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好文章

情感好文章

情感好文章

情感好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作文;感情;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91-01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文以情动人”,“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等等。文章的思想是灵魂,感情可谓之为“灵气”。没有感情的文章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因而培养学生感情,激发学生感情,并使之反映在作文中,是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的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培养。如: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爱集体、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尊师重教、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等,是必不可少的,是需要不断培养的。当然也包括那些复杂的、微妙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

多情,才善于感受,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共鸣。“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艺术性较强的作品,离不开情感。生活经验唤起情感,再由情感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自己愿意写,比老师要求写,甚至逼着写,要更加有益。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感情。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具有真挚的感情,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之作。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有一定限制性的作文,并不象作家、诗人那样心理上已产生了表达的需要。对于限制性的作文,学生一时难以调动思想感情。作文教学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训练时老师做到及时点拨,适时激发。

如: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回忆回忆,讨论讨论;对比对比,想象一下等。教师还可以设计与文章有关的情景(例如:角色的扮演、环境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以诱发学生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再去写,效果一定好。

二、让学生的个性特点渗透在作文中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形成的心理特征系统。它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风”。作为中学生的文章风格是不明显的。不是学生形成不了,而是缺乏不要的引导。

如何让学生的个性体现在文章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些文章所体现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

例如:教读鲁迅的文章,教师就应当抓住鲁迅先生犀利泼辣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深入体会他的“横眉冷对”而又“甘为孺子”的性格特点。教读杨朔的散文,教师就应当抓住其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所显示的风格。教读李白的诗就让学生注意从诗歌的意境中体会李白潇洒自如、放荡不羁的性格。

情感好文章范文第2篇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情感好文章范文第3篇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朗读时要求使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情感好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 善 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要表达真实情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其情感的真实倾斜。写作是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的整合,其目的是感情的交流等,《语文教学评价》也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基准点,笔者将“真、善、美”贯穿到写作的内容、立意、语言表达之中,使学生的写作真情流露,创作优秀作品。

一、内容方面突出――真

在作文教学,“真”指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学生在写作中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写作中没有感情投入,内容编造,空话连篇。试想,这样的文章有谁愿意去读,愿意去看?文章的灵魂是其思想、是其情感的流露。由真实情感贯穿的文章才具有灵气。读者读后才会流连忘返,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优秀的文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人。“一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写作从身边的生活抓起,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描述,对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对生活中的点滴做到畅所欲言。最真的感情无疑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大空间,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学会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叙述和抒发,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会比较真实,文章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

古今中外的名品名作,读者细细品味都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隐约眼前会显现作者生活的真实情景。作品是他们对人生的真实感悟,文章质朴,却载满了他们的真情,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深深的思虑,自己好像成了文章里的主人公,在为文章里的人们欢呼、痛苦、思考。如冰心的《小桔灯》,内容简单朴实,就是她和小女孩的对话,但是就是这文章内容的真实情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像文章结尾处的描写: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二、文章立意突出――善

“善”是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而言,要善良、善为、善待。所谓文章立意的“善”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应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传统美德的,使人读后能够奋发向上,起激励作用。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文是学生的心灵倾诉,人生感悟。小学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将善的东西发扬光大,对恶的事物进行严禁、杜绝。从平常的生活点滴教育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洋溢“善”的观念和理想。古人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开始贯彻“善”的理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写作中,善就像是人身上的肉一样重要。人没了肉体就剩下了骨干,文章也一样。大作家的文章,如巴金、鲁迅等,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振奋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其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的表达情感中,还有着“善”,有着包容心,大爱心。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感触,激发作者的爱心,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胸襟是如此的广阔,读者无不为诗人的胸襟感慨,以至流传至今。作文写作中,教师应诱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悟善的传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要宽容、大度。只有学生内心充满善,写出的文章才会洋溢着“善”的气息。

三、文章整体突出――美

优秀的文章,除了内容上追求真实,立意上讲究善之外,其写作的语言表达方面、结构方面等整体应该体现出“美感”。

1.语言表达美

经典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的,是在反复的修改中磨出的。从古至今,写作在语言方面一直追求的就是――美。如古诗中“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写作之后,自评自改的习惯,避免写作中最常见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常识性的错误。有句话是:“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对于写作的语言应通顺,字句运用恰当、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2.文章结构美

作文教学中,还应注意,文章组织的情况,结构衔接上应完美无瑕,思路要严谨等。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给读者的一个整体上的感觉,其结构的布置,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安排,形式上等是否统一、完整。文章的结构安排其实就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布局谋篇。从构思开始,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思考,看其层次安排、段落的分割、过渡句的安排是否合理,开头一结尾是否呼应,其文章的主体是否清晰等诸多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对于结构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写作的内容安排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善、过渡恰当、开头结尾相呼应。追求文章的终极目标――结构美。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学生在写作中注重真、善、美三方面的贯穿。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敞开心怀,畅所欲言,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写作的境界。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感受写作的乐趣所在,打开心灵之门,用真实语言,去感悟人生,感受生活,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贵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9,(1).

[2]李学安.新编初中作文教与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杜,2002.

情感好文章范文第5篇

朗读方法语感培养初中语文通过培养朗读者的兴趣,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中学生在朗读文章中能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的深意,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地方。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培养的,在培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朗读时可以由老师进行声情并茂的导读或范读,也可以通过播放影音教材等多种朗读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情绪很快被带动起来,朗读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特别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时候,可使学生比较主动性地理解文章深意,学生的朗读兴趣不光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还要让学生从朗读中得到成功感,如经常开展朗读的比赛,课文或诗歌朗诵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进来。积极的展示自己,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

二、朗读的表达技巧

朗读表达的形式多样,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停顿,语句连接,轻重音之类。朗读时借助语法,根据思想内容、语言进行合理的安排,使朗读不影响语意的表达。学生朗读的富有灵魂,做到掌握好语感,语句的情感色彩添加得当,声音气息变化处理到位。语速快时语句不乱,语速慢时语句不断,语气强时不声嘶力竭,语气弱时不气虚声音微小。文章情感喜气时,气满声高;文章情感悲切时,气沉声抑;文章充满爱意的时候,要声轻气柔;文章表达憎恨的时候,声硬气旺;表达惊悚段落,声抖气颤。静的时候声缓气舒,强的时候声宏气壮,弱的时候声音微弱气虚等。朱自清《背影》中,“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虽然单单的几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却很复杂,文章的“我”的情感透漏出不舍的情绪,在不舍之中,又想让父亲放心,而父亲的,“你就在此,不要走动”,在读的时候,应该更注重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担心,读的时候就如此文所说,语气强时,不声嘶力竭,用父亲的坚定沉稳的气息去表述,作者在描写父亲文章表达的每个深意都用感情去把握尺度。

三、正确阅读方法培养朗读能力

1.营造文章情景

教学中适当的营造气氛,可以配乐朗读,如有关自然环境的,可以配合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而以故事或人物描写的课文,则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伴随在分饰角色的过程中锻炼朗读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节选的是全剧精彩的一段,两个骗子拿着“衣服”让国王穿上,“忠心”的大臣说,衣服很华丽,很漂亮;奢侈而愚昧的皇帝说这衣服穿起来真的很漂亮,很舒服。让学生分别饰演奢侈而愚蠢的皇帝,骗取财宝的两个骗子,为了掩饰自己愚昧说可以看见华丽衣服的大臣,让学生进入每个扮演的角色中,把每个人特别的身份,通过语气、声调表现出来,如皇帝表露出高兴的语气,而大臣们则表露出很羡慕的口吻,奸诈的骗子表现出很奸诈狡猾的语气。通过这样小的情景剧,让学生增加情感的体验,语气口吻的转换,感彩的添加,都是对于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气氛的基础。

对于学生日常缺乏的情感体验,阅读朗诵的时候自然不到位,可以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或详细的介绍文章的故事背景,人物背景,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当时作者赋予文章特殊的情感。

2.范读

人成长最好的老师是模仿,我们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读错的现象,如添字,漏字等;我们的日常口语对于朗读时的影响不小的,语调,声调的掌握,通过老师范读让学生减少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培养朗读的节奏感,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语气轻重的掌握,除了老师的声音,通过眼神、手势、表情等体态也会作为信息,感染和帮助学生更好的朗读好课文。教学中的反复范读,学生模仿老师的阅读,让学生逐渐形成语感,把握语句逻辑和情感,通过朗读,可以把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而语感是感情调动的方法,朗读的人感受作品,调动感情,以声传情,语感的培养一般有3种,情景的再现,情感的联想,理解文章内在表达的语言。想准确贴切的调动感情,就要挖掘文章的内在语言。文章的内在表达语言是文章文字所不能尽善表露的,要抓住文章后面深层所表达的意思,朗读的过程中才会有深度,语句和段落之间有效的带动感情的朗读,使朗读者可以顺利的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语感的把握是语言的主要形式,语感的表现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能力,可以显示它的多方面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有效的带动语感就是赋予文章光彩和生命。

4.给予评价促读

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赞美,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与器重,学生会感到内心的满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读的好的地方,对赋予感情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朗读的不好不要生硬的批评,而是委婉的指出问题。巧妙的提出朗读中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将朗读的教程目标蕴含在朗读者的评价中。达到培养朗读者的朗读能力的目的。而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能提高到一个新的自我层次。

5.注重积累知识

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知识,推荐有益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书籍,增加学生知识阅历,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摘录好的语句和段落,并加以记忆和归类,能够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开展一些手抄报,板报之类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为培养朗读能力作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对朗读能力的培训作出简单的论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新的途径,突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增强日常的口语表达,快速的掌握朗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