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抒情诗朗诵

抒情诗朗诵

抒情诗朗诵

抒情诗朗诵范文第1篇

男:诗歌是我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女:诗歌是我国的文明的精神支柱

男:正是因为有了诗歌,才有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对历史的感慨。

女:才有了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中战士守边防的悲壮与忧伤。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中,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男:今天,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那么,就让这快乐响彻云宵吧。

女:陈捷,你知道吗?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女:我当然知道,就如《出塞一样》,作者以诗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仇恨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劳获、陈捷、朱朗晴、李煜涛、冯朗荣、周钧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出塞》,希望你们能从中体会到边防战士们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情感。

男:让我闪一直来感受吧。

男:人未还。战争是多么残酷,诗人用真切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体现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诗是如此裸露地展现了自己。

女:的确,接下来,陈麒名、林文静、黄子谦、戴健锋一组同学将描写春夏秋冬的四首诗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来自四季的感受吧。有请

女:多美的意境啊!四季真 。)好!我们知道,描写四季的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

男:接下来,请曹雪华和陈颖茹朗诵现代诗《秋》

女:用农民的喜悦体现秋的生动,多妙的方法!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田野收割图,好和-谐啊!

男:对!现代诗是那么自由,然而却如此美好,周哲和郑立言黎乐怡、阙乔爱、陈家恩、陈麒名、朱恩霖也准备了一组《四季诗》,就请她们上台表演吧!

女:在古诗的世界里,友谊诗也占其大部分,有请朱恩霖与陈麒名朗诵一首《赠汪伦》

男:以景衬托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关怀,诗人多聪明!

女:对啊!友谊是珍贵的,我们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友谊喔。接下来,请梁倩雯,刘兴禺,周芷晴朗诵《太阳的话》

女:好可爱的太阳啊!相信你们通过这首诗一定会更加喜欢太阳吧。

男:好一轮太阳,现在,月亮升上了天空了,看见了吗?有请徐振超、骆子扬、李浚彪等同学带来的中秋组诗。

女:诗歌,让我们陶醉

男:诗歌,让我们震撼

合:诗歌,让我们思想升华

男:诗歌的余韵,在我们心中回荡

男: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女: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领悟到了人们诗歌的美好

男:让我们在诗海拾贝

女:让我们步入诗歌的殿堂

男:让我们记住今天,并用我们的笔描绘明天,愿我们在诗歌里茁壮成长

抒情诗朗诵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81―01

读书的方式有朗诵、默读、还有朗读(笔者将“朗读”有意识地改为“机读”)等等。读书的目的不一样,采用的读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为了抒感,陶冶情操,增强艺术鉴赏力,可以采用朗诵的形式;为了快速了解内容,把握文意,可以采用默读的形式。为了积累诗文,加强记忆,就应采用“机读”的方式。

如果说到“朗读”,好似大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熟悉。因为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主要的读书方式就是“朗读”。 但是笔者觉得,好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把“朗读”和“朗诵”混淆了。 因此,笔者在此自作主张地创造了一个代替“朗读”的新名词――“机读”。为什么称为“机读”呢?因为这种读书方式就像缝纫机“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地工作一样,是匀速、清楚、干脆地用普通话出声朗读文本,读书时不需要抒感,也无需有标点符号的语音停顿。“机读”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所读的文本,通过“机读”力求将所读文本记忆下来。而“朗诵”则是用普通话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将文本清晰响亮地表达出来,“朗诵”的前提是深刻透彻地把握文本内容,“朗诵”时准确地表达作品含义,抒发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为了充分地表情达意,“朗诵”时要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重音等表达手段,甚至可以采用笑语、泣诉、颤音等特殊表达手段。

其实,目前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朗读”,是介于“朗诵”和“机读”之间的一种读书方式。笔者觉得这种读书方式是不可取的。“朗读”时好似把握了“朗诵”时要求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重音等表达手段,但因为没有深刻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朗读”时未能充分表达作品含义,未能准确到位地抒发作者所流露的情感。而因为“朗读”时在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重音等表达手段,所以会占用很多时间,这很不利于记忆文本。在此,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为了积累诗文,加强记忆,就应抛弃“朗读”,改用“机读”。这种“机读”促忆的读书方式其实跟李阳推广的“疯狂英语”是一样的原理。

“机读”的目的是为了将所读的文本内容储存在大脑里,因此,“机读”时学生只要调动眼睛和耳朵来双重感知信息,并用普通话整齐、清楚、干脆、匀速地出声朗读文本,读书时不需要抒感,也不需有标点符号的语音停顿。因此,采用“机读”,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更多地朗读文本。

如何具体运用“机读”这种促忆方式呢?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机读”之前让学生进行收心、静心、定心的工作,要求学生将浮躁不定的心收回来,做深呼吸平静下来,并将心放在当下要读的文本上。《弟子规》中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说明“用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摆好正确的读书姿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其次是确定“机读”的单位记忆量, “机读”单位记忆量不能太长,一般在60-80字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20字。因此,较短的古典诗词可以一首古诗词为单位记忆量,如果是较长的文言散文,可以分段去“机读”。

第三,“机读”时以三遍为一个循环单位,学生连续“机读”三遍,教师可以用秒表计时。以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包括读题目和作者,共66个字,学生最初“机读”三遍的的时间是1分01秒25,平均大约20秒读一遍。当读熟时三遍最快的时间可达到24秒22。平均大约8秒读一遍。综合起来平均14秒读一遍。以这个速度计算,一分钟大约可以读4遍。一周下来,全班学生99%的都会背诵了。专门研究记忆规律的心理学家们反复研究的结果证明:一般人只要对记忆的内容重复读四五十遍,便可以牢固地记忆下来。因此,教师每天只要督促学生坚持用心“机读”9遍记忆的内容,一周后他们大多自然都会背诵了,教师也根本不需要再去检查。

抒情诗朗诵范文第3篇

我们举行这次诗歌朗诵会,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后人。

(1)1945年的9月3日,是要永远铭记的日子。70年前的9月3日,是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日子,是中华民族从此赢得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日子。今天,我们用诗句来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庆祝那来之不易的属于正义的胜利。现在,请王修经、兰洁老师朗诵《抗战胜利,记住这一天》。

(2)当东北三省沦陷,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流亡关外,无家可归的时候,爱国音乐家张寒晖,被这些景象深深触动,写出了满怀思乡之情、国难之痛的歌曲《松花江上》,由徐玲老师演唱,陶彩燕老师配诵。

(3)当中英文化交流学会会长刘建一、李丹阳夫妇应邀参加2014年抗战诗歌朗诵会后,转辗反侧,夜不能寐,连夜写出诗歌《1943,那滴血的一天》,由郑舒老师朗诵。

(4)1937年的寒冬,冰封大地,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苦难的中华大地,在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诗人艾青悲愤地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由陶彩燕老师朗诵。

(5)1938年,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危机时刻,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以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作比喻,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高虹老师朗诵。

(6)1937年8月,诗人胡风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为祖国而歌》,鼓舞人们拿起武器,向敌人讨还血债。张建荣老师朗诵。

(7)张自忠将军,是八年抗战中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十多个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牺牲于前线的最高将领。他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 功昭日月、气壮山河,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曾为其题词“尽忠报国”.请马春荣老师朗诵《民族英雄张自忠赋》。

(8)著名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在刑场上写下激愤豪壮的五言绝句,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请高虹老师朗诵这首将千古传唱的《就义诗》。

(9)铮铮铁骨,光照日月,为缅怀抗日殉国的民族英雄,由王晓玲老师朗诵《沁园春?咏赵登禹》。

(10)由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创作于1938年的著名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鼓舞着成千上万抗日军民与日寇决一死战。由王修经老师领唱,大家齐唱。

(11)让我们向抗日战争中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死,英勇捐躯的烈士们致敬。请张建荣老师朗诵《狼牙山抒怀》。

(12)抗日英雄陈辉,奋勇抗战,顽强拼搏,年仅二十四岁就不幸倒在硝烟血泊之中。他生前写下了长诗《为祖国而歌》。由徐玲老师朗诵。

(13)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诗人戴望舒写下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抒发了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由陶彩燕老师朗诵。

(14)1937年底,诗人田间怀着战斗的激情,写下诗篇《给战斗者》,表达了诗人与日寇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强意志。高虹老师朗诵。

(15)抗战,抗战,抗战!延安是抗战的明灯,延安是民族的希望。老舍先生用热情的笔触,歌颂了延安的新生、延安的不屈和延安的抗战行动。请马春荣老师朗诵老舍先生的《剑北篇》。

抒情诗朗诵范文第4篇

一、重视朗诵,读出节奏和韵律

诗歌精练简短、节奏分明、韵律优美、易懂易记,读起来郎朗上口,深为孩子们所喜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说过:“诗歌是知识的百宝袋,蕴藏着人类语言的珍珠……”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多朗诵,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能提高他们对小学语文的兴趣,从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要让学生朗诵诗歌,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诵,自己多朗诵几遍念准字音,整首诗歌都要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诵。

课堂上,教师先要为学生示范朗诵一两遍,使他们对整首诗歌有初步的印象,以引起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愿望。诗歌儿歌中的语音是体会作品思想感情的关键,所以朗诵要咬字清楚、语音正确、富有节奏、感情充沛、有一定的感染力。朗诵后,可以问问学生:“刚才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听到老师念了些什么?”等,引起学生的专注。 如《小小的船》一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里面大量使用叠词,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叠词处加以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就能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品读词句,悟其凝练和精美

小学语文选编的诗歌所抒发的儿童情感、盎然的儿童情趣洋溢其中,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有时候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帮助学生以点带面,理清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如赵宗宪的《蟋蟀》一诗:“蟋蟀和我捉迷藏/蟋蟀躲在墙角里/我找来找去找不到/一赌气/我就不再找 了/蟋蟀看见我变了脸/就连连叫着/我告诉你我在这里/还不行吗?”

这首诗歌描写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在这一节小诗里,“躲在墙角”“连连叫着“等词用得十分精准,既准确描绘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带着动作来朗读,并让他们谈谈对这些词的体会。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白鹅》《》等文章之后仿作小诗。

三、模仿佳作,抒发童真和童趣

打开课本,选文里的诗歌珍珠般迭现:《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太阳的话》《白桦》……小学诗歌具有纯真的童心,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韵律流畅、节奏生动,切合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文学、文字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模仿性创作,也不失为一个学习诗歌的好方法。小诗《可不可以说》是香港诗人西西的作品,立意新巧,极富童趣,笔者出示了诗歌的第一小节,并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学生听:“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一只葱/一个胡椒粉?”学生们边听边认识到这首诗歌的特别。接着,课件出示以下诗歌片段:“可不可以说/一( )飞鸟/一( )椰子一( )/一( )树/一( )太阳一( )/一( )暴雨?/可不可以说/一( ) 雨/一( )雪花/一( )银河/可不可以说……”在填空中,启发学生以游戏接龙形式自由续诗,再和原诗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品味中感受诗的灵气。

总之,小学的诗歌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科学的诗歌教学工作,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抒情诗朗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表达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从诗意、情境、情感等方面对第三学段的诗歌学习提出了要求。我们先从一节课例说起。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给予我的启发:

一、理解诗意——用自学、交流、指导的方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自然清新,平易晓畅,字面上并无过于难懂之处。因此,教师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查找工具书,初步疏通字面意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为补充和提示;再通过全班重点交流,学生质疑,互为解答;教师提问,解决重点字词,明确诗意。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并通过教师提问,对“四时”在本诗中的意思,“毕竟”“接天”“映日”“无穷”“别样”等较难理解的词意进行疏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的自然融合。

二、感受诗境——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能够在众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中独树一帜、独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拥有作为一首好诗的共性,还拥有其独特之处。朱老师选取了写景诗歌的共性与本诗的个性两个层面作为教学内容,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了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1.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画(主题为《江雪》,学生曾经学过,很容易由画勾连到诗),请学生欣赏诗;出示本诗,请学生欣赏画,并加以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有了前面观画的铺垫和提示,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全能够想象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胜景。这一教学环节富有创意和实效,通过“画中有诗”的铺垫和“诗中有画”的想象来还原画面,学生对此诗的意境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和印象。在此基础上,朱老师点明了“诗中有画”是中国很多古诗的典型特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起到了串联和整合的作用,自然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点自成“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就是不仅能够敏锐发现与捕捉自然之中常被忽略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能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悟,使他的诗总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先直抒胸臆,再具体写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教师抓住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细读和品味。“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在突出作品个性、强化诗歌感受、挖掘作品内涵、激发思考与联想等方面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教师选取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受”的特点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学生在对比之中自然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由衷的喜悦和直抒胸臆的赞叹,并体会起句直率而大气的诗风。

同时,教师还关注到了本诗的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同为杨万里所作《小荷》与之相比,体会本诗开阔壮丽、绚烂生动之美。选择本课前一首诗《望湖楼醉书》与之比较,体会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运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的对偶之美。

三、表达诗情——用诵读的方式

诵读是一种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诗的美,诗的韵味,是要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的。这种有声语言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诗意,感知诗歌的声音,全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古人所谓“涵泳”的说法,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让读者在对诗歌的声音状态(包括意义)持续的、反复的、生理性、情感性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真义。本节课非常重视朗读、诵读,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中间环节的读出画面感,诵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第三板块中,朱老师出示了诵读提示:(1)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2)你认为诗句,哪些字(词)需要特别强调?你准备用怎样的声音来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这种自主朗读、自主体验、自主表达的开放式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轻金属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图书与情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