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试测评

考试测评

考试测评

考试测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 体育测试 成绩 评析

青海省体育加试是根据“青海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中的考试要求与评分标准对考生进行考试。 体育加试的径赛项目使用手动计时器对其进行计时,而田赛项目则采用人工测量 。体育加试成绩数据是作者从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获取,分析青海省2007体育加试基本情况,对青海省体育加试考生进行全面了解,并试图发现体育加试过程中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我省高考体育测试工作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 年我省实际参加高考体育测试的考生共 635 人,比去年增加了268人,增长36.6% (报名人数732人,缺考97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SPSS统计分析对 2007 年青海省体育高考测试数据库中的报考人数、性别及测试成绩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和近年青海省高考体育测试数据库进行比较。

2结果分析

2.1青海省体育加试考生报考情况分析

2.1.12007年青海省报考体育人数总数为732人,其中女生为 180人,男生为552人 ,比去年增加了268人,增长36.6%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及体育相关娱乐活动的增加,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时间也增加了,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素质较好,使得近年报考体育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另外,近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方面素质要求的逐渐变高,报考体育同样增加了竞争的机会。

2.2青海省体育加试成绩的分布情况

2007年青海省体育加试的办法和往年大概相同,同样是考五个身体素质项目。总分为100 分, 每项满分 20 分; 女生考试平均总分X=67.56,S = 10.365。男生的平均总分为X=68.9,S =9.672;经t检验p > 0.05 ,这说明青海省体育加试男女生考试的标准是合理的。

五项测试的区分能力一般,因为区分度值在0.27-0.55之间,区分能力最好的是女子原地推铅球D值为0.55,区分能力最差的是男子800M跑的D值为0.27。五项测试的难度在0.15-0.24之间,其难度相对较小,男女难度相对大的是立定跳远,男女P值为0.24,难度最小是女子100M跑和男子原地推铅球。为何如此,笔者觉得: 从1986年开始青海省体育高考身体素质考试项目一直就是这五项,多数考生为应付考试,单独在这五项上下苦功夫,导致考试的难度降低,考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体育专业的考生高考时文化课水平要求较低,许多考生看考好学校无望,文化课又还可以就“半路出家”,转为训练体育能让自己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是极其有利的,可是也有一些弊病,专业素质较差的考生,在专业素质方面是个严峻的考验。

反映考生力量素质的项目是原地推铅球项目,女生为11.32,男生平均得分为11.5,通过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差异p

反映考生速度耐力的项目是800Μ项目,女生为11.2,男生平均得分为12.63,采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差异p

反映考生速度素质的重要项目是100Μ跑项目,女生为12.65,男生平均得分为10.51,通过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差异p

反映考生灵敏素质的重要项目是5Μ三向折回跑项目,男生平均得分为6.87,女生为13.69,通过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差异p

3小结

3.1小结

(1)作为考试评分标准,男女生成绩得分不应该有显著差异,但是同类素质项目男女生在成绩上有显著差异。

(2)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可以通过五项素质代表各自素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考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来,这些指标作为测试身体素质的是有效的。

(3)考试采用了人工计时和测量,对考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有一定影响,而且人工计时和测量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人力,重点是有些人为因素不能有效排除,从而使得考试的精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影响较大。

(4)青海省高考体育加试从 1986 年开始将全体考生集中在一个点,从考试总分统计结果表明,成绩的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通过t 检验男女生的总成绩平均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女生的5项素质总分均值和专项成绩均值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刘涛等. 体育统计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36.

考试测评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测评;机制

一、电力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想更好地履行责任,完成使命,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建设,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培养选拔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

事实上,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进步,电力企业在人才素质培养上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不仅仅表现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人才的测评选拔方面,急需全面、科学、与时俱进的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随着人才素质要求多元化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如何科学分析人才能力,对应岗位选拔优秀人才,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电力企业人事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二、电力企业现有人才测评机制的现状

人才测评是指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主要用于精准选才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人才测评兴起于20世纪的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国家公务员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选拔广泛运用了人才测评方法。电力企业的人才测评开始的时间较晚,主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测评技术选拔人才,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电力企业的人才测评技术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测评技术落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测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测评技术多是采用量表测评法,而这种技术在我国电力企业当中也是实行了多个年头。就电力企业自身而言,其所建立的量表多是借鉴国外成型的测评量表,而忽视了结合自身情况对量表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最重视的在人才测评量表市场上以国外成型量表居多。这种传统的量表测评技术目前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也即国外量表的使用背景很难与国内市场情景相联系,并且有研究表明国外量表在国内公民测评的使用效果不是很好。第二,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环节不够完善。时代的进步使得相关组织逐步认识到测评当中所涉及到的素质特征等因素也应不断进行完善,因此纷纷投入到相关的测评技术创新当中。目前这些新技术的创新在国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使用市场,并且从测评步骤、评价指标、测评环境等各个环节都已构建成熟。然而,国内对于测评新技术的实践应用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其次,缺乏专业的测评人员。现代人才测评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尤其是具备心理测量学知识。在国外,企业人才测评技术的操作必须是由专业人士来完成,并对结果给以建设性的解释和说明。然而,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从事企业人才测评工作的队伍中虽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测评人员,但总的来说,专业性人才太少,尤其是缺少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

最后,对各类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均衡。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对从事一线工作的工人及管理者较为重视,而对于从事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则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容易造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电力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未能及时更新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容易对工作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优秀的企业会用最先进的手段进行人事管理,借以吸引优秀人才,优化队伍内部结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在当前电力企业中,人事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相差较远,人事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较为缺乏,技术人员也欠缺人事管理经验。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只懂技术不懂人事管理,二是只懂人事管理却不懂技术。技术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结合,不能发挥两者的合力。并且,激励制度及晋升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更加导致了人才流失,极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电力企业人才测评体系的建构机制

针对以上目前电力企业人才评价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力构建电力企业人才测评体系。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完善人才测评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在人才测评机制中,评审环节被给予了过高的重视,而考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鉴于该问题,应着力建立评审、考核两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层次化,不再拘泥于考查人才的单方面能力,而是更注重对综合素质的考查。与此同时,要充分关注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另外,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核心。对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求电力企业人事部门相关人员充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电力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相关经验,并与电力企业自身情况及中国情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为电力企业带来适合自身长远发展战略的人才;另一方面,努力构建电力企业自身的人力培养模式,从而对电力企业已有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确保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企业文化及所需技能相融合。另外,这种培训也应在科学原则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分类培训。

第二,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考查。着力提高社会认可度,积极开展人才评价工作。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来说,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电力企业工作就将永远停留在简单重复的阶段。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知识,才能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工作上的创新。因此,必须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考查。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考量(李志刚,2008)。当然,在掌握了专业知识以后,还应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力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当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终身教育是大势所趋。而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影响了知识的更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年龄梯次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为电力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并且,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邀请资深专家进行授课,拓宽学员知识面,提升学员的专业水平。

考试测评范文第3篇

一、立足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也就是学和用结合的体现,更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体现,所以,汉语拼音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就在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汉语拼音的评价有这样一段话: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汉语拼音教学的测评着眼点是汉语拼音能力而不是汉语拼音知识。能力靠培养,靠在教学过程中养成,靠平时的语文实践──说普通话和认读汉字,所以应着重考察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力,纠正地方音的能力。

二、把握口试,辅以笔试

汉语拼音的总目标是: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所以,我们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口试为主,笔试为辅,既做“语言上的巨人”,又不做“行动上的矮子”,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达到全面提高汉语拼音能力的目的。根据课标精神,研究出两份测评标准,体现以下特色:

(一)科学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定位测评高度

课程标准中对于汉语拼音的目标定位合理,相对以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我们认为两份测评卷中的每一项内容,均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没有拔高。首先,从内容上看,只侧重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正确读写,难易适度;其次,从形式上看,由读写声母、韵母到音节,由看图画读音节到想一想读音节,结构安排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次分明,极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测评状态。

(二)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根据学生身心及年龄特征,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所以,我们的测评也应从这儿入手,一改以前固有的样式,而是趣字当头,趣意盎然。

首先,充满人文气息的商量性的鼓励性的要求,如同良师温馨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入孩子们的心中,激起兴趣,调动参与,使之积极投入测评之中。听,“你能把下面字母正确、工整地写在四线格中吗?认真写吧!”谁会不认真?“下面的声母我们都学过,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又快又准确。”还有比这更坚定的信心吗?“你能正确、响亮地读出下面的韵母吗?你一定行!”多富有激励性!“咦!整体认读音节都哪儿去啦?”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考试测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评价功能;命题特色;备考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设选修测试科目2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1门。考生选定的2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5门为必修测试科目。

未将化学选择为“选修测试科目”的高二学生参加每年3月举行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部分教师盲目定位教学目标,随意扩大复习范围的做法无端增大了学生的备考负担和压力。这种违背考试规律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强化考试研究、优化复习备考策略加以矫正。

1、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评价功能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命题依据,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对应试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采用A、B、C、D四级等级评价,获C级(≥60分)以上等级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获得A等级(≥90分)享受在高考总分中加1分的奖励。具备“达标检测”与“优生筛选”的双重评价功能。

2、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命题特色

为检测是否达标,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主要考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试题的覆盖面广;为有效筛选“优生”,部分试题兼顾甄别学生的学科能力,试题的综合性强。

2.1 恪守测试说明要求,命题风格成熟鲜明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命题恪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试卷的结构和难度设置等命题风格成熟,特色鲜明,如表1所示。

2.2 核心概念反复考查,注重体现公平原则

核心概念反复考查。分类思想、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号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实验的综合计算等16个测试热点覆盖了选择题的考查方向。

注重体现公平原则。“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并行,同一教学主题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素材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对知识点的考查“求同避异”,弱化教材版本不同导致的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

2.3 顺应不同评价标准,试题难度两极分化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为顺应“达标检测”和“优生筛选”的双重评价功能,试题难度的设置呈现两极分化现象。70%的基础题指向单一,不转弯子,不设陷阱,考查基本化学素养是否达标;10%的能力题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形式新颖,借助全面考查学科能力遴选优秀学生。基础题与能力题的难度反差巨大,具体示例见表2。

3、备考复习的误区评析

3.1 要求超标,人为加重备考负担

备考复习是为了有效应试,“以考定教”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关键。然而内容超范围,难度超标准却是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备考复习中普通存在的现象。

超标备考在地级市的模拟测试卷中时有发生(见表3),在教辅资料和校本练习中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折射出一线教师对考试研究的缺失,降低了备考的针对性,人为加重了学生的备考负担。

3.2 定位盲目,备考复习高耗低效

新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同一班级的学生化学学科基础及能力差异很大。基础薄弱、兴趣淡薄的学生,以“过C”为目标,基础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以“达A”为追求。部分教师不做学情分析,盲目追逐高考总分加1分的奖励,加上分层教学措施不力,备考复习游走于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之间,顾此失彼,高耗低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3 规范不力,部分学生眼高手低

备考复习忽视系统规范的训练,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学科知识支离破碎,书面表达漏洞百出。在2012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中,部分考生出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分辨不清,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区分不清;方程式不配平,杜撰出Cu与HCI、Fe与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氢氧化铝的化学式写成“AIOH3”、碳酸钠的化学式写成“NaCO3”等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的低级错误。

4、备考策略的优化措施

4.1 正确解读测试说明,准确定位备考范围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既是规范命题的权威纲领,又是备考复习的重要指南。深度解读测试说明,有助于准确定位备考范围。表4为考点“分散系”的测试说明及其解读。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承载着命题专家对测试说明的准确解读,对于一些测试说明表述比较笼统的考点,可结合对该考点的试题研究,界定复习范围,并通过试题研究摸清考点测试难度,准确把握备考的深度。表5、表6分别为针对“原电池”考点测试角度和试题难度的分析。

4.2 客观结合具体学情,合理制定备考目标

“过C”与“达A”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天壤之别。备考复习前,用上一年的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做一次前测,通过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备考目标,选择相应的备考策略。

以“过C”为目标的复习策略:紧扣热点,夯实基础,在知识点上做减法。

做好70%的基础题是“过C”的关键,以近年的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题为参照,紧扣基础题的测试热点,逐一夯实基础知识;对照测试说明,合理扬弃超标内容,科学减轻备考负担。

从表7可见,试题24A始终以“营养与健康”、“材料与环境”等《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为测试目标。测试说明中未作要求的“葡萄糖的结构及其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Vc的分子结构”、“阿司匹林与青霉氨基酸的结构”、“水在人体中的作用”、“食物的酸碱性”、“新型合金”、“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复合材料”等知识点在复习时可淡化处理。

以“达A”为目标的复习策略:提升素养,杜绝失误,在能力点上做加法。表8为近四年能力题中对素养和能力的要求。

基础题、中档题零失误,是“达A”的前提。通过“信息有效提取”、“实验探究方法”、“化学图像解读”、“工艺流程分析”、“表格数据处理”,“守恒观念应用”等专题训练从能力点上做好加法,是成功“达A”的保障。

4.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备考复习效率

激发备考兴趣,改进学习方法,稳定应试心理是提高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备考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

4.3.1 多渠道发掘,增强备考形式的趣味性

容量大,遗忘率高是备考元素化合物知识面临的主要困难。采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强化实验教学,归纳化学反应的规律,建构物质转化的关系网,凸显典型物质的特征性质、特殊用途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反应等多种形式,增强备考形式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敏锐捕捉25题框图推断的“题眼”。

4.3.2 多角度指导,提高备考方法的科学性

依据备考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切的备考方法。表9为2009、2010两年考点“反应热”备考方法的比较。

化学基础理论应强化理解,把握核心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化学基本事实需运用分类、归纳、比较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化学反应现象可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形象记忆;化学用语的表达要通过反复训练,逐步规范。

4.3.3 多途径调适,提升备考心理的稳定性

稳定的应试心理,是学生正常发挥的根本保证。

督促自主纠错。针对练习中暴露的问题,督促学生用自纠和互纠的方式、对错误进行深刻反思,让他们在查漏补缺、提高认识的同时又能真切感受到自身进步。

深度解读试题。结合备考的薄弱环节遴选经典试题,通过点评对试题的考查内容、难度设置、能力要求和典型错误进行解密,消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

鼓励模拟命题。教师按不同题型提供相关命题素材(考点,情境素材,该考点以往考查角度的统计),鼓励学生站在命题的高度,深化对基础题考点知识的领悟,并通过交流与点评缓解对能力题考查方式的畏惧,提升备考心理的稳定性。

考试测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口语测试;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s under way,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speaking ability. It is worthwhi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way to test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the end of a term in order to serve and promote teach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oral English term-test, and points out the approach to grading should be the integr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Furthermore,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key factors in summ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oral English tes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evaluation

1.引 言

在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听说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口语教学成为了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大院校纷纷专门开设口语这门课程。这反映了社会之所需,时代之所趋,学生之所求。自从1999年5月大学英语开始在八个重点院校试点口试到今天,改革后的四、六级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大纲中“语言测试应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的要求。考试的目标不仅把语言看成一种知识体系来测量而且也强调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考查。对于CET-SET(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更是如此。随着CET口语测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院校的口语测试的实施也在进行中。目前,据笔者所知,一般院校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组织口语测试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口语成绩的评定带有很大的任意性,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另外,关于测试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多涉及大规模的测试,对于与一线教学有关的校内阶段性成绩测试或诊断性测试研究方面的论述甚少。本文将讨论校内英语口语测试的定位,以及如何科学公正地考察学生的口语成绩。

2.校内英语口语测试的定位

教、学和评估三者的结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英语口试是语言交际能力测试的重要手段,考查的是学习者运用英语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口头工具的表现。它通过“说”这一言语行为测量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校内英语口语测试,有别于大规模的CET-SET。校内英语口语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全国统考。学生口语测试的学期成绩模块应该是形成性评估模块与终结性评估模块的有机结合。

形成性评估建立在正式和非正式评估方式之上,具有持续性特点,与诊断性测验直接相关。教师采用该评估方式作为正常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部分,以便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形成性评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活动过程的连续性、多样性。通过测试,教师可以迅速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作出判断,及时对教学内容予以调控。通过测试,学习者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终结性评估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针对某一课程进行的评估,它提供信息说明学生所学多少,比如,就测验结果得出的学生掌握状况和熟练程度。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终结性评价考察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者用于证明和选拔的。CET-SET属于终结性测试,学生口语测试的学期成绩模块中的一部分也应该包含着终结性评估模块。

3.形成性评估模块

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大多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估。不可否认,通过该方式,教师能从某些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及时的分析和解决。相反,形成性评估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等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形成性评估可以使学生脚踏实地实现一个个分目标,可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作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已有能力、欠缺和学习需求,看他们是否能够就某些交流性主题或交往场面、情景进行合适的表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诊断,以利于他们的后续学习。

形成性评估有利于全面整体性地评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主观性极强的终结性口语测试;在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教学活动的症结,及时调整教学。所以,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它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形成性评估的形式灵活多变,呈现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画面。该画面是具有动态性,不仅教师能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学生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取得的成就。它与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密切相关;可以是分散式也可以是集中式;可以是团队进行,也可以个别评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值日生汇报或一至两组对话表演小剧的不同角色替换进行;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如记者采访,英语购物等形式进行,目的是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口语教学评测的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兴趣,树立自信心,为大胆说英语打好基础。

形成性评估可以把学生的外在压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学生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评测全过程,变被测为自测。从根本上、客观上把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性。在经常有准备的口语教学评测中,学生接受口语评测的心理负担减轻了,胆量也增大了。口语评测本身变成了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再学习的过程。使语言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这种形成性的口语评测的实施也切实为终结性口语评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形成性评估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更是学生自身的一次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随着语言教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发展,形成性评估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评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对将来英语口语教学,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4.终结性测试模块

作为语言教学的工具,测试必须作为系统化、科学化。在各种语言测试中,口语能力的测试是困难的、复杂的。只有在准备、组织、评定等方面作周密而细致的工作,才能使测试结果具有信度和效度。由于口语测试本身带有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机变化性,测试过程又隐含一些不稳定因素:被测试对象的心理状态、测试者的主观任意性、测试内容的模测试方法及其外界干扰等,这些都会因此影响测试的信度与效度。信度和效度正是科学的语言测试的两个根本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度,才达到了语言测试的目标。从测试的结果、目标来看,语言测试涉及三大部分:测试结果、所测试的行为和目标能力。测试结果和所测试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测试的可靠性或可信程度,即信度,它表现为测试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所测试的行为和目标能力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测试的有效程度或正确程度,即效度。

口语测试的包括四个关键环节:被试、任务、考官和评分标准。口语测试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真正体现口语测试的价值。

4.1 被试

考试对被测试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口语测试需要面对面地交谈和即时表达,对考生来说,心理紧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测试形式。有时进行测试,教师的一言一举,甚至一个表情或语调的变化都会给被测试者造成一种无形的焦虑,影响测试的进行,也影响测试的信度。所以,每一位测试教师都应了解考生的个体差异,尽量使考生消除紧张状态。

转贴于 4.2 任务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口语考试要准确地反映口语交际的能力。设计口语考试应达到考虑以下因素:

(1)提供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交际场景。

(2)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交互性。

(3)测试的出发点是提供或获取信息,非语言形式。

校内口语测试的指导思想应该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要求的目标和方向一致。口语表达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较高要求的英语口语能力标准是: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口试的目标必须与此相一致,把考查目标能力,即检测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测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并依此制定考试大纲。

试题设计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测试指导思想的载体,其内容是否能体现测试的指导思想,是测试效度的保证。因此,试题设计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设计的每一部分,都从考点、素材、题型、命题四个角度来谈。其基本思路是这样的:设计试卷时首先应该确定各部分需考查的内容,考查内容要覆盖学科的主干内容, 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为考查到这些内容应该选择一些恰当的材料,选取适合不同测试情景的题型,最后则是筛选出能够测试目标的试题。

4.3 考官

在测试的场所中,考官不仅仅是考官,还是引导者、促进者,考试场所应是一个双向的语言交流场所,考生能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进行交流。语言测试的非自然性因素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再现,测试的效度就能得到保证。在测试中, 摆在考官面前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营造一个互动的、宽松的会话环境和气氛,让考生放下包袱,自如地发挥真实水平。考官的提问用语要自然简洁、口语化、准确无误。如果有可能的话,可由二位考官或多位考官参加测评。由多位考官参加评分可提高评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不同评分者的评分标准也会影响测试的信度,这就要求考官与考官之间保持评分一致,也要求同一个考官自身保持前后评分一致。如果同一考官测试前后所持的标准不一致,或不同的考官之间使用不同的评分标准,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测试的可靠性。

如何做到考官与考官之间保持评分一致,这可能需要口试考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的培训可达到标准化,从而避免考官语言的难度和提问的焦点出现偏差,确保所有考生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待遇。考官的语言表达的方式应被严格控制,以确保考生以同样的方式接受同样难度的提问。

4.4 评判的标准

如前所述,口语测试是主观型测试,对测试结果的评分需要评分人员的主观判断并受评分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口语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统一的评分标准。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况,可以采用两种常用的评分方法:整体评分法和分解评分法。保证测试的评分标准的稳定和一致,可采取制订统一的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或分解评分法(analytic scoring)与主观性较强的整体评分法(holistic scoring)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整体评分是总体的印象分,可从语言知识,连贯性,完成任务的优劣,交际方式恰当与否等角度来考察;分解评分标准可从语法与词汇、语音和互动交际等方面分项打分。这样细化评分标准,对评判不同分数段提供细致而周密的规定,可以使评分有具体的尺度,考官在评分时能有据可依、有据可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可正确处理好“宽”与“严”、精确与模糊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考官评分的主观性,而保证测试的信度。

5.结 语

考试如同指挥棒,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测试的任务则是正确评价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设计科学、合理,会对教学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大中院校的学生口语的现状不容乐观,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测试的系统化,尤其是与教学更为紧密相关的校内英语口语测试。

参考文献

[1] Bachman,L.F. 1996.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盖莲香. 关于外语口试中教师话语行为中的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6): 82—87.

[3] 郭晓梅. 论英语口语测试中的交际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5):294—296.

[4] 魏薇.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形成性评价[J]. 文教资料, 2005, (24):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