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天祥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天祥;爱国思想;意义;来源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的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他元朝军队的战斗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因此,我们要分析他的爱国思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研究探讨他诗歌里爱国思想的内容以及实质。

一、文天祥爱国思想的意义

在中国的古代,国家的政权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地主的政权就是国家,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皇帝则被看成了国家的代表,国家、政权以及皇帝三者往往就混在了一起,因此,那时候的爱国思想就和忠君思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忠于君王也就等于是爱国,这种现象在文天祥的诗歌里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如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就有这样的认识,天地之间有正气,这种正气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浩然之气,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种浩然正气,在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就能无所畏惧,具有充满战胜一切的狂热心态,在文天祥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这种浩然正气,一个人如果拥有这种气概,那么这个人一定具有一颗正直、勇敢、爱国的内心,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与气概。而这种“浩然正气”,一般我们认为指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文天祥则认为这种正气就是忠于君王、忠于政权的精神支柱,可见,在反抗元朝侵略的过程中,他心中的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在他看来,忠君还是第一位的,他有着为君王付出一切、舍生取义的精神,正如他在《忠孝提纲序》中所讲的那样“君子之于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禄而后忠”,意思就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必说要受到君王的恩惠才为君王尽忠,要无条件的忠于君王。究其原因,这也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致,在当代的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名句和文化中证实君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例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讲君王拥有着一切,你能所拥有的都是君王给你的。还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祭祀的时候,堂屋里墙上都会有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从这个排位来看,君王仅次于天地,还在父母亲之上,由此可见,文天祥的忠君思想也是那个时候人们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文天祥爱国思想的来源

在对文天祥诗歌进行探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矢志不渝、奋不顾身的抗元?有人会说是民族的大义,但事实未必如此。他在《过淮河宿阚石有感》中这样说道:“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这里的纲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纲五常了,他极力维护的也就是这个。在三纲五常中,“君为臣纲”是排第一位的,作为三纲之首,在其心中所占的位置就可见一斑。因此,在南宋败亡之际,君主受辱,作为臣子的文天祥怎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文天祥在对君主的忠心上,也不存在对某一位君主特别的死忠、愚忠,他要维护的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对于谁当这个君主,又有了涉及民族主义的思想斗争。同一民族的斗争,属于内部事务矛盾,他的忠君思想就会有了另外的表现方式,可能就会为他认为的是“正统” 、“天命”的某一个君主或某一姓君主而与其他所谓的“反叛”者斗争,在这一点上,文天祥也带有浓厚的统治阶层特点。他在考进士的时候写的《御试策》中就激励的抨击农民起义,在起兵勤王时依靠的还是官僚的地主武装,对于广大农民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不仅没有团结利用,反而还残酷的进行镇压,使得亲者痛仇者快,严重的影响了本民族团结对敌的斗争,这也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局限性。所以,文天祥抗争元朝侵略的根本原因不是民族的大义,即使在民族危难的关头,他在心里放第一位的还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和特权,也就是君王的权威和荣辱。

三、结语

用历史发展和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知的伟大人物,都守着时代和阶级的制约,文天祥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爱国思想上带有浓厚的封建阶级色彩而去全盘否定他对历史的推动和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虽然他在抗元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从他带给当时人民的精神鼓舞,带给我们后世人民的精神气节,传承中华名族的英勇不屈方面来看,他无疑是获得成功的。特别是他被元朝俘虏以后,四年的牢狱生活中,元朝统治者想尽了一切办法,但不管是肉体和心灵的折磨,还是高官厚禄的诱惑,不管是君臣之义,还是妻女之情,都没有动摇他那一颗爱国的的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甚至是敌人的尊重。他用自己反抗侵略的切身践,为后世的我们树立了一个忠君爱国、民族英雄的光辉榜样,他留下来的诗歌,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单芳.文天祥爱国词略论[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 刘华民.文天祥与儒家文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01).

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第2篇

杨庆祥在其诗歌中表现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抒情自我。尽管在《看见一棵树很后悔》一诗中,他宣称:“长成一个人真是件无趣的事”,但是在“黑暗之心”中,面对“亲爱的”,他仍然选择了“哭泣和爱你”(《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他为“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爱”而忧心忡忡,他认为“把眼泪给了该给的人/就可以死了”(《于是很多人哭起来》)。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话语一定是情愫殷勤的人才能说出。其实,杨庆祥的诗歌能够写得平正自然而且动感充盈,正是其内在情思不断涌动的结果。

诗人触物事而兴咏,常常会有很多感慨。杨庆祥的诗歌也常常因物因事而兴。比如其《春夜独饮不醉》显然是因自己在春夜中饮酒而起,《我走进人间的烟火》是因洞察现实之后的感喟而起;而《贝壳》《雨雪天登黄鹤楼》《看见一棵树很后悔》等则显然是因贝壳、黄鹤楼、一棵树等事物而起。然而尽管如此,诗人却并不因这些情事而无端放纵自己的情感,这些情事只不过是诗人借以发挥的一个“据点”。如果取深层次的情感指涉而言,“抒情自我”的主体性才是诗人要显现的意志根本。如其《春夜独饮不醉》,虽然以“有多久”的时间类比来制造情感的波动起伏,以“明月”“山水”来衬托情感轨迹的逆向反差,然而诗人真正要归结的却是:“当我一口饮下萧条的春夜/有多少人独自走过多少花独自开放”。这是一种独处“春”与“酒”两种美好事物之下的肃穆孤独感,也体现了诗人借“春”“酒”以销忧的内在情志。与此对比,《雨雪天登黄鹤楼》则是诗人通过对“鹤”的情感设定来找寻一个幻化中的自己,亦即那个与“鹤”相爱相知的少年。诗歌起笔以“来迟了”点出,这是诗人以抒情自我占据高位的一个象征,而黄鹤楼不过是一个物性的对立面。这种抒情自我的主体性还体现在诗人虽以“楼”为兴起的对象,然而通篇却只以“鹤”为矢,最后又以人之遐想为指归:“罢。罢。生与死都是人类的设定。飞与不飞/都抵不过冰冷的铁流。/雨雪天登黄鹤楼。请问,那与鹤相爱的/少年去了哪里?”毋庸讳言,这两首诗都是在宣示个体的风尘阅历与情感沉浮在内心当中的联翩起舞以及二者在矛盾冲突中所造成的美妙中和。亦且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不仅借助平常物事实现了抒性和拓展意志的目的,还为诗歌营造出难得的灵性和虚境。这是一种艺术的玄思,更体现出对人性的自我关怀。

然而亦不能不说,杨庆祥的诗均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反应。现实存在最大的笼罩莫过于实实在在的人世生活。杨庆祥也难逃这一网幕。不过,对于人间烟火,他抱持的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搅动牛奶的勺子”“邻人厨房的切菜声”“送快递的小伙子低头看单的神情”都是让他快乐的源泉。不过,要想真正得到这种快乐的趣味,却并非易事。幸好,杨庆祥懂得“将自己放弃”,然后走进人间的烟火去体味那合而为一的真实。(《我走进人间的烟火》)不过,为“抒情”而沉思总还是要带来一些沉痛的忧患。“皇帝的屁股坐龙椅/宫娥的小脚穿金莲//书生们念起了歌颂的华章/哎呀呀//一个公鸭般的嗓子高声问:/谁还没有?”(《逆水寒第三》)这看起来远离尘世的“文化守望”,其实隐存了诗人对世道浸坏的“恻隐”,大有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遇。然而最让人心耽的怕还是对个人所处家国“情实”以及尘世“运转”中所藏百变危机的忧虑:“警察选择了制服/和辣椒水//雾霾选择北京/受难者选择口罩和沉默// 时间在不同的世纪/选择不变的君王//黑暗选择遮蔽一切/黑暗已经遮蔽了一切啊”。

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第3篇

屈原投汨罗江自沉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形成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这习俗跨越时空的限制,时无分古今,地无分南北,一切有条件的地方无不如此。再如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而牺牲的张巡、许远,后人建有“双忠庙”来纪念他,甚至象广东潮阳那些张巡、许远从未到过的地方,也有这样的庙宇。而西子湖畔的岳坟则留下千百首可以“下千年之血泪”的诗词佳作。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宋、明朝灭亡以后的遗民作品里。那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是不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人难以理解的。?

爱国主义在诗词中的集中表现是忧患意识。而具体说来则表现为升平时代的居安思危、国难当头时的扶危纾难以及亡国后对故国的缠绵依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这一忧患意识的极好注脚。?

我国古代爱国主义另一特质是爱国与忠君的统一。《公羊庄四年传》云:“国、君一也。”古代君主,如果不象商纣、隋炀那样残暴荒淫,即使他昏庸无能,在诗人眼中也还是国家的象征。这样的诗作在爱国诗词中还是屡见不鲜的。如张巡《守睢阳作》:“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李白《司马将军歌》之:“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令孤楚《少年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陆游《金错刀行》:“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至明末郑成功之《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种情况入清以后有了根本的改变,除少数明遗民诗人外,清代,特别是近代的爱国诗词中忠君与爱国则渐渐分家了。但身居高位的诗人作品中仍不乏这样的例证。如林则徐被贬往新疆伊犁的途中所作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仍云:“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忠君思想在君国合一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但对君愚忠还是应当批判的,岳飞在朱仙大捷,汴京指日可下时,放弃统一大业而屈死于投降派的屠刀下,便不足取。与之相比,文天祥于宋亡后,囚于大都狱中,已经投降元朝的宋恭宗赵?也来劝降,他却宁死不降。这时文天祥已无君可忠,仍坚持民族气节,忠于自己的祖国,这就把爱国与忠君分离开来,这一分离是历史的飞跃。所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是更足称道的。

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第4篇

古诗词的学习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心得。

第一,学习一首诗词,就要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比如《过零丁洋》,作者是文天祥,汉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当你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历史背景时,就会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情怀。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二,从整首诗词的表达思想去赏析。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一首诗没有思想,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流传至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方面去赏析。我们从苏轼的生平中可以知道,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可惜好景不长,这位贤妻、良母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正是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十年,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这首词无处不在表达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深沉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第三,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培养。例如利用诗中的典故,培养学生的情感。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又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所以,我们可以从典故中引发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第5篇

天祥景区占地1000余亩,由文天祥纪念馆、天祥公园、将军公园3个景点组成。天祥景区,是为纪念伟大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受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46位吉安县籍共和国开国将军而专门兴建的一处景区。

天祥景区内的文天祥纪念馆始建于1984年,1992年1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分为生平展览区和历程再现区,馆内建筑采取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由一组仿古建筑群构成,主体建筑为正气堂。该馆的基本陈列是以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在充分展示馆藏文物、图片、文献的情况下,利用艺术手法和科技手段,通过场景、布景箱、幻影成像、模拟手翻书、多媒体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历程和高尚情操。

景区内的天祥公园毗邻文天祥纪念馆,占地550亩。天祥公园是集自然生态旅游、文化交流、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商务接待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天祥公园按照北山南水、前湖后溪,山环水抱、山水相依的空间构架建设,以将军湖为中心,其他景点环湖而设。从南人口进入,我们可以欣赏到12处美丽的景观:云帆阁影、三屿环春、水车雅憩、田园秋实、青洲银鹭、浮光跃金、桃溪幽居、香荷听瀑、水巷古韵、书香竹影、重峦叠翠、正气松风。

景区内的将军公园始建于2006年,于2007年8月1日对外开放,与文天祥纪念馆隔路相望。该园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城景观于一体,共有6大组成部分:一是大型主题雕塑。即在山体下的绿地上耸立着以的诗句“十万工农下吉安”为主题的大型雕塑;二是塑像园,塑像园以46位开国将军半身铜像为主体,这是将军公园的核心;三是浮雕墙。以、、、余秋里、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吉安进行革命活动的典型故事为内容:四是革命英雄纪念碑,这是将军公园的中心;五是碑林,以将军手迹、书法和诗词等为内容;六是纪念馆,纪念馆布展以开国将军、新一代将军的照片、字画和吉安县革命斗争的照片、实物、模型等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