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日志

情感日志

情感日志

情感日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生活日志;班级管理;教师师德

随着高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接触到的新事物形式、内容的变化多端,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日趋丰富、复杂起来,本来的童心变得日益成熟,开始不太轻易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在言语上表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数的青春期学生会拿起手中的笔,把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顺心之事,受到的委屈,甚或是同学复杂关系,师生关系写进自己的日记。但是,高中学生还只是停留于所学的书本知识,缺少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看待身边的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没有进行理智的分析,进而作出不甚科学、不甚全面的判断,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因此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是教师,因为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因材施教的第一手信息。在此我认为正确地利用学生生活日志,并发挥学生生活日志评语的教育作用,是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感情,沟通思想的好方法。

一、学生生活日志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种途径

布置学生的写生活日志,我的要求是让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私人日记一样,写出自己所看、所感的事和情,不讲求形式内容,对篇幅长短不作严格的规定,放下包袱,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就写什么情感,追求个性的充分舒展,性情的充分张扬。这样,教师便可借此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翻阅学生生活日志及时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并随时通过评语和他们作情感上的沟通,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日志”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及时发现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困惑,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上产生的疑问和难题,或分享他们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

二、学生生活日志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本是相互平等的朋友关系,而非古代所谓的片面的师徒关系。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日志这一书面媒介,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互通感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学习生活氛围。

师生之间应注重情感交流,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生活日志评语的功能,沟通师生情感,并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评语去鼓励、带动学生。作为教师,心中时时装着学生那一份份沉重或欢快的情感,对优等生进行正面表扬,让他们在班中树立起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后进生则进行侧面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通过细心观察,积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生活日志是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班级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生活日志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不可轻视。作为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日志这一媒介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理班级的人性化的“政策”,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或建议,并鼓励他们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又起到了了解学生、加强班级的管理作用。

四、生活日志是教师在教学教育中的一面镜子

教学中,学生好比是天真无邪的小孩,是最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他们对每一位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或看法,即使不当面提出,也会在笔端得到如实地反映,且态度鲜明、毫不客气。老师授于我们无穷的知识,为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老师也应该照顾学生,不可以打骂学生。平时,老师教我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可抽烟喝酒,保持艰苦朴素的美德,但对于老师而言,有时会做出不太相称的事情来,难道这就符合教师的本份吗?”比照鲜明、直言不讳。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自我检测。我认为,这些学生的学生生活日志,好比是一面面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在学生心中所树立的形象,真实而鲜明,并时刻提醒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鞭笞着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当告别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生活日志的功能,去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 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叶澜 等 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刘捷 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情感日志范文第2篇

本人在十余载的方志编篡实践中,深切地感到方志竖写时在所使用词语的感彩把握上,也容易出现“政治方向”之错误。例如:《某县党务志》(内部资料):“二 批斗:1966年12月27日,县‘红色造反者’在工人文化宫召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1967年1月8日,县红旗中学校‘红卫兵’进驻县委、县人委的部、委、办、局,搞‘’。16日,县委机关‘红卫兵’组织解散,成立县委机关‘红联造反团’。21、22两日,县红旗、泛舟两中学校‘红卫兵’组织召开炮轰县委大会。24日,县红旗中学校‘红卫兵’在俱乐部召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当场取消了两名预备党员的预备资格。29日,县红旗、泛舟中学校‘红卫兵’在电影院召开炮轰县委,火烧‘走资派总头子’广播大会,揭发批判了一批领导干部。接着,县直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分别对本单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批判。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也先后开展了对本单位‘走资派’的揭发批斗。使17名县级干部,287名科级、副科级干部,500余名一般干部被批斗。还有的单位发生械斗,给‘走资派’挂牌子,戴高帽,搞90度大弯腰,一次批斗有时长达30余小时。这样的揪斗持续到1968年底。”“三 夺权:‘’开始后,县党政群团各机关均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斗。党团员停止了组织生活,一切权利归‘红色造反者’。1967年3月上旬,县‘红色造反者联合总部’成立。3月19日召开夺权誓师大会,成立‘县红色造反者接管委员会’。1967年3月26日,经省‘红色造反者革委会’批准,成立县革委会,27日公报,县革委会领导‘’,执掌党政财大权。”

从上述例文中,我们能“品”出对“红卫兵”“造反派”的赞许之情,如“3月19日召开夺权誓师大会”,这句话中的“誓师”是褒义词,是对“红卫兵”赞美,就此可以说“政治方向”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基本上是竖写过程中使用词语时,主编(编辑)对词的褒义、贬义认识不分明所致。

汉语中,不少词语都带有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或轻或重的感情成分。有些词语带有明显的褒、贬感彩:如“英雄”“崇高”“欢天喜地”等等是褒义词语;如“匪徒”“卑鄙”等等是贬义词语。有些表示自然天象、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的词语,如“天”“电子”“结果”等等,是中性词语。

那么,方志竖写时如何用词,才能减少“政治方向”错误的发生呢?

一、要准确辨清词语本身固有的感彩,以明确“政治方向”

有些词语的感彩是凝固的,始终附着于词语本身,如“美好”“高尚”“伟大”带褒义,“狡猾”“恶劣”“阴险”带贬义。有一类词语,虽然并不直接表示对事物的评价,但也能显示出感彩,如“翠绿”“绚丽”“金灿灿”“香喷喷”等表示喜悦,“荒凉”“软绵绵”等表示不愉快,“夫人”“贵宾”“光临”等表示客气和礼貌,“小伙子”“小丫头”等表示亲切,“不在了”(死)等表示委婉、含蓄,“见阎王”(死亡)表示憎恶。对这类本身固有感彩的词,必须准确辨清,才能用的正确。比如:本例文中“‘红卫兵’进驻县委、县人委的各部、委、办、局,搞‘’”,这句话中的词语“进驻”是褒义词,不能用于‘红卫兵’(反面)身上,而应该用“闯入”或“窜入”等贬义词语取而代之。

二、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感彩,以明确“政治方向”

有些不带褒贬感彩的中性词语,在特定语境下也能表现鲜明的感彩。如:本例文中“‘红色造反者’在工人文化宫召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这句话中的“召开”本是个无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在此种语境下,就带有褒义啦,就有了对“红卫兵”的赞许之意,于是“政治方向”就错了。

三、要注意写景时词语的感彩,以明确“政治方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方志的风情民俗,山水景区的描述也绝不是对客观的简单再现,而是抒发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唤起读者对家乡的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这是最明确的“政治方向”。所以,用词时的感彩,一定要围绕“政治方向”来选择。

四、要了解词语感彩的变化,以明确“政治方向”

情感日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白日焰火》;刁亦男;黑;视觉传达

在柏林电影节中成功“擒熊”的刁亦男作品《白日焰火》(Black Coal,Thin Ice,2014)流露着“黑”的风格与情调,在一个悬疑爱情框架下传递给观众大量信息。对其视觉传达表现进行梳理审辩,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一、作为表意的视觉效果

在电影之中,画面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便是表意,这关系着电影能否顺畅地完进行叙事,以及电影在有限的时长内能够承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白日焰火》中的叙事是极为紧凑的,以电影的开头为例,短短几分钟之间,视觉效果就已经到位地传达出了电影的两个主题:性及杀戮。电影的开场由两个场景的蒙太奇镜头穿插组成,一为煤渣之中的断手,一为即将离婚的男主人公自力与妻子苏丽娟进行着最后的亲密,两组镜头的主色调分别为一黑一白,视觉冲击力就此产生,并且观众也能够迅速地进入电影的主题。断手浮于煤渣表层,随着煤渣分别被搬运于煤矿、卡车、生产线上,大量黑色的煤渣始终充斥镜头,而被层层包裹的残肢在其中若隐若现,迅速给观众制造了悬念与惊悚感,随后工人紧急叫停机器,这便是整部电影叙事的起点,即凶杀案的案发。而与此同时,男主人公与妻子苏丽娟则沉默地在小旅馆中打牌,张自力身穿白背心与白衬衫,紧接着打扑克镜头的便是两个人的特写,镜头给的是苏丽娟挣扎的手臂以及白色床单上散落的扑克牌,随后是一只落在白色床单上的瓢虫的特写。接下来便是车站的送别,充斥画面的依然是苏丽娟白色的裙子与车站的白墙。

而在性与杀戮这两个主题中,杀戮又是因性而起的,围绕性主题发生的渴望、无奈、绝望等贯穿了整部电影。主人公张自力便是一个有着旺盛的人,并且也正是这种不断分泌的荷尔蒙驱使他一步步揭开案件的真相。然而电影显然无法直白地给观众呈现性场面,为此电影需要一些较为隐晦的视觉语言来牵动剧情。电影在开头非常明确地交代了此时为1999年闷热黏糊的夏季,发生在小旅馆中的一系列画面看似莫名其妙,但却给观众传递出张自力某种急于发泄的欲望。如在王家卫《花样年华》(2000)中,周慕云与苏丽珍亦常常在小旅馆中对坐无言,画面营造出一种闷热而暧昧的氛围,周慕云身穿白色背心与衬衫,苏丽珍则在无话可说之中只会说热。又如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2006)中,沈红也在闷热潮湿中焦躁不安,不停地喝水与擦汗,这既是对当时外部环境的介绍,更是对主人公内心始终被欲望所折磨的一种视觉传达。张自力与妻子在离婚前通过打扑克来决定谁占据最后一次性生活的主导,这一系列镜头并非是导演故意用激情戏来吸引观众,也绝非闲笔,而是电影的戏眼。

首先,它交代了张自力是一个具备强烈与正常性能力的男人。这一点也在后面不断被其他视觉语言传达出来,如张自力对工厂的女工上下其手等。这正是吴志贞所缺乏的,无论是在已经作为“影子人”的丈夫梁志军,抑或是性无能、只能靠奇怪好来满足自己的洗衣店老板那里,吴志贞的欲望都没有能够满足。而苏丽娟的出场则暗示了观众吴志贞对张自力的潜在吸引力:瘦弱、清秀,且有一种不可靠近的冷若冰霜。其次,它暗示了张自力强势、主动、有控制欲的性格。整部电影的情节之所以能推动,完全是因为张自力执著地想破获此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输得慢一点”。在之后他怀着复杂的目的接近吴志贞时,他始终是握有主动权,无论是主动提出去冰场,在洗衣店赶走前来让吴志贞洗毛衫的客人,抑或是在摩天轮上扑向吴志贞,张自力都是对吴志贞形成压迫感的一方。最后则是通过张自力对妻子的不舍传达出一种人对爱的偏执与占有心,这符合电影之后抽丝剥茧而出的案情真相:梁志军在帮助吴志贞伪造尸体身份之后成为活死人,然而出于对爱妻的占有欲,他又不能容忍吴志贞与他人重组家庭,故而一次又一次地杀死接近吴志贞的男人,最终导致自己与吴志贞都走向末路。

二、视觉传达与荒诞感的构筑

相比起叙事内容通过视觉的传递,难以捉摸的叙事风格的传达则需要导演抛掷更多的心力。刁亦男一心在电影中构建起一个荒凉、破败而庸俗的中国北方小城,因此尽管拍摄地选择在了哈尔滨,但电影中大量出现了能够表示落后地区肮脏、冷漠特质的元素,如逼仄的街道、简易而老旧的居民楼、装修庸俗的发廊、破败的工厂、廉价的舞厅等。上述景观加之沉闷而心怀骚动的主人公,也曾多次出现在娄烨、贾樟柯等人的电影中,似乎这些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艺术电影在世界语境之中为中国贴上的尴尬的标签。但必须指出的是,相较于娄烨、贾樟柯等人的作品在潜文本中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的关注不同,《白日焰火》作为一部更为明显指涉社会以及人性阴暗面的“黑”的意味更浓。

影片在视觉上有意给观众制造出一种黑暗、冰冷、破旧甚至是诡异感,都是为了叙事中的罪案主题服务的,而在这些背后则是挥之不去的荒诞感。电影是写实的,但是其中的荒诞感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批判意识,而似乎已经渗透进了人的全部日常生活,如食客在面中吃出了人眼珠子吐了一地,老板无心赔偿对方反而想要对方赔偿自己;一对已经孕育了胎儿的年轻夫妻万万没想到自己居住的楼房是五年前的案发现场,他们只能表情呆滞地坐在卧室的床上听吴志贞回答警察有关分尸、抛尸的问题,连表达吃惊、反感甚至是好奇的意愿都没有。整部电影中作为“群众”出现的人全部拥有一种符号化的设定,即毫无生机的,乏味的,过着雷同生活的他者。他们偶尔释放情绪的方式,则如当张自力强行搂抱女工时在旁边一边围观一边喊着“亲她”,这些行为都是非理性的。甚至电影以一种偷窥的方式暗示观众本身也是这种符号式小人物中的一员。荒诞体验被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王队长等人前往迎春小区了解情况时,一个女人在办公室中放声大哭,警察们不得不到楼道去谈话,楼道中却发现了一匹又冷又饿的马,它的主人有可能是收废品的,已经失踪数日。无论是痛哭的女性抑或是无主的马都与案件的调查毫无关系,它们对于警察以及观众来说都是陌生的,其存在并非如《变形记》中人变为甲虫一样具有悖谬性,但是导演在电影中对其存在的不做解释,使其出现与消失都十分突兀,本身就是在否定生活经验的逻辑与理性。刁亦男则对此解读为,马的情节来源于赵亮拍的纪录片中的真实景象,马主人的不知死活意味着日常生活已经足够给人们带来不安感,如同一种隐藏在平静之中的间接暴力。马来源于生活又通过电影促使人们反观生活,让人们意识到难以建立起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意义关联。

并且正如福勒所总结的,荒诞是“一种紧张关系:人类决心在世界上发现目的和秩序,然而这世界却不提供这两者的例证”。电影中则以破案这一行为不断地强化这种紧张关系,张自力试图寻找到凶手,他所认定的“秩序”便是通过破案来改善自己生存的现状。然而就整个事件的发展而言,他却是注定要失望的。世界本身具有不合理性(穷困的吴志贞遭受性勒索而只能以杀人的方式反抗),人竭力追求合理性似乎只能失败(张自力对吴志贞的救赎失败)。张自力在谋求更好的人生时,吴志贞也同样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她在梁志军成为活死人后交往过其他人,在明知张自力的前警察身份时依然与他来往,甚至故意令警察杀死梁志军以保全自己,但是他们的努力全都没有使生活回归他们认为合理的轨道。

三、视觉设计中的情感倾向

观众表层的视觉感受除了与信息的获取有关外,还与情感体验有关。在《白日焰火》中,镜头的设计与组接等往往在观众刺激直接的视觉感受时,又能赋予观众间接的联想,从而表达导演想传达的特定的人物心理或主创的情感倾向。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当警察带着手戴镣铐的吴志贞指认完杀人现场,将吴志贞带上警车准备离开之时,张自力在楼顶为吴志贞放起烟花,为此甚至惊动了大批消防队员,吴志贞在全片之中露出了自己仅有的一次笑容。这是一个点睛之笔。皮氅主人李连庆开的夜总会名为“白日焰火”,而他便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而白日焰火象征的更多的是张自力与吴志贞的感情,绚烂而短暂,并且毫无意义。影片结尾只有消防队员和警察的喊话,无论是张或吴都没有任何台词,这代表了点燃焰火本身也是当时情况下,张自力与吴志贞所能做的最后一次沟通,而吴志贞的笑容则表明她理解了张自力的用意――白日焰火代表了他们曾经有过的激情,尽管这一切只燃放于刹那之中,并且在茫茫蓝天与皑皑白雪之中这种绽放显得极为虚弱。而将作为夜总会名字的“白日焰火”与代表两人之间感情纠葛的“白日焰火”联系起来的,便是张自力与吴志贞在摩天轮上的。张自力借由让吴志贞看夜总会“白日焰火”的招牌来一语双关地要求吴志贞“你要主动些”,两人遂发生关系。次日两人在吃早餐时吴志贞罕见地给自己涂了口红并问张自力“晚上还见吗?”这意味着吴志贞自以为她用她自己在上的主动换取了张自力的知情不报,甚至两人有可能发展成一段彼此温暖的长久恋情。吴志贞所没料到的是第二天张自力就对警察举报了她,绝望的吴志贞于是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吴志贞而言,她对张自力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她本以为她可以与张自力达成自己与梁志军一样的保护默契,却没想到一切都只是过眼烟云。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尽管就法律而言吴志贞理应伏法,但是张自力在与对方发生关系后立刻举报了对方,未免又显得太过自私无情。这燃放焰火的一幕便是导演试图在表达某种情感倾向:张自力尽管“出卖”了吴志贞,但是他面对吴志贞即将接受法律制裁时依然是痛苦而无奈的,他的道德底线以及个人私心都不允许他包庇吴志贞,在感情和理性之中张自力最终选择了理性,但他用迫不及待点燃焰火的方式向吴志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她确实存在真情。导演用楼顶上不断发射的焰火慰藉观众对弱者吴志贞的同情。

与之类似的还有警队的宴会一幕。在参与者众多的这次聚会上,张自力坐在警队队长身边与同事们推杯换盏,谦虚地称自己破了吴志贞的案件为“瞎猫碰上个死耗子,还是刘队指导有方”。随即下一个镜头则为张自力到舞厅中跳舞。一个之前认识的与他简单搭讪了几句便放起了迪斯科音乐,导演此处用了一个颇有深意的长镜头来表现张自力叼着烟旁若无人地在正在学习的舞者旁边自己起舞,张自力的落寞在如醉酒者般疯狂而蹒跚的舞步中一览无余。聚会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张自力靠出卖吴志贞重归警队,似乎是达到了重回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目的,然而此时的张自力依然是无人了解、无人在乎的。案件被破之后,张自力依然是一个落魄者,他依然没有能够给予他温暖与关怀的家庭,而在事业上,他也依然是一个需要吹捧上级领导的基层警员。导演用这些紧凑的画面来凸显张自力的隐痛,尽可能平衡观众在吴、张两个人物中的感情倾向。

电影是主要诉诸视觉的媒介,《白日焰火》在视觉传达上的精练、含蓄和丰富的层次较为完美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爱、付出与背叛,光明与黑暗的故事,也为电影人提供了值得思考与研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陆绍阳.《白日焰火》:黑的本写[J].电影艺术,2014(03).

[2]刁亦男,李迅,游飞,陈宇,叶子.白日焰火[J].当代电影,2014(05).

[3][英]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情感日志范文第4篇

提到徐志摩的名字,世人所想的差不多就是个民国风流多情种子的代名词。

他的名字总是连着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些女人的名字。

这些女人因为缠绵着他的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不知道是徐志摩的才名成全了那些娇艳如花、颇有慧心的女人们,还是那些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女们成全了他的诗文。

在爱情的包裹下,唯他自己沉醉不醒。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受困于世人的目光逶迤百年,心甘情愿地无悔怅然。

徐志摩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今天我们只能以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连他自己都说,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诗词就波澜过你我的整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2

在没有认识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只能够算是半个才子,尽管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但感情上还算是个处子之身,一片空白。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差不多是他的父亲徐申如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两人联手包办的结果。以致后来两人的婚姻解体后,徐申如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一度不愿意承认徐志摩这个儿子。而一向提倡妇女解放的张君劢,不但不同情妹妹的遭遇,竟然还骂她伤风败俗。

因为是包办的婚姻,徐志摩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在父亲的高压下失败了。结婚那一年,他才18岁。“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那时候,张幼仪也才15岁。

七年之痒后,风华正茂的徐志摩爱上了他这一生中唯一真正深爱过的女人―林徽因。

而此时听说张幼仪怀孕了,已经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已经无暇顾及张幼仪的感受,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姻的解体,张家父子竟然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亲人张幼仪,后来张幼仪的父亲临终时竟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等到他死掉那天,不要在他的丧礼上放悲痛的哀乐,改成朗诵徐志摩这个前女婿的诗歌作品。

两人婚姻解体后,自己的娘家是回不去了。张幼仪不得不以徐家寄女的身份,独自承担了徐志摩对家庭该承担的责任。

徐志摩离开后,张幼仪把自己的情感闸门也一并关起,她也不是没遇到过,她只是遇不起。在徐志摩1931年遽然离世后,他的几个绯闻女友争吵不息的时候,只有张幼仪这个元配夫人出奇地不语,那时已是一位出色金融家的她,默默出资完成了徐志摩遗著在台湾的出版。让世人记住曾有一位天才的诗人。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1953年,张幼仪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爱情。一个男人开始走进她已经枯萎的情感世界。为了慎重起见,她写信征求她和徐志摩的孩子的意见。

儿子情真意切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一年,距徐志摩离世已恍惚22载了。

徐志摩爱过张幼仪吗?

张幼仪说,徐志摩根本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她不过是徐家的一个保姆,从他们相识的第一天起,她不过是他眼里的土包子。

但是徐志摩的好友梁实秋却说,其实张幼仪是个很有风度魅力的女人。那么她真正爱过他吗?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世人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她把她的爱连同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都一起揉碎在这些浅浅深情的自语和她孤单渐远的背影里。

3

淡若莲子,美艳如花――这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第一印象。这样的美丽与气质,甚至折服了张幼仪。

可徐志摩毕竟是有妻有子的已婚人士,这份沉重的爱,令林徽因欣喜中也有惶恐,尽管她情窦初开。无奈,她想到了徐志摩的朋友,自己的父亲林长民。于是林长民以林徽因的名义给老朋友徐志摩写了这样一封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寥寥数语,其情何堪。不久,为了躲避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国内,并很快与梁启超公子梁思成正式订婚。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的欢送会上,徐志摩只能以英国式的绅士风度接受现实,看着她和另外一个男人远去。他只觉得五脏俱焚,直到胡适一声低低的呼唤:“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徐志摩痛苦万分,写下了遗留后世的诗歌辉篇。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4

凌叔华和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纠葛,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后来她和林徽因,因为徐志摩的一箱日记引发了一桩公案,这段隐秘的情感才逐步显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猝逝后,他的生前好友为他在各地举办了追悼会。追悼之余,由胡适领头,拟将徐志摩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书信、日记全部搜集,编成《徐志摩全集》,以尽对亡友的责任。

在同年12月5日,同是林徽因和凌叔华好朋友的沈从文给王际真的信中就提到:“朋友们在预备印行他(徐志摩)的信里,选出一些使活人看来不至于红脸的信,印出一部分,一面纪念他的死,一面或者对于此后生活毫无依归的小曼,稍有补助。这些信件,照我意思主张将来由一个人保管(我以为叔华最适宜于做这件事)等大家都死后再印,可不知这事情结果怎么样。”

凌叔华何许人也?她是那个时代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民国怪才辜鸿铭的高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25年4月30日,徐志摩致信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女作家凌叔华小姐,你曾给她很恰当的奖誉,认为她比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后来在给凌叔华信中说:“我一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总之我是最感激不过,最欢喜不过你这样温和的厚意……”

徐给林徽因的求爱信,有莲心的苦味。离开了林徽因后,徐志摩和凌叔华通信,他的心再次生发萌动。

在凌叔华这厢,徐志摩恣睢地“半疯半梦”,他说她是他心中完美的中国的曼殊菲尔女神。而她,都姑且笑纳。

一次凌叔华为徐志摩设计一种贺年卡――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种花。徐志摩以“海滩上种花”为名在北师大附中讲演:“我的朋友是很聪明的,她拿这画意来比我们一群呆子,乐意在白天里做梦的呆子,满心想在海沙里种花的傻子。”

然而,凌叔华也知道,徐志摩真正爱的人是林徽因,她不是他的归宿。

当徐志摩投入陆小曼的怀抱时,凌叔华几近酸楚地对陆小曼说,男女的爱,一旦成为夫妻,就会慢慢变成怨偶的,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能够长久。

因了这层关系,基于对凌叔华的信任,1925年3月,当徐志摩决定游欧时(除赴泰戈尔之约外,更重要的是为躲避他与陆小曼的绯闻),临行之前他把一个装有“天堂和地狱”案件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这小皮箱就是后来大家通称的“八宝箱”。

箱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据推测,有徐志摩的书信及他平时随手写下的一些散文或诗歌的手稿,最重要的有两本英文日记,那是1921年与1922年间他在英伦和林徽因相恋的日记,通称“康桥日记”。据林徽因给胡适的信,谈及还有《雪池时代日记》(那是1922年11月徐志摩回北京后,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苦追林徽因不得的失恋日记)。

胡适得到凌叔华送来的《康桥日记》,无疑转给了林徽因。林徽因在这之后的一封给胡适的信中,明白地表示,这些日记在当时是不宜出版的,也不急着用这些材料作传,目前“只是收储保存”。

可以肯定的是,这“爱情的潘多拉”一直保留在林徽因的手中,直到她过世后,“有人有意”让它确是消失于人间了。这本消失的日记,记载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全部秘密。

5

没有遇见徐志摩之前,陆小曼的婚姻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样凄惨悲凉。

她的丈夫王庚英俊潇洒,才学显赫,是公派日本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否则当初和徐志摩也成不了朋友,只是王庚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朋友却是个夺妻的主。陆小曼的母亲在一次宴会中,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未来的女婿。王庚一回国便被当时的袁世凯委任为东北五省联军的总参谋长,成为军中实力派系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陆小曼嫁给这样的男子,差不多是个养尊处优,养在闺中人不识的贵妇人。陆小曼后来与徐志摩婚姻的悲剧,和她第一次婚姻有很大的关系――徐志摩不能够像王庚那样满足她的物质欲望。

从他们二人背叛各自的家庭开始恋爱的那天开始,他们各自遭遇了世人的白眼,这白眼陪伴了他们一生,直到今天。

1926年10月3日即农历七月初七,陆小曼终于挣脱了与王庚的婚姻,徐志摩也不顾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和张幼仪离了婚。

也就是中国情人节那一天,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几乎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新娘是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

只是这一次,证婚人梁任公说的证婚词,和五年前徐志摩的《离婚通告》一样惊世骇俗。

梁启超的证婚词是这样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就这样尴尬地开场了。很快,他们神仙般的生活结束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不久后,陆小曼得了肺病。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赶到海宁硖石。但徐志摩的父亲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待在海宁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葬礼。

1931年,当陆小曼听到徐志摩的噩耗时,她当时就昏了过去。

没有了儿子,徐父把痛失亲子的所有悲恨撒在她的身上,在他眼里,是这个不洁女人的骄淫奢华夺走了儿子的生命,他把她挡在了门外。

1933年清明,陆小曼最后一次独自来到硖石。归来后,陆小曼心灰意冷地写了这首七绝: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情感日志范文第5篇

6月12日上午9点,韩塘小学小学党支部在学校三楼大会议室开展以6月份党员大会。会议主题是学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会议由学校支部书记靳成金主持。

一、学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靳成金同志领学学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全面从严治党要以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为重点,组织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组织观念、组织程序、组织纪律不严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全党的组织纪律性,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二、党员过“政治生日”

支部书记靳成金同志代表中心党支部向参加4月至7月过“政治生日”的党员同志送上支部精心准备的“政治生日”贺卡、党徽、党员学习书籍,同时勉励党员同志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先争优,作好表率。党员同志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结合自身工作生活情况畅谈“政治生日”感言,汇报入党以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铭记党员身份,牢记党员使命,践行党员义务,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用实行动践行入党誓言。通过人性化、亲情化的“政治生日”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靳成金同志要求,党员同志要“常思入党初衷、铭记入党誓词、牢记党员义务”,“政治生日”活动一方面是祝贺同志们的政治生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党员同志不要忘记党员身份,时刻保持党员形象和素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党员的革命本色。

三、经典诵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