骨脑地塞进信封,贴上五毛钱邮票,忽悠一下就跑到避暑胜地定居去了!

大家都是喜笑颜开,只有一个人不高兴,那就是邮局的光头局长。光头局长想:好哇,你把我们邮局的生意都抢去了,我饶不了你!我去找大鼻子市长,让你关门大吉!

正要起身,邮递员送来一封信,落款是“大鼻子市长”。光头局长大喜,“嘿,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

他急忙拆信,没想到信里呼地蹦出一个人来!光头局长吓了一跳,捂着胸口一瞧:哟,是大鼻子市长!

“市长先生,您怎么躲在这儿?”光头局长问。

“我刚回到五十年前,亲眼目睹了自己出生的壮观场面,”大鼻子市长回味无穷,“啧啧,那个荡气回肠呀!”

光头局长不高兴了:“您怎么也去瞎掺乎?我建议马上关闭‘超级邮寄公司’!”

“关闭?为什么要关闭?”

“它影响我们邮局的生意!”

“你这样做就是不正当竞争了,人家做得好,我们应该支持嘛!”大鼻子市长说,“再说了,难道你没有梦想中的仙境?”

光头局长不说话了。他不仅有,而且从小到大有过好几十种!人人都有梦想,他光头局长也不例外。

人生寄一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周济 词学思想 批评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的词论家。

谈到常州词派,则不得不提张惠言。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进士及第,受翰林编修。作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师承桐城派,主张以经解词,即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由此评点词作。张入仕前任私塾先生,因授课需要编《词选》,却导致常州词派的产生。

张惠言编《词选》时,选词极为严苛,而《词选》也是第一个明显体现、贯彻词学观念的选本。但张惠言对词的解读方式难免过于单一与失之片面,虽然影响深远,但仍被后人批为牵强附会。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张的词学观乃是:植道于词。

张惠言创建一个新的流派,而周济则将它发扬光大,影响力也显得更强。周济始受浙西词派影响,后结识张的外甥董士锡,受常州派影响并成为词派的代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周济表露出自己的词学思想。

首先是他的寄托入出说,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他写道: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济的初求空,可以看出他对词的审美要求,那即是“灵气往来”,词之具备灵气成为作词的基本要求。周济此论可能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关。被称为“诗余”的词,注重意内言外,必然会形成含蓄蕴藉的特点,而具备灵气无疑赋予词以灵魂,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

形成风格之后,周又提到求实,这与求空并无矛盾,这里的求实是在手法空灵基础上的言之有物,也就是他提出的有寄托,文学不能无病,而词这样的体裁最容易陷入空洞虚幻,周的求实是很有其意义的。

在“寄托”问题上,周同样分两个阶段。初学之有寄托是为了让主题鲜明,文章易懂,凡初学者须脚踏实地,不可贪多,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获得认可,当手法成熟之后,则可以追求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效果,即无寄托。

这里的无寄托可以从接受学上去理解。谭献曾说: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一个作品问世之后,和作者似已没有多大联系了,读者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品的又一次加工。又是那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周济看来,作者就是负有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千万种解读可能的使命,这里的无寄托其实是一种多寄托、大寄托,它看似无欲无求,其实野心勃勃。

但无寄托这个问题也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威力无穷,用得不好自废武功。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有寄托,循序渐进,然后达到无寄托之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求有寄托,自成一家之后求实求无寄托。也就是说初学者应手法空灵而主旨明确,不可陷入一味的空,但也不可浅显的实。在第二阶段,手法上回归纯朴,放弃修饰,但却能产生无限意味,令读者遐想万千。这样的理论其实透露着周济言之有物的词学观,词须具备思想,与“诗言志”的正统文学观一脉相承,也是对张惠言的植道于词的发展延伸。

关于寄托说,周济又言: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申触类,意感偶生,假类必达,斯入矣。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悲喜,能出矣。

这段论述又可再次看出周济对词的审美趣味,是对“出”与“入”效果的阐释。写词须含主观意志,表达出来时却能产生丰富的效果,这大概就是周济寄托出入说的要义所在。

接下来谈谈周济的词学批评。周济称苏轼“天趣”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苏作词犹如李白作诗,行气如虹,行意若空。而称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

可以看出,这一段周济已将自己的词学观运用到具体的词学批评之中。他批评苏轼的不经意,就是责备他没有入,没有寄托,手法可以空,但寄托必须要有。周济觉得苏轼似无寄托,所以在赞他有天趣的同时,内心也是不无遗憾的。而周济对辛弃疾的态度却显得亲切,说他有辙可循,换言之,周济在辛的词里找到了寄托。在褒扬稼轩的同时,周对姜夔、张言也提出批评。很显然,在周看来,白石空有形式,而缺乏经世意识,没有将实物写入词中,显得没有着落。

其次是周济对柳永的翻案,以及对周邦彦的极力推崇。周济谈到柳永时说:耆卿为世訾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尽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而谈到周邦彦时则说:清真词多从耆卿脱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势不可及,后人摭其乐章,訾为俗笔,真瞽说也。

柳永词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也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之作,其词常有颓废情绪。周邦彦词格律谨严,追求典丽,多写闺情、羁旅。其实这二人与白石相较,风格上、创作内容上似无大差异,但周推崇前者而贬低后者,似暗含门户之见。

张惠言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并由此点评词作,在评温庭筠的菩萨蛮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菩萨蛮第一首下阙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而在周济看来,既有屈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那么写闺怨的词人也可以有寄托,所以周邦彦多写闺情,不但未遭周济冷眼,反倒是如获至宝,倍加推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正如况周颐所说,如果都只是感士不遇,一味发感慨,那么也未免无趣。

可以说周济于词学理论上非常完备,但个人词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作品过于强调寄托和不露痕迹,晦涩难懂。词学家吴梅批评说:止庵自作词,亦有寄旨,唯能入而不能出耳。如《夜飞鹊》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虽各有寄意,而词涉隐晦,如索枯谜。

这只能说周济理论中的词学境界实在太高,高到连他自己亦不能达到。之前将寄托说比成双刃剑,在这里得到印证,理论与实践确实不是可以轻易转换的。

由此可见,周济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再加上其对词有着存经存史的要求,过于要求词的寄托、意境,使得他将常州词派发扬光大的同时,也留下了理论上的缺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周济在词学上所做的贡献,他同张惠言等人一样,赋予词以使命,使得词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2]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

人生寄一世范文第4篇

寄兴寓情:寄:寄托;寓:含;兴:兴致指作品中寄托饱含了作者的兴致与情怀。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寄颜无所:脸面没有地方放。犹言无地自容。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寄人篱下:泛意是指居住在别人家里、依附着他人生活。现在社会衍生的另一种意思指地位低于别人、在别人的管辖或者手下过活。用以比喻需要依托别人的生活寄人檐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人生寄一世范文第5篇

老人住在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里面堆满了废弃的塑料瓶,还有半缸子发霉的米,小屋里散发出一阵阵的酸臭味。  周围的邻居都把老人当成叫花子隔离。一年前有个好心人想帮助老人,结果发现老人还有残疾,也就此作罢。当然也没有人了解老人的情况,都说他老伴死了,儿子媳妇不要他了。  甚至有些人还说老人是上辈子作孽,活该这辈子受罪。  虽然这样,但老人似乎很满足,干什么都很精神。  自从信一直被退回来,老人的干劲儿也渐渐消失了。

这天,邮局的人又来了,还是上次那个人。  看得出,那个人很生气,鼻子眉毛都缩到一团儿去了。  “老人家,不是叫您别再寄了吗?!怎么把信退给你你又投信箱了啊?!这个天气很热,你也得体谅体谅我们,跑这么多冤枉路不累啊。”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愧疚,无奈地摇摇头。  “别再寄了,这信寄不出去的。”邮递员又强调到。  老人的眼神黯淡无光,凝固了深深的绝望。  他回到屋子,把信轻轻放进了一个木箱,锁了起来。  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照到老人头上,两鬓的白发越发苍白。

不久,老人便去世了。去世的时候,还喃喃道:“迟了,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