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古诗文默写

高考古诗文默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古诗文默写

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第1篇

综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诵读或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4)默写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涉及的题型主要有:

(1)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2)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3)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

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以及现代诗文经典篇目。

【应对技巧】

针对中考中默写名句的试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扎实落实,篇篇过关

考生要能背诵、默写初中7~9年级必背的50个篇目。但考生千万要记得,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正确书写,这就要求考生真正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落实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检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如考生可以自我检测,先背后写,认真批改,及时订正;可以互相检测,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可以小组统领,小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制订背诵进度表,表中包括组员的名单、背诵的篇目或范围,安排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段内背诵、默写等。

二、总结规律,形成系统

针对记忆、理解、开放型默写题,考生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1.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归类,理清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2.按作者归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通过归纳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主题归类,把最重要的名句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归类,如按“塞外风景”归类,按“友情”归类,按“忧国忧民”归类,按“政治抱负”归类。这样进行归类后,便有利于解答“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几个诗句”这种开放性的题型。

【真题讲解】

1.(2014・北京卷)默写。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解析:这份试卷的名句默写以记忆型题型为主,其中(1)(2)题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而第(3)题是理解型考题,考生首先要能准确背出整首诗,领会题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相应的句子。解答这类考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难度稍大。

答案:(1)采菊东篱下(2)直挂云帆济沧海(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2014・浙江舟山卷)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解析:(1)(2)是纯记忆型的考题,而第(3)是理解型的考题,(4)(5)则为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考题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考试难度。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综合训练】

一、记忆型默写

1.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9.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1.______________,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2. ,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4.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5. ,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6.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理解型默写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

, , ”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岳阳楼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词句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词句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词句是:“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词句是:“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词句是:“ ”。

3.我国古人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今人仍为推崇。请写出下列两位古人在这方面的相关名句。

(1)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

,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 ”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虚实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

”;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 , , ”。

6.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 。”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9.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10.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情怀的诗句是“ , ”。

11.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

13.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归类型默写

1.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请任选其中两项,各写一句。

山: , 。

水: , 。

花: , 。

鸟: , 。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1) , 。

(2) , 。

(3) , 。

4.古诗文中抒写忧国思乡的名句有很多,请你任意写出两位诗人(或词人)的诗句。

(1) (作者)“ ,

。”(诗句)

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功利性背诵;失衡;失真;失态;扭转尴尬局面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

当下,有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课改前,高中语文课程系统里,有一套六册读本,课本叠起来一尺多高,然而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翻过它们?课改后,新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选修课本以外,还配有一套精美的读本,可是它们都被束之高阁!是文章内容不好?不!所选文章堪称古今中外经典,短小精悍,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可谓雅俗共赏,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没有时间去读?也不!语文早读时间事实上足够,每周三个早自习,全期至少有50课时早读,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读一本读本应该说时间绰绰有余。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很简单,原来这些文章都没有考试(尤其是高考)的默写内容!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奇怪的现象在高中三年六期的早读中周期性的出现: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背诵已经劣迹斑斑!

一、古诗文背诵现状

(1)失衡。背诵的目的绝不尽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他美文背诵日渐冷落,对报刊杂志上的佳篇视而不见,对现实生活大事件充耳不闻。背诵、默写缺失应有活力,几近僵化,学生反感不得其法的背诵、默写,反感指令性的背诵、默写,致使“有文不读不背”的现象大行其道。这也是极佳的读本“藏之课桌”的直接原因。

(2)失真。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背诵”。功利性的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因为被考试所迫,学生不得不读背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背后很快就忘记;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实际上,强功利性的“假背诵”才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注脚。

(3)失态。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的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相比较而言,做选择题还有技巧,这样一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重要性就和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评价不可思议地联系起来。于是,高考必背古诗文的读、背、写俨然成了师生们的宝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写,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个“宝贝”得宠,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解决古诗文背诵现状的办法

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第3篇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第4篇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的第6、7两个小题就涉及到古诗词。

第6题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坡”。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第7题又是这样安排,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 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⑤ __________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达相近。

由此可见,古诗词命题方向大体是①考查学生对教材、自读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机械性的默写,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题,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时不能机械记忆,还要注意理解诗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写类题中又有(一)对接式默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写,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专题式默写,如“在反映战争的古代诗歌中,有的写征战沙场,有的写思念家乡。请各位写出喜欢的一句。”(四)是语境式默写,如“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五)是运用式默写,如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少于50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归类,巧妙记忆。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进行梳理,研读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可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等。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分为忧国伤时:杜甫、杜牧;建功立业: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贺、苏辛、文天祥、龚自珍;思乡怀人:李煜、李商隐、晏殊、王湾、马致远。惜别友情:王勃、岑参、李白、刘禹锡;表达爱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白居易、韩愈、常建、王维、刘禹锡等;还可从形象(意象|意境)又分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洒脱(李白)、豪放雄壮(苏辛)、忧国忧民(杜甫、杜牧)、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儿女情长。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象,所以称作意象。常见意象归纳: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动物:杜鹃鸟-①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② 赏心悦目、优美潇洒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苏轼:“潇潇暮雨 子规啼。”常见的意象还有:杨柳(喻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情思),松树(喻高洁坚贞)梧桐 (喻凄凉悲伤),冰雪(喻忠贞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蝉——高洁,莲花——不染,松柏:坚贞、孤傲,鹧鸪——离愁别绪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通过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交织成一幅萧索、衰残、凄凉的图景,抒发了有家难归时那种孤寂、悲伤的感情。(借助意象展开联想,可以体味诗人情感。)

还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诗词按照主旨分类,形成条块分割,构建系统印象。

(一)建功立业篇:如曹操《龟虽寿》;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惜别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忧国伤时篇:杜甫《登岳阳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四)、寄情山水、田园篇:陶渊明《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诗》;(五)、思乡怀人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苏轼《水调歌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飞来峰》;苏轼《浣溪沙》赵翼《论诗》。

通过对初中六册课本的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归类以后,还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 1.以课本为中心切实搞好古诗词教学

特别要在背诵、默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 2.重点落实每一首诗词的名句

无论哪个层次的考试,名句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必须在全面把握诗词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来落实。

 3.七、八年级的考试一般以各年级的教材为主

 4.九年级既要集中落实九年级的教材,又要兼顾七八年级的教材,同时有选择有针对的向课外拓展延伸

 5.训练促巩固

高考古诗文默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利性的古诗文背诵失衡失真失态扭转尴尬局面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

是文章内容不好?不!所选文章堪称古今中外经典,短小精悍,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可谓雅俗共赏,很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是没有时间去读?也不!语文早读时间事实上足够,每周三个早自习,全期至少有50课时早读,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读一本读本应该说时间绰绰有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很简单,原来这些文章都没有考试的默写内容!

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奇怪的现象在初中三年六期的早读中周期性的出现: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背诵已经劣迹斑斑!

1、失衡。背诵的目的绝不尽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对照一下现行中考必背篇目而已。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他美文背诵日渐冷落,对报刊杂志上的佳篇视而不见,对现实生活大事件充耳不闻。背诵、默写缺失应有活力,几近僵化,学生反感不得其法的背诵、默写,反感指令性的背诵、默写,致使“有文不读不背”的现象大行其道。这也是极佳的早读本“藏之课桌”的直接原因。

2、失真。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背诵”。功利性的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因为被考试所迫,学生不得不读背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背后很快就忘记;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大家喜欢用“高原现象”来描述它。实际上,强功利性的“假背诵”才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注脚。

3、失态。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的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相比较而言,做选择题还有技巧,这样一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重要性就和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评价不可思议地联系起来。于是,几十篇古诗文的读背默俨然成了师生们的宝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默,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个“宝贝”得宠,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显而易见,考纲锁定的必背课文与新课改开阔学生视野、扩展读背空间的初衷有着尖锐矛盾。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在不考试就不读背的事实面前,缓行功利性的背诵,确实是件棘手的事,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