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单窗花剪纸

简单窗花剪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单窗花剪纸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第1篇

简单窗花剪纸步骤

取正方形的额彩纸一张。我选的是红色的,因为要过年了红色显得喜庆。剪纸一般就是分三大步。折,画,剪。然后,咱们就来仔细的讲解。

沿着对角线对折。

沿着中线对折。

再沿着中线对折,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第2篇

首先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三角形,再继续对折后打开,要的就是中间的那个折痕

然后将三角形的顶角折到中线底线的位置,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交叉的十字了

然后将左角尖尖对准中间十字位置折过去,接着打开,留下一个折痕

这时再将右边沿着中线,并且与之前左角的折痕交叉,如图,还不好叙述得

折好以后再将右边的角折一半回来,如图

折好后,翻面,翻面后的右边对齐后面折的,折过去,再折一半回来,折好后如图

现在就可以画了,拿着铅笔或者其它笔也可以,画出下面图案,这是两种图案,剪出来的花也是不一样的,多一个枝枝那个剪出来就多一花瓣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第3篇

一、细窗花

所谓细窗花,即工细的单色剪纸,多以阳剪为主,先剪好轮廓,再把剪刀的尖头部分伸到纸中央掏剪出内部的线条结构和细部装饰纹样。

细窗花妙在“细”,运剪时要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而不绵、柔中带韧。剪细窗花用的剪刀要小,以便于在小小的彩色纸片上铰、剜、刺、划,因此得心应手的小剪刀非常重要。与剪纸的发达相配和,剪刀的打制也须是一流的。

在周至,窗花剪得精致与否是评价女红水平的重要内容,每个媳妇都有从娘家带来的花匣子,里面窗花、刺绣样等女红用品一应俱全。这里向来有“一看窗花二看帘,三看媳妇蛮不蛮(漂亮)”的风俗。逢大年过后的第一天正月十六早上,村上人结伴到各家看看谁家的窗花剪得好、门帘绣得好,从而评价哪家的媳妇手巧,新媳妇的窗花更是倍受关注。看窗户就是看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最后才是看长相。窗花是一个新媳妇嫁到婆家后首要的品评对象,被看作是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的直接体现,因此细窗花往往被作为新媳妇从娘家带来的主要嫁妆之一,剪纸用的小剪刀更是闺中至宝。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剪纸,作为内行是要看刀口,剪出来的窗花讲究的是“刀味”十足。周至人戏称剪纸是“远看一朵花,近看鬼扎扎”,“鬼扎扎”就是指剪纸细密的刀口。周至窗花由独特的细腻工艺引发出丰富的纹饰语言元素,如人字纹、三角纹、格形纹、月牙形纹、流水纹、锯齿纹、圆点纹、圈形纹、花形纹、星形纹、直线纹、弧线纹、勾环纹等。这些纹样是为适应工具的性能、适合形象的特征而产生的,比如多用锯齿形及其变形表现服装的袖头,用圆点形表现花头等(图1)。

周至细窗花属于传统关中地区剪纸的基本手法和品种。曾经同属成阳地区中部偏北的乾县剪纸,造型饱满,充满张力,而周至剪纸则有着刚柔相济、典雅华丽的风格和韵味。

细窗花用纸也比较讲究,早时一般用细致的彩色宣纸,颜色不是浮在纸表的,而是在造纸过程中加在纸浆里的,遇光遇水不易脱色、褪色,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仍然能够保持相当纯净的色度。近代还常常见到一种“云丹纸”,为竹制纸浆,比宣纸薄,表面有蜡光压纹,属蜡光纸的一种,既有良好的耐水性又有助于增加镂刻线条之间的牢固性。云丹纸色彩丰富,有黄、红、橙、绿、红紫、深蓝紫、黑等,色调古朴,本身就给人一种既明丽又沉着的美感,用于剪纸则含蓄典雅,毫不浮艳。我们今天还有眼福看到少数古色纸的剪纸老样,恐怕正是得益于此,而现在使用的彩纸大多缺乏古纸那种古朴亲切的质感和韵味。

说起剪纸,一般人都以为它仅仅是一种乡村妇女把玩的民间艺术形式,实际上至迟到宋代就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剪纸创作售卖的工匠。周至当地人称剪纸为刻纸,不是说“刀刻”,而是“依样复制”的意思,而不凭样稿自己起样的则称为“铰”,如同陕北剪纸的“替样、冒铰”。“擅刻”即擅长复制,“擅铰”即擅于创造,而擅铰者大多是画工和工匠。工匠类的剪纸艺人多为男性,他们的剪纸生产与农村家庭妇女的剪纸制作有着~定的差异,更注重制作的精美。

1.画工庞殿的细窗花

参与剪纸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大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被记载下来的有清末豆村民间画工庞殿。周至县文化馆在对周至剪纸的介绍中尊庞殿为周至地区细窗花的宗师之一。“庞殿晚年家贫,孑身守舍(庞殿一生无儿女),每看一出戏曲回来,就设计一套窗花,由两个侄孙女儿剪刻,沿街叫卖糊口。农妇得一花稿,视为珍品,竞相模仿,尔后相沿成习。”在周至县文化馆1986年5月出的《周至剪纸简介》中,庞殿的作品被称为“镂空细腻,精似白描”。庞殿起稿的剪纸精致典雅,以细取胜,线条圆滑、挺拔柔韧,引入了毛笔的弹性十足的笔法,对硬边的刀刻感进行了柔化处理,刀势如同工笔白描中“春蚕吐丝”般紧劲连绵、气韵贯通,气质高雅华贵。

庞殿的后人也继承了他的剪纸手艺,成为剪细窗花的世家。现在楼观镇新安村的剪纸能手魏鲜丽,她的母亲就是庞殿的侄孙女,家藏有清代传统的人物窗花上百幅。魏鲜丽从小跟外婆学剪纸,她的剪纸也是精致灵秀。乡里人都说她们家的窗花是从皇宫里出来的。这种华丽优美的细窗花成为周至细窗花的主要风格之一,至今仍可以看到大量此种风格的剪纸窗花(图2)。

2.翰林路家路逊的细窗花

周至过去的大户人家逢年过节往往要找画工、工匠专门定制剪纸。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是毓兴村的翰林路家。在西安美术学院程征先生、何建农先生的剪纸收藏中都可以看到路家剪纸。

路家三世翰林分别是路德、路德子路慎庄、路德侄孙路垣。在三世翰林中路德名冠其首,周至县的文庙当中还立有路德翰林院分户部主司的位置。路德的父亲路元锡是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本科举人,曾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河北藁城、新乐、赞皇、良乡等县任知县,嘉庆八年(1803)返回周至。坐落在现在的终南镇毓兴村的路翰林故居应该就是路元锡当时修建的,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二层古建筑雕梁画栋,尤其是花格窗棂细密交错、变化多端,形制较一般民宅复杂精致,可以遥想见当年的气派。

路德的后人大多走出周至,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有中国台湾支系、美国支系,而他的长兄路朝的后人则大多留守故里。路宅现已分为三个院子,居住的是路朝的后人路延社、路延顺、路延恕。东院路延顺,媳妇谢竹凤,收藏的剪纸相当丰富,尤其是一些尺寸较小的窗花非常精美(图3)。

西院路延恕,配蒲氏(蒲玉花)。路延恕的母亲葛雁留存有近百幅清代刺绣花样、剪纸样。蒲玉花的女儿路晓春,小名绵绵,喜爱秦腔,热爱剪纸。1978年,周至县文化馆征集了路晓春的剪纸百余幅,先后由成阳地区艺术馆和陕西省艺术馆收藏(图4)。

路延顺的父亲路逊是当年堡子里唯一的画匠,那些尺寸较小的精美窗花应该就是路逊专门依据自家的窗棂尺寸起稿剪制的。家住周至县楼观镇鹿马村的剪纸巧手吕孔雀,她的母亲路凤英也是路家的后人,虽然家谱中未见记载。吕孔雀就曾经提到舅爷过去是个老匠人,会做人(塑像)、金头银女、画房(装饰房子的绘画)、画庙(绘制庙画)等等,应该就是路逊。路家稿的戏曲剪纸含蓄中充溢着文雅质朴的气息,通过单纯朴素的线条穿插和块面组合产生出灵秀古朴的风格,在四乡流传,影响深远(图5)。

与正统艺术、文人艺术相对近距离的接触,使得民间画工获得了某种审美优越感,工细、华丽的纹饰与雅致的格调成为其主要的艺术着眼点,在古朴精到的细窗花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见到的多数细窗花应该都是由专门的画工、工匠创稿,经过具有高超剪纸造诣的妇女加工而成的剪纸作品。

二、粗窗花

粗窗花主要指笔绘上色的窗花。粗窗花的制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剪形,粗窗花主要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将白色素纸或麻纸剪出简略的样子,使形象初具形态,也就是采用大块的“面”来勾勒形象,具有剪影的视觉效果,造型浑厚饱满,内部的结构线简洁概括,正可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说起来在刀法上,粗窗花和细窗花颇有点传统绘画中常讲的疏体与密体之别。

第二步上色,即在白色素窗花上手绘上色,成品即彩色粗窗花。上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张毛笔勾绘,描画出剪影轮廓中的具体细节特征。染料通常使用水性的、染布用的品色,有品红、品黄、品绿等,也有采用旧时照相馆里为黑白照片上色时使用的上色纸,用毛笔蘸上水从染相的色纸上取色,色彩不仅纯度和鲜艳度高,而且透明度好,上色均匀,没有笔触的叠加阴影,绘制时用笔轻松自如。还可以蘸金粉涂绘在枝干、茎叶部分,显得富丽堂皇。另一种是多张点染上色,也叫混染。点染的效果水色淋漓,不同部位笔触的色彩之间产生撞色、晕化,色彩衔接自然,有偶然随机的渗润效果,形成浓淡变化丰富多彩的效果,颜色变化微妙而丰富。

染绘的手法常常结合使用,大块面的色彩涂染以后再用毛笔勾画。勾画时注重细节,如人物的五官、头发、服饰等。勾画的笔触、色彩与精巧熟练的刀工集中融合在同一件剪纸作品上,别有一番韵味。

粗窗花通常采用一种现今早已不再生产的手工纸剪制,这种纸张软而薄,不反光,柔韧性好,和云丹纸的质感相似,比糊窗户的白山纸纤维细腻,不易松散变形。由于粗窗花二次加工的特点,为图省事,村民家里往往一次性剪出大量的白色粗窗花底子,到新年前再根据需要取出一部分上色,所以平常随时都保存有一沓沓的白色素窗花半成品待用。而完成上色的粗窗花成品在使用后往往任其剥落,不像细窗花一样得到相对完整的成品保留与呈现(图6)。

1.蔚县剪纸的影响

这种上色的粗窗花,在关中剪纸中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其出处有一种猜想,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路元锡的夫人赵氏(乾隆二十六年,即1761年,路元锡原配夫人韩氏过世,后又续娶),从河北带回一批刺绣花样和染色窗花,直接影响到周至粗窗花的形成。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陈山桥先生、西安市文管所刘合心先生都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路家收藏的刺绣窗花也很多,路延顺家还保存有河北武强灯方,或许可以作为佐证。

刺绣花样与窗花底样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姊妹艺术,由于加工工艺多有相似之处,二者在造型样式与图式构成等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互相移植、嫁接,在风格上也势必产生直接的影响。河北地区最为著名蔚县剪纸,就是从当地的刺绣发展出来的剪纸样式。刺绣花样分为粗、细两种,与周至剪纸的粗窗花和细窗花的制作手法是一致的(图7)。

周至粗窗花虽然可能受到河北蔚县窗花的影响,但是在剪纸样式上与蔚县窗花并无雷同,在工艺手法上也不尽相同。蔚县剪纸特点是作坊式批量生产,一般是用五十张左右的粉连纸订好放进水里浸透后拿出晒干、刻制,晾干后用毛笔蘸白酒调制颜色快速点染,由于酒精渗透性强,可以同时快速染很多张。周至剪纸则多是个人使用,而不是作坊生产性质的,所以多采用如同传统细窗花那样的5~8枚合剪,然后单独上色的手法,在刻制和彩绘风格上明显受到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样式和风格。

将蔚县剪纸与周至剪纸对比之后,可以看出,蔚县剪纸以绘为主,而周至剪纸糅合了更多细窗花常用的阳剪的手法,尤其是人物脸部的刻画多取侧面,以阳剪突出眉眼,其余空白,既衬托出人物脸庞轮廓,又与身体服装的繁复纹饰或大块面的阴剪形成对比,使形象显得更加灵动活泼。以《杨家将》戏曲人物剪纸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差异(图8)。

这种特点显示出粗窗花与周至当地的细窗花和皮影刻绘风格的之间的关联。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与当地注重剪工的细窗花相对应的、粗剪着色的粗窗花品种。

2.细窗花的简略版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大部分普通平民人家粗窗花多、细窗花少,有些甚至只有花鸟器物类形象相对简单的粗窗花,戏曲人物也很少见。究其原因,细窗花不仅用纸考究,而且要用小剪刀细致地掏剪,当地人说太“蔫”,就是太慢的意思,费时费力。粗窗花形象粗略,如果是戏曲窗花就是剪个“粗人人”(当地方言),对于工艺的要求较低,比单独剪制的速度明显加快,不仅省时省力,也加强了可操作性。

粗窗花当中大部分是基于实用的便利而经过改造的细窗花的简略版。“简略”的手法一般有两种:其一为造型简化,即只注重整体造型的阴剪,阳剪的细节刻画随机省略,留待手绘上色;其二为线条粗化,即将细窗花的细腻阳线剪粗,有着化阳剪为阴剪之效。例如戏曲人物粗窗花,头部、面部基本不变,为阳剪,身体部分常用阴剪。面部线条粗犷,显得非常突兀,出现近似阴剪但是又去底的效果,其实就是脸庞轮廓线粗化的结果。也有的干脆将粗略的造型底样用色纸剪出直接使用,甚至直接用手撕出大略的轮廓外形(图9)。

粗窗花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细窗花风格的变异,也是粗细之名的由来。细窗花与粗窗花相互影响、转化,粗窗花在过度简略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粗得几乎没谱没样了的情况,当地人讲太“蛮”了,于是手巧的人又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把它酌情“修一修”,因此,二者不可能被绝对地隔离和区分,显示出异常丰富的生存状态。

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同样一幅套印半成品,在后期手工彩绘上,由于艺人笔法不同,可以画出笔法细腻的“细活”和挥洒粗放的“粗活”。这种粗细并存的剪纸品种也可能是受到河北地区这种民间美术工艺手法的影响,同时也是民间图式在自身发展传播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形式。

3.当地皮影刻绘艺术的影响

同属于刻镂艺术的皮影艺术与剪纸艺术的风格直接相关。传统的皮影造型有板有眼,其高度成熟的造型程式对当地戏曲剪纸的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周至窗花的戏曲人物形象确实可以看到相应的表现。

陕西皮影分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东路皮影以华县、大荔、澄城一带的作品为代表,形体较小巧,刻工纤细精美,色彩富丽;西路皮影以凤翔、岐山、礼泉一带的作品为代表,形体较大,彪悍有力,刻工相当讲究刀路的劲道。周至、户县、眉县一带流行的戏曲风格“周至腔”属于“西路秦腔”,周至皮影也属西路,形象较之东路雄劲有力。

周至戏曲人物窗花深受当地皮影造型的影响,外形轮廓多采用直线,刀法洗练,风格浑厚挺拔,具有劲朗刚毅的气质。造型方正对称,关节处多保留了皮影的块面结构,转折方硬,分明有力,动态强烈夸张。同时吸收了皮影艺术的样式化造型手段,多采用正侧面造型,脸部勾画突出夸张眼眉,有阴剪也有阳剪。皮影纹样结构简中有繁、疏里透密,使用了大量精致细腻的纹样处理,特别是在衣袍图案的刻画上,刀路粗中有细、拙中带巧,连环绵密,一丝不苟。周至戏曲人物剪纸比皮影形象尺寸要小很多,纹饰相对简略。

粗窗花上色也有着相当的规范,显出成熟的色彩语言程式。戏曲窗花上色讲究软硬、阴阳的搭配协调,同时配合戏曲情节氛围、角色的身份扮相等色彩程式着色,人物形象鲜明。上色后的剪纸形象贴在白色窗户纸上,犹如挂在皮影戏的“亮子”(皮影戏舞台正面搭的用白布做的影幕)上面的皮影,在室外光的映照下色彩斑斓明丽,异常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图10)。

周至窗花还有一种特有的拼贴恒花剪纸,又称套色贴花、分色剪纸。馒花剪纸是将不同色彩的纸张叠加在一起分部位铰出物体的形象,然后将部件通过色彩调换拼贴在一起组成完整的剪纸形象,具有五彩缤纷、热闹喜气的艺术效果,多用于表现花卉。“垣”为堆积之意,与恒版木刻印刷的工艺原理相通,当地人也称为“斗花”,取其争奇斗艳的意思。斗花讲究“随类赋彩”,红花绿叶这样的事物固有色的直接对应,却呈现出一种非真实的装饰趣味,通过色彩的均分与对比呼应引起视觉上的顾盼生姿,耐人寻味,可以看到细窗花和粗窗花的一种结合形态(图11)。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第4篇

1、剪窗花的步骤

1.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1.2、构图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

1.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

1.4、色彩单纯、明快: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1.5、刀法要稳、准、巧。

2、窗花怎么贴好看

2.1、把窗花裁成与所贴的窗户略大一点(窗大、可分段噢)。

2.2、用面盆放上清水,再倒入一点洗衣粉,搅拌均匀。

2.3、把窗花放进面盆里侵湿。

2.4、把侵湿的窗花,放在所贴的玻璃上。

2.5、用塑料刮板,把窗花慢慢地向四周刮开,很好刮的,因水里有洗衣粉,很滑的。

2.6、刮平整后,请不要动它。

2.7、等它干透后,用美工刀片把四周多余的窗花去掉。

3、剪窗花的意义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剪纸的种类

1、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2、又因为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简单窗花剪纸范文第5篇

一、剪纸艺术的渊源

中国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发展,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的一支。民间剪纸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民俗活动为民间剪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舞台。由于封建经济基础未变,民间文化观念没变,民俗节日仍然存在,虽千百次的改朝换代,民间剪纸仍在传承中获得发展。民间剪纸以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造型单纯、简练、富有装饰性,形式自然、淳朴、夸张具有东方民族的品格。它别于高雅淡素的中国文人美术,也不同于严谨造型和斑斓色彩的西洋美术。它是按照民间自身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以意象的自我理解的美的观念来造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愿望。

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例如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都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我国民间也经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见右图)、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的剪纸。

二、对中国剪纸艺术认识和应用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拟人物像和人像,与逝去的人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大多是应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人们最常见的是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叫做窗花。人们逢年过节在窗户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在结婚等喜庆的日子,人们也会贴上祝福的窗花,以示吉祥、幸福。窗花的形式很多,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剪纸艺术造型简洁概括,通过平面简单的图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之处并不是无生命的自然形态的装饰变形,而是有生命的观念的装饰变形。剪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渗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纤巧成天的意趣,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如今,剪纸艺术早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艺术的广阔天地,如包装设计、邮票设计、影视等个方面都有民间剪纸的身影,透出独特的清新淳朴的气息。民间剪纸的造型蕴含着东方基本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可以使现代动画艺术设计的内涵得以升华。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寓意性成了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剪纸最先普及在民间,当时人们为了驱邪、祁福,多把剪纸作为寄托。在色彩上,剪纸要求明快鲜艳,对比强烈。依据年节的要求,单色剪纸则是夸张的红色和绿色(见右图),如需组合则按趋吉避凶的观念采用五行生五色的方法,遇到丧白事则多用素色,如白、蓝、银、紫等。

中国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外,很多作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咸阳市一位剪纸艺术家巧妙地把剪纸艺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结合起来,精心创作出《纸上奥运》系列作品,还被确定为奥运会指定礼品。

三、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中国民间剪纸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形态、形式及内容的变化,但其根本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却是相对稳定并伴随时展而传承的,其内在规律是可以把握确证的。

(一)以意象和自我理解的美来造型:艺术起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艺术最初是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之中萌发的。民间剪纸是广大人民的艺术,它是土生土长在民间的,汲取民间文化精髓,传播民间文化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是中国老百姓观察、比附,寓物表意常用的思维方式。

(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在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美育中,在一定时期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中形成、发展起来,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人对事物美的认识,选择和评价。既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对象审美特性的制约,又受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艺术素养以及社会习俗、时代风尚乃至个人气质、性格、特定情绪的制约。中国民间剪纸的广泛流传有赖于它民众基础,剪纸作品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劳动民众普遍接受。

如今的剪纸品种繁多,制作方式各异,但最为原生态的剪纸方式还是一把剪刀,一张纸,不用画稿的“随心剪”。这种剪纸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方法,不论有没有美术基础,会不会画稿,只要能拿剪刀,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能发挥各自的艺术潜能剪出心中美丽的图画,这种剪纸叫“脱稿剪纸”(见上图)。剪纸艺术家郭秀丽多年潜心钻研“脱稿剪纸”,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就,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和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剪纸回归。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本体的形式美

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包含观念和想象的成分。形式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物、社会物和艺术之中,是事物外在形、声、色及其内在的组合结构的美,是各种要素和谐完整地组织建构并给人以美感。我们把民间剪纸形式美归为以下几点:简练美、团块整体美、图案化组合的综合美、稚拙美、符号美、完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