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 四海 地域 《山海经》

关于海和四海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一些探讨,如:王建莉《析“海”的文化意蕴》:通过对海的解释,从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去分析“海”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特殊意蕴。菜丛《“四海”不是“海”》认为四海是指古代疆域的范围,同时四海的海还有远的含义,也有深、晦暗、不了解之意。吴慧颖在《思想论坛》发表的《和“四海”》指出:在使用“四海”的过程中改造了“四海”,由指以前的全中国引申为指世界全国各地和四大洋的新含义。王元林《古代早期的中国南海与西海的地理概念》:四海是对中国周边海湖和地区的称谓,早期的四海没有确指海域,只是泛指和对举而言。毕奥南在《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中写道:“四海”即四方,有时包括四夷,有时不包括。孙清珉《“山海”在哪里》认为《山海经》里说的“山海”之地,就是指今天的陕西省的华山以北的大荔、合阳、韩城,及山西省的永济、解县、安邑、万荣等地。对海和四海的解释也众说纷纭,那么四海究竟是指什么呢?本文将从海、四海到《山海经》的海来探讨一下古代关于四海的解读。

一、海

在中国古籍中,“海”首先是一个很明确的地域概念,《辞海》中这样解释:“地面水之区域最大者为洋,其次於洋而近於陆地者为海”。①海指的就是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它的理性意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卷十一上《水部》中就阐释得很清楚:“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从水,莫声,慕各切。”也就是说海为陆上众水之所会归也。如:

《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

《尔雅・释水》:“四渎者(江、河、淮、济),发源注海者也”。

《淮南子・论训》:“百川异源,皆归于海。”

无疑,这里的“海”的含义,反映的就是海这一客观事物的本体,也是其意义的核心。

由于百川携带大量的泥沙、污物不断流入海中,海便有了晦的意思。《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老子》有“澹兮其若海”之句,海在此假借为“晦”②。

其次,“海”在运用和演化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民族的社会状况、、思维习惯、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词义也会随之演变。③

我国古人对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海”一方面被当作客观的存在物来看待,另一方面它也参与了地域划分,具有标志符号的意义。如:《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的“北海”,因齐临渤海,在其北,故古人称之为北海,但也泛指北方。下句中的“南海”泛指南方,因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而已。

又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其三,“海”还具有标志地界的隐含意义。

例如:海内:指中国。《孟子・梁惠王上》说:“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战国策・秦一》称:“今欲并天下,凌万乘,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今皇帝并一海内,所为群县,天下和平。”“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凡所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非,以制御海内矣。”“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秦并海内,兼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

海外:指中国以外的地方。《诗经・商颂・长发》有:“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郑笺说:“四海之外率服。”李商隐《马嵬二首》写道:“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我们从“海”的本来意义,到用“海”来参与地域划分,再到用“海”来表达“泱泱大国”可以看出,古人对海有一定认识的。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农耕文化,对土地的祟拜、认识远远超过了对“海”的崇拜和认识,因而这种认识显然又是很不够的。

那么,中国古代从对“海”的上述认识中又对它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位于中原内陆,它的周围居住着被中国古人看作是愚昧落后的蛮夷戎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南抚交、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氏、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这样,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具有标志地界意义的“海”与人文联系起来,“海”就有了“荒远之地”这个新的文化意义。《荀子・王制》中说:北海则有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杨注:“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

这样的说法还有许多:

《诗经・商颂鲁颂・闭宫》: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翩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

《荀子・王制》:海有紫焉,然而中得而衣食之。

《荀子・王制》:西海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得而用之。

《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汉书・苏武传》:乃徙武北海无人处。

二、四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范围的扩大,人们又以四方皆有海,提出“四海”的概念。④《史记・夏本纪》有“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之语。“四海”首见于商遗民所作《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人居东方濒海,推而广之,以为四方皆海。在《尚书・益稷》中有:“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孔传称:“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中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礼记・祭义》中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这里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没明确指出各个海是什么海域,或是明确的一个海,只是把大海按方位来划分了。这些都是四海被视为大海或臆想中的大海的例证。

与自然地理观不同,四海其实指的不是真的大海,而是古代疆域的范围。

我们来看一看《尚书・禹贡》中的一段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生教论于四海。”这分明说的是生教影响的范围;而《礼记・王制》中说得就更明白了:“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判断“四海”实际上指的就是当时疆域的范围,或者说四至和真的大海没有什么关系。

既然是疆域的四至,那么又四至到哪里呢?《尔雅・释地》中对“四海”作了完整的解释:“东至泰远,西至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曰:“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一次四荒者。”由此可见,“四海”指的就是夷、狄、戎、蛮,或者说疆域四至到当时的夷、狄、戎、蛮四方。夷、狄、戎、蛮并不是专指古代的哪一个民族或部族,夷、狄、戎、蛮更多指的是一种方位,它是古人根据周边异族的居住方位,对异族习惯上的一种泛称,并不是专对哪一个种族的称谓。⑤

四海指的既是夷、狄、戎、蛮,那么“四海之内”就是夷、狄、戎、蛮四方异族所包围的范围,也就是古代中国统治的疆域范围,对此,古籍中就很多,如:

《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

《孟子・离娄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荀子・王制》:“四海之内若一家”。

《山海经・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

《史记・高祖本纪》写道:“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

《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

《淮南子・椒真训》中也有:“神经于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濡。”那么四海之内必为九州,即中国了。

三、山海经的海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根据其内容、体例,全书可分为《山经》(亦称《五藏山经》),《海经》(《海内外经》《大荒经》《海内经》)两大部分。《山海经》特别是其中的《山经》记载的主要是中国本土上的事物,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持此说,而吴承志则认为超越了现今国界到达了朝鲜、日本、前苏联、蒙古、阿富汗等邻国,法国学者维宁则更进一步认为到达了北美洲、中美洲。―――这是关于《山经》。

关于《海经》部分,也是异说纷呈。

云南省测绘局扶永发工程师于1992年11月出版了一本专著《神州的发现――地理考》,他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是云南远古时期的地理和历史,是我国远古时代云南西部东经101度以西、北纬23度以北纵谷地区的地理;认为“海”就是指当时的中国,此“海”又分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部分,犹如把今日的中国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一样。除今日的洱海和祥云县境内云南驿坝子中的湖泊在《山海经》中称为“西海”“东海”外,其余众多的“海”大多为地域名称,少数为水域(湖泊)和水(河流)名称。

唐世贵和唐晓梅在《华文本作者质疑(上)》中认为:“《海经》以“都广之野”为“海内”,向周边辐射,构成 “四海”,描述的地理范围则可远及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阿富汗、俄罗斯等国”。

1992年10月,青年学者喻权中在其专著《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考》的《绪论》中指出: “《海外经》对人文历史地理的记载,当是与殷墟卜辞及商末周初金铭中对人文历史地理的记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则‘其海外’,也必‘是相士烈烈,海外有截’意义上的海外,意指商末周初时中国以外的地方。”⑥

而本文将从两方面来解读《山海经》的海:

1、从内容上来讲,海是地域名称,指当时的中国中心地区。如:《海内经》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黑水、青水均为河流之名,海中不得有水(河流),故知此“南海”不是水域名称而是地域名称。

《海外北经》说:“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 。有兽焉,其名曰,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等四兽为陆地动物而非海上动物,故知此“北海”不是水域名称而是陆地名称。此二例为该书中所记之海为地域名称而非水域名称更非为海洋之“海”的确证。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南海之中,有天之山,赤水穷焉”。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少昊孺帝于此,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神,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

以上的南海、东海、西北海、西南海、北海均为地域名称,指的就是当时中国中心地区的南部、东部、西北部、西南部、北部。

2、当时的中国中心地区称之为“海”,又号称“天下”。此海又分为四个部分:东部称东海,南部称南海,西部称西海,北部称北海。“四海”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划分,“四海”之内称为海内,“四海”之外称为海外。由于《山海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所以海内与海外的记述相差较大。如《海外东经》所载的大人国,该国位于当时的中国中心地区的东南角,所以记载于此经;而紧靠大人国国邑处的“大人之市”却记载于《海内北经》。《海内北经》说:“大人之市在海中”。可见“海内”与“海外”、“海中”并无严格的区别。传为西周时的作品《诗・商颂・玄鸟》中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之文;《春秋左传》载有(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文,二书所称之四海、北海、南海均为地域名称,而非水域名称。此为远古时代中国称为海,此海又分为北海南海……四海等称谓在西周、春秋时的遗存。今日中国仍有“五湖四海”、“海内”、“海外”等说法,此亦为远古时代对中国的称说的遗存。⑦

远古时代的中国要比今日的中国版图要小。今日的中国,其东南滨临大海,东方确有东海,南方为南海,西方和北方却不曾有西海和北海。《山海经》的海如果解释为海洋的海,则四周必被海水所包围。但是今日的中国也不是四面滨海,所以不是海洋的海。

参考文献:

[1]辞海(上)巳集[M].中华书局,1980年,第85页

[2](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第五[M].中华书局,1983年第207页

[3]王建莉.析“海”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王元林.古代早期的中国南海与西海的地理概念[J].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5]菜丛.“四海”不是海[J].神州民俗,2011年第9期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第2篇

历史上的海洋大省

山东是一个海洋大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地方。因为地处盐卤之地,沿海地区的居民不得不放弃耕种土地而选择临海捕鱼,依靠大海维持生计。

在捕鱼之外,古代山东沿海的居民还热衷于另外一条生财的门路――海水制盐。由于交通不便,沿海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极为困难,内地人碍于昂贵的交通运输费用很难享受到沿海的鱼虾,但对于食盐这种生活必需品来说,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好的市场和价格。相对于捕捞鱼虾来说,制盐更具经济收益。所以,制盐业在山东早期的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国的海盐生产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东盐业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因为山东沿海的盐业生产有着较好的基础,宋王朝加大了对这一区域的盐业开发力度,不断在山东海滨开辟新的盐场,提高食盐产量,海盐生产在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盐场制度、制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此后,山东盐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格局和较高的产量,成为沿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捕鱼与制盐之外,海产品加工业同时兴起。早在宋代,莱州沿海就以海藻作为贡物上供给朝廷。到了明代,通过渤海湾往来与锦州和登州、莱州从事捕鱼和海产品贩运的船只“动以千艘”。

随着生产地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山东半岛沿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由于近几年山东有关海洋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确信,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航海工具,并且掌握了远海深水进行捕捞的航海技术,因而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朝鲜、日本等地区发生了贸易、文化的交流。

2008年10月,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联合国泛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董建国等国内外60余名专家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进行了考证和辩论,最终明确提出:中国第一次通过海上对外开放是从登州府即今天的山东半岛上开始的。

海洋大开发方兴未艾

世界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与人类产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然而人们对海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占有热情却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通过航海而发现了-一条发财的捷径,对国土以外的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大肆掠夺财富,从而实现了领先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海洋战略,以期在海洋的争夺中占有先机。特别是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全球掀起了一场“蓝色圈地运动”,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从盲目的、野蛮的、以武力相威胁式的占领,向和平的、相互合作妥协的、文明和秩序式的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转移。

世界热衷于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角逐在于科学技术手段在海洋开发中的成功运用。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大力开发海洋换来的是丰厚的收益。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预计2010年将达30000亿美元左右。全球人口约65%的人口集中在海岸带地区。

在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海洋在给了人们丰厚馈赠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进入新世纪,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提速,海洋经济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就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来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

目前,山东省已形成集现代渔业、海洋化工、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滨海旅游、海洋运输及海洋科教等服务于一体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渔业、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经济总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达到60%。

海上山东志在突围

“海上山东”从提出和实施,至今已将近20年的时间,山东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高效发展,为山东整体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放眼全国和世界,山东海洋经济的步子仍显缓慢。

山东海洋经济总量由曾经的全国第一位降至第二位,而且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差距明显。在山东的海洋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二、三产业占的比例低,而第一产业海洋渔业产值占到60%以上。在整个海洋经济构成中,海洋渔业、制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较大,而以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物流、海洋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区域发展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迅猛。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5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比上年减少1.4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58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不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都具有比较优势。

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等发展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提高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目前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南北夹击”之中的山东,必须依靠一个具有强劲带动力的发展规划来增加竞争力。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表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经相当高,为山东省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山东也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

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制高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机会。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口与经济活动在海岸带空间上集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地方,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长45万公里的海岸带上,人口居住比例将提高到3/4。海岸带已成为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发展活力最盛的区域。

综合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海洋强省或者强市,其发展的动力并不是主要依赖于直接的海洋产业收益,而是借助沿海的地理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从开发范围上讲,“海上山东”建设不但包括开发海洋国土,还应包括开发建设沿海陆岸,海洋的产业链要延伸到内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规划的“两城七区”,就是在集中集约用海的基础上实现陆海联动。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将措建起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第3篇

三省海洋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近一半

国家海洋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同时公开资料显示,即将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

我国沿海11个省市(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无论是对于全国还是这些地区来说海洋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0年,作为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7%;第二的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7000亿元,占GDP的17.8%;第四的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达3500亿元,占GDP的12.92%。此外,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虽低,但其海洋经济比重占全省GDP比重却也达到了24.93%。

目前,已确定为海洋经济试点的广东、山东、浙江三省的海洋经济总量可占到全国比重的48%,其中,广东占比达到20.81%,山东省达到18.21%,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的浙江省占比为9.11%。

确立海洋经济总量五年均要翻一番的目标

比较广东、山东、浙江三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发现,在集体提出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实力的同时,各地更加注重了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海洋生产总值方面(根据各自在《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计算得出),到2015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山东将达到1.4万亿元,浙江省预计将达到7000亿元。具体的增速方面,广东省提出海洋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一番的目标,山东提出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若按照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山东、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与现有水平而言,均可达到翻一番的效果。

在提升海洋经济实力方面,三地都特别突出了科技创新的作用,山东、浙江两省均要求经济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山东要求提高到65%左右,而浙江省则更进一步,要求达到70%以上。而在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了促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的方向和核心

从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中对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较高要求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任务中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提及,表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三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向和核心。山东省明确提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浙江省要求,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着力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海员 区域合作 劳务市场

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国际货物吞吐港,浙江的港口和航运正加速走向国际化,港口岸线的开放性,将促进发达的海员服务业形成。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推进,舟山作为国际海员集散地的作用日益突显,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历史和产业构成表明,海员培养与输出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这其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对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舟山是海岛城市,受自然条件和资源制约,没有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支撑,航运是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衰退,舟山市大批渔民转产转业,通过航海专业培训,很多渔民及其子弟加入船员队伍,甚至外派到海外。加快海员培养,发展海员劳务经济,对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员作为船舶航行过程中人的因素,对实现运输畅通,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防止海洋污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为世界海运业提供足够的合格海员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各个海员输出国创造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

目前浙江海员资源不足,已经成为浙江航运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建设,将搭建起国际、国内海员资源的互通桥梁,化解人才培养的周期风险,提升浙江整体的航运管理水平。

发展国际海员输出,也是外向型人才培养和积累的重要渠道。海员通过国外大型航运企业的锻炼,适应了先进的管理制度,更新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英语水平和个人素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国际航运业务和国际惯例有相当的了解和掌握,积累了丰富港口运作与航运管理的经验,对舟山与国际接轨,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发展国际化的外向型经济大有助益。

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建设的内涵

舟山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就是以舟山群岛新区的航海院校为依托,以全省乃至全国海员资源为基础,从海员培训串连起招募、培养、输出、服务等海员劳务产业链。着眼于海员培养,又兼顾到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是政府主导的是具有一定公益特征和区域化产业集群特点的准经济体。

一个完整的国际海员培养与输出过程,根据其功能需求及产业链条的关系,基本有这么几个产业要素:海员、培训机构、外派机构、船东(图1)。如果把海员输出当作生产过程来看,那么海员就是原材料,培训机构就是生产车间,外派机构就是营销部门,而船东是最终需求客户。这其中,政府起着宏观主导、培育市场主体的作用,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政府的路径选择,决定了海员培养基地建设的方向和成败。基地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双向的。

图1 国际海员输出产业链及产业要素

舟山自1994年开始成批量向海外输出海员,经过20年的运行,与海内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舟山海员”在国际海运界打响了品牌。在近现代历史上,舟山就有许多海员服务在世界各地的船公司,有些舟山籍船东还在海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是建设海员培养基地的重要支撑。

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政府路径选择

1、整合行政资源,建设国际海员输出的协调组织

国内外区域经济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发展海员劳务输出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也不是纯公益性的政府行为。在市场建设初期,政府须积极推进,主导行业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出台政策,搭建平台,集聚市场要素,力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不再参与具体的操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职能。

当前从政策层面上,一是要制订海员落户舟山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的国际海员到舟山来,这对加快舟山海洋经济人才储备也有重要作用。二是要完善当前海员劳动服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派企业在用工规范、诚信经营方面的监管,保护企业和海员的正当权益。三是要出台激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降低海员输出企业的税收额度,向上级海事部门争取相对高级的证书办理权限和外派优先权等,做好市场培育。

目前各级各部门对于做好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已经形成共识。但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和企业、院校之间加强沟通。政府层面,可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或者领导小组形式的咨询、决策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海员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全市各航运协会、船东协会、船员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船员提供就业维权、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服务,提高舟山海员国际输出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员资源体系

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随着海员输出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成熟,在不同阶段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或方向。目前舟山海员资源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可将输出舟山海员作为近期目标;而随着舟山经济发展,本地从事海员外派的人数减少,海员输出的中长期目标可转向以开发外地生源为主。只有把短期目标落到实处,长期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海员劳务输出市场的前提是输出国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工资水平,海员较高的工资收入一旦与低收入形成鲜明对比时,会吸引大量的人员从事海员外派。近年来,国内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海员培训与输出,中国航海院校在校生急剧扩张,除解决一部分国内需求外,大多数的海员将走向海外。因此,与中西部院校展开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是获得海员资源的比较好的途径。

3、强化教育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际海员培养院校

强化区域航海教育资源,整合舟山本地航海院校,进一步加强院校的层次和分工,明确操作级、支持级船员的培养以高职、中专教育为主,兼顾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培养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才梯队。加强校企合作,建造航海博物馆、航运实训基地、国际海员服务中心等机构设施。使舟山海员培训的办学条件列居世界先进水平。

师资队伍是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建设的根本,没有优良的师资,也谈不上国际海员的培养,因此,要通过外引内培,着力加强航运专业教师的建设。对具有相应海上资历的船员师资,要加快引进、培养、共享,通过建立在岸船员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师资渠道,改革用人体制,建立校内外人才交流通道。做好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再进修,采取措施,要求专业教师考取适任证书,参加下海实践,提升双师素质。

航海院校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其他海事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在国际航运界创响“舟山海员”品牌。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船东落户舟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施订单教育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4、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海员劳务市场

国际海员输出具有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与其他劳务合作相似。打造海员培养基地,必须要有发达完备的市场主体。它既不可能交给海员培训机构去完成,也不应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有强大船东合作网络的机构,参与船员的组织、招募,并专门从事市场策划、包装、推广,这是当前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薄弱环节。与上海等地相比,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舟山乃至浙江省都迟迟没有出现开拓型的外派劳务企业。

受经营成本影响,海员劳务企业在外派招募船员时,不得不考虑地缘因素,尽可能地在企业周边城市招募船员,以方便船员管理。像上海、福建等地,云集了大量的船舶公司和船员管理公司,这离不开当地的政策引导。因此,要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船员外派机构到舟山落户。在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也要做好对本地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制订优惠政策,对走出国门的舟山企业进行激励,促进舟山企业与外企交流合作。在本地企业进入市场初期,可以多利用“散派”的方式,用优秀船员来开拓市场,创响牌子。

作为国际海员培养基地,一个集聚型的有形市场对做好海员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把舟山的国际海员输出产业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有形的海员交易平台,集聚海员信息、服务、市场等资源。其“中国海员集散地”的象征意义也将更显著。除了有形市场,还有积极争取网络这块无形的市场。创建中英文版本的“舟山海员”门户网站,开发海员服务功能,吸引船员乃至境外船东访问,提高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舟山市口岸开放的扩大和临港工业的兴起,到港外轮及外籍海员数量逐年递增。应在主要港区逐步建设国际海员服务中心,既提升舟山城市的品位,扩大国际知名度,又能够带动消费,给舟山市经济发展带来活力。还可以形成船员需求信息的网络,招揽船东、公司,形成一个推介宣传舟山海员的重要窗口。

政府、企业、院校要多走出去,积极参加全球性的各种有关海事法规、船员发展、环境保护、船舶交易等各类会议会展,这是全球海员劳务和航运市场信息与需求的交流平台,也是推广舟山海员和招商引资的最佳舞台。可以把这些会议会展引入舟山承办,从而扩大舟山在航运业界的影响力,为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永明,孙峰. 海员劳务外派与回归创业的思考[J]. 改革与战略,2011,04:67-69.

[2]徐建平. 国际海员:劳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 国际经济合作,2004,08:34-38.

[3]孔志华. 建设国际海员输出基地[J]. 浙江经济,2011,10:51.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47-03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海洋局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洋经济试点会议,会议确定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此后,三个省围绕着各自的优势和发展方向编制了独具特色的试点方案。2011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山东省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原则通过《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进入国家战略;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使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业进入到国家战略中。自此之后,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全面进入实际操作状态,各试点省努力建设以海洋经济为主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山东、浙江、广东三个省份处于我国的北、中、南三个不同的地位位置,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国家选择这个三个省份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既是出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需要的考虑,也是与三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全国海洋经济的贡献分不开。因此,分析和比较三省份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侧重点,能够为三省份在以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大方向下,努力实现各自《规划》的任务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一、三省发展基础之比较

从发展的基础来看,广东省海洋总产值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在三个试点省份之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了粤东、珠三角、粤西三个海洋经济区。

山东省次之。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海上山东”建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日照、烟台、威海等城市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2010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 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

浙江省居第三位。2010年,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 85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7.9:41.4:50.7,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海运业发达,货物吞吐量7.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118万标箱,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集装箱港;船舶工业产值73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海水淡化运行规模9.35万吨/日,居全国首位;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

二、三省发展优势之比较

(一)发展侧重点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多年来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广东省是我国的南大门,是我国通过东南亚各国以及南亚、欧洲、非洲国家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广东省还靠近我国的南海,南海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而且是深海海洋经济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等,为广东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多年以来,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以及滨海旅游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广东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3 277万标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同时,广东省在珠三角、泛珠三角、东盟10+1以及与港澳台经济联系和合作之下,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广东省的海洋经济逐步加强与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的合作,逐步构筑起来了粤闽台、粤港澳、粤桂琼三大经济圈。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3 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山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2009年海洋GDP实现6 040亿元,占全省比重17.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浙江省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 700公里,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4成。2009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是3 002亿元,约站GDP的比重为13%,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7:40.2:51.1。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 300万标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二)海洋科研力量

从海洋科研实力来看,山东省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研究的发源地,聚集了全国50%的海洋科技人才,山东省拥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山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等国内海洋领域一流的科研力量。因此,山东省也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重点突出了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拥有浙江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舟山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机构。

广东省拥有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海洋研究机构。

三、三省发展定位之比较

广东定位:未来广东省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聚集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山东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浙江定位: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岛海洋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

比较三个省份的发展定位可以看出,与山东、浙江两地的海洋经济规划相比,广东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包括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的先行先试权。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将以原有的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方面的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同时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再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四、三省重视程度之比较

(一)所涉及的城市

在广东,有21个地级市,而本次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市的1/4;而在珠三角的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3市,约为珠三角城市群总数的1/3。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7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基本等于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入海口,这个区域,与归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地方,即诞生于此半岛领域。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而在这7个城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基本善于同一类型,为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2009年,这7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以上。

(二)区域布局

广东虽然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从整个海洋经济的区域布局来看,珠三角并非是广东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而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才是广东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广东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

对于山东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海上山东”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烟台、威海和日照为侧重点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而对于浙江来讲,此次的海洋经济试点是其最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而周边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经有独立的国家战略区域。浙江唯一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即是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在这个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浙江省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城市,以及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都纳入到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五、三省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方向

广东省是我国深海海洋经济的代表,承担着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广东省应该是建设“深蓝广东”为重要的突破口,积极推动南海开发战略,使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深海和远海。

山东省应该充分发挥以前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海洋科技力量的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

浙江省应借助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契机,努力整合全省的海洋资源、海洋科研力量等,突出港口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努力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未来的侧重点

广东省应该努力实现四大发展战略:(1)“产业支撑”战略;(2)“科技兴海”战略;(3)“港城一体化”战略;(4)“和谐海洋”战略。通过实施这四大战略,努力构筑起广东省深海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

山东省海洋经济本身具有“重型化”的特点,在今后的发展重点上不再适宜突出临海工业,可以考虑以新型产业为主体。虽然石化和钢铁产业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海洋经济重地的首选,不可荒废,但是,山东东营本身即有油田,不需要去刻意引进太多项目。作为与日韩最近的经济区,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东可优先发展港口服务业、海洋医药、能源等新兴产业,区别于京津唐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亦是未来山东脱离环渤海经济区,成为中国独立的一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目前,山东的青岛、烟台,均已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其未来可期。

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相较广东和山东而言,需要做的工作要多的多,除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之外,还要积极发展自身并不占优势的海洋重化工业,包括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力争进行突破,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罗天昊.“海洋战争”:浙江VS广东VS山东[J].大经贸,2010,(11).

[2]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3] 观察与思考编辑部.广东的蓝色引擎是怎么构建的[J].观察与思考,2011.(6).

[4] 广东社科院课题组.启动“南海战略”,建设“深蓝广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R].2010.

[5] 山东省发改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相关期刊更多

山花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文联

文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